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68200B -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68200B CN112068200B CN202010956974.2A CN202010956974A CN112068200B CN 112068200 B CN112068200 B CN 112068200B CN 202010956974 A CN202010956974 A CN 202010956974A CN 112068200 B CN112068200 B CN 1120682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ult
- width
- fracture
- zone
- r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532 Calc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59 dolom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514 dolo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40 gyps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602 gyps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30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215 Carbon black (E152)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95733 hydrocarbo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430 hydr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它包括: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断层核表征包括断层核定性描述和断层核定量表征,断层核定量表征又包括断层核宽度表征、断层岩砾石尺寸测量、绘制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和分选特征表征和断层岩磨圆度表征;破碎带定量表征包括裂缝相关数据的测量、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破碎带宽度的厘定、破碎带宽度的校正、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本发明可以对地下难以直接描述的断裂带内部结构进行定量预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断层性油气藏中断裂带内部结构表征与评价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及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认为断层是一个面状构造,但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断层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内部结构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构造。一般认为断层是由断层核和破碎带组成,其中断层核由滑动面包裹的断层岩组成,而破碎带是指断层附近伴生的高密度裂缝发育带。断层核和破碎带往往是高渗透通道,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和油气运移路径,断层核和破碎带定量表征及预测成为制约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
前人对破碎带进行了定性描述,即破碎带是包围在断层核周围的高密度裂缝带,裂缝密度随着距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当裂缝密度降低到区域裂缝密度水平时,标志着破碎带的结束,并提出了利用裂缝分布直方图法来确定破碎带宽度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中取样宽度(步长)的选择对裂缝密度统计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掩盖了单条裂缝相关信息,很难准确厘定破碎带宽度,尤其是破碎带宽度较小时,其误差会成倍增加。对于断层核描述,一般描述其宽度、断层岩类型(如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等,实际上,断层核特征体现了断裂带的演化阶段及对流体流动的贡献,应对其进行更加定量化研究。裂缝形成以后,会经历后期胶结作用而被矿物充填,变为无效裂缝,只有表征有效裂缝分布规律才能更好明确断层控储作用。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只能确定地下断层的发育位置和断距,无法识别其断裂带内部结构,而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又很难钻遇断层(甚至是避开断层),因此地下断裂带结构表征一直是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这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地下断裂带结构表征一直是技术难点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这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选择断层出露良好的剖面,剖面方位尽量垂直于断层走向,断层两侧出露剖面尽量要长,以便确定破碎带的宽度;测线选用一维测线法,在断层两侧分别布置测线,分别选取断层核边界为测线起点;
b. 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测量所描述断层的基本信息,包括断层的GPS点位、断层性质、断层产状、断层断距、地层产状、测线方位,断层产状包括断层倾向、断层走向和断层倾角;
c. 断层核表征:断层核表征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断层核定性描述包括断层核颜色、岩性、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断层岩类型;断层核定量表征包括断层核宽度、断层岩砾石尺寸、断层岩分选和断层岩磨圆度,具体描述方法如下:
断层岩砾石尺寸测量:断层岩砾石尺寸通过三个参数来表示:最大砾径Dmax、最小砾径Dmin和平均砾径Dmean,其中最大砾径是砾石最长轴的长度,最小砾径是砾石最短轴的长度,平均砾径Dmean=(Dmax+ Dmin)/2;用粉笔绘制圆形取样窗口,取样窗口直径略小于断层核宽度,测量取样窗口范围内所有砾石的最大砾径Dmax和最小砾径Dmin,并计算其平均砾径Dmean;
绘制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中测量和计算的断层岩砾石尺寸数据分别进行绘制,最大砾径Dmax的累积分布图绘制方法:对步骤测量的所有最大砾径Dmax数据由小到大排序,并从1开始依次对其编号(1,2,……,i,……,N),横坐标为最大砾径,纵坐标为其相应编号i;为了不同断层之间的对比,将纵坐标调整为累积百分比,即i*100%/N,利用上述方法,分别绘制最小砾径Dmin的累积分布图和平均砾径Dmean的累积分布图;
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和分选特征表征:根据步骤绘制的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根据其中砾石尺寸累积分布曲线特征确定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范围及分选特征,曲线的分布范围越窄、斜率越大说明分选越好,曲线分布范围越大、斜率越小,说明分选越差;分选越好,说明断层演化程度越高;
断层岩磨圆度表征:断层岩磨圆度表征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定性描述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表示断层演化程度依次升高;用磨圆系数R来定量表征断层岩磨圆度,磨圆系数R定义为最小和最大砾径的比值,R=Dmin/Dmax,R分布范围为0~1,R越大,表示磨圆度越好;
d. 破碎带定量表征:破碎带定量表征包括:
(1)裂缝数据的测量:根据步骤a布置的测线分别对断层两盘的裂缝信息进行测量,记录每一条与测线相交的裂缝信息,包括距测线起点距离、裂缝充填程度、充填矿物和有效裂缝开度,每一条裂缝从1开始依次编号(1,2,……,i,……,N),裂缝充填程度包括全充填、半充填、未充填,其中半充填和未充填为有效裂缝,有效裂缝开度为未被矿物充填部分的开度;
(2)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1)中测量的裂缝数据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其中,横坐标为裂缝距测线起点距离di,纵坐标为相应裂缝编号,即累积数量;
(3)破碎带宽度的厘定:利用步骤d(2)中绘制的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确定破碎带范围,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表现为多段式分布特征,其中距断层核近处,表现为高斜率,远离断层核处,表现为低斜率,高斜率表示为破碎带范围,分别对最远离断层核的两段进行线性拟合,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为破碎带边界;
(4)破碎带宽度的校正:由于测线与断层走向可能不是正交的,步骤(3)中确定的破碎带宽度是视宽度Ddz′,需要校正为真宽度Ddz;利用步骤b测量的测线方位和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α,对步骤(3)厘定的破碎带宽度进行校正,Ddz= Ddz′*sinα;
(5)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的确定:裂缝形成以后,可能会被矿物充填,起不到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作用,成为无效裂缝,只有有效裂缝才能改造储层;有效裂缝定义为半充填裂缝和未充填裂缝;利用步骤的(1)测量的裂缝数据,剔除全充填裂缝,并对剩余有效裂缝进行重新编号,距测线起点距离值不变,利用步骤(2)~(4)的方法,确定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并进行校正;
(6)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利用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来表示断层伴生裂缝系统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利用步骤(5)整理后的数据,绘制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其中数据点的横坐标为di,即第i条裂缝距测线起点的距离,纵坐标为ΣAi,即前i条有效裂缝开度之和,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曲线的斜率相当于断层伴生裂缝提供的孔隙度值;
e. 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利用步骤b测量的断距、步骤c测量的断层核宽度和步骤(4)确定的破碎带宽度,建立三者的相互关系,确定三者关系图中的一个数据点,继续对多个露头点进行测量和表征,确定三者关系图中的多个数据点,各个数据点应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和断层类型,利用得到的多个数据点拟合曲线;
f. 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地下断层进行精细解释,确定断层断距分布,利用步骤e建立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对地下断裂带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定量预测。
上述方案步骤b中断层的GPS点位包括经纬度和海拔,断层性质为正断层、逆断层或走滑断层;断层性质通过断层面擦痕滑动方向或者断层两侧标志层来判断;产状和方位通过地质罗盘进行测量;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地层错开的距离,用钢尺进行测量。
上述方案步骤c中断层核颜色和岩性描述断层核与周围母岩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断层岩类型包括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断层岩胶结程度是砾石之间空隙被后期胶结物的充填程度,胶结物包括方解石、石英、白云石、石膏;断层岩结构包括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和粉碎型,其中颗粒支撑型是指断层岩砾石之间相互接触,基质支撑型是断层岩砾石漂浮于基质中,粉碎型是肉眼很难见到断层岩砾石,断层岩是由基质和胶结物组成,从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粉碎型,表示断层演化程度升高。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断层核表征、破碎带定量表征、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实现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和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
2、本发明不仅可以对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进行定量描述、确定断裂带演化阶段、准确厘定破碎带宽度、明确断层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更关键的是通过露头区建立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断层精细解释,可以对地下难以直接描述的断裂带内部结构进行定量预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2、本发明经过保密实验,在实际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和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方面进行应用和印证,证实该方法切实可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案例中断层岩砾石砾径-累积频数分布图;
图2为本发明案例中断层破碎带宽度厘定过程图;
图3为本发明案例中断距与断层核宽度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案例中断距与破碎带宽度关系图;
图5为本发明案例中破碎带宽度与断层核宽度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案例中相邻油田地下断层破碎带宽度预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这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选择断层出露良好的剖面,剖面方位尽量垂直于断层走向,断层两侧出露剖面尽量要长,以便确定破碎带的宽度。测线选用一维测线法,在断层两侧分别布置测线,分别选取断层核边界为测线起点。
b. 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测量所描述断层的GPS点位(包括经纬度和海拔)、断层性质(如正断层、逆断层或走滑断层)、断层产状(包括倾向、走向和倾角)、断层断距、地层产状、测线方位等基本信息。其中断层性质可通过断层面擦痕滑动方向或者断层两侧标志层(即特征明显的一套地层,如特殊的颜色、岩性或岩性组合等)来判断。产状和方位可以通过地质罗盘进行测量。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地层错开的距离,可以用钢尺进行测量。
c. 断层核表征:断层核表征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两个方面。定性描述包括断层核颜色、岩性、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断层岩类型、断层岩结构等。定量表征包括:断层核宽度、断层岩结构(定量参数描述)等。断层核表征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进行表征。宏观尺度在野外直接进行测量。微观尺度需要进行薄片磨制和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具体描述内容和描述方法如下:
(1)断层核定性描述:定性描述包括断层核颜色、岩性、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断层岩类型等。断层核颜色和岩性重点描述断层核与周围母岩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断层岩类型包括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断层岩胶结程度是指砾石之间空隙被后期胶结物的充填程度,胶结物可能包括方解石、石英、白云石、石膏等。断层岩结构包括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和粉碎型,其中颗粒支撑型是指断层岩砾石之间相互接触,基质支撑型是指断层岩砾石漂浮于基质中,粉碎型是指肉眼很难见到断层岩砾石,断层岩几乎是由基质和胶结物组成,从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粉碎型,表示断层演化程度升高。
(2)断层核定量表征:主要包括断层核宽度、断层岩砾石尺寸、断层岩分选和断层岩磨圆度等。具体描述方法如下:
断层岩砾石尺寸测量:断层岩砾石尺寸通过三个参数来表示:最大砾径(Dmax)、最小砾径(Dmin)和平均砾径(Dmean),其中最大砾径是砾石最长轴的长度,最小砾径是砾石最短轴的长度,平均砾径Dmean=(Dmax+ Dmin)/2。最大用粉笔绘制圆形取样窗口(注意:其直径应略小于断层核宽度)。测量取样窗口范围内所有砾石的最大砾径(Dmax)和最小砾径(Dmin),并计算其平均砾径(Dmean)。
绘制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c(2)中测量和计算的砾石尺寸数据分别进行绘制。以最大砾径Dmax为例描述绘制过程,对步骤c(2)测量的所有最大砾径Dmax数据小到大排序,并从1开始依次对其编号(1,2,……,i,……,N),横坐标为最大砾径,纵坐标为其相应编号i。为了不同断层之间的对比,可以将纵坐标调整为累积百分比,即i*100%/N。利用上述方法,分别绘制最大砾径(Dmax)、最小砾径(Dmin)和平均砾径(Dmean)的累积分布图(图1)。为了不同断层之间的对比,对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进行标准化,可以帮助确定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范围及分选特征。
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和分选特征表征:根据步骤c(2)绘制的砾石尺寸累积分布曲线特征可以确定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范围及分选特征,曲线的分布范围越窄、斜率越大说明分选越好,曲线分布范围越大、斜率越小,说明分选越差。分选越好,说明断层演化程度越高。
断层岩磨圆度表征:断层岩磨圆度表征可以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定性描述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表示断层演化程度依次升高。用磨圆系数(R)来定量表征断层岩磨圆度,磨圆系数(R)定义为最小和最大砾径的比值,R=Dmin/Dmax。R分布范围为0~1,R越大,表示磨圆度越好。
d. 破碎带定量表征:破碎带定量表征包括:
(1)裂缝相关数据的测量:根据步骤a布置的测线分别对断层两盘的裂缝相关信息进行测量。记录每一条与测线相交的裂缝信息,包括距测线起点距离(d)、裂缝充填程度(包括全充填、半充填、未充填,其中半充填和未充填者为有效裂缝)、充填矿物和有效裂缝开度(A)(未被矿物充填部分的开度),每一条裂缝从1开始依次编号(1,2,……,i,……,N)。其中有效裂缝开度是利用塞尺或直尺进行测量。
(2)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d(1)中测量的裂缝相关数据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其中,横坐标为裂缝距测线起点距离(di),纵坐标为相应裂缝编号(即累积数量i)(图2)。
(3)破碎带宽度的厘定:利用步骤d(2)中绘制的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确定破碎带范围。具体方法为: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表现为多段式分布特征,其中距断层核近处,表现为高斜率,远离断层核处,表现为低斜率,高斜率表示为破碎带范围,分别对最远离断层核的两段进行线性拟合,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即为破碎带边界。该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破碎带的范围。
(4)破碎带宽度的校正:由于测线与断层走向可能不是正交的,步骤d(3)中确定的破碎带宽度是视宽度(Ddz′),需要校正为真宽度(Ddz)。利用步骤b测量的测线方位和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α),对步骤d(3)厘定的破碎带宽度进行校正,Ddz= Ddz′*sinα。
(5)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的确定:裂缝形成以后,可能会被矿物充填,起不到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作用,而成为无效裂缝,只有有效裂缝才能改造储层。有效裂缝定义为半充填裂缝和未充填裂缝。利用步骤的d(1)测量的裂缝数据,剔除全充填裂缝,并对剩余有效裂缝进行重新编号,但距测线起点距离值不变,利用步骤d(2)~d(4)的方法,确定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并进行校正。
(6)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利用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来表示断层伴生裂缝系统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利用步骤d(5)整理后的数据,绘制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其中数据点的横坐标为di(即第i条裂缝距测线起点的距离),纵坐标为ΣAi(即前i条有效裂缝开度之和)。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曲线的斜率相当于断层伴生裂缝提供的孔隙度值(图)。
e. 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利用步骤b测量的断距、步骤c(2)测量的断层核宽度和步骤d(4)确定的破碎带宽度,建立三者的相互关系(图3~图5)。注意,利用上述步骤,只能确定三者关系图中的一个数据点,要想拟合出更好的曲线,需要对更多的露头点进行测量和表征。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建立的标度关系图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在数据拟合时,数据点应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如岩性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等)和断层类型(如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f. 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地下断层进行精细解释,确定断层断距分布,利用步骤e建立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对地下断裂带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定量预测(图6)。
本发明通过裂缝相关数据的测量、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并根据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表现为多段式分布特征,分别对最远离断层核的两段进行线性拟合,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即为破碎带边界,并通过测线与断层走向角度关系对其进行校正,该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破碎带的范围。为了更准确的表征断层对储层的改造作用,也提出了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的确定及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方法。
通过露头区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和地下断层进行精细解释,从而进行地下断裂带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定量预测。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露头点只能确定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图中的一个数据点,要想拟合出更好的曲线,需要对更多的露头点进行测量和表征。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建立的标度关系图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在数据拟合时,数据点应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如岩性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等)和断层类型(如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保密实验:
案例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断裂带内部结构表征及预测”。案例涉及的露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鸟河乡松花江边,出露一套中-厚层的青山口组碎屑岩地层(包括粉砂岩、泥岩等),该地层出露极好,并且发育有多条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清晰,为研究断裂带内部结构表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案例涉及的地下断裂带结构预测区块为大庆油田的古龙凹陷,目的层位同为青山口组,与露头区具有相同的岩性和构造特征,可以通过露头区建立的模型进行地下断裂带结构预测。
实施过程:
1. 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
选择的露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鸟河乡松花江边,受松花江的冲刷和切割作用,该露头出露极好,而且没有植被覆盖,主要出露一套中-厚层的青山口组碎屑岩地层(包括粉砂岩、泥岩等),并且发育有多条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清晰。选用一维测线法,在断层两侧分别布置测线,分别选取断层核边界为测线起点(图2a)。
2. 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
所描述断层的GPS点位:127°27′50.23″E,45°55′3.31″,海拔60m,所描述的断层为正断层,断层产状235°/42°,断距9.5m,地层产状54°/6°,测线方位角为230°。
3. 断层核表征
(1)断层核定性描述
断层核颜色为灰-灰黑色,岩性与母岩一致,主要有粉砂岩和泥岩,胶结程度较差,部分位置被方解石胶结,发现三种类型断层岩: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断层岩结构为颗粒支撑型
(2)断层核定量表征
通过实地测量,断层核宽度为1.2m。共计测量了85个断层岩砾石的最大砾径和最小砾径,计算了它们的平均砾径,并绘制了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该断层岩砾石的最大砾径主要分布在2-10mm,最小砾径主要分布在0.5-6mm,平均砾径主要分布在1-8mm。三条曲线的斜率较陡,说明砾石砾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分选属于中等-好。断层岩磨圆度系数R主要分布在0.6-0.8,说明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状。
4. 破碎带定量表征
(1)根据布置的测线分别对断层两盘的裂缝相关信息进行测量。记录每一条与测线相交的裂缝信息,包括距测线起点距离、裂缝充填程度、充填矿物和有效裂缝开度,每一条裂缝从1开始依次编号(1,2,……,i,……,N),共计测量了115条裂缝相关信息。
(2)利用测量的裂缝相关数据绘制了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图2c),其中,横坐标为裂缝距测线起点距离(di),纵坐标为相应裂缝编号(即累积数量i)。同时为了与先前方法进行对比,绘制了裂缝分布直方图(图2b),结果显示,采用裂缝分布直方图只能大概约束破碎带范围,而采用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厘定出破碎带范围。
(3)从绘制的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图2c),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分布特征,分别选取最远离断层核的两段进行线性拟合,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即为破碎带边界,由此确定的两盘破碎带宽度分别为6.7m和8.6m,其中上盘的破碎带宽度大于下盘。而采用裂缝分布直方图法,则只能大概的确定破碎带范围分别问8m和9m,证实所提出方法可以更加精确的确定破碎带的范围。
(4)破碎带宽度的校正,测量的断层产状为235°/42°,计算出其走向方位角为325°,测量的测线方位角为230°,计算出断层走向和测线夹角为85°,因此利用公式Ddz=Ddz′*sinα,计算出校正后破碎带宽度分别为6.67m和8.57m。
(5)利用上述方法,分别确定了两盘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分别为6.16m和8.05m,略小于整体破碎带宽度。
(6)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利用测量的数据,绘制了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图(图2d),破碎带内有效裂缝开度主要分布在2-5mm,母岩区有效裂缝开度主要分布在1-3mm,通过计算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曲线的斜率,破碎带内裂缝提供的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2%,明显改善了储层物性。
5.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
共计对研究区6条断层的12个出露点的断距和断层核宽度进行测量,并对其破碎带宽度进行厘定,建立了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之间的定量关系(图3~图5),结果表明,三者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6. 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地下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共识别出北西向正断层36条,并对其断层断距分布进行解释,利用建立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对地下断裂带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图6)。预测结果与油田实测结果相关性良好。
Claims (3)
1.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 露头区的选择及测线布置:选择断层出露良好的剖面,剖面方位尽量垂直于断层走向,断层两侧出露剖面尽量要长,以便确定破碎带的宽度;测线选用一维测线法,在断层两侧分别布置测线,分别选取断层核边界为测线起点;
b. 断裂带基本信息的测量:测量所描述断层的基本信息,包括断层的GPS点位、断层性质、断层产状、断层断距、地层产状、测线方位,断层产状包括断层倾向、断层走向和断层倾角;
c. 断层核表征:断层核表征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断层核定性描述包括断层核颜色、岩性、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断层岩类型;断层核定量表征包括断层核宽度、断层岩砾石尺寸、断层岩分选和断层岩磨圆度,具体描述方法如下:
断层岩砾石尺寸测量:断层岩砾石尺寸通过三个参数来表示:最大砾径Dmax、最小砾径Dmin和平均砾径Dmean,其中最大砾径是砾石最长轴的长度,最小砾径是砾石最短轴的长度,平均砾径Dmean=(Dmax+ Dmin)/2;用粉笔绘制圆形取样窗口,取样窗口直径略小于断层核宽度,测量取样窗口范围内所有砾石的最大砾径Dmax和最小砾径Dmin,并计算其平均砾径Dmean;
绘制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中测量和计算的断层岩砾石尺寸数据分别进行绘制,最大砾径Dmax的累积分布图绘制方法:对步骤测量的所有最大砾径Dmax数据由小到大排序,并从1开始依次对其编号(1,2,……,i,……,N),横坐标为最大砾径,纵坐标为其相应编号i;为了不同断层之间的对比,将纵坐标调整为累积百分比,即i*100%/N,利用上述方法,分别绘制最小砾径Dmin的累积分布图和平均砾径Dmean的累积分布图;
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和分选特征表征:根据步骤绘制的断层岩砾石尺寸-累积频数分布图,根据其中砾石尺寸累积分布曲线特征确定断层岩砾石尺寸分布范围及分选特征,曲线的分布范围越窄、斜率越大说明分选越好,曲线分布范围越大、斜率越小,说明分选越差;分选越好,说明断层演化程度越高;
断层岩磨圆度表征:断层岩磨圆度表征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定性描述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表示断层演化程度依次升高;用磨圆系数R来定量表征断层岩磨圆度,磨圆系数R定义为最小和最大砾径的比值,R=Dmin/Dmax,R分布范围为0~1,R越大,表示磨圆度越好;
d. 破碎带定量表征:破碎带定量表征包括:
(1)裂缝数据的测量:根据步骤a布置的测线分别对断层两盘的裂缝信息进行测量,记录每一条与测线相交的裂缝信息,包括距测线起点距离、裂缝充填程度、充填矿物和有效裂缝开度,每一条裂缝从1开始依次编号(1,2,……,i,……,N),裂缝充填程度包括全充填、半充填、未充填,其中半充填和未充填为有效裂缝,有效裂缝开度为未被矿物充填部分的开度;
(2)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利用步骤(1)中测量的裂缝数据绘制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图,其中,横坐标为裂缝距测线起点距离di,纵坐标为相应裂缝编号,即累积数量;
(3)破碎带宽度的厘定:利用步骤d(2)中绘制的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确定破碎带范围,距离-累积裂缝频数分布曲线表现为多段式分布特征,其中距断层核近处,表现为高斜率,远离断层核处,表现为低斜率,高斜率表示为破碎带范围,分别对最远离断层核的两段进行线性拟合,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值为破碎带边界;
(4)破碎带宽度的校正:由于测线与断层走向可能不是正交的,步骤(3)中确定的破碎带宽度是视宽度Ddz′,需要校正为真宽度Ddz;利用步骤b测量的测线方位和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α,对步骤(3)厘定的破碎带宽度进行校正,Ddz= Ddz′*sinα;
(5)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的确定:裂缝形成以后,可能会被矿物充填,起不到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作用,成为无效裂缝,只有有效裂缝才能改造储层;有效裂缝定义为半充填裂缝和未充填裂缝;利用步骤的(1)测量的裂缝数据,剔除全充填裂缝,并对剩余有效裂缝进行重新编号,距测线起点距离值不变,利用步骤(2)~(4)的方法,确定有效裂缝破碎带宽度并进行校正;
(6)断裂带对储层改造作用表征:利用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来表示断层伴生裂缝系统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利用步骤(5)整理后的数据,绘制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其中数据点的横坐标为di,即第i条裂缝距测线起点的距离,纵坐标为ΣAi,即前i条有效裂缝开度之和,距离-裂缝有效开度累积值曲线的斜率相当于断层伴生裂缝提供的孔隙度值;
e. 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的建立:利用步骤b测量的断距、步骤c测量的断层核宽度和步骤(4)确定的破碎带宽度,建立三者的相互关系,确定三者关系图中的一个数据点,继续对多个露头点进行测量和表征,确定三者关系图中的多个数据点,各个数据点应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和断层类型,利用得到的多个数据点拟合曲线;
f. 地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预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地下断层进行精细解释,确定断层断距分布,利用步骤e建立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和断距标度关系对地下断裂带的断层核宽度、破碎带宽度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定量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断层的GPS点位包括经纬度和海拔,断层性质为正断层、逆断层或走滑断层;断层性质通过断层面擦痕滑动方向或者断层两侧标志层来判断;产状和方位通过地质罗盘进行测量;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地层错开的距离,用钢尺进行测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断层核颜色和岩性描述断层核与周围母岩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断层岩类型包括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断层岩胶结程度是砾石之间空隙被后期胶结物的充填程度,胶结物包括方解石、石英、白云石、石膏;断层岩结构包括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和粉碎型,其中颗粒支撑型是指断层岩砾石之间相互接触,基质支撑型是断层岩砾石漂浮于基质中,粉碎型是肉眼很难见到断层岩砾石,断层岩是由基质和胶结物组成,从颗粒支撑型→基质支撑型→粉碎型,表示断层演化程度升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56974.2A CN112068200B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56974.2A CN112068200B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68200A CN112068200A (zh) | 2020-12-11 |
CN112068200B true CN112068200B (zh) | 2022-04-29 |
Family
ID=7369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56974.2A Active CN112068200B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06820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69164A (zh) * | 2024-03-28 | 2024-06-11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利用核磁共振定量评价断层核结构演化规律的实验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66347A (ja) * | 2009-05-15 | 2010-11-25 | 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 | 地質構造調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CN104678436A (zh) * | 2015-03-11 | 2015-06-0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覆盖区压性断裂带厚度预测方法 |
JP2015190789A (ja) * | 2014-03-27 | 2015-11-02 | 株式会社熊谷組 | トンネル掘削における地質探査方法 |
CN106089191A (zh) * | 2016-06-12 | 2016-11-09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压性断裂带结构测井识别方法 |
CN106501856A (zh) * | 2016-10-20 | 2017-03-15 | 东北石油大学 | 亚地震断层定量预测方法 |
CN106772675A (zh) * | 2016-12-05 | 2017-05-3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断层断裂结构评价断层启闭性的方法 |
CN110619490A (zh) * | 2019-10-24 | 2019-12-27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致密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胶结封闭性的评价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89326B2 (en) * | 2011-03-23 | 2016-07-12 | Global Ambient Seismic, Inc. |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near-well fracture monitoring using tomographic fracture imaging techniques |
-
2020
- 2020-09-12 CN CN202010956974.2A patent/CN11206820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66347A (ja) * | 2009-05-15 | 2010-11-25 | 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 | 地質構造調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JP2015190789A (ja) * | 2014-03-27 | 2015-11-02 | 株式会社熊谷組 | トンネル掘削における地質探査方法 |
CN104678436A (zh) * | 2015-03-11 | 2015-06-0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覆盖区压性断裂带厚度预测方法 |
CN106089191A (zh) * | 2016-06-12 | 2016-11-09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压性断裂带结构测井识别方法 |
CN106501856A (zh) * | 2016-10-20 | 2017-03-15 | 东北石油大学 | 亚地震断层定量预测方法 |
CN106772675A (zh) * | 2016-12-05 | 2017-05-3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断层断裂结构评价断层启闭性的方法 |
CN110619490A (zh) * | 2019-10-24 | 2019-12-27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致密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胶结封闭性的评价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9)
Title |
---|
"Tensile-dominant fractures observed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 using eagle ford shale";Makoto Naoi 等;《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200331;第222卷;全文 * |
低孔隙岩石中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付晓飞等;《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26(第06期);全文 * |
断层破碎带结构特征的露头模式;武刚;《新疆石油天然气》;20121215(第04期);全文 * |
断裂及其伴生微构造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机理;贾茹等;《石油学报》;20170325(第03期);全文 * |
渤海湾盆地新太古代结晶岩潜山裂缝发育的露头模型;邹华耀等;《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1010(第05期);全文 * |
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刘宗堡等;《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420(第02期);全文 * |
碎屑岩地层中逆断层内部结构演化模式及封闭性;闫成龙等;《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0410(第04期);全文 * |
碳酸盐岩断裂相分类特征――以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露头为例;屈泰来等;《地球学报》;20110915(第05期);全文 * |
黑山窑村剖面碎屑岩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李颜辰等;《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0728(第21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68200A (zh) | 2020-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07407B (zh) | 一种油气区带有效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 |
CN104747183B (zh) |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综合分类方法 | |
US753298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wettability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 |
Shanov et al. | Dynamic tectonics and karst | |
CN110888176B (zh) | 一种利用地面高精度重力测量的找矿方法 | |
CN108802851A (zh) | 一种沉积变质型铁-石墨矿勘探方法 | |
Kim et al. | A three-dimensional geotechnical spatial modeling method for borehole dataset using optimization of geostatistical approaches | |
Rae et al. | Periglacial trimlines and nunataks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Gap of Dunloe, southwest Ireland | |
CN108663719A (zh) | 储层古物性恢复的方法及系统 | |
CN112711078A (zh) | 沉积盆地深部有利砂岩型铀成矿砂体识别方法 | |
Chen et al. | Modification of the BQ system based on the Lugeon value and RQD: a case study from the Maerdang hydropower station, China | |
CN112068200B (zh) | 一种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定量表征与预测方法 | |
Duan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mine water sources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drock brines: A case study of the Xinli gold mine | |
CN114183121B (zh) | 裂缝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Ismail et al. | Rock typing of the Miocene Hammam Faraun alluvial fan delta sandstone reservoir using well log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core analysis, Gulf of Suez, Egypt | |
CN105804732A (zh) | 一种基于相对电阻率随机模拟反演的油气分布预测方法 | |
George et al. | Estimation of aquifer hydraulic parameters via complementing surfacial geophysical measurement by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n the aquifer core samples | |
Yang et al. | Characterizing a heterogeneous hydrogeological system using groundwater flow and geochemical modelling | |
Skalinski et al. | Updated rock type definition and pore type classification of a carbonate buildup, Tengiz field, Republic of Kazakhstan | |
Bain et al. | Evaluation of the Durham Triassic basin of North Carolina and techniques used to characterize its waste-storage potential | |
La Pointe et al. | Estimation of effective block conductivities based on discrete network analyses using data from the Äspö site | |
Dan et al. | Geochemistry of the fracture-cave calcite of the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and its paleokarst environment in the Tazhong area, Tarim Basin, China | |
Yu et al. | Criteria and favorable distribution area prediction of Paleogene effectiv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Lufe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 |
CN110161208B (zh) | 页岩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 |
Call | Analysis of geologic structure for open pit slope desig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