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9074B -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 Google Patents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9074B
CN111999074B CN202010930543.9A CN202010930543A CN111999074B CN 111999074 B CN111999074 B CN 111999074B CN 202010930543 A CN202010930543 A CN 202010930543A CN 111999074 B CN111999074 B CN 111999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spring seat
brake
vehicl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05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9074A (zh
Inventor
张素民
金小凇
何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9305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99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9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9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078Shock-testing of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8Shock-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基于GPS定位系统,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模拟不同试验场景的要求,用于车辆碰撞测试实验;车架包括前轴、中轴、后轴;前轴、后轴上分别设置一组转向系统;中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组驱动系统;车架的左前部设置一组制动主缸总成;每一组转向系统和驱动系统均分别与一组制动轮缸总成固定连接;制动主缸总成通过管路连接各制动轮缸总成;还包括转向桥悬架和驱动桥悬架。本发明公开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具有独立的驱动、制动和转向能力,省去了传统技术中前方的牵引车,能够模拟多种碰撞场景,切实地模拟了真实车辆,并且在测试中能够使乘员和设备受到的损害最小化。

Description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涉及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背景技术
伴随着高级防撞系统(Advanced Crash Avoidance Technologies,ACAT)的发展,对于避撞技术的测试与评估手段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现行的ACAT的测试方法中,测试人员一定会将被试车辆与目标车之间的碰撞作为实测环节,这就导致这些测试方法存在着对被试车辆驾驶员、测试人员和测试仪器设备造成损害的风险。一旦损害发生,轻则延缓试验进度,重则危及驾驶员与测试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在测试中使乘员和设备受到的损害最小化的新型测试方法,这种测试方法还要能够模拟如正碰、追尾、侧面刮擦、十字路口相撞以及与行人相撞等多种碰撞场景。
现行的ACAT的测试方法采用的方案包括:气球车(Balloon Car),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指定的车辆尾部模型(NHTSA car)、模拟运动中心(Central Drive Box)等。这些方案在碰撞中存在着如下缺陷:如气球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较大,在较高速度下会出现震动,影响ACAT的识别效果;NHTSA car只能应用于追尾场景,无法模拟正碰、十字路口碰撞和刮擦等常见碰撞场景,有明显的应用局限性;Central Drive Box在高速下碰撞发生时极有可能对被试车辆内乘员和仪器设备造成损害,因此只能应用于低速碰撞场景。同时,以上三种方案的目标车均不具备转向和制动能力,无法切实地模拟真实车辆,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ACAT的新型目标车,具备转向和制动能力,可以模拟多种碰撞场景,切实地模拟真实车辆,扩大新型目标车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具备转向和制动能力,可以模拟多种碰撞场景,切实地模拟真实车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标车不具备转向和制动能力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包括车架、分别固定设置在车架的左前侧和右前侧的计算机和电源,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基于GPS定位系统,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模拟不同试验场景的要求,用于车辆碰撞测试实验;车架包括依次设置的前轴、中轴、后轴;前轴、后轴上分别设置一组转向系统;中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组驱动系统;车架的左前部设置一组制动主缸总成;每一组转向系统和驱动系统均分别与一组制动轮缸总成固定连接;制动主缸总成通过管路连接各制动轮缸总成;制动主缸总成和各组制动轮缸总成构成制动系统;每一组转向系统均与车架之间设置一组用于减震、缓冲的转向桥悬架;每一组驱动系统均与车架之间设置一组用于减震、缓冲的驱动桥悬架。
进一步地,转向系统,包括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内的齿条通过螺纹连接转向直拉杆;转向直拉杆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节臂;转向节臂通过螺栓连接转向轮;转向轮,用于绕着主销转动。
更进一步地,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包括第二无刷直流电机;第二无刷直流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梅花联轴器连接蜗杆;蜗杆与涡轮啮合,蜗杆与涡轮的轴线垂直;涡轮与齿轮轴固定连接且同轴转动;齿轮轴的转动带动齿条的平动。
更进一步地,转向轮包括主销;主销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带制动盘的轮毂和一个普通轮毂;带制动盘的轮毂与制动轮缸总成的制动盘一体成型;主销两端紧靠带制动盘的轮毂和普通轮毂之处分别设置第一向心滚子轴承、第二向心滚子轴承,主销的中间位置设有环状凸台,环状凸台处设置第四圆锥滚子轴承,用于支撑主销;第四圆锥滚子轴承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向桥和第二转向桥,作为第四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支撑;第一转向桥、第二转向桥均为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两个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组成的圆柱套筒作为转向桥;第一向心滚子轴承、第二向心滚子轴承和第四圆锥滚子轴承均设有轴承座和轴承盖。
进一步地,驱动系统包括第一无刷直流电机;第一无刷直流电机与减速器通过离合器连接;减速器与驱动轮通过带传动装置连接;驱动轮与驱动轴固定连接;驱动轴与驱动桥悬架固定连接;带传动装置与制动轮缸总成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制动主缸总成,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螺栓固定第二圆柱齿轮;第二圆柱齿轮与第一圆柱齿轮啮合;第一圆柱齿轮内部设置第二螺母;第二螺母内部设置丝杠;丝杠通过连接块连接制动主缸;制动主缸与分油仓通过螺栓连接;分油仓设有四条管道,用于向四个制动轮缸总成传输液压油。
更进一步地,丝杠通过连接块连接制动主缸,具体为:丝杠与连接块螺纹连接,并设置限位螺栓,用于实现连接块的轴向固定;连接块与制动主缸中设置的第一活塞螺纹连接;制动主缸靠近连接块的端部设置第二密封圈,用于实现密封;第一活塞远离连接块的端部设置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用于实现密封。
进一步地,制动轮缸总成,包括支架、壳体、制动盘;支架与车架固定连接;支架与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端中央位置设置有通孔,用于液压油通过分油仓的管道流入制动轮缸总成中;壳体右侧开口,壳体的开口处设置有制动盘的左端;壳体的上壳体内设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的下端和壳体的下壳体上端对称设置有一对摩擦衬块;每一个摩擦衬块靠近制动盘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个摩擦衬片;制动盘的下端与驱动轮或转向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转向桥悬架设置在两个车架之间,包括第一纵臂、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一纵臂固定设置在车架上,用于支撑转向桥;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与第一纵臂之间;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的上端固定在车架上,下端设置第一缓冲块;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纵臂上;第一缓冲块设置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的内部,用于滑动;第一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的弹簧座上。
进一步地,驱动桥悬架设置于两个车架之间,包括第二纵臂、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二纵臂固定设置在车架上,用于支撑驱动轴;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与第二纵臂之间;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的上端固定在车架上,下端设置第二缓冲块;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纵臂上;第二缓冲块设置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的内部;第二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的弹簧座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具有独立的驱动、制动和转向能力,省去了传统技术中前方的牵引车,能够模拟如正碰、追尾、侧面刮擦、十字路口相撞以及与行人相撞等多种碰撞场景,切实地模拟了真实车辆,并且在测试中能够使乘员和设备受到的损害最小化。
2,本发明公开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采用了菱形车的结构,包括前、中、后三轴,其中前轴和后轴为转向轴,各安装一个转向轮,中间轴为驱动轴,安装左右各一个驱动车轮,在轴距与转向轮最大转角相同的情况下,转弯半径是传统车辆的一半,因而菱形结构使得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具有更强的机动性,便于模拟不同的碰撞场景。
3,本发明公开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采用了纵臂式螺旋弹簧悬架,在被试车辆碾过时可以防止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底部接触地面而对内部的仪器设备造成损害。
4,本发明公开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上可以安装软质目标车,相比安装气球车有更强的刚度,在高速行驶下不会因空气阻力作用而发生震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驱动系统图。
图3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驱动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减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制动系统的制动主缸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制动系统的制动轮缸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涡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蜗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齿条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的转向梯形臂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的转向轮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桥悬架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驱动桥悬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驱动系统、3-制动系统、4-转向系统、5-转向桥悬架、6-驱动桥悬架、7-电源、8-计算机;
2.1-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2-离合器、2.3-减速器、2.4-带传动装置、2.5-驱动轮、2.6-驱动轴;2.3.1-输入轴、2.3.2-第一轴承盖、2.3.3-第一螺母、2.3.4-第一套筒、2.3.5-第一轴承座、2.3.6-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7-第二轴承盖、2.3.8-输出轴、2.3.9-第二圆锥滚子轴承、2.3.10-下箱体、2.3.11-第一密封圈;2.4.1-传送带主动带轮、2.4.2-传送带从动带轮;2.6.1-第三圆锥滚子轴承;
3.1-制动主缸总成、3.2-制动轮缸总成;3.1.1-分油仓、3.1.2-制动主缸、3.1.3-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3.1.4-第一活塞、3.1.5-第二密封圈、3.1.6-连接块、3.1.7-限位螺栓、3.1.8-上壳体、3.1.9-第一圆柱齿轮、3.1.10-第二螺母、3.1.11-下壳体、3.1.12-一对向心球轴承、3.1.13-丝杠、3.1.14-第二圆柱齿轮、3.1.15-轴端挡圈、3.1.16-螺栓、3.1.17-圆柱销、3.1.18-电机;3.2.1-支架、3.2.2-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3.2.3-第二活塞、3.2.4-摩擦衬片、3.2.5-摩擦衬块、3.2.6-壳体、3.2.7-制动盘;
4.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2-转向直拉杆、4.3-转向梯形臂、4.4-转向桥、4.5-转向节臂、4.6-转向轮;4.1.1-转向器壳体、4.1.2-第二轴承座、4.1.3-第三轴承盖、4.1.4-第一压紧螺母、4.1.5-6005深沟球轴承、4.1.6-轴用弹性挡圈-A型、4.1.7-第一普通型平键、4.1.8-涡轮、4.1.9-齿轮轴、4.1.10-弹簧座、4.1.11-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4.1.12-调节螺母、4.1.13-第一压紧弹簧、4.1.14-冲压外圈滚针轴承、4.1.15-蜗杆、4.1.16-6200深沟球轴承、4.1.17-梅花联轴器、4.1.18-第四轴承盖、4.1.19-第一M6内六角圆柱头螺栓、4.1.20-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1-第二普通型平键、4.1.22-开口套筒、4.1.23-齿条、4.1.24-滚针轴承、4.1.25-第二套筒、4.1.26-第二M6内六角圆柱头螺栓、4.1.27-导向块;4.2.1-直拉杆杆体、4.2.2-第三螺母、4.2.3-直拉杆接头;4.3.1-调整螺母、4.3.2-第二压紧弹簧、4.3.3-外侧球头座、4.3.4-球头销、4.3.5-内侧球头座、4.3.6-梯形臂臂体、4.3.7-第二压紧螺母、4.3.8-梯形臂接头、4.3.9-防尘套、4.3.10-六角开槽螺母、4.3.11-开口销;4.4.1-第一转向桥、4.4.2-第二转向桥;4.6.1-带制动盘的轮毂、4.6.2-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3-第五轴承盖、4.6.4-第六轴承盖、4.6.5-第七轴承盖、4.6.6-第三轴承座、4.6.7-主销、4.6.8-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9-第八轴承盖、4.6.10-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1-转向轮轮胎;
5.1-第一M8六角头普通螺栓、5.2-第一M8六角螺母、5.3-第一橡胶衬套、5.4-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5-第一螺旋弹簧、5.6-第一M3十字槽沉头螺钉、5.7-第一缓冲块、5.8-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9-第一纵臂、5.10-第二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1-第一弹簧垫圈、5.12-第二M8六角螺母、5.13-第一M12六角头普通螺栓、5.14-第一M12六角螺母、5.15-第二橡胶衬套;
6.1-第三M8六角头普通螺栓、6.2-第三M8六角螺母、6.3-第三橡胶衬套、6.4-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5-第二螺旋弹簧、6.6-第二M3十字槽沉头螺钉、6.7-第二缓冲块、6.8-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9-第四M8六角螺母、6.10-第四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1-第二弹簧垫圈、6.12-第二纵臂、6.13-第二M12六角头普通螺栓、6.14-第二M12六角螺母,6.15-第四橡胶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是避撞系统可靠性试验时采用的一款目标车,其高度很低,可以搭载软质目标车或气球车来模拟碰撞时的目标车来测试被试车辆上安装的避撞系统,并在碰撞发生时允许被试车辆从平台上碾过,可避免对被试车辆和测试人员及仪器设备造成伤害。
一、整体连接关系、位置关系
如图1~图14所示,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包括车架1、驱动系统2、制动系统3、转向系统4、转向桥悬架5、驱动桥悬架6、电源7以及计算机8。
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采用了菱形车的结构,包括前、中、后三轴;其中前轴和后轴用于转向,各安装一个转向系统4,转向系统4中转向桥4.4与转向桥悬架5螺栓连接;转向桥悬架5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上;中间轴用于驱动,左右各安装一个驱动系统2;驱动系统2中驱动轴2.6与驱动桥悬架6通过第四M8六角螺母6.9固定连接;驱动桥悬架6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上;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制动系统3分为1个制动主缸总成3.1和4个制动轮缸总成3.2;制动主缸总成3.1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的左前部;制动轮缸总成3.2与制动主缸总成3.1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其中2个用于驱动轮制动的制动轮缸总成3.2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上靠近驱动轮2.5处,另2个用于转向轮制动的制动轮缸总成3.2通过螺栓固定在转向节臂4.5上(转向节臂4.5上有用于安装制动轮缸总成3.2的螺纹孔);电源7和计算机8分别固定安装在车架1的右前侧和左前侧。
二、驱动系统
如图2~图4所示,驱动系统2包括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离合器2.2、减速器2.3、带传动装置2.4、驱动轮2.5、驱动轴2.6。
如图2、图3所示,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的输出轴与离合器2.2的输入轴用联轴器连接,离合器2.2的输出轴与减速器2.3输入轴2.3.1通过联轴器连接;减速器2.3的输出轴2.3.8与带传动装置2.4一端的传送带主动带轮2.4.1通过键连接;传送带从动带轮2.4.2与驱动轮2.5通过螺栓连接;驱动轮2.5与驱动轴2.6通过第三圆锥滚子轴承2.6.1连接;驱动轴2.6与驱动桥悬架6通过第四M8六角螺母6.9固定连接;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与制动轮缸总成3.2通过螺栓连接。
如图4所述,减速器2.3中,减速器2.3的输入轴2.3.1与输出轴2.3.8啮合,二者的轴线垂直。
其中,输入轴2.3.1与输出轴2.3.8均为锥齿轮轴;输入轴2.3.1的两端由一对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悬臂支撑,输入轴2.3.1的中部外套设有第一套筒2.3.4,用于固定支撑输入轴2.3.1;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和第一套筒2.3.4设置在第一轴承座2.3.5的内孔中;第一轴承座2.3.5设置在下箱体2.3.10的内孔中;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靠近输入轴2.3.1的一端依次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母2.3.3、垫圈、第一轴承盖2.3.2,用于紧固,实现输入轴2.3.1的轴向固定;第一轴承座2.3.5与下箱体2.3.10之间安装有垫圈,用于调整输入轴2.3.1与输出轴2.3.8的啮合;输出轴2.3.8的两端由一对第二圆锥滚子轴承2.3.9悬臂支撑;每一个第二圆锥滚子轴承2.3.9均依次通过输出轴2.3.8的轴肩、第二轴承盖2.3.7,用于紧固,实现输出轴2.3.8的轴向固定;每一个第二轴承盖2.3.7与下箱体2.3.10之间均安装有垫圈,通过改变垫圈的厚度可以改变锥齿轮的啮合状态;下箱体2.3.10与第一轴承盖2.3.2、第一轴承座2.3.5、第二轴承盖2.3.7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连接处设有垫片;左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的外圈由第一轴承座2.3.5的端面抵住,内圈右面由第一套筒2.3.4抵住;右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的外圈由第一轴承盖2.3.2抵住,内圈左面由第一套筒2.3.4抵住,这些面的接触共同实现了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与第一套筒2.3.4的定位;左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的内圈左面由输入轴2.3.1靠近齿轮的轴肩抵住,右侧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内圈右面由第一螺母2.3.3压紧,这些面的接触实现了第一圆锥滚子轴承2.3.6与输入轴2.3.1的定位。
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在驱动系统2中,动力由布置在平台两侧的两台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提供,由蓄电池供能,直线行驶时,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受到控制以相同的转速和转矩运转,其动力通过离合器2.2被转递给左右各一个减速器2.3,通过啮合的输入轴2.3.1与输出轴2.3.8,实现减速增扭并改变运动方向,再通过同步带将动力传递至带传动装置2.4,带动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传送带从动带轮2.4.2转动,从而带动与传送带从动带轮2.4.2相连的驱动轮2.5转动,推动车型移动载荷平台行驶。
三、制动系统
本发明制动系统3包括一个制动主缸总成3.1和四个制动轮缸总成3.2。
转向轮4.6的制动轮缸总成3.2直接制动转向轮4.6上的制动盘;驱动轮2.5的制动轮缸总成3.2制动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上安装了制动盘。
如图5所示,制动主缸总成3.1中,第二圆柱齿轮3.1.14通过螺栓3.1.16固定在电机3.1.18的输出轴上,实现轴向固定,电机3.1.18的输出轴的轴端设置轴端挡圈3.1.15,用于定位和固定;同时通过在第二圆柱齿轮3.1.14与电机3.1.18的输出轴上设置一个圆柱销3.1.17实现周向固定;第二圆柱齿轮3.1.14与第一圆柱齿轮3.1.9啮合;第二圆柱齿轮3.1.14与第一圆柱齿轮3.1.9的轴线平行;第一圆柱齿轮3.1.9内部设置第二螺母3.1.10,第二螺母3.1.10内部设置丝杠3.1.13,用于将电机3.1.18传输的制动力依次通过第二圆柱齿轮3.1.14、第一圆柱齿轮3.1.9、第二螺母3.1.10传递给丝杠3.1.13,发生轴向位移;第二螺母3.1.10突出的法兰盘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圆柱齿轮3.1.9上;丝杠3.1.13的两端分别由一对向心球轴承3.1.12支撑;一对向心球轴承3.1.12分别由第二螺母3.1.10的轴肩与上壳体3.1.8、下壳体3.1.11实现轴向固定;上壳体3.1.8与下壳体3.1.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丝杠3.1.13通过连接块3.1.6连接制动主缸3.1.2;其中丝杠3.1.13与连接块3.1.6螺纹连接,并设置限位螺栓3.1.7,用于实现连接块3.1.6的轴向固定;连接块3.1.6与制动主缸3.1.2中设置的第一活塞3.1.4螺纹连接;制动主缸3.1.2靠近连接块3.1.6的端部设置第二密封圈3.1.5,用于实现密封;第一活塞3.1.4远离连接块3.1.6的端部设置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3.1.3,用于实现密封;制动主缸3.1.2与分油仓3.1.1通过螺栓连接;分油仓3.1.1设有四条管道,用于向四个制动轮缸总成3.2传输液压油,实现制动功能。
如图6所示,制动轮缸总成3.2,包括支架3.2.1、壳体3.2.6、制动盘3.2.7;支架3.2.1与车架1固定连接;支架3.2.1的两端与壳体3.2.6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壳体3.2.6右侧开口,壳体3.2.6的开口处设置有制动盘3.2.7的左端;制动盘3.2.7的下端通过两个螺栓固定设置在带传动装置2.4的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上。
壳体3.2.6的上端中央位置设置有通孔,用于液压油通过分油仓3.1.1的四条管道流入此通孔进入制动轮缸总成3.2中,推动第二活塞3.2.3,实现制动;第二活塞3.2.3位于壳体3.2.6的上壳体内端;第二活塞3.2.3外套设有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3.2.2,用于密封;第二活塞3.2.3的下端和壳体3.2.6的下壳体上端对称设置有一对摩擦衬块3.2.5;每一个摩擦衬块3.2.5靠近制动盘3.2.7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个摩擦衬片3.2.4。
另外2个制动轮缸总成3.2的制动盘3.2.7与转向系统4的转向轮4.6中带制动盘的轮毂4.6.1一体加工成型,其制动结构与原理与驱动轮的制备结构与原理相同。
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在制动系统3中,制动管路的压力由电机3.1.18提供,通过第二圆柱齿轮3.1.14与第一圆柱齿轮3.1.9传动实现减速增扭,并带动第二螺母3.1.10转动,由于第二螺母3.1.10与丝杠3.1.13固连,丝杠3.1.13将第二螺母3.1.10的转动转化为轴向移动,推动第一活塞3.1.4移动,使制动主缸3.1.2内产生制动压力,并通过分油仓3.1.1将制动液输送至各个制动轮缸总成3.2中;在制动轮缸总成3.2中,制动液从第二活塞3.2.3上方的孔流入,推动第二活塞3.2.3,使一对摩擦衬片3.2.4夹紧制动盘3.2.7,产生制动力矩实现制动,进而制动与制动盘3.2.7固连的驱动轮2.5和转向轮4.6。
四、转向系统
如图7、图13所示,转向系统4包括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转向直拉杆4.2、转向梯形臂4.3、转向桥4.4、转向节臂4.5和转向轮4.6。
如图7、图8所示,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内的齿条4.1.23与转向直拉杆4.2通过螺纹连接;转向直拉杆4.2与转向梯形臂4.3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梯形臂4.3与转向节臂4.5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节臂4.5和转向轮4.6螺栓固定连接,转向轮4.6用于绕着主销4.6.7转动。
如图8、图9所示,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通过梅花联轴器4.1.17连接蜗杆4.1.15;其中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和蜗杆4.1.15与梅花联轴器4.1.17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普通型平键4.1.21;梅花联轴器4.1.17靠近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的端面用第四轴承盖4.1.18压紧固定;第四轴承盖4.1.18的两端分别用两个第一M6内六角圆柱头螺栓4.1.19固定在转向器壳体4.1.1上;蜗杆4.1.15两端分别设置一对6200深沟球轴承4.1.16,用于支撑;蜗杆4.1.15与涡轮4.1.8啮合;蜗杆4.1.15与涡轮4.1.8的轴线垂直;涡轮4.1.8与齿轮轴4.1.9固定连接且同轴转动,实现齿轮轴4.1.9的动力传输;涡轮4.1.8通过轴肩和轴用弹性挡圈-A型4.1.6实现齿轮轴4.1.9两端的轴向固定,再通过第一普通型平键4.1.7实现与齿轮轴4.1.9的周向固定;齿轮轴4.1.9两端分别由6005深沟球轴承4.1.5和冲压外圈滚针轴承4.1.14共同支撑;其中,6005深沟球轴承4.1.5固定设置在第二轴承座4.1.2中,上端面通过第一压紧螺母4.1.4实现轴向固定;第一压紧螺母4.1.4的外端面采用第三轴承盖4.1.3压紧固定;第三轴承盖4.1.3通过螺栓与第二轴承座4.1.2固定;第二轴承座4.1.2通过螺栓与转向器壳体4.1.1固定;冲压外圈滚针轴承4.1.14直接安装在转向器壳体4.1.1中;齿轮轴4.1.9靠近冲压外圈滚针轴承4.1.14的一端的转动带动齿条4.1.23的平动;齿条4.1.23的轴向设置有弹簧座4.1.10;弹簧座4.1.10远离齿条4.1.2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紧弹簧4.1.13,用于间隙自动调整;弹簧座4.1.10靠近第一压紧弹簧4.1.13的一端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4.1.11,用于密封;第一压紧弹簧4.1.13远离弹簧座4.1.10的一端设置调节螺母4.1.12;调节螺母4.1.12用于间隙手动调整。
如图10所示,齿条4.1.23由一对滚针轴承4.1.24支撑;齿条4.1.23的两端分别由开口套筒4.1.22、第二套筒4.1.25提供轴向固定;开口套筒4.1.22、第二套筒4.1.25分别与转向器壳体4.1.1通过螺栓固定;开口套筒4.1.22、第二套筒4.1.25分别与滚针轴承4.1.24的端面接触,用于给支撑滚针轴承4.1.24提供轴向固定力;齿条4.1.23与直拉杆杆体4.2.1通过螺纹连接,直拉杆杆体4.2.1可以通过开口套筒4.1.22的开口处进行轴向运动;开口套筒4.1.22和第二套筒4.1.25与转向器壳体4.1.1之间均采用第二M6内六角圆柱头螺栓4.1.26相连接;齿条4.1.23的开槽处安装有导向块4.1.27用于限制齿条4.1.23的周向运动;导向块4.1.27通过螺栓与转向器壳体4.1.1相连接。
如图11所示,直拉杆杆体4.2.1远离齿条4.1.23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直拉杆接头4.2.3,并在直拉杆接头4.2.3靠近直拉杆杆体4.2.1的一端套设第三螺母4.2.2,用于防松。
转向梯形臂4.3包括梯形臂臂体4.3.6和梯形臂接头4.3.8;梯形臂臂体4.3.6的两端分别与梯形臂接头4.3.8螺纹连接,并分别通过第二压紧螺母4.3.7用于防松。
每一侧的梯形臂接头4.3.8均包括横拉杆和纵拉杆,横拉杆内固定设置外侧球头座4.3.3和内侧球头座4.3.5;外侧球头座4.3.3和内侧球头座4.3.5合并形成一个圆形空腔,用于固定安装纵拉杆的球头销4.3.4;外侧球头座4.3.3远离梯形臂臂体4.3.6的一端外侧固定设置第二压紧弹簧4.3.2,用于实现间隙自动调整;第二压紧弹簧4.3.2远离外侧球头座4.3.3的一端设置调整螺母4.3.1,用于调整预紧力;两侧纵拉杆的杆部分别与转向节臂4.5和直拉杆接头4.2.3螺纹连接;两侧纵拉杆的杆部末端依次设置六角开槽螺母4.3.10、开口销4.3.11,用于实现螺纹防松;每一个纵拉杆与横拉杆的相接处安装有防尘套4.3.9,用于密封。
如图12所示,转向节臂4.5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4.6.6通过螺栓连接,用于与转向轮4.6螺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球头销连接,用于与由转向直拉杆4.2、转向梯形臂4.3与转向节臂4.5构成的曲柄滑块机构固定连接。
转向节臂4.5上还预留有制动轮缸总成3.2的基座,用于与制动轮缸总成3.2螺栓固定连接;制动轮缸总成3.2的制动盘3.2.7与带制动盘的轮毂4.6.1一体成型,制动盘3.2.7与第五轴承座4.6.3固定连接,用于使制动盘3.2.7在转向轮4.6转动时也随之转动,而制动轮缸总成3.2的其他部件不随转向轮4.6转动。
转向轮4.6包括主销4.6.7;主销4.6.7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一个普通轮毂;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普通轮毂均通过螺栓固定在转向轮4.6的壳体上;转向轮轮胎4.6.11,安装在轮毂上,起到支撑、缓冲与传力的作用;主销4.6.7两端紧靠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普通轮毂之处分别设置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和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用于支撑主销4.6.7;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上端套设第五轴承盖4.6.3,用于固定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下端由第三轴承座4.6.6提供支撑;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上端由第三轴承座4.6.6提供支撑;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下端由第八轴承盖4.6.9提供支撑,用于固定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主销4.6.7的中间位置设有环状凸台,环状凸台处设置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用于支撑主销4.6.7;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的上下端分别由第六轴承盖4.6.4和第七轴承盖4.6.5固定支撑;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向桥4.4.1和第二转向桥4.4.2,作为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的外圈支撑;第一转向桥4.4.1、第二转向桥4.4.2均为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两个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组成的圆柱套筒作为转向桥4.4;第六轴承盖4.6.4和第七轴承盖4.6.5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栓分别连接第一转向桥4.4.1和第二转向桥4.4.2;主销4.6.7上中下端设置三组轴承结构,用以提高对主销4.6.7的支撑性能,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大幅提高主销4.6.7的回转精度;并且每一组轴承结构均设有轴承座和轴承盖,也大幅提高了对各组轴承结构的支撑作用;在主销4.6.7中间位置与转向桥4.4固定连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转向桥4.4对转向轮4.6发生转向对用时,转向轮4.6的受力均衡,转向平稳,不易损坏。转向轮4.6的运动包括轮毂绕主销4.6.7轴线的运动和主销4.6.7绕转向桥4.4轴线的运动,这两条轴线相互垂直。
当车型移动载荷平台不转向时,转向轮轮胎4.6.11、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普通轮毂、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和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的外圈、第五轴承盖4.6.3连同其固定连接的制动盘3.2.7均绕着转向桥4.4.2的轴线转动,而制动轮缸3.2的其他部位不转动。这样可以实现不随轮毂转动的制动轮缸总成3.2对随着轮毂转动的制动盘3.2.7施加制动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制动功能。
当车型移动载荷平台转向时,主销4.6.7、第三轴承座4.6.6、第五轴承座4.6.3、制动盘3.2.7、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带制动盘的轮毂4.6.1、转向轮轮胎4.6.11以及转向节臂4.5、制动轮缸总成3.2都绕着主销4.6.7的轴线转动。这样可以实现转向时制动轮缸总成3.2及其制动盘3.2.7沿着同轴线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避免了制动系统对转向系统的干涉。
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转向系统4中,转向的动力通过前后各一个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提供,转向时,每一个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带动前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同时转动,使前后转向轮4.6以相反方向转过相同的角度,左右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带动左右驱动轮2.5产生转速差,保证车型移动载荷平台转向运动的合理性,具体为: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传输动力给蜗杆4.1.15;蜗杆4.1.15将动力传输给与之啮合的涡轮4.1.8,由于二者的轴线垂直,实现减速增扭;涡轮4.1.8的转动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齿轮轴4.1.9,实现动力传输;齿轮轴4.1.9的转动带动齿条4.1.23的平动,实现动力传输;齿条4.1.23的平动带动由转向直拉杆4.2、转向梯形臂4.3与转向节臂4.5构成的曲柄滑块机构,进而实现与之连接的转向节臂4.5的转向;由于转向节臂4.5与转向轮4.6固连,转向节臂4.5的转向实现转向轮4.6的转向,转向轮4.6的轮毂绕着主销4.6.7转动;曲柄滑块机构中转向节臂4.5作为曲柄,转向梯形臂4.3作为连杆,转向直拉杆4.2作为滑块;在本车型移动载荷平台中,安装有前后两套相同的转向系统;当接受的转向指令时,前后的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同时工作,带动前后转向轮4.6以相反方向转过相同的角度,保证转向时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所有车轮绕同一个速度瞬心转动。
五、转向桥悬架
如图13所示,转向桥悬架5设置于两个车架1之间,包括第一纵臂5.9、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一纵臂5.9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用于支撑转向桥4.4;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1与第一纵臂5.9之间;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的上端固定在车架1上,下端设置第一缓冲块5.7;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纵臂5.9上;第一缓冲块5.7设置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内部,用于滑动;第一螺旋弹簧5.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弹簧座上,用于缓和冲击。
转向桥4.4设置在第一纵臂5.9的中部位置;转向桥4.4两端分别通过第二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0固定连接在第一纵臂5.9上;每一个第二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0的两端依次通过第二M8六角螺母5.12、第一弹簧垫圈5.11锁紧;第一纵臂5.9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M12六角头普通螺栓5.13固定在车架1上;每一个第一M12六角头普通螺栓5.13的两端依次通过第一M12六角螺母5.14、第二橡胶衬套5.15锁紧;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一端通过第一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固定在车架1上;第一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依次通过第一M8六角螺母5.2和第一橡胶衬套5.3锁紧;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的另一端设置第一缓冲块5.7;第一缓冲块5.7与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同轴且外径相同,设置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内部;第一缓冲块5.7的外径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内径相同,第一缓冲块5.7通过第一M3十字槽沉头螺钉5.6固定在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上,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可以带动第一缓冲块5.7在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上下滑动,分别起到导向和缓冲的作用;第一螺旋弹簧5.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弹簧座上,用于缓和冲击;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下端通过第一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固定在第一纵臂5.9上;第一M8六角头普通螺栓5.1的两端依次通过第一M8六角螺母5.2和第一橡胶衬套5.3锁紧。
转向桥悬架的工作原理是:
在转向桥悬架5中,当转向轮4.6受到路面激励时向上跳动,带动转向桥4.4、第一纵臂5.9以及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向上运动,第一螺旋弹簧5.5随之压缩,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沿着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向下运动,它们之间的摩擦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并且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端部的第一缓冲块5.7起到限位作用,在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遭被试车辆碾压时保护平台内的设备,避免损坏。
六、驱动桥悬架
如图14所示,驱动桥悬架6设置于两个车架1之间,包括第二纵臂6.12、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二纵臂6.12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用于支撑驱动轴2.6;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1与第二纵臂6.12之间;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的上端固定在车架1上,下端设置第二缓冲块6.7;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纵臂6.12上;第二缓冲块6.7设置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内部,用于滑动;第二螺旋弹簧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弹簧座上,用于缓和冲击。
驱动桥悬架6通过第二纵臂6.12支撑驱动轴2.6;驱动轴2.6设置在第二纵臂6.12的中部位置;驱动轴2.6两端分别通过第四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0固定连接在第二纵臂6.12上;每一个第四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0的两端依次通过第四M8六角螺母6.9、第二弹簧垫圈6.11锁紧;第二纵臂6.1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M12六角头普通螺栓6.13固定在车架1上;每一个第二M12六角头普通螺栓6.13的两端依次通过第二M12六角螺母6.14、第四橡胶衬套6.15锁紧;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一端通过第三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固定在车架1上;第三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依次通过第三M8六角螺母6.2和第三橡胶衬套6.3锁紧;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的另一端设置第二缓冲块6.7;第二缓冲块6.7与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同轴且外径相同,设置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内部;第二缓冲块6.7的外径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内径相同,第二缓冲块6.7通过第二M3十字槽沉头螺钉6.6固定在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上,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可以带动第二缓冲块6.7在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上下滑动,分别起到导向和缓冲的作用;第二螺旋弹簧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弹簧座上,用于缓和冲击;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下端通过第三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固定在第二纵臂6.12上;第三M8六角头普通螺栓6.1的两端依次通过第三M8六角螺母6.2和第三橡胶衬套6.3锁紧。
驱动桥悬架6的工作原理是:
在驱动桥悬架6中,当驱动轮2.5受到路面激励时向上跳动,带动驱动轴2.6、第二纵臂6.12以及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向上运动,第二螺旋弹簧6.5随之压缩,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沿着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向下运动,它们之间的摩擦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并且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端部的第二缓冲块6.7起到限位作用,在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遭被试车辆碾压时保护平台内的设备,避免损坏。
本发明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电机3.1.18、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均独立地由电源7供电,它们之间的工作互不干扰。
本发明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可以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Soft Car),用来模拟不同种类的目标车,以满足对模拟不同试验场景的要求,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车身与气球车采用尼龙毛刺贴相连,这样便于软质目标车的拆装,在碰撞发生时,冲击载荷大,尼龙毛刺贴能够自动分离,避免平台因载荷过大而发生倾覆。
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搭载了GPS定位系统,在配套的基站及无线局域网的辅助下,可以使其按照测试人员预先设定的路线自动行驶或由测试人员遥控驾驶,GPS安装在电源及计算机处,可直接采购,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平台中,遥控驾驶通过编写程序实现。
本发明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进行车辆碰撞测试实验的方法步骤具体为:
(1)将本发明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模拟不同试验场景的要求,车型移动载荷平台搭载了GPS定位系统,用于车辆碰撞测试实验;
(2)本发明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上方安装泡沫板材质的模拟车身,用以模拟目标车辆:模拟正碰场景时,根据系统设置的轨迹与被测车辆相向行驶,以对被测车辆的防碰撞系统进行测试;模拟追尾场景时,根据系统所设置的轨迹在被测车辆前方与其同向行驶,并进行减速直至停止的操作,以对后方被测车辆的防碰撞系统进行测试;模拟侧面刮擦场景时,根据系统所设置的轨迹沿其他车道并入同向行驶的被测车辆所在车道,以对被测车辆的防碰撞系统进行测试;模拟与行人相撞的场景时,根据系统所设置的轨迹进行横穿道路等运动,以对被测车辆的防碰撞系统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的工作方式均由系统进行设定。与普通车辆的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相比,本发明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的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都符合菱形车辆的布置要求。本发明的转向系统是前后对称的两部分,各有一套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工作时将控制前后转向轮的转角大小相同;转向轮的结构是针对菱形车转向而设计的,与传统车辆的转向轮有明显不同。本发明的制动系统中,通过对安装在传送带主动带轮2.4.1上的制动盘进行制动来实现对驱动轮的制动,通过与转向轮4.6上带制动盘的轮毂4.6.1进行制动实现对转向轮的制动。本发明的设计最高车速为60km/h。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包括车架(1)、分别固定设置在车架(1)的左前侧和右前侧的计算机(8)和电源(7),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基于GPS定位系统,搭载不同种类的软质目标车;所述车架(1)包括依次设置的前轴、中轴、后轴;所述前轴、后轴上分别设置一组转向系统(4);所述中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组驱动系统(2);所述车架(1)的左前部设置一组制动主缸总成(3.1);每一组转向系统(4)和驱动系统(2)均分别与一组制动轮缸总成(3.2)固定连接;所述制动主缸总成(3.1)通过管路连接各制动轮缸总成(3.2);所述制动主缸总成(3.1)和各组制动轮缸总成(3.2)构成制动系统(3);每一组转向系统(4)均与车架(1)之间设置一组用于减震、缓冲的转向桥悬架(5);每一组驱动系统(2)均与车架(1)之间设置一组用于减震、缓冲的驱动桥悬架(6);
所述驱动系统(2)包括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所述第一无刷直流电机(2.1)与减速器(2.3)通过离合器(2.2)连接;所述减速器(2.3)与驱动轮(2.5)通过带传动装置(2.4)连接;所述驱动轮(2.5)与驱动轴(2.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2.6)与驱动桥悬架(6)固定连接;带传动装置(2.4)与制动轮缸总成(3.2)固定连接;
所述转向系统(4),包括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所述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内的齿条(4.1.23)通过螺纹连接转向直拉杆(4.2);所述转向直拉杆(4.2)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梯形臂(4.3);所述转向梯形臂(4.3)通过球头销铰接转向节臂(4.5);所述转向节臂(4.5)通过螺栓连接转向轮(4.6);所述转向轮(4.6),用于绕着主销(4.6.7)转动;
所述转向轮(4.6)包括主销(4.6.7);主销(4.6.7)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一个普通轮毂;带制动盘的轮毂(4.6.1)与制动轮缸总成(3.2)的制动盘(3.2.7)一体成型;主销(4.6.7)两端紧靠带制动盘的轮毂(4.6.1)和普通轮毂之处分别设置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主销(4.6.7)的中间位置设有环状凸台,环状凸台处设置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用于支撑主销(4.6.7);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向桥(4.4.1)和第二转向桥(4.4.2),作为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的外圈支撑;第一转向桥(4.4.1)、第二转向桥(4.4.2)均为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两个可剖分的半圆柱套筒结构组成的圆柱套筒作为转向桥(4.4);所述第一向心滚子轴承(4.6.2)、第二向心滚子轴承(4.6.10)和第四圆锥滚子轴承(4.6.8)均设有轴承座和轴承盖;转向轮(4.6)的制动轮缸总成(3.2)直接制动转向轮(4.6)上的制动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齿条式转向器(4.1),包括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所述第二无刷直流电机(4.1.20)的输出轴通过梅花联轴器(4.1.17)连接蜗杆(4.1.15);所述蜗杆(4.1.15)与涡轮(4.1.8)啮合,蜗杆(4.1.15)与涡轮(4.1.8)的轴线垂直;涡轮(4.1.8)与齿轮轴(4.1.9)固定连接且同轴转动;齿轮轴(4.1.9)的转动带动齿条(4.1.23)的平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主缸总成(3.1),包括电机(3.1.18);电机(3.1.18)的输出轴通过螺栓(3.1.16)固定第二圆柱齿轮(3.1.14);所述第二圆柱齿轮(3.1.14)与第一圆柱齿轮(3.1.9)啮合;所述第一圆柱齿轮(3.1.9)内部设置第二螺母(3.1.10);所述第二螺母(3.1.10)内部设置丝杠(3.1.13);丝杠(3.1.13)通过连接块(3.1.6)连接制动主缸(3.1.2);所述制动主缸(3.1.2)与分油仓(3.1.1)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分油仓(3.1.1)设有四条管道,用于向四个制动轮缸总成(3.2)传输液压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3.1.13)通过连接块(3.1.6)连接制动主缸(3.1.2),具体为:所述丝杠(3.1.13)与连接块(3.1.6)螺纹连接,并设置限位螺栓(3.1.7),用于实现连接块(3.1.6)的轴向固定;所述连接块(3.1.6)与制动主缸(3.1.2)中设置的第一活塞(3.1.4)螺纹连接;制动主缸(3.1.2)靠近连接块(3.1.6)的端部设置第二密封圈(3.1.5),用于实现密封;第一活塞(3.1.4)远离连接块(3.1.6)的端部设置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3.1.3),用于实现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轮缸总成(3.2),包括支架(3.2.1)、壳体(3.2.6)、制动盘(3.2.7);所述支架(3.2.1)与车架(1)固定连接;支架(3.2.1)与壳体(3.2.6)固定连接;壳体(3.2.6)上端中央位置设置有通孔,用于液压油通过分油仓(3.1.1)的管道流入制动轮缸总成(3.2)中;壳体(3.2.6)右侧开口,壳体(3.2.6)的开口处设置有制动盘(3.2.7)的左端;壳体(3.2.6)的上壳体内设有第二活塞(3.2.3);所述第二活塞(3.2.3)的下端和壳体(3.2.6)的下壳体上端对称设置有一对摩擦衬块(3.2.5);每一个摩擦衬块(3.2.5)靠近制动盘(3.2.7)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个摩擦衬片(3.2.4);制动盘(3.2.7)的下端与驱动轮(2.5)或转向轮(4.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桥悬架(5)设置在两个车架(1)之间,包括第一纵臂(5.9)、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一纵臂(5.9)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用于支撑转向桥(4.4);由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和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1)与第一纵臂(5.9)之间;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的上端固定在车架(1)上,下端设置第一缓冲块(5.7);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纵臂(5.9)上;第一缓冲块(5.7)设置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内部,用于滑动;第一螺旋弹簧(5.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带弹簧座的滑柱(5.4)与第一带弹簧座的套筒(5.8)的弹簧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型移动载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悬架(6)设置于两个车架(1)之间,包括第二纵臂(6.12)、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组成的缓冲装置;第二纵臂(6.12)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用于支撑驱动轴(2.6);由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和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组成的缓冲装置固定设置在车架(1)与第二纵臂(6.12)之间;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的上端固定在车架(1)上,下端设置第二缓冲块(6.7);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上端开口,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纵臂(6.12)上;第二缓冲块(6.7)设置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内部;第二螺旋弹簧(6.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带弹簧座的滑柱(6.4)与第二带弹簧座的套筒(6.8)的弹簧座上。
CN202010930543.9A 2020-09-07 2020-09-07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Active CN111999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0543.9A CN111999074B (zh) 2020-09-07 2020-09-07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0543.9A CN111999074B (zh) 2020-09-07 2020-09-07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074A CN111999074A (zh) 2020-11-27
CN111999074B true CN111999074B (zh) 2021-09-10

Family

ID=73468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0543.9A Active CN111999074B (zh) 2020-09-07 2020-09-07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99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08092A1 (en) * 2021-12-09 2023-04-06 Apollo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Vehicle chassis and vehicle
CN117848743B (zh) * 2024-03-05 2024-05-17 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有轨电车转向架静载试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66768A (ko) * 2014-12-03 2016-06-13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충돌 시험 장치의 시험편 고정 장치
WO2018009708A1 (en) * 2016-07-08 2018-01-11 Dynamic Research, Inc. Improvements to a soft collision partner (aka soft car) used in system for testing crash avoidance technologies
CN107796638A (zh) * 2017-12-11 2018-03-13 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实验用仿前车模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66768A (ko) * 2014-12-03 2016-06-13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충돌 시험 장치의 시험편 고정 장치
WO2018009708A1 (en) * 2016-07-08 2018-01-11 Dynamic Research, Inc. Improvements to a soft collision partner (aka soft car) used in system for testing crash avoidance technologies
CN107796638A (zh) * 2017-12-11 2018-03-13 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实验用仿前车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利用七自由度车辆模型估计汽车状态参数;管欣 等;《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0630;第10卷(第16期);第3888-3891、3896页 *
基于C-NCAP的类菱形概念车侧碰安全性研究;赵敏 等;《中国机械工程》;20100115;第21卷(第1期);第99-10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074A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99074B (zh) 车型移动载荷平台
CN108995711B (zh) 一种独立驱动的全轮转向电动化无人车辆底盘
CN102791575B (zh) 对轮子进行电动机动化的系统
JP2017159906A (ja) 懸架装置に連結された車輪を動力化するシステム
EP1547843A4 (en) MOTOR-WHEEL SYSTEM FOR DIRECT WHEEL
JP2013103665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車輪の転舵装置
EP3321529A1 (en) Wheel end assembly having a seal interface with a tone ring
BR0304551A (pt) Barra de direção triangular
CN106476550A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底盘
CN207327993U (zh) 转向驱动桥总成和车辆
CN212738263U (zh) 一种具有冗余线控转向机构的集成式车轮总成
CN105835945B (zh) 一种转向机构及包括该机构的轮式机器人
CN111433111B (zh) 带有转舵功能的轮毂单元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11301087B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
CN111152837A (zh) 一种双轮转向驱动轮
CN106100229A (zh) 高精度紧凑型agv驱动轮总成
CN203864895U (zh) 一种儿童汽车的后悬架系统
GB606425A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uspension systems for automative vehicles
CN104843058A (zh) 一种反向三轮车的偏摆及转向机构及反向三轮车
CN102180100B (zh) 一种万向电动底盘
CN210734281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轮驱动汽车的悬架集成式线控转向机构
CN203567472U (zh) 转向驱动桥
CN203267663U (zh) 独立悬挂重型越野底盘及汽车
CN103979056A (zh) 一种儿童汽车的后悬架系统
CN113753145A (zh) 一种能够进行轮履切换的非充气安全车轮及其切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Sumin

Inventor after: Jin Xiaosong

Inventor after: He Rui

Inventor before: He Rui

Inventor before: Jin Xiaos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Sum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