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7491A -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7491A
CN111947491A CN202010976782.8A CN202010976782A CN111947491A CN 111947491 A CN111947491 A CN 111947491A CN 202010976782 A CN202010976782 A CN 202010976782A CN 111947491 A CN111947491 A CN 1119474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channel
storage device
bricks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67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占锋
徐桂芝
陈梦东
刘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me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me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Xiame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Fuji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20109767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474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47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74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56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sol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混合型蓄热装置的蓄热主体结构由固体显热储热材料构成的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与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第三蓄热砖的耦合形成,第三蓄热砖的形状与所放置的通道相适应,可以增加蓄热体的储能密度,提高蓄热装置的储热能力,而且固体相变储热材料不受力,与电热元件不直接接触,不会产生腐蚀、绝缘等问题,安全稳定性高;提供的加热方法在靠近进风端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且各自的加热状态独立控制,使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同时可以弥补蓄热装置稳定运行后蓄热体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提高材料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热储能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同结构类型电热储能装置,其储热量和换热功率取决于电热储能砖体结构、电加热方式、风量控制等。现有电热储能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不均匀,常见加热方式导致蓄热体两端温差过大,造成储热材料利用率低。释放和吸收热量不均匀导致电加热元件周围温度过高,沿空气流动方向电热材料原件应力大,易造成电热元件的折断,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热储能结构吸收和释放热量不均匀,导致蓄热体两端温差过大及储热材料利用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所述蓄热主体结构分按预设长度比例分为三段,位于两端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由第一蓄热砖组成,中间的第二段由第二蓄热砖组成,所述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均为固体显热储热材料,且均具备贯穿砖体的至少之一个第一通道和至少之一个第二通道,其中第一通道沿空气流通方向,第二通道沿与空气流通的垂直方向,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三蓄热砖,所述第三蓄热砖为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所述第一蓄热砖的第一通道中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的安装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第一加热元件,所述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二加热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转的第一通道截面形状包括圆形、矩形或正六边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二通道截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合金丝,温度测量元件为热电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包括:在蓄热主体结构所有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加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辅助加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第三蓄热砖进行蓄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进口端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方法还包括: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三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出口端的温度,并结合空气进口端的温度评估蓄热装置的储温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第一通道内设置的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的加热状态独立控制。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由固体显热储热材料构成的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与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第三蓄热砖的耦合形成,第三蓄热砖的形状与所放置的通道相适应,可以增加蓄热体的储能密度,提高蓄热装置的储热能力,而且固体相变储热材料不受力,与电热元件不直接接触,不会产生腐蚀、绝缘等问题,安全稳定性高。同时在靠近进风端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可以使得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弥补蓄热装置稳定运行后蓄热体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
2、本发明提供的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可以使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的加热状态独立控制,可以弥补蓄热装置稳定运行后蓄热体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提高材料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蓄热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在蓄热主体结构内放置加热元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蓄热砖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蓄热砖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的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蓄热主体结构分按预设长度比例分为三段,位于两端的第一段1和第三段3由第一蓄热砖组成,中间的第二段2由第二蓄热砖组成,所述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均为固体显热储热材料,且均具备贯穿砖体的至少之一个第一通道11和至少之一个第二通道12,其中第一通道11沿空气流通方向,第二通道12沿与空气流通的垂直方向,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三蓄热砖,所述第三蓄热砖为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所述第一蓄热砖的第一通道中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的安装孔1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热主体结构分为三段的比例,根据实际尺寸和具体实际蓄热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在此不做限制。其由固体显热储热材料构成的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与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构成第三蓄热砖的耦合形成,第三蓄热砖的形状与所放置的通道相适应,可以增加蓄热体的储能密度,提高蓄热装置的储热能力,而且固体相变储热材料不受力,与电热元件不直接接触,不会产生腐蚀、绝缘等问题,安全稳定性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热装置同时在靠近进风端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可以使得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弥补蓄热装置稳定运行后蓄热体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
本实施例中中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的安装孔未是未贯穿第一蓄热砖的盲孔,温度测量元件可以为热电偶(仅作为举例,不以此为限),可以只放置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安装孔内,用于监测靠近进风口的温度在预先设置的加热温度,也可以同时放置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安装孔内,用于评估蓄热装置的储温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第一加热元件21,所述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二加热元件2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加热元件为电热元件,例如加热元件为螺旋电热合金丝,整个蓄热主体结构中沿空气流通方向的第一通道内电热元件采用高压10kV及以上电压或380V电压,起到主要的加热作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与空气流通的垂直方向的第二通道内的电热元件采用1000V以下电压,进行辅助加热,起到降低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的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第一蓄热砖和图4所示的第二蓄热砖分别由两块形状相同的蓄热砖相互拼合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由于第一蓄热砖还具有设置有用于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的安装孔,安装孔由两块形状相同的蓄热砖相互拼合形成,可以降低简化蓄热砖模具的复杂度,同时也有利于方便烧制。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转的第一通道截面形状包括圆形、矩形或正六边形,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二通道截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或梯形,图3和图4中仅以截面均是矩形作为示例,但是并不以此为限。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基于实施例1中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
步骤S1:在蓄热主体结构所有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加热;
步骤S2: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辅助加热;
步骤S3: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第三蓄热砖进行蓄热;
步骤S4: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进口端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的顺序只是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各个步骤之间的顺序不做具体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方法,可以使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在靠近进风端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而且位于第一通道内设置的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第一通道内设置的加热元件起到主要的加热作用,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的起到辅助的加热作用,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的加热状态独立控制,可以使得蓄热砖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均匀,弥补蓄热装置稳定运行后蓄热体进风端和出风端的温差,提高材料利用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5: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三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出口端的温度,并结合空气进口端的温度评估蓄热装置的储温能力。
通过同时对蓄热装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温度进行监测,可以将两端的温度进行比较来评估蓄热装置的储温能力,通过不同蓄热材料的试验对比,得到蓄热能力较优的蓄热装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所述蓄热主体结构分按预设长度比例分为三段,位于两端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由第一蓄热砖组成,中间的第二段由第二蓄热砖组成,所述第一蓄热砖、第二蓄热砖均为固体显热储热材料,且均具备贯穿砖体的至少之一个第一通道和至少之一个第二通道,其中第一通道沿空气流通方向,第二通道沿与空气流通的垂直方向,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加热元件,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三蓄热砖,所述第三蓄热砖为固体相变储热材料;所述第一蓄热砖的第一通道中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的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均用于放置第一加热元件,所述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用于放置第二加热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分别由两块形状相同的蓄热砖相互拼合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转的第一通道截面形状包括圆形、矩形或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砖和第二蓄热砖的第二通道截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或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合金丝,温度测量元件为热电偶。
7.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混合型蓄热装置,包括:
在蓄热主体结构所有蓄热砖的第一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加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加热元件对蓄热装置进行辅助加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第二通道内放置第三蓄热砖进行蓄热;
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一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进口端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蓄热主体结构第三段的安装孔内放置温度测量元件,用于监测空气出口端的温度,并结合空气进口端的温度评估蓄热装置的储温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混合型蓄热装置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通道内设置的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加热元件的加热状态独立控制。
CN202010976782.8A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Pending CN1119474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6782.8A CN111947491A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6782.8A CN111947491A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7491A true CN111947491A (zh) 2020-11-17

Family

ID=7335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6782.8A Pending CN111947491A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4749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938A (zh) * 2021-10-20 2022-01-04 新疆互力佳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钢渣储热砖的储热结构及加热方法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0189A1 (en) * 2008-02-22 2009-10-08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Heat storage devices
JP2010203691A (ja) * 2009-03-04 2010-09-16 Panasonic Corp 蓄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給湯機
JP2011058678A (ja) * 2009-09-08 2011-03-24 Ngk Insulators Ltd 蓄熱構造体
CN105910482A (zh) * 2016-06-08 2016-08-31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材料的新型蓄热器
CN106918258A (zh) * 2017-04-17 2017-07-04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换热器
CN107478067A (zh) * 2017-09-14 2017-12-15 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热回收系统
CN108240675A (zh) * 2018-02-13 2018-07-03 天津大学 一种煤改电大容量低温相变储热系统及集中供热系统
CN109297337A (zh) * 2018-09-30 2019-02-01 江苏大学 微胶囊复合相变储热装置
CN109297332A (zh) * 2018-10-30 2019-02-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体结构
DE102017125669A1 (de) * 2017-11-03 2019-05-09 H.M. Heizkörper GmbH & Co. KG Wärmespeicher
CN111350292A (zh) * 2020-02-20 2020-06-30 温州大学 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
WO2020158941A1 (ja) * 2019-02-01 2020-08-06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蓄熱装置、発電プラントおよびファストカットバック時の運転制御方法
CN212512634U (zh) * 2020-09-16 2021-02-09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50189A1 (en) * 2008-02-22 2009-10-08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Heat storage devices
CN102144139A (zh) * 2008-02-22 2011-08-03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热能存储材料
JP2010203691A (ja) * 2009-03-04 2010-09-16 Panasonic Corp 蓄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給湯機
JP2011058678A (ja) * 2009-09-08 2011-03-24 Ngk Insulators Ltd 蓄熱構造体
CN105910482A (zh) * 2016-06-08 2016-08-31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材料的新型蓄热器
CN106918258A (zh) * 2017-04-17 2017-07-04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换热器
CN107478067A (zh) * 2017-09-14 2017-12-15 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热回收系统
DE102017125669A1 (de) * 2017-11-03 2019-05-09 H.M. Heizkörper GmbH & Co. KG Wärmespeicher
CN108240675A (zh) * 2018-02-13 2018-07-03 天津大学 一种煤改电大容量低温相变储热系统及集中供热系统
CN109297337A (zh) * 2018-09-30 2019-02-01 江苏大学 微胶囊复合相变储热装置
CN109297332A (zh) * 2018-10-30 2019-02-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蓄热体结构
WO2020158941A1 (ja) * 2019-02-01 2020-08-06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蓄熱装置、発電プラントおよびファストカットバック時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11350292A (zh) * 2020-02-20 2020-06-30 温州大学 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
CN212512634U (zh) * 2020-09-16 2021-02-09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元皓;谢应明;周兴法;: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建筑节能, no. 07, 25 July 2016 (2016-07-25) *
苏俊林;张亚仁;胡月红;: "固体蓄热式电锅炉蓄热模拟及实验", 热能动力工程, no. 06, 20 November 2007 (2007-11-20)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3938A (zh) * 2021-10-20 2022-01-04 新疆互力佳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钢渣储热砖的储热结构及加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o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phase change material based internal cooling system for cylindrical Li-ion battery pack and a hybrid cooling design
US9647303B2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preventing self from overheating,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energy storage system from overheating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heat dissipation coating on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212512634U (zh)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
CN111947491A (zh) 一种混合型蓄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10010999A (zh)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
CN105470589B (zh) 电池系统、电池热管理方法及装置、电池管理单元
CN105789516B (zh) 动力电池热控箱体
CN110994072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并联式多通道液冷结构及锂电池
Liu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rmal management of pouch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composite liquid-cool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honeycomb structure
CN100527521C (zh) 动力电池组用散热装置及动力电池组
CN218414811U (zh) 一种电池包和包括其的车辆
CN116613425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包
CN201311957Y (zh) 电池组模块
CN207183466U (zh) 热交换装置以及电池模组
CN207896140U (zh) 电池及其电芯模组
CN104157932B (zh) 水循环加热型蜂巢结构磷酸铁锂电池组件
WO2023241735A2 (zh) 一种电热毛巾架
CN205028987U (zh) 一种电池与电池模组、以及加热管理系统
CN106785194A (zh) 一种锂动力电池
CN216773357U (zh) 一种电池
CN11011250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调温装置、冷却系统以及电动汽车
CN214444035U (zh) 一种超导焊带焊接装置
KR20100121359A (ko) 열 교환용 탄소섬유 발열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보일러
CN114583353A (zh) 一种具有温控装置的大容量电池组
CN110045096B (zh) 评价温度梯度导致混凝土开裂的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