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9953B -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9953B
CN111929953B CN202010860559.7A CN202010860559A CN111929953B CN 111929953 B CN111929953 B CN 111929953B CN 202010860559 A CN202010860559 A CN 202010860559A CN 111929953 B CN111929953 B CN 111929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cell
layer
pixe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605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9953A (zh
Inventor
马悦
张天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605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99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9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9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9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9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液晶层,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二液晶层,第一液晶层与第二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一基板并通过第一基板间隔开,第一液晶盒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第二液晶盒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第一基板上设有量子棒偏振膜,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均与量子棒偏振膜的偏振方向相垂直。通过在两个液晶盒设置量子棒偏振膜,使得两个液晶盒之间可以共用一个基板,减小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盒厚;两个液晶盒一体成盒,从而无需在两个液晶盒之间设置口子胶,避免口子胶导致干涉纹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制造也趋于成熟,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等。在液晶显示面板中典型的显示模式有TN(扭曲向列型)显示模式和IPS(共面开关型)显示模式,TN显示模式和IPS显示模式的对比度在1000:1-1200:1,采用像素优化设计、负性液晶、光配向的方案提高对比度,难以达到高对比度的要求,提升比例有限,仅仅能够将对比度提高到1500:1-1800:1,单项提升比例有限,导致如何继续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到达一个瓶颈阶段。
双层面板的液晶显示屏高清、超高对比度的显示效果可以比肩OLED,从显示效果上,改善了对比度的分区数,传统液晶显示屏的对比度1000:1,OLED的对比度一般大于100000:1,双层面板的静态对比度可达500000:1,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有更丰富的细节,还原最自然纯真色彩。
普通显示器通常只有一个液晶显示面板,可以产生彩色的全景,由背光系统照亮。双层面板增加了第二个单色面板,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光输出。但是由于双层面板的叠加设计是两个单独的显示面板通过精确对位并用口子胶粘接在一起的,双层面板具有四个基板和四个偏光片,使液晶显示面板较厚,而且当两个面板贴合在一起时,两个面板之间的口子胶会导致干涉纹不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该第一液晶盒与该第二液晶盒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该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液晶层,该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二液晶层,该第一液晶层与该第二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一基板并通过该第一基板间隔开,该第一液晶盒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该第二液晶盒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该第一基板上设有量子棒偏振膜,该第一偏光片和该第二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均与该量子棒偏振膜的偏振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该第一基板上设有黑矩阵并与该量子棒偏振膜位于同一层,该量子棒偏振膜包括红色量子棒、蓝色量子棒和绿色量子棒,该红色量子棒、该蓝色量子棒和该绿色量子棒通过该黑矩阵间隔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该第一液晶盒与该第二液晶盒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该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液晶层,该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二液晶层,该第一液晶层与该第二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一基板并通过该第一基板间隔开,该第一液晶盒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该第二液晶盒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该第一基板上设有光学结构偏振膜,该第一偏光片和该第二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均与该光学结构偏振膜的偏振方向相垂直,该光学结构偏振膜包括直接设于该第一基板表面上的间隔板和玻片堆,该玻片堆设于相邻两个该间隔板之间,该玻片堆倾斜设置在该第一基板上,使入射光线与该玻片堆之间形成布儒斯特角。
进一步地,该第一液晶盒还包括第二基板,该第二基板设于该第一液晶层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该第一基板或/和该第二基板上设有黑矩阵和色阻层,该黑矩阵用于将该色阻层间隔开。
进一步地,该第二液晶盒还包括第三基板,该第三基板设于该第二液晶层远离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该第一基板或该第二基板在朝向该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一基板或该第三基板在朝向该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
进一步地,该第一液晶盒设有第一公共电极,该第一公共电极与该第一像素电极位于同一基板上;该第二液晶盒设有第二公共电极,该第二公共电极与该第二像素电极位于同一基板上。
进一步地,该第一基板采用硬质基板,该第一像素电极和该第二像素电极至少其中之一设于该第一基板上。
进一步地,该第一基板采用柔性膜,该第一像素电极设于该第二基板上,该第二像素电极设于该第三基板上,该第一液晶层或该第二液晶层的两侧的基板上设有RM配向层。
进一步地,该第二液晶层为纳米封装液晶膜,该纳米封装液晶膜包括定型层和纳米液晶胶囊,该纳米液晶胶囊内设有纳米液晶分子,该第一基板或该第二基板在朝向该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该第一基板在朝向该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如上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该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基板粘接在硬质基底上;
在该第一基板上制作量子棒偏振膜;
在该量子棒偏振膜上制作第一配向层,在第三基板上制作第二配向层;
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三基板之间填充第二液晶层并形成第二液晶盒;
剥离该第一基板上粘接的该硬质基底;
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填充第一液晶层和RM材料;
采用UV光配向工艺对该RM材料进行定向并在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上分别形成第一RM配向层和第二RM配向层;
在该第二基板上贴合第一偏光片,在该第三基板上贴合第二偏光片。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一液晶盒与第二液晶盒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液晶层,第二液晶盒包括第二液晶层,第一液晶层与第二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一基板并通过第一基板间隔开,第一液晶盒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第二液晶盒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第一基板上设有量子棒偏振膜,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均与量子棒偏振膜的偏振方向相垂直。通过在两个液晶盒设置量子棒偏振膜,使得两个液晶盒之间可以共用一个基板,减小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盒厚;两个液晶盒一体成盒,从而无需在两个液晶盒之间设置口子胶,避免口子胶导致干涉纹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一;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二;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光学结构偏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11d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一,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二。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第一液晶盒10与第二液晶盒20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第一液晶盒10包括第一液晶层13,第二液晶盒20包括第二液晶层22,第一液晶层13与第二液晶层22之间设有第一基板11并通过第一基板11间隔开,第一液晶盒10还包括第二基板12,第二液晶盒20还包括第三基板21,第二基板12设于第一液晶层13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第三基板21设于第二液晶层22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即第一基板11、第一液晶层13和第二基板12共同形成第一液晶盒10,第一基板11、第二液晶层22和第三基板21共同形成第二液晶盒20。
第一液晶盒1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31,第二液晶盒2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32,第一基板11上设有量子棒偏振膜111,第一偏光片31和第二偏光片32的偏振方向均与量子棒偏振膜111的偏振方向相垂直。优选地,第一偏光片31设于第二基板12远离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第二偏光片32设于第三基板21远离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
其中,量子棒偏振膜111是由量子棒定向排布形成,量子棒可以由元素周期表中的II-VI、III-V、III-VI或IV-VI族半导体材料形成;当量子棒由II-VI族元素形成时,量子棒可以由硒化镉(CdSe)、硫化镉(CdS)、碲化镉(CdTe)、氧化锌(ZnO)、硒化锌(ZnSe)、硫化锌(ZnS)、碲化锌(ZnTe)、硒化汞(HgSe)、碲化汞(HgTe)以及镉硒化锌(CdZnSe)中的一种或它们中的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形成。当量子棒由III-V族元素形成时,量子棒可以由磷化铟(InP)、氮化铟(InN)、氮化镓(GaN)、锑化铟(InSb)、磷砷化铟(InAsP)、铟镓砷化物(InGaAs)、砷化镓(GaAs)、磷化镓(GaP)、锑化镓(GaSb)、磷化铝(AlP)、氮化铝(AlN)、砷化铝(AlAs)、锑化铝(AlSb)、硒碲化镉(CdSeTe)以及硒化锌镉(ZnCdSe)中的一种或它们中的至少两种的混合物形成。当量子棒由VI-IV族元素形成时,量子棒可以由硒化铅(PbSe)、碲化铅(PbTe)、硫化铅(PbS)以及碲锡铅(PbSnTe)中的一种或者它们中的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形成。
量子棒是一种当受激电子从导带转移至价带时发射光的荧光材料。量子棒具有发光性能,量子棒能够发射与照射光源无关的线偏振光。当将来自光源的光提供给量子棒时,量子棒吸收光并且发出一定波长范围内的荧光。
量子棒具有长轴和短轴。量子棒的长轴的长度可以在约5nm至约100nm范围内。量子棒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径比可以在约8至约12范围内。量子棒的短轴方向的截面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以及多边形中的任何一种。可以理解的是,量子棒的长度及长径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
量子棒所激发出光的偏侲方向会与其长轴平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得到固定方向的线性偏振光。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11或/和第二基板12上设有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黑矩阵121用于将色阻层122间隔开。本实施例中,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设于第二基板12上,即第二基板12作为彩膜基板,其中,色阻层122包括红(R)、绿(G)、蓝(B)三色的色阻材料,并对应形成红(R)、绿(G)、蓝(B)三色的子像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可均设有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当这样会导致光线的穿透率大大减低以及会增加盒厚,但并不排除与此类似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层13与第二液晶层22中均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在初始状态的时候,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进行配向,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均设有配向层,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反向平行;第二液晶层22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进行配向,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均设有配向层,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三基板2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反向平行。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一基板11或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第一液晶盒10设有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位于同一基板上;第二液晶盒20设有第二公共电极211,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位于同一基板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即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作为阵列基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也可设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或者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也可设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再或者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设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同时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设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和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上均由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相互绝缘交叉限定形成多个像素单元,黑矩阵121与扫描线、数据线上下对应,每个像素单元内设有像素电极(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二像素电极212)和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通过薄膜晶体管与邻近薄膜晶体管的数据线电性连接。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漏极以及源极,栅极与扫描线位于同一层并电性连接,栅极与有源层通过绝缘层隔离开,源极与数据线电性连接,漏极与像素电极通过接触孔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位于不同层并通过绝缘层绝缘隔离。第一公共电极112可位于第一像素电极113上方或下方(图1中所示为第一公共电极112位于第一像素电极113的下方),第二公共电极211可位于第二像素电极212上方或下方(图1中所示为第二公共电极211位于第二像素电极212的下方)。优选地,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均为整面设置的面状电极,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二像素电极212为具有多个电极条的狭缝电极,以形成边缘场开关模式(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一像素电极113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一像素电极113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第一像素电极113的电极条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第二公共电极2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2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第二公共电极2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2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第二像素电极212的电极条和第二公共电极211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公共电极211,以使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形成TN显示模式或VA显示模式,至于TN显示模式和VA显示模式的其他介绍请参考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是,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的显示模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液晶盒10为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第二液晶盒20可以为TN显示模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一绑定部101,第三基板2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二绑定部201,第一绑定部101和第二绑定部201分别位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相对的两侧,第一绑定部101用于将第一基板11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第二绑定部201用于将第三基板21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当然,如图3所示,第一绑定部101和第二绑定部201也可设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但第二绑定部201凸出的长度大于第一绑定部101凸出的长度,以便于第二绑定部201的绑定。
进一步地,还可在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内设置微粒子(Spacer),以对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起到支撑作用。
其中,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第三基板21以及可以用玻璃、丙烯酸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的硬质基板。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二公共电极211以及第二像素电极21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
在正常显示时,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上施加公共电压,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二像素电极212施加对应0-255的灰阶电压,从而使得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大大提升,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有更丰富的细节,还原最自然纯真色彩。而且本实施例通过在两个液晶盒设置量子棒偏振膜111,使得两个液晶盒之间可以共用一个基板,减小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盒厚;还使得两个液晶盒可以一体成盒,减少贴合工艺,工艺简化,从而无需在两个液晶盒之间设置口子胶,避免口子胶导致干涉纹不良的问题。
[实施例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一,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简图之二。如图4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与实施例一(图1至图3)中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即第一基板11同时作为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的阵列基板。其中,量子棒偏振膜111直接第一基板11的表面上,然后在量子棒偏振膜111制作扫描线和数据线等电路。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一绑定部101,第一绑定部101位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第一绑定部101用于将第一基板11两面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即第一绑定部101向下两侧均设有用于绑定的引线。当然,如图6所示,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三绑定部102,第一绑定部101和第三绑定部102分别位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相对的两侧,第一绑定部101用于将第一基板11上侧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第三绑定部102用于将第三基板21下侧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光学结构偏振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第一液晶盒10与第二液晶盒20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第一液晶盒10包括第一液晶层13,第二液晶盒20包括第二液晶层22,第一液晶层13与第二液晶层22之间设有第一基板11并通过第一基板11间隔开,第一液晶盒10还包括第二基板12,第二液晶盒20还包括第三基板21,第二基板12设于第一液晶层13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第三基板21设于第二液晶层22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即第一基板11、第一液晶层13和第二基板12共同形成第一液晶盒10,第一基板11、第二液晶层22和第三基板21共同形成第二液晶盒20。
第一液晶盒1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31,第二液晶盒2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32,第一基板11上设有光学结构偏振膜114,第一偏光片31和第二偏光片32的偏振方向均与光学结构偏振膜114的偏振方向相垂直,光学结构偏振膜114包括直接设于第一基板11表面上的间隔板114a和玻片堆114b,玻片堆114b设于相邻两个间隔板114a之间,玻片堆114b倾斜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上,使入射光线与玻片堆114b之间形成布儒斯特角。优选地,第一偏光片31设于第二基板12远离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第二偏光片32设于第三基板21远离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具体地,先在第一基板11制作间隔板114a,然后在间隔板114a之间制作玻片堆114b,其中玻片堆114b是由多个玻片重叠设置而成,从而将光学结构偏振膜114与第一基板11形成一体,使第一基板11具有偏振功能。
其原理是:自然光入射玻片堆114b表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只有当入射角为某一特定角度时(布儒斯特角),反射光和折射光会产生与入射面和反射面垂直和平行的偏振光,其中玻片堆114b为起偏器。中间第一基板11上通过镀TiO2(n=2.4)和SiO2(n=1.4)可以形成多层膜(玻片堆114b),当然,根据玻片堆114b与第一基板11角度的不同还可以镀折射率为其他的材料,从而利用布儒斯特角产生偏振光。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11或/和第二基板12上设有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黑矩阵121用于将色阻层122间隔开。本实施例中,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设于第二基板12上,即第二基板12作为彩膜基板,其中,色阻层122包括红(R)、绿(G)、蓝(B)三色的色阻材料,并对应形成红(R)、绿(G)、蓝(B)三色的子像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可均设有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当这样会导致光线的穿透率大大减低以及会增加盒厚,但并不排除与此类似的实施方式。
进一步地,间隔板114a与扫面线或数据线对应,即间隔板114a被黑矩阵121遮挡住,避免间隔板114a遮挡光线,减小开口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层13与第二液晶层22中均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在初始状态的时候,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进行配向,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均设有配向层,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反向平行;第二液晶层22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进行配向,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均设有配向层,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三基板2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反向平行。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一基板11或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第一液晶盒10设有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位于同一基板上;第二液晶盒20设有第二公共电极211,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位于同一基板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即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作为阵列基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也可设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或者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也可设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再或者第一公共电极112与第一像素电极113设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同时第二公共电极211与第二像素电极212设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和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上均由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相互绝缘交叉限定形成多个像素单元,黑矩阵121与扫描线、数据线上下对应,每个像素单元内设有像素电极(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二像素电极212)和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通过薄膜晶体管与邻近薄膜晶体管的数据线电性连接。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漏极以及源极,栅极与扫描线位于同一层并电性连接,栅极与有源层通过绝缘层隔离开,源极与数据线电性连接,漏极与像素电极通过接触孔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位于不同层并通过绝缘层绝缘隔离。第一公共电极112可位于第一像素电极113上方或下方(图1中所示为第一公共电极112位于第一像素电极113的下方),第二公共电极211可位于第二像素电极212上方或下方(图1中所示为第二公共电极211位于第二像素电极212的下方)。优选地,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均为整面设置的面状电极,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二像素电极212为具有多个电极条的狭缝电极,以形成边缘场开关模式(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一像素电极113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一像素电极113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第一像素电极113的电极条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第二公共电极2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2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第二公共电极2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2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第二像素电极212的电极条和第二公共电极211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三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公共电极211,以使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形成TN显示模式或VA显示模式,至于TN显示模式和VA显示模式的其他介绍请参考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是,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的显示模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液晶盒10为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第二液晶盒20可以为TN显示模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一绑定部101,第三基板21的一侧设有凸出的第二绑定部201,第一绑定部101和第二绑定部201分别位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相对的两侧,第一绑定部101用于将第一基板11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第二绑定部201用于将第三基板21的电路与外部电路板进行信号连接。当然,如图3所示,第一绑定部101和第二绑定部201也可设于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但第二绑定部201凸出的长度大于第一绑定部101凸出的长度,以便于第二绑定部201的绑定。
其中,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第三基板21以及可以用玻璃、丙烯酸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的硬质基板。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二公共电极211以及第二像素电极21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
在正常显示时,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上施加公共电压,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二像素电极212施加对应0-255的灰阶电压,从而使得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大大提升,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有更丰富的细节,还原最自然纯真色彩。而且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基板11与光学结构偏振膜114制作成一体结构,无需在两个液晶盒之间再设置偏光片,使得两个液晶盒之间可以共用一个基板,减小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盒厚;还使得两个液晶盒可以一体成盒,减少贴合工艺,工艺简化,从而无需在两个液晶盒之间设置口子胶,避免口子胶导致干涉纹不良的问题。
[实施例四]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与实施例以(图1至图3)中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第一液晶盒10与第二液晶盒20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第一液晶盒10包括第一液晶层13,第二液晶盒20包括第二液晶层22,第一液晶层13与第二液晶层22之间设有第一基板11并通过第一基板11间隔开,第一液晶盒10还包括第二基板12,第二液晶盒20无需设置第三基板21,第二基板12设于第一液晶层13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层13中均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在初始状态的时候,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进行配向,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均设有配向层,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反向平行。而第二液晶层22为纳米封装液晶膜,纳米封装液晶膜包括定型层221和纳米液晶胶囊222,纳米液晶胶囊222内设有纳米液晶分子。
其中,纳米封装液晶膜的制作过程为:在基材(第一基板11)上涂层后,在90℃下干燥15分钟完成镀膜。用涂层工艺替代传统的LCD工艺,例如配向层的形成、间隔物的形成、液晶配向工艺、框胶工艺以及液晶填充工艺和成盒工艺。采用纳米封装液晶膜的基板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工艺,用乳化液包埋纳米液晶分子的涂层溶液在单一基材上形成薄膜。纳米封装液晶膜是纳米液晶分子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光学各向同性液晶薄膜,向列相液晶畴通过聚合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纳米封装液晶膜采用水包油(O/W)乳化工艺,利用高压均质机形成纳米液晶分子液滴作为核心材料。在双壳胶囊中,聚乙烯醇(PVA)被应用于纳米液晶分子周围的内壳,外壳由具有亲油性质的氨基树脂(氨基树脂作为粘合剂)制成。纳米液晶分子可以在纳米液晶胶囊222内根据电场转动,而纳米液晶胶囊222被定型层221固定在第一基板11,从而使第二液晶盒20无需设置第三基板21,进一步地减小盒厚。
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即第一基板11、第一液晶层13和第二基板12共同形成第一液晶盒10,第一基板11和第二液晶层22共同形成第二液晶盒20。
第一液晶盒1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31,第二液晶盒20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32,第一基板11上设有量子棒偏振膜111,第一偏光片31和第二偏光片32的偏振方向均与量子棒偏振膜111的偏振方向相垂直。优选地,第一偏光片31设于第二基板12远离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第二偏光片32设于第二液晶层22远离第一基板1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和第一公共电极112,第一基板1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和第二公共电极211,即第一基板11同时作为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的阵列基板。其中,量子棒偏振膜111直接第一基板11的表面上,然后在量子棒偏振膜111制作扫描线和数据线等电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与实施例一(图1至图3)中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采用柔性膜,第一公共电极112和第一像素电极113设于第二基板12上,第二公共电极211和第二像素电极212设于第三基板21上,第一液晶层13或第二液晶层22的两侧的基板上设有RM配向层。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晶层13的两侧的基板上设有RM配向层。其中,第一基板11为聚酯薄膜(PET),聚酯薄膜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双向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光泽的薄膜,机械性能优良,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穿刺,耐摩擦,耐高温和低温,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气密性和保香性良好。一般厚度为0.12mm,印刷性较好。
其中,RM配向层采用RM(Reactive Mesogens,活性基)材料形成。RM材料具有趋光性,加热温度至液晶分子清亮点以上并在此温度下对第二基板12侧照射UV(紫外光)偏振光,RM材料吸收UV能量和液晶分子分离,吸附到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表面形成RM配向层。目前,RM材料主要由Merck公司开发,典型的RM材料为反应性偶氮苯液晶性材料,具有永久固定的聚合液晶相的特性。根据需要,其允许添加额外的活性基团聚合获得对电光液晶材料具有相似性能的核心体,例如,根据添加的活性基团的不同以及采用适当的涂层方法,可以获得适当的光学性能、耐久性的薄膜。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11上设有黑矩阵121并与量子棒偏振膜111位于同一层,量子棒偏振膜111包括红色量子棒、蓝色量子棒和绿色量子棒,红色量子棒、蓝色量子棒和绿色量子棒通过黑矩阵121间隔开。红色量子棒能激发出红光,绿色量子棒能激发出绿光,蓝色量子棒能激发出蓝光,红色量子棒、绿色量子棒以及蓝色量子的长轴均沿相同方向排布。
量子棒发出的荧光的光波长根据量子棒的尺寸而变化。具体地,随着量子棒的尺寸(或直径)的减小,发出具有较短波长的荧光,随着量子棒的尺寸(或直径)的增大,发出具有较长波长的荧光。因此,量子棒发射的可见光的波长可以通过调节量子棒的尺寸(或直径)来控制,可以在可见光范围内提供几乎所有期望颜色的光。红色量子棒、的绿色量子棒和蓝色量子棒的尺寸各不相同,红色量子棒对应能激发出红光量子棒的尺寸,绿色量子棒对应能激发出红光量子棒的尺寸,蓝色量子棒对应能激发出红光量子棒的尺寸,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考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图11a-11d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基板11粘接在硬质基底50上,因为第一基板11采用柔性膜制成,厚度较薄,为了便于在第一基板11的一侧制作量子棒偏振膜111,所以需先将第一基板11固定硬质基底50上,硬质基底50优选为玻璃基板。
在第一基板11上制作量子棒偏振膜111以及黑矩阵121,同时进行在第二基板12和第三基板21制作扫描线、数据线、公共电极以及像素电极等电路。
在量子棒偏振膜111上制作第一配向层,在第三基板21上制作第二配向层,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优选为普通的配向层,以降低成本。
在第一基板11与第三基板21之间填充第二液晶层22并对第二液晶层22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以形成第二液晶盒20,如图11a。当然,为了能够将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支撑开,还可以在填充第一液晶层13和RM材料40之前在第一基板11与第三基板21之间设置微粒子(Spacer),以支撑起第一基板11和第三基板21。
形成第二液晶盒20然后就剥离掉第一基板11上粘接的硬质基底50,具体可通过UV光照射粘在第一基板11和硬质基底50之间固化粘接材料,将第一基板11与硬质基底50剥离,如图11b。
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填充第一液晶层13和RM材料40并密封成盒,如图11c。当然,为了能够将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支撑开,还可以在填充第一液晶层13和RM材料40之前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设置微粒子(Spacer),以支撑起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
然后采用UV光配向工艺对RM材料40进行定向并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分别形成第一RM配向层41和第二RM配向层42,以对第一液晶层13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最后在第二基板12上贴合第一偏光片31,在第三基板21上贴合第二偏光片32,最终形成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如图11d。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基板11采用柔性膜,可大大减小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而且第一基板11其中一侧采用RM配向层,避免了因第一基板11采用柔性膜不便于配向的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第一液晶盒(10)和第二液晶盒(20),该第一液晶盒(10)与该第二液晶盒(20)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该第一液晶盒(10)包括第一液晶层(13),该第二液晶盒(20)包括第二液晶层(22),该第一液晶层(13)与该第二液晶层(22)之间设有第一基板(11)并通过该第一基板(11)间隔开,该第一液晶盒(10)与该第二液晶盒(20)共用一个该第一基板(11),该第一液晶盒(10)远离该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31),该第二液晶盒(20)远离该第一基板(11)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32),该第一基板(11)上设有光学结构偏振膜(114),该第一偏光片(31)和该第二偏光片(32)的偏振方向均与该光学结构偏振膜(114)的偏振方向相垂直,该光学结构偏振膜(114)包括直接设于该第一基板(11)表面上的间隔板(114a)和玻片堆(114b),该玻片堆(114b)设于相邻两个该间隔板(114a)之间,该玻片堆(114b)倾斜设置在该第一基板(11)上,使入射光线与该玻片堆(114b)之间形成布儒斯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晶盒(10)还包括第二基板(12),该第二基板(12)设于该第一液晶层(13)远离该第一基板(11)的一侧,该第一基板(11)或/和该第二基板(12)上设有黑矩阵(121)和色阻层(122),该黑矩阵(121)用于将该色阻层(122)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液晶盒(20)还包括第三基板(21),该第三基板(21)设于该第二液晶层(22)远离该第一基板(11)的一侧,该第一基板(11)或该第二基板(12)在朝向该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该第一基板(11)或该第三基板(21)在朝向该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晶盒(10)设有第一公共电极(112),该第一公共电极(112)与该第一像素电极(113)位于同一基板上;该第二液晶盒(20)设有第二公共电极(211),该第二公共电极(211)与该第二像素电极(212)位于同一基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11)采用硬质基板,该第一像素电极(113)和该第二像素电极(212)至少其中之一设于该第一基板(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11)采用柔性膜,该第一像素电极(113)设于该第二基板(12)上,该第二像素电极(212)设于该第三基板(21)上,该第一液晶层(13)或该第二液晶层(22)的两侧的基板上设有RM配向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液晶层(22)为纳米封装液晶膜,该纳米封装液晶膜包括定型层(221)和纳米液晶胶囊(222),该纳米液晶胶囊(222)内设有纳米液晶分子,该第一基板(11)或该第二基板(12)在朝向该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像素电极(113),该第一基板(11)在朝向该第二液晶层(22)的一侧设有第二像素电极(212)。
8.一种双盒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作方法用于制作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该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基板(11)粘接在硬质基底(50)上;
在该第一基板(11)上制作量子棒偏振膜(111);
在该量子棒偏振膜(111)上制作第一配向层,在第三基板(21)上制作第二配向层;
在该第一基板(11)与该第三基板(21)之间填充第二液晶层(22)并形成第二液晶盒(20);
剥离该第一基板(11)上粘接的该硬质基底(50);
在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填充第一液晶层(13)和RM材料(40);
采用UV光配向工艺对该RM材料(40)进行定向并在该第一基板(11)和该第二基板(12)上分别形成第一RM配向层(41)和第二RM配向层(42);
在该第二基板(12)上贴合第一偏光片(31),在该第三基板(21)上贴合第二偏光片(32)。
CN202010860559.7A 2020-08-25 2020-08-25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Active CN111929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0559.7A CN111929953B (zh) 2020-08-25 2020-08-25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0559.7A CN111929953B (zh) 2020-08-25 2020-08-25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9953A CN111929953A (zh) 2020-11-13
CN111929953B true CN111929953B (zh) 2022-09-23

Family

ID=73305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60559.7A Active CN111929953B (zh) 2020-08-25 2020-08-25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99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4278B (zh) * 2021-01-05 2022-09-0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156690B (zh) * 2021-02-26 2022-09-2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棒偏光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3093442A (zh) * 2021-04-09 2021-07-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019738A (zh) * 2021-11-19 2022-0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488633A (zh) * 2022-03-21 2022-05-13 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液晶盒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器
CN115728985B (zh) * 2022-11-29 2023-10-1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5204A (zh) * 2014-06-24 2014-09-10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偏振纯化装置
CN105467653A (zh) * 2015-12-08 2016-04-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量子棒偏光片的制作方法
CN111025748A (zh) * 2019-12-06 2020-04-1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64261U (zh) * 2019-12-16 2020-06-26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5204A (zh) * 2014-06-24 2014-09-10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偏振纯化装置
CN105467653A (zh) * 2015-12-08 2016-04-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量子棒偏光片的制作方法
CN111025748A (zh) * 2019-12-06 2020-04-1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64261U (zh) * 2019-12-16 2020-06-26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9953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9953B (zh) 双盒液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N10313528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5954097B2 (ja) 表示装置
US914642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752911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方式のバックライトに用いる光変調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6002434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539828B2 (en) Polarizing light emitting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0456538B (zh) 可实现视角切换的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制作方法
WO2016002343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018871B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92994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65879A (zh) 光调制元件
WO2014183397A1 (zh) 显示装置
US10551671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light converting layer therei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262621B2 (en) Optical film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1279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707518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US1150023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596937A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486405B1 (ko) 퀀텀로드 발광표시장치
CN113156690B (zh) 量子棒偏光片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US201701391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0058449B (zh) 量子点液晶显示器
CN21652659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597238B (zh) 光学膜层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