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0143A -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0143A
CN112020143A CN201910464428.4A CN201910464428A CN112020143A CN 112020143 A CN112020143 A CN 112020143A CN 201910464428 A CN201910464428 A CN 201910464428A CN 112020143 A CN112020143 A CN 112020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dule
information
state
time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44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20143B (zh
Inventor
刘显达
张荻
刘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644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2014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2726 priority patent/WO202023899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020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20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是第二时刻,第二时刻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后,且与第一时刻相隔N个时间单元。

Description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配置有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的状态有激活状态和未激活状态两种。通常情况下,激活还是去激活天线面板属于终端的实现行为,即终端自行激活或去激活天线面板。比如为了保持省电状态,终端仅会激活1个天线面板;而当采用单天线面板接收的性能不佳时,终端会同时激活多个天线面板用于数据或者参考信号的接收。亦或终端基于自身测量发现当前激活天线面板的传输性能下降,或者终端发现当前激活天线面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辐射时,终端会自行切换天线面板。
目前终端设备需要根据网络设备所调度的天线面板传输数据,如图1中,由于基站不知道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当前的状态,假设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1是激活状态,天线面板2是未激活状态,如果基站第一次调度的天线面板是天线面板1,基站第二次调度的天线面板是天线面板2,基站在调度天线面板2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为网络设备预留该天线面板2激活所需要的时间,导致终端设备没有足够的时间激活该天线面板2,所以终端设备无法实现快速切换至天线面板2,增加了调度时延,同时增加了终端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用以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然后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是第二时刻,第二时刻在第一时刻之后,且与第一时刻相隔N个时间单元,N大于或者等于0。也就是说,当N等于0时,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第二时刻就是第一时刻;当N大于0时,第一时刻段的开始时刻发生在第一时刻之后,距离第一时刻N个时间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将自身的天线模组的状态上报至网络设备侧,所以网络设备侧可以基于上报的信息调度天线面板或者配置资源,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第一天线模组为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终端设备维持第一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将自身的天线模组的状态上报至网络设备侧之后,尽可能维持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是为了保证在网络设备正确接收到天线模组激活状态切换信息之前通信链路不会中断。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假设终端设备在第二时刻或者第二时刻之前激活了第二天线模组,那么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所上报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二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并维持第二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第一信息用于通知当采用所述第二天线模组传输时不需要预留时长,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即第二时刻可以是第一时刻,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可以为终端设备下一次上报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的状态的时刻。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中天线模组从未激活状态切换为激活状态时,终端设备会将该天线模组的状态变化上报给网络设备侧,以便于网络设备侧配置物理资源,从而充分利用被激活的天线模组。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上报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三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即第二时刻发生在第一时刻之后。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二时刻或者在第二时刻之前去激活第三天线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之所以尽可能维持第三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至第二时刻,是为了保证通信链路不会中断。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可以在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之后,且与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相隔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或者,第一时间段对应的时长为第一设定时长,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与第二时刻相隔第一设定时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若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第四天线模组在第一时间段内为未激活状态。但是当网络设备调用处于未激活状态的第四天线模组时,那么网络设备在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资源时会预留第四天线模组激活所需要的时延,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终端设备在第三时刻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通知用于传输的天线模组为第四天线模组,然后终端设备激活第四天线模组,并维持第四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二时间段内不变。
其中,第二时间段的起始时刻为第三时刻;第二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为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或者该结束时刻在发送时刻之后,且与发送时刻距离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定义终端设备上报天线模组的状态之后激活/去激活行为,使能网络设备根据当前天线模组的状态配置物理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提高终端设备上行传输效率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之前,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通过能力指示信息预先上报第一设定时长,则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时间段定义为该第一设定时长。
可选的,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时间段不大于第一设定时长。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跟进该能力指示信息配置该第一时间段,且保证第一时间段不大于终端设备预先上报的第一设定时长。
可选的,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设定时长与激活的天线模组数量绑定。
可选的,第一信息中额外携带第一设定时长的信息,该第一设定时长的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息中指示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保持时长。
上述实施例中,考虑到终端设备由于自身的硬件限制导致保持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的数量和时长不同,所以需要终端设备上报保持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的时长能力,从而可以指导基站配置传输第一信息的资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SRS资源或者PUCCH或者PUSCH配置的天线模组可以根据终端设备最近一次上报的天线模组状态信息直接调整。具体的,通常情况下,SRS资源、PUCCH和PUSCH上传输采用的天线模组是RRC信令配置的,而终端设备切换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可能是非周期的,或者周期较短,则可能会出现SRS或者周期PUCCH或者周期PUSCH配置的发送天线模组不是最近一次终端设备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此时,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其最近一次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在上述RS资源或者信道上传输。进一步的,若最近一次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数量大于1,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任意一个激活的天线模组传输或者采用激活的天线模组中编号最小的天线模组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单独通过一个消息发送第一信息,比如上报第一信息使用一个专用的上报格式,比如不同于现有的CSI上报或者接收波束质量采用的上报格式;或者上报第一信息使用专用的上行资源,比如仅承载第一信息的周期的PUCCH资源或周期的PUSCH资源等。也可以复用现有的上报格式,或者复用承载现有的上报信息的上行资源承载第一信息。其中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终端设备可以在CSI上报中携带该第一信息;其中,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CSI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大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采用复用现有的消息的方式来上报第一信息可以减小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波束上报中携带该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其中,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大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SRP,且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预先协定不同标识的RACH资源所代表的天线模组,以及天线模组的状态。当终端设备采用某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该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用于表征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的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RACH资源与所述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包括:一个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该线模组状态反转;或者,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该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该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先根据第一信息,以及根据RACH资源与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确定用于传输的第一RACH资源,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RACH资源上发送前导序列,该第一RACH资源的标识用于表征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协议也可以规定多个RACH资源对应同一个天线面板,当终端设备采用多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代表与该多个RACH资源对应的天线面板的状态发生反转,或者状态保持不变。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协议也可以规定一个RACH资源对应多个天线面板,当终端设备采用该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代表与该RACH资源对应的多个天线面板的状态发生反转,或者状态保持不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因终端设备复用RACH资源,所以可以避免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信息可以承载于MAC CE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状态信息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资源。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使网络设备结基于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息,确定后续用于传输的天线面板,以使配置的物理资源信息,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接收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四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第四天线模组为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这样当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之后,网络设备在第三时刻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通知终端设备用于传输的天线模组为第四天线模组,以及通知终端设备传输所配置的物理资源。
其中,物理资源的起始时刻在终端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的接收时刻之后,且物理资源的起始时刻与接收时刻之间的时长不小于终端设备激活第三天线模组所需要的时长。这样终端设备后续可以通过较好的天线面板进行传输,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收发吞吐量,提升终端设备的传输性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单独通过一个消息发送第一信息,也可以复用现有的消息,在现有的消息中承载第一信息。其中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终端设备可以在CSI上报中携带该第一信息;其中,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CSI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比如,以终端设备具备两个天线模组,且CSI上报根据如下表1中的码本。该CSI上报一共需要3比特。其中,CSI上报的比特值0-3分别对应传输层数为1时的四个码字,CSI上报的比特值4-5分别对应传输层数为2时的两个码字,同时,上述比特值0-5表明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均未发生改变。该CSI上报的比特值6-7分别表明终端设备的两个天线模组中的一个发生状态改变,或者,比特值6-7也可以分别表明终端设备两个天线模组中的一个和两个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采用复用现有的消息的方式来上报第一信息可以减小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波束上报中携带该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其中,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SRP,且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
当终端设备通过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上报第一信息时,其中,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RSRP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其中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预先协定不同标识的RACH资源所代表的天线模组,以及天线模组的状态。当终端设备采用某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该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用于表征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的状态。例如,假设第五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第五天线模组为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状态反转;或者,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RACH资源与所述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包括:一个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该线模组状态反转;或者,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该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当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与该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该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因终端设备复用RACH资源,所以可以避免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通信接口。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通信接口用于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通信接口连接,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的任意可选的实现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通信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所述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确定第一信息。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所述装置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接收和/或发送功能。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所述装置可以为基站,gNB或TRP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收发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所述装置还可以为通信芯片。所述通信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装置执行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完成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通信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所述装置执行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相应的功能。例如,确定第一信息。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所述装置与其他设备通信,实现接收和/或发送功能。例如,接收上行控制信息。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所述装置可以为智能终端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收发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所述装置还可以为通信芯片。所述通信单元可以为通信芯片的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装置,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该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装置执行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完成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天线面板调度方式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手机的天线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第一信息上报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用以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提高终端设备上行传输效率。其中,本申请所述方法和装置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以下,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均可能设置至少一个天线模组,每个天线模组包括功率放大器、射频等,且每个天线模组可以通过移相器产生多个模拟波束。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模组又可以称为天线面板(Panel),天线端口,天线端口组,SRS资源组。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概念会交替出现,其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每个天线模组产生的多个模拟波束可以时分的使用。每个天线模组可以采用独立的功率控制机制,比如确定额定的最大发送功率,或者独立控制激活和去激活。每个天线模组具有独立的时间提前量(Time advance,TA)。每个天线模组中的物理天线的间距通常比较小,从而一个天线模组内的物理天线通常具备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可以进行相位加权操作,而不同的天线模组内的物理天线通常由于间距较大从而具备较低的空间相关性,不易进行相位加权操作。
2)、时间单元指的是资源在时域上的时间单位,例如可以为采样点,符号,微时隙,时隙,子帧,或者无线帧等等。
3)、天线模组的状态包括激活状态和未激活状态两种。激活状态可以理解为天线模组被上电,未激活状态可以理解为天线模组被下电。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将天线模组1从激活状态切换为未激活状态,一般称为终端设备去激活了天线模组1,当终端设备将天线模组1从未激活状态切换为激活状态,一般称为终端设备激活了天线模组1。当终端设备采用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传输数据时,终端设备所需要的准备时长比较短(一般是微秒级别),即从调度数据的指示信息下发之后到实际数据传输的起始时刻可以比较短;当终端设备采用处于未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传输数据时,终端设备所需要的准备时长相对较长(一般是毫秒级别),即从调度数据的指示信息下发之后到实际数据传输的起始时刻需要预留比较长的时间为终端设备激活相应的天线模组。
4)、网络设备,可以是能和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中继站或接入点。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网络中的节点B(Node 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网络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例如,目前,一些网络设备的举例可以为: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
5)、终端设备,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是接入终端、UE单元、UE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UE终端、无线通信设备、UE代理、UE装置、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可以为:手机(mobile phone)、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6)波束(beam):波束是一种通信资源,波束可以是宽波束,也可以是窄波束,或其它类型的波束。形成波束的技术可以是波束成形技术或其它技术手段。波束成形技术可具体为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模拟波束成形技术、混合数字/模拟波束成形技术等。不同的波束可认为是不同的通信资源,通过不同的波束可发送相同的信息或不同的信息。可选的,可以将具有相同或者类似通信特征的多个波束视为一个波束,一个波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用于传输数据信道、控制信道和探测信号等。例如,发送波束可以是指信号经天线发射出去后在空间不同方向上形成的信号强度分布,接收波束可以是指从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在空间不同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形成一个波束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天线端口集。信道或者RS的波束指示可以体现该信道或者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与另一个参考RS或者参考信道的空间准共站/准共址(Quasi-collocation,QCL)假设关系,由于参考RS或者参考信道的接收波束的质量可以预先由基站获知,从而基站可以通过指示调度的数据与参考RS或者参考信道之间的空间QCL假设是相同的,来指示调度的数据的接收波束。
QCL信息用于辅助描述终端设备接收侧波束赋形信息以及接收流程。QCL信息用于指示两种参考信号或者参考信号和信道之间的QCL关系,其中目标参考信号一般是可以是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等,而被引用的参考信号或者源参考信号一般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追踪参考信号(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TRS)、同步信号广播信道块(synchronous signal/PBCH block,SSB)等。应理解满足QCL关系的两个参考信号或信道的空间特性参数是相同的,从而基于该源参考信号资源索引可推断出目标参考信号的空间特性参数。其中,空间特性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入射角(angle of arrival,AoA)、主(Dominant)入射角AoA、平均入射角、入射角的功率角度谱(power angularspectrum,PAS)、出射角(angle of departure,AoD)、主出射角、平均出射角、出射角的功率角度谱、终端发送波束成型、终端接收波束成型、空间信道相关性、基站发送波束成型、基站接收波束成型、平均信道增益、平均信道时延(average delay)、时延扩展(delay spread)、多普勒扩展(Doppler spread)、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空间接收参数(spatial Rxparameters)等。这些空间特性参数描述了源参考信号与目标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间的空间信道特性,有助于终端设备根据该QCL信息完成接收侧波束赋形或接收处理过程。应理解,终端可以根据QCL信息指示的源参考信号的接收波束信息,接收目标参考信号。
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所适用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架构,所述通信系统的架构中包括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形成波束建立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图中示出的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之间的通信链路。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有关的服务,实现下述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无线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也可以形成波束进行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波束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的架构不限于仅包含图中所示的设备,还可以包含其它未在图中表示的设备,具体本申请在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可以为多载波通信系统,还可以为各种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系统,例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此外,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如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参阅图3所示,该方法的具体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天线模组的状态可以指的是天线模组在第一时间段是激活状态,或者天线模组在第一时间段是未激活状态。示例性地,图4示出了终端设备具有四个天线面板,分别是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1、天线面板2、天线面板3。假设终端设备将天线面板0从激活状态切换至未激活状态,那么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天线面板0是未激活状态。再比如,终端设备激活了天线面板1。这时手机确定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天线面板0和天线面板1是激活状态。其中,终端设备激活或去激活某个天线模组可能根据其自身算法确定,比如根据电量损耗或者电池器件的热量判断关闭该天线模组,或者根据其自身的信道测量结果关闭信道条件不好的天线模组,或者根据天线模组对于人体的辐射程度关闭某些天线模组等。
具体地,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一个位图(bitmap),该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均对应一个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位图的比特数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可支持的最大天线模组数量确定。其中,位图中的任意一个比特位置0可以表示相应的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任意一个比特位置1可以表示相应的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反之亦可。或者,任意一个比特位置0可以表示相应的天线模组的状态与最近一次上报的相应的天线模组的状态相同,任意一个比特位置1可以表示相应的天线模组的状态与最近一次上报的相应的天下模组的状态相反,反之亦可。
可选的,该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均对应一个SRS资源集合。位图的比特数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可支持的最大天线模组数量或者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可支持的最大SRS资源集合的数量确定。其中,位图中的任意一个比特位置0可以表示与当前上报时刻的最近一次在与该比特位对应的SRS资源集合上发送SRS采用的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位图中的任意一个比特位置1可以表示与当前上报时刻的最近一次在与该比特位对应的SRS资源集合上发送SRS采用的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反之亦可。或者,位图中的任意一个比特位置0可以表示与当前上报时刻的最近一次在与该比特位对应的SRS资源集合上发送SRS采用的天线模组的状态和最近一次上报的状态相同,位图中的任意一个比特位置1可以表示与当前上报时刻的最近一次在与该比特位对应的SRS资源集合上发送SRS采用的天线模组的状态和最近一次上报的状态相反,反之亦可。
可选的,该SRS资源集合的功能为波束训练。
步骤302,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是第二时刻,该第二时刻发生在第一时刻之后,且与第一时刻相隔N个时间单元。也就是说,当N等于0时,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第二时刻就是第一时刻;当N大于0时,第一时刻段的开始时刻发生在第一时刻之后,距离第一时刻N个时间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假设终端设备激活了第二天线模组,那么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所上报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二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并维持第二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即第二时刻可以是第一时刻,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可以为终端设备下一次上报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的状态的时刻。示例性地,图4中手机的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1、天线面板2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OFF),天线面板3目前是激活状态(ON),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之前最近一次上报天线模组状态信息时,上报了天线面板1、天线面板2为OFF,天线面板3为ON。因单个天线面板3接收性能不佳,所述手机又激活了天线面板2,因此手机在第一时刻向基站上报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天线面板2和天线面板3是激活状态,天线面板0和天线面板1是未激活状态。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即第二时刻是第一时刻,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可以是手机下一次发送天线面板的状态的时刻。如图5所示,若第一时刻为图5中的t1,那么第一时间段开始时刻是t1,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为t2,手机在t1时刻上报了第一信息之后,维持天线面板2和天线面板3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假设终端设备确定需要去激活第三天线模组,那么可以在第一时刻上报第一信息,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三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即第二时刻发生在第一时刻之后。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二时刻或者在第二时刻之前去激活第三天线模组。示例性地,图4中手机的天线面板(Panel)0、天线面板1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2和天线面板3目前是激活状态。为了保持省电状态,手机需要去激活天线面板2,因此手机在t2时刻向基站上报第一信息,参见图6,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1和天线面板2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3是激活状态。图6中假设手机下一次上报第一信息的时刻为t4,手机维持天线面板3的激活状态在时间段[t3,t4]内不变。t3与t2相隔2个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之所以尽可能维持第三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至第二时刻,是为了保证通信链路不会中断。比如,若终端设备在上报第一信息之后立刻去激活了相应的天线模组,而此时由于需要接收、解调和译码该第一信息需要时间,则基站和终端设备存在对于天线模组状态的认知模糊期,该模糊期内若基站调度了数据或者指示了控制信息,则终端设备可能无法正确接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所确定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时,那么在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之后,终端设备维持第一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其中,第一天线模组为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示例性地,图4中手机的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2和天线面板3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1目前是激活状态。手机在t1时刻向基站上报第一信息,如图7所示,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2和天线面板3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1目前是激活状态。手机在上报了第一信息之后。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一:手机维持天线面板1的激活状态在[t1,t2]时间段内不变,t2为手机下一次上报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的时刻,参见图7所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二:手机维持天线面板1的激活状态在[t1,t3]时间段内不变,t3时刻与t1时刻相隔第一设定时长,参见图8所示,第一设定时长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三:手机维持天线面板1的激活状态在[t1,t4]时间段内不变,参见图9,t4时刻与t2时刻相隔N个单位时长(例如2个时隙),t2为手机下一次发送天线面板的状态的时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方法流程中,还包括步骤303,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后,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资源。
具体来说,终端设备将天线模组的状态上报至网络设备侧,如果终端设备所上报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二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那么第一信息用于通知网络设备当采用第二天线模组传输时不需要预留时长。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如果调度的是处于激活状态的第二天线模组时,网络设备直接按照传统方式配置物理资源;如果终端设备所上报的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终端设备的第三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那么第一信息用于通知网络设备当采用第三天线模组传输时需要预留时长。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如果调度的是处于未激活状态的第三天线模组,则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上行传输资源会预留第三天线模组切换所需要的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当网络设备调用处于未激活状态的第四天线模组时,那么网络设备在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资源时会预留第四天线模组激活所需要的时延。然后网络设备在第三时刻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通知终端设备用于传输的天线模组为第四天线模组,以及通知终端设备传输所配置的物理资源。那么终端设备在收到第二信息后会激活第四天线模组,并维持第四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二时间段内不变。第二时间段的起始时刻可以为第三时刻,第二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可以为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或者结束时刻在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之后,且与发送时刻距离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
示例性地,图4中手机的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1和天线面板3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2目前是激活状态。参见图10,手机在t1时刻向基站上报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天线面板0、天线面板1和天线面板3目前均是未激活状态,天线面板2目前是激活状态。基站向手机发送DCI信息,该DCI信息中指示调度的天线模组是天线面板3,并指示了为手机所配置的物理资源。手机在t2时刻收到该DCI信息,将天线面板3激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机维持天线面板3的激活状态至t3时刻,t3时刻是手机下一次发送天线面板的状态的时刻。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手机维持天线面板3的激活状态至t4时刻,t4时刻距离手机下一次发送天线面板的状态的时刻t3相隔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例如t4时刻与t3时刻相隔2个时隙。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定义终端设备上报天线模组的状态之后激活/去激活行为,使能网络设备根据当前天线模组的状态配置物理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提高终端设备上行传输效率的目的。
具体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天线模组当前可用波束数量、信道或接收信号的质量,比如RSRP、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SINR)等。另外,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天线模组的额定发送功率,以及根据终端设备检测的辐射参数降低额定发送功率之后的最大发送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之前,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通过能力指示信息预先上报第一设定时长,则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时间段定义为该第一设定时长。
可选的,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时间段不大于第一设定时长。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跟进该能力指示信息配置该第一时间段,且保证第一时间段不大于终端设备预先上报的第一设定时长。
可选的,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设定时长与激活的天线模组数量绑定。
可选的,第一信息中额外携带第一设定时长的信息,该第一设定时长的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息中指示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保持时长。
上述实施例中,考虑到终端设备由于自身的硬件限制导致保持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的数量和时长不同,所以需要终端设备上报保持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的时长能力,从而可以指导基站配置传输第一信息的资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SRS资源或者PUCCH或者PUSCH配置的天线模组可以根据终端设备最近一次上报的天线模组状态信息直接调整。具体的,通常情况下,SRS资源、PUCCH和PUSCH上传输采用的天线模组是RRC信令配置的,而终端设备切换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可能是非周期的,或者周期较短,则可能会出现SRS或者周期PUCCH或者周期PUSCH配置的发送天线模组不是最近一次终端设备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此时,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其最近一次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在上述RS资源或者信道上传输。进一步的,若最近一次上报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天线模组数量大于1,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任意一个激活的天线模组传输或者采用激活的天线模组中编号最小的天线模组传输。
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还可以将第三信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消息、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CE)或者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等发送给网络设备。第三信息包括第一设定时长,即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所能够维持不变的时长是第一设定时长。这样终端设备在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之后,终端设备后续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只包括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网络设备收到该第一信息之后,就可以得到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在第一时间段内不变。另一种方式是: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消息发送第一信息,先将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时间段通过RRC等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然后再将第一信息中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通过波束信息或者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等发送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时间段和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确定如何配置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资源。第三种方式是:终端设备通过同一个消息将第一时间段和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送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时间段和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确定如何配置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所上报的第一设定时长可以是一个固定的时长,也可能是不同天线面板分别对应的时长。也就是说如果终端设备的不同的天线面板对应不同的第一设定时长,则在第一信息中包括每个天线面板的状态对应的第一设定时长,或者第一信息包括每个天线面板在对应的设定时间段内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单独通过一个消息发送第一信息,比如上报第一信息使用一个专用的上报格式,比如不同于现有的CSI上报或者接收波束质量采用的上报格式;或者上报第一信息使用专用的上行资源,比如仅承载第一信息的周期的PUCCH资源或周期的PUSCH资源等。也可以复用现有的上报格式,或者复用承载现有的上报信息的上行资源承载第一信息。其中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终端设备可以在波束上报中携带该第一信息,或者在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CSI)中携带该第一信息,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信息可以承载于MAC CE中。可见,采用复用现有的消息的方式来上报第一信息可以减小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方式一
当终端设备通过CSI上报第一信息时,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CSI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比如,以终端设备具备两个天线模组,且CSI上报根据如下表1中的码本。该CSI上报一共需要3比特。其中,CSI上报的比特值0-3分别对应传输层数为1时的四个码字,CSI上报的比特值4-5分别对应传输层数为2时的两个码字,同时,上述比特值0-5表明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均未发生改变。该CSI上报的比特值6-7分别表明终端设备的两个天线模组中的一个发生状态改变,或者,比特值6-7也可以分别表明终端设备两个天线模组中的一个和两个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表1中j是复数域,代表相位。
表1
Figure BDA0002079010920000141
方式二
当终端设备通过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上报第一信息时,其中,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RSRP以及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其中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详细来说,Beam(波束)上报中,UE根据beam训练的CSI-RS的接收和测量,确定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CSI-RS,并上报CSI-RS资源编号以及对应的RSRP或SINR。由于不同的CSI-RS在接收时采用了不同的波束,所以上报最优的CSI-RS资源编号可以理解为上报最优的接收波束。上报的RSRP值定义为7比特,每一个状态值从小到大依次对应了区间[-140,-44]dBm中从小到大的不同取值,相邻两个取值之间的相差1dBm。则7比特中存在大量reserved(保留)状态值,比如该7比特字段域中的前97个状态值分别对应了上述区间内的RSRP值,而后2个比特是reserved状态(不表征RSRP值)。UE可以根据其当前天线面板状态是否发生变化,选择当前beam上报的信息是只包括RSRP值,还是包括RSRP值和天线面板的状态。示例性地,以RSRP值是3bit(RSRP取值的步长为1)为例进行说明。表2为现有的波束上报的状态值所代表的含义。
表2
Bite(比特)值 RSRP取值
000 -2
001 -1
010 0
011 1
100 2
101-111 reserved(保留)
表2中,000至100分别代表RSRP的不同取值,101至111为保留状态值,当终端设备需要上报天线面板的状态时,终端设备利用现有的RSRP的状态值同时上报天线状态。如表3所示(RSRP取值的步长为2)。
表3
Bite值 RSRP取值 天线模组的状态
000 -2 保持不变
001 -1 保持不变
010 0 保持不变
011 1 保持不变
100 2 保持不变
101 -2 天线模组1状态反转
110 0 天线模组2状态反转
111 2 天线模组1和2状态反转
从表3中可见,若终端设备发送的CSI信息的比特信息是000,代表RSRP的取值为-2,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的状态均未发生改变。若终端设备发送的CSI的比特信息是101,代表RSRP的取值为-2,终端设备的天线模组1的状态发生反转(例如之前的激活状态,反转之后是未激活状态)。也就是说,若CSI信息中指示的RSRP的非保留的状态位,则指示RSRP的取值信息和天线模组的状态不变,若指示的是保留的状态位,则表明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反转,且同时还可以指示步长变大(例如由1变为2),以及包括RSRP的取值信息。
另一种示例如表4所示,其中,第二部分比特值对应比特值0000-0010,第一部分比特值对应比特值0011-1000,第一部分比特值指示的RSRP取值的步长为4,第二部分比特值指示的RSRP取值的步长为2。
表4
Bite值 RSRP取值 天线模组的状态
0000 -2 保持不变
0001 0 保持不变
0010 2 保持不变
0011 -2 天线模组1状态反转
0100 -2 天线模组2状态反转
0101 -2 天线模组1和2状态反转
0110 2 天线模组1状态反转
0111 2 天线模组2状态反转
1000 2 天线模组1和2状态反转
另一种示例如表5所示,其中,部分比特值仅对应天线模组状态改变信息,不再对应RSRP取值。比如第二部分比特值对应比特值000-010,第一部分比特值对应比特值011-111,其中,第一部分比特值不再指示RSRP取值。
表5
Bite值 RSRP取值 天线模组的状态
000 -2 保持不变
001 0 保持不变
010 2 保持不变
011 --- 天线模组1状态反转
100 --- 天线模组2状态反转
101 --- 天线模组1和2状态反转
110 --- ---
111 --- ---
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多个reserved状态可以对应同一个天线面板的状态,也可以分别对应多个天线面板的状态,用于表征每个天线面板处于激活状态还是未激活状态,或者天线面板的状态是否发生反转。示例性地,天线面板标识(panel ID)可以通过CSI-RS资源标识或者CSI-RS资源集合标识隐式表示。其中,CSI-RS资源或CSI-RS资源集合用于下行波束训练。每个CSI-RS资源或CSI-RS资源集合上发送的CSI-RS采用一个特定的天线面板接收,则每个CSI-RS资源或者CSI-RS资源集合可以隐式对应一个panel ID。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天线面板标识(panel ID)还可以通过SRS资源集合标识隐式表示。其中,SRS资源集合用于上行波束训练,还可以用于基于码本/非码本传输。每个SRS资源集合上发送的SRS采用一个特定的天线面板,则每个SRS资源集合可以隐式对应一个panel ID。
方式三
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预先协定不同标识的RACH资源所代表的天线模组,以及天线模组的状态。当终端设备采用某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该一个或者多个RACH资源用于表征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天线面板的状态。例如,假设第五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第五天线模组为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状态反转;或者,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当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终端设备采用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该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先根据第一信息,以及根据RACH资源与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确定用于传输的第一RACH资源,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RACH资源上发送前导序列,该第一RACH资源的标识用于表征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示例性地,表6举例示出了RACH资源与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
表6
Figure BDA0002079010920000171
表6中,假设终端设备支持的天线模组数量为4,当终端设备采用RACH1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表征天线模组1状态反转,例如天线模组1从激活状态切换为未激活状态;当终端设备采用RACH2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表征天线模组2状态反转,例如天线模组2从未激活状态切换为激活状态。当终端设备采用RACH5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表征当前全部天线模组1-4的状态保持最近一次上报天线模组状态信息时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不变。当然,还存在其它RACH资源与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还可以是,每个RACH资源对应了天线模组的当前状态为激活状态或者去激活状态。比如表7所示,假设终端设备支持2个天线模组,则预先定义RACH资源标识和天线模组标识之间的绑定关系,每个RACH资源标识对应了一个天线模组的一个状态。
表7
Figure BDA0002079010920000172
Figure BDA000207901092000018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协议也可以规定多个RACH资源对应同一个天线面板,当终端设备采用多个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代表与该多个RACH资源对应的天线面板的状态发生反转,或者状态保持不变。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协议也可以规定一个RACH资源对应多个天线面板,当终端设备采用该RACH资源发送前导序列时,代表与该RACH资源对应的多个天线面板的状态发生反转,或者状态保持不变。
由上可见,该方法因终端设备复用RACH资源,所以可以避免上报第一信息所带来的上行资源的开销。
参见图11,本申请实施例结合如下附图和应用场景,对上述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11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以及第一信息。
其中,能力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每个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另外能力信息还包括还可以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resource indicator,CRI)-RSRP/ssb-指示(Index)-RSRP等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上报自身包含的天线面板的数量。天线面板的数量可以用nrofReport天线面板表示,其中,nrofReport天线面板的取值可以为M={1,2,3,3,4,5,6,7,8……}。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各个天线面板的状态,例如天线面板1在第一时间段是激活状态。
步骤1102,网络设备根据能力信息确定终端设备中用于传输的接收波束,根据第一信息为终端设备配置物理资源。
具体的,当网络设备所确定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是未激活状态的天线面板时,网络设备在配置物理资源时为终端设备预留激活天线面板所需要的时延。当网络设备所确定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是激活状态的天线面板时,网络设备按照传统方式配置物理资源。另外,网络设备进行波束确定过程还可以参见现有协议规定,本申请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步骤1103,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包括网络设备所确定的接收波束,以及配置的物理资源。
步骤1104,终端设备接收到网络设备的第二信息后,终端设备确定用于传输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在之后的传输过程中,终端设备用最后确定的天线面板形成的接收波束来进行传输。
具体的,终端设备确定用于传输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处于激活状态时,则终端设备直接用该天线面板形成的接收波束来进行传输;终端设备确定用于传输的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面板处于未激活状态时,则终端设备激活该天线面板,然后用该天线面板形成的接收波束来进行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网络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
以上结合图3至图11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以下结合图12至图14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适用于图2所示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2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4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如确定第一信息。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指示信息与组合信息的对应关系等。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2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2中的处理器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40的收发单元1201,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接收DCI信息。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40的处理单元1202。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40包括收发单元1201和处理单元12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2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2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2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输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处理器1202可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单元1201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收发单元1201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可以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基站5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13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1302。所述RRU 13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3011和射频单元13012。所述RRU 13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信令消息。所述BBU13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 1301与BBU 13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13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1302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在一个实例中,所述BBU13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 1302还包括存储器13021和处理器13022,所述存储器13021用于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例如存储器13021存储上述实施例中的码本索引与预编码矩阵的对应关系。所述处理器13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13021和处理器13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图14给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400的结构示意图。装置14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所述通信装置1400可以是芯片,网络设备(如基站),终端设备或者其他网络设备等。
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01。所述处理器14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可以是基带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如,基站、终端、或芯片等)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所述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收发单元,用以实现信号的输入(接收)和输出(发送)。例如,通信装置可以为芯片,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芯片的输入和/或输出电路,或者通信接口。所述芯片可以用于终端或基站或其他网络设备。又如,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或基站或其他网络设备,所述收发单元可以为收发器,射频芯片等。
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处理器1401,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01可实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用于确定第一信息,以及用于发送第一信息,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例如可以通过收发器、或输入/输出电路、或芯片的接口发送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包括用于接收第一信息,以及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用于传输的物理资源。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生成所述物理资源的第二信息,通过收发器、或输入/输出电路、或芯片的接口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的,处理器1401除了实现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
可选的,一种设计中,处理器1401也可以包括指令1403,所述指令可以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14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装置1400也可以包括电路,所述电路可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402,其上存有指令1404,所述指令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14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的处理器中也可以存储指令和/或数据。例如,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402可以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对应关系,或者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的参数或表格等。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14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405以及天线14014。所述处理器1401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对通信装置(终端或者基站)进行控制。所述收发单元1405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用于通过天线1406实现通信装置的收发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理解,图14所示的终端设备1400能够实现图4至图10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终端设备14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至图10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述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3022或处理器1410的可以通过处理单元或芯片实现,可选地,收发器可以视频单元13012构成,或由收发单元1405构成,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述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所述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改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影中。如本申请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开始时刻是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后,且与所述第一时刻相隔N个时间单元,N大于或者等于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一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所述第一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维持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二天线模组为激活状态,所述第一信息用于通知当采用所述第二天线模组传输时不需要预留时长;所述第二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天线模组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时刻为未激活状态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时刻或者所述第二时刻之前激活所述第二天线模组,并维持所述第二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三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所述第一信息用于通知当采用所述第三天线模组传输时需要预留时长;所述第三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三天线模组在所述第一时刻为激活状态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时刻或者所述第二时刻之前将所述第三天线模组从激活状态切换为未激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在所述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之后,且与所述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相隔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
或者,所述第一时间段对应的时长为第一设定时长,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相隔所述第一设定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第四天线模组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为未激活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三时刻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通知用于传输的天线模组为第四天线模组,所述第四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所述终端设备激活所述第四天线模组,并维持所述第四天线模组的激活状态在第二时间段内不变;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段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三时刻;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为所述终端设备下一次发送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时刻,或者所述结束时刻在所述发送时刻之后,且与所述发送时刻距离M个时间单元,M大于或者等于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
其中,所述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所述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所述CSI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所述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SRP,且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以及随机接入信道RACH资源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确定用于传输的第一RACH资源,所述第一RACH资源的标识用于表征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时刻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RACH资源上发送前导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ACH资源与所述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包括:第五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所述第五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状态反转;
或者,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
或者,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12.一种状态信息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资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第四天线模组为未激活状态;所述第四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资源之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第三时刻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通知所述终端设备用于传输的天线模组为第四天线模组,以及通知所述终端设备传输所配置的物理资源;
其中,所述物理资源的起始时刻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信息的接收时刻之后,且所述物理资源的起始时刻与所述接收时刻之间的时长不小于所述终端设备激活所述第三天线模组所需要的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
其中,所述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所述CSI的第一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所述CSI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改变,所述接收波束的质量信息的第二字段的第二部分状态位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保持不变;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高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的比特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字段的第一部分状态位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SRP,且所述第一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状态位所指示的所述第一RSRP取值的步长。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为随机接入信道RACH资源的标识,所述第一RACH资源的标识指示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设备的各个天线模组的状态;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RACH资源上发送前导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ACH资源与所述各个天线模组的对应关系包括:第五天线模组对应至少一个RACH资源,所述第五天线模组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任意一个天线模组;
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发生切换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切换后的状态;
或者,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激活状态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激活状态;
或者,当所述第五天线模组的状态处于未激活状态时,与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对应的至少一个RACH资源用于指示所述第五天线模组处于未激活状态。
19.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1910464428.4A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0201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4428.4A CN112020143B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PCT/CN2020/092726 WO2020238991A1 (zh) 2019-05-30 2020-05-27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4428.4A CN112020143B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0143A true CN112020143A (zh) 2020-12-01
CN112020143B CN112020143B (zh) 2024-04-12

Family

ID=73501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4428.4A Active CN112020143B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20143B (zh)
WO (1) WO202023899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9926A (zh) * 2021-01-06 2021-05-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天线面板的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2218233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7094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UE-Assisted SRS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9155663A (zh) * 2018-08-10 2019-01-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调整天线模组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587726A (zh) * 2017-09-28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CN109728839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上行报文的方法及无线局域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9956B (zh) * 2011-02-22 2019-07-23 索尼公司 天线管理装置和方法
CN106954241B (zh) * 2016-01-06 2020-08-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多天线终端中接收天线数目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0149246B2 (en) * 2016-07-18 2018-12-04 QUALCOMM Incoporpated Selective use of antenna diversity in MTC devices
US10454559B2 (en) * 2017-03-24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electing an antenna sub-array at a user equipment
CN107769833A (zh) * 2017-08-30 2018-03-0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7094A1 (en) * 2017-02-03 2018-08-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UE-Assisted SRS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9587726A (zh) * 2017-09-28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CN109728839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上行报文的方法及无线局域网设备
CN109155663A (zh) * 2018-08-10 2019-01-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调整天线模组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808610 Discussion on UE Feature List"", 3GPP TSG_RAN\\WG1_RL1, pages 1 - 7 *
""R1-1906641 -Discussion on Potential Techniques for UE Power Saving_final"", 3GPP TSG_RAN\\WG1_RL1 *
""R1-1907531"", 3GPP TSG_RAN\\WG1_RL1, pages 1 - 2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9926A (zh) * 2021-01-06 2021-05-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天线面板的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2147675A1 (zh) * 2021-01-06 2022-07-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天线面板的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2218233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38991A1 (zh) 2020-12-03
CN112020143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6456B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510267B (zh) 波束指示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817479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20191892A1 (e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control element signaling for multi-transmission point/multi panel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WO2020030050A1 (zh) 训练天线面板的方法与装置
US20210351960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instruction method,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11838236B2 (en) Uplink channel quality measurement using a subframe with high-intensity reference signal bursts
JP202053385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コードブックに基づいて上向きリンク信号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CN111586858B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294891B (zh) 一种天线面板及波束的管理方法和设备
US11848719B2 (en) Method for reporting measurement result of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apparatus
EP4181416A1 (en) Beam report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beam report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22952A1 (zh) 信号传输的方法与装置
CN110268637B (zh) Srs发送的用户设备和方法
US20230261724A1 (en) Beam indication method, device,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KR10244332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위상 트래킹 참조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2023013790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2020143B (zh) 一种状态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6792776B (zh)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和基站
CN110086511B (zh) 一种波束赋形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188253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726815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1865517A (zh) 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240031108A1 (en)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03006A1 (zh) 一种跟踪参考信号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