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3837A -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3837A
CN112083837A CN202011024979.8A CN202011024979A CN112083837A CN 112083837 A CN112083837 A CN 112083837A CN 202011024979 A CN202011024979 A CN 202011024979A CN 112083837 A CN112083837 A CN 112083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oint
state
edg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49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增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249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38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3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38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7944 priority patent/WO202206262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可以解决触控屏边缘误触控的问题,还避免因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的触控电路的误触控处理方式不同带来的解决方案繁琐的问题。该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触控屏具有边缘触控区,所述方法包括: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Description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屏的发展,越来越多高屏占比的全面屏手机相继问世,特别是曲面屏手机,其外形美观、手感轻薄,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曲面屏手机的显示区的边沿一直延伸到曲面屏手机的侧面,且整个显示区均具有触控功能,因此,当用户在握持曲面屏手机或正常操作曲面屏手机时,经常会误触到曲面屏手机的边缘区域,导致曲面屏手机的触控功能异常报点,影响用户的正常操作。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所述触控屏具有边缘触控区。所述方法包括: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接收模块、检测模块、处理模块。接收模块用于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检测模块用于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处理模块用于在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触控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中,通过处理器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根据触控点的触控信息,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当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处理器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以在手指触摸触控点的情况下,触控屏不做任何反应,以解决误触控问题。在此基础上,由于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是由处理器确认的,可以避免因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的触控电路的误触控处理方式不同带来的解决方案繁琐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触控屏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工作框架图;
图3示出了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曲面屏手机的边缘触控区的指示图;
图5示出了非曲面全面屏手机的边缘触控区的指示图;
图6示出了一种握持竖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另一种握持竖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再一种握持竖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一种握持横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另一种握持横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再一种握持横屏的触控屏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另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出了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7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8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9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1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2示出了再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3示出了一种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分布图;
图24示出了触控信息处理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关系图;
图25示出了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26示出了用于保存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配网处理方法的应用程序的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除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曲面屏手机存在误触问题,发明人经实验发现,随着全面屏手机的屏占比越来越高,非曲面的全面屏手机也存在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误触问题。由于全面屏手机的显示区的边沿非常接近侧边框,且整个显示区均具有触控功能,因此,用户很容易误触到全面屏手机的边缘区域,导致全面屏手机的触控功能异常报点,影响用户的正常操作。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触控屏100为例进行说明,触控屏100可应用于曲面屏手机、非曲面全面屏手机、或者其他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触控屏100可以包括触控结构10和触控电路(Touch IC)。触控结构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与第一触控电极11电连接的第一触控电极引线13、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与第二触控电极12电连接的第二触控电极引线14。第一触控电极11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2为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11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2为驱动电极。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之间相互绝缘,二者可以同层设置,也可以异层设置。如图1所示,以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同层设置为例,触控结构10还可以包括绝缘块15和搭桥16。第一触控电极11在与第二触控电极12交叉的区域通过搭桥16电连接,搭桥16与第二触控电极12通过绝缘块隔离。
触控屏100可以是自容式触控,也可以是互容式触控。
当触控屏100为自容式触控时,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沿横向和纵向分别与地构成电容,即自电容,一旦手指等触摸物体(下文均以手指为例)触摸到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域,则会将手指的电容叠加到自电容上,使得横向和纵向的自电容的电容值发生变化,根据横向和纵向的自电容的电容值的变化。
当触控屏100为互容式触控时,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在二者的交汇点构成互电容,一旦手指触摸到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域,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耦合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值。在检测互电容的大小时,驱动电极发出激励信号,感应电极接收驱动电极发出的激励信号,这样一来,即可根据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交汇点处的电容值。
此处,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通过第一触控电极引线13将第一触控信号发送到触控电路,第二触控电极12可以通过第二触控电极引线14将第二触控信号发送到触控电路。触控电路接收到第一触控信号和第二触控信号,判断触控点的坐标等信息,并对触控信息进行处理。
然而,现有的触控电路在对误触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由于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电路的算法逻辑不同,不同触控电路的防误触效果有所差异,很难做到统一标准,对于触控屏100的防误触测试造成困扰。二、部分厂商生产的触控电路的算法能力不足,防误触的效果无法满足需求,会出现对触控信息抑制过度,导致触控屏100的边缘无法实现触控或者长按;或者对触控信息抑制不足,导致在某些场景下仍然容易发生误触。三、不同用户个体的手指大小及握持习惯不同,单一的防误触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四、触控屏100在边缘触控区的触控功能及应用(Application,简称APP)布局不同,而触控电路只有一套防误触算法参数,在多种不同的场景下,触控电路根据其自身算法逻辑处理触控信息的方式是相同的,可能导致某些触控功能反应不灵敏、某些位于边缘触控区的APP点击不灵敏或被无触控。
发明人经研究后提出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可应用于处理器,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时,其工作架构可以包括固件层、驱动层、本地(Native)层、框架层、以及应用层。
固件层的中断电路被触发后,调动驱动层工作。在未达到触发条件时,中断电路处于中断(dummy)状态;一旦达到中断电路的触发条件,可触发中断电路开启,从而触发与中断电路连接的固件层工作。
驱动层在工作时,根据接收到的触控信息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再根据触控点的触控状态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进行上报。本地层起到传递作用,将驱动层发送的处理结果传递给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在接收到处理结果后,针对手指的触控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应用层向框架层推送不同厂商的触控屏100的信息。框架层根据不同厂商的触控屏100的信息,适应性的制定触控屏参数,并将触控屏参数发送至驱动层。驱动层根据前述触控信息和触控屏参数,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以上仅为对整体工作架构的简单描述,详细过程可参考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手指触摸到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后,触控电路可以将第一触控电极11发送的第一触控信号和第二触控电极12发送的第二触控信号整合成触控信息,同时,触控电路可以根据第一触控信号和第二触控信号确定出触控点的坐标。进一步的,驱动层接收触控电路发送的与该坐标对应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触控点指的是被第一触控电极11与第二触控电极12的重叠点中被触控电路检测到的电容差较大的重叠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边缘触控区的划分与触控屏100的具体外观有关。
如图4所示,以触控屏100为曲面屏手机的触控屏为例,触控屏100具有弯折区和邻接于弯折区之间的主体显示区。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可以包括弯折区、主体显示区中从弯折区的内侧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以及主体显示区中从触控屏100的短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图4中虚线与可触控区的边沿围成的区域即为边缘触控区。
边缘触控区中,从弯折区的内侧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的距离、以及从触控屏100的短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的距离,与触控屏100的尺寸、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的范围、以及弯折区的尺寸等有关,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如图5所示,以触控屏100为非曲面全面屏手机的触控屏为例,触控屏100具有主体显示区,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可以包括主体显示区中从触控屏100的长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以及主体显示区中从触控屏100的短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图5中虚线与可触控区的边沿围成的区域即为边缘触控区。
此处,边缘触控区中,从触控屏100的长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的距离、以及从触控屏100的短边边沿向触控屏100的中心延伸的距离,与触控屏100的尺寸、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的范围、等有关,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对于其他可能存在误触控问题的触控屏100,其边缘触控区的确定可参考曲面屏手机和非曲面全面屏手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边缘触控区的范围大小可根据应用场景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阶段可以是一预设时间段,该预设时间段可稳定地判定触控状态。预设时间段的时长与触控屏100的触控刷新频率有关,刷新频率越快,预设时间段的时长越短。
示例的,若触控屏100的触控刷新频率为250Hz,检测阶段由3个触控帧构成,则预设时间段的时长为3×4ms=12ms。若触控屏的触控刷新评率为200Hz,检测阶段由3个触控帧构成,则预设时间段的时长为3×5ms=15ms。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触控点的坐标和触控点的电容、以及触控点的电容差。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是指:在检测阶段检测容易被误触控的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坐标和电容、以及电容差。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驱动层根据触控信息,可以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多种触控状态,多种触控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正常触控、误触控、以及无法确认触控状态。另外,在检测阶段内,若不再能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以判断为手指抬起或手指划出边缘触控区。
正常触控指的是用户为了进行触控操作而产生的手指或手掌其他部位在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终端设备响应到触控操作后可以触发对应的功能或者进入对应的交互界面。无法确认触控状态,指的是在检测阶段无法明确确定触控点为正常触控产生的还是误触控产生的。
以触控屏100为非曲面全面屏手机的触控屏为例,误触控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如图6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竖屏,用户的手掌握持全面屏手机的长边,则虎口处可能出现误触控,除大拇指以外的手指也可能出现误触控。如图7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竖屏,用户的虎口和大拇指握持在可触控区的角落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均位于全面屏手机的背面,则虎口处可能出现误触控。如图8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竖屏,用户的大拇指握持在可触控区的长边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均位于全面屏手机的背面,则大拇指处可能出现误触控。如图9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横屏,用户的手掌握持全面屏手机的短边,则虎口处可能出现误触控。如图10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横屏,用户的虎口和大拇指握持在可触控区的角落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均位于全面屏手机的背面,则虎口处可能出现误触控。如图11所示,全面屏手机的放置状态为横屏,用户的大拇指握持在可触控区的短边处,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均位于全面屏手机的背面,则大拇指处可能出现误触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不对根据触控信息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的具体方式进行限定,触控信息不同,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的方式也可以不相同。同时,为了解决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触控电路的误触控处理效果不同、不同用户个体的手指大小及握持习惯不同、以及边缘触控区中的应用布局不同等问题,本申请均可通过调整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所必需的参数,采用统一算法逻辑进行误触控处理,以解决利用触控电路消除误触控时,存在的不统一问题。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此处,驱动层根据触控状态的不同,可发出与触控点相关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驱动层过滤掉误触控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不再将过滤掉的触控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手指在其他区域可能存在不为误触控状态的触控点,将不为误触控状态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该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其中,若手指触控的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均为误触控,则驱动层无需向本地层上报报点信息,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也不会对手指的触控做任何反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通过处理器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根据触控点的触控信息,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当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处理器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以在手指触摸触控点的情况下,触控屏100不做任何反应,以解决误触控问题。在此基础上,由于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是由处理器确认的,可以避免因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触控电路的误触控处理方式不同带来的解决方案繁琐的问题。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手指触摸到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后,驱动层接收触控电路发送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未得出检测结果之前,驱动层可以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并过滤掉触控点的触控信息,不再将过滤掉的触控信息上报到本地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也不会对手指的触控做任何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驱动层首次接收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则还可根据触控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其中,判断是否需要对边缘触控进行补点的其中一个场景可以是:在首次接收到该触控点的触控信息之前,驱动层未接收到手指在触控路径上的其他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导致手指的触控路径不完整,进而驱动层无法准确判断手指在本次触控过程中的完整动作。基于此,可根据首次接收到的触控信息和由触控信息构成的部分触控路径,添加整个触控路径中可能经过的触控点的坐标,以使得本次触控过程中的多个触控点为一个完整且连续。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检测得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则将触控点的临时抑制状态变为抑制状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层仅需使触控点保持临时抑制状态即可,可无需执行将临时抑制状态转换为抑制状态的处理。
此外,步骤S12、S13的其他解释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2、S13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处理器在接收到触控信息后,可预先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避免在检测阶段检测的过程中,出现误触控的问题。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步骤S111、S12的解释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1、S12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4、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者若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此处,驱动层根据触控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驱动层不再过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对手指的正常触控做出反应。
若在检测阶段,驱动层无法根据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即,驱动层无法根据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误触控,则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再通过本地层将报点信息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对手指的正常触控做出反应。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若检测阶段检测得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则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避免因触控点始终处于临时抑制状态,而导致该触控点后续无法正常实现触控功能。若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此时可能存在在检测阶段检测得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正常触控的触控点始终被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可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4、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者若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步骤S111、S12、S14的解释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1、S12、S14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5、根据触控信息,确定报点信息。
驱动层接收到触控信息后,若根据触控信息判断出触控状态不为误触控状态,则该触控信息即可作为报点信息,一旦接收报点信息,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即可针对手指的触控做出相应的反应。
S16、若报点信息缺失,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由于驱动层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后,应用层不再接收该触控点的报点信息,因此,即使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也可能缺失触控点被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时的报点信息。基于此,若报点信息缺失,可根据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前接收的触控信息、及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接收的触控信息,确定触控点处于临时抑制状态时的触控点的坐标,以使得临时抑制状态前触控点的坐标、临时抑制状态时触控点的坐标、以及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触控点的坐标,三者的连线构成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保证手指操作的流畅性。
示例的,如图15所示,临时抑制状态前一个触控点的坐标为A(x1,y1),退出抑制状态后一个触控点的坐标为A(x2,y2),可在A与B的连线上进行补点,即,添加至少一个触控点处于抑制状态时的坐标。
此外,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若无需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则正常接收报点信息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由于驱动层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后,应用层不再接收该触控点的报点信息,因此,即使检测阶段检测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但仍然存在触控点被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时的报点信息缺失的问题,本申请可通过补点的方式,使触控点的坐标连线为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避免因触控路径不完整,而影响触控屏100的触控准确度。
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步骤S111的解释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1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7、在检测阶段内,若不再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此处,若在检测阶段内、根据触控信息检测出触控状态前,手指离开边缘触控区,驱动层不再能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则可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驱动层不再过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根据手指的实际触控做出反应。
其中,手指离开边缘触控区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手指滑出边缘触控区和手指不再触控可触控区。手指滑出边缘触控区包括:手指滑出触控屏、及手指从边缘触控区滑到可触控区中除边缘触控区以外的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若在检测阶段内、根据触控信息检测出触控状态前,不再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避免触控点始终处于临时抑制状态,而导致触控点后续无法正常实现触控功能。
如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S17、在检测阶段内,若不再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S25、根据触控信息,确定报点信息。
S26、若报点信息缺失,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步骤S111、S17的解释说明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1、S17的解释说明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25、S26的解释说明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5和步骤S16的解释说明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由于驱动层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后,应用层不再接收被抑制的触控点的报点信息,因此,即使在检测阶段内不再接收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但仍然存在触控点被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时的报点信息缺失问题,本申请可通过补点的方式,使触控点的坐标连线为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避免因触控路径不完整,影响触控屏100的触控准确度。
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步骤S11-S13的解释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S13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8、若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对所述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当驱动层根据触控信息,确定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后,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之后,在新的检测阶段,驱动层可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确定触控状态不为误触控状态,从而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
由于在判定为误触控的整个检测阶段,应用层均不对处于抑制状态的触控点做任何反应,因此,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后,必然存在触控点被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时的报点信息缺失问题,因此,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后,可直接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以使触控点的坐标连线为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保证手指操作的流畅性。
可根据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前接收的触控信息、及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后接收的触控信息,确定触控点处于抑制状态时的触控点的坐标,以使得抑制状态前触控点的坐标、抑制状态时触控点的坐标、以及退出抑制状态后触控点的坐标,三者的连线构成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在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基础上,由于驱动层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后,应用层不再接收该触控点的报点信息,在该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存在触控点被设置为抑制状态时的报点信息缺失问题,本申请可通过补点的方式,使触控点的坐标连线为手指的完整触控路径,避免因触控路径不完整,影响触控屏100的触控准确度。
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此处,接收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步骤S11-S13的解释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S13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181、重新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S182、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在新的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8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若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或者在新的检测阶段内,若边缘触控区不再接收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并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此处,驱动层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并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驱动层不再过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对手指的正常触控做出反应。
若在检测阶段,驱动层无法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即,驱动层无法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判定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误触控,则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驱动层不再过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对手指的正常触控做出反应。
若在检测阶段内、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检测出触控状态前,手指离开边缘触控区,驱动层不再能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驱动层不再过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后的触控信息作为报点信息上报到本地层,报点信息经过本地层将报点信息传递到应用层,应用层中与触控点对应的窗口接收到报点信息后,根据手指的实际触控做出反应。
其中,手指离开边缘触控区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手指滑出边缘触控区和手指不再触控可触控区。手指滑出边缘触控区包括:手指滑出触控屏、及手指从边缘触控区滑到可触控区中除边缘触控区以外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以检测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的检测阶段作为第一个检测阶段,则检测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或者边缘触控区不再接收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的检测阶段可以是第N个检测阶段,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可在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或者在新的检测阶段内,边缘触控区不再接收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并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如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触控屏100还包括中断电路,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2、在检测阶段接收触发中断电路后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此处,若手指未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或者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但触控信息不满足触发条件,则固件层的中断电路处于中断状态,驱动层不接收触控电路发送的触控信息;一旦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且触控信息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可触发中断电路开启,驱动层接收触控电路发送的触控信息。
其中,触控信息满足触发中断电路的条件,与手指触摸到边缘触控区时触控点的电容差有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S12、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步骤S12、S13的解释说明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2、S13的解释说明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触控屏100还包括中断电路,只有在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且触控信息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中断电路开启,驱动层才接收触控信息,可避免处理器实时接收触控信息,并对触控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可提高处理器的计算。
如图2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此处,接收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12可由步骤S121~S122实现:
S121、获取触控屏的触控屏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屏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边缘触控区的范围、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和触控屏的放置状态。每个参数可作为一个触控屏参数名单预先写入触控屏,即默认的初始参数,以用作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触控屏参数的参考基础。应用层可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向框架层发送适用于当前触控屏100的触控屏参数名单。框架层接收到触控屏参数名单后,获取目前触控屏100的放置状态(横屏或纵屏),根据该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适应性地调整初始参数,并将调整后的触控屏参数发送到驱动层,驱动层可将调整后的触控屏参数作为判定触控状态的条件之一。
其中,默认的触控屏参数的写入格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opearation(操作类型);object(操作对象类型);name(操作对象名称);x,y,z,m,n(操作对象参数)。操作类型、操作对象类型、以及操作对象名称三者之间用空格隔开;操作对象参数的个数与操作对象类型有关,多个操作对象参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可参考以下格式一次性写入多条操作语句:
opearation:可取值add/del/mod,即增/删/改操作。
Object:可取值para/large_area,即参数/边缘触控区的范围。
name:当操作对象类型为para时,name必须为已定义的参数名称,例如,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或触控屏的放置状态,也可根据需求定义新的参数。
x,y,z,m,n:操作对象类型确定操作对象参数的个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先写入触控屏100的触控屏参数可以以<default>标记作为开头,配置格式为<command name="xxx"value="xxx"/>。其中,name可以作为引索,用于与后续调整的操作对象参数作对比,引索个数与需要调整的操作对象参数个数相同;value根据对应引索写入到底层驱动节点的字符串数据。
针对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适应性修改触控屏参数时,可以以<packages>标记作为开头,即,配置适用于该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包名,配置格式为<item name="xxx"/>。其中,item name表示包含至少一个APP的包名。
针对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触控屏参数的写入格式与前述默认的触控屏参数的写入格式相同,且name需要保持一致。若包名中包括多个APP,且多个APP共用一套触控信息处理算法,则仅需在开头写入包含这些APP的包名即可,无需对每个APP进行单独配置。
S122、根据触控信息以及触控屏参数,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息包括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坐标和边缘触控参数,边缘触控参数包括第一触控宽度ewx、第二触控宽度ewy、第一信号比例yer、以及第二信号比例xer。
其中,第一触控宽度ewx用于表征触控点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宽度,第二触控宽度ewy用于表征触控点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宽度,第一信号比例yer用于表征触控点至少在第一触控宽度ewx内的信号变化,第二信号比例用于表征触控点至少在第二触控宽度ewy内的信号变化。第一方向为触控屏100的短边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为触控屏100的长边的延伸方向。
前文提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假设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均为条状,第一触控电极1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触控电极12沿第二方向延伸,则第一触控宽度ewx用于表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中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一触控电极11与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重叠的触控点的宽度;第二触控宽度ewy用于表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中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二触控电极12与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重叠的触控点的宽度。
第一信号比例yer和第二信号比例xer的确定,与手指的触摸位置和第二触控电极12和第一触控电极11的设置位置有关,下文详细描述。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步骤S11和步骤S13的解释说明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和步骤S13的解释说明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驱动层可接收触控信息和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适应性调整的触控屏参数,利用触控屏参数确认触控点的触控信息是否满足误触控状态的触控条件。这样一来,即可实现客制化定制。
如图2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处理器侧的步骤流程,该方法可以包括:
S11、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此处,接收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可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12可由步骤S121、S1221~S1223实现:
S121、获取触控屏的触控屏参数。
S1221、根据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确定第一触控宽度ewx和第二触控宽度ewy。
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可触控区后的电容值与未触控触控屏100时的电容值的差值为电容差,电容差大于报点阈值的触控点为有效触控点,该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包括触控坐标和电容差等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报点阈值的设置值越大,误触控的现象越严重,本申请实施例可在不改变触控屏100的报点阈值的情况下,使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在低于报点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有效触控点。
示例的,触控屏100的报点阈值为50,若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为15~25即可作为有效触控点。
如图23所示,以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大于或等于20即可作为有效触控点为例,边缘触控区包括第一边缘触控区和第二边缘触控区,第一边缘触控区和第二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大于20。在此基础上,若其中一个触控点的电容差为15,沿第一方向,与该触控点相邻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分别为94和1,则为了确保触控点的连续性,使手指的触控路径为一连续的路径,也可将电容差为15的触控点作为有效触控点。
第一边缘触控区包括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一触控电极11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重叠的有效触控点,第一触控宽度ewx即为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一触控电极11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重叠的有效触控点的宽度。
第二边缘触控区包括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二触控电极11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重叠的有效触控点,第二触控宽度ewy即为位于最边缘处的第二触控电极12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重叠的有效触控点的宽度。
S1222、根据第一触控宽度ewx确定第一信号比例yer,根据第二触控宽度ewy确定第二信号比例xer。
如图23所示,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191
其中,yer表示第一信号比例,i=1,n1表示第一触控宽度,C1表示位于第一触控宽度区域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n2表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次触控宽度,C2表示位于第一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C1和C2均大于或等于报点阈值的30%,即,第一边缘宽度ewx和第一次边缘宽度均不为0。例如,C1和C2均大于报点阈值的40%。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处理器的运算量过大,C1和C2还可以大于报点阈值的50%。
同理,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01
其中,xer表示第二信号比例,i=1,n3表示第二触控宽度,C3表示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宽度区域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n3表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次触控宽度,C4表示位于第二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C3和C4均大于或等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即,第二边缘宽度ewy和第二次边缘宽度均不为0。例如,C3和C4均大于报点阈值的40%。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处理器的运算量过大,C3和C4还可以大于报点阈值的50%。
若手指在可触控区的滑动方向为逐渐向触控屏100外滑动,则手指对可触控区的按压逐渐模糊,第一边缘宽度ewx、第二边缘宽度ewy、第一次边缘宽度、以及第二次边缘宽度内各个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均减小,尤其是第一次边缘宽度、第二次边缘宽度内各个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减小程度,相较于第一边缘宽度ewx和第二边缘宽度ewy内各个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的减小程度更大。手指触摸到触控屏的边缘时,容易出现单条框的现象,即,只有位于最边缘的第一触控电极11所在的触控点或位于最边缘的第二触控电极12所在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变化较大,此情况下,若继续利用上述计算方式计算第一信号比例yer和第二信号比例xer,可能导致无法准确计算手指的重心,也不能准确地得到手指在移动过程中触控点坐标的变化,进而导致触控点被误抑制。
基于此,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02
其中,yer表示第一信号比例,Const表示常数,i=1,n1表示第一触控宽度,C1表示位于第一触控宽度区域ewx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C1大于或等于报点阈值的30%,C2小于报点阈值的30%,即,第一边缘宽度ewx宽度不为0;第一次触控宽度为0或第一次边缘宽度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较小。
同理,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03
其中,xer表示第二信号比例,Const表示常数,i=1,n3表示第二触控宽度,C3表示位于第二触控宽度区域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C3大于或等于报点阈值的30%,C4小于报点阈值的30%,即,第二边缘宽度ewy宽度不为0;第二次触控宽度为0或第二次边缘宽度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较小。
S1223、根据第一触控宽度ewx、第二触控宽度ewy、第一信号比例yer和/或第二信号比例xer,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触控宽度ewx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与第二信号比例xer,和/或,根据第二触控宽度ewy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与第一信号比例yer,确定手指在边缘触控区的按压重心和手指的移动状态。
示例的,用数字信号的形式表示第一触控宽度ewx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第二触控宽度ewy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第一信号比例yer、以及第二信号比例xer。
在第一边缘触控区,若第一触控宽度ewx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为0,则第一信号比例yer为0,手指的按压重心不在可触控区的短边的最边缘位置。在第二边缘触控区,若第二触控宽度ewy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为0,则第二信号比例xer为0,手指的按压重心不在可触控区的长边的最边缘位置。
在第一边缘触控区,若第一触控宽度ewx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不为0,而第一次触控宽度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为0,则第一信号比例yer为255,手指的按压重心在可触控区的短边的最边缘位置,或者,手指逐渐向在可触控区的短边边缘移动。在第二边缘触控区,若第二触控宽度ewy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不为0,而第二次触控宽度内的触控点的电容差之和为0,则第二信号比例xer为255,手指的按压重心在可触控区的长边的最边缘位置,或者,手指逐渐向在可触控区的长边边缘移动。
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手指在边缘触控区的触控时间,来判断手指的触控状态。例如,在检测阶段手指始终触控边缘触控区;或者,在检测阶段内,手指不再触控边缘触控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相邻第一触控电极11之间的间距过大,或相邻第二触控电极12之间的间距过大,也可能出现单条框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可利用铜柱进行调试。例如,本申请可以采用5mm铜柱进行调试,将5mm铜柱移动至边缘触控区,且5mm铜柱的中心与可触控区的长边和短边的边沿留有一定距离,避免手指在触控边缘触控区时,触控点的坐标为可触控区的最边缘位置,导致触控点被抑制;若5mm铜柱的中心与可触控区的长边和短边的边沿的距离过大,可能导致触控点的坐标达不到边缘触控区的边沿,因此,可使的5mm铜柱的中心与可触控区的长边和短边的边沿的距离为1mm左右。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利用前述使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电容差在低于报点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有效触控点的方式,来解决误触控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利用提高边缘触控区的报点灵敏度的方式解决误触控问题,即,及时使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坐标报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信号比例yer和第二信号比例xer的准确性,可使第一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21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22
使第二信号比例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23
Figure BDA0002701880420000224
S13、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步骤S11、步骤S1221、以及步骤S13的解释说明与前述实施例中步骤S11、步骤S1221、以及步骤S13的解释说明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先根据第一触控宽度ewx确定第二信号比例xer,根据第二触控宽度ewy确定第一信号比例yer;之后,再根据第一触控宽度ewx、第二触控宽度ewy、第一信号比例yer和/或第二信号比例xer,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此计算过程中,与边缘触控触控区的触控点的坐标和电容差有关,可根据触控点的坐标和电容差判断触控点的重心及手指的移动状态,进而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如图24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信息处理装置200的结构框图,应用于处理器,该装置200包括接收模块201、检测模块202、处理模块203。
接收模块201,用于在检测阶段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检测模块202,用于根据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处理模块203,用于在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在此基础上,接收模块201,还用于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所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处理模块203,还用于将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者若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在检测阶段内,若不再接收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在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之后,根据所述触控信息,确定报点信息;处理模块203,还用于若报点信息缺失,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若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接收模块201,还用于在新的检测阶段重新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检测模块202,还用于根据重新接收的触控信息,在新的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若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在检测阶段无法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或者在新的检测阶段内,边缘触控区不再接收到所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并对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在此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获取模块204。获取模块204,用于获取触控屏100的触控屏参数。处理模块203,还用于根据触控信息以及触控屏参数,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根据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确定第一触控宽度和第二触控宽度。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根据第一触控宽度确定第一信号比例,根据第二触控宽度确定第二信号比例。
处理模块203,还用于根据第一触控宽度、第二触控宽度、第一信号比例和/或第二信号比例,在检测阶段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信息处理装置200,通过处理器接收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并根据触控点的触控信息,确认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当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处理器将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以在手指触摸触控点的情况下,触控屏100不做任何反应,以解决误触控问题。在此基础上,由于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是由处理器确认的,可以避免因不同厂商生产的触控屏100的触控电路的误触控处理方式不同带来的解决方案繁琐的问题。
如图25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300的结构框图,该电子设备3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能够运行应用程序的电子设备300。本申请的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触控屏100、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1、存储器302、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303。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303被存储在存储器302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1执行,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303配置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处理器3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处理器30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3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3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简称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3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简称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301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302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存储器302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30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存储电子设备300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电话本、音视频数据、聊天记录数据)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屏100包括中断电路,参考图2,中断电路用于在被触发后使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1接收触控信息,即,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且触控信息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可触发中断电路开启,驱动层接收触控电路发送的触控信息。其中,触控信息满足触发中断电路的条件,与手指触摸到边缘触控区时触控点的电容差有关。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中断电路,使得只有在手指触控触控屏100的边缘触控区,且触控信息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中断电路开启,驱动层才接收触控信息,可避免处理器实时接收触控信息,并对触控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可提高处理器的计算。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应用程序303的存储空间。这些应用程序303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应用程序303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如图26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具有边缘触控区,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阶段接收所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根据所述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若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所述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检测阶段接收所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包括:
在检测阶段接收所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所述触控点设置为临时抑制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触控,或者若在所述检测阶段无法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将所述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检测阶段内,若不再接收到所述边缘触控区的所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所述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触控点退出临时抑制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触控信息,确定报点信息;
若所述报点信息缺失,对所述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将所述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对所述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对所述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包括:
在新的检测阶段重新接收所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根据重新接收的所述触控信息,在所述新的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若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正常状态,或者在所述检测阶段无法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或者在所述新的检测阶段内,所述边缘触控区不再接收到所述触控点的触控信息,将所述触控点退出抑制状态,并对所述边缘触控区进行补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包括:
获取所述触控屏的触控屏参数;
根据所述触控信息以及所述触控屏参数,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参数包括以下参数的至少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边缘触控区的范围、所述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和所述触控屏的放置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息包括所述边缘触控区的触控点的触控坐标和边缘触控参数,所述边缘触控参数包括第一触控宽度、第二触控宽度、第一信号比例、以及第二信号比例;
所述第一触控宽度用于表征所述触控点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宽度,所述第二触控宽度用于表征所述触控点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宽度,所述第一信号比例用于表征所述触控点至少在所述第一触控宽度内的信号变化,所述第二信号比例用于表征所述触控点至少在所述第二触控宽度内的信号变化;第一方向为所述触控屏的短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触控屏的长边的延伸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触控信息以及所述触控屏参数,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边缘触控区的报点阈值,确定所述第一触控宽度和所述第二触控宽度;
根据所述第一触控宽度确定所述第一信号比例,根据所述第二触控宽度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比例;
根据所述第一触控宽度、所述第二触控宽度、所述第一信号比例和/或所述第二信号比例,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比例:
Figure FDA0002701880410000031
其中,yer表示第一信号比例,i=1,n1表示第一触控宽度,C1表示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n2表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次触控宽度,C2表示位于所述第一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C1和C2均大于或等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
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比例:
Figure FDA0002701880410000032
其中,xer表示第二信号比例,i=1,n3表示第二触控宽度,C3表示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n3表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次触控宽度,C4表示位于所述第二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C3和C4均大于或等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比例:
Figure FDA0002701880410000033
其中,yer表示第一信号比例,Const表示常数,i=1,n1表示第一触控宽度,C1表示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C1大于或等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C2小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C2表示位于所述第一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
通过以下关系式确定所述第二信号比例:
Figure FDA0002701880410000034
其中,xer表示第二信号比例,i=1,n3表示第二触控宽度,C3表示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C3大于或等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C4小于所述报点阈值的30%,C4表示位于所述第一次触控宽度区域内的所述触控点的电容差。
14.一种触控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接收模块,用于在检测阶段接收所述边缘触控区内的触控点的触控信息;
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触控信息,在检测阶段确认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以及,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控点的触控状态为误触控状态时,将所述触控点设置为抑制状态。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屏、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屏包括中断电路;在所述中断电路被触发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接收触控信息。
CN202011024979.8A 2020-09-25 2020-09-25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0838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4979.8A CN112083837A (zh) 2020-09-25 2020-09-25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CT/CN2021/107944 WO2022062624A1 (zh) 2020-09-25 2021-07-22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4979.8A CN112083837A (zh) 2020-09-25 2020-09-25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3837A true CN112083837A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39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4979.8A Pending CN112083837A (zh) 2020-09-25 2020-09-25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3837A (zh)
WO (1) WO202206262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624A1 (zh) * 2020-09-25 2022-03-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045576A1 (zh) * 2021-09-23 2023-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7216A (zh) * 2015-12-30 2016-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触控屏边缘交互操作的装置和方法
CN106775085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边缘防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357464A (zh) * 2017-07-25 2017-11-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021259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误触方法及终端
WO2019119361A1 (zh) * 2017-12-21 2019-06-27 深圳市为通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边缘防误触方法、触摸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06234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触摸屏边缘防误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0013B2 (en) * 2015-02-13 2018-11-27 Here Global B.V.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alculating a virtual touch position
CN112083837A (zh) * 2020-09-25 2020-12-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282191B (zh) * 2021-04-12 2023-05-23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触摸屏防误触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7216A (zh) * 2015-12-30 2016-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触控屏边缘交互操作的装置和方法
CN108021259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误触方法及终端
CN106775085A (zh) * 2016-12-16 2017-05-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边缘防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357464A (zh) * 2017-07-25 2017-11-1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19119361A1 (zh) * 2017-12-21 2019-06-27 深圳市为通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边缘防误触方法、触摸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06234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触摸屏边缘防误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624A1 (zh) * 2020-09-25 2022-03-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045576A1 (zh) * 2021-09-23 2023-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触控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2624A1 (zh) 2022-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36678B1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preventing touch button from being false triggered
US1074736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false-touch on touch screen,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8107898A1 (zh) 防止触摸按键误触发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KR101436608B1 (ko) 터치 스크린을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휴대 단말기에서커서 표시 방법
EP3336679B1 (e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triggering of a touch key and storage medium
KR101251761B1 (ko) 어플리케이션 간 데이터 전달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단말 장치
CN109753179B (zh) 用户操作指令的处理方法及手写阅读设备
CN106681555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触摸屏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975160A (zh) 一种防误触的方法及终端
US20130241829A1 (en) User interface method of touch screen terminal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10032132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ulti-touch input error i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161637A1 (zh) 触控控制方法、触控控制装置和终端
KR20160021837A (ko) 터치 제어 응답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CN106502470A (zh) 防止触摸按键误触发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02712B (zh) 一种触摸操作的响应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US1048898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touch
CN112083837A (zh) 触控屏的触控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422916A (zh) 一种触摸操作的响应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2463016B (zh)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穿戴显示设备
CN111158811B (zh) 一种广告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95015A (zh) 操作提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46290A (zh) 一种广告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898917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598461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触摸响应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170031498A1 (en) Touch control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