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5905A -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5905A
CN111965905A CN202010928519.1A CN202010928519A CN111965905A CN 111965905 A CN111965905 A CN 111965905A CN 202010928519 A CN202010928519 A CN 202010928519A CN 111965905 A CN111965905 A CN 111965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transparent substrate
dimmabl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85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5905B (zh
Inventor
林柏全
席克瑞
王林志
欧阳珺婷
秦锋
王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2851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所述可调光面板中,通过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三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通过第二驱动电极和第四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在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具有第一挡墙,通过第一挡墙将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液晶层分为多个第一液晶单元,通过第一挡墙能够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

Description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液晶装置不仅可以用于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液晶装置还可以作为可调光面板,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窗玻璃。相比于透光率固定的普通的玻璃窗,液晶装置制作的可调光面板,可以基于用户使用需求,调节透光率,可以满足用户多种透光率的使用需求。
目前,可调光面板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窗玻璃,相对于传统透光率固定的玻璃,智能窗玻璃可以通过控制液晶分子偏转调节透光率,以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透光率需求。但是,现有的可调光面板一般仅能整面调整透光率,不能实现不同区域的透光率调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方案如下:
一种可调光面板,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所述可调光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以及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
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
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三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四驱动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之间具有第一挡墙。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可调光面板中,通过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三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通过第二驱动电极和第四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在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具有第一挡墙,通过第一挡墙将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液晶层分为多个第一液晶单元,通过第一挡墙能够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窗玻璃,所述智能窗玻璃包括上述可调光面板。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窗玻璃中,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一挡墙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调光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第一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第二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或是第二透明基板对应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位置具有第一挡墙;
贴合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具有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挡墙。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制作方法中,制作的可调光面板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一挡墙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而且所述制作方法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可调光面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四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方法中,能够基于控制指令,单独控制上述可调光面板中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实现可调光面板分区域的透光率调节,而且第一可调光区域中具有第一挡墙,能够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一种基于染料液晶的常规可调光面板的切面图;
图2为图1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与挡墙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与挡墙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第一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光面板作为汽车侧窗玻璃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中第一可调光区域中挡墙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在P-P’方向切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中第二可调光区域中挡墙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在Q-Q’方向切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传统玻璃一般通过贴膜实现遮光、隔热以及保护隐私等功能。以汽车侧窗玻璃为例,当从车内向外看时,贴膜侧窗透光率大约在35%~50%范围。在夜晚或是阴天等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驾驶员通过贴膜的侧窗观察后视镜较难看清。如果不贴膜的话,又存在晴天光线刺眼、车内温度高及难以保护隐私等问题。而且传统贴膜玻璃的车窗透光率固定不变,不能满足客户不同透光率的使用需求。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一种基于染料液晶的常规可调光面板的切面图,图2为图1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的俯视图,所示可调光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玻璃基板11和第二玻璃基板12,以及位于两玻璃基板之间的染料液晶层13,染料液晶层13包括液晶分子131和染料分子132。两个玻璃板朝向染料液晶层13的一侧均具有透明电极层14和覆盖所述透明电极层14的配向层15。所述透明电极层14为整面的ITO电极。两层透明电极层14分别通过对应的走线16输入驱动信号,以在两透明电极层14之间形成电场控制液晶分子偏转,以调节透光率。
图1和图2所示可调光面板,可以通过驱动液晶分子偏转,实现透光率的调节,但是,其仅能整面调整透光率,不能实现不同区域的透光率调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通过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三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通过第二驱动电极和第四驱动电极能够单独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在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具有第一挡墙,通过第一挡墙将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液晶层分为多个第一液晶单元,通过第一挡墙能够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范围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形象的描述现有技术及其存在问题以及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可调光面板用于汽车的侧窗玻璃为例进行说明,显然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可调光面板不局限于汽车的侧窗玻璃领域的应用,也可以用于其他交通载具窗户玻璃或是家居窗户玻璃或是家居设备窗户玻璃。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与挡墙的俯视图,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B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A,所述可调光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21以及第二透明基板22;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3;
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电极24,所述第一透明电极24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第一驱动电极241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第二驱动电极242;
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电极25,所述第二透明电极2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第三驱动电极251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第四驱动电极252;
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所述第一液晶层23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31,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31之间具有第一挡墙26。通过走线27为驱动电极输入驱动信号,以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分别形成所需电场,以控制可调光区域中液晶分子偏转,实现两个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单独控制。
其中,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分离绝缘,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为相互绝缘的整面透明电极,二者连接不同的走线27,和/或,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分离绝缘,二者连接不同的走线27,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为相互绝缘的整面透明电极。
也就说,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都分离为两个独立的驱动电极,四个驱动电极分别连接不同的走线27,四个驱动电极均为整面透明电极,且相互绝缘,或者,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中至多一者为整面公共电极结构,该公共电极结构中两个驱动电极为一整面透明电极,该公共电极连接一条走线27。可以设置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分离绝缘,二者连接不同的走线27,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为相互绝缘的整面透明电极,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为整面的公共电极,此时二者共用同一走线27;也可以设置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为整面的公共电极,此时二者共用同一走线27,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分离绝缘,二者连接不同的走线27,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为相互绝缘的整面透明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通过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三驱动电极251,能够单独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透光率,通过第二驱动电极242和第四驱动电极252能够单独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在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具有第一挡墙26,通过第一挡墙26将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第一液晶层分23为多个第一液晶单元31,通过第一挡墙能26够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范围不同。现有技术中,对于一调光面板中,透光率的上限值仅取决于液晶分子处于白态(最大亮度状态)时的透光率,透光率下限值取决于液晶分子处于黑态(最小亮度状态)时的透光率。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可以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第一挡墙26,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透光率上限值和下限值,如果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大于液晶白态时的透光率,这样,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得到提高,如果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小于液晶黑态时的透光率,这样,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降低。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晶层23为染料液晶,包括均匀混合的液晶分子和染料分子。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均为ITO电极或是其他透明电极。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的实现方式如上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各个驱动电极的实现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描述方式,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各个驱动电极均包括多个独立的子电极的,各个子电极分别通过不同的走线27输入驱动信号,以实现更加精细的区域调光控制,此时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均可以实现局部调节透光率。同一驱动电极中,个子电极为平行的条形电极或是阵列排布的块状电极。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挡墙26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的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条形隔离墙262。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与所述第二条形隔离墙262为同层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之间,二者交叉,将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分为多个第一容纳槽28,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28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液晶单元31。通过相互交叉的所述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与所述第二条形隔离墙262即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B中第一液晶层23的分块,形成多个第一液晶单元31,还可以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其中,可以设置所述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与所述第二条形隔离墙262垂直交叉,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方向为图4中横向,第二方向为图4中竖直方向。如是可以将第一可调光区域B分为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一容纳槽28,第一容纳槽28为矩形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24背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侧覆盖有第一配向层PI1;所述第一挡墙26位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251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电极25以及所述第一挡墙26的表面覆盖有第二配向层PI2,所述第一挡墙26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端表面的所述第二配向层PI2与所述第一配向层PI1抵接。
一方面,相比于将所述第一挡墙26设置在第二配向层PI2表面,所述第一挡墙26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251的粘附稳定性更好,还可以通过覆盖第二配向层PI2进一步增强所述第一挡墙26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251的粘附稳定性。
另一方面,基于制作工艺需求,第二透明电极25需要刻蚀形成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所述第一挡墙26也需要刻蚀工艺形成所需图形结构,故可以将第一挡墙26设置在第三驱动电极251表面,以将其制作工艺兼容于第二透明电极25的制程中;而第二配向层PI2需要通过涂布和配向处理工序,可以兼容到液晶成盒工艺,使得制作工艺流程简单。如果将第一挡墙26设置第二配向层PI2上,不仅导致其附着稳定性较差,还无法实现工艺兼容,当完成第二电极25刻蚀后,需要转换到成盒工艺产线,形成所需第二配向层PI2后,需要再次转回刻蚀工艺产线,制作第一挡墙26,完成第一挡墙26后,需要再次转换成盒工艺产线,以便于液晶成盒,工艺复杂,效率低。
也可以将第一挡墙26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极241表面,第一配向层PI1覆盖第一挡墙26,所述第一挡墙26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的一端面的所述第一配向层PI1与所述第二配向层PI2抵接。
在图3所示方式中,可以通过第一挡墙26调整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以使得其与第二可调光区域A具有不同的透光率范围。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可调光面板中电极与挡墙的俯视图,基于图3和图4所示方式,图5和图6所示调光面板中,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所述第一液晶层23包括多个第二液晶单元32,相邻所述第二液晶单元32之间具有第二挡墙29。通过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中设置第二挡墙29,能够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上限值和下限值,从而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范围。如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于一调光面板中,透光率的上限值仅取决于液晶分子处于白态(最大亮度状态)时的透光率,透光率下限值取决于液晶分子处于黑态(最小亮度状态)时的透光率。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可以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第二挡墙29,调整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上限值和下限值,如果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大于液晶白态时的透光率,这样,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得到提高,如果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小于液晶黑态时的透光率,这样,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降低。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24背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侧覆盖有第一配向层PI1;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中的第一配向层PI1为整面同层结构。与第一挡墙26设置原理相同,基于工艺兼容性以及第二挡墙29的附着稳定性,设置所述第二挡墙29位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252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电极25以及所述第二挡墙29表面覆盖有第二配向层PI2,所述第二挡墙29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端表面的所述第二配向层PI2与所述第一配向层PI1抵接。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中的第二配向层PI2为整面同层结构。
同样,也可以将第二挡墙29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极242表面,第一配向层覆盖第二挡墙29和第一透明电极24,所述第二挡墙29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的一端面的所述第一配向层PI1与所述第二配向层PI2抵接。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挡墙29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的第三条形隔离墙291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的第四条形隔离墙292。其中,所述第三条形隔离墙291与所述第四条形隔离墙292为同层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之间,二者交叉,将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分A为多个第二容纳槽30,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30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液晶单元32。通过相互交叉的所述第三条形隔离墙291与所述第四条形隔离墙292即可以实现第二可调光区域分A中第一液晶层23的分块,形成多个第二液晶单元32,还可以调节第二可调光区域分A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所述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和所述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不同,二者位于同一透明基板,以便于同步制备,可以设置所述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这样,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范围不同,且第一可调光区域B平均透光率较大。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所述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液晶层23的最大透光率;所述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液晶层23的最小透光率。对于设定材料的第一液晶层23,其最大透光率和最小透光率均为固定值。当第一液晶层23处于白态时,具有最大透光率,当处于黑态态时,具有最小透光率。
相对于第一可调光区域B中第一液晶层23为整面结构的方式,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设置第一挡墙26,且设置所述第一挡墙26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液晶层23的最大透光率,可以使得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有所提升。相对于第二可调光区域A中第一液晶层23为整面结构的方式,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设置第二挡墙29,且设置所述第二挡墙29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液晶层23的最小透光率,可以使得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均下降。这样,本发明实施所述可调光面板可以用于作为汽车侧窗玻璃,第一可调光区域B用于作为所述侧窗玻璃所对应后视镜的观察区域,亮度较大,便于驾驶员观看后视镜中路况信息,第二可调光区域A作为非观察区域,亮度较小,可以有效遮挡光线,且具有较好的隐私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所述第一挡墙26为透光的光学胶,其透光率大于第一液晶层23的最大透光率,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所述第二挡墙29为不透光的光学胶,其透光率小于第一液晶层23的最大透光率,能够有效降低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上限值和下限值。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墙26和所述第二挡墙29可以为有机材料,如光学胶,也可以为透明的无机材料,如塑料。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所述第二挡墙29的宽度为8μm-12μm,高度为6μm-10μm;所述第一挡墙26的宽度为8μm-12μm,高度为6μm-10μm。在所述宽度范围内,在满足挡墙附着稳定性的同时,避免其宽度过大导致透光均匀性差的问题。在所述高度范围内,在满足液晶成盒需求的同时,避免其高度过大导致面板厚度大的问题。
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第三驱动电极251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252之间具有绝缘间隙Gap1。
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第一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透明电极24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41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42之间具有绝缘间隙Gap1。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相同,二者中绝缘间隙Gap1相同。通过设置所述绝缘间隙Gap1,能够将可调光面板分为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分别进行透光率控制。
可以设置所述绝缘间隙Gap的宽度范围是2μm-5μm。在该宽度范围内,能够有效保证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的绝缘性能,保证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的绝缘性能,还可以避免间隙过大导致液晶偏转均一性差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以本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均设置具有绝缘间隙Gap1为例进行说明,其他方式中,可以设置二者中的一者设置所述绝缘间隙Gap1。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透明电极24和第二透明电极25均具有所述绝缘间隙,也可以设置其中一个具有绝缘间隙,另一个为无绝缘间隙的整面公共电极,此时两个可调光区域公用同一公共电极。如可以设置第二透明电极25为公共电极,第一透明电极24包括分离的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第二透明电极25中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为一体整面的公共电极,二者等电位。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用于汽车侧窗玻璃时,相对于第二调光区域A中第一液晶层23无第二挡墙29的方案,通过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增加透光率低于第一液晶层23白态透光率的第二挡墙29,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上限值和下限值较低,具有很好的遮光和隐私保护功能。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透光率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较高,可以保证较好的后视镜路况观察效果,保证驾驶的安全性。
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光面板作为汽车侧窗玻璃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侧窗玻璃中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第一可调光区域B用于驾驶位的驾驶员观看所对应后视镜。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的侧窗玻璃,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可调范围在10.9%-46.9%,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可调范围在42.8%-71.3%。
在所述侧窗玻璃中,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同属于同一可调光面板,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均为完整玻璃板,可调光面板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分区是通过第一透明电极和/或第二透明电极中绝缘间隙,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单独调控。
表1:
Figure BDA0002669336720000121
如上表1所示,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的侧窗玻璃,能够基于不同车辆状态和用户使用需求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满足用户对车窗玻璃透光率多样性的需求。
下面,以常暗染料液晶模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中第一挡墙26和第二挡墙29调光原理进行说明。显然本发明技术方案对应调光面板所采用的具体调光技术不局限于常暗染料液晶模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液晶模式。
在常规染料液晶的基础上,将第一透明电极24通过对应的绝缘间隙Gap1分为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将第二透明电极25通过对应的绝缘间隙Gap1分为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基于此,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可以分别由一对驱动电极所输入的驱动信号控制,以单独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二驱动电极242分别为一整块的TIO电极。第三驱动电极251和第四驱动电极252分别为一整块的TIO电极。绝缘间隙Gap1通常大于3.5μm。绝缘间隙Gap1形状、宽度基于分区调光需求设定,不局限于本发明实施例记载方式。
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中第一可调光区域中挡墙的俯视图,图10为图9在P-P’方向切面图,在高透光率的第一可调光区域B增加第一挡墙26,包括交叉为网格状的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以及第二条形隔离墙262,二者交叉形成多个第一容纳槽28,从而将第一可调光区域B划分为多个第一液晶单元31。图9为第一挡墙26的俯视图,示出了一个第一容纳槽28,图10为第二条形挡墙262的切面图,第一挡墙26采用光学胶刻蚀制备而成,位于第三驱动电极251表面,其顶部的第二配向层PI2与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第一配向层PI1抵接,故第一挡墙26和第一透明基板21之间无染料液晶。第一挡墙26宽度a1为10μm,高度h为8μm,即第一条形隔离墙261以及第二条形隔离墙262的宽度均为10μm,高度h均为8μm。
对于具有第一挡墙26的可调光面板,设定染料液晶透光率为X1,如果第二可调光区域A中第一液晶层23为整层结构,其透光率为X。第一可调光区域B整体透光率设为Y1,第一挡墙26宽度为a1,第一液晶单元31是边长为(b1-a1)的正方形,第一挡墙26透光率为Z1,则Y1为:
Figure BDA0002669336720000131
以单液晶盒的常暗染料液晶透光率为例,X黑态时为13.5%,X白态时为58%,b1=60μm,a1=10μm,Z1=97%,则Y1在黑态时为39%,在白态时为70%。第一可调光区域B具有较大的透光率,且透光率范围较大,可以在该范围内基于需求进行区域透光率的独立调控。
如图11和图e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光面板中第二可调光区域中挡墙的俯视图,图12为图11在Q-Q’方向切面图,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设置上述第一挡墙26同时,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设置第二挡墙29。所述第二挡墙29包括交叉为网格状的第三条形隔离墙291以及第四条形隔离墙292,二者交叉形成多个第二容纳槽30,将第二可调光区域分A中第一液晶层23的分块,形成多个第二液晶单元32。图11为第二挡墙29的俯视图,示出了一个第二容纳槽30,图12为第四条形隔离墙292的切面图,设定第二挡墙29为黑色光学胶,则第一可调光区域B在整体为液晶层的基础上会进一步降低。则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Y2计算公式同Y2计算公式,Y2为:
Figure BDA0002669336720000141
如果设定a2=10μm,b2=100μm,黑色的第二挡墙29透光率X2=0,则Y2在黑态时为10.9%,在白态时为46.9%。
可见,通过设置第一挡墙26能够有效提高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通过设置第二挡墙29能够有效降低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通过挡墙设计,还能够使得所在可调光区域中染料液晶封闭在对应液晶单元中,当整体可调光面板发生机械形变时,染料分子不会在液晶单元间移动,可以保证形变后透光率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可调光面板不局限于用于汽车车窗玻璃,在前他调整透光率范围的调光应用场景中同样可以使用。比如染料液晶可以通过双液晶盒结构应用于透光率下限值要求较高的领域(双液晶盒中染料二向色分子正交后就有更低透光率的黑态),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此时,调光面板结构如图13-图15所示。
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基于图3所示方式,图13所示方式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远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21一侧的第三透明基板41;所述第二透明基板22与所述第三透明基板41之间具有第二液晶层42;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所述第二液晶层42中具有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26相同的第三挡墙43,所述第三挡墙43将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所述第二液晶层42分为多个与所述第一液晶单元31一一对应的第三液晶单元44。
图13为双液晶盒结构的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22及该两透明基板之间的结构。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二透明基板22和第三透明基板41及该两透明基板之间的结构。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透光率等于两个液晶盒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透光率的共同效果。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透光率等于两个液晶盒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共同效果。故图13所示方式,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B和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更低下限值。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双液晶盒结构的可调光面板,第一液晶层23包括对应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第一液晶区和对应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第二液晶区。第一液晶区可以通过相对的第一驱动电极241和第三驱动电极251控制透其光率。第二液晶区可以通过相对的第二驱动电极242和第四驱动电极252控制其透光率。
第二液晶层42包括对应第一可调光区域B的第三液晶区和对应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第四液晶区。第二液晶盒中具有和第一液晶盒相同的驱动电极、配向层和挡墙结构。同样可以实现第三液晶区和第四液晶区透光率的独立控制。
在第一可调光区域B,透光率等于两液晶盒在该区域的共同作用效果。在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等于两液晶盒在该区域的共同作用效果。
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基于图13所示方式,图14所示方式中,第一透明基板21的长度大于第二透明基板22的长度,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端和第二透明基板22齐平,另一端超出第二透明基板22的部分具有第一柔性线路板FPC1,第一柔性线路板FPC1位于第一透明基板21朝向第二透明基板22的一侧,用于使得第一液晶盒中驱动电极和外部电路连接;第三透明基板41的长度大于第二透明基板22的长度,第三透明基板41的一端和第二透明基板22齐平,另一端超出第二透明基板22的部分具有第二柔性线路板FPC2,第二柔性线路板FPC2位于第三透明基板41朝向第二透明基板22的一侧,用于使得第二液晶盒中驱动电极和外部电路连接。
设置第一柔性线路板FPC1和第二柔性线路板FPC2位于可调光面板相反的两个侧面,以便于切割形成第一透明基板21超出第二透明基板22的部分,并形成第三透明基板41超出第二透明基板22的部分。
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FPC1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FPC2连接同一控制器,当控制器执行相应控制指令,调节透光率时,可以通过第一柔性线路板FPC1为第一液晶盒中的各个驱动电极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液晶层23中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调节第一液晶盒的透光率,可以通过第二柔性线路板FPC2为第二液晶和中各个驱动电极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二液晶层42中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调节第二液晶盒的透光率。
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果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所述第一液晶层23中具有第二挡墙29,基于图14所示方式,图15所示方式中,所述可调光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所述第二液晶层42中具有与所述第二挡墙29相同的第四挡墙45,所述第四挡墙45将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A的所述第二液晶层分42为多个与所述第二液晶单元32一一对应的第四液晶单元46。
图15所示可调光面板中,在图14基础上增加了对第二可调光区域A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进行调控的第二挡墙29和第四挡墙45,两个液晶盒的实现结构原理和驱动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调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中,将第一液晶盒中的挡墙结构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透明电极上,将第二液晶盒中的挡墙结构设置在第三透明基板41的透明电极上。第二透明基板相反的两个表面可以直接采用整面的公共电极。该双液晶盒结构的可调光面板,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三透明基板41上的结构对称相同,可以采用相同工艺流程和掩膜版制备,制作工艺简单。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窗玻璃,所述智能窗玻璃可以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智能窗玻璃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可调光面板51;与所述可调光面板51连接的控制器52,所述控制器52用于响应控制指令,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和/或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
所述智能窗玻璃可以实现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挡墙调整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以满足用户不同透光率的需求。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调光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1:提供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第一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第二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或是第二透明基板对应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位置具有第一挡墙。
步骤S12:贴合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具有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挡墙。
所述制作方法可以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所述可调光面板,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可以实现可调光面板中第一可调光区域和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的单独分区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挡墙调整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以满足用户不同透光率的需求。
所述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双液晶盒的可调光面板时,以图16所示方式为例,包括:首先,在第一透明基板上依次制作图形化的ITO电极作为第一透明电极和图形化的挡墙,再涂布第一配向层,并对第一配向层进行配向处理(如光配向)。然后,在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个表面制作整面ITO电极作为第二透明电极,涂布第二配向层,对第二配向层进行配向处理。进一步的,第一透明基板上涂框胶,灌注液晶后和第二透明基板成盒,第二透明电极朝向第一透明基板贴合固定。进一步的,在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反的另一面制作整面ITO电极作为第三透明电极,涂布第三配向层,对第三配向层进行配向处理。进一步的,在第三基板上依次制作图形化的ITO电极作为第四透明电极和图形化的挡墙,再形成第四配向层,对第四配向层进行配向处理。第四透明电极包括分别位于两个可调光区域的分离的驱动电极。进一步的,再第三透明基板上涂框胶,灌注液晶后和第二透明基板具有第三透明电极的一侧成盒。最后,切割台阶结构,绑定柔性线路板,以引出信号线。本发明实施例中,各个透明基板可以为玻璃基板。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光面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响应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四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
其中,基于所述控制指令,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接入不同电压,和/或所述第三驱动电极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接入不同电压,以实现两个可调光区域透光率的独立调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可调光面板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可调光面板对应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所述可调光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以及第二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
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朝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
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三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四驱动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之间具有第一挡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的第一条形隔离墙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条形隔离墙;
其中,所述第一条形隔离墙与所述第二条形隔离墙为同层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二者交叉,将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分为多个第一容纳槽,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液晶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背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覆盖有第一配向层;
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第三驱动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以及所述第一挡墙的表面覆盖有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挡墙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端表面的所述第二配向层与所述第一配向层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二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二液晶单元之间具有第二挡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挡墙的透光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液晶层的最大透光率;
所述第二挡墙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液晶层的最小透光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为透光的光学胶;
所述第二挡墙为不透光的光学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背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覆盖有第一配向层;
所述第二挡墙位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挡墙表面覆盖有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二挡墙朝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端表面的所述第二配向层与所述第一配向层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墙的宽度为8μm-12μm,高度为6μm-10μm;
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为8μm-12μm,高度为6μm-1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墙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的第三条形隔离墙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的第四条形隔离墙;
其中,所述第三条形隔离墙与所述第四条形隔离墙为同层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二者交叉,将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分为多个第二容纳槽,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液晶单元。
11.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之间具有绝缘间隙;
所述第三驱动电极与所述第四驱动电极之间具有绝缘间隙。
12.根据权利要11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间隙的宽度范围是2μm-5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远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一侧的第三透明基板;
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具有第二液晶层;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液晶层中具有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相同的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将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液晶层分为多个与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一一对应的第三液晶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光面板,其特征在于,如果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液晶层中具有第二挡墙,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液晶层中具有与所述第二挡墙相同的第四挡墙,所述第四挡墙将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液晶层分为多个与所述第二液晶单元一一对应的第四液晶单元。
15.一种智能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窗玻璃包括:
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光面板;
与所述可调光面板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控制指令,调节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和/或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
16.一种可调光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光面板具有第一可调光区域以及第二可调光区域,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第一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第二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或是第二透明基板对应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位置具有第一挡墙;
贴合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具有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所述液晶层包括多个第一液晶单元,相邻所述第一液晶单元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挡墙。
17.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光面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一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四驱动电极提供控制电压,以控制所述第二可调光区域的透光率。
CN202010928519.1A 2020-09-07 2020-09-07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9659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8519.1A CN111965905B (zh) 2020-09-07 2020-09-07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8519.1A CN111965905B (zh) 2020-09-07 2020-09-07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05A true CN111965905A (zh) 2020-11-20
CN111965905B CN111965905B (zh) 2022-12-27

Family

ID=73392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8519.1A Active CN111965905B (zh) 2020-09-07 2020-09-07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590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6293A (zh) * 2021-07-08 2021-11-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2236521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调光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31836A1 (en) * 2017-02-10 2018-08-16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dimming device
CN109116631A (zh) * 2018-09-30 2019-01-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9739040A (zh) * 2019-02-25 2019-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光片、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9640654U (zh) * 2019-05-24 2019-1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玻璃
CN211149139U (zh) * 2020-01-22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面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31836A1 (en) * 2017-02-10 2018-08-16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dimming device
CN109116631A (zh) * 2018-09-30 2019-01-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9739040A (zh) * 2019-02-25 2019-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光片、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9640654U (zh) * 2019-05-24 2019-1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玻璃
CN211149139U (zh) * 2020-01-22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6521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调光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CN113596293A (zh) * 2021-07-08 2021-11-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05B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5905B (zh) 可调光面板、智能窗玻璃、制作方法及控制方法
CN104460169A (zh) 电极板、电致变色板、电致变色镜及其显示装置
CN101326462B (zh) 滤色器基板和包括这种滤色器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KR101641167B1 (ko) 투명 전기활성 시스템
JP2012524291A (ja) 透明度制御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2012524290A (ja) 透明度制御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CN211149139U (zh) 调光面板
CN110346987A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05857A (zh) 一种pdlc调光膜及调光玻璃
CN21142698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8025786A (ja) 調光フィルム、調光部材、車両及び調光フィルムの給電方法
CN112965304B (zh) 调光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和交通设备
EP3779583A1 (en) Light control unit
CN215833725U (zh) 一种调光玻璃及玻璃组件
CN113156719A (zh) 调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20010077157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패널 및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238415B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4375727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14675441A (zh) 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061855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6711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3159607A1 (zh) 调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调光玻璃
CN115685603A (zh) 一种调光玻璃及玻璃组件
JP2020126153A (ja) 調光シート及び光学平板、合わせガラス
CN100437237C (zh) 液晶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