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2326A -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2326A
CN112012326A CN202010828524.5A CN202010828524A CN112012326A CN 112012326 A CN112012326 A CN 112012326A CN 202010828524 A CN202010828524 A CN 202010828524A CN 112012326 A CN112012326 A CN 112012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pump station
layer
water
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85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鸿斌
苏功军
吴以朋
杨丽丽
冷晓东
李鹏
荣梅
杨海涛
胡作鹏
葛小利
张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8285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23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2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23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22Adaptations of pumping plants for lifting sew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包括相互独立的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所述下层子泵站和所述上层子泵站均由进水区、集水区、提升区和出水池构成,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并排设置,下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一栅格井连通的第一扩口式水池和下层水池构成,上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二栅格井连通的第二扩口式水池和上层水池构成,下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下层水池后侧的第一泵室,以及第一泵室内的第一泵组构成,上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上层水池后侧的第二泵室,以及第二泵室内的第二泵组构成,两泵组均与出水池连通。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同时具备防汛和排水双重功能的排水泵站。

Description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背景技术
泵站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备城市防汛、排水和输配水等重要功能。受土地出让模式、建设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一部分泵站用地面积偏大,不够节约用地,另一部分泵站用地面积又偏小,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逐渐进入负增长时代。与此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城市供排水的压力与日俱增,泵站的建设需求有增无减。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并保证功能的完善性,是泵站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可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同时具备防汛和排水双重功能的排水泵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包括相互独立的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所述下层子泵站和所述上层子泵站均由进水区、集水区、提升区和出水池构成,
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并排设置,并在外侧设置有进水管,下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下层的第一进水管依次连通有第一闸井和第一栅格井,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上层的第二进水管依次连通有第二闸井和第二栅格井,闸井与栅格井之间通过闸门相连通,各栅格井内设置有栅格并与集水区相连通,
下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一栅格井连通的第一扩口式水池和下层水池构成,上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二栅格井连通的第二扩口式水池和上层水池构成,所述上层水池固定设置于下层水池上侧,
下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下层水池后侧的第一泵室,以及第一泵室内的第一泵组构成,上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上层水池后侧的第二泵室,以及第二泵室内的第二泵组构成,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出水池均封闭设置于泵站的顶部,下层子泵站的第一泵组安装于第一泵室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一出水池,上层子泵站的第二泵组安装于第二泵室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二出水池,第一出水池外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池外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扩口式水池和所述第二扩口式水池的截面均为梯形,第一扩口式水池和第二扩口式水池均由栅格井一侧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池和所述第二出水池并列设置,且第二出水池设置于第一出水池上端远离第一出水管的一侧,第一出水池的顶端靠近第一出水管设置有第一排气阀,第二出水池的顶端靠近第二出水管设置有第二排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池和所述第二出水池朝向泵室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泵组的闸阀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均至少由两台污水提升泵构成,所述第一泵室和所述第二泵室的顶部均设置吊装口。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水池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层水池和出水池的构造柱。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地下建设用地的垂直方向上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子泵站,可将埋深具有较大差距的污水排水管道和雨水排水管道同时引入同一泵站进行污水或雨水的提升。上层子泵站位置较高,可用于连通埋深较浅的排水管道,下层子泵站位置较低,可用于连通埋深较深的排水管道,分两级高度的提升方式降低了泵站与不同埋深管道之间的相对高差,从而降低了水泵提升水的难度,降低能源消耗。双层的二合一排水泵站不仅极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还通过一次投资建设同时解决了两地的排水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出水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下层子泵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上层子泵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进水管,2-第一闸井,3-第一格栅井,4-第一出水池,5-第一出水管,6-第二泵室,7-第一泵室,8-第二进水管,9-第二闸井,10-第二格栅井,11-闸阀室,12-上层水池,13-第二泵组,14-第二扩口式水池,15-第一泵组,16-第一格栅,17-第二出水池,18-第一闸门,19-第一扩口式水池,20-下层水池,21-第二格栅,22-第一排气阀,23-第二闸门,24-构造柱,25-第二排气阀,26-第二出水管,27-吊装口,28-污水厂,29-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包括相互独立的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所述下层子泵站和所述上层子泵站均由进水区、集水区、提升区和出水池构成。
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并排设置,并在外侧设置有进水管,下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下层的第一进水管1依次连通有第一闸井2和第一栅格井3,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上层的第二进水管8依次连通有第二闸井9和第二栅格井10,闸井与栅格井之间通过闸门相连通,各栅格井内设置有栅格并与集水区相连通。
下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一栅格井3连通的第一扩口式水池19和下层水池20构成,上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二栅格井10连通的第二扩口式水池14和上层水池12构成,所述上层水池12固定支撑于下层水池20上侧,所述第一扩口式水池19和所述第二扩口式水池14的截面均为梯形,第一扩口式水池19和第二扩口式水池14均由栅格井一侧逐渐增大。
下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下层水池20后侧的第一泵室7,以及第一泵室7内的第一泵组15构成,上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上层水池12后侧的第二泵室6,以及第二泵室6内的第二泵组13构成,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出水池均封闭设置于泵站的顶部,下层子泵站的第一泵组15安装于第一泵室7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一出水池4,上层子泵站的第二泵组13安装于第二泵室6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二出水池17,第一出水池4外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5,第二出水池17外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26,所述下层水池20内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层水池12和两个出水池的构造柱24。
其中,所述第一出水池4和所述第二出水池17并列设置,且第二出水池17设置于第一出水池4上端远离第一出水管5的一侧,第一出水池4的顶端靠近第一出水管5设置有第一排气阀22,第二出水池17的顶端靠近第二出水管26设置有第二排气阀25。排气阀为单向阀,用于排出出水池内的多余气体。第二出水池17设置于第一出水池4上端可进一步减少两个出水池的总体面积。所述第一出水池4和所述第二出水池17朝向泵室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泵组的闸阀室11,当第一泵组15和第二泵组13采用离心泵或水泵需要进行额外控制时,可通过闸阀室11同时对第一泵组15和第二泵组13进行控制,当使用泵型不需要控制时,可不设置闸阀室11。
其中,所述第一泵组15和第二泵组13均至少由两台污水提升泵构成,避免仅设置单台提升泵在损坏时导致泵站瘫痪,污水提升泵集泵、电机、壳体、控制系统于一体,无需闸阀室11进行控制,可除去闸阀室11的占用空间。所述第一泵室7和所述第二泵室6的顶部均设置吊装口27,本实施例中第一泵组15和第二泵组13中的提升泵均为四台,当提升泵需要安装、维修或替换时可由顶部的吊装口进行吊装。
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出水池均设置于泵站的顶部,可避免出水池增加泵站的用地面积。当第一出水池4和第二出水池17并列的封闭设置于上层子泵站的集水区顶部时,相比设置于泵站顶部的其他位置,可使泵站的整体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下层子泵站的第一泵组15由第一泵室7底部穿入第二泵室6中连通至第一出水池4,上层子泵站的第二泵组13由第二泵室6底侧连通至第二出水池17,从而同时通过对污水和雨水提升排放的形式,进一步减少了泵站整体的占地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在垂直方向上的土地利用率,节省空间。当受污水和雨水排放方向和位置的限制时,可让两个出水池位于泵站顶部的位置与所需排放方向相适应。
由于污水排水管道相对雨水排水管道埋深相对较低,本发明中下层子泵站通常用于提升污水,上层子泵站通常用于提升雨水,具体过程如下:污水经污水管道输送进入下层子泵站的第一进水管1,第一闸井2内的第一闸门18打开,通过第一闸井2的污水在第一格栅井3内经第一格栅16截污后,顺次进入第一扩口式水池19和下层水池20,然后污水在下层水池20后侧的第一泵室7内被第一泵组15提升进入第一出水池4,最后污水由第一出水管5排入污水管并输送至污水厂28。
雨水经雨水管道输送进入泵站的第二进水管8,第二闸井9内的第二闸门23打开,通过第二闸井9的雨水在第二格栅井10内经第二格栅21截污后,顺次进入第二扩口式水池14和上层水池12,然后雨水在上层水池12后侧的第二泵室6内被第二泵组13提升进入第二出水池17,最后雨水由第二出水管26排入雨水管并输送至河道29。
使用时,第一闸门18和第一泵组15保持常开启状态,以保证下层子泵站持续提升污水管输送来的污水;第二闸门23和第二泵组13一般在雨天开启,以实现上层子泵站防洪排涝的功能,使排水泵站同时具备防汛和排水双重功能。当泵站整体建设于仅需排放污水或雨水的用地时,两层子泵站可同时用于提升污水或雨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包括相互独立的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子泵站和所述上层子泵站均由进水区、集水区、提升区和出水池构成,
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并排设置,并在外侧设置有进水管,下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下层的第一进水管依次连通有第一闸井和第一栅格井,上层子泵站的进水区由位于上层的第二进水管依次连通有第二闸井和第二栅格井,闸井与栅格井之间通过闸门相连通,各栅格井内设置有栅格并与集水区相连通,
下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一栅格井连通的第一扩口式水池和下层水池构成,上层子泵站的集水区由与第二栅格井连通的第二扩口式水池和上层水池构成,所述上层水池固定设置于下层水池上侧,
下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下层水池后侧的第一泵室,以及第一泵室内的第一泵组构成,上层子泵站的提升区由上层水池后侧的第二泵室,以及第二泵室内的第二泵组构成,下层子泵站和上层子泵站的出水池均封闭设置于泵站的顶部,下层子泵站的第一泵组安装于第一泵室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一出水池,上层子泵站的第二泵组安装于第二泵室底部并通过管路连通至第二出水池,第一出水池外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池外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口式水池和所述第二扩口式水池的截面均为梯形,第一扩口式水池和第二扩口式水池均由栅格井一侧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池和所述第二出水池并列设置,且第二出水池设置于第一出水池上端远离第一出水管的一侧,第一出水池的顶端靠近第一出水管设置有第一排气阀,第二出水池的顶端靠近第二出水管设置有第二排气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池和所述第二出水池朝向泵室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泵组的闸阀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均至少由两台污水提升泵构成,所述第一泵室和所述第二泵室的顶部均设置吊装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水池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支撑上层水池和出水池的构造柱。
CN202010828524.5A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Pending CN1120123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8524.5A CN112012326A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8524.5A CN112012326A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2326A true CN112012326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8524.5A Pending CN112012326A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2326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6600A (ja) * 2003-11-13 2005-06-09 Japan Institute Of Wastewat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貯留雨水の処理装置
CN202227454U (zh) * 2011-09-13 2012-05-23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多种功能雨水泵站
CN202324058U (zh) * 2011-11-15 2012-07-11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双层泵闸布置结构
CN207582409U (zh) * 2017-12-11 2018-07-06 扬州大学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
CN208870163U (zh) * 2018-08-05 2019-05-17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
CN110158751A (zh) * 2019-05-30 2019-08-23 安徽正一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
CN110439097A (zh) * 2019-07-30 2019-11-12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与排水泵站合建的雨水调蓄池
CN209837172U (zh) * 2019-01-14 2019-12-24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地下双层消防水池
CN111236408A (zh) * 2020-03-09 2020-06-05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排水泵站与调蓄池的合建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6600A (ja) * 2003-11-13 2005-06-09 Japan Institute Of Wastewat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貯留雨水の処理装置
CN202227454U (zh) * 2011-09-13 2012-05-23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多种功能雨水泵站
CN202324058U (zh) * 2011-11-15 2012-07-11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双层泵闸布置结构
CN207582409U (zh) * 2017-12-11 2018-07-06 扬州大学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
CN208870163U (zh) * 2018-08-05 2019-05-17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
CN209837172U (zh) * 2019-01-14 2019-12-24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地下双层消防水池
CN110158751A (zh) * 2019-05-30 2019-08-23 安徽正一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
CN110439097A (zh) * 2019-07-30 2019-11-12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一种与排水泵站合建的雨水调蓄池
CN111236408A (zh) * 2020-03-09 2020-06-05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排水泵站与调蓄池的合建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9525B (zh) 一种深层取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12012326A (zh) 一种用地节约的集约型双层排水泵站
CN207160179U (zh) 一种绿地内循环净化及回用雨水构筑物
CN202225288U (zh) 衬砌管片室内水自流循环养护池
CN209891288U (zh) 一种引排水泵站
CN110860115A (zh) 一种产水池设于滤池下方的v型滤池及其工作方法
CN217025469U (zh) 廊道式反应仓型地下水循环井
CN214735185U (zh) 一种半地埋污水处理系统
CN211735598U (zh) 岸边式多水位组合取水泵房结构
CN211912875U (zh) 一种产水池设于滤池下方的v型滤池
CN210237386U (zh) 一种水质净化生态浮床系统
CN210002345U (zh) 一种深层取水系统
CN214614508U (zh) 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
CN208870163U (zh) 一种新型进出水方式雨水泵站
CN218757725U (zh) 一种补给水泵房
CN113003894A (zh) 城市雨污水一体化治理绿色排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0315783U (zh) 一种叠合组团进水提升泵房
CN201660535U (zh) T型填料化粪池
CN111101579A (zh) 一种重力流排水转化为压力流排水的装置
CN220318963U (zh) 一种绿色建筑的节能屋面
CN216041509U (zh) 一种兼具净水功能的集水井结构
CN112095763A (zh) 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
CN215562311U (zh) 一种城市复式河道结构
CN218204861U (zh) 一种集约式污水提升泵站
CN105155621B (zh) 一种将单用途泵站改造为多用途泵站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