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4310A -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4310A
CN111954310A CN202010411490.XA CN202010411490A CN111954310A CN 111954310 A CN111954310 A CN 111954310A CN 202010411490 A CN202010411490 A CN 202010411490A CN 111954310 A CN111954310 A CN 111954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link
automatic repeat
repeat request
hybrid automatic
logica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14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4310B (zh
Inventor
潘立德
郭豊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954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4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based on age of data to be s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从用户设备的角度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含用户设备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方法还包含用户设备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方法进一步包含用户设备根据逻辑信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

Description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9年5月17日提交的第62/849,422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权益,所述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网络,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的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往来移动通信装置的大量数据的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移动语音通信网络演进成与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数据包通信的网络。此类IP数据包通信可以为移动通信装置的用户提供IP承载语音、多媒体、多播和点播通信服务。
示例性网络结构是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E-UTRAN系统可提供高数据吞吐量以便实现上述IP承载语音和多媒体服务。目前,3GPP标准组织正在讨论新下一代(例如,5G)无线电技术。因此,目前在提交和考虑对3GPP标准的当前主体的改变以使3GPP标准演进和完成。
发明内容
公开一种从用户设备(UE)的角度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sidelink bufferstatus report,SL BSR)的方法和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含UE将SL BSR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方法还包含UE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方法进一步包含UE根据逻辑信道的HARQ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
附图说明
图1展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2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传送器系统(也被称作接入网络)和接收器系统(也被称作用户设备或UE)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4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的程序代码的功能框图。
图5是3GPP R2-1900370的图A-1的再现。
图6是3GPP R2-1900370的图A-2的再现。
图7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图6.1.3.1a-1的再现。
图8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图6.1.3.1a-2的再现。
图9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1的再现。
图10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1a的再现。
图11是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2 6.2.1-1a的再现。
图12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1的再现。
图13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2的再现。
图14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3的再现。
图15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4的再现。
图16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5的再现。
图17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表6.2.1-1的再现。
图18是3GPP TS 38.321 V15.5.0的表6.2.1-2的再现。
图19A和19B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SL BSR格式的实例。
图20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SL BSR格式的实例。
图21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SL BSR格式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Channel Identity,LCID)用途的实例。
图22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SL BSR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子标头格式的实例。
图23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4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5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6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7是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的示例性无线通信系统和装置采用支持广播服务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经广泛部署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例如,语音、数据等等。这些系统可以基于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3GPP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无线接入、3GPP长期演进高级(Long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或LTE-Advanced)、3GPP2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Broadband,UMB)、WiMax、3GPP新无线电(New Radio,NR)或一些其它调制技术。
具体地说,下文描述的示例性无线通信系统装置可被设计成支持一个或多个标准,例如由在本文中被称作3GPP的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协会提供的标准,包含:TS36.321 V15.3.0,“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规范”;R2-1900370,“支持NR V2X的电子邮件论述[104#58][NR V2X]-QoS的概述”;3GPP RAN1#95主席笔记;以及TS38.321 V15.5.0,“NR;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规范”。上文所列的标准和文献特此明确地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
图1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多址接入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网络100(access network,AN)包含多个天线组,其中一个天线组包含104和106,另一天线组包含108和110,并且又一天线组包含112和114。在图1中,针对每个天线组仅展示两个天线,但是每个天线组可利用更多或更少个天线。接入终端116(access terminal,AT)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经由前向链路120向接入终端116传送信息,并经由反向链路118从接入终端116接收信息。接入终端(AT)122与天线106和108通信,其中天线106和108经由前向链路126向接入终端(AT)122传送信息,并经由反向链路124从接入终端(AT)122接收信息。在FDD系统中,通信链路118、120、124和126可使用不同频率以供通信。例如,前向链路120可使用与反向链路118所使用频率不同的频率。
每个天线组和/或其设计成在其中通信的区域通常被称作接入网络的扇区。在实施例中,天线组各自被设计成与接入网络100所覆盖的区域的扇区中的接入终端通信。
在经由前向链路120和126的通信中,接入网络100的传送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以便改进不同接入终端116和122的前向链路的信噪比。并且,相比于通过单个天线传送到它的所有接入终端的接入网络,使用波束成形以传送到在接入网络的整个覆盖范围中随机分散的接入终端的所述接入网络通常对相邻小区中的接入终端产生更少的干扰。
接入网络(access network,AN)可以是用于与终端通信的固定站或基站,并且也可以被称作接入点、Node B、基站、增强型基站、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eNB),或某一其它术语。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还可以被称作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通信装置、终端、接入终端或某一其它术语。
图2是MIMO系统200中的传送器系统210(也被称作接入网络)和接收器系统250(也被称作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或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实施例的简化框图。在传送器系统210处,从数据源212将用于数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提供到传送(TX)数据处理器214。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相应的传送天线传送每个数据流。TX数据处理器214基于针对每一数据流而选择的特定译码方案来格式化、译码及交错所述数据流的业务数据以提供经译码数据。
可使用OFDM技术将每个数据流的经译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多路复用。导频数据通常为以已知方式进行处理的已知数据样式,且可在接收器系统处使用以估计信道响应。随后基于针对每个数据流而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PSK、M-PSK或M-QAM)来调制(即,符号映射)用于所述数据流的经多路复用导频和经译码数据以提供调制符号。可以通过由处理器230执行的指令来确定用于每个数据流的数据速率、译码和调制。
接着将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符号提供给TX MIMO处理器220,所述处理器可进一步处理所述调制符号(例如,用于OFDM)。TX MIMO处理器220接着将NT个调制符号流提供给NT个传送器(TMTR)222a到222t。在某些实施例中,TX MIMO处理器220将波束成形权重应用于数据流的符号和正从其传送所述符号的天线。
每个传送器222接收和处理相应符号流以提供一或多个模拟信号,且进一步调节(例如,放大、滤波和升频转换)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经由MIMO信道传送的经调制信号。接着分别从NT个天线224a到224t传送来自传送器222a到222t的NT个经调制信号。
在接收器系统250处,由NR个天线252a到252r接收所传送的经调制信号,并且将从每个天线252接收到的信号提供到相应的接收器(RCVR)254a到254r。每个接收器254调节(例如,滤波、放大和降频转换)相应的接收到的信号,将经调节信号数字化以提供样本,且进一步处理所述样本以提供对应的“接收到的”符号流。
RX数据处理器260接着基于特定接收器处理技术从NR个接收器254接收并处理NR个接收到的符号流以提供NT个“检测到的”符号流。RX数据处理器260接着对每个检测到的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错和解码以恢复数据流的业务数据。由RX数据处理器260进行的处理与由TX MIMO处理器220和TX数据处理器214在传送器系统210处所执行的处理互补。
处理器270周期性地确定要使用哪个预译码矩阵(下文论述)。处理器270制定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
反向链路消息可以包括与通信链路和/或接收到的数据流有关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反向链路消息接着由TX数据处理器238(其还接收来自数据源236的数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处理,由调制器280调制,由传送器254a到254r调节,及被传送回到传送器系统210。
在传送器系统210处,来自接收器系统250的经调制信号通过天线224接收、通过接收器222调节、通过解调器240解调,并通过RX数据处理器242处理,以提取通过接收器系统250传送的反向链路消息。接着,处理器230确定使用哪一预译码矩阵以确定波束成形权重,然后处理所提取的消息。
转而参考图3,此图展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替代简化功能框图。如图3中所示,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300以用于实现图1中的UE(或AT)116和122或图1中的基站(或AN)100,并且无线通信系统优选地是LTE或NR系统。通信装置300可包含输入装置302、输出装置304、控制电路306、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308、存储器310、程序代码312以及收发器314。控制电路306通过CPU 308执行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由此控制通信装置300的操作。通信装置300可接收由用户通过输入装置302(例如,键盘或小键盘)输入的信号,且可通过输出装置304(例如,监视器或扬声器)输出图像和声音。收发器314用于接收和传送无线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到控制电路306,且无线地输出由控制电路306产生的信号。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300来实现图1中的AN100。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图3中所示的程序代码312的简化框图。在此实施例中,程序代码312包含应用层400、层3部分402以及层2部分404,且耦合到层1部分406。层3部分402大体上执行无线电资源控制。层2部分404大体上执行链路控制。层1部分406大体上执行物理连接。
3GPP R2-1900370中的附件如下描述用于NW配置或预配置SLRB的若干候选选项:
附件:用于NW配置/预配置SLRB的候选选项
根据LTE SL的经验,具有不同RRC状态/资源分配模式的UE可以取决于信令的不同方式以及用于其SL(预)配置(即,专用信令、系统信息和预配置)的程序。因此,下文给出具有不同信令流的选项。
●选项1
[标题为“基于PC5 QoS模板的UE特定的配置”的3GPP R2-1900370的图A-1再现为图5]
由于SA2推断出限定VQI来表示TR 23.786中的每包PC5 QoS参数并且指示每个V2X消息(每当可适用时)的VQI由应用层[1]设定,因此此选项基于此结论并且进一步假设在每个V2X包上标记的PC5 PC5参数(例如,VQI等,此处,附图中的特定PC5QoS参数包含VQI和Q2识别的其它可能的QoS参数,使得置于此处的“等等”可以稍后根据Q2结论更新(如果最终支持该选项本身)。这也适用于下面的选项3和4),即PC5 QoS模板(类似于Uu,这里的术语“PC5QoS模板”是指PC5 QoS参数集,即VQI和来自Q2的其它可能的QoS参数)也被提交给AS(类似于传统PPPP/PPPR),如在以上步骤2中。在步骤3中,UE可以向gNB/ng-eNB报告(多个)包的PC5 QoS模板,并且请求与所报告的这些(多个)PC5 QoS模板相关联的(多个)SLRB的配置。作为响应,gNB/ng-eNB可以用信号通知与所报告的(多个)PC5 QoS模板相关联的(多个)SLRB的配置;这些SLRB配置可包含SLRB ID、PC5 QoS模板到SLRB映射、SDAP/PDCP/RLC/LCH配置等。在步骤5中,AS中的UE根据gNB/nb-eNB配置建立与(多个)包的QoS模板相关联的(多个)SLRB,且将(多个)包映射到所建立的(多个)SLRB。然后,发生SL传送。
由于SA2在TR 23.786[1]中假设“此版本中不支持非标准化VQI”,因此很有可能类似于NR Uu中使用的5QI,每个VQI的PC5 QoS参数也在规范中标准化。而且,如果VQI本身被视为不足以反映Q2中的所有PC5 QoS参数,那么其它所需QoS参数将与VQI一起使用以形成PC5QoS模板并且也被报告给RAN。因此,此选项的特征在于,使UE能够将RAN中的可用包的QoS参数直接“告知”gNB/ng-eNB,因此不再需要依赖于CN来了解如在Uu中的UE业务的QoS模板。
适用性:在此选项中,gNB/ng-eNB取决于UE所报告的实际可用包的PC5 QoS参数来配置SLRB,使得SLRB以UE特定方式工作并且应用于RRC_CONNECTED UE。
●选项2
[标题为“基于PC5 QoS流的UE特定的配置”的3GPP R2-1900370的图A-2再现为图6]
如图A-2中所示的选项2将模仿NR Uu中基于QoS流的机制,因为根据TR 23.786[1]中的解决方案#19,还至少针对QoS支持SL单播提出SA2,以使用如下基于PC5 QoS流的机制[1]:
Figure BDA0002493429970000071
具体来说,在步骤0中,如以上SA2结论,通过服务授权和提供程序将每个PC5 QoS流的PC5 QoS参数和PC5 QoS规则预先提供给UE;类似地,还通过预先提供的方式将每个QoS流的PC5 QoS模板提供给eNB/ng-eNB。随后,当(多个)包到达时,UE可以首先基于在步骤0中配置的PC5 QoS规则导出相关联的(多个)PC5 QoS流的标识符,并且随后可在步骤3中将这些(多个)PC5 QFI报告给gNB/ng-eNB。在gNB/ng-eNB侧处,UE可以基于步骤0中从5GC的提供导出这些所报告的(多个)PC5 QFI的(多个)QoS模板,因此可以用信号通知与所报告的(多个)PC5 QFI UE相关联的(多个)SLRB的配置。在步骤5中,AS中的UE根据gNB/ng-eNB配置建立与(多个)包的(多个)PC5 QFI相关联的(多个)SLRB,并将(多个)可用包映射到所建立的(多个)SLRB。
与选项1的最大差异在于,在如在NR Uu中仅使用QFI的情况下,每个QoS流的特定QoS参数在UE/RAN的AS中可能不直接可见,因此gNB/ng-eNB仍需要取决于来自CN的配置来知晓如在Uu中的特定QoS模板(尽管以预先提供的方式提供QoS模板)。
适用性:类似于选项1,此选项仅适用于RRC_CONNECTED UE。
RAN1#95会议商定如下(如3GPP RAN1#95主席笔记中所提到):
Figure BDA0002493429970000072
3GPP TS 36.321陈述:
6.1.3.1a 侧链路BSR MAC控制元素
侧链路BSR和截断侧链路BSR MAC控制元素由每报告目标群组的一个目的地索引字段、一个LCG ID字段和一个对应缓冲区大小字段组成。
侧链路BSR MAC控制元素由具有LCID的MAC PDU子标头识别,如表6.2.1-2中指定。它们具有可变的大小。
对于每个包含的群组,字段定义如下(图6.1.3.1a-1和6.1.3.1a-2):
-目的地索引:目的地索引字段识别ProSe目的地或V2X侧链路通信的目的地。此字段的长度是4个位。所述值被设定为用于侧链路通信的destinationInfoList中报告的目的地的索引,或被设定为关联到用于V2X侧链路通信的v2x-DestinationInfoList中报告的相同目的地的(多个)索引当中的一个索引。如果报告多个此类列表,那么所述值跨所有列表以与[8]中指定的相同次序循序地编索引。
-LCG ID:逻辑信道群组ID字段识别正报告缓冲区状态的(多个)逻辑信道群组。所述字段的长度是2个位;
-缓冲区大小:缓冲区大小字段识别在用于TTI的所有MAC PDU已经建置之后跨越ProSe目的地的LCG的所有逻辑信道可用的总数据量。数据量是以字节的数目指示。数据量将包含可用于RLC层中和PDCP层中的传送的所有数据;何种数据将被视为可用于传送的定义分别在[3]和[4]中指定。RLC和MAC标头的大小在缓冲区大小计算中不考虑。此字段的长度是6个位。缓冲区大小字段采取的值在表6.1.3.1-1中展示;
-R:保留位,经设定为“0”。
以属于LCG的侧链路逻辑信道的最高优先级的递减次序包含LCG的缓冲区大小,而无关于目的地索引字段的值。
[标题为“针对偶数N的侧链路BSR和截断侧链路BSR MAC控制元素”的3GPP TS 36.321V15.3.0的图6.1.3.1a-1再现为图7]
[标题为“针对奇数N的侧链路BSR和截断侧链路BSR MAC控制元素”的3GPP TS 36.321V15.3.0的图6.1.3.1a-2再现为图8]
6.2.1 用于DL-SCH、UL-SCH和MCH的MAC标头
MAC标头具有可变大小且由以下字段组成:
-LCID:逻辑信道ID字段识别对应MAC SDU的逻辑信道实例或对应MAC控制元素或填充的类型,如分别针对DL-SCH、UL-SCH和MCH的表6.2.1-1、6.2.1-2和6.2.1-4中所描述。对于MAC PDU中包含的每个MAC SDU、MAC控制元素或填充,存在一个LCID字段。除此之外,当需要单字节或两字节填充,但是单字节或两字节填充无法在MAC PDU结束时通过填充实现时,MAC PDU中包含一个或两个额外LCID字段。如果LCID字段经设定为“10000”,那么额外八比特组存在于含有eLCID字段的MAC PDU子标头中且此额外八比特组在含有LCID字段的八比特组之后。除了在增强的覆盖范围中且unicastFreqHoppingInd-r13指示于携载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的SI消息的BR版本中时之外的类别0的UE[12]和支持用于单播的跳频的UE[12]应使用LCID“01011”指示CCCH,支持用于单播的跳频的BL UE[12]和支持用于单播的跳频的在增强覆盖范围中的UE[12]应使用LCID“01100”指示CCCH(如果unicastFreqHoppingInd-r13指示于携载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的SI消息的BR版本中),否则UE应使用LCID“00000”指示CCCH。LCID字段大小是5个位;
-eLCID:扩展的逻辑信道ID字段识别对应MAC SDU的逻辑信道实例或对应MAC控制元素的类型,如分别针对DL-SCH和UL-SCH在表6.2.1-1a和6.2.1-2a中所描述。eLCID字段的大小为6个位。
-L:长度字段指示对应MAC SDU或大小可变的MAC控制元素的字节长度。除了最后一个子标头和对应于大小固定的MAC控制元素的子标头以外,每MAC PDU子标头存在一个L字段。L字段的大小由F字段和F2字段指示;
-F:格式字段指示长度字段的大小,如表6.2.1-3中所指示。除了最后一个子标头和对应于大小固定的MAC控制元素的子标头以外且除了当F2经设定为1时以外,每MAC PDU子标头存在一个F字段。F字段的大小为1个位。如果包含F字段;如果MAC SDU或大小可变的MAC控制元素的大小小于128个字节,那么F字段的值经设定为0,否则所述值经设定为1;
-F2:格式2字段指示长度字段的大小,如表6.2.1-3中所指示。每MAC PDU子标头存在一个F2字段。F2字段的大小为1个位。如果MAC SDU或大小可变的MAC控制元素的大小大于32767个字节且如果对应子标头并非最后一个子标头,那么F2字段的值经设定为1,否则所述值经设定为0。
-E:扩展字段是指示MAC标头中是否存在更多字段的旗标。E字段经设定为“1”以指示至少R/F2/E/LCID字段的另一集合。E字段经设定为“0”以指示MAC SDU、MAC控制元素或填充起始于下一字节处;
-R:保留位,经设定为“0”。
MAC标头和子标头是八比特组对准的。
[标题为“用于DL-SCH的LCID的值”的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1再现为图9]
[标题为“用于DL-SCH的eLCID的值”的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1a再现为图10]
仅对于NB-IoT,用于DL-SCH的以下LCID值适用:CCCH、逻辑信道标识、SC-PTM终止指示、SC-MCCH/SC-MTCH、UE争用解决标识、时序提前命令、DRX命令和填充。[标题为“用于UL-SCH的LCID的值”的3GPP TS 36.321 V15.3.0的表6.2.1-2再现为图11]
3GPP TS 38.321陈述:
6.1.2 MAC PDU(除了透明MAC和随机接入响应之外的DL-SCH和UL-SCH)
MAC PDU由一个或多个MAC子PDU组成。每个MAC子PDU由以下各项中的一个组成:
-仅MAC子标头(包含填充);
-MAC子标头和MAC SDU;
-MAC子标头和MAC CE;
-MAC子标头和填充。
MAC SDU具有可变大小。
每个MAC子标头对应于MAC SDU、MAC CE或填充。
除了大小固定的MAC CE、填充和含有UL CCCH的MAC SDU以外,MAC子标头由四个标头字段R/F/LCID/L组成。对于大小固定的MAC CE、填充和含有UL CCCH的MAC SDU,MAC子标头由两个标头字段R/LCID组成。
[标题为“具有8位L字段的R/F/LCID/L MAC子标头”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1再现为图12]
[标题为“具有16位L字段的R/F/LCID/L MAC子标头”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2再现为图13]
[标题为“R/LCID MAC子标头”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3再现为图14]
将MAC CE放置在一起。将具有(多个)MAC CE的(多个)DL MAC子PDU放置在具有MAC SDU的任何MAC子PDU和具有填充的MAC子PDU之前,如图6.1.2-4中所描绘。将具有(多个)MAC CE的(多个)UL MAC子PDU放置在具有MAC SDU的所有(多个)MAC子PDU之后和MAC PDU中具有填充的MAC子PDU之前,如图6.1.2-5中所描绘。填充的大小可为零。
[标题为“DL MAC PDU的实例”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4再现为图15]
[标题为“UL MAC PDU的实例”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图6.1.2-5再现为图16]
[…]
6.2.1 用于DL-SCH和UL-SCH的MAC子标头
MAC子标头由以下字段组成:
-LCID:逻辑信道ID字段识别对应MAC SDU的逻辑信道实例或对应MAC CE或填充的类型,如表6.2.1-1和6.2.1-2中分别针对DL-SCH和UL-SCH所描述。每MAC子标头存在一个LCID字段。LCID字段大小为6个位;
-L:长度字段指示对应MAC SDU或大小可变的MAC CE的字节长度。除了对应于大小固定的MAC CE、填充和含有UL CCCH的MAC SDU以外,每MAC子标头存在一个L字段。L字段的大小由F字段指示;
-F:格式字段指示长度字段的大小。除了对应于大小固定的MAC CE、填充和含有ULCCCH的MAC SDU以外,每MAC子标头存在一个F字段。F字段的大小是1个位。值0指示8个位的长度字段。值1指示16个位的长度字段。
-R:保留位,经设定为0。
MAC子标头是八比特组对准的。
[标题为“用于DL-SCH的LCID的值”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表6.2.1-1再现为图17]
[标题为“用于UL-SCH的LCID的值”的3GPP TS 38.321 V15.5.0的表6.2.1-2再现为图18]
根据RAN1会议报告(如3GPP RAN1#95主席笔记中所描述),新RAT/无线电(NR)侧链路(SL)将支持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反馈以供SL单播和组播。HARQ反馈机制可提高传送可靠性。如果接收UE无法成功地解码从传送UE接收到的包,那么接收UE以包的NACK响应于传送UE,使得传送UE将再次重新传送所述包。
如3GPP R2-1900370中所论述,引入用于基于PC5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的QoS模型的NW配置的侧链路无线电承载(Sidelink Radio Bearer,SLRB)配置。SLRB配置可以包含(多个)SLRB ID、QoS流到SLRB映射,以及AS配置(例如,包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电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LCH)配置)。为了请求SLRB配置,UE需要将用于PC5 QoS流的PQI(QC5 5QI)提供到gNB。如果PQI需要较高可靠性且可容许较长时延,那么gNB可实现用于为PC5 QoS流服务的SLRB或逻辑信道上的HARQ反馈。当将SL授权调度到传送UE时,gNB可在SL授权用于传送需要较高可靠性的包时向传送UE指示HARQ反馈资源。
根据LTE V2X,在目的地内每LCG均报告SL BSR。如果NR SL在LTE SL之后,那么gNB无法知晓LCG中的数据是否来自HARQ反馈模式经启用的SL LCH且因此无法恰当地调度SL授权。因此,如果gNB在与UE中的SL数据相关联的HARQ反馈模式经停用时将SL授权配置给UE,那么将浪费HARQ反馈资源。应考虑用以提高HARQ反馈资源效率的替代方案。
在一个替代方案中,与不同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SL LCH可映射到同一LCG。此替代方案根据SL BSR中的LCG分离与不同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缓冲器大小(即,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图19A和19B说明对于此替代方案的SL BSR格式的实例。
在如图19A中所示的第一情况下,根据LCG的与经启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和根据LCG的与经停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应同时存在。否则,如果根据LCG仅存在一个缓冲区大小,那么gNB无法区分HARQ反馈模式是经启用还是停用。此情形也发生在如图19B中所示的第二情况下。用于HARQ反馈模式经启用的SL LCH的目的地索引、LCG ID和缓冲区大小的集合和用于HARQ反馈模式经停用的SL LCH的目的地索引、LCG ID和缓冲区大小的集合应同时存在。因此,如果情况是HARQ反馈经启用的SL LCH或HARQ反馈经停用的SL LCH具有可供用于传送的数据,那么上述替代方案可引起信令额外开销。在此情形下,SL BSR中有可能包含用于指示与至少一个缓冲区大小字段相关联的HARQ反馈模式的额外字段。每缓冲区大小字段均包含一个额外字段也是可行的。由此,任何一个缓冲区大小都可以单独存在。
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gNB可将逻辑信道群组(Logical Channel Group,LCG)分类成两个LCG集合:一个集合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而另一集合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gNB接着可至少根据与SL LCH相关联的HARQ反馈模式将SL LCH映射到LCG。通过此LCG分类,gNB可根据LCG ID知晓SL BSR中的缓冲区大小是与经停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还是与经启用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在这种解决方案中,与不同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SL LCH无法映射到同一LCG ID。图20说明对于此替代方案的SL BSR格式的实例。
尽管第二替代方案可减小第一替代方案中的信令额外开销,但第二替代方案可消耗较多LCG标识(ID)空间。
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存在两个单独的SL BSR,第一SL BSR特定用于指示HARQ反馈模式经启用的SL LCH的缓冲区状态,而第二SL BSR特定用于指示HARQ反馈模式经停用的SL LCH的缓冲区状态。第一SL BSR和第二SL BSR可使用不同LCID(在MAC子标头中)。此替代方案说明于图21中。然而,此替代方案可消耗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空间。
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用于SL BSR的当前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子标头中的保留位中的一个可用于指示SL BSR中所指示的缓冲区状态的SLLCH的HARQ反馈模式是否经启用。相较于上述替代方案,此替代方案并不消耗额外LCID,以便为不同HARQ反馈模式解译不同SL BSR。图22说明用于SL BSR的MAC子标头格式的实例。
图23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UE的角度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SL BSR)的流程图2300。在步骤2305中,UE将SL BSR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在步骤2310中,UE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在步骤2315中,UE根据逻辑信道的HARQ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可选择来自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数据。替代地,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可选择来自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UE可从网络节点接收SLRB配置,其中所述SLRB配置为所述UE配置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例如,gNB)。
返回参考图3和4,在UE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包含存储于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得UE能够(i)将SL BSR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所述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ii)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以及(iii)根据逻辑信道的HARQ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此外,CPU 308可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24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网络节点的角度处置SL BSR的流程图2400。在步骤2405中,网络节点从UE接收SL BSR,其中所述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在步骤2410中,网络节点根据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取决于SL BSR中的内容。网络节点可将SLRB配置传送到UE,其中所述SLRB配置为UE配置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如果SL BSR中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所述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网络节点还可将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一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此外,如果SL BSR中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网络节点可将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二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SLRB配置可将UE配置成将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映射到LCG。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字段可识别跨越与LCG的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所有逻辑信道可用的总数据量,且所有逻辑信道包含第一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二逻辑信道。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字段还可识别跨越与LCG的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所有逻辑信道可用的总数据量,且所有逻辑信道包含第二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一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还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替代地,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此外,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进一步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停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不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启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例如,gNB)。SL BSR中可存在用于指示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的HARQ反馈模式的字段。
返回参考图3和4,在网络节点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包含存储于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得网络节点能够(i)从UE接收SLBSR,其中所述SL BSR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和(ii)根据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此外,CPU 308可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25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网络节点的角度处置SL BSR的流程图2500。在步骤2505中,网络节点将侧链路逻辑信道(SL LCH)配置给UE,其中所述SL LCH配置有HARQ反馈模式并根据HARQ反馈模式映射到LCG,且存在至少两个LCG集合:一个集合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而另一集合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在步骤2510中,网络节点从UE接收SLBSR,其中所述SL BSR包含至少一个LCG且每一LCG存在一缓冲区大小。在步骤2515中,网络节点根据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取决于SL BSR中的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将SLRB配置传送到UE,其中所述SLRB配置为UE配置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SLRB配置可将UE配置成将第一逻辑信道映射到第一LCG并将第二逻辑信道映射到第二LCG。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SL BSR中第一LCG的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网络节点可将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一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如果SL BSR中第二LCG的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网络节点还可将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二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LCG的缓冲区大小的字段可识别跨越与第一LCG的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所有逻辑信道可用的总数据量,且所有逻辑信道包含第一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二逻辑信道。此外,第二LCG的缓冲区大小的字段可识别跨越与第二LCG的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所有逻辑信道可用的总数据量,且所有逻辑信道包含第二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一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还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替代地,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此外,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进一步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停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另外,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不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启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例如,gNB)。
返回参考图3和4,在第一UE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包含存储于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得第一UE能够(i)将SL LCH配置给UE,其中所述SL LCH配置有HARQ反馈模式并根据HARQ反馈模式映射到LCG,且存在至少两个LCG集合:一个集合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而另一集合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ii)从UE接收SL BSR,其中所述SL BSR包含至少一个LCG且每一LCG存在一缓冲区大小;以及(iii)根据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此外,CPU 308可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26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UE的角度处置SL BSR的流程图2600。在步骤2605中,UE将MAC PDU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所述MAC PDU至少包含与第一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一子标头和第一SL BSR,且第一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一HARQ反馈模式。在步骤2610中,UE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在步骤2615中,UE根据逻辑信道的HARQ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可选择来自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数据。替代地,如果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可选择来自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逻辑信道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UE可从网络节点接收SLRB配置,其中所述SLRB配置为所述UE配置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MAC PDU可进一步包含与不同于第一HARQ反馈模式的第二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二子标头和第二SL BSR,且第二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二HARQ反馈模式。
返回参考图3和4,在UE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包含存储于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得UE能够(i)将MAC PDU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所述MAC PDU至少包含与第一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一子标头和第一SL BSR,且第一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一HARQ反馈模式;(ii)从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以及(iii)根据逻辑信道的HARQ反馈模式和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此外,CPU 308可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图27为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网络节点的角度处置SL BSR的流程图2700。在步骤2705中,网络节点从UE接收MAC PDU,其中所述MAC PDU至少包含与第一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一子标头和第一SL BSR,且第一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一HARQ反馈模式。在步骤2710中,网络节点根据第一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链路授权是否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取决于第一SL BSR中的内容。网络节点可将SLRB配置传送到UE,其中所述SLRB配置为UE配置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MAC PDU可进一步包含与不同于第一HARQ反馈模式的第二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二子标头和第二SL BSR,且第二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二HARQ反馈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启用(第一或第二)HARQ反馈模式,那么网络节点可将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一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如果停用(第一或第二)HARQ反馈模式,那么网络节点还可将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二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或第二子标头的字段可在第一或第二SL BSR包含与经启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多个)逻辑信道的(多个)缓冲区大小时指示启用第一或第二HARQ反馈模式,且(多个)逻辑信道包含第一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二逻辑信道。替代地,第一或第二子标头的字段可在第一或第二SL BSR包含与经停用HARQ反馈相关联的(多个)逻辑信道的(多个)缓冲区大小时指示停用第一或第二HARQ反馈模式,且(多个)逻辑信道包含第二逻辑信道而并不包含第一逻辑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或第二子标头的字段可用以指示HARQ反馈模式为LCID字段。第一或第二子标头的字段还可用于指示HARQ反馈模式为一位字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第一)侧链路授权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如果(第一)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第一)侧链路授权还可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二)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第二)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频域信息。此外,如果(第二)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第二)侧链路授权可不包含HARQ反馈资源的时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侧链路授权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进一步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停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如果(第二)侧链路授权不与HARQ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侧链路传送可不包含来自HARQ反馈经启用的逻辑信道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是基站(例如,gNB)。
返回参考图3和4,在网络节点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300包含存储于存储器310中的程序代码312。CPU 308可执行程序代码312以使得网络节点能够(i)从UE接收MACPDU,其中所述MAC PDU至少包含与第一HARQ反馈模式相关联的第一子标头和第一SL BSR,且第一子标头的字段指示第一HARQ反馈模式;和(ii)根据第一SL BSR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UE。此外,CPU 308可以执行程序代码312以执行所有上述动作和步骤或本文中描述的其它动作和步骤。
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应明白,本文中的教示可以广泛多种形式体现,且本文中所公开的任何特定结构、功能或这两者仅是代表性的。基于本文中的教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公开的方面可独立于任何其它方面而实施,且两个或更多个这些方面可以各种方式组合。举例来说,可以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或实践方法。另外,通过使用除了在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之外或不同于在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其它结构、功能性或结构和功能性,可以实施此设备或可以实践此方法。作为上述概念中的一些的实例,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基于脉冲重复频率建立并行信道。在一些方面中,可基于脉冲位置或偏移建立并行信道。在一些方面中,可基于跳时序列建立并行信道。在一些方面中,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脉冲位置或偏移以及跳时序列而建立并行信道。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使用多种不同技术及技艺中的任一者来表示信息和信号。举例来说,可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在整个上文描述中可能参考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符号和码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进一步了解,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方面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模块、处理器、构件、电路、和算法步骤可被实施为电子硬件(例如,数字实施方案、模拟实施方案或两者的组合,其可使用源译码或某一其它技术设计)、并入有指令的各种形式的程序或设计代码(其可在本文中为方便起见称为“软件”或“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为清晰地说明硬件与软件的此可互换性,上文已大体就各种说明性组件、块、模块、电路和步骤的功能性加以描述。此类功能性是实施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特定应用和强加于整个系统的设计约束。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针对每一特定应用以不同方式来实施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施决策不应被解释为会引起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另外,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方面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实施于集成电路(“IC”)、接入终端或接入点内或者由集成电路、接入终端或接入点执行。IC可以包括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组件、电气组件、光学组件、机械组件,或其经设计以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的任何组合,且可以执行驻存在IC内、在IC外或这两种情况下的代码或指令。通用处理器可为微处理器;但在替代方案中,处理器可为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实施为计算装置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它此类配置。
应理解,在任何公开的过程中的步骤的任何特定次序或层次都是样本方法的实例。应理解,基于设计偏好,过程中的步骤的特定次序或层次可以重新布置,同时保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随附的方法权利要求以样本次序呈现各种步骤的元素,且并不有意限于所呈现的特定次序或层次。
结合本文中公开的方面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用硬件、用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用这两者的组合体现。软件模块(例如,包含可执行指令和相关数据)和其它数据可以驻存在数据存储器中,例如RAM存储器、快闪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除式磁盘、CD-ROM或所属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样本存储介质可以耦合到例如计算机/处理器等机器(为方便起见,所述机器在本文中可以称为“处理器”),使得所述处理器可以从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例如,代码)且将信息写入到存储介质。样本存储介质可与处理器形成一体。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存在ASIC中。ASIC可以驻存在用户设备中。在替代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作为离散组件驻存于用户设备中。此外,在一些方面中,任何合适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与本公开的各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相关的代码。在一些方面中,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封装材料。
虽然已结合各个方面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能够进行进一步修改。本申请意图涵盖对本发明的任何改变、使用或调适,这通常遵循本发明的原理且包含对本公开的此类偏离,所述偏离处于在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已知及惯常实践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供用户设备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传送到网络节点,其中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
从所述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授权;以及
根据逻辑信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模式和所述侧链路授权是否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而选择来自所述逻辑信道的数据以供传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侧链路授权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选择来自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逻辑信道的所述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侧链路授权不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那么选择来自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逻辑信道的所述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从所述网络节点接收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其中所述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是基站。
6.一种供网络节点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用户设备接收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其中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格式包含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至少一个字段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缓冲区大小的一个字段;和
根据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链路授权是否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取决于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的内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将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将与所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一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将不与所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二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是基站。
12.一种供网络节点处置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侧链路逻辑信道配置给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侧链路逻辑信道配置有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模式并根据所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模式映射到逻辑信道群组,且存在至少两个逻辑信道群组的集合:一个集合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而另一集合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
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其中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包含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群组,且每一逻辑信道群组存在一缓冲区大小;以及
根据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将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链路授权是否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取决于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的内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将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一逻辑信道和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第二逻辑信道,且其中所述侧链路无线电承载配置将所述用户设备配置成将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映射到第一逻辑信道群组并将所述第二逻辑信道映射到第二逻辑信道群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与经启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将与所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一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与经停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相关联的所述缓冲区大小并非为空,那么将不与所述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资源相关联的第二侧链路授权传送到所述用户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是基站。
CN202010411490.XA 2019-05-17 2020-05-15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1954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49422P 2019-05-17 2019-05-17
US62/849,422 2019-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4310A true CN111954310A (zh) 2020-11-17
CN111954310B CN111954310B (zh) 2023-10-10

Family

ID=73231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1490.XA Active CN111954310B (zh) 2019-05-17 2020-05-15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02673B2 (zh)
KR (2) KR102556918B1 (zh)
CN (1) CN1119543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1878B (zh) * 2018-04-04 2023-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20222591A1 (en) * 2019-05-02 2020-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014396A4 (en) 2019-08-16 2023-09-27 Innovative Technology Lab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ING HARQ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503629B2 (en) * 2019-10-29 2022-11-15 Lg Electronics Inc. Data transmission considering feedback and side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US11627555B2 (en) 2020-02-25 2023-04-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idelink TX resource pool selection
CN116508345A (zh) * 2020-10-22 2023-07-28 苹果公司 L2中继中的流量之间的区分
EP4275432A1 (en) * 2021-01-08 2023-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s
WO2022241653A1 (en) * 2021-05-18 2022-11-24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Scheduling report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US20230269735A1 (en) * 2022-01-27 2023-08-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controlled sidelink scheduling technique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48745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7171250A2 (ko) * 2016-03-29 2017-10-05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pc5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7466068A (zh) * 2016-06-06 2017-12-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信道上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设备
CN107534829A (zh) * 2015-04-01 201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d2d通信系统中处理优先级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031135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porting and selecting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capabilities
EP3397015A1 (en) * 2017-04-26 2018-10-31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resource for control elemen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324641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data dupl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80131361A (ko) * 2017-05-31 2018-12-10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차세대 이동통신을 위한 버퍼 상태 보고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190149365A1 (en) * 2018-01-12 2019-05-16 Intel Corporation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7935B2 (ja) * 2016-09-21 2021-01-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及び基地局
EP3639602A4 (en) * 2017-06-13 2021-02-24 Apple Inc. HARQ-ACK PLANNING AND FEEDBACK ENHANCEMENT FOR URLLC, MULTIPLEXING DIAGRAM FOR CONTROL / DATA CHANNEL AND DM-RS FOR NR,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PLANNING ASPECTS AND SYNCHRONIZATION (SS) SIGNAL BLOCKS FOR NEW SYSTEM RADIO (NR) WITH MULTIPLE PARTS OF BANDWIDTH (BWP)
CN115442013A (zh) * 2017-09-11 2022-12-06 苹果公司 新无线电中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信道状态信息报告
US11323149B2 (en) * 2017-11-27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feedback of repetition configuration
US11177909B2 (en) * 2018-05-04 2021-1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ACK/NACK feedback with multi-TRP transmissions
JP2022500960A (ja) * 2018-09-21 2022-01-0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CN111431671B (zh) * 2019-01-09 2022-04-1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节点间harq反馈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EP3928591B1 (en) * 2019-03-26 2024-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t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connection for vehicle-to-everything (v2x) communication
CN113661671A (zh) * 2019-04-07 2021-11-16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副链路通信和反馈的ue的操作方法
KR20200125391A (ko) * 2019-04-25 2020-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전송 우선순위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ES2922320T3 (es) * 2019-04-30 2022-09-13 Asustek Comp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manejar la indicación de retransmisión para una concesión configurada en el enlace lateral en un sistema inalámbrico de comunicaciones
CN112584427B (zh) * 2019-09-27 2024-04-30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装置间信道测量值的方法和设备
US11317381B2 (en) * 2019-10-31 2022-04-26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feedbac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829A (zh) * 2015-04-01 201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d2d通信系统中处理优先级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048745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7171250A2 (ko) * 2016-03-29 2017-10-05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pc5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7466068A (zh) * 2016-06-06 2017-12-1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信道上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31135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porting and selecting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capabilities
EP3397015A1 (en) * 2017-04-26 2018-10-31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resource for control element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324641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data dupl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811175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数据复制的方法和设备
KR20180131361A (ko) * 2017-05-31 2018-12-10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차세대 이동통신을 위한 버퍼 상태 보고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190149365A1 (en) * 2018-01-12 2019-05-16 Intel Corporation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905492 Ericsson - On Mode-1 HARQ indication to gNB"", 3GPP TSG_RAN\\WG1_RL1 *
""R2-1903631_Discussion on SR BSR for NR Sidelink mode 1"", 3GPP TSG_RAN\\WG2_RL2 *
HUAWEI, HISILICON: "R2-1907416 "Discussion on HARQ feedback enable and disable"",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HUAWEI, HISILICON: "R2-1907449 "Discussion on the SL BSR for Mode 1"",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LG ELECTRONICS INC: "R2-1907204 "HARQ Retransmission for NR Sidelink Mode 1"",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R2-1905678 "Discussion on HARQ procedure for mode-1 Sidelink Communication"",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
王顺: "LTE-Advanced终端测试仪器中MAC层下行载波聚合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56918B1 (ko) 2023-07-18
KR20230007570A (ko) 2023-01-12
US20200367095A1 (en) 2020-11-19
CN111954310B (zh) 2023-10-10
US11564126B2 (en) 2023-01-24
KR20200133186A (ko) 2020-11-26
US20210345164A1 (en) 2021-11-04
US11102673B2 (en)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4310B (zh) 区分侧链路缓冲区状态报告中传送反馈模式的方法和设备
EP3737198B1 (en) Report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information for sidelink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28197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 자원 할당 모드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8738157B (zh) 无线通信中请求半静态调度资源传送复制本的方法和设备
CN112752294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装置间侧链路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EP239117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71709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726871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侧链路传送的资源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EP293100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buffer status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11930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handle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606354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を要求する方法と装置
CN110662262A (zh) 处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侧链路资源的感测的方法和设备
JP2021501521A (ja) 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2506645B1 (en) Aperiodic sounding reference symbo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1170790A (ja) V2vトラフィックのための改善されたセミパーシステントリソース割当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