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4226B -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4226B
CN112054226B CN202010829436.7A CN202010829436A CN112054226B CN 112054226 B CN112054226 B CN 112054226B CN 202010829436 A CN202010829436 A CN 202010829436A CN 112054226 B CN112054226 B CN 1120542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uel cell
graphite
polar plate
bipola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94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54226A (zh
Inventor
高鹏然
张华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ongtao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Shenzhen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Shenzhen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enter Power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294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542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54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54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racterised by grooves, e.g. their pitch or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34Carbonaceous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41Composites
    • H01M8/0245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该燃料电池双极板具有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贴合抵接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形成三维流场,所述三维流场的流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为具有二维流场的石墨板或石墨平板,所述第二极板为多孔泡沫碳板。本申请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制备时间短,本申请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制备所需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双极板(Bipolar Plate,BP)又称流场板,是电堆中的“骨架”,与膜电极层叠装配成电堆,在燃料电池中起到支撑、收集电流、为冷却液提供通道、分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作用。
一般地,功能性方面要求双极板材料是电与热的良导体,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及气体致密性等;稳定性方面要求双极板在燃料电池酸性(pH=2~3)、电位(E=~1.1V)、湿热(气水两相流,~80℃)环境下具有耐腐蚀性且对燃料电池其他部件与材料的相容无污染性;产品化方面要求双极板材料要易于加工、成本低廉。
石墨双极板在燃料电池的环境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很高的导电率,是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中最为广泛的材料。石墨双极板因为耐久性长,广泛应用于商用车。但是,石墨双极板质量较重、具有较大的脆性、以及加工成本昂贵等缺陷,石墨双极板加工费为双极板费用的80%以上。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优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3D打印技术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目前主要被应用于产品原型、模具制造以及艺术创作、珠宝制作等领域,也逐渐应用于医学、生物工程、建筑、服装、航空等领域。3D打印技术包括固化型技术、分层实体制造技术、选择性激光烧技术和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其中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具有适用性广、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但是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可供烧结的聚合物材料十分有限。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双层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具有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贴合抵接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形成三维流场,所述三维流场的流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为具有二维流场的石墨板或石墨平板,所述第二极板为多孔泡沫碳板。
进一步地,所述三维流场具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所述X方向及所述Y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上,所述Z方向为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方向。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贴合抵接形成双层结构,有利于形成三维流场。气体在接触到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时碰撞反射形成三维流场,三维流场不仅具有X方向、Y方向,还具有Z方向(即多孔泡沫碳板方向),气体可以从多孔泡沫碳板的不同方向反射形成不同的三维流场,这样使得极板内的气体分布更均匀并延长气体在界面的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气体反应的效率,这样更有利于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提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的厚度为0.1mm~0.9mm;所述第二极板的厚度为0.1mm~0.9mm;所述流道为气道。
进一步地,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35MPa~40MPa,拉伸强度为25MPa~26MPa。本申请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相关要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50℃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3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80~150℃,继续反应5~10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一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进一步地,步骤S01中,
所述石墨优选为膨胀石墨、微晶石墨、鳞片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树脂优选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酚醛树脂、苯并噁嗪、液晶树脂、沥青、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环氧树脂或聚醚砜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树脂粉末优选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
所述树脂粉末优选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1混合的粉末。
所述混合优选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
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所述搅拌的时间优选为30min。
进一步地,步骤S02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优选为100℃~110℃。
进一步地,步骤S03中,所述3D打印的温度优选为45℃。
进一步地,步骤S04中,所述3D打印的温度优选为45℃。
进一步地,步骤S05中,所述粘结通过胶水进行粘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制备时间短,本申请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制备所需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针对现有的石墨双极板质量较重、具有较大的脆性、以及加工成本昂贵(石墨双极板加工费为双极板费用的80%以上)、加工工艺复杂、只具有二维流场不利于气体的分布等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具有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贴合抵接的第一极板10和第二极板20,所述第一极板10和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形成三维流场(图中未标识),所述三维流场的流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10为具有二维流场的石墨板或石墨平板,所述第二极板20为多孔泡沫碳板。
进一步地,所述三维流场具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所述X方向及所述Y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上,所述Z方向为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方向(即从第一极板指向多孔泡沫碳板的方向为Z方向)。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贴合抵接形成双层结构,有利于形成三维流场。气体在接触到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时碰撞反射形成三维流场,三维流场不仅具有X方向、Y方向,还具有Z方向(即多孔泡沫碳板方向),气体可以从多孔泡沫碳板的不同方向反射形成不同的三维流场,这样使得极板内的气体分布更均匀并延长气体在界面的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气体反应的效率,这样更有利于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提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所述多孔泡沫碳板的密度在0.50~0.70g/cm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板10的厚度为0.1mm~0.9mm;所述第二极板20的厚度为0.1mm~0.9mm;所述流道为气道。
进一步地,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35MPa~40MPa,拉伸强度为25MPa~26MPa。本申请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相关要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50℃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3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80~150℃,继续反应5~10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第一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本申请实施例均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通过控制石墨与树脂粉末的比例,即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3份,能够很好的改善现有石墨基双极板质量较重、具有较大的脆性的缺陷,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同时也使得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如果石墨的质量份数低于97份,其制得的膏状物不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且制得的双极板的电学性能较差,不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如果石墨的质量份数高于98份,因脆性大、质量重,其制得的膏状物若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易损耗材料,成品率较低,且制得的双极板脆性较大,柔韧性和力学性能欠佳,不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进一步地,步骤S01中,
所述石墨优选为膨胀石墨、微晶石墨、鳞片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为膨胀石墨;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石墨也可以为天然石墨。或者,所述石墨可以为膨胀石墨与天然石墨的混合物。以石墨制作的双极板在燃料电池的环境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很高的导电率,耐久性长。
所述树脂优选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偏氟乙烯、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酚醛树脂、苯并噁嗪、液晶树脂、沥青、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环氧树脂或聚醚砜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以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作为树脂粉末制作燃料电池双极板,可以很好的改善石墨的脆性,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同时也提高双极板的柔韧性和力学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树脂粉末也可以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1混合的粉末。以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1混合的粉末制作燃料电池双极板,可以很好的改善石墨的脆性,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同时也提高双极板的柔韧性和力学性能。
所述混合优选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这样可以很好的隔离氧气,使得物料粉末混合均匀。
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在很好隔离氧气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所述搅拌的时间优选为30min。搅拌的目的主要是使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均匀,为后面树脂粉末在适宜的温度能够插入石墨层而堵住石墨的多孔结构做准备。
进一步地,步骤S02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优选为100℃~110℃。这样可以把树脂粉末和石墨能够充分的混合均匀,使树脂粉末能够插入到石墨层,可以很好的堵住石墨的多孔结构,使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如果加热的温度过高,则容易影响树脂的性能,从而影响制备得到的双极板的柔韧性和力学性能;如果加热温度过低,则树脂很难插入至石墨层,使得制备得到的双极板脆性较大,柔韧性和力学性能欠佳。
进一步地,步骤S03中,所述3D打印的温度优选为45℃。
进一步地,步骤S04中,所述3D打印的温度优选为45℃。
进一步地,步骤S05中,所述粘结通过胶水进行粘结。
本申请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制备时间短,使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制备所需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实施例1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膨胀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搅拌30min至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膨胀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100℃,继续反应5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第一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密度在0.50~0.70g/cm3);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35MPa,拉伸强度为25MPa,抗压强度为1.5GPa。可见,制备得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地,步骤S01中,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10和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形成三维流场,三维流场的气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10的厚度为0.3mm;所述第二极板1220的厚度为0.3mm。
实施例2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天然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50℃搅拌30min至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天然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3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110℃,继续反应10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第一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37MPa,拉伸强度为25.5MPa,抗压强度为1.55GPa。本申请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地,步骤S01中,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1混合的粉末。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10和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形成三维流场,三维流场的气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10的厚度为0.5mm;所述第二极板20的厚度为0.4mm。
实施例3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5℃搅拌30min至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105℃,继续反应7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第一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40MPa,拉伸强度为26MPa。本申请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符合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地,步骤S01中,所述石墨为膨胀石墨和天然石墨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混合物。所述树脂粉末为聚酰亚胺和聚四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板10和所述第二极板20之间形成三维流场,三维流场的气道的宽度为0.3mm~0.8mm。所述第一极板10的厚度为0.4mm;所述第二极板20的厚度为0.5mm。
对比实施例1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膨胀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搅拌30min至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膨胀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5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5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100℃,继续反应5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进一步地,步骤S01中,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本实施例中,极板无法形成三维流场,气体分布不均匀且气体在界面的停留时间较短,气体反应的效率较低,不有利于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提升。
对比实施例2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膨胀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搅拌30min至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膨胀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9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1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100℃,继续反应5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第一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45℃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D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步骤S01中,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优选为15%。
本实施例中,由于膨胀石墨的质量份数过高、脆性较大,其制得的膏状若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易损耗材料,成品率较低,制得的双极板脆性较大,柔韧性和力学性能欠佳,极板之间无法形成三维流场,气体分布不均匀且气体在界面的停留时间较短,气体反应的效率较低,不有利于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提升。
本申请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制备时间短,使其制得的膏状物可以适用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制备所需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制备得到的双极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电学性能,可以满足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具有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贴合抵接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形成三维流场,所述三维流场的流道的宽度为0.3 mm~0.8mm;所述第一极板为具有二维流场的石墨板,所述第二极板为多孔泡沫碳板;
所述三维流场具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所述X方向及所述Y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极板上,所述Z方向为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方向;所述三维流场由气体在接触到所述多孔泡沫碳板时碰撞反射形成;
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均由膏状物制备得到,所述膏状物由半成品制备得到;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于真空下将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50℃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3份;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按质量份数比1:1混合的粉末;
或者,所述树脂粉末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偏氟乙烯按质量份数比1:1:1混合的粉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板的厚度为0.1 mm~0.9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板的厚度为0.1 mm~0.9mm;所述流道为气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弯曲强度为35 MPa~40MPa,拉伸强度为25 MPa~26MPa。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01:于真空下将石墨与树脂粉末混合,于40℃~50℃搅拌均匀,得到半成品;以所述半成品的质量份数为100份计,所述石墨的质量份数为97~98份,所述树脂粉末的质量份数为2~3份;
步骤S02:将步骤S01中的半成品加热至80~150℃,继续反应5~10min,得到膏状物;
步骤S03: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一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 D 打印,得到第一极板;
步骤S04:将步骤S02的膏状物降至室温,然后按照所述第二极板的图纸、于30~90℃将所述膏状物进行3 D 打印,得到第二极板;
步骤S05:将步骤S03的第一极板粘结于步骤S04的第二极板的一侧面上,得到燃料电池双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1中,
所述石墨为膨胀石墨、微晶石墨、鳞片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中间相碳微球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1中,
所述混合在真空压力为0.1MPa、惰性气体中混合;
所述惰性气体为N2和CO2的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为15%;
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0min。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2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00℃~11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03中,所述3 D 打印的温度为45℃;
步骤S04中,所述3 D 打印的温度为45℃;
步骤S05中,所述粘结通过胶水进行粘结。
CN202010829436.7A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0542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9436.7A CN112054226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9436.7A CN112054226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4226A CN112054226A (zh) 2020-12-08
CN112054226B true CN112054226B (zh) 2022-04-15

Family

ID=73601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9436.7A Active CN112054226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542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320A (zh) * 2021-06-19 2021-09-24 开封平煤新型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成型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方法
CN114188552A (zh) * 2021-11-18 2022-03-15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苯并噁嗪模压双极板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784A (zh) * 2017-09-04 2018-03-13 深圳市晶特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96373A (zh) * 2018-03-16 2019-03-19 清华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用复合双极板及其双通道三维流场
CN110204669A (zh) * 2019-06-17 2019-09-06 苏州兴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液体树脂及石墨双极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28679B2 (en) * 2007-05-29 2014-05-20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Laminated exfoliated graphite composite-metal compositions for fuel cell flow field plate or bipolar plate applications
CN103531820A (zh) * 2013-10-09 2014-01-22 广东中商国通电子有限公司 铅酸蓄电池用碳基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784A (zh) * 2017-09-04 2018-03-13 深圳市晶特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96373A (zh) * 2018-03-16 2019-03-19 清华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用复合双极板及其双通道三维流场
CN110204669A (zh) * 2019-06-17 2019-09-06 苏州兴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石墨双极板的液体树脂及石墨双极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4226A (zh)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05899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54226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Yeetsorn et al. A review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for bipolar plate materials in PEM fuel cells
CN108063264B (zh) 一种石墨-金属边框复合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JP6189920B2 (ja) 燃料電池分離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965457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separator material for fuel cell
CN102473930B (zh) 燃料电池用隔离件的制造方法
JPH01143151A (ja) 電池用複合電極
CN102569825A (zh) 导电塑料复合电极及其制作方法
US20050221150A1 (en) Honeycomb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said structure
CN103066300A (zh)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CN107851814A (zh) 燃料电池
Yang et al. Study on the mesocarbon microbeads/polyphenylene sulfid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applied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TWI336538B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mposite
CN102931420B (zh) 碳素/树脂复合材料及其用途
TWI311829B (en) Flow board of fuel cells
CN102694182A (zh) 燃料电池电极
EP1521321A2 (en) Separator for fuel cel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4079196A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JPH11354138A (ja) リブ付き燃料電池セパレ―タ、その製造法及び燃料電池
EP2091100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separator material for solid polymer fuel cell
US20120034498A1 (en) Fuel cell, plate having through-plane conductivi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048010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article
US10862137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urrent collector for a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JP2003303598A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成形用金型、該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セパ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0

Address after: 518000 101, No.1 Workshop, xiong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Shuitou community, Dapeng street,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hurui Fuel Cel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xiongtao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9-12, floor 7, block B, building 7, Shenzhen B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park,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hydrogen fuel cell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xiongtao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