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1091B -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1091B
CN112081091B CN202010934078.6A CN202010934078A CN112081091B CN 112081091 B CN112081091 B CN 112081091B CN 202010934078 A CN202010934078 A CN 202010934078A CN 112081091 B CN112081091 B CN 1120810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site
industrial site
b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40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1091A (zh
Inventor
孙明波
王龙延
韩海波
李怿
何庆生
白正伟
左世伟
贾苒
王贵宾
王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9340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10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1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1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1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10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9/00Special pavings; Pavings for special parts of roads or airfiel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18Bulkheads or similar walls made solely of concrete in situ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24Prefabricated piles
    • E02D5/28Prefabricated pile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et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46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in situ by forcing bonding agents into gravel fillings or the so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03F3/046Open sewage chann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2Manhole shafts or other inspection chambers; Snow-filling openings; accesso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23Cast, i.e. in situ or in a mold or other formwor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04Synthetics
    • E02D2300/0018Cement used as binder
    • E02D2300/002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涉及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阻隔防控层、阻隔墙、污染拦截沟、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及污染管控监测井群;阻隔防控层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阻隔墙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污染拦截沟设于工业污染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的下游边界,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下游边界,监测井群设于整个工业污染场地及防控设施两侧。上述系统能完成在役工业场地的表层阻隔防控、地下水上游阻隔、场地死水区污染孤岛、潜在污染区水力拦截沟与地下水下游可渗透反应屏障的系统防控工程构建,为在役工业场地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综合管控提供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石化、化工、冶金、采矿等工业的生产原材料、辅助材料、中间产物与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较多,属于重污染行业,且具有投资大、生产连续运行、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装置设施多,占地面积广等特点。该类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装置设施的跑、冒、滴、漏以及突发事故等原因,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有机、无机以及复合污染,污染物在地下水流场动力的扰动下产生迁移,并通过有机气体挥发吸入、直接或间接接触与摄入等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采用热处理、氧化还原、生物等异位修复或原位修复的技术,去除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降低或消除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在废弃或搬迁场地已开展较多的修复研究与工业应用。但在役的石化、化工、冶金、采矿等重污染行业生产场地的局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仍存在很大难度,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企业存在易燃易爆、连续运行、装置设施占地面积大且无法移动,一般短期难以停产或搬迁,周期性停工检维修时间也较短,难以进行系统有效的修复施工作业,即便是原位修复也难以达到污染物的处理目标;且石化、化工、冶金等场地由于生产工艺特殊性,地下管道较多,核心装置区对动土、动火、防爆、防腐蚀、抗氧化等要求极高,一般不允许修复施工作业。
现有的管控技术主要采用工程阻隔措施,强行隔离封存已有污染物,工程投资较大,缺乏对潜在污染增量的防控措施,污染羽截留去除能力较弱,在役工业场地现场实施难度较大,若规模化应用会造成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影响地基与水文地质稳定性。
因此,需要结合在役工业场地特点,开发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的系统综合管控技术与方法。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包括阻隔防控层、阻隔墙、污染拦截沟、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以及污染管控监测井群。
阻隔防控层用于铺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阻隔墙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并用于使地下水绕过污染空间,污染拦截沟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的下游边界,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下游边界,监测井群用于布设于整个工业污染场地及防控设施两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防控层的厚度为0.2-0.8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防控层的渗透系数为10-8-10-6cm/s。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防控层的材料包括粘土、混凝土、膨润土、水泥和土工膜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工业污染场地为绿化带区域时,阻隔防控层的表面还设有覆土绿化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的下端深入地下潜水层中第一隔水层0.5m以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的渗透系数为10-8-10-6cm/s。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为垂直阻隔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的构建包括采用钢板桩、高压喷射搅拌或灌浆墙的方式进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包括阻隔墙主体和尾翼,尾翼设置于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的尾翼共同形成“八”字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主体的厚度为0.5-0.7m,长为50-200m,桩心距为0.5-0.6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尾翼与阻隔墙主体的内角为110-125°,尾翼长30-50m,深度为9-15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污染拦截沟包括拦截主沟,拦截主沟环形设置于潜在污染空间的四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拦截主沟的沟宽为0.4-0.6m,深度为1.5-3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污染拦截沟还包括拦截导排沟,拦截导排沟的一端与拦截主沟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应急处理池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包括可渗透反应墙、柱状反应带或反应井群。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渗透反应屏障的反应材料包括氧化材料、还原材料、催化材料、吸附材料、载体材料与微生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渗透反应屏障为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导水门的内角为90-115°,长度为30-60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可渗透反应墙的长度为20-100m,厚度为0.4-3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渗透反应墙内填充有活性反应材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活性反应材料的渗透系数为10-4-10-3cm/s。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监测井设置于阻隔墙的两侧、可渗透反应屏障的两侧、工业污染场地的两侧边界处以及工业污染场地的内部中的至少一处。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利用上述在役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前,还包括进行污染区域与潜在污染增量区域的排查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模型构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在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铺设阻隔防控层,可用以防控地表新增污染向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渗入扩散,也可阻断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气体的向上挥发。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在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建立阻隔墙,可使污染区域形成与周边水力交互关系较弱的孤岛,阻止地下水流向污染区域造成污染物的扩散。在工业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下游边界设置污染拦截沟,可防控可能新增发生的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造成的新增污染羽。在污染场地地下水下游构建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具备局部逸出污染物截留去除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管控的可靠性。
通过利用上述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能够完成在役工业场地的表层阻隔防控、地下水上游阻隔、场地死水区污染孤岛、潜在污染区水力拦截沟与地下水下游可渗透反应屏障的系统防控工程构建。相对原位或异位的修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相对现有完全封存的管控技术,工程量显著降低,且对地下水水位与流场的影响较小;可从污染风险源头实现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防控,为在役工业场地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综合管控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阻隔防控层;2-阻隔墙;31-拦截主沟;32-拦截导排沟;41-导水门;42-可渗透反应屏障;51-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外侧监测井;52-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内侧监测井;53-工业场地内部监测井;54-可渗透反应屏障内部监测井;55-可渗透反应墙外部监测井;56-工业场地两侧边界监测井;6-污染孤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照图1,本申请提出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包括阻隔防控层1、阻隔墙2和污染拦截沟。
阻隔防控层1用于铺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阻隔墙2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并用于使地下水绕过污染空间,污染拦截沟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的下游边界。
通过在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铺设阻隔防控层1,可用以防控地表新增污染向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渗入扩散,也可阻断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气体的向上挥发。在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建立阻隔墙2,可使污染区域形成与周边水力交互关系较弱的孤岛,阻止地下水流向污染区域造成污染物的扩散。在工业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下游边界设置污染拦截沟,可防控可能新增发生的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造成的新的污染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防控层1的厚度可以为0.2-0.8m,如0.2m、0.3m、0.4m、0.5m、0.6m、0.7m或0.8m等。阻隔防控层1的渗透系数可以为10-8-10-6cm/s,如10-8cm/s、10- 7cm/s或10-6cm/s等。阻隔防控层1的材料可包括粘土、混凝土、膨润土、水泥和土工膜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工业污染场地为绿化带区域时,阻隔防控层1的表面还设有覆土绿化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2的下端深入地下潜水层中第一隔水层0.5m以上。阻隔墙2的渗透系数也可为10-8-10-6cm/s,如10-8cm/s、10-7cm/s或10-6cm/s等。阻隔墙2的构建包括采用钢板桩、高压喷射搅拌(压力为20-50MPa)或灌浆墙的方式进行。
本申请中,阻隔墙2可以为垂直阻隔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隔墙2包括阻隔墙主体和尾翼,尾翼设置于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优选地,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的尾翼共同形成“八”字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阻隔墙主体的厚度可以为0.5-0.7m,如0.5m、0.6m或0.7m等。长为50-200m(如128m),桩心距为0.5-0.6m(如0.55m)。尾翼与阻隔墙主体的内角为110-125°(如120°),尾翼长30-50m(如40m),深度为9-15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污染拦截沟包括拦截主沟31,拦截主沟31环形设置于污染空间的四周。可参考地,拦截主沟31的沟宽为0.4-0.6m(如0.5m),深度为1.5-3m(如2m)。
进一步地,污染拦截沟还可包括拦截导排沟32,拦截导排沟32的一端与拦截主沟31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应急处理池连通。
进一步地,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还可包括可渗透反应屏障42,可渗透反应屏障42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下游边界。
通过设置可渗透反应屏障42可截留去除地下水可能携带的少量污染物。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渗透反应屏障42包括可渗透反应墙、柱状反应带或反应井群。可渗透反应屏障42的反应材料包括氧化材料、还原材料、催化材料、吸附材料、载体材料与微生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渗透反应屏障42为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导水门41的内角为90°-115°(如100°),长度为30-60m(如50m)。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可渗透反应墙的长度为20-100m(如30m),厚度为0.4-3m(如0.5m)。
较佳地,可渗透反应墙内填充有活性反应材料。活性反应材料的渗透系数可以为10-4-10-3cm/s。
进一步地,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还可包括监测井,监测井设置于阻隔墙2的两侧、可渗透反应屏障42的两侧、工业污染场地的两侧边界处以及工业污染场地的内部中的至少一处。
具体的,监测井可以为6口,分别为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外侧监测井51、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内侧监测井52、工业场地内部监测井53、可渗透反应屏障内部监测井54、可渗透反应墙外部监测井55以及工业场地两侧边界监测井56。
通过设置监测井,可监测工业场地的地下水水位与污染扩散情况,从而实现对工业污染场地的系统管控。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利用上述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前,还包括进行污染区域与潜在污染增量区域的排查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模型构建。
具体地,可参照以下方式进行:
污染区域与潜在污染增量区域的排查:基于在役工业场地环境调查和场地详细环境监测,结合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中扩散迁移的特性,通过三维模拟软件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污染羽,界定场地污染边界和污染程度,实现污染空间的三维可视化。并根据在役工业场地的生产特点,结合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产生的可能性,排查潜在污染风险源,识别可能产生潜在污染增量的装置设施区。
场地水文地质模型构建:收集在役工业场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确定包气带、潜水层、隔水层、承压含水层,须包含足够的地下水水位监测点位数据;若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不足,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地勘,通过钻孔取样与构筑监测井获取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根据收集与现场采集的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模拟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场模型。
表层阻隔防控层1的构建:对在役工业场地地表硬化情况进行系统排查,分为硬化区、未硬化区、绿化带、装置设施地基区、房屋地基区等,并结合资料调研硬化厚度、硬化材料、硬化年限、地表裂隙缝等;结合上述排查结果,设计表层阻隔防控层1,可采用粘土、混凝土、膨润土、水泥、土工膜等各种材料,厚度20-80cm,渗透系数10-8-10-6cm/s,污染区域应根据污染物穿透能力进行加厚处理;对不符合设计标准的硬化区,进行加厚、修补或重新硬化;对未硬化的区域进行系统铺设表层阻隔防控层1;对绿化带区域,应在绿化带草皮下方先铺设表层阻隔防控层1,上层覆土绿化;重点检查装置设施与房屋地基处,将排查出的裂隙缝与其他裂隙缝进行硬化密封。在以上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工业场地表层阻隔防控层1,用以防控地表新增污染向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下渗扩散,也可阻断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气体的向上挥发。
地下水上游阻隔墙2的构建:结合上述的地下水流场模型、污染羽的三维空间分布,利用模拟软件在工业污染场地建立地下水上游边界阻隔墙2,完成阻隔墙2的长度、厚度、角度、深度与数量的设计。通过上游阻隔墙2的构建,改变工业场地地下水流向,保证地下水流绕过污染羽,使污染羽所在空间变成地下死水区,形成与周边水力交互关系较弱的孤岛,从而阻止地下水流向污染区域造成污染物的扩散。阻隔墙2深度应根据潜水层厚度确定,其下端应深入第一个隔水层50cm以上;阻隔墙2厚度与材料应满足应力需求,渗透系数10-8-10-6cm/s,在设计的寿命期间,不会产生裂隙缝,可采用钢板桩、高压喷射搅拌、灌浆墙等方式构建;阻隔墙2的长度、角度、形状、数量与布置应满足改变工业场地地下水流场的需要,使地下水绕过污染空间流动。
场地内潜在污染区拦截沟的构建:针对上述排查出的可能会产生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的潜在污染增量的装置设施区,在其下游边界设置污染拦截沟,新增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发生后,会形成污染物以及污染事故水下渗扩散,拦截沟可在扩散途径上将污染物及事故水截留,并导排至厂区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实现从风险源头对潜在新增污染的防控。的拦截沟应根据潜在污染区装置设施的规模,以及水文地质特性,采用模拟软件,设计其长度、宽度与深度;的拦截沟具有导排沟,将截留的污染物及事故水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地下水下游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构建:在以上管控技术与工程的基础上,工业场地仍可能会有污染物下渗至土壤和地下水、局部水流也会携带少量污染区污染物进行下游、污染物的自由分子扩散也会形成下游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在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下游边界建立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用以截留去除地下水携带的少量污染物。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构建包括两侧的导水门41,其作用在于将下游地下水导入可渗透反应屏障42,设计要求与上述的地下水上游阻隔墙2一致;可渗透反应屏障42可以是可渗透反应墙、柱状反应带、反应井群等多种形式,反应材料可结合有机、无机与复合污染物特性,选择氧化材料、还原材料、催化材料、吸附材料、载体材料与微生物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设计应在使用寿命限内,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地下水下游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的长度、角度、形状、数量与布置应满足改变工业场地地下水流场的需要,使地下水充分导入反应屏障内。
管控监测井群系统构建:在工业场地的上游阻隔墙2两侧、下游可渗透反应屏障42两侧、工业场地两侧边界处、工业场地内部构筑监测井,用以监测工业场地的地下水水位与污染扩散情况。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工业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不可穿透第一个隔水底板;应定期对监测井内的水位、水样进行采集,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在役工业场地管控工程系统的运行情况。
由此,结合地下水动力学与数值模拟软件,完成了表层阻隔防控、地下水上游阻隔、下游污染截留、场地死水区污染孤岛6与潜在污染区水力拦截沟的系统工程构建,为在役工业场地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综合管控提供保障。
承上,本申请提供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1)针对在役的石化、化工、冶金、采矿等重污染工业场地,采用综合管控的模式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有机、无机和复合污染物进行控制,切断暴露途径,保护敏感受体,减小或杜绝场地污染对人体或周边环境的损害,相对原位或异位的修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本申请提供的是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污染管控工程,包括了上下游阻隔截留、内部污染孤岛6构建、表层阻隔防控、潜在污染区拦截沟构建;且同等面积污染区域的管控,相对现有完全封存的管控技术,工程量显著降低。
(3)本申请是从地下水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完成地下水上游阻隔、地下水下游污染截留、内部死水区污染孤岛6构建,相对现有的完全封存的管控技术,对地下水水位与流场的影响较小。
(4)本申请针对可能会产生跑、冒、滴、漏与突发事故的潜在污染增量的装置设施区,构建了潜在污染区下游拦截沟,且构建了表层阻隔防控层1,从污染风险源头实现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防控。
(5)本申请对在役工业场地污染进行系统性综合管控的同时,构建地下水下游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具备污染物截留去除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管控的可靠性。
实施例
某企业大型罐区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整,前期有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该厂区第四纪松散土层分为杂填土(1-3m)、淤泥砂质层(5-14m)、粉黏层(8-20m),淤泥砂质层为地下潜水层主要分布区,含有淤泥、粉砂、细砂,渗透系数约2.2×10-5cm/s,整体水力坡度0.0004;粉黏层构成了第一隔水层,渗透系数均低于10-6cm/s。地下水位埋深3-5m,厂区潜水层地下水流场单一均匀,皆从西北流向东南,内部无分水岭与水文边界,第一隔水层埋深8-12m,罐区建设时做地基强化处理,罐区底部铺设粗砂垫层。根据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资料,部分土壤点位存在有机污染,土壤气中含有VOCs;在潜水层存在局部有机污染羽,主要分布在厂区内,承压水未受到污染,由于中间罐与装置罐区仍在生产运行,受采样条件限制,罐底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情况不清。
结合该罐区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按本申请提供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在不干扰罐区在役生产使用的前提下,进行污染羽扩散的综合管控。
在污染分布调查和地下水流场三维模型构建的基础上,于罐区的地下水上游设置垂直组隔墙,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水泥浆灌注,垂直阻隔墙2两侧尾端设八字形尾翼,其中阻隔墙2厚度为0.5-0.7m,桩心距0.55m,阻隔墙2尾翼与主体内角为120°,阻隔墙2主体长128m,两侧翼长为40m,深度为9-15m,均达到第一隔水层底板0.5m以下,阻隔墙2渗透系数为1.3×10-7cm/s;表层阻隔防控层1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铺设一层HDPE复合膜(可理解为上述土工膜),厚度2mm,在膜层的上层进行混凝土硬化,原地基层作处理后作垫层用;在油罐四周设环形拦截沟,沟宽为0.5m,深度为2m,附有导排沟,导排至应急处理池;在罐区的地下水下游设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导水门41与上述阻隔墙2性质一致,内角为100°,长度为50m,可渗透反应墙长度为30m,厚度为0.5m,内部填充活性反应材料,渗透系数为5×10-3cm/s。同时,设置6口监测井,布设在上游阻隔墙2的外侧1口、罐区两侧各1口,罐区内部1口,地下水下游可渗透反应墙外侧2口(也即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外侧监测井51、地下水上游阻隔墙内侧监测井52、工业场地内部监测井53、可渗透反应屏障内部监测井54、可渗透反应墙外部监测井55以及工业场地两侧边界监测井56)。
在该综合管控系统的防控下,罐区内部场地形成污染孤岛6,地下水流动基本静止;污染扩散风险降低80%,地下水下游石油烃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检测限。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通过控制污染源、切断暴露扩散途径,保护敏感受体,将污染物隔离控制在局部区域,使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强化衰减降解与被动修复治理,防止对人体健康和周边环境产生损害。并且,该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具有较强的污染羽截留去除能力,在役工业场地现场实施难度小,规模化应用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和影响地基与水文地质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阻隔防控层、阻隔墙、污染拦截沟、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以及污染管控监测井群;
所述阻隔防控层用于铺设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表,所述阻隔墙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上游边界并用于使地下水绕过污染空间,所述污染拦截沟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内的潜在污染增量装置区的下游边界,所述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用于设置于工业污染场地的地下水下游边界,所述监测井群用于布设于整个工业污染场地及防控设施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防控层的厚度为0.2-0.8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防控层的渗透系数为10-8-10-6cm/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防控层的材料包括粘土、混凝土、膨润土、水泥和土工膜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工业污染场地为绿化带区域时,所述阻隔防控层的表面还设有覆土绿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的下端深入地下潜水层中第一隔水层0.5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的渗透系数为10-8-10-6cm/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为垂直阻隔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的构建包括采用钢板桩、高压喷射搅拌或灌浆墙的方式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包括阻隔墙主体和尾翼,所述尾翼设置于所述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主体的两侧尾端的所述尾翼共同形成“八”字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墙主体的厚度为0.5-0.7m,长为50-200m,桩心距为0.5-0.6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与所述阻隔墙主体的内角为110-125°,所述尾翼长30-50m,深度为9-15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拦截沟包括拦截主沟,所述拦截主沟环形设置于潜在污染空间的四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主沟的沟宽为0.4-0.6m,深度为1.5-3m。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拦截沟还包括拦截导排沟,所述拦截导排沟的一端与所述拦截主沟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应急处理池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屏障包括可渗透反应墙、柱状反应带或反应井群。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反应屏障的反应材料包括氧化材料、还原材料、催化材料、吸附材料、载体材料与微生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导水门的内角为90-115°,长度为30-60m。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门式可渗透反应墙中可渗透反应墙的长度为20-100m,厚度为0.4-3m。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内填充有活性反应材料。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反应材料的渗透系数为10-4-10-3cm/s。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井设置于所述阻隔墙的两侧、所述可渗透反应屏障的两侧、所述工业污染场地的两侧边界处以及所述工业污染场地的内部中的至少一处。
24.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对在役工业场地进行污染综合管控前,还包括进行污染区域与潜在污染增量区域的排查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模型构建。
CN202010934078.6A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20810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4078.6A CN112081091B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4078.6A CN112081091B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1091A CN112081091A (zh) 2020-12-15
CN112081091B true CN112081091B (zh) 2022-02-01

Family

ID=7373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4078.6A Active CN112081091B (zh) 2020-09-08 2020-09-08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10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8349A (zh) * 2021-06-09 2021-09-03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钢渣堆填场垂直阻隔系统及实施方法
CN114635492A (zh) * 2022-02-28 2022-06-17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一种适用于多层含水层的地下水污染应急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15286089B (zh) * 2022-08-10 2023-10-20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耦合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的可渗透反应墙
CN115677047B (zh) * 2022-10-31 2023-07-18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退役化工地块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长期削减和智能化监控一体化的耦合修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089212U (zh) * 2016-09-01 2017-04-12 中湘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污染物可渗透反应墙
CN110153159A (zh) * 2019-06-12 2019-08-23 黎承波 一种含地下水石油污染场地的联合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0374132A (zh) * 2019-05-24 2019-10-25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1495948A (zh) * 2020-04-13 2020-08-07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功能性阻隔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0773B2 (en) * 2010-02-16 2012-07-03 Specialty Earth Sciences Process for insitu treatment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089212U (zh) * 2016-09-01 2017-04-12 中湘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污染物可渗透反应墙
CN110374132A (zh) * 2019-05-24 2019-10-25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一种渣场或尾矿堆场防渗阻隔的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0153159A (zh) * 2019-06-12 2019-08-23 黎承波 一种含地下水石油污染场地的联合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1495948A (zh) * 2020-04-13 2020-08-07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功能性阻隔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协同修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1091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1091B (zh) 一种在役工业场地污染综合管控系统及方法
Gavaska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
CN104261505B (zh) 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2652956B (zh) 一种铬污染土壤原位淋洗处理方法
CN108330953B (zh) 新型复合型地下防渗膨润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Koda et al. Analysis of failure in landfill construction elements
Zhou et al. Simulation on forecast and control for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of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
Gilbert et al. Huangshaping mining karst area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opagation modelling and its control, remediation by using monitoring program and microalgae plant
Jones et al. PCB containment using geosynthetics in Canada's Arctic
Zahari et al. Leachate 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control
CN111892183B (zh) 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阻隔修复方法
CN115815311B (zh) 污染地下水的管控修复系统和方法
Hughes Hydrogeolog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siting and design of landfills
Manassero et al. Innovative aspects of leachate containment with composite slurry walls: A case history
Minugh et al. A case history: Cleanup of a subsurface leak of refined product
Scarpelli et a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Engineering Works: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Aspects
Ismaeel et al. Contaminant movement control from Al-Mishraq extraction area-numerical approach.
Shkrebtii et al. Environmental safety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Yuan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lings Pond Seepage Remediation Usi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oint-Line-Surface-Body”: A Case Study
Niederbacher et al.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 of an adsorptive reactor and barrier (AR&B) system in Brunn am Gebirge, Austria
Power et al. Assessment of Corrective Measures
CN116770901A (zh) 一种污染场地的双层竖向阻隔墙结构及主动调控方法
Indraratna et al. Developments in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relation to low-lying floodplain improve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cidic soil improvement
Xie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ifferent pollutant control measures around an old landfill contaminated site: A field scale study
Ollila et al. Fisherville Mill-A Case Study-Cost Effective Remedi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