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7442A -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7442A
CN111927442A CN201910394010.0A CN201910394010A CN111927442A CN 111927442 A CN111927442 A CN 111927442A CN 201910394010 A CN201910394010 A CN 201910394010A CN 111927442 A CN111927442 A CN 111927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thermal
recoverable
reservoir
resourc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94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7442B (zh
Inventor
高诚
张乐
龙秋莲
计秉玉
张汝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3940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74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7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7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7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7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包括: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待评价区域内在冷水回灌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根据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本发明弥补了传统资源评估方法中热能来源考虑不全的缺陷,计算精度高、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还可对尚未进行开发的地热资源有准确的评价预测。

Description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热型地热资源评价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地热水回灌作用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热能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地热水可以通过回灌进行重复利用。地热能还是一种非常清洁环保的能源,在现有技术的控制下,地热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十分轻微。地热能已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对其合理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其资源量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评价基础之上。
地热能资源评价是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其评价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热储体积系数法、地表热流法、自然放热量推算法、水热均衡法、类比法和数值法等。在地质、水文地质和浅层地热能勘查资料具备的区域可采用数值法进行浅层地热能的评价。在具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区域,适合用水热均衡法来评价。浅层地温能取热量的保证程度,在调查中须定量查明在天然状态和开发状态下浅层地温能各均衡项的情况。
具体地,热储体积法适用于地热资源储存量的评价。由于大部分浅层热储可视为圈闭型热储,即热能补给充分、水补给少,基本为不可再生型地热资源。其中,该方法的地热资源量就是地热流体存储量,也就是热储及流体范围内的静态储量的估算,不考虑侧向补给、越流补给,将热储层概化为平面上无限延伸的,垂向上为一个主要含水层,其上下均为隔水层的三层结构体系。主要依据热储面积、厚度、平均比热和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热储体积法可适用于任何地质条件,计算所需的参数原则上可以实测或估算得到,但是该方法计算结果会低估实际资源量。
地表热流法主要适用于针对天然放热量、已开发地热田热产量,其计算结果较接近合理数量,但是只适用于已有地热开发的地区。
水热均衡法是建立在长期动态监测的基础上,特别是山区、惹出厚度、分布以及有关参数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计算汇水区内的热水收入量,适用于山区裂隙水、山间盆地等区域。其基本原理是将热储层简化为均质、各项同性、等厚度、各初始压力相等的无限承压含水层,采用非稳态流泰斯公式计算单井开采量、水位随开采时间的变化量,计算出在给定压力允许降深下热流体的可开采量,其计算精度不高。该方法适用于资料较少,但有抽水试验数据的地热田。
进一步,类比法依据已开发地热系统生产能力进类比估算,计算便捷,但结果粗略。
综上所述,以上所有的地热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都无法计算得到回灌条件下的地热可采资源量,现代所有地热工程项目已经实现100%回灌,因此,以上方法无法适用于现代地热工程项目评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步骤二、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所述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步骤三、根据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所述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所述待评价区域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优选地,所述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BDA000205756648000002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储层区块面积,h表示所述目标储层平均厚度,Ti表示所述回灌温度,φ表示所述储层平均孔隙度,Tr表示所述储层温度,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ρw表示储层地热水密度,Cw表示储层地热水比热容。
优选地,所述步骤一包括:根据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其中,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根据所述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并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所述回灌流体的温度,计算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资源。
优选地,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2~0.3;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05~0.1。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包括:第一资源生成模块,其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第二资源生成模块,其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所述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可采资源生成模块,其根据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所述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资源生成模块,其进一步根据所述待评价区域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优选地,所述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BDA000205756648000003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储层区块面积,h表示所述目标储层平均厚度,Ti表示所述回灌温度,φ表示所述储层平均孔隙度,Tr表示所述储层温度,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ρw表示储层地热水密度,Cw表示储层地热水比热容。
优选地,所述第一资源生成模块,其进一步根据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而后根据所述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并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所述回灌流体的温度,计算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资源,其中,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
优选地,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2~0.3;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05~0.1。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和系统将待评价区域内的可开采地热资源来源分为两类,分别计算回灌冷水与地热岩体热交换产生的热能资源、以及原始地热水热能资源量,从而得到最终的可开采的地热实际资源量。本发明在计算待评价区域的实际可开采热能资源时,将地热水回灌对热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量交换作用产生的热能资源考虑在内,弥补了传统资源评估方法中热能来源考虑不充分的缺陷。进一步,本发明相比于现有资源评估方法中精度较高的数值模拟法,既能够满足现场地质勘查评估阶段的精度要求,也具有计算量小,现场工程快速应用的优势。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对尚未进行开发的地热资源有准确的评价预测。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的步骤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与现有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的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地热能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地热水可以通过回灌进行重复利用。地热能还是一种非常清洁环保的能源,在现有技术的控制下,地热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十分轻微。地热能已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对其合理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其资源量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评价基础之上。
地热能资源评价是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其评价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热储体积系数法、地表热流法、自然放热量推算法、水热均衡法、类比法和数值法等。在地质、水文地质和浅层地热能勘查资料具备的区域可采用数值法进行浅层地热能的评价。在具有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的区域,适合用水热均衡法来评价。浅层地温能取热量的保证程度,在调查中须定量查明在天然状态和开发状态下浅层地温能各均衡项的情况。
上述现有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适用于松散岩层分布区的地热能存储量评价,而且同样适用于基岩地区的地热能存储量评价,但由于以上现有方法都不考虑地热水回灌对热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量交换作用,综上所述,以上所有的地热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都无法计算得到回灌条件下的地热可采资源量,现代所有地热工程项目已经实现100%回灌,因此,以上方法无法适用于现代地热工程项目评价。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地热可采资源评价方法的局限和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热水回灌作用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目标储层内的地热水进行回灌操作并在从含水层中抽取地热水废水时,会引起弱透水层弹性释水,在将回灌作业注入冷水(其中,此处的注入冷水,即为地热水废水抽取到井口后作为本发明中所述的注入冷水,再灌入至含水层)补给抽水含水层时,当弱透水层厚度较大时这种补给相当大,因而,不可忽略。虽然,现有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可适用于松散岩层分布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而且同样可适用于基岩地区的地热能储存量评价,但是由于以上方法不能考虑地热水回灌对热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量交换作用,故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地热水回灌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该方法及系统分析水热型地热田内的目标储层地热资源开采过程的两类来源,这两类来源分别为原始地热水热能资源、和回灌作业时注入冷水与地热岩体的热交换作用产生的能量资源,并对这两类来源的热能资源储量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可针对待评价区域进行开采的地热能实际资源储量。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可对未进行开发的地热资源有准确的评价预测,目的是为实现地热可采资源的准确预测,并能够进行收益平衡计算。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的步骤图。如图1所示,步骤S110,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而后,在步骤S120中,根据关键参数确定结果,利用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即注入冷水)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最后,步骤S130根据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这样,最终求得的地热资源可采量含有了步骤S120得到的地热水回灌对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交换作用产生的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储量数据。
一般地,在实施针对待评价区域目标储层内的地热水回灌操作时,会从含水层中抽取地热水废水,这样便会引起弱透水层弹性释水现象,并将抽取的地热水废水作为回灌注入冷水再次补给抽水含水层,当弱透水层厚度较大时这种补给作用得到的能量相当大,因而,在实际回灌作业中,不可忽略地热水回灌作用下的注入冷水与目标热能储层岩石之间的压力补给和热能量交换作用而产生的热能能量。因此,在计算针对待评价区域可开采热能量储量时,不仅需要计算目标储层内原有的可开采的地热水资源热能(即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还需要考虑到针对待评价区域进行地热水回灌作业的抽水阶段后,所注入的冷水与目标储层地热岩体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的热能资源量,即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针对水热型地热田的开发模式,得出地热资源开采过程的两类能量来源,其一,来源于水热型地热田内原始地热水中的热能,即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Qw;其二,来源于水热型地热田内在进行地热水回灌作业时通过注入冷水与地热岩体进行热交换而采出的热能,即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Qr。另外,图2中虚线箭头表示目标储层地热水与回灌作业中注入的冷水之间产生的自然对流并相互传递作用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可在上述第一可采地热资源和第二可采地热资源中表现出来。
具体地,在上述步骤S110中,首先需要确定出影响待评价区域内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其中,地热能资源储量评价涉及到以下关键影响参数: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热储层区块面积;热储层温度;基准温度;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以及热储层岩石、油、和水的比热容及密度等。进一步,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是指有效储层的平均厚度,是在研究热储的岩性、物性、含水性以及电性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确定的,一般通过测井解释技术便可得到。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是通过岩心测试和测井解释获取得到的。热储层区块面积,取自实际地温梯度值大于地温梯度阈值的地区的面积、以及有砂层发育的地区的面积集合,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地温梯度阈值为≥3℃/100m。热储层温度是根据钻孔测温或测井资料获取得到的,其中,在没有钻井的地区,通过该区地温梯度值计算得到。
另外,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主要依据当地经济水平和需求进行合理取值。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目标储层所在地区的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出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其中,在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取值为0.2~0.3;在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取值0.05~0.1。
而后,在确定出上述关键影响参数(包括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后,计算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述已确定好的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回灌流体的温度等参数,利用原始热储体积计算式,计算表征地热能储体内原始地热水产生的热能,即第一可采地热资源。进一步,参照地质矿产部标准DZ40-85《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中规定的热储体积法,利用下列原始热储体积计算式,计算热储内原始含水的热能。其中,原始热储体积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Qw=Ah(Tw-TiwCwφε (1)
其中,Qw表示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地热能资源计算区块面积(热储层区块面积),单位为m2;h表示地热能区块目标层位平均厚度(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单位为m;φ表示地热能储层的平均孔隙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无量纲单位,百分比;Tw表示地热能区块目标储层的采出地热水的水温,单位为℃;Ti表示地热水被抽取到井口后的温度或回灌温度,单位为℃;ρw表示储层的地热水密度,单位为kg/m3;Cw表示储层的地热水比热容,单位为J/(Kg·℃);ε表示上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
接着,在计算完成第一可采地热资源后,从步骤S110跳转到步骤S120中,计算上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具体地,根据待评价区域内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等参数,并根据稳态热交换理论,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上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其中,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BDA000205756648000008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Tr表示地热能区块目标储层的储层温度,单位为℃;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单位为kg/m3;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单位为J/(Kg·℃)。
最后,在计算完成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后,从步骤S120跳转到步骤S130中,将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进行求和运算,利用下述可采地热资源计算式,得到最终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其中,可采地热资源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BDA0002057566480000082
这样,通过上述方式计算得到的针对待评价区域的可开采地热能资源量,在传统热储体积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地热水回灌作业对目标热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量交换作用对实际可开采的地热能资源总量的影响。本发明一方面考虑了冷水回灌作用下的地热可采资源量,弥补了现有传统资源评估方法(解析模型法、类比法、热储体积法)的不足,还能够达到现有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中精度较高的数值模拟法的计算精度,进一步能够满足现场地质勘查评估阶段的精度要求,同时也具有相较于上述数值模拟法在现场工程快速应用的优势。
实施例二
在河北故城县馆陶组砂岩区,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方法,对该区域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进行评价。具体地,该地区的地热田及地热异常区具有完整地热系统,该系统包括如下部分:盖层、热储层、热源及热流体通道。
在单位热储区块面积下,考虑回灌作业的可采地热资源量,主要影响参数确定结果如下:
A=1m2;h=120m;Φ=28%;Tr=56.5℃;Ti=15℃;ρr=2600kg/m3;Cr=879.23J/(Kg·℃);Tw=52℃;ρw=1000kg/m3;Cw=4185.85J/(Kg·℃)。
利用上述关键影响参数确定结果对该地区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的计算结果如下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与现有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示意图。如图3所示,按照传统的热储体积法,得到的地热可采资源量相比于数值模拟法有48.2%的差别,而按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计算得到的数值与数值模拟方法有0.073%的差别,由此可见,使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能够将地热可采资源量的计算与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一致,而且比数值模拟方法具有更加简便快速的特点,符合现场地热资源量的评估。
实施例三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的模块框图。如图4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资源生成模块41、第二资源生成模块42和可采资源生成模块43。其中,第一资源生成模块41,其按照上述步骤S11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第二资源生成模块,其按照上述步骤S12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可采资源生成模块43,其按照上述步骤S130所述的方法实施,配置为根据第一资源生成模块41得到的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第二资源生成模块42得到的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
具体地,在上述第一资源生成模块41中,该模块41进一步配置为先根据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而后,根据已确定好的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并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回灌流体的温度,利用上述原始热储体积计算式,计算第一可采地热资源。其中,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另外,原始热储体积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Qw=Ah(Tw-TiwCwφε
其中,Qw表示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地热能资源计算区块面积(热储层区块面积),单位为m2;h表示地热能区块目标层位平均厚度(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单位为m;φ表示地热能储层的平均孔隙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无量纲单位,百分比;Tw表示地热能区块目标储层的采出地热水的水温,单位为℃;Ti表示地热水被抽取到井口后的温度或回灌温度,单位为℃;ρw表示储层的地热水密度,单位为kg/m3;Cw表示储层的地热水比热容,单位为J/(Kg·℃);ε表示上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2~0.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05~0.1。
在上述第二资源生成模块42中,其进一步配置为根据待评价区域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其中,上述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BDA000205756648000010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储层区块面积,h表示目标储层平均厚度,,Tr表示储层温度,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
最后,再利用上述第一资源生成模块41和上述第二资源生成模块42分别完成相应可采地热能资源量计算后,进入到上述可采资源生成模块43中。进一步,可采资源生成模块43,其还配置为将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进行求和运算,得到地热能资源可采量,以使得最终的可采量计算结果中包含有地热水回灌作用下的注入冷水与目标热能储层岩石之间的压力补给和热能量交换作用而产生的热能能量。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和系统将待评价区域内的可开采地热资源来源分为两类,分别计算回灌作业注入冷水与地热岩体热交换产生的热能资源、以及原始地热水热能资源量,从而得到最终的可开采的地热实际资源量。本发明在计算待评价区域的实际可开采热能资源时,将地热水回灌作业所注入的冷水对热储层的压力补给和热量交换作用产生的热能资源考虑在内,弥补了传统资源评估方法(解析模型法、类比法、热储体积法)的不足。进一步,本发明相比于现有资源评估方法中精度较高的数值模拟法,可能够满足现场地质勘查评估阶段的精度要求,也具有计算量小,现场工程快速高效评价的优势,以符合工程实时性需要。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对尚未进行开发的地热资源有准确的评价预测,目的是为实现地热可采资源的准确预测,并能够进行收益平衡计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
步骤二、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所述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步骤三、根据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所述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所述待评价区域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FDA000205756647000001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储层区块面积,h表示所述目标储层平均厚度,Ti表示所述回灌温度,φ表示所述储层平均孔隙度,Tr表示所述储层温度,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ρw表示储层地热水密度,Cw表示储层地热水比热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
根据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其中,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
根据所述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并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所述回灌流体的温度,计算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资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2~0.3;
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05~0.1。
6.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资源生成模块,其确定影响待评价区域地热能资源储量的关键参数,基于此,计算表征该区域地热田内的原始热水产生的热能,得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
第二资源生成模块,其根据稳态热交换原理,计算所述待评价区域内在回灌流体与地热岩体热交换时采出的热能,得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可采资源生成模块,其根据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能资源和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得到针对所述待评价区域的地热能资源可采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资源生成模块,其进一步根据所述待评价区域的热储区块面积、目标储层平均厚度、储层温度、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回灌温度,利用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得到所述第二可采地热资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水回灌作用热能产量计算式利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Figure FDA0002057566470000021
其中,Qr表示第二可采地热能资源,A表示储层区块面积,h表示所述目标储层平均厚度,Ti表示所述回灌温度,φ表示所述储层平均孔隙度,Tr表示所述储层温度,ρr表示储层岩石密度,Cr表示储层岩石比热容,ρw表示储层地热水密度,Cw表示储层地热水比热容。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资源生成模块,其进一步根据热能储层结构类型,确定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而后根据所述当前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并结合热储层区块面积、目标储层的平均热储层厚度、热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目标储层地热水采出温度和灌入所述回灌流体的温度,计算所述第一可采地热资源,其中,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表示目标储层地热资源采出量对整体可采地热能资源的影响程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层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2~0.3;
在所述热能储层结构类型为带状热储结构时,所述地热能资源可采系数为0.05~0.1。
CN201910394010.0A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1927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4010.0A CN111927442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4010.0A CN111927442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7442A true CN111927442A (zh) 2020-11-13
CN111927442B CN111927442B (zh) 2024-03-19

Family

ID=7328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4010.0A Active CN111927442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744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6460A (zh) * 2021-03-29 2022-09-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干热岩地层破裂压力的压裂方法
CN115325727A (zh) * 2022-05-23 2022-11-11 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废弃或关闭矿井地热资源开发地源热泵的方法
CN117606650A (zh) * 2024-01-24 2024-02-2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高地温隧道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3129A (en) * 1976-05-05 1977-08-23 Magma Energy, Inc. High temperature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
US20130056171A1 (en) * 2010-03-22 2013-03-07 Skibo System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artificial geothermal energy reservoir created using hot dry rock geothermal resources
US20150122453A1 (en) * 2013-11-06 2015-05-07 Controlled Thermal Technologies Pty Ltd Geothermal loop in-ground heat exchanger for energy extraction
CN105447639A (zh) * 2015-11-24 2016-03-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的水热封闭型地热资源品质分类评价方法
CN107092995A (zh) * 2016-02-17 2017-08-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07664029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最优井网布局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3129A (en) * 1976-05-05 1977-08-23 Magma Energy, Inc. High temperature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
US20130056171A1 (en) * 2010-03-22 2013-03-07 Skibo System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artificial geothermal energy reservoir created using hot dry rock geothermal resources
US20150122453A1 (en) * 2013-11-06 2015-05-07 Controlled Thermal Technologies Pty Ltd Geothermal loop in-ground heat exchanger for energy extraction
CN105447639A (zh) * 2015-11-24 2016-03-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的水热封闭型地热资源品质分类评价方法
CN107092995A (zh) * 2016-02-17 2017-08-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07664029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岩热储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最优井网布局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志明等: "地热回灌条件下流体可采量评价方法", 地下水, vol. 38, no. 02 *
张乐等: "浅谈浅层地热资源", 西部资源, no. 01, pages 178 - 180 *
彭凯等: "滨州西部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研究", 地下水, vol. 37, no. 05, pages 22 - 24 *
贺淼等: "东营市南展区砂岩热储地热回灌量与温度的关系探讨", 山东国土资源, vol. 34, no. 01, pages 44 - 48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6460A (zh) * 2021-03-29 2022-09-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干热岩地层破裂压力的压裂方法
CN115325727A (zh) * 2022-05-23 2022-11-11 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废弃或关闭矿井地热资源开发地源热泵的方法
CN115325727B (zh) * 2022-05-23 2024-03-15 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废弃或关闭矿井地热资源开发地源热泵的方法
CN117606650A (zh) * 2024-01-24 2024-02-2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高地温隧道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7606650B (zh) * 2024-01-24 2024-03-26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高地温隧道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7442B (zh)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an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A case study at the Qiabuqia geothermal area,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Garg et al. A reformulation of USGS volumetric “heat in place” resource estimation method
CN111927442A (zh) 一种可采地热能资源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04695950A (zh) 火山岩油藏产能预测方法
CN103912248A (zh) 水驱油田预测含水率方法
Korkmaz et al. Geothermal boom in Turkey: Growth in identified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s
Zarrouk et al. A review of geothermal resource estimation methodology
CN112784454A (zh)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地热资源量计算方法、系统、介质及终端
CN107092995A (zh)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15146551A (zh) 用于不同采灌场景下的地热资源动态资源量的评价方法
Williams Development of revised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geothermal resources
Qiu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in Asia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CN111798078A (zh) 一种水热型地热动态可采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Ezekiel et al. Techno-economic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hydrothermal doublet systems: Application to the Al Wajh basin, Western Saudi Arabia
Liu et al.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Offshore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 at Ultrahigh Water‐Cut Stage
CN115357837B (zh) 一种多数据融合快速计算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方法
Yang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multiscale fractures on geothermal reservoir capacity
Ma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heat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Guide Basin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anisotropy of the reservoir
Lee Modeling on the cyclic operation of standing column wells under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Chuan-liang The porosity correction is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Ofwona Geothermal resource assessment–case example, Olkaria I
CN114021324B (zh) 一种以热效率确定过热蒸汽sagd后期转驱时机的方法
Zhai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potential by water circulating through three horizontal wells at Fengshun geothermal field in China
Yu et 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a medium-to low-temperature enhanced geothermal combined with heat pump system (MLEGHP) for heating application in severely cold regions: a case study in Shenyang, Northeastern China
Zhao et al. Unraveling the complex pressure propagation of two-time depressurization production in Shenhu hydrate reservoir: Insights for long-term exploi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