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0105A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0105A
CN112040105A CN202010951406.3A CN202010951406A CN112040105A CN 112040105 A CN112040105 A CN 112040105A CN 202010951406 A CN202010951406 A CN 202010951406A CN 112040105 A CN112040105 A CN 112040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lens assembly
prism
light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14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0105B (zh
Inventor
李洪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140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40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40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0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摄像模组的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透镜本体;第二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一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不重叠,第一平面为与第一透镜本体的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光路调节组件设置在第一平面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镜头组件之间,用于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成像装置设置在第二镜头组件的远离光路调节组件的一侧,且与第二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成像装置用于将来自第二镜头组件的光线转变成电信号。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通过光路调节组件对进入摄像模组的光线进行方向调节,以达到有效降低摄像模组厚度的目的。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获取高清晰度图像的要求,相关技术中的摄像模组需要设置多个镜片。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越高,则意味着需要采用镜片的数量更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的厚度较高,采用此类摄像模组的图像采集装置或电子设备亦相应地存在体积较大、厚度较高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厚度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透镜本体;
第二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一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不重叠,其中,第一平面为与第一透镜本体的主光轴垂直的平面;
光路调节组件,光路调节组件设置在第一平面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镜头组件之间,用于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设置在第二镜头组件的远离光路调节组件的一侧,且与第二镜头组件相对设置,成像装置用于将来自第二镜头组件的光线转变成电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和光路调节组件。其中,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透镜本体。第一镜头组件和第二镜头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第二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一镜头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不重叠。其中,第一平面具体为与第一透镜本体的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光路调节组件设置在第一平面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镜头组件之间。光路调节组件起到对光线传播方向进行调节的作用,并由此使得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通过两个镜头组件的分体设置和光路调节组件的使用,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厚度得到明显地降低。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路调节组件不仅可以改变进入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并且由于光路调节组件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因此本实施例的光路调节组件能够在保证光线出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同的前提下,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出射方向射出。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不仅能够实现光线的顺利传输,还使得多个镜头组件在摄像模组不再局限于以相互叠放的形式布置,而是使得多个镜头组件能够沿多个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并列或并排地分体布置。因此,本实施例有效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图5中摄像模组的第一反射镜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1为图10中摄像模组的第一反射棱镜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中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保护膜,200’:镜头,300’:驱动马达,400’:滤光片,500’:支撑座,600’:感光芯片,700’:线路板,800’:连接器,900’:电子设备,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其中,图4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10:第一镜头组件,312:背光侧,314:第一透镜本体,316:主光轴,318:迎光侧,320:第二镜头组件,330:光路调节组件,332:第一反射镜,334:第二反射镜,354:第一反射棱镜,356:第二反射棱镜,400:成像装置,410:光电转换部,420:滤光部,430:支撑座,440:线路板。
其中,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10:第一镜头组件,312:背光侧,314:第一透镜本体,318:迎光侧,320:第二镜头组件,336:反射棱镜,338:折射面,340:第一反射面,342:第二反射面。
其中,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10:第一镜头组件,312:背光侧,314:第一透镜本体,318:迎光侧,320:第二镜头组件,344:反射棱镜,346:入射面,348:第一反射面,350:第二反射面,352:出射面。
其中,图10和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10:第一镜头组件,312:背光侧,314:第一透镜本体,318:迎光侧,320:第二镜头组件,354:第一反射棱镜,356:第二反射棱镜,358:第一入射面,360:第三反射面,362:第一出射面,364:第二入射面,366:第四反射面,368:第二出射面。
其中,图12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显示屏,112:第一平面,310:第一镜头组件,314:第一透镜本体,316:主光轴,320:第二镜头组件,330:光路调节组件,370:承载组件,372:第一承载部,374:第二承载部,376:第三承载部,380:限位组件,382:第一限位部,384:第二限位部,500:驱动组件,510:驱动组件本体,520:驱动组件连接部,600:电子设备本体,700:第一投影区域,800第二投影区域。
其中,图1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子设备,300:摄像模组,600:电子设备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和电子设备100。需要说明的是,图4至图13中以部分光束为例,对光线的传播方向以及调节路径进行举例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的光线采集角度和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具体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游戏机、照相机和录像机等。电子设备100可仅实现拍照或录像等图像采集功能,亦可用于实现视频通话或远程会议等实时通信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普遍性消费类电子产品,其产品迭代更新快,品质要求高。尤其,此类电子设备中例如摄像头的摄像模组正在向越来越高像素的趋势发展,这意味着电子设备中要使用镜头的镜片数量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但这一要求与使用者追求减轻产品重量以及减小产品厚度的需求却背道而驰。
具体而言,图1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和装配方式如下:相关技术中的镜头200’具有一体式结构。其与驱动马达300’连接,并在驱动马达300’的带动下进行距离微调,以实现调焦。镜头200’之上可设有保护膜100’,以保护镜头200’。图2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镜头200’之后设有滤光片400’,以滤除红外光。滤光片400’设置在支撑座500’之上。感光芯片600’设置在支撑座500’背向滤光片400’的一侧,并与线路板700’连接。线路板700’将来自感光芯片600’的电信号传输至连接器800’。连接器800’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相连,以将来自线路板700’的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中。
图3为相关技术中摄像模组在电子设备中的安装方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相关技术中镜头200’采用一体式结构,其厚度较高。为了对相关技术中镜头200’在电子设备900’之中的布置方式进行说明,下面采用三维坐标对电子设备900’的形状结构进行解释说明。其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将电子设备900’沿纵向方向竖直放置时的上下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将电子设备900’沿纵向方向竖直放置时的左右宽度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将电子设备900’沿纵向方向竖直放置时的前后宽度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一体式结构的镜头200’在电子设备900’之中需要沿第三方向Z设置,镜头200’之中包括的多个镜片需要沿第三方向Z进行叠放,由此导致了相关技术中镜头200’的厚度较高,电子设备900’沿第三方向Z的整体厚度也相应较高。
因此,为解决电子设备900’(尤其是智能手机)厚度受限于内部摄像头的镜头200’模组高度,其难以兼顾高清晰度和纤薄厚度两方面要求的不足,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些摄像模组300和电子设备100,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在保证图像采集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摄像模组300的厚度,并提供体积更为小巧,厚度更为纤薄的电子设备100。
图4和图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300,包括:第一镜头组件310、光路调节组件330、第二镜头组件320和成像装置390。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镜头组件310包括第一透镜本体314。第二镜头组件320在第一平面112的投影与第一镜头组件310在第一平面112的投影不重叠,其中,第一平面112为与第一透镜本体314的主光轴316垂直的平面。光路调节组件330设置在第一平面112与第一镜头组件310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平面112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之间,用于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成像装置390设置在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远离光路调节组件330的一侧,且与第二镜头组件320相对设置,成像装置390用于将来自第二镜头组件320的光线转变成电信号。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在通过成像装置390将光线转变成电信号之后,可与图像处理器件相互配合,以根据电信号实现成像。比如,包括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的电子设备100可对成像装置390输出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照片或动态影像的存储、展示,或实现视频实时通信。
环境之中的光线由多个角度经由第一镜头组件310进入摄像模组300。光路调节组件330用于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并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第二镜头组件320用于反射经过光路调节组件330调节的光线。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镜头组件310、光路调节组件33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与成像装置390相互配合,共同设置在电子设备100之中。如图4所示,成像装置390包括例如感光芯片的光电转换部410。光电转换部410与线路板440连接,并与摄像模组300相对设置。摄像模组300的作用在于采集光线,光电转换部410接收来自摄像模组300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由光电转换部410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线路板440进行输出。此外,光电转换部410和摄像模组300之间还可设置滤光部420。滤光部420具体包括红外光截止滤光片(英文名称:IR-Cut Filter,英文简称:IRCF),其可使得可见光透过,并实现红外光的截止。滤光部420通过支撑座430进行支撑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包括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包括分体设置的至少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可分别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叠加的镜片。第一镜头组件310能够采集和获取来自摄像模组300之外的光线。第二镜头组件320将经由第一镜头组件310进入的光线输入包括光电转换部410的成像装置390之中,以供成像装置390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进行输出。光路调节组件330设置在第一平面112与第一镜头组件310之间,且设置在第一平面112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之间。其中,第一平面112是指与第一透镜本体314的主光轴316垂直的平面。具体而言,电子设备100可设有显示屏110,显示屏110用于对摄像模组300的成像结果进行显示。如图4和图14所示,显示屏110所在平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平面112相互平行,并与第一透镜本体314的主光轴316垂直。其中,第一镜头组件310的第一透镜本体314在第一平面112的投影区域为第一投影区域700,第二镜头组件320在第一平面112的投影区域为第二投影区域800。第一投影区域700和第二投影区域800互不重叠。光路调节组件330的一部分与第一镜头组件310的设置位置相互对应,另一部分与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设置位置相互对应,其能够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并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其中,光路调节组件330在反射到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后,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节改变。由于光路调节组件330改变了光线的传播方向,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不仅可以分体设置,并且不再需要沿同一方向上下叠放。因此,光路调节组件330的设置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的相对位置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以使得摄像模组300的整体厚度变小,并且使得摄像模组300能够适应多种安装空间或安装环境。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的电子设备100也相应地具有更为纤薄精巧的形状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路调节组件330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地调节改变。尽管通过一次的光线传播方向调节,即可实现两个镜头组件以非叠放的方式布置。但仅一次的光线传播方向调节却难以实现两个镜头组件的并排或并列叠放。比如,采用例如反射镜片的结构通过一次方向调节,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偏转90°后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则可实现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的相互垂直放置。但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使得摄像模组300的整体厚度依然不够理想。尤其,设置在第二镜头组件320背侧并与第二镜头组件320相对的成像装置390的体积和占用空间较大。因此,上述方式无法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纤薄精巧需求。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光路调节组件330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地调节改变,以便实现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沿电子设备100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的并排或并列布置,达到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100厚度的目的。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一透镜本体314的背光侧312相对设置,以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并使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镜33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镜头组件310面向第一平面112的一侧为背光侧312,第一镜头组件310背离第一平面112的一侧为迎光侧318。迎光侧318和背光侧312分别位于第一镜头组件310的相对两侧。第二反射镜334,第二反射镜334与第一反射镜332沿平行于第一平面112的方向相对设置,以反射来自第一反射镜332的光线,并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
第一反射镜332用于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以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节,使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镜334。第二反射镜334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反射镜332的光线,以对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节,使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
具体而言,光路调节组件330通过至少两次地反射光线,以实现光线传播方向的调节。其中,第一反射镜332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比如,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以45°的入射角射向第一反射镜332,第一反射镜332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以45°的出射角射向第二反射镜334。由此,第一反射镜332对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90°的弯折。进而,第二反射镜334反射来自第一反射镜332的光线。来自第一反射镜332的光线以45°的入射角射向第二反射镜334,第二反射镜334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以45°的出射角射向第二镜头组件320。由此,第二反射镜334对来自第一反射镜332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90°的弯折。
通过上述方式,相互配合的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可在保证光线出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同的前提下,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出射方向射出。比如,本实施方式可使得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沿任意方向平行并排布置,平行光束垂直射入第一镜头组件310后,可在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的调节作用下由第二镜头组件320垂直射出。光线的出射角和入射角相同,均为0°。因此,相互配合的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可便于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在摄像模组300之中并排对齐放置,以达到进一步降低摄像模组300厚度的目的。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通过反射实现光线传播方向调节。反射镜在实现光路改变的基础上,还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优势,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摄像模组300的重量和体积,节约摄像模组300所需的安装空间。
图6和图7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间隔设置。换言之,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反射镜片结构,二者之间具有距离或间隙。第一反射镜33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镜头组件310对应,以便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第二反射镜334的设置位置与第二镜头组件320对应,以便将光线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其中,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分体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之间的距离可根据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的布置情况或设置位置进行调整。由此,本实施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光路调节组件330的重量和体积,并节约了摄像模组300所需的安装空间。图6和图7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332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镜334的反射面相互垂直。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可相互抵靠接触,亦可相互分隔并相对设置。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分别为平板或层状结构。第一反射镜332的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镜334的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由此,通过第一反射镜332与第二反射镜334,本实施方式可进一步保证进入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入射角与离开第二镜头组件320的光线的出射角相同,以便使得电子设备100实现清晰完整地成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反射棱镜336,反射棱镜336包括:折射面338、第一反射面340和第二反射面342。折射面338用于使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射入反射棱镜336之内并射向第一反射面340。第一反射面340用于反射来自折射面338的光线,使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面342。第二反射面342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反射面340的光线,使光线射向折射面338。折射面338还用于使来自第二反射面342的光线射出反射棱镜336并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棱镜336可为整体结构。即:本实施方式通过一个反射棱镜336实现光线传播方向的两次调节。其中,折射面338即作为光线的入射面,又作为光线的出射面。第一反射面340和第二反射面342分别位于折射面338的两端。
举例而言,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平行光束沿与折射面338垂直的方向射入反射棱镜336之中,平行光束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偏折。其入射角和折射角均为0°。进入反射棱镜336之中的光线射向第一反射面340,由于光线在反射棱镜336中传播速度与光线在空气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光线不会射出第一反射面340,而是被第一反射面340反射,并由此射向第二反射面342。同理,第二反射面342对光线再次进行反射,以将光线沿与折射面338垂直的方向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
整体结构的反射棱镜336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势。此外,光线的方向调节始终在反射棱镜336之内进行,因此,本实施方式可实现光线的无损传播,其成像清晰度和质量更佳。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折射面338与第一透镜本体314的背光侧312相对设置,并沿平行于第一平面112的方向设置,第一反射面340与第一平面112之间的夹角和第二反射面342与第一平面112之间的夹角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棱镜336为等腰直角棱柱结构的全反射棱镜。折射面338、第一反射面340和第二反射面342分别为平面。第一反射面340和第二反射面342分别形成等腰直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折射面338形成等腰直角形的斜边。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反射棱镜336亦可为圆形、半圆形等其它形状。但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形状和位置关系使得反射棱镜336能够对更大范围的光线进行传播方向调节,以进一步保证成像质量。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反射棱镜344,反射棱镜344包括:入射面346、第一反射面348、第二反射面350和出射面352。入射面346用于使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射入反射棱镜344之内并射向第一反射面348。第一反射面348用于反射来自入射面346的光线,使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面350。第二反射面350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反射面348的光线,使光线射向出射面352。出射面352用于使来自第二反射面350的光线射出反射棱镜344并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棱镜344同样为整体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不再通过同一折射面实现光线的入射和出射。光线自入射面346垂直射入反射棱镜344并射向第一反射面348。第一反射面348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反射面350。经过第二反射面350反射的光线由出射面352垂直射出反射棱镜344并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由于本实施方式不再通过同一折射面实现光线的入射和出射,因此,本实施例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反射棱镜344的形状或入射面346和出射面352的相对位置进行灵活调节。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入射面346和出射面352分别沿平行于第一平面112的方向设置。举例而言,如图9所示,当受到安装空间或安装环境所限,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沿同一方向布置,但非沿同一平面布置,并且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设置位置需要略突出于第一镜头组件310时,本实施方式可使得出射面352相应地略突出于入射面346,以便反射棱镜344能够更好地与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分别配合,并保证光线的无损传输。同理,当受到安装空间或安装环境所限,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设置位置需要略低于于第一镜头组件310时,本实施方式可使得出射面352相应地略低于于入射面346。由此,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便于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的灵活安装和位置调整,还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之间的光线无损传输。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第一反射棱镜354用于对射入第一反射棱镜354之内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光线射出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第二反射棱镜356。第二反射棱镜356用于对来自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入第二反射棱镜356之内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光线射出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向第二镜头组件320。
具体而言,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共同作用,通过至少两次地反射光线,以实现光线传播方向的调节。其中,第一反射棱镜354反射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比如,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以0°的入射角射向第一反射棱镜354,光线进入第一反射棱镜354后被反射以进行90°的弯转。弯转后的光线由第一反射棱镜354之上垂直射出,并垂直射入第二反射棱镜356。同理,进入第二反射棱镜356的光线被再次进行90°的弯转。弯转后的光线由第二反射棱镜356之上垂直射出,并垂直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
通过上述方式,相互配合的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可在保证光线出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同的前提下,将来自第一镜头组件的光线沿与入射方向相反的出射方向射出。此外,光线在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之中进行折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光线传播损失较小,成像质量较高。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棱镜354与第二反射棱镜356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棱镜354与第二反射棱镜356在实现光路改变的基础上,亦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优势,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降低摄像模组300的重量和体积,节约摄像模组300所需的安装空间。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棱镜354与第二反射棱镜356相互连接。将第一反射棱镜354与第二反射棱镜356设置为相互连接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和提高的摄像模组300整体连接稳定程度,并便于摄像模组300的安装装配。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摄像模组300的第一反射棱镜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棱镜354包括:第一入射面358、第三反射面360和第一出射面362。第一入射面358用于使来自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射入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第三反射面360。第三反射面360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入射面358的光线,使光线射向第一出射面362。第一出射面362用于使来自第三反射面360的光线射出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第二反射棱镜356。为实现上述光路传播方式,第一反射棱镜354为三棱柱结构,第一入射面358和第一出射面362相互垂直,第三反射面360设于第一入射面358和第一出射面362之间。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棱镜354为为直角形结构的全反射棱镜。平行光束中的光线可垂直地射入和射出第一反射棱镜354。上述实施方式不仅使得第一反射棱镜354的光线传播范围较广,并且第一反射棱镜354的形状结构规整,易于安装固定,并更加易于与摄像模组300中的其它部件相互配合。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棱镜356包括:第二入射面364、第四反射面366和第二出射面368。第二入射面364用于使来自第一反射棱镜354的光线射入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向第四反射面366。第四反射面366用于反射来自第二入射面364的光线,使光线射向第二出射面362。第二出射面368用于使来自第四反射面366的光线垂直射出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入第二镜头组件320。为实现上述光路传播方式,第二反射棱镜356为三棱柱结构,第二入射面364和第二出射面368相互垂直,第四反射面366设于第二入射面364和第二出射面368之间。
同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棱镜356为为直角形结构的全反射棱镜,其光线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形状结构规整,易于安装固定,并更加易于与摄像模组300中的其它部件相互配合。此外,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设置为形状相同、位置对应的分体式对称结构,以便在实现光线无损传播的基础上对摄像模组300内部的安装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图12和图1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300还包括:承载组件370。承载组件370用于容纳第一镜头组件31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至少一部分和光路调节组件330的至少一部分。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承载组件370用于对第一镜头组件310、第二镜头组件320和光路调节组件330进行安装固定。举例而言,由于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相互间隔设置,因此,承载组件370可相应地为狭长的箱型结构。其中,承载组件370的内部中空,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分别设于承载组件370内部的相对两端。光路调节组件330亦设在承载组件370之中,以便承载组件370对上述三者同时进行限位固定,并有效避免保护上述三者,避免第一镜头组件310、第二镜头组件320、光路调节组件330的移动或相对偏移,以充分保证成像质量。
图12和图1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承载组件370包括:第一承载部372、第二承载部374和第三承载部376。第一镜头组件310设于第一承载部372中。第二镜头组件320设于第二承载部374中。光路调节组件330设于第三承载部376中,第三承载部376设于第一承载部372和第二承载部374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承载部372和第二承载部374连通。
其中,第一承载部372和第二承载部374分别为长方体状的箱型结构,第三承载部376相对更为狭长,并设在第一承载部372和第二承载部374之间。上述结构尤其适用于为分体结构的光路调节组件330。比如,当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则第一反射镜332和第二反射镜334可分别设于第三承载部376的两端。或当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第一反射棱镜354和第二反射棱镜356同样可分别设于第三承载部376的两端。本实施方式在对第一镜头组件310、第二镜头组件320、光路调节组件330进行固定限位的基础上,还能够便于光路调节组件330实现与第一镜头组件3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的分别配合。
图12和图1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300还包括限位组件380,限位组件380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限位部382,第一限位部382设于第一承载部372中,用于限制第一镜头组件310移动;或,第二限位部384,第二限位部384设于第三承载部376中,用于限制光路调节组件330移动。
具体而言,第一限位部382由第一承载部372的内表面向外凸伸,以支撑第一镜头组件310。第二限位部384由第三承载部376的内表面向外凸伸,以支撑光路调节组件330。限位组件380的设置可有效阻止第一镜头组件310或光路调节组件330移动,以保证光线的无损顺利传输。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驱动组件500,驱动组件500驱动第二镜头组件320移动,以使第二镜头组件320靠近成像装置390或远离成像装置390。图12和图1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驱动组件50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一同设置在第二承载部374之中。为了保证光线能够在成像装置390之上准确对焦,本实施方式采用驱动组件500驱动第二镜头组件320进行移动。驱动组件500包括驱动组件本体510和驱动组件连接部520。驱动组件本体510具体可为马达,驱动组件连接部520为与马达连接的传动元件。驱动组件连接部520一端与驱动组件本体5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镜头组件320连接,由此实现第二镜头组件320在驱动组件本体510驱动下移动的目的。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成像装置390包括:光电转换部410、滤光部420和成像装置390。光电转换部410与第二镜头组件320相对设置,用于接收来自摄像模组300的光线,将光线转变成电信号。滤光部420设于光电转换部410和第二镜头组件320之间,用于滤除来自第二镜头组件320的光线中的红外光线。支撑座430支撑滤光部420。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成像装置390包括例如感光芯片的光电转换部410。光电转换部410与线路板440连接,并与摄像模组300相对设置。光电转换部410接收来自摄像模组300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由光电转换部410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线路板440进行输出。位于光电转换部410和摄像模组300之间的滤光部420通过支撑座430进行支撑固定,其对红外光进行滤除。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设于电子设备100的电子设备本体600之中。电子设备本体600之上还可设有显示屏110。成像装置390用于接收来自摄像模组300的光线,将光线转变成电信号以进行成像。显示屏110用于对摄像模组300的成像结果进行显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因此其具有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300的全部有益效果。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厚度较低,其能够兼顾使用者对高清晰度图像采集和产品小型化、纤巧化的两方面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300)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310),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包括第一透镜本体(314);
第二镜头组件(320),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在第一平面(112)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在所述第一平面(112)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第一平面(112)为与所述第一透镜本体(314)的主光轴(316)垂直的平面;
光路调节组件(330),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112)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112)和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之间,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至少两次调节,使所述光线射入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
成像装置(390),所述成像装置(390)设置在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远离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相对设置,所述成像装置(390)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的所述光线转变成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
第一反射镜(332),所述第一反射镜(332)与所述第一透镜本体(314)的背光侧(312)相对设置,以反射来自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所述光线,并使所述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镜(334);
所述第二反射镜(334),所述第二反射镜(334)与所述第一反射镜(332)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112)的方向相对设置,以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反射镜(332)的所述光线,并使所述光线射入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镜(332)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镜(334)的反射面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反射棱镜(336),所述反射棱镜(336)包括:
折射面(338),所述折射面(338)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所述光线射入所述反射棱镜(336)之内并射向第一反射面(340);
所述第一反射面(340),所述第一反射面(340)用于反射来自所述折射面(338)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面(342);
所述第二反射面(342),所述第二反射面(342)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反射面(340)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所述折射面(338);
所述折射面(338)还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342)的所述光线射出所述反射棱镜(336)并射入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面(338)与所述第一透镜本体(314)的背光侧(312)相对设置,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112)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340)与所述第一平面(112)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反射面(342)与所述第一平面(112)之间的夹角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反射棱镜(344),所述反射棱镜(344)包括:
入射面(346),所述入射面(346)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所述光线射入所述反射棱镜(344)之内并射向第一反射面(348);
所述第一反射面(348),所述第一反射面(348)用于反射来自所述入射面(346)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第二反射面(350);
所述第二反射面(350),所述第二反射面(350)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反射面(348)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出射面(352);
所述出射面(352),所述出射面(352)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面(350)的所述光线射出所述反射棱镜(344)并射入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346)和所述出射面(352)分别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112)的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包括:
第一反射棱镜(354),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用于对射入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之内的所述光线进行反射,使所述光线射出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第二反射棱镜(356);
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入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之内的所述光线进行反射,使所述光线射出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向第二镜头组件(320);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与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间隔设置,或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与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包括:
第一入射面(358),所述第一入射面(358)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所述光线射入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第三反射面(360);
所述第三反射面(360),所述第三反射面(360)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入射面(358)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第一出射面(362);
所述第一出射面(362),所述第一出射面(362)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三反射面(360)的所述光线射出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并射向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为三棱柱结构,所述第一入射面(358)和所述第一出射面(362)相互垂直,所述第三反射面(360)设于所述第一入射面(358)和所述第一出射面(36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包括:
第二入射面(364),所述第二入射面(364)用于使来自所述第一反射棱镜(354)的所述光线射入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向第四反射面(366);
所述第四反射面(366),所述第四反射面(366)用于反射来自所述第二入射面(364)的所述光线,使所述光线射向第二出射面(362);
所述第二出射面(368),所述第二出射面(368)用于使来自所述第四反射面(366)的所述光线垂直射出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并射入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棱镜(356)为三棱柱结构,所述第二入射面(364)和所述第二出射面(368)相互垂直,所述第四反射面(366)设于所述第二入射面(364)和所述第二出射面(368)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组件(370),所述承载组件(370)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的至少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370)包括:
第一承载部(372),所述第一镜头组件(310)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部(372)中;
第二承载部(374),所述第二镜头组件(320)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部(374)中;
第三承载部(376),所述光路调节组件(330)设于所述第三承载部(376)中,所述第三承载部(376)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部(372)和所述第二承载部(374)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载部(372)和所述第二承载部(374)连通。
15.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300)。
CN202010951406.3A 2020-09-11 2020-09-11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040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1406.3A CN112040105B (zh) 2020-09-11 2020-09-11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1406.3A CN112040105B (zh) 2020-09-11 2020-09-11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0105A true CN112040105A (zh) 2020-12-04
CN112040105B CN112040105B (zh) 2022-07-15

Family

ID=73588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1406.3A Active CN112040105B (zh) 2020-09-11 2020-09-11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01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707A (zh) * 2022-01-14 2022-04-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9498A (zh) * 2004-11-26 2006-05-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装置及方法
JP2012068508A (ja) * 2010-09-24 2012-04-05 Hoya Corp 撮影光学系、及び撮影装置
JP2012098756A (ja) * 2012-02-07 2012-05-24 Kyocera Corp 光路変換体及びその実装構造並びに光モジュール
CN205326294U (zh) * 2015-12-30 2016-06-22 博纳云智(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下沉式3d打印机的光路结构
CN205453880U (zh) * 2016-03-18 2016-08-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8494911A (zh) * 2018-03-19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US20180255220A1 (en) * 2017-03-06 2018-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CN110879454A (zh) * 2019-12-25 2020-03-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308643A (zh) * 2019-12-25 2020-06-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405154A (zh) * 2020-03-16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80255A (zh) * 2020-06-10 2020-08-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9498A (zh) * 2004-11-26 2006-05-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装置及方法
JP2012068508A (ja) * 2010-09-24 2012-04-05 Hoya Corp 撮影光学系、及び撮影装置
JP2012098756A (ja) * 2012-02-07 2012-05-24 Kyocera Corp 光路変換体及びその実装構造並びに光モジュール
CN205326294U (zh) * 2015-12-30 2016-06-22 博纳云智(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下沉式3d打印机的光路结构
CN205453880U (zh) * 2016-03-18 2016-08-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180255220A1 (en) * 2017-03-06 2018-09-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CN108494911A (zh) * 2018-03-19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0879454A (zh) * 2019-12-25 2020-03-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308643A (zh) * 2019-12-25 2020-06-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405154A (zh) * 2020-03-16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80255A (zh) * 2020-06-10 2020-08-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707A (zh) * 2022-01-14 2022-04-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0105B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67937B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913096A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552066B (zh) 变焦组件、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040109076A1 (en) Compact and low-profile digital camera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CN107948470B (zh)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CN112532816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405154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87564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70111U (zh)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908933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040105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093018A (zh) 成像模组及终端
CN210670291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2345118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 단말기
CN116266007A (zh) 折叠透镜系统及其潜望式摄像模组
CN215375919U (zh) 成像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2180549A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95431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37098A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079710A (zh) 潜望式连续光变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电子设备
CN11433896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125198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781025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