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87742A -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7742A
CN111987742A CN202010746043.XA CN202010746043A CN111987742A CN 111987742 A CN111987742 A CN 111987742A CN 202010746043 A CN202010746043 A CN 202010746043A CN 111987742 A CN111987742 A CN 111987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turbine
value
turbine generator
virtual inertia
kinetic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60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87742B (zh
Inventor
唐彬伟
赵森
程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Yang Smart Ener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Yang Smart Ener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Yang Smart Ener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Yang Smart Ener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460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877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87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7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87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7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4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oscillations of power in networks
    • H02J3/241The oscillation concerning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该方法包括初始化状态、虚拟惯量控制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虚拟惯量启动控制、虚拟惯量控制、虚拟惯量控制退出。采用本发明无需额外增加设备,利用风电机组自身的转动动能特性,可使风电机组具备虚拟惯量能力,解决风电机组不具备惯量支撑能力的问题,有利于风电机组的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风力发电开发的大力支持,大量风电机组将接入电网,风电机组在接入电网的电源中占比越来越高。但风电机组均采用电力电子设备并网,与传统火力发电机组不同,不能给电网提供旋转惯量,使得电网缺乏备用惯量,导致出现2019年因为系统频率过低等严重的电网事故。电力系统惯量支撑能力缺乏极大的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限制了风力发电的发展与消纳。
电网逐步提出风电机组具备模拟火力发电机组惯量调节能力即虚拟惯量能力要求。但风电机组出力由风电机组捕获的机械风能和转速决定,该模式下风电机组的转速与电网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耦合关系,无法实现模拟火力发电机组惯量支撑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采用该方法无需额外增加设备,利用风电机组自身的转动动能特性,可使风电机组具备虚拟惯量能力,解决风电机组不具备惯量支撑能力的问题,有利于风电机组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设备。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初始化状态: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运行各变量;
2)虚拟惯量控制判断:
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当超出死区范围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设置为0;
3)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计算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4)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并对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进行限幅,并下发;
5)虚拟惯量启动控制:
通过风电机组的控制器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控制器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如满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6)虚拟惯量控制:
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变频器下发转矩参考值指令,并计时,当计时时间超过设定值或检测频率恢复到死区范围内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其中,F1为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ΔP虚拟惯量为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
在步骤1)中,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在步骤2)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执行如下过程:
2.1)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21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其中,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2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
2.2)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
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步骤3)的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在步骤3)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31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fN为电网额定频率;
在步骤4)中,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32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33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在步骤5)中,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4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在步骤6)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大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步骤7)的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进一步,所述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
进一步,所述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虚拟惯量控制模块和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初始化模块用于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风电机组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运行各变量;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当超出死区范围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设置为0;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用于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并对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进行限幅,并下发;
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利用风电机组的控制器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控制器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如满足则进入虚拟惯量控制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模块用于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变频器下发转矩参考值指令,并计时,当计时时间超过设定值或检测频率恢复到死区范围内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用于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其中,F1为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ΔP虚拟惯量为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
所述初始化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启动判断,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51
如果是则执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5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其中,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具体如下:
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采用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61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fN为电网额定频率;
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62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71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72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大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进一步,所述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
进一步,所述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时,实现上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本发明无需额外增加设备,节约虚拟惯量控制的成本。
2、利用风电机组自身的转动动能特性,不会增加风电机组的额外载荷。
3、本发明的功率快速跟踪电网频率变化,根据电网频率提供虚拟惯量支撑以提升电网稳定性。
总之,采用本发明可保证在风电机组能力范围内进行虚拟惯量控制,使风电机组具备虚拟惯量能力,同时防止风电机组因超出自身调节控制能力而过快退出虚拟惯量控制状态,并解决了风电机组不具备惯量支撑能力的问题,有利于风电机组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1)初始化状态: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2)虚拟惯量控制判断:
2.1)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91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其中,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9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默认值可取20%,可根据风电机组能力和调度要求设置。
2.2)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默认可取49.95Hz,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默认值可取50.05Hz,具体根据当地电网调度要求进行设定。
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步骤3)的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3)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计算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093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取值应在4s~12s范围内,推荐为5s;fN为电网额定频率。
4)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01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推荐值为10s~15s,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可依据风电机组实际参数设定,建议取值为0.1。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02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其中,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5)虚拟惯量启动控制: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由风电机组的变桨系统通过旋转编码器采集计算获得,旋转编码器为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或绝对式旋转编码器;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1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6)虚拟惯量控制: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Tmax具体值根据风电机组载荷设计确定)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较大的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初始化模块、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虚拟惯量控制模块和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初始化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启动判断,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21
如果是则执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2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默认值可取20%,可根据风电机组能力和调度要求设置。其中,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具体如下:
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默认可取49.95Hz,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默认值可取50.05Hz,具体根据当地电网调度要求进行设定。
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采用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23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取值应在4s~12s范围内,推荐为5s;fN为电网额定频率。
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31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推荐值为10s~15s,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可依据风电机组实际参数设定,建议取值为0.1。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32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其中,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由风电机组的变桨系统通过旋转编码器采集计算获得,旋转编码器为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或绝对式旋转编码器;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4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Tmax具体值根据风电机组载荷设计确定)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较大的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用于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1)初始化状态: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2)虚拟惯量控制判断:
2.1)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51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其中,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5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默认值可取20%,可根据风电机组能力和调度要求设置。
2.2)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默认可取49.95Hz,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默认值可取50.05Hz,具体根据当地电网调度要求进行设定。
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步骤3)的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3)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计算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53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取值应在4s~12s范围内,推荐为5s;fN为电网额定频率。
4)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61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推荐值为10s~15s,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可依据风电机组实际参数设定,建议取值为0.1。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62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其中,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5)虚拟惯量启动控制: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由风电机组的变桨系统通过旋转编码器采集计算获得,旋转编码器为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或绝对式旋转编码器;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7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6)虚拟惯量控制: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Tmax具体值根据风电机组载荷设计确定)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较大的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
本实施例中的存储介质可以是磁盘、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U盘、移动硬盘等介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时,实现实施例1所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1)初始化状态: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2)虚拟惯量控制判断:
2.1)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81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其中,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8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默认值可取20%,可根据风电机组能力和调度要求设置。
2.2)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当f<flow或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默认可取49.95Hz,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默认值可取50.05Hz,具体根据当地电网调度要求进行设定。
若f>fup或f<flow,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步骤3)的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3)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计算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91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取值应在4s~12s范围内,推荐为5s;fN为电网额定频率。
4)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92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推荐值为10s~15s,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可依据风电机组实际参数设定,建议取值为0.1。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193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依据所使用的风电机组型号及参数设定。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其中,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5)虚拟惯量启动控制: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由风电机组的变桨系统通过旋转编码器采集计算获得,旋转编码器为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或绝对式旋转编码器;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BDA000260840001000020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6)虚拟惯量控制: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Tmax具体值根据风电机组载荷设计确定)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较大的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计算设备可以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手持终端、平板电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或其它具有处理器功能的终端设备。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初始化状态: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运行各变量;
2)虚拟惯量控制判断:
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当超出死区范围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设置为0;
3)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计算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4)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并对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进行限幅,并下发;
5)虚拟惯量启动控制:
通过风电机组的控制器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控制器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如满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6)虚拟惯量控制:
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变频器下发转矩参考值指令,并计时,当计时时间超过设定值或检测频率恢复到死区范围内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其中,F1为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ΔP虚拟惯量为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1)中,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在步骤2)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执行如下过程:
2.1)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11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其中,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1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
2.2)进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步骤3);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4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5
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其中,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6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7
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步骤3)的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在步骤3)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1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fN为电网额定频率;
在步骤4)中,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2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23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在步骤5)中,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31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在步骤6)中,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执行如下过程: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大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步骤7)的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5.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始化模块、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虚拟惯量控制模块和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初始化模块用于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风电机组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运行各变量;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当超出死区范围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设置为0;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
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用于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并对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进行限幅,并下发;
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利用风电机组的控制器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控制器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如满足则进入虚拟惯量控制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模块用于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变频器下发转矩参考值指令,并计时,当计时时间超过设定值或检测频率恢复到死区范围内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退出模块用于在虚拟惯量控制退出状态下将F1赋值为1,把ΔP虚拟惯量、Mflag、T调节计时赋值为0;其中,F1为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ΔP虚拟惯量为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化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上电后自检,当其安全链处于正常状态,等待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后,进行风电机组数据的读取,读取风电机组变量:当前需求并网有功功率P1、转速V、转矩T2及频率变化率df/dt;所述转速V为风电机组实时机械转速,所述转矩T2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转矩参考值,所述功率P1为风电机组的控制器计算得到的需求并网有功功率值,所述频率变化率df/dt为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采集电网侧三相电压瞬时值Ua、Ub、Uc后,利用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的锁相环(PLL)计算获得;检测风电机组的退出虚拟惯量控制标志信号F1,当检测到F1=0时,表示初始化完成,进入虚拟惯量启动判断,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当检测到F1=1时,再次进入初始化;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判断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判断风电机组是否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1
如果是则执行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否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有功调节量命令值设置为0,即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P10min为风电机组10mins平均发电有功功率值,PN为风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2
为启动功率百分比;其中,风电机组是否进入频率调节的死区范围判断具体如下:
若在死区范围内,则风电机组虚拟惯量调节偏差值ΔP虚拟惯量=0,流程结束,若不在死区范围内,则进行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即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其中是否在死区范围内的判断方法如下:
当flow≤f≤fup,频率在死区范围内;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5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6
频率在死区范围外,进入有功调频;
f为采集的电网同步频率值,flow为频率死区下限值,fup为频率死区上限值;若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7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8
锁定并取值进入调频瞬间风电机组发电有功功率值P0,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目标功率计算模块采用如下公式: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3
式中,TJ为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fN为电网额定频率;
所述动能调节值限幅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求取动能需求调节功率值ΔP动能需求
ΔP动能需求=(P0+ΔP虚拟惯量)-P1
计算动能调节能力的最大值ΔP动能能力max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54
式中,T惯量剩余持续时间=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由风电机组设计能力参数决定,T调节计时为虚拟惯量控制持续时间,ΔP动能能力max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大值,J为风电机组的叶轮转动惯量,Vmin为最小并网转速;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ax与factor*PN取最小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ax=min(ΔP动能能力max,factor*PN)
式中,factor为饱和系数;
计算惯量调节能力的最小值ΔP动能能力min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61
式中,ΔP动能能力min为风电机组的叶轮存储升功率动能功率能力最小值,Vmax为最大并网转速允许值;
动能能力饱和取值,ΔP动能能力min与factor*PN取最大值,公式如下:
ΔP动能min=max(ΔP动能能力min,factor*PN)
判断ΔP动能需求是否小于或等于0,如果确定小于或等于0,执行降功率动能限幅,否则执行升功率动能限幅;再进入目标功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P2=P1+ΔP动能执行
式中,P2为风电机组的主控制策略功率控制目标值,ΔP动能执行为最终下发执行动能调节值;
所述虚拟惯量启动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开始判断虚拟惯量控制的边界条件是否满足,当边界条件不满足时,不能进入启动状态,主控系统会保持初始化状态;其中,边界条件为:
a、ΔP虚拟惯量≠0;
b、桨距角Angle1<1°,所述桨距角Angle1为风电机组的叶片相对水平面角度;
c、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额定转速的Ω倍,Ω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d、转矩T1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转矩最小值;
e、转速V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超过t2,t2值由风电机组设计决定;
f、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
g、输入的目标功率值
Figure FDA0002608398000000062
时,转速V大于风电机组的发电机最小并网同步转速Vmin
以上条件均满足时,则达到边界条件要求,任意一条不满足时,对变量F2赋值,所述F2为超出边界条件标志,F2=0表示边界条件不满足,则主控系统返回初始化状态,直到边界条件满足时,对变量Mflag赋值,所述Mflag为功率快速跟踪控制启动标志,Mflag=1表示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
所述虚拟惯量控制模块执行如下操作:
当风电机组进入虚拟惯量控制状态时,T调节计时开始计时,主控系统会根据计算出的转矩值T1,转矩值T1需要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并设置最大转矩限定值Tmax防止机组过载,并且需要限定转矩的变化率,以便转矩值以合适的速率进行变化,防止超过转矩的最大幅值,其中,T1=MIN(P1/V,Tmax);
另外,为防止控制目标值突变导致风电机组载荷突增和大转速波动,需进行定步长控制,具体逻辑如下:
检测ΔT的值,ΔT为T1与T2的差值;当ΔT的值小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时,T3=T2;当Δ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当T的值大于K倍转矩控制精度,T1<T2时,T3=T1+T步长;系数K根据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设计确定,T步长为每次调节转矩步长,由风电机组载荷和控制设计决定;最终下发转矩T3给风电机组的全功率变流器或双馈变频器执行输出;
当T调节计时≥T调节最大允许运行时间或flow≤f≤fup时,完成整个虚拟惯量控制,进入虚拟惯量控制退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ax(ΔP动能min,ΔP动能需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功率动能限幅采用的公式为:ΔP动能执行=min(ΔP动能max,ΔP动能需求)。
9.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程序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
CN202010746043.XA 2020-07-29 2020-07-29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Active CN1119877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6043.XA CN111987742B (zh) 2020-07-29 2020-07-29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6043.XA CN111987742B (zh) 2020-07-29 2020-07-29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7742A true CN111987742A (zh) 2020-11-24
CN111987742B CN111987742B (zh) 2021-12-28

Family

ID=73445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6043.XA Active CN111987742B (zh) 2020-07-29 2020-07-29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87742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241A (zh) * 2010-09-21 2010-12-2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风电场并网协调控制方法
CN102403732A (zh) * 2011-11-08 2012-04-04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虚拟惯性控制方法
CN103441524A (zh) * 2013-08-01 2013-1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动态功率备用的变速风电机组频率控制方法
CN103441529A (zh) * 2013-08-22 2013-1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速风电机组模拟惯量响应控制方法
CN104600742A (zh) * 2014-12-25 2015-05-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储能装置补偿风电场虚拟惯量的方法
CN104836253A (zh) * 2015-05-19 2015-08-12 清华大学 双馈风机虚拟惯量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226723A (zh) * 2015-11-19 2016-01-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双馈风电机组基于风功率跟踪自适应调节的虚拟惯性控制方法
CN105811439A (zh) * 2016-05-25 2016-07-2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虚拟惯量的风电场黑启动频率控制方法
CN106528912A (zh) * 2016-09-19 2017-03-22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风电场调频容量评估方法
CN107565611A (zh) * 2017-08-25 2018-01-09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风电场惯量调频的方法
CN107910896A (zh) * 2017-11-29 2018-04-13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虚拟惯性和桨距角控制风电机组参与电网调频的方法
CN107959304A (zh) * 2017-12-06 2018-04-2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基于风-储协同运行的风电场虚拟惯量提升方法
CN108365616A (zh) * 2018-03-13 2018-08-03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风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377004A (zh) * 2018-04-23 2018-08-07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风储协调调频方法及系统
CN108521142A (zh) * 2018-04-11 2018-09-11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风电机组一次调频协调控制方法
CN108599234A (zh) * 2018-04-16 2018-09-28 清华大学 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及一次调频控制方法
CN109066779A (zh) * 2018-08-17 2018-12-21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241A (zh) * 2010-09-21 2010-12-2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风电场并网协调控制方法
CN102403732A (zh) * 2011-11-08 2012-04-04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虚拟惯性控制方法
CN103441524A (zh) * 2013-08-01 2013-1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动态功率备用的变速风电机组频率控制方法
CN103441529A (zh) * 2013-08-22 2013-1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速风电机组模拟惯量响应控制方法
CN104600742A (zh) * 2014-12-25 2015-05-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储能装置补偿风电场虚拟惯量的方法
CN104836253A (zh) * 2015-05-19 2015-08-12 清华大学 双馈风机虚拟惯量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226723A (zh) * 2015-11-19 2016-01-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双馈风电机组基于风功率跟踪自适应调节的虚拟惯性控制方法
CN105811439A (zh) * 2016-05-25 2016-07-2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虚拟惯量的风电场黑启动频率控制方法
CN106528912A (zh) * 2016-09-19 2017-03-22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风电场调频容量评估方法
CN107565611A (zh) * 2017-08-25 2018-01-09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风电场惯量调频的方法
CN107910896A (zh) * 2017-11-29 2018-04-13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虚拟惯性和桨距角控制风电机组参与电网调频的方法
CN107959304A (zh) * 2017-12-06 2018-04-2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基于风-储协同运行的风电场虚拟惯量提升方法
CN108365616A (zh) * 2018-03-13 2018-08-03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风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521142A (zh) * 2018-04-11 2018-09-11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风电机组一次调频协调控制方法
CN108599234A (zh) * 2018-04-16 2018-09-28 清华大学 风电机组的虚拟惯量及一次调频控制方法
CN108377004A (zh) * 2018-04-23 2018-08-07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虚拟同步机的风储协调调频方法及系统
CN109066779A (zh) * 2018-08-17 2018-12-21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侍乔明,等: "直驱永磁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的实验方法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朱敏,唐彬伟: "风力发电机组分布式接入一次调压算法研究与应用",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7742B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1142B (zh) 一种风电机组一次调频协调控制方法
US11421654B2 (en) Control of a wind power plant
CN107565611B (zh) 一种风电场惯量调频的方法
CN110994640A (zh) 一种新能源场站一次调频控制方法及装置和系统
CN112332440B (zh) 一种基于转子动能的双馈风电机组惯量支撑频率控制方法
CN108365633A (zh) 一种双馈风力发电机超速减载控制变参数虚拟惯量控制方法
CN110739721A (zh) 一种电压源型风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WO2021047192A1 (zh) 一种基于风速提前测量的风电机组有功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5649875B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066779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实现方法
CN108347059A (zh) 适用于二次频率调节的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方法及agc模型
CN107800154A (zh) 一种dfig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的多风速段综合控制方法
CN110401222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参与系统调频的综合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732943A (zh) 一种基于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的风电并网调频方法及系统
CN111987742B (zh) 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
CN105720596B (zh) 电力储能系统的调频方法和装置
CN115839305B (zh) 风储联合调频方法和风储联合调频装置
US11846270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of a wind park
CN109751185B (zh) 一种变速风电机组的分频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4069653A (zh) 计及储能出力方式的风电机组改进调频控制方法和系统
Liu et al. Control strategy to mitigate secondary frequency dips for DFIG with virtual inertial control
CN111934327A (zh) 一种风电机组一次调频与虚拟惯量协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943528B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608858B (zh) 调整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风力发电系统
CN112734152A (zh) 一种辅助服务信息采集与整合的市场机制调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