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2508B -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2508B
CN112052508B CN202010978637.3A CN202010978637A CN112052508B CN 112052508 B CN112052508 B CN 112052508B CN 202010978637 A CN202010978637 A CN 202010978637A CN 112052508 B CN112052508 B CN 112052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mensional
model
data
dem
ele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86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52508A (zh
Inventor
周文
赵晓晶
邹伟林
丁志庆
潘良波
石小蒙
郭燕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yuan Geomtic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yuan Geomtic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yuan Geomtic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yuan Geomtic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786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52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52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2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52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2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本发明在三维GIS平台中,利用现有的二维或三维数据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减少了数据的浪费,降低了在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同时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地上地下全空间数据的无缝融合,提高数据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无缝融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内涝、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城市灾害接连发生,这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不合理、过渡开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污染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等,城市地上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少,迫使城市管理者必须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人防等地下设施的不断投入也意味着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仅依赖于地质情况,与地上的构建筑物、工程施工、人口的密集程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地上重大工程的实施也需要地下空间数据的支撑。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规划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地质情况和其他构建筑物造成的地基基础设计不合理等情况。
三维GIS平台是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三维GIS平台可以真实的还原现实场景,并且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目前已经在不同领域实现了较为成熟的应用。但是在三维GIS平台中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面临着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组织和融合问题。同时不同类型数据的业主单位、采集时间以及参考标准不同,也造成了数据之间误差。
目前,关于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方面,研究人员更加倾向于从数据源头打破各类数据之间的壁垒,从最初的建模层面上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融合。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精准地达到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不能直接利用现有数据,要重新建模,而重新建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由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三维模型如果不能实现动态更新,则所建立的三维模型不能及时反映城市当前状态,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以实现利用现有的二维或三维数据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步骤S2: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3: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步骤S4: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5: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步骤S6: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7: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8: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具体包括:
步骤S61: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步骤S62: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具体包括:
符合设定要求所述原始数据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判断模块,用于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坐标匹配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编辑模块,用于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三维模型构建模块,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无缝融合模块,用于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可选地,所述系统包括:
第二无缝融合模块,用于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所述三维模型构建模块,具体包括:
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所述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具体包括:
高程基准面选取单元,用于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符合设定要求所述原始数据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公开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本发明在三维GIS平台中,利用现有二维矢量数据构建地上、地下各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减少了数据的浪费,降低了在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投入,同时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地上地下全空间数据的无缝融合,提高数据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上三维模型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以实现利用现有的二维或三维数据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 Model,简称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步骤S2: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3: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步骤S4: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5: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步骤S6: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论述:
步骤S2: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具体的,判断所述原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如果所述原始数据满足设定要求,则输出满足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如果所述原始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则返回步骤S1,重新进行采集原始数据。
上述设定要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具体要求应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设置。不同的三维GIS平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要求不同,例如,某些三维GIS平台只能识别Geo3DML格式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其他数据格式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便是不符合设定要求的数据。
步骤S3: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步骤S2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具体的,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组成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越小,则数据精度越大,同一份数据中网格大小不一致时,将其平均值作为代表,并选择其中精度最高的数据作为高程基准面参考。
此外,本实施例还能够修改选择的高程基准面。若选择三维地质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首先确定三维地质模型最小外包围盒,然后提取三维地质模型中所有节点,将平面坐标相同的节点归为一类,并提取出每一类节点中高程值最大的节点,将这些节点垂直向上进行碰撞检查分析,若在最小外包围盒内没有与三维地质模型中的面发生碰撞,则该节点可作为高程基准面的点;若在最小外包围盒内与三维地质模型中的面发生碰撞,则舍弃该节点,不将该节点作为高程基准面中的点。最后将选择的这些节点按照在三维地质模型中连接的方式连接成一个三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步骤S4: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数据所参考的地理坐标系不同,同时由于建模软件的限制,传统手工三维模型和BIM通常不具有地理坐标系的概念,仅仅是建立在一个正交三维场景中的三维模型。三维GIS平台中的三维场景一般以经纬度为坐标参考,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世界的真实空间位置。例如,对于坐标原点附近的传统手工三维模型,根据建模人员提供的偏移值,可将传统手工三维模型平移到真实的坐标处,并为传统手工三维模型指定参考坐标系(例如为高斯-克吕格投影下的北京54坐标系3度分带39度带),然后对传统手工三维模型进行坐标转换,转换到WGS84坐标系下。在对传统手工三维模型进行坐标转换的过程中,只对传统手工三维模型的顶点空间位置进行转换,而对贴图纹理以及纹理坐标不做改变,这样可以保证,坐标转换完成后,模型纹理不变形。
步骤S5: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编辑DEM技术采用人工交互的方式,包括平移顶点、增加顶点、删除顶点、抽稀顶点、碰撞分析(根据指定的空间规则,分析DEM、三维模型是否与指定的空间规则一致,同时标识出DEM与三维模型中不一致的部分)。例如,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时,由于测量和建模误差,在模型表面一般不会出现矩形坑洞等这类的异常形状,因此无法精确描绘城市中地下室、地下商场等的边界处,手工可通过移动顶点的方式,将DEM的节点移动到手工模型边界节点处,得到校正后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6: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具体包括:
步骤S61: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具体的,将步骤S5中完成坐标匹配的建筑物的二维矢量数据作为建筑物的平面范围,根据模型高度属性字段确定建筑的高度,将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根据建筑物埋深属性确定建筑物的垂直位置,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用来展示三维建筑物。例如,某地下室是一个高度为2.5米的长方体,埋深为2米,则在距该处DEM向下2米处,以二维矢量面为顶面,向下生成一个高为2.5米的长方体,该长方体即为该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步骤S62: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具体的,在地下管网三维模型生成过程中,以管线段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确定管线段起始点和终止点的位置;将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根据管线段起始点和终止点埋深属性确定管线段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垂直位置;以管线埋设方式、管径属性确定管线段的形状;以管线点坐标确定管线点位置;根据设备点数据和连接点数据确定设备点和连接点的位置以及形状;根据井位置、井形状以及井埋设深度,构建管网三维模型,用来展示三维地下网管。
步骤S7: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具体的:根据遥感影像的地理坐标生成纹理坐标;以所述遥感影像作为纹理图像数据,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步骤S8: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布尔运算技术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物体进行交集、并集、差集等计算,以此来实现DEM、三维地质模型、地上三维模型、地下空间设施模型的无缝融合,得到无缝融合后的DEM、三维地质模型、地上三维模型和地下空间设施模型。例如,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上建筑物的三维手工模型进行差集计算,即可去掉三维地质模型中有地上构建筑物的部分,得到最终的三维地质模型,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采集模块1,用于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判断模块2,用于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3,用于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坐标匹配模块4,用于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编辑模块5,用于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三维模型构建模块6,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无缝融合模块,用于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系统包括:
第二无缝融合模块,用于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三维模型构建模块6,具体包括:
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3,具体包括:
高程基准面选取单元,用于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符合设定要求所述原始数据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步骤S2: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3: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步骤S4: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
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步骤S5: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步骤S6: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步骤S7: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步骤S8: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具体包括:
步骤S61: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步骤S62: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具体包括:
符合设定要求所述原始数据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
4.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原始数据;所述原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二维矢量数据、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所述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
判断模块,用于对所述原始数据进行判断,输出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
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中的地表高程数据选取高程基准面;
坐标匹配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采用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技术对所述符合设定要求的所述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校正和地理配准,得到坐标匹配的所述原始数据;
编辑模块,用于对坐标匹配的DEM进行编辑;
三维模型构建模块,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第一无缝融合模块,用于将坐标匹配的所述遥感影像与编辑后的DEM进行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遥感影像;
第二无缝融合模块,用于采用布尔运算技术,将坐标匹配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分别与编辑后的DEM无缝融合,得到融合后的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模型构建模块,具体包括:
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构建单元,用于以编辑后的DEM为基准面,将坐标匹配的二维矢量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构建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程基准面选取模块,具体包括:
高程基准面选取单元,用于比较所有涉及所述地表高程数据的网格或栅格,并选择网格或栅格最小的所述地表高程数据对应的模型作为高程基准面;符合设定要求所述原始数据中的DEM、传统三维手工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BIM和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数据。
CN202010978637.3A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2052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8637.3A CN112052508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8637.3A CN112052508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2508A CN112052508A (zh) 2020-12-08
CN112052508B true CN112052508B (zh) 2024-03-12

Family

ID=7360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8637.3A Active CN112052508B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52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6112B (zh) * 2021-03-25 2021-10-22 泰瑞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维模型数据的室内外融合方法及装置
CN113160403B (zh) * 2021-04-14 2022-08-30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公路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14385712B (zh) * 2022-01-11 2023-03-2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gnss的乡村生态景观多源数据空间融合方法
CN114238545A (zh) * 2022-02-24 2022-03-25 创辉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二三维园区一体化展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5237292B (zh) * 2022-07-12 2023-06-16 北京数字冰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坐标系融合的场景显示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3188A (zh) * 2016-08-31 2017-02-01 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下管网三维模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10136219A (zh) * 2019-04-17 2019-08-16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二三维地图展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3188A (zh) * 2016-08-31 2017-02-01 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下管网三维模型的生成方法及系统
CN110136219A (zh) * 2019-04-17 2019-08-16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二三维地图展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地形地质GIS三维可视化及应用;申永利 等;《地理空间信息》;第45-47页 *
基于skyline的阜新市综合管网管理系统建立;潘立 等;《矿山测量》;第86-91页 *
顾及地表汇水分析的城市DEM构建;王峥 等;《地理信息科学》;第1608-16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2508A (zh)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52508B (zh) 一种三维gis平台中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系统
CN106600690B (zh) 基于点云数据的复杂建筑体三维建模方法
CN110222357B (zh) 一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bim建模方法
Baik et al. Jeddah Historic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JHBIM"–Object Library
CN104766366A (zh) 一种三维虚拟现实演示的建立方法
CN114662254B (zh) 一种基于空间变换批量生成排水管网三维模型的方法
CN110489896B (zh)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
CN106919987B (zh) 虚拟现实环境下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设备运维信息模型的制作与管理方法
CN110660125B (zh) 用于电力配网系统的三维建模装置
Biancardo et al. Modeling roman pavements using heritage-BIM: A case study in Pompeii
CN113989456B (zh) 基于gis数据的轨交站点空间三维模型自动构建方法
CN110489897A (zh) 一种基于bim和gis的三维施工场布vr全景沙盘制作方法
CN111831778A (zh) 一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快速集成展现的方法
Fritsch et al. 3D landscape objects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BIM)
CN117171862B (zh) 一种桥梁工程地勘钻孔点位置核对方法及设备
CN113032877A (zh) 基于bim技术施工场地临建方案的优化方法
CN117351162A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实景三维规划设计方法
Saccucci et al. Integrated BIM-GIS System for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 heritage
Toz et al. Docum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cultural heritage by photogrametric methods and GIS: A case study
CN115344914A (zh) 一种适用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模型生成方法
Malamboa et al. Lidar assisted citygml creation
Nashwan et al. A prototype to produce an integrated GIS-SUE map
CN114490907A (zh) 名城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izadehashrafi et al. Enhancing textures of 3D building façade
Chio et al. The establishment of 3D LOD2 objectivization building models based on data fu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