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5047A -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5047A
CN112035047A CN202010874550.1A CN202010874550A CN112035047A CN 112035047 A CN112035047 A CN 112035047A CN 202010874550 A CN202010874550 A CN 202010874550A CN 112035047 A CN112035047 A CN 112035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interactive
equipment
platform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745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祖承
冯诚
王鲁平
陆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Keju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Keju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Keju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Keju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745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50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5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50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包括: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每一交互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套接字包确定最新的交互状态。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在局域网中实现培训上课,以及虚拟现实课堂只能使用统一的硬件设备,不能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的问题。

Description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人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中,用户可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例如VR头盔)进入到智慧课堂教学,进行认识人体器官,工艺装配培训等具有高度仿真性和沉浸感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的虚拟现实课堂存在下列问题:1、只能在局域网中实现培训上课;2、虚拟现实课堂只能使用统一的硬件设备,不能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在局域网中实现培训上课,以及虚拟现实课堂只能使用统一的硬件设备,不能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包括:
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
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每一交互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套接字包确定最新的交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交互设备包括桌面设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中的至少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姓名、用户标识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信息包括移动指令和点击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指令包括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产生: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键盘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触控板滑动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或移动设备的触控屏滑动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第一手柄指令;
用户操作可穿戴设备的陀螺仪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点击指令包括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产生: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鼠标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触控板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或移动设备的触控屏指令;
用户操作可穿戴设备的第二手柄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的步骤,包括:
基于socket tcp协议,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台类型包括与桌面设备对应的微软视窗平台、与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对应的安卓平台。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系统,其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交互设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还用于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所述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套接字包,还用于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通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由于互联网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即使身处多个相距较遥远的用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多个用户的信息的实时交互,从而实现同地或异地多人在线学习。再通过每一交互设备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使得其他交互设备中用户的真实的移动和操作的指令会在本机上得到同步,适配多种不同的硬件设备参与上课。从而实现多人跨平台的交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2表明实际中用户A1、A2、A3跨平台参与上课的典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现有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中,用户可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例如VR头盔)进入到智慧课堂教学,进行认识人体器官,工艺装配培训等具有高度仿真性和沉浸感的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的虚拟现实课堂存在下列问题:1、只能在局域网中实现培训上课;2、虚拟现实课堂只能使用统一的硬件设备,不能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
所以,需要解决当前只能在局域网中实现培训上课,以及虚拟现实课堂只能使用统一的硬件设备,不能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的问题。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的实施例,所述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
具体地,所述交互设备包括桌面设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的至少之一。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桌面设备可选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含义应该囊括常识理解中所应该囊括的装置。例如,台式电脑应该包括显示器,主机,键盘以及鼠标;笔记本电脑应该囊括笔记本电脑本体和鼠标。笔记本电脑本体多为自带触控板、键盘或鼠标的笔记本电脑本体。
所述可穿戴设备可选用VR头盔或VR眼镜,以及与VR头盔或VR眼镜配套使用的手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智能设备。移动设备可选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所述桌面设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均是具有网络通信接口的设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本实施例的多个交互设备依靠路由器将多个交互设备所在的局域网进行通信连接构成。由于互联网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即使身处多个相距较遥远的用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多个用户的信息的实时交互,从而实现异地多人在线学习。相比现有采用局域网只能在同一地理范围内上课,本实施例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教学效果更优。
进一步地,下面以三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进行举例说明,预设用户A操作桌面设备P1,用户B操作可穿戴设备V1,用户C操作可穿戴设备V2,桌面设备P1、可穿戴设备V1和可穿戴设备V2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步骤如下:
S1、假设桌面设备P1的IP地址为“119.128.241.1”,可穿戴设备V1的IP地址为“119.128.241.2”,可穿戴设备V2的IP地址为“119.128.241.3”;
S2、桌面设备P1启用一个可穿戴设备V1和可穿戴设备V2已知的TCP端口,用于接收其他用户的连接请求;
S3、可穿戴设备V1启用任意一个可用的TCP端口,并向桌面设备P1中的己知TCP端口发送TCP封包的请求,告知桌面设备P1开启的TCP端口并请求桌面设备P1启用一个与可穿戴设备V1通信连接的TCP端口,可穿戴设备V2重复与可穿戴设备V1相同的操作;
S4、可穿戴设备V1刚开启的TCP端口如果没有收到桌面设备P1的调用,则短时间内(例如3秒)再次发送TCP请求,如果长时间依然没有桌面设备P1的回复则认为网络连接有误,停止尝试;如果可穿戴设备V1的TCP端口接收到了桌面设备P1的连接,则执行例如数据类型对应数据初始化、时钟同步等操作:可穿戴设备V2重复与可穿戴设备V1相同的操作;
S5、可穿戴设备V1再启用一个可用的TCP端口用于接收之后的数据传输,通过TCP端口告知桌面设备P1,桌面设备P1向可穿戴设备V1的TCP端口发送数据:同理,可穿戴设备V2再启用一个可用的TCP端口用于接收之后的数据传输,通过TCP通道告知桌面设备P1,桌面设备P1向可穿戴设备V2的TCP端口发送数据;
S6、多个交互设备都需要完成类似上述操作,实现数据、时钟同步并开启数据发送、接收的通道。
S20、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具体地,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姓名、用户标识号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显示参与上课的用户的基本个人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姓名以及用户标识号。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信息也可包括用户姓名以及用户标识号中的任一项或全部两项。其中,所述用户标识号是用来标识用户身份的独一无二的标识信息。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学号,座位号,身份证号等作为用户标识号。
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包括移动指令和点击指令。所述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会产生对应的动作映射。例如用户在交互设备的移动指令在映射为虚拟现实世界的人物角色的移动。用户在交互设备的点击指令在映射为虚拟现实世界中事件的触发。其中事件的触发在不同的课堂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认识人体器官的课堂中事件的触发可以包括对人体器官的放大,缩小,旋转操作,再配合老师对器官的外形和功能进行讲解,便于参加课堂的用户们对人体器官的外形和功能有更加直观清楚的认识,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在工艺装配培训的课堂中事件的触发可以包括对操作工具(如焊枪)的选择和使用工具(如焊枪)对工件之间进行焊接连接。配合老师的讲解,使得用户对焊枪焊接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要领有更具象、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
由于本申请可通过跨平台的不同硬件设备参与课堂学习,对于不同的硬件设备,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移动指令和点击指令有着不同的实现方式。就移动指令而言,当用户使用桌面设备参加课堂学习时,用户可操作键盘的按键实现虚拟现实世界的人物角色的移动,例如:通过按键W可控制人物向前移动,通过按键A可控制人物向左移动,通过按键S可控制人物向后移动,通过按键D可控制人物向右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实际使用来说,用户可以通过将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连接外接设备实现控制虚拟现实世界的人物角色的移动,例如可通过连接第一手柄,通过第一手柄上的按键实现控制人物前后左右的移动指令。
可以理解的,当桌面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还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实现控制人物前后左右的移动指令。
当然,对于一些其他的笔记本电脑,例如ThinkPad小红点笔记本电脑,也可通过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操纵杆实现控制人物前后左右的移动指令。
另外,当用户使用的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是触控屏时,或者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时,还可通过滑动触控屏实现实现控制人物前后左右的移动指令。
而当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参加课堂学习时,可穿戴设备包括VR头盔或者VR眼镜,以及第二手柄。用户佩戴具有六自由度的VR头盔或者VR眼镜,通过六自由度的VR头盔或者VR眼镜中的陀螺仪可感知用户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指令以及头部的转动指令。
就点击指令而言,当用户使用桌面设备参加课堂学习时,用户可操作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的鼠标实现点击。或着当用户操作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实现点击。可以理解的,当用户操作的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是触控屏时,或者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时,还可通过点击触控屏实现点击指令。
当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参加课堂学习时,用户可操作与VR头盔或者VR眼镜配套使用的第二手柄实现点击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手柄指的是作为外接设备连接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的手柄,用于采集用户的移动指令。而第二手柄指的是与VR头盔或者VR眼镜配套使用的手柄,用于采集用户的点击指令。这里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是为了区分二者,从而避免混淆。
所述场景信息指的是课堂中的场景资源。需说明的是,无论通过桌面设备、移动设备还是通过可穿戴设备参加课堂学习,用户共用一套场景资源。例如,在认识人体器官的课堂中,用户在桌面设备中显示器观看到的人体器官场景,与在移动设备中显示器观看到的人体器官场景,和可穿戴设备的中VR头盔或者VR眼镜观察到的人体器官场景一致。
接下来对平台类型进行介绍。由于本申请可通过跨平台的不同硬件设备参与课堂学习,不同的硬件设备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场景资源相同的教学软件程序。具体地,当用户使用桌面设备参加学习时,用户可通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的教学软件程序进入到实时的课堂学习中。当然用户也可通过网页端的教学软件程序进入到实时的课堂学习中;当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参加学习时,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教学软件程序进入到实时的课堂学习中;当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参加学习时,用户可通过VR头盔或VR眼镜的教学软件程序进入到实时的课堂学习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桌面设备上教学软件程序的运行平台为windows平台,在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上教学软件程序的运行平台为安卓平台。
本实施例基于socket tcp协议,每一交互设备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具体地,若用户使用桌面设备在桌面或网页端的教学软件程序参与上课时,基于socket tcp协议,交互设备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windows平台(即微软视窗平台)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若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的教学软件程序参与上课时,交互设备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安卓平台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例如,请参照图2,图2表示实际中用户跨平台参与上课的典型示意图,实际中用户A1可通过桌面设备的桌面版的教学软件程序参与上课,用户A2可通过桌面设备的网页版的教学软件程序参与上课,用户A3可通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的安卓版的教学软件程序参与上课。
S30、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每一交互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套接字包确定最新的交互状态。
当服务器接收到交互设备的windows平台或安卓平台的套接字包后,将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该套接字包后将该套接字包解析得到原交互设备发送的IP地址,以及前述的该交互设备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并在下次虚拟教学场景渲染之前,更新虚拟教学场景,同步加入接收的套接字包对应的交互设备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从而在本桌面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上更新其他交互设备的角色和动作,实现跨平台的多人在线交互。
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用户A使用桌面设备参与上课,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键盘和鼠标对虚拟教学场景中的人体器官模型进行放大,则桌面设备将其用户A的用户信息,桌面设备的键盘移动指令和鼠标点击指令,以及人体器官模型的放大画面封装成windows平台(即微软视窗平台)的套接字包,并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该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用户B操作VR头盔。假设VR头盔通过互联网接收到该windows平台(即微软视窗平台)的套接字包,VR头盔中的处理器解析该套接字包得到桌面设备的IP地址,以及桌面设备将其用户信息,桌面设备的键盘移动指令和鼠标点击指令,以及人体器官模型的放大画面。并在下次虚拟教学场景渲染之前,更新虚拟教学场景,将用户使用桌面设备的键盘和鼠标对虚拟教学场景中的人体器官模型的放大画面同步至VR头盔的虚拟教学场景中,从而在本机VR头盔能更新用户A的操作。同时用户B的操作通过安卓平台的套接字包发送至服务器,也会被桌面设备接收,桌面设备解析套接字包后将用户B的操作同步至用户A的桌面设备的虚拟现场场景中。从而实现跨平台的多人在线交互。
基于socket tcp协议,若用户使用VR头盔或VR眼镜参与课堂,可增加学习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若无VR头盔或VR眼镜也可通过桌面设备或移动设备参与课堂学。本实施例不必要求参与上课的用户使用同一的硬件设备,而可以只用运行在不同平台的硬件设备参与上课,适配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增加虚拟现实课堂的应用范围。
本实施例通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由于互联网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即使身处多个相距较遥远的用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多个用户的信息的实时交互,从而实现同地或异地多人在线学习。再通过每一交互设备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使得其他交互设备中用户的真实的移动和操作的指令会在本机上得到同步,适配多种不同的硬件设备参与上课。从而实现多人跨平台的交互。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方法对应的系统,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系统,其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交互设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还用于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所述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套接字包,还用于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
其中,交互设备包括桌面设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的至少之一。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桌面设备可选用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含义应该囊括常识理解中所应该囊括的装置。例如,台式电脑应该包括显示器,主机,键盘以及鼠标;笔记本电脑应该囊括笔记本电脑本体和鼠标。笔记本电脑本体多为自带触控板、键盘或鼠标的笔记本电脑本体。所述移动设备可选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所述可穿戴设备可选用VR头盔或VR眼镜,以及与VR头盔或VR眼镜配套使用的手柄、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智能设备。
所述服务器可以采用普通服务器或云端服务器。其中,普通服务器包括:cpu、硬盘、内存,系统、系统总线等结构。云端服务器的每个集群节点被部署在互联网的骨干机房,可独立提供计算、存储、在线备份、托管、带宽等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集群节点包括管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群、计算服务器群、交换机等硬件。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包括:
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
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服务器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每一交互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套接字包确定最新的交互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设备包括桌面设备、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中的至少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姓名、用户标识号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息包括移动指令和点击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指令包括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产生: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键盘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触控板滑动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或移动设备的触控屏滑动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第一手柄指令;
用户操作可穿戴设备的陀螺仪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击指令包括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产生: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鼠标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的触控板指令;
用户操作桌面设备或移动设备的触控屏指令;
用户操作可穿戴设备的第二手柄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的步骤,包括:
基于socket tcp协议,每一交互设备接收到用户操作信息后,将交互设备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的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并实时发送至服务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类型包括与桌面设备对应的微软视窗平台、与移动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对应的安卓平台。
9.一种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交互设备;多个交互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每个交互设备用于接收用户操作信息,还用于将其所属的用户信息、用户操作交互设备的触发信息和场景信息根据所在平台类型封装成相应的套接字包;所述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套接字包,还用于将所述套接字包广播至其他交互设备。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10874550.1A 2020-08-26 2020-08-26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0350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4550.1A CN112035047A (zh) 2020-08-26 2020-08-26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4550.1A CN112035047A (zh) 2020-08-26 2020-08-26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5047A true CN112035047A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8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74550.1A Pending CN112035047A (zh) 2020-08-26 2020-08-26 跨平台多人在线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3504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1886A (zh) * 2017-12-13 2018-05-08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142475A1 (en) * 2018-11-07 2020-05-07 Wild Technology, Inc.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 enabling multi-user collaboration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CN111381792A (zh) * 2020-03-12 2020-07-07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多人协同的虚拟现实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1427453A (zh) * 2020-03-30 2020-07-17 上海盛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虚拟现实培训场景下多人协同交互与感知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1886A (zh) * 2017-12-13 2018-05-08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142475A1 (en) * 2018-11-07 2020-05-07 Wild Technology, Inc.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 enabling multi-user collaboration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CN111381792A (zh) * 2020-03-12 2020-07-07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多人协同的虚拟现实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1427453A (zh) * 2020-03-30 2020-07-17 上海盛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虚拟现实培训场景下多人协同交互与感知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0698B (zh) 一种在线教学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JP7408792B2 (ja) シーンのインタラクション方法及び装置、電子機器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6534125B (zh) 一种基于局域网实现vr多人交互系统的方法
Leigh et al. A review of tele-immersive applications in the CAVE research network
US2012019208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hysical mapping in a virtual world
CN100442313C (zh) 三维虚拟空间模拟器及其系统
CN104333574B (zh) 电子白板同步方法和系统
US20160275722A1 (en) Combined Virtu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CN109191964A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教学交互系统
Nagendran et al. AMITIES: Avatar-mediated interactive training and individualized experience system
WO2022048677A1 (zh) 基于云手机的vr应用设计方法及系统
WO2023071917A1 (zh) 虚拟对象互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US1084859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virtual reality session technical field
CN110609970B (zh) 用户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6721072B2 (ja) 計算処理実行方法、計算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399132A (zh) 虚拟现实技术于远程会议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CN114816052A (zh) 一种元宇宙系统中显示设备的人机交互装置及其方法
JP2023082119A (ja) バーチャルシーン情報インタラクション方法、装置、電子機器、記憶媒体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6789593A (zh) 一种融合手语的即时消息处理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CN112287767A (zh) 交互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CN201859429U (zh) 同时显示多计算机桌面的投影仪控制系统
CN111464859B (zh) 一种在线视频展示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94952A (zh) 虚拟现实协同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979262B (zh) 人身安全vr教育系统
CN108900794B (zh) 用于远程会议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