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2525A -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2525A
CN111952525A CN202010843099.7A CN202010843099A CN111952525A CN 111952525 A CN111952525 A CN 111952525A CN 202010843099 A CN202010843099 A CN 202010843099A CN 111952525 A CN111952525 A CN 111952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ing
positive
positioning
negative
singl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30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2525B (zh
Inventor
邬林
王海宝
张广平
周夏荣
劳力
周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ev Hef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30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25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2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2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2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2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该同侧集流装置通过将定位盖板安装在单体电池组的一端,以定位出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及正极,使得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正极耳对齐,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负极耳对齐,接着再采用集流片包括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分别连接定位后的单体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如此,在焊接极耳与电极时无需对单体电池组进行翻转,减少了大量的焊接时间,同时,由于定位盖板已将集流片的各个极耳与单体电池组的各电极定位对齐,因此可以进行多目标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效率。

Description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动力电池模组的电芯的成组时大多采用两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例如,将电芯的正极与负极分别通过极耳与设置在电芯两侧的集流片进行焊接的方式来实现多个电芯之间的串并联。
采用这种两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焊接时动力电池模组需要翻转与再定位,耗时较长;同时,成组后的动力电池模组高度、重量较大且能量密度较低;同时,成组所需零部件多,使得成本也较高。
因此,目前常采用同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已成熟应用的同侧焊接技术是特斯拉的超声波铝丝焊技术,其焊接成组方式是将集流片、极耳都布置在电芯正极的一侧,通过精确定位,将焊接头(包括超声焊接头、铝丝喷头等)移动到电芯正极、负极和集流片等焊件表面,通过铝丝焊接方式来实现多电芯之间的串并联。但是,这种同侧焊接方式,每次焊接时,焊接头的机械运动步骤多,焊接耗时较长,焊接工艺复杂,很难实现多目标同时焊接。
如何减少焊接时长,提高焊接效率是值得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同侧集流装置,包括定位盖板及集流片,所述定位盖板设置于单体电池组的一端,所述集流片设置于所述定位盖板的一侧,且远离所述单体电池组,所述集流片设置有正极耳及负极耳;
所述定位盖板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并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及正极,以使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耳对齐,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所述负极耳对齐;
所述正极耳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所述负极耳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盖板包括定位挡板;
所述定位挡板开设有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用于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用于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
所述正极耳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正极耳的形状与每个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的形状相同;
所述负极耳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负极耳的形状与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的形状相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盖板还包括挡边凸台及固定凸台,所述固定凸台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一一对应;
所述固定凸台与所述定位挡板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所述固定凸台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
所述挡边凸台与所述定位挡板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定位挡板周侧,所述挡边凸台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流片包括正集流片、负集流片及复合集流片;
所述正集流片覆盖于所述定位盖板的一端,所述负集流片相对所述正集流片覆盖于所述定位盖板的另一端,所述复合集流片覆盖于所述正集流片与所述负集流片之间;
所述正集流片包括第一连接件及多个第一正极耳,各所述第一正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所述负集流片包括第二连接件及多个第一负极耳,各所述第一负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所述复合集流片包括第三连接件、多个第二正极耳及多个第二负极耳,各所述第二正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侧,各所述第二负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同侧集流装置还包括正极板与负极板,所述正极板设置于所述正集流片一侧,且远离所述定位盖板,所述负极板设置于所述负集流片一侧,且远离所述定位盖板;
所述正极板用于连接所述正集流片及第一外部接线,以汇聚所述正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所述负极板用于连接所述负集流片及第二外部接线,以汇集所述负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负极耳及所述第二负极耳的形状为矩形或类三角形;
所述第一正极耳及所述第二正极耳为圆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同侧集流装置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用于容纳并固定所述单体电池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单体电池组及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
所述单体电池组中的每个单体电池包括极柱以及包裹所述极柱的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为负极,所述极柱为正极或者所述电池外壳为正极,所述极柱为负极;
正极耳与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连接,负极耳与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负极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耳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
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正极耳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发动机及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包包括上述的多个电池模组,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池包连接,所述电池包用于为所述发动机提供电能。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该同侧集流装置通过将定位盖板安装在单体电池组的一端,以定位出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及正极,使得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正极耳对齐,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负极耳对齐,接着再采用集流片包括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分别连接定位后的单体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如此,在焊接极耳与电极时无需对单体电池组进行翻转,减少了大量的焊接时间,同时,由于定位盖板已将集流片的各个极耳与单体电池组的各电极定位对齐,因此可以进行多目标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示出的集流片与单体电池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流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示出的集流片与单体电池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负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电池模组;100-单体电池;110-极柱;120-电池外壳;200-同侧集流装置;210-定位盖板;211-定位挡板;2111-第一定位通孔;2112-第二定位通孔;212-挡边凸台;2121-集流片220定位槽;2122-泄气槽;2123-极板卡槽;213-固定凸台;2131-定位缺口;214-第一定位孔;220-集流片;221-正极耳;222-负极耳;223-正集流片;2231-第一连接件;2232-第一正极耳;224-负集流片;2241-第二连接件;2242-第一负极耳;225-复合集流片;2251-第三连接件;2252-第二正极耳;2253-第二负极耳;226-极耳连接条;227-第二定位孔;230-正极板;231-极板;232-凸台;240-负极板;250-底板;251-容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如背景技术所介绍,传统的动力电池模组的电芯的成组时大多采用两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例如,将电芯的正极与负极分别通过极耳与设置在电芯两侧的集流片进行焊接的方式来实现多个电芯之间的串并联。
采用这种两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焊接时动力电池模组需要翻转与再定位,耗时较长;同时,成组后的动力电池模组高度、重量较大且能量密度较低;同时,成组所需零部件多,使得成本也较高。
因此,目前常采用同侧焊接技术实现电芯之间的串并联。目前已成熟应用的同侧焊接技术是特斯拉的超声波铝丝焊技术,其焊接成组方式是将集流片、极耳都布置在电芯正极的一侧,通过精确定位,将焊接头(包括超声焊接头、铝丝喷头等)移动到电芯正极、负极和集流片等焊件表面,通过铝丝焊接方式来实现多电芯之间的串并联。但是,这种同侧焊接方式,每次焊接时,焊接头的机械运动步骤多,焊接耗时较长,焊接工艺复杂,很难实现多目标同时焊接。
如何减少焊接时长,提高焊接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该同侧集流装置通过将一定位盖板安装在单体电池组的一端,以定位出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及正极,使得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正极耳对齐,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负极耳对齐,接着再采用集流片包括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分别连接定位后的单体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同侧集流装置200包括定位盖板210及集流片220,定位盖板210设置于单体电池组的一端,集流片220设置于定位盖板210的一侧,且远离单体电池组,集流片220设置有正极耳221及负极耳222。
定位盖板210用于固定集流片220,并定位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及正极,以使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与集流片220上的至少一个正极耳221对齐,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与集流片220上的至少一个负极耳222对齐。
正极耳221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负极耳222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
其中,请参阅图2与图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体电池100的俯视图。
单体电池100包括极柱110以及包裹极柱110的电池外壳120,电池外壳120为负极,极柱110为正极。或者,电池外壳120为正极,极柱110为负极。如此,可将集流片220设置在单体电池100的一侧,便于进行单体电池100与集流片220的焊接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200能够将多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负极焊接在设置于同一侧的集流片220上,在焊接时无需进行电池模组1的翻转,减少了大量的焊接时间,同时,由于集流片220的各个极耳已与单体电池组的各电极定位对齐,因此可以进行多目标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效率。
同时,相较于超声波铝丝焊接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200,无需采用特殊的定位设备和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焊接部件,从而节省了工作空间。
请结合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流片220的结构示意图之一。集流片220包括正集流片223、负集流片224及复合集流片225。
正集流片223覆盖于定位盖板210的一端,负集流片224相对正集流片223覆盖于定位盖板210的另一端,复合集流片225覆盖于正集流片223与负集流片224之间。
正集流片223包括第一连接件2231及多个第一正极耳2232,各第一正极耳2232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231。
负集流片224包括第二连接件2241及多个第一负极耳2242,各第一负极耳2242间隔设置于第二连接件2241。
复合集流片225包括第三连接件2251、多个第二正极耳2252及多个第二负极耳2253,各第二正极耳2252间隔设置于第三连接件2251的一侧,各第二负极耳2253间隔设置于第三连接件2251的另一侧。
上述正集流片223可作为单体电池组串并联完成后形成的电池模组1的总正极,负集流片224则可作为单体电池组串并联完成后形成的电池模组1的总负极,如此,电池模组1可作为动力为外部设备提供电能。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流片220的结构均匀,能使电流均匀的流经每个正、负极耳222,在电流行进过程中没有集中汇聚点,因此可不用另外加入较厚的金属汇流板进行转接过渡,有效节省了材料用量、模组空间、重量、焊接时间和成本。
同时,集流片220还包括极耳连接条226,可选地,极耳连接条226可采用可熔断材料。该极耳连接条226用于连接第一负极耳2242与第一连接件2231。还用于连接第一负极耳2242与第二连接件2241。还用于连接第二正极耳2252与第三连接件2251,还用于连接第二负极耳2253与第三连接件2251。
可选地,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的形状为矩形或类三角形。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为圆形。如此,通过将负极耳222(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和正极耳221(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用时容易区分集流片220包括的极耳的正负极,避免在安装焊接时混淆出错,提高焊接效率,同时,也能避免焊接出错,造成电路短接,避免安全隐患。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的形状为矩形,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为圆形。极耳连接件的形状为条形。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集流片220与单体电池100的连接关系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示出的集流片220与单体电池100的连接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矩形包括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可同时覆盖两个单体电池100,如此可使得一个第一负极耳2242或第二负极耳2253可同时与两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连接,一个第一正极耳2232或第二正极耳2252可与一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连接。同时,由于极耳连接条226的形状为条形且采用可熔断材料,当单体电池100出现短路现象,引起过流时,可发生熔断,断开单体电池100与集流片220的连接,防止长时间的短路电流造成单体电池100损坏或自燃,保证用户的安全。
又例如,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流片220的结构示意图之二。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的形状为类三角形,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为圆形。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集流片220与单体电池100的连接关系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示出的集流片220与单体电池100的连接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类三角形包括的三个弧面的任意一个弧面恰好与一个单体电池100的电池外壳120的形状相契合。使得一个负极耳222(第一负极耳2242或第二负极耳2253)可以同时与三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连接。一个正极耳221(第一正极耳2232或第二正极耳2252)可与一个或两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负极耳2242、第二负极耳2253、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的尺寸大小则可根据单体电池100的半径以及排列间距确定。当单体电池100的半径越大或排列间距越大,第一负极耳2242、第二负极耳2253、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的尺寸大小也越大。当单体电池100的半径越小或排列间距越小,第一负极耳2242、第二负极耳2253、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的尺寸大小也越小。
相应地,在图4所示的集流片220的基础上,请结合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盖板210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8示出的定位盖板可与图4示出的集流片配套使用。定位盖板210包括定位挡板211。定位挡板211开设有第一定位通孔2111和第二定位通孔2112,第一定位通孔2111用于定位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第二定位通孔2112用于定位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
正极耳221与第一定位通孔2111一一对应,且每个正极耳221的形状与每个第一定位通孔2111的形状相同。
负极耳222与第二定位通孔2112一一对应,且每个负极耳222的形状与每个第二定位通孔2112的形状相同。
如此,正极耳221可嵌合在第一定位通孔2111中,与定位出的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连接,负极耳222可嵌合在第二定位通孔2112中,与定位出的单体电池100的负极连接。
因此,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通孔2111的形状与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的形状相同为圆形。第二定位通孔2112的形状与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的形状相同为矩形。
相应地,在图6所示的集流片220的基础上,由于定位挡板211开设的第二定位通孔2112与负极耳222一一对应,且每个负极耳222的形状与每个第二定位通孔2112的形状相同,正极耳221与第一定位通孔2111一一对应,且每个正极耳221的形状与每个第一定位通孔2111的形状相同。
因此,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结合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盖板210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9示出的定位盖板可与图6示出的集流片配套使用。第一定位通孔2111的形状与第一正极耳2232及第二正极耳2252的形状相同为圆形。第二定位通孔2112的形状与第一负极耳2242及第二负极耳2253的形状相同为类三角形。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8或图9。定位盖板210还包括挡边凸台212及固定凸台213,固定凸台213与第一定位通孔2111一一对应。
固定凸台213与定位挡板211连接,并设置于第一定位通孔2111,固定凸台213用于固定集流片220。
挡边凸台212与定位挡板211连接,且设置于定位挡板211周侧,挡边凸台212用于固定集流片220。
其中,固定凸台213呈类圆环状,类圆环状的凸起处朝向集流片220,类圆环状形成的通孔与第一定位通孔2111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固定凸台213可开设有定位缺口2131,该定位缺口2131用于固定正极耳221,极耳连接条226可通过该定位缺口2131固定于定挡板。
其中,设置于定位挡板211周侧的多个挡边凸台212形成了集流片220定位槽2121、泄气槽2122和极板卡槽2123。集流片220定位槽2121用于容置固定集流片220,并初步定位集流片220的位置。泄气槽2122用于疏导单体电池100热失控时爆喷出的热气流物质快速排出,避免其在单体电池组内部累积造成热失控扩散,保证安全性。
通过设置挡边凸台212,当多个单体电池组之间相互堆叠连接时,单体电池100不会被挤压坏或短路。
进一步地,请再次结合参阅图4与图8或结合参阅图6与图9。定位盖板210还包括第一定位孔214,集流片220还包括第二定位孔227,第一定位孔214与第二定位孔227形状大小一致,且一一对应。通过第一定位孔214与第二定位孔227可将定位盖板210与集流片220进一步精准地对齐。
进一步地,还可采用定位钉,穿过第一定位孔214与第二定位孔227,将定位盖板210与集流片220固定。
请结合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侧集流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同侧集流装置200还包括正极板230与负极板240,正极板230设置于正集流片223一侧,且远离定位盖板210,负极板240设置于负集流片224一侧,且远离定位盖板210。
正极板230用于连接正集流片223及第一外部接线,以汇聚所述正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负极板240用于连接负集流片224与及第二外部接线,以汇集所述负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其中,正极板230和负极板240均容置于极板卡槽2123内。
请结合参阅图11,该正极板230包括极板231和凸台232,凸台232与极板231连接,凸台232开设有第一通孔,该通孔开设有内螺纹,极板231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一一对应,且形状大小相同。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将螺柱或螺钉穿过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
同样地,负极板240也与正极板230具有一样的结构。如此,可通过螺柱或螺钉将正极板230、正集流片223及定位盖板210连接固定,可通过螺柱或螺钉将负极板240、负集流片224及定位盖板210连接固定。
请再次参阅图10,同侧集流装置200还包括底板250,底板250设置有容置孔251,容置孔251用于容纳并固定单体电池组。
可选地,该底板250还可以是水冷板,该水冷板用于容纳并固定单体电池组,还用于对单体电池组进行温度控制。
请结合参阅图12与图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1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电池模组1包括单体电池组及上述的同侧集流装置200。
单体电池组中的每个单体电池100包括极柱以及包裹极柱110的电池外壳120,电池外壳120为负极,极柱110为正极。
正极耳221与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连接,负极耳222与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与负极耳222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与正极耳221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例如,通过多阵列式激光焊接,实现多目标同时焊接。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与负极耳222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与正极耳221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与负极耳222通过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与正极耳221通过激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1,通过同侧集流装置200将多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负极焊接在设置于同一侧的集流片220上,在焊接时无需进行电池模组1的翻转,减少了大量的焊接时间,同时,由于集流片220的各个极耳已与单体电池组的各电极定位对齐,因此可以进行多目标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电动车包括发动机及电池包,其中,电池包包括上述的多个电池模组1,发动机与电池包连接,电池包用于为发动机提供电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侧集流装置200、电池模组1和电动车。该同侧集流装置200包括定位盖板210及集流片220,定位盖板210设置于单体电池组的一端,集流片220设置于定位盖板210的一侧,且远离单体电池组,集流片220设置有正极耳221及负极耳222。定位盖板210用于固定集流片220,并定位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及正极,以使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与集流片220上的至少一个正极耳221对齐,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与集流片220上的至少一个负极耳222对齐。正极耳221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负极耳222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00的负极。如此,在焊接时无需对单体电池组进行翻转,减少了大量的焊接时间,同时,由于集流片220的各个极耳已与单体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100的各电极定位对齐,因此可以进行多目标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盖板及集流片,所述定位盖板设置于单体电池组的一端,所述集流片设置于所述定位盖板的一侧,且远离所述单体电池组,所述集流片设置有正极耳及负极耳;
所述定位盖板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并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及正极,以使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耳对齐,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集流片上的至少一个所述负极耳对齐;
所述正极耳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所述负极耳用于连接定位后的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盖板包括定位挡板;
所述定位挡板开设有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用于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用于定位所述单体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负极;
所述正极耳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正极耳的形状与每个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的形状相同;
所述负极耳与所述第二定位通孔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负极耳的形状与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的形状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盖板还包括挡边凸台及固定凸台,所述固定凸台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一一对应;
所述固定凸台与所述定位挡板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所述固定凸台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
所述挡边凸台与所述定位挡板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定位挡板周侧,所述挡边凸台用于固定所述集流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片包括正集流片、负集流片及复合集流片;
所述正集流片覆盖于所述定位盖板的一端,所述负集流片相对所述正集流片覆盖于所述定位盖板的另一端,所述复合集流片覆盖于所述正集流片与所述负集流片之间;
所述正集流片包括第一连接件及多个第一正极耳,各所述第一正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所述负集流片包括第二连接件及多个第一负极耳,各所述第一负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所述复合集流片包括第三连接件、多个第二正极耳及多个第二负极耳,各所述第二正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侧,各所述第二负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侧集流装置还包括正极板与负极板,所述正极板设置于所述正集流片一侧,且远离所述定位盖板,所述负极板设置于所述负集流片一侧,且远离所述定位盖板;
所述正极板用于连接所述正集流片及第一外部接线,以汇聚所述正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所述负极板用于连接所述负集流片及第二外部接线,以汇集所述负集流片的电流,并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接线输出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耳及所述第二负极耳的形状为矩形或类三角形;
所述第一正极耳及所述第二正极耳为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侧集流装置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用于容纳并固定所述单体电池组。
8.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单体电池组及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同侧集流装置;
所述单体电池组中的每个单体电池包括极柱以及包裹所述极柱的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为负极,所述电池外壳为正极或者所述电池外壳为正极,所述极柱为负极;
正极耳与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连接,负极耳与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电池的负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耳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
每个所述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正极耳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或者电阻焊接的方式连接。
10.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包括发动机及电池包,其中,所述电池包包括权利要求8-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电池模组,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电池包连接,所述电池包用于为所述发动机提供电能。
CN202010843099.7A 2020-08-20 2020-08-20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Active CN1119525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099.7A CN111952525B (zh) 2020-08-20 2020-08-20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099.7A CN111952525B (zh) 2020-08-20 2020-08-20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2525A true CN111952525A (zh) 2020-11-17
CN111952525B CN111952525B (zh) 2023-06-20

Family

ID=73358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3099.7A Active CN111952525B (zh) 2020-08-20 2020-08-20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252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2599A (zh) * 2021-11-13 2022-03-0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4865242A (zh) * 2021-01-19 2022-08-05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端子的铆接结构、包括其的圆柱形电池单元、电池组和车辆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4719A (zh) * 2014-07-01 2014-09-24 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辆电池模块
CN106058117A (zh) * 2016-08-18 2016-10-26 系统电子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电芯模块
CN106784567A (zh) * 2017-01-18 2017-05-3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
CN107248564A (zh) * 2017-07-05 2017-10-13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成组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
CN107845752A (zh) * 2017-10-30 2018-03-27 江苏银基烯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CN107946508A (zh) * 2017-11-07 2018-04-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WO2018157557A1 (zh) * 2017-02-28 2018-09-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0212143A (zh) * 2019-05-17 2019-09-06 河南顺之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负极复合的多层电池连接片
JP2019192493A (ja) * 2018-04-25 2019-10-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210129546U (zh) * 2019-09-06 2020-03-06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和电池模组
CN111403639A (zh) * 2020-03-30 2020-07-10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一种电芯正负极同侧焊接的动力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4719A (zh) * 2014-07-01 2014-09-24 同济汽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车辆电池模块
CN106058117A (zh) * 2016-08-18 2016-10-26 系统电子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电芯模块
CN106784567A (zh) * 2017-01-18 2017-05-31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防止电池热失控的电源及供电系统
WO2018157557A1 (zh) * 2017-02-28 2018-09-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07248564A (zh) * 2017-07-05 2017-10-13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成组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
CN107845752A (zh) * 2017-10-30 2018-03-27 江苏银基烯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CN107946508A (zh) * 2017-11-07 2018-04-20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JP2019192493A (ja) * 2018-04-25 2019-10-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110212143A (zh) * 2019-05-17 2019-09-06 河南顺之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负极复合的多层电池连接片
CN210129546U (zh) * 2019-09-06 2020-03-06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和电池模组
CN111403639A (zh) * 2020-03-30 2020-07-10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一种电芯正负极同侧焊接的动力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5242A (zh) * 2021-01-19 2022-08-05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端子的铆接结构、包括其的圆柱形电池单元、电池组和车辆
CN114122599A (zh) * 2021-11-13 2022-03-0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2525B (zh) 202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57898U (zh)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装置
US8043743B2 (en)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mproved safety
CN101861666B (zh) 安全性提高的电池模块和含有所述电池模块的中型或大型电池组
CN102738522B (zh) 二次电池
JP50608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226744A (ja) 組電池
CN111952525A (zh) 同侧集流装置、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KR20080047165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JP2010525552A (ja) 溶接点接続部を持つ電気化学単電池及び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EP3916838A1 (en) Bus bar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20210210826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216488316U (zh)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CN216213802U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5008510U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KR100889524B1 (ko) 배터리
CN219286581U (zh) 一种模组化电池
CN218586208U (zh)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7444590U (zh) 电池单体、电池包、车辆
CN217062427U (zh) 电芯、电芯模组、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7788583U (zh) 一种电池盖板及单体电池
CN219717028U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7158575U (zh) 一种软包电池集成单元
CN219832697U (zh) 电极片层叠体、电芯、模组、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220368104U (zh) 电池
CN217444461U (zh) 电池单体、电池包、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