CN112103567A -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3567A
CN112103567A CN201910528690.0A CN201910528690A CN112103567A CN 112103567 A CN112103567 A CN 112103567A CN 201910528690 A CN201910528690 A CN 201910528690A CN 112103567 A CN112103567 A CN 112103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composite
composite material
ion conductor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86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长明
吴超
辛程勋
辛民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uhuan Xinyue New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uhuan Xinyue New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uhuan Xinyue New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uhuan Xinyue New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286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0356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6012 priority patent/WO202025363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103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35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之间交错设置;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的混合物制成;复合材料负极采用负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的混合物制成。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和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不仅能够满足储能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亲润性,并能够有效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提高离子渗透率。

Description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 力电池电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背景技术
固态电池是一种电池科技。与现今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不同的是,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又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正负两极,中间为电解质(液态)。而锂离子就像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在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运动过程中,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便完成了。固态电池的原理与之相同,只不过其电解质为固态,具有的密度以及结构可以让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传导更大的电流,进而提升电池容量。因此,同样的电量,固态电池体积将变得更小。不仅如此,固态电池中由于没有电解液,封存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在汽车等大型设备上使用时,也不需要再额外增加冷却管、电子控件等,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有效减轻重量。
现有的固态电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1)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结合力不足;
2)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亲润性较差;
3)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能够有效提高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亲润性,并能够有效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提高离子渗透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
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交错设置;
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采用负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
进一步,所述复合材料正极的数量N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进一步,所述复合材料正极的侧面为平面,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的侧面贴合;或,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嵌入到所述第一凹槽内;或,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一嵌孔,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嵌入到所述第一嵌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任意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一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所述第一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Ⅰ中,靠近所述第一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一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
进一步,所述复合材料负极的侧面为平面,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的侧面贴合;或,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凹槽,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负极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嵌入到所述第二凹槽内;或,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二嵌孔,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负极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嵌入到所述第二嵌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任意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二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所述第二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Ⅱ中,靠近所述第二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二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
进一步,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采用但不限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含硫导电材料、含有金属或有机材料的多孔碳层空气电池电极、层状金属氧化物材料或含氧有机聚合物材料;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采用但不限于金属锂、金属钠、金属铝、金属镁、金属钾、石墨烯、硬碳、氧化硅或硅单质制成;
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采用热压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分别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液界面;
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和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采用但不限于凝胶、氧化物、硫化物和有机聚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所述凝胶为由高分子化合物-金属盐和/或溶剂三元组分组成的电解质,采用但不限于聚(乙烯醇)基衍生物-酸或碱或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环氧乙烷)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所述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LiTi2(PO4)3及其衍生物、锂超离子导体(LISICON)型-Li14Zn(GeO4)4及其衍生物和石榴石(Garnet)型-Li7La3Zr2O12及其衍生物;
所述硫化物包括但不限于Li10GeP2S12、Li2S-P2S5及其衍生物、卤化物、氢化物和磷锂氮氧化物;
所述有机聚合物采用聚(环氧乙烷)(PEO)基衍生物-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进一步,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内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内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
进一步,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
包括软包体,所述软包体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
相邻两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中,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
包括软包体,所述软包体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
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中,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
或,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
或,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的固态电池电芯,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的混合物制成,如此,离子可通过固态离子导体膜进入到复合材料正极中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内,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以及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正极之间的亲润性,并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正极之间的界面电阻;同理,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采用负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的混合物制成,离子可通过固态离子导体膜进入到复合材料负极中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内,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以及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负极之间的亲润性,并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负极之间的界面电阻;综上可以,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的固态电池电芯,能够有效提高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亲润性,并能够有效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提高离子渗透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满足N=M=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详图;
图3为复合材料正极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复合材料负极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1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2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详图;
图7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2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详图;
图9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复合材料正极与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相等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复合材料正极的数量与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之差等于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与复合材料正极的数量之差等于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固态电池电芯中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相等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仅在固态叠层电池的两端分别设有复合材料正极极耳和复合材料负极极耳;
图13为所有复合材料正极上均设有复合材料正极极耳以及所有复合材料负极上均设有复合材料负极极耳时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固态电池电芯中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等于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组成固态复合电池电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组成固态复合电池电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复合在一起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复合在一起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复合在一起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0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复合在一起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采用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复合材料正极;11-正极活性材料;12-第一凹槽;13-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4-复合材料正极极耳;
20-复合材料负极;21-负极活性材料;22-第二凹槽;23-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4-复合材料负极极耳;
30-固态离子导体膜;
100-固态电池电芯;101-软包体;102-双极集流板;103-软包体;104-双极集流板;105-绝缘隔膜;106-绝缘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10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20。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30。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1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正极活性材料1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负极活性材料2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负极活性材料2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进一步,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满足:M=N=1。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为平面,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贴合。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与对应的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一凹槽内,具体的,第一凹槽可设置为多种结构,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波浪槽、三角形锯齿槽、梯形槽、V型槽和矩形槽等。为了提高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的结合面积,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一嵌孔,与对应的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一嵌孔内。具体的,任意两个垂直于第一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第一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Ⅰ中,靠近第一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第一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具体的,第一嵌孔可采用多种结构,如采用圆锥形嵌孔、方锥形嵌孔以及喇叭口形嵌孔等,不再累述。通过在复合材料正极10设置第一凹槽或第一嵌入孔,能够有效增强复合材料正极10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的结合强度和亲润性,并减少复合材料正极10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的界面电阻。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为平面,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贴合。当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与对应的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二凹槽内。具体的,第一凹槽可设置为多种结构,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波浪槽、三角形锯齿槽、梯形槽、V型槽和矩形槽等。为了提高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之间的结合面积,第二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二嵌孔,与对应的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二嵌孔内。任意两个垂直于第二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第二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Ⅱ中,靠近第二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第二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第二嵌孔均采用多种结构,如采用圆锥形嵌孔、方锥形嵌孔以及喇叭口形嵌孔等,不再累述。通过在复合材料负极20上设置第二凹槽,增强复合材料负极20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的结合强度和亲润性,并减少复合材料负极20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的界面电阻。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仅设置第一凹槽或第一嵌孔,也可以同时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一嵌孔。同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或第二嵌孔,也可以同时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和第二嵌孔。
进一步,正极活性材料11采用但不限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含硫导电材料、含有金属或有机材料的多孔碳层空气电池电极、层状金属氧化物材料或含氧有机聚合物材料;负极活性材料21采用但不限于金属锂、金属钠、金属铝、金属镁、金属钾、石墨烯、硬碳、氧化硅或硅单质制成。
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采用热压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分别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具体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和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但不限于凝胶、氧化物、硫化物和有机聚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其中,凝胶为由高分子化合物-金属盐和/或溶剂三元组分组成的电解质,采用但不限于聚(乙烯醇)基衍生物-酸或碱或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环氧乙烷)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LiTi2(PO4)3及其衍生物、锂超离子导体(LISICON)型-Li14Zn(GeO4)4及其衍生物和石榴石(Garnet)型-Li7La3Zr2O12及其衍生物。硫化物包括但不限于Li10GeP2S12、Li2S-P2S5及其衍生物、卤化物、氢化物和磷锂氮氧化物。有机聚合物采用聚(环氧乙烷)(PEO)基衍生物-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另外,固态离子导体膜30、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和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但需要能够满足离子导通。
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的混合物制成,如此,离子可通过固态离子导体膜进入到复合材料正极中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内,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以及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正极之间的亲润性,并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正极之间的界面电阻;同理,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采用负极活性材料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的混合物制成,离子可通过固态离子导体膜进入到复合材料负极中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内,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以及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负极之间的亲润性,并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复合材料负极之间的界面电阻;综上可以,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能够有效提高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亲润性,并能够有效减小固态离子导体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提高离子渗透率。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10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20。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30。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1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正极活性材料1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负极活性材料2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负极活性材料2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进一步,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1,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2,并满足满足:M-N=1。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分别设置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两侧。本实施例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可以采用内电路或外电路电连接,不再累述。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12,与对应的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一凹槽12内。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凹槽22,与对应的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二凹槽22内。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两侧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12,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面向复合材料正极10的一侧侧面上均设有第二凹槽22。
当然,也可以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嵌孔或者将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设置为平面;同理,也可以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嵌孔或者将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设置为平面,不再一一累述。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一一累述。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10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20。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30。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1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正极活性材料1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负极活性材料2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负极活性材料2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进一步,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2,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1,并满足满足:N-M=1。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分别设置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两侧。本实施例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可以采用内电路或外电路电连接,不再累述。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为平面,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贴合。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与对应的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一凹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一嵌孔,与对应的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一嵌孔内。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为平面,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贴合。当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与对应的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二凹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二嵌孔,与对应的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第二嵌孔内。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一一累述。
实施例4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10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20。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30。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正极活性材料1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正极活性材料1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正极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负极活性材料2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负极活性材料2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通过将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混合物制成,混合在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之间可离子导电连通,能够有效提高离子渗透率,并降低固态与电极之间界面电阻。本实施例的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与固态离子导体膜30相同的材料制成,当然,只要能够达到增强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亲润性以及降低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复合材料正极10以及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的界面电阻、增加离子渗透率均可。
进一步,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2,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2,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和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再累述。本实施例的所有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可以采用内电路或外电路电连接,所有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可以采用内电路或外电路电连接。
当N=M时,位于两端的两个电极分别为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如图9所示;
当N-M=1时,位于两端的两个电极均为复合材料正极10,如图10所示;
当M-N=1时,位于两端的两个电极均为复合材料负极20,如图11所示。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一一累述。
实施例5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包括软包体101,软包体101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固态电池电芯100。具体的,软包体101内设置的固态电池电芯100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及3个以上,不再累述。
具体的,相邻的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通过将多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组合为固态叠层电池电芯,能够有效增大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输出电压。
本实施例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两端分别设有复合材料正极极耳14和复合材料负极极耳24。当然,也可以在每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上设置复合材料正极极耳14,在每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上设置复合材料负极极耳24,便于外接电路用于对固态叠层电池电芯进行电能输出控制,如图13所示。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的结构具有多种变化:
如图12和13所示,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固态电池电芯100组合为固态叠层电池电芯时的结构示意图,该固态叠层电池电芯中,固态电池电芯100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及3个以上,且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
以此类推,当固态电池电芯100中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满足M=N≥1时,此时仅需将所有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依次层叠在一起即可,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并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
如图14所示,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以及实施例3中的固态电池电芯100组合成固态叠层电池电芯时的结构示意图,该固态叠层电池电芯中,为了实现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的结构,需将实施例2中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与实施例3中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交错层叠在一起,如此,即可使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并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
以此类推,当固态电池电芯100中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满足|M-N|=1,且复合材料正极的数量N≥1,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M≥1时,此时的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满足N-M=1,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满足M-N=1,以确保该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并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
当然,当固态电池电芯100中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满足|M-N|=1且复合材料正极的数量N≥1,复合材料负极的数量M≥1时,此时包括两类结构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类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满足N-M=1,另一类固态电池电芯100的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满足M-N=1,在该两类固态电池电芯100之间,还可以层叠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数量M之间满足N=M的固态电池电芯100,仅需保证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并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即可,不再累述。
实施例6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包括软包体103,软包体103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上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100。
具体的,相邻的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或,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如图15所示,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复合在一起;或,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复合在一起。
如图16所示,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或,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以此类推,当固态电池电芯100中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N=M时,均可采用如图15和图16的方式,将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构成固态复合电池电芯。
如图17所示,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复合在一起。
如图18所示,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复合在一起。
如图19所示,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如图20所示,为采用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在相邻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电子导电且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以此类推,当固态电池电芯100中的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M-N|=1时,均可采用如图17-20的方式,将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构成固态复合电池电芯。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所有复合材料正极10上均设有复合材料正极极耳14,所有复合材料负极20上均设有复合材料负极极耳24。
实施例7
如图21所示,为本发明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包括软包体103,软包体103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上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100。
相邻的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6,每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可相互独立控制实现对外输出电能,当然,多个固态电池电芯100之间可以通过外电路控制实现串联、并联或串并混联对外输出电能。
如图21所示,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2所示,为采用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的至少两个固态电池电芯100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固态电池电芯100的所有复合材料正极10上均设有复合材料正极极耳14,所有复合材料负极20上均设有复合材料负极极耳2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材料正极(10)和至少一个复合材料负极(20);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交错设置;
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固态离子导体膜(30);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采用正极活性材料(1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采用负极活性材料(21)与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的合成物或混合物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数量N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数量M之间满足:
M=N,或,|M-N|=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为平面,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贴合;或,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所述第一凹槽内;或,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一嵌孔,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所述第一嵌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任意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一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所述第一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Ⅰ中,靠近所述第一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一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Ⅰ的几何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为平面,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与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贴合;或,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凹槽,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所述第二凹槽内;或,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的侧面上阵列设有第二嵌孔,与对应的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侧面贴合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嵌入到所述第二嵌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沿着槽底指向槽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任意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二嵌孔轴线的径向截面在同一个所述第二嵌孔上截得的两个径向截面Ⅱ中,靠近所述第二嵌孔孔底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小于等于靠近所述第二嵌孔孔口一侧的径向截面Ⅱ的几何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11)采用但不限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含硫电极活性材料、含有金属或有机材料的多孔碳层空气电极、层状金属氧化物材料或含氧有机聚合物材料;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21)采用但不限于金属锂、金属钠、金属铝、金属镁、金属钾、石墨烯、硬碳、氧化硅或硅单质制成;
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采用热压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分别与所述复合材料正极和复合材料负极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液界面;
所述固态离子导体膜(30)、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和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采用但不限于凝胶、氧化物、硫化物和有机聚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所述凝胶为由高分子化合物-金属盐和/或溶剂三元组分组成的电解质,采用但不限于聚(乙烯醇)基衍生物-酸或碱或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聚(环氧乙烷)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衍生物-金属盐-有机溶剂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所述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型-LiTi2(PO4)3及其衍生物、锂超离子导体(LISICON)型-Li14Zn(GeO4)4及其衍生物和石榴石(Garnet)型-Li7La3Zr2O12及其衍生物;
所述硫化物如Li10GeP2S12、Li2S-P2S5及其衍生物、卤化物、氢化物和磷锂氮氧化物;
所述有机聚合物采用聚(环氧乙烷)(PEO)基衍生物-金属盐、聚(苯并咪唑)基衍生物-金属盐、聚(偏氟乙烯)基衍生物-金属盐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内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1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
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内的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21)之间的摩尔比小于等于100%。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1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Ⅰ(13);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21)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颗粒的缝隙中填充有所述固态离子导体材料Ⅱ(23)。
10.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叠层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包括软包体(101),所述软包体(101)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100);
相邻两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中,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2)。
11.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复合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
包括软包体(103),所述软包体(103)内设有至少两个复合在一起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电池电芯(100);
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中,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或,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复合在一起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导电但离子隔离的双极集流板(104)或该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5);
或,
其中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正极(10)与另一个所述固态电池电芯(100)端部的复合材料负极(20)相邻设置,且在该相邻的所述复合材料正极(10)和复合材料负极(20)之间设有电子绝缘且离子隔离的绝缘隔膜(106)。
CN201910528690.0A 2019-06-18 2019-06-18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Pending CN1121035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8690.0A CN112103567A (zh) 2019-06-18 2019-06-18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PCT/CN2020/096012 WO2020253638A1 (zh) 2019-06-18 2020-06-15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芯、叠层电芯、复合电芯和复合动力电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8690.0A CN112103567A (zh) 2019-06-18 2019-06-18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3567A true CN112103567A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48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8690.0A Pending CN112103567A (zh) 2019-06-18 2019-06-18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035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3665B (zh) 电容器辅助固态电池
US9142811B2 (en) Current collector having built-in sealing means, and bipolar battery including such a collector
CN210576347U (zh) 全固态复合动力储能电芯
JP2013093291A (ja) 電池
CN210692370U (zh) 固态电容电芯、叠层电容电芯及复合动力电容电芯
CN210692371U (zh) 全固态电容电芯、叠层电容电芯和复合电容电芯
CN210692707U (zh) 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CN209963173U (zh) 全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和复合电池电芯
CN210167439U (zh) 基于无机氧化物颗粒的电极及固态电池
CN109935895A (zh) 固态电解质及其锂电池电芯、锂电池
CN114551984A (zh) 具有厚电极的固态双极型电池组
CN210576300U (zh)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复合动力固态储能电芯
CN217035901U (zh) 一种内部串联型固态电池及固态电池组
CN210167438U (zh) 全固态电池的导电型复合电极正极材料
CN210167266U (zh) 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导电型复合电极材料
CN210167437U (zh) 全固态电池的导电型复合电极负极材料
CN112103572A (zh)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复合动力固态储能电芯
CN112103567A (zh)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及复合动力电池电芯
CN117154341A (zh) 用于固态电池组的聚合物阻挡件
CN214848743U (zh) 一种无集流体的电池
CN112103088A (zh)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容电芯、叠层电容电芯及复合动力电容电芯
CN112086686A (zh) 全固态电池电芯、叠层电池电芯和复合电池电芯
CN208767406U (zh) 全固态电池
CN112436106B (zh) 金属正极和基于金属正极的电池
WO2020253638A1 (zh) 基于复合材料电极的固态电芯、叠层电芯、复合电芯和复合动力电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