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3380A -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3380A
CN112103380A CN202010595735.9A CN202010595735A CN112103380A CN 112103380 A CN112103380 A CN 112103380A CN 202010595735 A CN202010595735 A CN 202010595735A CN 112103380 A CN112103380 A CN 112103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ntum dot
light
layer
red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57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03380B (zh
Inventor
张运原
章金惠
袁毅凯
郑中健
黎楚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Nation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Nation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Nation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Nation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957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033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03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3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03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33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 H01L33/50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01L33/504Elements with two or mor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8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having a non-uniform spatial arrangement or non-uniform concentration, e.g. patterned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with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the 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58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91Scattering means in or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包括支架、蓝光发光芯片、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所述支架具有杯体,所述杯体具有反射腔;所述蓝光发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反射腔内;所述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自所述杯体底面起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反射腔中。该量子点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可靠性好等特点。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发光器件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通过对这种纳米半导体材料施加一定的电场或光压,它们便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而发出的光的波长会随着这种半导体的尺寸的改变而变化,因而通过调节这种纳米半导体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其发出的光的颜色,由于这种纳米半导体拥有限制电子和电子空穴的特性,这一特性类似于自然界中的原子或分子,因而被称为量子点。
在白光器件的应用方面,通常会将红光量子点材料和绿光量子点材料混合形成量子点混合材料,然后再以蓝光发光芯片作为光源激发所述量子点混合材料,并通过合理设置量子点混合材料中红光量子点材料和绿光量子点材料的混合比例和浓度关系,使最终透出的光线显色为白光。
具体实施中发现,红光量子点材料和绿光量子点材料混合所形成量子点混合材料存在光线的自吸收问题,导致量子点混合材料的发光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红色量子点材料的激发效率较低,为了达到理想的发光光强,不可避免的相对需要使用更多的量子点材料,而现有常规的量子点材料通常含有重金属镉,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量子点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量子点材料使用量少等特点。
具体的,本发明所提供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包括支架、蓝光发光芯片、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
所述支架具有杯体,所述杯体具有反射腔;
所述蓝光发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反射腔内;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自所述杯体底面起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反射腔中。
可选的实施方式,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红光量子点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可选的实施方式,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散射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微米。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填充设置在所述反射腔底部并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
所述散射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顶面上;
所述绿光量子点层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顶面上;
所述保护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射层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至少部分表面;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填充设置在所述蓝光发光芯片与所述散射层之间,且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未被所述散射层覆盖的表面;
所述绿光量子点层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顶面上;
所述保护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射层的底面为朝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方向凸起的凸面。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d,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为n2,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λ1至λ2;所述保护层的厚度、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和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RE-GDA0002770120040000021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保护层顶面包括若干个凹部,所述若干个凹部中的任一个凹部为直凹槽结构或环凹槽结构;
所述保护层顶面非所述若干个凹部设置的位置相应形成若干个凸部,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两个凹部之间基于所述若干个凸部中的其中一个凸部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一个凹部的截面形状底部为尖角结构;
所述尖角结构的的角度范围为90度至110度,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两个相邻凹部的顶角之间的距离范围为60微米至100微米。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凹部的最低点与所述凸部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微米至20微米。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的十分之一。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400纳米至480纳米,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为30纳米至48纳米。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包括:
基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在所述杯体上的预设位置,完成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固晶和焊线;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后形成红光量子点层,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或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部分表面;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基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固化形成相应结构的散射层;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形成所述绿光量子点层;
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根据预设结构设置保护层。
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反射腔内基于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后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括: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基于点胶方式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的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的体积为预设值;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在自然条件下流动并固化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顶面的高度从中间区域至边缘区域逐渐增加。
综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量子点发光器件通过设置散射层对红光量子点层和绿光量子点层进行分隔,提高了红光量子点材料的激发效率并同时减低了红光量子点材料对绿光的重激发,有效提高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同时可降低量子点材料的使用以保护环境;散射层和红光量子点层的特殊结构设计可对量子点材料进行有效保护,并同时可提高红光量子点材料的激发效率;相应的,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可基于较为便利的点胶方式形成,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保护层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包括支架1、蓝光发光芯片3、红光量子点层4、散射层5、绿光量子点层6和保护层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以TOP型白光发光器件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实施中,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基本设计原理,可扩展应用至各种结构的量子点发光器件中。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架1具有杯体2,所述杯体2呈包围状结构,所述杯体2内部形成腔体结构,一般的,为了保证光线出射效率,所述杯体2内壁会相应的设置光反射材料,所述杯体2内部形成反射腔结构,所述杯体2具有反射腔20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杯体2内壁的光反射材料起到的光反射作用,其中,所反射的光线主要为蓝光和红光(理论上还有少量的绿光),通过蓝光的反射,可以使蓝光重复入射至红色量子点层并提高激发红色量子点材料的蓝光数量,使红光的数量增加;此外,通过反射红光,可保证红光不会被杯体2所吸收,提高器件出射的红光总量。
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设置在所述反射腔201 内;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散射层5、绿光量子点层6和保护层7自所述杯体2底面起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反射腔201中。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图1示出红光量子点层4、散射层5、绿光量子点层6和保护层7在反射腔201中的大致布置形式,即红光量子点层4位于所述反射腔201的底部、散射层5位于所述反射腔201的中部、绿光量子点层6位于所述反射腔的顶部(上述的反射腔201的底部、中部和顶部仅是相对位置),保护层7位于所述绿光量子点层4的顶面上,具体的有关红光量子点层4、散射层5、绿光量子点层6和保护层7的具体结构在后续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外,保护层7起到阻水氧的作用,通过对保护层7的特殊设计,可起到针对性反射蓝光的功能。具体的,设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d,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为n2,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λ1至λ2;所述保护层的厚度、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和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RE-GDA0002770120040000061
具体实施中,由于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因此,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的范围内,只要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d和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为n2满足上述公式中的其中一组公式即可。
具体的,针对量子点发光器件的最终的发光显色为白色的发光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基本发光原理为通过蓝光、红光和绿光的混合实现白光的发光。
具体的,白光中的蓝光来源包括:
发光芯片发出的蓝光经过红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后进入散射层,散射层对蓝光进行发散后,部分蓝光出射至绿光量子点层,部分蓝光出射至红光量子点层;出射至绿光量子点层中的部分蓝光经过绿光量子点层 (未激发绿光量子点材料)后出射;出射至红光量子点层中的部分蓝光透过红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后经杯体内壁反射后又重复进入至散射层,散射层对重复进入散射层的蓝光经过一次或多次处理后,最终部分蓝光经过绿光量子点层后(未激发绿光量子点材料)出射。
需要说明的是,蓝光在散射层中理论上会实现均匀扩散,对于散射层的其中一个表面而言,蓝光的发光都是均匀的,散射层对蓝光起到了均光的作用。
具体的,白光中的红光来源包括:
发光芯片发出的部分蓝光通过激发红光量子点层的红光量子点材料产生红光,红光进入散射层后,一部分经过绿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绿光量子点材料) 后出射,一部分经过散射层和杯体内壁的多次处理后经过绿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绿光量子点材料)后出射;发光芯片发出的部分蓝光经过红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后,经散射层处理后回射至红光量子点层并激发红光量子点层中的红光量子点材料产生红光,红光经过散射层后经过绿光量子点层 (未激发绿光量子点材料)后出射;此外,因红光和绿光的相对波长大小关系,红光量子点材料对绿光会有重吸收激发的现象,因此,部分绿光也会经散射层后进入红光量子点层中,激发红光量子点层的红光量子点材料后产生红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波长的相对大小关系,红光一般不会对绿色量子点材料进行激发,因此,大部分红光均可透过绿光量子点层;就概率统计理论而言,进入至红光量子点层的蓝光数量越多,理论上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的光线数量也会越多,相应的,最终激发所产生的红光也会越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散射层与反射腔的配合设置,散射层对蓝光进行扩散(扩散意味着蓝光可从各个方向出射),部分扩散后的蓝光可在散射层朝向红光量子点层的表面出射,重新进入至红光量子点层,蓝光本身或蓝光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所产生的红光经本体内壁反射后再次进入至散射层……依此类推,在同尺寸条件下,相对于现有发光器件的结构,红光光线的总量相对提高。
具体的,白光中的绿光来源包括:
发光芯片发出的蓝光经过红光量子点层(未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后进入散射层,散射层对蓝光进行发散后,部分蓝光出射至绿光量子点层;出射至绿光量子点层的部分蓝光激发绿光量子点层的绿光量子点材料产生绿光后出射;一般情况下,受波长相对大小关系的限制,红光不会对绿色量子点材料产生激发。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优势在于,通过设置散射层5,一方面,散射层5对红光量子点层4和绿光量子点层6进行了分隔,与绿光量子点材料与红光量子点材料混合设置或直接接触设置的方式相比,绿光量子点层6中的绿光量子点材料受激发所发出的绿光因散射层的作用不会完全进入至红光量子点层4中,因此,绿光给红色量子点材料重吸收的几率大大降低,发光效率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在保持量子点材料的浓度不变的条件下,散射层5的设置可使蓝光重复进入至红光量子点层4中,激发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蓝光量增加,可提高红光的激发效率,降低量子点材料的使用量;与此同时,散射层5的设置,蓝光和红光都是经散射层后射出,绿光则是由空间分布均匀性较高的蓝光进行激发,三种颜色的光线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使最终产生的混光效果较好,白光均匀性较佳。
优选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红光量子点层4设置在蓝光发光芯片3上,为了避免量子点材料失效,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红光量子点层4 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优选的,具体实施中,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散射层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微米,一方面,可保证散射层5能够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以避免量子点材料长时间过热失效,另一方面,可保证散射层5能够对实现良好的均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红光量子点层和散射层的厚度尺寸限定同样适用于后续实施例。
实施例二: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影响散射层的设置方式或者说要散射层和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是相互配合设计的。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的红光量子点层4填充设置在所述反射腔201底部并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完全包覆);所述散射层5覆盖设置在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的顶面上;所述绿光量子点层6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顶面上;所述保护层7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6顶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的顶面为凹面,所述凹面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所述散射层5底面为凸面,所述凸面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
需要注意的是,红光量子点层4、散射层5、绿光量子点层6和保护层7的外侧都与所述杯体2的内壁接触,以充满所述反射腔201。
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优势在于,由于蓝光发光芯片3的发光特性为顶发光强、侧发光弱,因此,为了保证红光量子点材料的激发均匀性,一方面,对应于蓝光发光芯片侧发光的区域的红光量子点层4厚度相对增加,受激发的红光量子点材料相对增加;另一方面,对应于蓝光发光芯片顶发光的区域的散射层的厚度增加,顶发光的光线可充分均匀扩散至边缘区域;同时,由于量子点材料的耐热性能较差,散射层中间相对较厚、边缘相对较薄的结构可承受蓝光发光芯片正上方的热量,让量子点材料免受高热量,防止量子点材料产生热淬灭,同时可更好地打散蓝光发光芯片正上方的高蓝光能量密度,让量子点材料免受高蓝光能量,防止量子点材料失效,对器件的可靠性有很大的改善。
实施例三: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散射层5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的至少部分表面,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填充设置在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与所述散射层5之间,且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未被所述散射层5覆盖的表面;所述绿光量子点层6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5顶面上;所述保护层7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6顶面上。
可选的,所述散射层5的底面为朝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方向凸起的凸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散射层5的底面凸起并与蓝光发光芯片3的顶面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通过散射层5直接与蓝光发光芯片3的部分表面接触,可选的,散射层5通过与蓝光发光芯片3顶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尤其是顶面中部发光强度较大的区域)的直接接触,可打散蓝光发光芯片3的顶部高能量密度光线,从而更好的对量子点材料形成保护;进一步的,所述散射层5完全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3的顶面。
可选的,所述红光量子点层4的高度从所述反射腔201中央至所述反射腔 201边缘逐渐增加,该设置方式可使反射腔201周缘位置的激发红光数量更多,以提高红光的发光均匀性。
具体的,在实施例一至三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结构中,散射层5的其中一个主要的作用为通过对蓝光的散射(主要利用到散射中的反射光线),使进入散射层5的蓝光能够重复入射至红光量子点层4中,以更好的对红光量子点材料进行激发。因此,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在散射层中,当散射颗粒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十分之一时,光会发生瑞利散射;瑞利散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因此当散射层的散射颗粒粒径小于蓝光波长的十分之一时,散射颗粒会主要散射蓝光。由此可见,为了达到理想的蓝光散射效果,可选的,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的十分之一。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400纳米至480纳米,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为30纳米至48纳米。
实施例四:
具体实施中,白光量子点发光器件常用于背光模组领域,因为,进一步的,考虑到该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出光均匀性,通过对保护层7的结构进行改进,可实现量子点发光器件更均匀的出光。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保护层7结构的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的,图示结构为高倍数放大结构,具体实施中,凸部和凹部的尺寸都要微米级别。
具体的,所述保护层7顶面设置有若干个凹部701,所述若干个凹部701中的任一个凹部701为直凹槽结构或环凹槽结构;由于图示结构为剖面示意图,具体的,直凹槽结构可认为是图示剖面的其中一个凹部701截面沿一固定方向拉伸形成,环凹槽结构可认为是图示剖面中的其中一个凹部701绕一竖直方向轴线环绕扫描形成。
相应的,所述保护层7顶面非所述若干个凹部设置的位置相应形成若干个凸部702。所述若干个凹部701中任意两个凹部701之间基于所述若干个凸部702 中的其中一个凸部702连接。
具体的,为了保证对光线的均光效果,所述若干个凹部701中任意一个凹部701的截面形状底部为尖角结构;
具体的,所述尖角结构的角度a范围为90度至110度,所述若干个凹部701 中任意两个相邻凹部701的顶角之间的距离L范围为60微米至100微米。
具体的,设置凹部的意义在于减少发光器件在出光面的全反射,以提高发光器件的发光角度。若不设置凹部,大角度光线会在出光面(发光器件的顶面) 发生全反射现象,凹部的设置,变相减小了大角度光线的入射角,从而实现减少光线的全反射、增大器件的发光角度的技术效果。
具体的,当角度a小于90度时,经过凹部折射出来的光线容易进入相邻的凹部,然后再次发生折射,导致光线在界面损耗无法出射,使光线利用率降低;而当角度a大于110度,凹部起到的减少大角度光全反射的作用会减小,同样会导致出光量降低。
具体的,所述凹部的最低点与所述凸部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H范围为10微米至20微米。类似的,当距离H小于10微米时,凹部的深度过小,则凹部起到的减少大角度光全反射的作用会减小,出光量相应减少;当距离H大于20微米时,光线经过凹部折射出来的光线容易进入相邻的凹部,然后再次发生折射,同样会减小光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保护层除了最基本的阻水氧作用外,在保护层的出光面设置了一层微结构层(凸部和凹部所组成的结构),基本的,微结构层可部分反射蓝光,提高蓝光利用率;同时,当光线从高折射率介质进入低折射率介质时,光线在界面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利用凹部和凸部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加减少大角度光线的全反射机几率,起到了增大出光角度的作用;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微结构层结构中,表面的凹部会增大大角度光线出射的概率,从而在横向(凹凸结构的规律性变化方向,图4所示方向的左右向)实现增大出光角度的目的,从而起到的良好的均光效果。
实施例四:
相对应的,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成型,包括以下步骤:
S101:基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在所述杯体上的预设位置,完成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固晶和焊线;
具体的,有关蓝光发光芯片的固晶工艺和焊线工艺可参照现有技术。
S102: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后形成红光量子点层;
可选的,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或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部分表面,具体的,针对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实施方式,所述在所述反射腔内基于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括: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基于点胶方式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的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的体积为预设值;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在自然条件下流动并固化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顶面的高度从中间区域至边缘区域逐渐增加。
具体的原理为,液态的胶体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沿着杯体的内壁爬壁,形成相应的中央低、周缘高的形状,相对应的,固化后可形成实施例二或三的红光量子点层结构。
S103: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基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固化形成相应结构的散射层;
具体的,散射层的结构需要根据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相应成型,具体实施中,可参考实施例二或三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结构。
S104: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形成所述绿光量子点层;
S105: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根据预设结构设置保护层。
具体的,鉴于保护层实施方式的多样性,可选的,可通过镀膜的方式形成所述保护层,镀膜工艺可形成顶面为平面结构的保护层;如需在保护层的顶面上设置微结构,可选的,可通过刻蚀和镀膜工艺加工出所需的微结构。
综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量子点发光器件通过设置散射层对红光量子点层和绿光量子点层进行分隔,提高了红光量子点材料的激发效率并同时减低了红光量子点材料对绿光的重激发,有效提高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同时可降低量子点材料的使用以保护环境;散射层和红光量子点层的特殊结构设计可对量子点材料进行有效保护,并同时可提高红光量子点材料的激发效率;相应的,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可基于较为便利的点胶方式形成,加工成本低。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蓝光发光芯片、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
所述支架具有杯体,所述杯体具有反射腔;
所述蓝光发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反射腔内;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散射层、绿光量子点层和保护层自所述杯体底面起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反射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红光量子点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顶面正上方的散射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微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填充设置在所述反射腔底部并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
所述散射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顶面上;
所述绿光量子点层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顶面上;
所述保护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层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至少部分表面;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填充设置在所述蓝光发光芯片与所述散射层之间,且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未被所述散射层覆盖的表面;
所述绿光量子点层覆盖设置在所述散射层顶面上;
所述保护层覆盖设置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层的底面为朝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方向凸起的凸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d,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为n2,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λ1至λ2;所述保护层的厚度、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和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FDA000255577344000002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顶面包括若干个凹部,所述若干个凹部中的任一个凹部为直凹槽结构或环凹槽结构;
所述保护层顶面非所述若干个凹部设置的位置相应形成若干个凸部,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两个凹部之间基于所述若干个凸部中的其中一个凸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一个凹部的截面形状底部为尖角结构;
所述尖角结构的的角度范围为90度至110度,所述若干个凹部中任意两个相邻凹部的顶角之间的距离范围为60微米至100微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最低点与所述凸部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微米至20微米。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的十分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芯片的峰值发光波长为400纳米至480纳米,所述散射材料的粒径为30纳米至48纳米。
13.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包括:
基于所述蓝光发光芯片在所述杯体上的预设位置,完成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固晶和焊线;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后形成红光量子点层,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覆所述蓝光发光芯片或覆盖所述蓝光发光芯片的部分表面;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散射材料的胶体基于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结构固化形成相应结构的散射层;
在所述反射腔内注入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所述混合有绿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形成所述绿光量子点层;
在所述绿光量子点层顶面上根据预设结构设置保护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量子点发光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腔内基于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固化后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包括: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基于点胶方式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注入至所述反射腔中的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的体积为预设值;
所述混合有红光量子点材料的胶体在自然条件下流动并固化形成所述红光量子点层;
所述红光量子点层顶面的高度从中间区域至边缘区域逐渐增加。
CN202010595735.9A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1033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5735.9A CN112103380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5735.9A CN112103380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3380A true CN112103380A (zh) 2020-12-18
CN112103380B CN112103380B (zh) 2022-03-18

Family

ID=7375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5735.9A Active CN112103380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033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5010A1 (ja) * 2021-11-12 2023-05-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9163A (zh) * 2007-12-12 2009-06-17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102024885A (zh) * 2009-09-10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KR20130043294A (ko) * 2011-10-20 2013-04-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Led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097999A (zh) * 2014-05-06 2015-11-25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015A (zh) * 2016-06-16 2016-10-2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9736900B1 (en) * 2016-06-15 2017-08-15 Rockwell Collins, Inc. Quantum dot tunabl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107275462A (zh) * 2017-06-23 2017-10-2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656394A (zh) * 2017-05-04 2018-02-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7656330A (zh) * 2016-08-19 2018-02-02 武汉保丽量彩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结构的量子点光学膜、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8110120A (zh) * 2017-12-08 2018-06-0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led以及显示装置
CN108614376A (zh) * 2018-03-28 2018-10-02 宁波江北激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反射蓝光的高效率量子点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666404A (zh) * 2018-05-02 2018-10-16 向爱双 低镉含量的量子点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42939A (zh) * 2019-05-31 2019-09-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350066A (zh) * 2018-04-03 2019-10-18 陈学仕 具有反射结构的光转换材料与应用其的发光二极管元件
US20190363225A1 (en) * 2014-08-18 2019-11-28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9163A (zh) * 2007-12-12 2009-06-17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102024885A (zh) * 2009-09-10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KR20130043294A (ko) * 2011-10-20 2013-04-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Led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097999A (zh) * 2014-05-06 2015-11-25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190363225A1 (en) * 2014-08-18 2019-11-28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736900B1 (en) * 2016-06-15 2017-08-15 Rockwell Collins, Inc. Quantum dot tunabl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106058015A (zh) * 2016-06-16 2016-10-2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656330A (zh) * 2016-08-19 2018-02-02 武汉保丽量彩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结构的量子点光学膜、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7656394A (zh) * 2017-05-04 2018-02-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7275462A (zh) * 2017-06-23 2017-10-2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110120A (zh) * 2017-12-08 2018-06-0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led以及显示装置
CN108614376A (zh) * 2018-03-28 2018-10-02 宁波江北激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反射蓝光的高效率量子点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350066A (zh) * 2018-04-03 2019-10-18 陈学仕 具有反射结构的光转换材料与应用其的发光二极管元件
CN108666404A (zh) * 2018-05-02 2018-10-16 向爱双 低镉含量的量子点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42939A (zh) * 2019-05-31 2019-09-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5010A1 (ja) * 2021-11-12 2023-05-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3380B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8805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2185268B (zh) 图像显示元件
US10074786B2 (en) LED with scattering features in substrate
JP7349393B2 (ja) 画像表示素子
US8969900B2 (e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chip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11598509B2 (en) Backlight unit
US1111459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s using light scattering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
TWI426301B (zh) 透鏡、具有透鏡之光電模組及製造透鏡之方法
EP3007240B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00061562A (ko) 광전 소자
US20110260195A1 (en) Encapsulant with scatterer to tailor spatial emission pattern and color uniformity in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11456288B2 (en) Image display element
KR20130079410A (ko) 광전자 소자와, 광전자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US11994269B2 (en) Backlight unit
TW201314973A (zh) 光電組件及用於製造光電組件之方法
KR20200068030A (ko) 발광 장치
JP5351551B2 (ja) 発光装置
CN112103380B (zh)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538479B2 (ja) Led光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体
JP5595962B2 (ja) 発光装置
JP2004134633A (ja) 照明装置
CN216647021U (zh) 一种背光源结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40866A (zh) 一种csp封装结构led和led封装方法
JP2008147496A (ja) 発光装置
CN218241876U (zh) 一种csp封装结构le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