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1182B -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1182B
CN111921182B CN202010512175.6A CN202010512175A CN111921182B CN 111921182 B CN111921182 B CN 111921182B CN 202010512175 A CN202010512175 A CN 202010512175A CN 111921182 B CN111921182 B CN 111921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ssembly
adjustable
unit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21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21182A (zh
Inventor
阎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5121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11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1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1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21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1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CSKATES; SKIS; ROLLER SKATES; DESIGN OR LAYOUT OF COURTS, RINKS OR THE LIKE
    • A63C5/00Skis or snowboards
    • A63C5/02Skis or snowboards collapsible; divid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CSKATES; SKIS; ROLLER SKATES; DESIGN OR LAYOUT OF COURTS, RINKS OR THE LIKE
    • A63C17/00Roller skates; Skate-boards
    • A63C17/01Skateboards
    • A63C17/011Skateboards with steer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CSKATES; SKIS; ROLLER SKATES; DESIGN OR LAYOUT OF COURTS, RINKS OR THE LIKE
    • A63C5/00Skis or snowboards
    • A63C5/04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CSKATES; SKIS; ROLLER SKATES; DESIGN OR LAYOUT OF COURTS, RINKS OR THE LIKE
    • A63C5/00Skis or snowboards
    • A63C5/06Skis or snowboards with special devices thereon, e.g. ste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2/00Water sports board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3B32/40Twintip boards; Wakeboards; Surfboards; Windsurfing boards; Paddle boards, e.g. SUP boards;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1/00Aircraft intended to be sustained without power plant; Powered hang-glider-type aircraft; Microlight-type aircraft
    • B64C31/02Gliders, e.g. sailpl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是一种具有可调节变形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中央控制杆组件和外部滑行器材,该装备自上而下布置有运动控制单元、安全保护单元、坐姿运动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可调节悬架单元,其中:安全保护单元与装备自上而下的多个部位相连,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若干中轴相连;可调节悬架单元设有扭转限位装置,该装置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相连,和通过连接件与外部滑行器材相连。本发明具有多种功能,操作方便,实用性、灵活性、趣味性、适配性、通用性和安全性强,以及应用广等优点,适合多板或者单板、及单人或多人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材,特别是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背景技术
滑雪、轮滑、滑草等滑行运动受到世界各地运动爱好者们的喜爱。在冬季奥运会的推动下,滑雪运动更是风靡世界,成为一种时尚体育运动。但是,由于滑行运动自身的特点:运动速度快,运动平衡难以掌握,初级滑行运动爱好者参与容易摔倒受伤。
目前公开了一些技术,包括:中国专利文献CN 105521596 B《动平衡多人协同双板滑雪装备》、中国专利文献CN106178477B《双板式多人协同滑行装备》,中国专利文献CN207605341U《协同运动装备及其运动系统控制》。这些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能够让两个人配合进行滑行运动,不但开创了滑行运动多人互动娱乐新时代,并且,可以让没有任何运动经验的人逼真地体验滑雪运动。因而受到欢迎。
中国专利文献CN103285575-A《一种残疾人用滑雪椅》,提供了一种坐姿滑雪运动技术。已公开的欧洲专利技术EP2331219-B1 ICE SKATEBOARD《滑冰板》,公开(公告)号:EP2331219-B1,提供了一种滑冰板专利技术。但是,由于该些专利所包含的技术自身不够成熟,或者存在结构缺陷,无法推广使用。
作为未来世界上最大的冰雪运动的国家,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庞大的初级滑雪消费运动的国家,未来进入的消费者,超过80%的人群,仍将是初级滑行者,这一群体的基本消费需求是安全、便捷地体验和学习滑雪,但是,由于装备技术的制约,运动装备制造业无法满足这一庞大的需求。
在实践中,已有的多人协同滑行运动器材装备技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消费群体安全、便捷、多样化、更高品质的使用要求,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们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
具体的,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2人或者四个人(CN 106178477 B,附图9)共同参与的协同滑行运动解决方案,并且乘坐人员只能采用站立式的运动姿势。当三个人需要共同参与使用该类滑行装备进行多人滑行运动时,或者滑行者需要采用其他姿势使用该装备时,这个装备就难以实现。由于三个人按照面对面的分布在装备两侧,装备两侧的重量可能会出现严重失衡,载人后的装备重心也会偏离装备中央控制杆较远,这样,装备的稳定运行也就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对于运动能力不足的幼儿乘坐人员,乘坐容易出现危险。对于特殊乘坐人员。例如下肢残疾人士,或者运动能力不足的乘坐人员,无法使用这种需要采用站立姿势的装备。
并且,现有专利产品需两个(或者更多人)人同步使用,无法满足初级滑行运动爱好者独立操控装备享受滑行运动的需求。
现有技术已出现的坐姿滑雪装备中,从中国专利文献201310249317.4 《一种残疾人用滑雪椅》的附图1可知,其座椅的设置朝向前方。这种装备的操控需要滑行者具备一定的运动技巧和装备操控能力,否则容易摔倒受伤。并且,该项技术不能为滑行者提供侧身的坐姿方式。而侧身滑行运动给人所带来的独特的运动体验,是身体超前方滑行运动所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上述发明由于前部两个支撑杆与座椅采用固定结构,装备无法产生侧倾,因而,在高速转弯过程中,装备重心位置高度不能降低。在运动离心力的作用,滑行者容易被甩出座椅,或者,装备容易发生侧翻。因此,现有技术(产品结构)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该装备不适合较高速度滑行。也就是说:由于技术方面存在缺陷或者不足,该装备在滑行者运动体验度(包括运动的刺激性、娱乐性等)等功能方面的提高,而受到明显的限制。
如何让滑行者无需操控,就能安全、便捷地体验逼真的滑雪运动,并且可以满足单人独立操控装备进行运动的需求。并且解决现有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2)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207605341U中,采用以两个人左右对称站立式布局的使用方式,并且装备的结构采用对称布局,乘坐人员使用安装在控制杆上同一高度位置的手柄。
由于横向传动机构的机构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导致滑雪板的中央垂直轴线与装备中央垂直轴线的距离也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乘坐人员身体与装备中轴线距离是固定的。而不同身高条件的乘坐人员的臂长是各不相同,因此,长度固定不变的横向传动机构,难以同时满足身高差异较大的乘坐人员均可舒适地使用本产品。
另一方面,当没有运动经验的乘坐人员参与或者体验滑行运动时,装备需要由运动能力较强的乘坐人员来控制装备运动状态。由于现有装备采用对称布局的把手组件,装备左右两侧乘坐人员对于装备施加的外力是可以直接传导到控制杆上的。也就是说,运动控制一方的乘坐人员容易受到另一方的外力干扰,因而,运动中的装备存在运动失控的危险。
中国专利文献CN207605341U《协同运动装备及其运动系统控制》公布了一种技术,通过设置在装备中央的机电助力装置,为控制方提供动力补偿,以此抵消体验者带给控制杆的反方向的外力干扰。尽管这种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随之带来了装备需要增加电动机、电源等配套装备,装备重量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这样反而会大幅降低装备的使用便捷性,和灵活性。
如何减小体验者对于装备运动控制的干扰,并且不因技术改进而弱化装备其他性能,这个难题需要新的工程技术来解决。
(3)以滑雪为例,现有装备存在一定的运动安全隐患。例如目前的安全保护装置只有通过握把和脚步固定器两点式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功能,将滑行者身体固定与所述装备上。现有装备的脚步固定器用于将滑行者的双脚与装备的连接,以保障装备与乘坐人员身体同步倾斜,这种依靠身体重心变化带动滑板立人的单板滑雪运动技术需要长时间和专业的练习才能掌握。
但是,对于该装备没有运动经验的乘坐人员,在不能熟练控制身体重心转移的情况下,握把对于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至关重要的。如果当滑行者不慎脱手,其身体失去重心平衡时,由于与人体固定连接的脚部固定器是用于滑行者驱动滑雪板做出转向立刃动作,其与人体的固定位置远离人体重心位置,因此,不具备人体失去重心时的安全保护功能。因此,在这种半开放式的安全保护模式下,乘坐人员仍然存在失去身体重心平衡,进而从装备上摔倒的风险。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脚部固定器仍然将人体与装备连接,装备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于初级滑行者来说,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安全和愉快的的运动体验。然而,现有装备的安全保护装置技术上存在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
(4)中国专利文献CN106178477A公布的装备中,采用了直线型,尺寸固定结构的横向传动杆组件。这种固定结构,如果横联杆安装水平高度过低,在大幅度倾斜运动时,装备滑雪板的边缘与横连杆靠近,容易发生碰撞。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提高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的设置高度解决上述问题,传导杆的两端,位于乘坐人员两脚之间的部分,会占用乘坐人员更多的腿部活动空间。实验证明,在滑行者身体向前倒地情况出现时,滑行者往往会采用双膝跪地的姿势,人体裆部会靠近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的两端附近,甚至会磕碰人体。因此,如果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的两端高度设置超过人体运动舒适范围,对于滑行者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无论装备采用直线型横向动力传动杆组件(中国专利文献CN 105521596 B),电力驱动传动(中国专利CN207605341U),涡轮蜗杆传动(中国专利CN106178477A),或者皮带传动组件的装备(中国专利CN208115122U),或者软绳传动,或者齿轮齿条传动组件,由于传导机构的长度均为固定结构,其乘坐人员身体与装备中轴线的距离均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结构难以同时满足不同身高条件的乘坐人员均可舒适地使用此种装备。这个问题需要技术创新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控制组件长度超过横向动力传导杆组,采用直线性动力传导结构,导致装备中央控制杆组件与动力传导组件无法完全折叠90度,造成折叠后的体积仍然较大,对于携带、运输和储存不利。
这个问题需要技术创新加以解决。
(5)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8115122U《多人协同滑行装备》中,其图3公开的一种机械运动限位技术方案(同步限位器组件)中,其技术方案是将两个限位组件分别固定设置在位于传导杆组件两端的竖向短杆上。由于两个限位组件的安装位置距离较远,致使乘坐人员在使用中调整限位销需要分两步完成,操作较为麻烦;并且,该组件采用固定结构,乘坐人员无法根据自身运动水平的需要,对装备最大倾斜角度的限定位置进行快速调节,产品无法满足滑行者个性化需求。此外,这种运动限位技术难以在各种类型的多人滑雪器材上通用,也会导致产品制造、以及维护成本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装备使用中,每次在乘坐滑雪场魔毯、或者索道缆车上山前,为便于携带,滑行者需要折叠装备变成较小的体积。现有技术采用固定结构的同步限位器组件,这种结构在中央控制杆与横向传导杆折叠时,产生运动阻碍,使得装备无法充分折叠,从而导致装备在使用中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无法提高。
(6)现有技术(公告号:CN106178477B)权利要求7中公开了一种技术“第一齿轮通过球轴承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架”。这种软连接方式虽然实现了两个滑雪板之间允许不完全机械同步的技术问题,既允许两个滑雪板运动姿态出现相对偏差,以提高装备运动灵活性。但是,该技术没有公布如何对于这种机械运动偏差进行有效控制的具体的技术方案。
由于在多人协同运动中,单纯依靠滑行者的运动能力来控制所述滑雪板之间运动姿态的偏差,是难以实现稳定性运行的,如果在装备连接的两个(或者多个)滑雪板之间的运动姿态在某个维度上出现差异过大,不但不利于快速滑行,还容易出现意外,甚至出现危险。例如,如果两个滑雪板意外出现类似双板滑雪的犁式制动的技术动作,装备在滑行中会突然意外减速。如果在滑行中两个滑雪板不慎出现前端搭接在一起,有可能造成装备运动失控,或者翻滚摔倒,从而危害乘坐人员人身安全。
因此,现有技术不够成熟,不但无法满足滑行者对产品的使用性能的高精度要求,同时,对于如何延长软连接装置中互间碰撞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在不同类型的多人滑行运动装备的衍生产品中,多个滑行器材相互间对于这种扭转范围参数限定的技术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由于对于所述运动偏差缺乏精确控制技术,装备难以满足各种运动类型的滑行者对产品性能的高品质要求。
具体地,现有的软连接技术,由于采用固定结构,这种装置内各国部件之间的扭转配合间隙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因而,该装置所连接的外部滑行器材,在相互间运动自由度方面,也是固定不变的。而现有多板滑行装备专利技术可以衍生出用于不同运动环境的系列产品,由于不同环境下使用的滑行器材运动特点不同。这些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型号的滑行器材,由于运动特点的不同,装备对于软连接装置各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对于这种运动间隙的控制,现有技术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实验证明现有技术在装备传导机构与支架之间进行装配时,难以快速定位,操作费时费力。现有技术对于如何完成装备传导机构与支架之间的快速装配没有提供一个技术方案。
制造人员需要一种机械运动控制创新技术,解决该类装备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
(7)在滑行运动器材中,无论滑雪板、冲浪板、还是滑板,这些不同类别的运动器材都各自有其制造标准。并且,大多运动器材都会按照不同身高滑行者划分出不同的规格型号。任何一类滑行器材,这些不同型号之间固定器,或者桥架的结构或者安装位置都有区别。
中国发明专利《双板式多人协同滑行装备》(公开号:CN106178477B)中,其权利要求2中公开了“联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到所述第一滑板上的第一支架和固定到所述第二滑板上的第二支架”技术。
现有装备与外部器材配套的连接支架采用固定结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下端设置有两个支腿(图1中未标示),每个支腿还设置有固定板”(图1未标示)”,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这种固定尺寸的结构不具备可调节性,和变形功能。不利于装备与多种型号、不同类型的滑行器材连接配套使用,装备的适用性和适配性能的受到很大限制。
另一方面,以滑雪运动为例,国际标准滑雪板为弹性结构,在转弯运动过程中,滑雪板在滑行者操控下做出立刃动作的同时,板面会产生一定的变形,这种结构,能够保障使用者按照自己的意图滑出理想的弧形运动轨迹。
实践证明,所述第一支架(或者第二支架)与滑雪板之间通过“固定板”采用固定结构的连接方式,导致固定在两个支架脚(固定板)之间的滑雪板难以产生弯曲变形。因而,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减弱了滑雪板的弹性功能发挥。这种硬连接的结构,明显降低滑雪板的边刃改变为一条流畅的曲线的特性,这种结构支架的多人滑雪与单人滑雪相比显得“肉”了许多。实验显示,采用同一型号的滑雪单板与多板式多人协同滑行装备配套使用后,在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下滑行转弯,多人滑行装备的转弯半径明显变大,甚至超过滑雪单板的一倍。
目前需要一种创新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8)中国专利文献《双板多人协同滑行装备》,公开号CN106178477B(说明书附图10)中公布了一种轮滑技术方案,装备横向传导杆组件和外部滑行器材连接装置均设置在滑板上方。虽然现有技术实现了多人协同轮滑运动,但是,由于轮滑运动自身的运动特点,现有技术方案降低了滑行者滑板运动技术的发挥。以滑板为例,当滑板在平地上滑行出发时,运动人员一只脚踩踏在滑板板面中央附近,借助另一只脚蹬踏地面为滑行运动提供向前的动力,然后双脚踩踏到轮滑器材上。现有技术中,支架组件结构设置在滑板上,并且,与轮滑器材以固定结构进行连接,支架组件上部位于滑板上方,将滑板上部的活动空间分割为前后两部分,进而严重妨碍滑行者运动技术的发挥。并且,该项专利技术适用于独轮滑板,没有公布“第一支架(或者第二支架)”与国际标准滑板器材,既滑板前后设置各一个(或者一组)滑轮的轮滑器材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
(9)并且,采用现有国际通用技术标准的滑板,桥架固定安装点位于滑板板面下方的前后两端,靠近边缘的位置,并且,前、后桥架的固定安装点之间的距离也有相应的标准。如果现有多人滑行装备“第一支架(或者第二支架)”与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滑板桥架的固定安装孔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或者第二支架)”利用滑板自身的桥架安装孔纵向安装在护板上,则会占用滑板上人体的活动空间,进而降低滑板的使用功能和运动乐趣。
现有技术存在的这种结构缺陷,不但不能满足使用人员在轮滑器材上自由发挥运动技术动作,甚至有可能被该支架部件绊倒而失去身体平衡。并且,无法实现装备与滑板之间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如何在不降低外部滑行器材性能的前提下与滑板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又可以快速紧固,现有技术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技术方案,现有技术在此发明还不够成熟。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不占用滑行器材板面上方空间,不借用滑行器材已有的固定安装结构,并且,可以快速夹紧、固定在滑板上,或者方便拆卸悬架的创新技术来解上述问题决。
(10)现有装备除了滑行运动体验、学习和娱乐滑雪意外,不具备更多方式的社交娱乐功能,和多层次安全保障功能。特别是对于休闲健身为目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群体们来说,包括借助互联网分享多媒体娱乐信息在内的,包含互动娱乐内容的休闲运动消费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以滑雪为例,现有技术中,无论单板、还是双板滑雪装备,不具备安装多媒体休闲娱乐器材的功能。如果滑行者需要拍摄影响,只能使用一只手臂举起相机自拍杆,或者相机自拍杆进行拍摄。尽管这种行为方式可以为这种时尚滑行运动增添许多乐趣,但是,滑雪中采用这种非常规的动作,人体的运动平衡受到干扰,运动安全性降低。因而这种娱乐动作增加了滑行运动的技术难度,进一步增添了运动安全风险,大多数滑雪爱好者不能采用。如何满运动爱好者们的追求时尚的多远文化消费需求,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同时,在户外运动中,如果滑行者预感到,或者已经发生运动风险时,除了采用紧急动作意外,如何规避运动风险,或者当运动风险发生时如何降低所造成的损失,现有技术没有解决方案。
特别地,山地气候经常出现大雾,或者雨雪,这样的天气状况下,无论是参与滑雪,滑草,或者轮滑运动,都存在较大风险。因能见度降低,装备滑行者在滑行中容易被其他滑行者撞倒,或者容易撞到地面的凸起,导致运动失控。在现有可穿戴式滑雪运动装备上,不具备这种照明功能。
上述问题需要技术人员来解决。
(11)中国专利文献CN303806996S公布了一种多人滑草装备技术方案。对于设置于滑草板前后端的滑草鞋如何实现运动转向,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技术方案。由于在所公布的技术中,前后滑草鞋设置在同一个连接板上,如使用状态参考图1、使用状态参考图2,无论这个连接板做出任何的滑行动作运动,前后滑草鞋的边刃仍然会处在一条直线上滑行。因此,无论转弯速度大小及倾斜角度大小,这种结构的滑草板难以实现灵活转向。
(12)户外运动目前上,有类似于双滑雪板的滑草鞋,如掌握双板滑雪技术的人参与滑草运动,则滑草运动技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目前上没有提供类似于单板运动技术开展单板滑草(或者)等运动的运动装备工程技术,因此,掌握滑板、冲浪,或者单板滑雪运动技术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们,无法利用现有技术享受单板(或者多板)、单人(或者多人)类型的滑草、滑冰等滑类行运动。
在已公开的欧洲专利技术EP2331219-B1 ICE SKATEBOARD《滑冰板》,公开(公告)号:EP2331219-B1,其结构为在一个板子下固定若干个冰刀。装备整体为固定结构,静态下无论底部有几个接触冰面的并刃。在装备滑行转弯过程中,冰刃与冰面接触面始终保持为一条直线,这样,冰刀与冰面摩擦不会对装备产生自转的力。滑行者需要双脚对滑板施加一定的旋转的力,使得装备在滑行中产生一定的自转运动,以此实现滑行转弯。然而,由于冰刀在装备中同时承担者支撑功能,其长度如果小于人体正常站立时双脚间距,装备则容易出现前后倾斜。如果冰刀长度设置越长,在转弯过程中,由于冰刀与冰面摩擦面积加大,其切削冰面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越大,对于装备滑行速度产生损耗。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当该装备滑行者需要急转弯时,需要双脚快速扭转滑冰板板面才能实现自转,此时,较长的冰刀在旋转时由于与冰面接触面积较大,长刀刃切削冰面冰面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转弯动作增加了滑行者的体能消耗,因而加大了装备操控的难度。因此,冰刀与冰面接触线条的长度受到限制。如果参考人体工学原理设置滑冰板,或者冰刀的长度规格,现有技术的悬架结构不利于装备灵活转向。
并且,以滑雪板为例,现有技术中,某种型号的滑雪板,由于功能需要,对于板材本身可弯曲变形的范围都有某种程度的限制,板材变形后,前、后边刃延长线之间构成的夹角大小,决定了滑雪板自转的速度。导致滑行器材在滑行中,特别是在中低速运动中难以实现灵活转向。因此,无论滑雪板、滑草板,还是滑冰板等,均存在转弯半径较大的问题。在场地较小的范围内,或者较低的滑行速度下,装备运动转向的灵活性不足,也限制了滑行运动的的趣味性,无法满足初级滑行运动爱好者们的运动体验。
由于结构限制,单板滑雪板板面的弯曲变形范围受到制约。大多数情况下,滑雪板在转弯立刃过程中,滑雪板弯曲变形后,前、后边刃之间的延长线构成夹角的活动范围在0-20度左右,导致单板滑雪板的转弯性能难以大幅度提高。
如果装备与外部装备滑草鞋的与刚性结构的连接悬架采用固定连接结构,无论直线滑行还是侧倾滑行,装备所配套的前后滑草鞋之间的水平轴均不能构成任何夹角。在滑草鞋侧倾、立刃滑行状态下,前、后两个滑草鞋受到地面在横向的作用力是平行的,前后滑草鞋之间不能产生驱动滑草装备产生自传的外力,或者这种向心力不足。因而,这种技术应于多人滑草运动难以实现灵活转弯。
同理,采用刚性结构的单板滑行运动装备,例如滑草、滑冰、滑沙,或者空中滑翔等都存在上述技术不足。现有技术存在的明显不足,导致单板滑行运动的趣味性难以获得大幅提升。进一步地,即使是滑雪板允许板面在一定程度上弯曲变形,由于内部结构所限,板面变形前后边刃延长线的夹角活动范围任然受到一定限制,导致滑雪板前后刃受到地面带给向心的推力较弱,导致转弯半径很大。
滑行运动,在转弯过程中,身体倾斜克服离心力是该项运动的趣味所在。以滑板为例,对于初级滑行运动爱好者们来说,不需要高速滑行,而滑雪板在低速滑行中,如果板面立刃倾斜度很小,滑板不能实现较大幅度的变形,因而,低速滑行的滑雪板无法做出较小半径的转弯动作,这对广大初级滑雪爱好者们来说,初级广大滑行的运动体验有些乏味,失去了乐趣。
因而,现有装备技术条件下单板滑行运动的转弯半径较大。单板滑行运动装备如何实现灵活的转向功能需要技术创新来解决。
(13)除了用于上述滑行运动以外,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不适合用于在室内进行综合性的身体力量和康复训练。对于家庭休闲健身类型的消费群体来说,装备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室内无法用于休闲运动健身;装备的自身结构限制了已有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和拓展。
在此方面,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挖掘现有装备的潜在价值。
(14)除了多板滑雪运动以外,本项创新技术对于其他种类的,多人或者单人滑行运动装备来说同样适用。例如轮滑运动装备、滑冰运动装备、滑水运动装备、冲浪运动装备、船、滑沙运动装备、风筝滑行运动装备,空中滑翔运动装备。无论哪一种环境下的滑行装备,都同样面临着上述工程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以便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尤其在帮助滑行者克服极限运动体验和学习的技术障碍,提高其运行安全性、稳定性、趣味性,和适配性方面做出贡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是一种具有可调节变形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中央控制杆组件和外部滑行器材,该装备自上而下布置有运动控制单元、安全保护单元、坐姿运动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可调节悬架单元,其中:安全保护单元与装备自上而下的多个部位相连,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若干中轴相连;可调节悬架单元设有扭转限位装置,该装置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相连,和通过连接件与外部滑行器材相连。
所述的坐姿运动单元,设置在中央控制杆组件的前后、左右、中央或者两侧的任何位置上,该坐姿运动单元包括若干中央座椅、若干边侧座椅和座椅减震装置;所述座椅的数量和安装位置,或者使用方式,依据用途自由设定;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包括竖向杆、竖向杆套管,和若干安装调节孔组件。
所述的座椅设置在装备的中心轴线上、中心轴线附件或中心轴线任何一侧上,滑行者站立位置的上方;该座椅能够伴随装备同步运动,包括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同步摇摆或扭转,同步运动的幅度保持完全或者基本一致;该座椅不限于任何使用方式和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平面、圆弧形、曲面形状、网状,全部或者局部采用弹性材料。
滑行者通过操控设置在运动控制单元中的折叠控制把组件、若干低把组件,或者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和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的一端,以及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的中间或者任何一侧的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实现对装备运动姿态和滑行者身体平衡或者装备运动极限的控制,以满足滑行者在安全环境下充分体验滑雪运动的趣味性。
所述低把组件安装在竖向杆套管、中央座椅或边侧座椅上,折叠控制把组件安装在竖向杆的一端,竖向杆可与竖向杆套管之间自由伸缩;在所述叠控制把组件与所述低把组件,或者与座椅控制把组件的安装位置之间设置高度差;
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上;
中央座椅的两侧或前端,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当所述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两侧时,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所述多板船是安装任何数量冲浪板或者滑水板的船只;在所述多板船中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设置旋转阻尼器,实现对载人船体直线滑行时稳定性控制。
所述安全环境是在设有安全保护装置和安全警示装置的安全保护单元,由折叠控制把组件、低把组件和座椅控制把组件构成的运动控制单元,以及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作用下实现的,其中:
所述安全保护装置以立体形式与人体多个部位相连,该装置包括折叠控制把组件、低把组件、座椅控制把组件、安全带组件和若干脚部固定器;安全带组件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或坐姿运动单元中的任何座椅上,该安全带组件在所述装备上的安装固定点均伴随装备的左右摆动而同步运动,并与人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变,或者基本不变;
所述安全警示装置上的安全警示器材,包括汽笛或者铃铛、警示灯或音响及照明器材、导航仪,并通过支架固定在运动控制单元上,或者运动控制单元附近,便于滑行者操作。
所述的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主要由至少一个中轴、若干限位盘、若干横向杆加固管、限位销组件、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和限位盘紧固件组成,其中:
所述限位盘,设有限位装置连接头,至少一个轴安装孔,至少一个限位插销孔或限位销插孔,和刻度盘;
所述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中若干限位插销孔以扇形或者近似于扇形设置在限位盘上;当若干限位插销孔按照相同圆心,以及相同的旋转角度差进行设置时,该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具备可分度调节功能结构,便于滑行者对于运动保护范围进行选择和设定;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将第一限位盘、第二限位盘,和横向杆加固管分别与不同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第一限位盘与第二限位盘之间,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和限位盘紧固件连接;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横向杆加固管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包括长度可调节的中央控制杆组件、至少一个具备长度可调节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和至少一个矩管组件,以及旋转阻尼器,其中:
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包括竖向杆、竖向杆套管、竖向杆管卡,安装调节孔组件、竖向杆伸缩固定销、竖向杆套管连接件、控制杆安装件,竖向杆与竖向杆套管采用可滑动方式连接;
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包括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横向杆加固管、横向杆、横向杆弯管、弯管接头、横向伸缩杆固定销,和安装调节孔组件,其中:横向杆加固管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中的第一限位盘或者第二限位盘铰接相连;横向杆弯管与横向杆采用滑动方式相连,使得横向杆弯管能够沿着横向杆的中心轴水平移动;在横向杆和横向杆弯管上设置若干安装孔,使得矩管组件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或者装备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以随意调节;在横向杆弯管的杆体上,设置伸缩刻度标记;
所述矩管组件,由通过关节轴承和上限位块与扭转限位装置相连的矩管,和通过弯管接头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相连的若干矩管轴组成。
所述的可调节悬架单元,通过外部器材连接板和脚部固定器与外部滑行器材固定连接,通过扭转限位装置,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矩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包括:扭转限位装置,与扭转限位装置中的快装连接头组件相连的中央连接组件,至少一个与中央连接组件的一侧、两侧或下端相连的支架组件,与支架组件中的支架脚相连的具有可变形结构的外部器材连接组件;支架组件设有支架伸缩杆,其安装位置可伸缩改变;支架脚与支架伸缩杆采用铰接式的安装结构,使得支架组件中的两个支架脚的间距长度,以及相对姿态具有可变形功能;并且,所述外部器材连接板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使得多个外部器材连接板相互间的运动姿态可产生相对变化;
所述中央连接组件与支架组件中支架之间的连接为任何形式,包括固定方式,和软连接方式;
所述扭转限位装置,具有可调节功能结构,通过调节设置改变自身的外形尺寸。该装置包括上限位块、下限位块、快装连接头组件,和间隙调节组件,其中:上限位块包含至少一个上限位齿,和上限位块中心孔;下限位块包含至少一个下限位齿,和下限位块中央通孔;快装连接头组件包括快装定位帽、快装连接头、连接头插销孔和连接头中心调节孔;间隙调节组件包括轴承安装件、关节轴承和快装连接头;上限位齿和下限位齿的外部形状设置为梯形,或近似于梯形,或弧形,以便滑行者能够快速调节可调节悬架单元的扭转活动范围。
本发明中,对可调节悬架单元中的部件安装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使得该单元构成横置可调节悬架,或者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
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包括可调节滑板悬架、可调节冲浪板悬架,可调节滑草板悬架,或者其他需要横向设置支架组件或支架连接外部滑行器材的悬架;支架组件设置在中央连接组件的下方,并且,增添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使得所述悬架单元适合横向装配不同规格尺寸的外部滑行器材;所述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紧固扣组件;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装在该单元几乎任何位置上,能够在上、下、左、右多个方向上夹紧滑行器材板面。
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包括可调节滑草板悬架、可调节滑冰板悬架、可调节滑雪板悬架,和其他带有类似边刃功能结构并需要灵活转向的滑行器材悬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柔性结构,或者,所述支架组件分别与中央连接组件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并且,所述外部滑行器材与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铰接相连,使得滑行板前后两端外部滑行器材上的边刃所在的延长线能够形成一定夹角。
本发明中,在装备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的外部或内部空间中设置多媒体娱乐单元,该多媒体娱乐单元包括多媒体固定支架和多媒体器材,多媒体器材包括摄影、摄像装备、灯光、音响装备、对讲机;所述摄影、摄像装备能伴随装备同步摇摆运动;所述摄影、摄像装备伴随中央控制杆组件同步摇摆运动,能够跟踪滑行者身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进行拍摄。
所述装备的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是指运动控制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或坐姿运动单元中的任何部件;所述外部或内部空间包括,但不仅限于:可折叠控制把管、低把管、竖向杆、矩管,或者座椅的外部或者内部空间。
本发明通过对装备少部分部件进行调整,添加/替换,以改变装备的功能,包括:改变座椅的安装位置,将边侧座椅支架替换为健身器座椅支架,将竖向杆套管连接件替换为控制杆安装件,将脚踏板替换为健身器脚踏板;并且,添加阻尼调节结构的拉力器、设置有腿部横管的器材底座,和功能拓展装置,当滑行者利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驱动功能拓展装置摆动时,所述拉力器产生运动阻力;所述功能拓展装置的一端与装备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中的某个中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拉力器的一端固定在装备上的任何位置,另一端通过软绳固定在中央控制杆组件或者功能拓展装置的一端;所述拉力器具备运动阻尼输出的方向,和大小的调节结构;通过调节,装备可以转变为类似于滑行运动模拟器的多种功能健身器材,用于进行人体肌肉、韧带或关节的力量训练和身体康复训练。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应用时,是一种供任何人数使用的,适合几乎任何种类的滑行运动装备,包括:滑雪装备、轮滑装备、滑水装备、滑草装备、滑冰装备、滑沙装备、冲浪装备、船、风筝滑行、空中滑翔装备等滑行运动装备,以及多种功能健身器材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优点:
1、坐姿运动单元: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首次设置座椅运动单元,实现满足滑行者采用多种姿势(包括坐姿、或站姿、或卧姿),以单人,或者多人方式参与滑行运动,并且可以实现滑行者身体与装备同步摇摆,克服运动离心力,使得滑行者享受到更加安全和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滑行运动体验。
2、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首次实现装备上所有与人体接触(或者固定)的部件升级为可穿戴性部件,安装位置具备可调节性,产品规格尺寸具有可调节性;并且,这些部件可以伴随人体同步运动,能够满足几乎所有身高、体重滑行者的个性化运动需求。同时,装备操控更加省力,并可降低外力干扰。
3、运动极限的控制装置:该装备对运动极限的控制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对于运动极限倾斜角度的设置操作上更加便捷。并且首次实现装备主体结构可快速折叠90的功能,装备使用的实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明显提升。
4、安全保护单元:创新技术构成多点式、立体化、多模式的可穿戴安全保护模式,首次实现可完全避免滑行者因脱离装备而受伤,并且,可以实现可避免运动中发生侧向翻滚。能够有效避免运动事故的发生,并可有效降低运动事故的损失。
5、设置扭转限位装置:装备上柔性连接装置结构更加精密,并且实现该装置的运动扭转范围可调节功能。装备运动可控性增强,产品适配性和通用性提高。并可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可以通过调节技术参数,提高不同类型外部器材的运动表现力,运动稳定性,并降低运动风险。
6、可调节悬架单元71:(包括可调节紧固组件、安装调节孔组件、间隙调节组件)装备的可调节性,包括部分部件的可变形、可旋转、可选择地安装在内的功能,能够明显增强,能够满足装备适应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外部滑行器材的多方面需求,提高装备综合性能。能够满足多板滑行、或者单板滑行等滑行类运动的独特要求,明显提供高产品的适配性和通用性。
7、可调节紧固组件134:使得装备与外部器材在上、下、左、右(或者近似的)四个方向上可以改变尺寸,快速与外部滑行器材进行紧固,或者拆卸。适应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外部器材,方便滑行者使用和携带。并且/或者,能够改变装备的性能,明显提高装备的适配性,和新型功能拓展。
8、多媒体娱乐单元:首次实现滑雪运动装备车载式包括音乐播放,实时跟踪摄影,和无线通讯在内的休闲娱乐功能,满足滑行者在滑行中享受多媒体互动娱乐的功能,特别是通过调节固定支架和多媒体器材,获得跟踪实时拍摄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滑行运动互动娱乐功能,和安全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多媒体器材中的灯光、音响,和导航器材可以提供运动预警,以及救护服务功能。
9、灵活滑行版,采用柔性悬架结构,能够明显降低在光滑或者柔软的滑行运动环境下,单板滑行运动器材的转弯半径,进而明显提升滑行运动装备转向灵活性、趣味性和运动艺术表现力。
10、安装调节孔组件:在可调节悬架单元上任何位置设置的若干装配孔组件,滑行者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安装孔组件。这样,在各个安装孔相互配合下,所述可调节悬架能够满足滑行者更多需求,适合更多类型、更多型号的外部滑行运动装备。装备可以获得更高的舒适度、适配性、安全性,和娱乐性。能够明显提高装备的整体性能,以及功能的拓展。
11、多功能健身器材,通过调节、替换部分零部件,装备可以改变功能,成为一种新型运动装备——多功能健身器材,使得滑行者使用该装备,除了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和高仿真的滑行运动的乐趣以外,还可以用于针对全身多个部位的肌肉、或者关节,或者韧带进行力量和身体康复训练。进一步提升装备的通用性和使用价值。
12、本发明创新技术适用于多板,或者单板,以及单人,或者多人使用的,适合几乎任何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但不仅限于)滑雪、滑水、滑冰、轮滑、冲浪、滑沙、滑草、船、风筝滑行、滑翔等滑行运动装备,以及多种功能健身器材中的任何一种。
总之,本发明具有多种功能,操作方便,实用性、灵活性、趣味性、适配性、通用性和安全性强,以及应用广等优点,适合多板或者单板、及单人或多人使用,适用于滑雪、滑水、滑冰、轮滑、冲浪、滑沙、滑草、船、风筝滑行、滑翔等滑行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坐姿运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运动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可调节悬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扭转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侧边安装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运动极限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装备倾斜运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可调节悬架应用于装配滑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装备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应用于其他传导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可调节悬架配套滑草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多媒体娱乐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横置可调节悬架配套滑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单人操控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的应用案例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配套滑雪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配套冰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多功能健身器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全带组件;2-A.中央座椅;2-B.边侧座椅;3.边侧座椅支撑杆;4-A.边侧座椅减震器装置;4-B.中央座椅减震器装置;5-A.边侧座椅固定组件;5-B.中央座椅固定组件;6.折叠控制把组件;7.音响及照明器材;8.控制把龙头;9.电源线;10.安全带;11.低把龙头;12.低把;13.边侧安全带组件; 14-A.边侧座椅支架;14-B.中央座椅支架;15.座椅减震器固定件;16.弯管接头;17.矩管;18.竖向杆;19.竖向杆管卡;20.安全带挂钩;21.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2.安全绳;23.竖向杆套管;24.竖向杆套管连接件;25.第一中轴;26.横向杆弯管;27.横向杆;28.第一限位盘;29.横向杆加固管;30.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1. 座椅控制把组件;32.限位盘快拆孔;33.横向伸缩调节孔;34.限位销插孔;35.第一限位销;36.限位装置连接头;37.第二中轴;38.第二限位盘;39.限位销插孔;40.第二限位销;41.限位盘紧固件;42.皮带动力传导装置;43.传动皮带;44.皮带松紧调节卡头;45.滑板版面;46.矩管轴;47.边侧支架安装孔;48.矩管侧边安装孔;49.安装件弹簧连接头;50.弹簧连接头;51.脚踏板;52.座椅扶手;53.上限位块中心孔;54.软传动伸缩杆;55.上限位块;56.上限位齿;57.关节轴承;58.下限位齿;59.下限位块;60.快装定位帽;61.快装连接头组件;62.定位连接头插销孔;63.扭转限位装置;64.扭转限位装置接口;65-A.中央座椅安装底座;65-B.边侧座椅安装底座;66-A.第一弹簧;66-B.第二弹簧;67.固定件伸缩杆;68.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9.支架伸缩杆;70.滑草鞋;71.可调节悬架单元;72.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3.支架;74.固定器安装孔;75.旋转连接头;76.支架脚连接销轴;77.支架脚;78.中央连接组件;79.悬架快装孔;80.支架伸缩杆固定销轴;81.悬架伸缩调节孔;82.悬架固定孔;83.紧固挡板;84.紧固件;85.支架紧固调节孔;86.支架伸缩杆轴套;87.快拆扣固定销;88.紧固快拆扣组件;89.紧固件安装孔;90.可调节连接头;91.紧固件螺栓销轴;92.支架调节孔;93.支架连接调节孔;94.安全警示装置;95.铃铛;96.音响及照明器材;97.电子器材电源组件; 98.支架倾斜调节组件;99.边侧座椅装置;100.脚部固定器;101.安全带;102.横向伸缩杆接头;103.皮带调节卡扣;104.外部器材连接板;105.多媒体娱乐单元;106.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7.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8.安全保护单元;109.坐姿运动单元; 110.运动控制单元;111.低把组件;112.支架组件;113.中央控制杆组件;114.安全保护装置;115.座椅装置;116.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7.紧固挡板固定销;118.滑雪板;119.外部连接板紧固孔;120.悬架快拆销轴;121.滑雪板边刃;122.边刃;123.滑草鞋连接组件;124.支架底座;125.滑草鞋连接组件轴套;126.手机支架;127.铃铛支架;128.多媒体器材固定支架;129.手机;130.电池组盖子;131.快拆扣连接件上孔;132.快拆扣连接件中孔;133.支架减震组件;134.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5.充气圈;136.冲浪板;137. 充气圈固定组件;138.弹性椅面组件;139.连接绑带组件;140.下限位块中央通孔;141.上固定环;142.下固定环;143.连接头中心调节孔;14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5.快拆扣连接板;146.紧固扣连接头;148.控制把手;149.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50.支架扭转连接件;151.第一转轴;152.第二转轴;153.旋转阻尼组件;154.上固定盘;155.下固定盘;156.第一安装轴套;157.第二安装轴套;158.阻尼器固定件;159下固定盘轴套;160.阻尼器安装槽;161.冰刀;162.定位块;163.紧固轴套;164.定位调节件;165.紧固扣铰接头;166.控制杆安装件;167.拉力器;168.器材底座;169.健身器座椅支架;170.健身器脚踏板,171.腿部横杆;172.功能拓展装置;173.间隙调节组件;174.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和多用途健身功能。该装备设有通过若干把手组件、若干安全带组件、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和若干脚部固定器相连的用于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安全保护单元、用于承载人体并产生摇摆动感的坐姿运动单元,通过限位盘(第一限位盘或第二限位盘)和中轴(第一中轴或第二中轴)相连的用于传导转向动力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用于控制装备最大运动倾斜角度的运动极限控制单元;设有用于连接和控制外部滑行器材的可调节悬架单元(例如滑雪悬架、轮滑悬架、滑草板悬架、滑冰板悬架),其扭转限位装置通过关节轴承、或者上限位齿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相连,和通过外部器材连接件与外部滑行器材相连。
所述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结构,其特征是通过改变装备内部结构,包括尺寸大小,或者部分零部件安装位置,或者添加/替换少部分零部件,装备可以满足不同滑行者的使用需求,同时,可以改变或者转化装备的适配性、性能输出,或者使用功能。
本发明首次实现了只需一个滑行者操控,其他任何滑行者无需操控,能够采用多种姿势安全完成各种滑行技术动作。集通用性、安全性、运动灵活性、操控稳定性和运动乐趣于一身,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和实用性强等优点,通过设置和调节,适用于几乎任何种类的滑行运动,包括(但不仅限于)滑雪、滑水、冲浪、滑冰、船、轮滑、滑沙、滑草、风筝滑行、滑翔飞行等滑行类运动,以及多种功能健身运动。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说明书和附图是以滑雪板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很明显滑雪板也可以用装有轮子的陆地滑板、或者可以用装有冰刀的滑冰板、或者可以用装有滑水板的冲浪板来替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包括外部滑行器材,其结构如图1、图13、图17所示,其特征在于该装备自上而下(不限于某种顺序)布置有:运动控制单元110、多媒体娱乐单元105、安全保护单元108、坐姿运动单元109、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可调节悬架单元71,和外部滑行器材。其中:多媒体娱乐单元105、安全保护单元108、坐姿运动单元109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或者与矩管组件相连;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分别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和中央控制杆组件113相连;可调节悬架单元71分别通过扭转限位装置63,和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 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和外部滑行器材连接。
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通过横向杆27、中轴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中的横向杆加固管29相连;可调节悬架单元71通过支架脚77与外部连接组件72固定在滑雪板118上。所述外部滑行器材为一种(或者若干种)带有边刃部件的滑行器材。
所述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结构,其特征是通过改变装备内部结构,包括尺寸大小,或者部分零部件安装位置,或者添加/替换少部分零部件,装备可以满足不同滑行者,以及不同运动环境的使用需求,同时,可以改变或者转化装备的适配性、性能输出,或者使用功能。
图1中,坐姿运动单元109为滑行者提供一种新的高仿真滑行运动方式,座椅装置可伴随装备运动同步前后/或者左右摇摆(或者扭转)。安全保护单元108为滑行者提供多方位、立体化安全保护。运动极限限制装置106能够对于装备运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解决现有坐姿滑雪技术采用刚性结构而造成的运动重心过高,并且不能侧倾,滑行转弯容易侧翻,以及滑行者必须独立操作装备不够便捷的问题。多项保护技术的应用保障装备总体安全性能提升50%以上。
所述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结构,其特征是通过改变装备内部结构,包括尺寸大小,或者部分零部件安装位置,或者添加/替换少部分零部件,装备可以满足不同滑行者的使用需求,同时,可以改变或者转化装备的适配性、性能输出,或者使用功能。
所述坐姿运动单元设有座椅装置115,该座椅装置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1),如图1、图2、图13、图17所示,
其特征在于坐姿运动单元中包括若干中央座椅、若干边侧座椅。设置在装备中心轴线上,或者在中心轴线附件,或者设置在中轴线任何一侧,滑行者站立位置的上方,所述中央座椅(或者边侧座椅)能够伴随装备同步运动,包括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同步摇摆(或者扭转),并且这种摇摆幅度与装备运动幅度保持完全或者基本一致。所述坐姿运动单元包括若干中央座椅、若干边侧座椅和座椅减震装置,并且,所述座椅单元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以根据用途自由设定。
所述座椅是承载人体的任何形状,任何安装形式,满足滑行者可使用任何姿势(或方式),包括平面、圆弧形、曲面形状、网状,所述座椅全部或者局部采用弹性材料。
这种结构可以满足滑行者采用多种姿势参与运动的需求。无论中央座椅,还是边侧座椅,不限安装数量和安装使用人数,可以是中央一人(或者多人),或者中轴线前后各一人(或者多人),或者是中轴线两侧各一人(或者多人),或者是中轴线两侧各二人(或者多人)。并且,所述座椅的高低,或者水平位置均可调节。
由于装备采用多连杆机构的传导方式,多连杆机构上的所有竖向部件均可以同步,以相同或者近似于相同的幅度向前、后、左、右摆动,或者扭转。因此,设置于该机构中任何单元上的所述座椅装置115,也能够伴随机构同步向前、后、左、右摆动,或者扭转。
本发明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是为了给有乘坐需求的滑行者设置出合理的运动空间位置。并且,由于现有装备采用左右对称型的结构布局,在装备中央(或者中央附件)或者两端的任何一端设置座椅,载人后装备的重心位置几乎不变。均能够满足滑行者以多人,或者单人独立操控的方式使用本装备开展安全、稳定,和舒适的滑行运动的需求。
图17为本发明的另外几种应用,初级运动爱好者也可以独立操控装备安全运行。
如图1、图2、图7、图17所示,所述坐姿运动单元109,包括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 13)、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座椅支架14-A(座椅支架14-B)、中央座椅固定组件5-B(边侧座椅固定组件5-A)、中央座椅减震器装置4-B(边侧椅减震器装置4-A)、中央座椅固定件5-B(或者边侧座椅固定件5-A)。其中: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中央,或者中央控制杆附近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中央座椅,座椅支架14-B(或者边侧座椅支架14-A)通过固定组件5-B(或者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8)与第一限位盘28(或者矩管17)连接固定,这样中央座椅能够伴随装备运动,该座椅椅面能够与装备垂直轴同步摇摆。
图2中,中央座椅2-A(或边侧座椅2-B)设置在装备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竖向部件上,可以是第一限位盘28上、或者矩管17上。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座椅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如图2、图7所示,在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与中央座椅支架14-B(或者边侧座椅支架14-B)上的连接处,设置中央座椅减震装置4-B(或者边侧座椅减震装置4-A),以减缓由于地面震动带给乘坐人员身体的冲击力,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
这种结构允许座椅伴随装备的同步运动,既向前、后、左、右方向同步摇摆。并且,这种摇摆幅度与装备运动幅度保持完全一致,因而,能够让坐姿滑行者充分体验滑雪运动的趣味性。并且,坐姿运动单元设置了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13),和中央减震器装置4-B(或者中央减震器装置4-A),座椅的设置几乎不对现有装备载人后的重心位置产生影响。能够让滑行者在不影响运动安全和稳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有趣的运动体验,满足滑行者多方面运动需求。在所述座椅2-A上,或者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8)上,或者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可以设置脚踏板51。使得滑行者获得更加逼真的运动体验,和进一步的安全包保护。
优选地,乘坐人员使用中央座椅组件上的中央座椅固定组件5-B安装位置设置在动力传动组件的第一中轴25附近,以保障载人后的装备重心与装备自身重心位置接近,有利于保持装备的运动平衡。并且/或者,座椅可以设置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上,或者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前、后位置,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以及第一限位盘28连接固定。
如图2、图7所示,其由边侧座椅2-B、边侧座椅支撑杆3、座椅安装底座65-A、边侧座椅支架14-A、边侧座椅减震器装置4-A、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8构成,其可以设置在装备任何一侧,可以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边侧座椅减震器装置由至少一个第一弹簧66-A 、固定件伸缩杆67、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8,和弹簧连接头50构成。
边侧座椅底座65-A 一端与边侧座椅2-B连接,另一端与边侧座椅支架14-A连接。所述边侧座椅支架14-A上设置边侧支架安装孔47,所述座椅支架固定件组68的一端穿过边侧座椅支撑杆3上的安装孔47与矩管17一侧的安装孔48固定。所述边侧座椅支架14-A通过座椅减震装置4-A与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8连接。所述边侧座椅支架14-A通过座椅支架固定组件68与矩管17以滑动方式连接。
所述座椅组件不应局限在某种形状,或者某种材料,或者使用方式(或姿势),所述座椅可以是承载人体的任何形状,任何安装形式,任何使用姿势(或方式),包括平面、圆弧形、曲面形状、网状,所述座椅全部或者局部采用弹性材料。或者是其他任何可使用的物品,例如充气圈,或者滑板。并且/或者,所述座椅组件中,座椅装置的前端或者两侧均可设置扶手,以此帮助滑行者采用坐姿运动时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并且/或者,所述横向传导杆组件也可以设置成任何弯曲形状,以满足特殊形状的所述座椅的固定安装需要。工程师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滑行者可以无需参与装备运动操控,也可以独立操控装备运动。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滑行者朝阳坐姿身体超向前方滑行转弯时,装备不能同步侧倾克服运动离心力的技术问题,本项技术提供了另外三种应用方案。如图17所示,当滑行者需要独立使用装备时,可以将运动控制单元110中的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31设置在一个水平面上,座椅的两侧,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的位置上。并且,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31可以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两侧,或者前端,或者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上。
图17-B为坐姿运动单元创新技术的一个应用方案,当所述装备选择装配中央座椅2-A,外部滑行器材选择任何适合滑水的运动器材,可以是冲浪板、或滑水板。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可以变成多板船。
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31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上;中央座椅的两侧或前端,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当所述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两侧时,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在所述多板船中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设置旋转阻尼器,实现对载人船只直线滑行时稳定性控制。所述多板船为安装任何数量冲浪板或者滑水板的船只。例如滑行者可以在装备两端分别安装冲浪板或者滑水板,也可以在装备中央,例如运动极限控制的装置下端安装冲浪板或者滑水板;并且/或者,滑行者可以通过软绳将2板船,或者3板船串联(或者并联)起来作为多板船来使用,满足更多滑行者休闲运动,和互动娱乐的消费需求。
图17-C中,所述座椅控制把手组件31,由若干水平设置的把手组成,并通过控制把手固定组件138与充气圈135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把手固定组件138包含:上固定环141、下固定环142、连接绑带组件139。使用过程中,滑行者身体位于充气圈135中间,坐在弹性椅面组件139上。因此,这种悬架与座椅同步运动的结构,能够向独立操控运动的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的保护,和更加新颖和刺激的运动体验。
工程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所述中央座椅,或者边侧座椅可以安装在中央控制杆任何一侧,不限数量,不限使用人数,不限使用方式。如果将载人后的装备重心调节在装备中轴线上,或者中轴线附件,或者外部滑行器材的上方,装备均可安全运行。
本发明创新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满足运动能力较弱,特别是老人、儿童、或者残疾人群体,采用多种姿势参与极限运动,以及对安全、便捷,同时获得高仿真、丰富和多样化极限运动体验方面的要求。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和运动控制单元110,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2)。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包含任何动力传导方式,包含机械传动、流体传动和电力传动。所述机械传动包含(但不仅限于)多连杆传动,皮带传动,齿轮齿条传动,涡轮蜗杆传动,或者链条传动。优选地,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包括长度可调节的中央控制杆组件113、至少一个长度可调节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至少一个矩管组件,和旋转阻尼组成,如图3所示。其中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包括:竖向杆18、竖向杆管卡19、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1、安装调节孔组件;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包括:横向杆27、横向伸缩弯管26、横向杆加固管29、中轴(第一中轴25、或第二中轴37)、若干弯管接头16,和安装调节孔组件;矩管组件包括矩管17和矩管轴46。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中的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通过中轴和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具有可调节功能结构,可以设置在装备任何地方。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竖向杆18和竖向杆套管23上的若干安装孔和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1。也可以是分别设置在横向杆27和横向伸缩弯管26上的若干安装孔(横向伸缩调节孔33)和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选择性地自由改变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长度尺寸。
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由第一中轴25(或者第二中轴37)、横向杆加固管29、横向杆27、横向杆弯管26、弯管接头16、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安装调节孔组件,以及矩管17构成,如图3所示,其中:横杆加固管29与横向杆27通过第一中轴25(或者第二中轴37)固定连接,横向杆27与横向杆弯管26一端插接,并通过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固定,横向杆弯管另一端与弯管接头16连接固定,弯管接头16与矩管17通过矩管轴46以铰接方式连接。因此,由于装备两端的脚部固定器100通过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两端的矩管17连接,滑行者可以通过设定横向杆弯管26的伸缩长度,自由调节脚部固定器100(或者滑雪板118/或者其他滑行器材)与装备中轴线之间的间距,以提供舒适的运动体验。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2),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上设置可独立调节握把高度的运动控制单元110,即其可满足所有乘坐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有效提高所有乘坐人员装备操控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包括:折叠控制把组件6、若干低把组件111、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31 ,和若干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如图3所示,该单元包括结构相似的折叠控制把组件6和低把组件111,所述折叠控制把组件6和低把组件111均设有控制把手148(或者低把12)、把杆和固定部件,折叠控制把组件6的把杆上具有折叠机构。
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通过对折叠控制把组件6和低把组件111在装备上的安装固定点设置高度差,形成施加于中央控制杆组件上的扭力差,以弱化低把组件111对于中央控制杆组件的运动干扰,强化折叠控制把组件6一侧对于装备运动的控制力。
如图3所示,折叠控制把组件6安装在竖向杆18的一端,竖向杆18另一端与竖向杆套管23插接,所述竖向杆18与竖向杆套管23采用可滑动方式连接,可自由伸缩调节,通过竖向杆管卡19和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1固定。因而,折叠控制把组件6可以伴随竖向杆18的伸缩自由调节高度。低把12通过低把龙头11安装在竖向杆套管23(或者其他位置)上,并可以在所述竖向杆套管23上随意调节高度。竖向杆套管23下端与中央座椅支架14上的竖向杆套管连接件24连接固定。所述低把组件111可以安装在装备任何低于折叠控制把组件6的位置上,包括中央座椅和边侧座椅,或者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上116上。
所述低把组件111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上的竖向杆套管23上,并可沿着所述伸缩杆套管上下调节高度。使用中,通过限定竖向杆的高度,以及低把组件的安装高度。折叠控制吧组件6与低把组件111的安装位置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差。这种结构下,如装备两侧施加同样大小的外力,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与至少一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结合部的两侧承受的力矩就会产生较大差别。因此,通过限定折叠控制把组件6与低把组件111组件的高度差,并强制体验型乘坐人员使用低把组件111,有利于减弱体验者对装备运动控制的外力干扰,并且,运动控制一方的操作也会更加省力,进而有效提高装备运行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图6中,折叠控制把组件6中,其把手设置成一字型,或者接近一字型,这种结构,可以满足乘坐人员在某种情况下,以最省力的方式,例如通过双手围绕控制杆竖向轴扭转把手。在这种外力作用,滑行中的装备能够以中央控制杆为轴发生自转。以加速装备在滑行中完成滑行转弯动作,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装备的运动灵活性,和操控稳定性;在其把杆上设置可折叠结构,以方便乘坐人员在收缩折叠后携带和收纳储存。如图11所示,这种结构,不但能够提高装备的操控舒适性,和灵活性,同时,所述折叠控制把组件6中设置折叠机构。
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31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者接近水平面)上,中央座椅2-A的两侧,或者前端,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
综上所述,在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和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中,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件包括折叠控制把组件6、低把组件111、座椅控制把组件31、脚部固定器100,以及边侧安全带组件13(或者安全带组件1)。这些部件的设置位置均可在垂直轴、或者水平轴上自由调节。这种可调节变形结构实现了当人体固定在装备上时,人体与装备中心轴的距离可调节,从而能够满足不同身高滑行者的个性化的使用需求。并且,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和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的连接结构具有折叠90度的功能。技术改进明显提高了产品适用性、和舒适性。
所述安全保护单元108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2)和(3),其结构如图2、图7、图9、图17所示,安全保护单元108包含:安全保护装置114、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运动控制装置110,和安全警示装置94。
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为多点位、立体化,和多重安全保护模式的可穿戴运动装备,可以将人体从上至下多个部位与装备快速固定(或者脱离),使得人体在实时保护下与装备同步滑行运动,并将滑行者与装备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预防运动危险的发生。
所述安全保护装置114包括: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13)、折叠控制把组件6、低把组件111、座椅控制把组件31,和若干脚部固定器100。该单元的组件设置为与人体从上至下多种方式的固定连接,使得该装备成为多点位、立体化的可快速穿戴安全保护运动装备,既可以将乘坐人员身体多个部位快速与装备相连,并且可以将乘坐人员身体与装备之间距离控制在一定安全范围内,为滑行者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具体的:所述安全带组件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或者座椅)上,并通过上、中、下(但不限于某种顺序)多个固定点将乘坐人员身体与装备相连。其中,上端固定点为把手(或者安全带),为人体上身(上肢或者胸部)提供运动平衡支撑(或者固定保护);中间固定点为安全带(或者低把组件),用于固定在人体腰部或者臀部,靠近人体重心的位置,可有效避免人体因失去平衡造成重心不稳而摔倒;下端固定点为脚部固定器(或者安全带),可有效防止人体脱离滑行器材(或者过多偏离外部滑行运动器材上方)。并且,这些人体固定点均可伴随装备的左右摆动而同步运动,并可在运动中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保持先对稳定。这样既不影响乘坐人员运动,同时,当意外发生时,把手、安全带与固定器可以同时将乘坐人员身体固定在装备上,可完全避免乘坐人员脱离装备而摔倒受伤。
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包括设置在中央控制杆组件上的折叠控制把组件6、低把组件111,或者座椅控制把组件31。所述低把组件111 安装在竖向杆套管23(或者中央座椅,或者边侧座椅)上,伸缩折叠控制把组件6安装在竖向杆18的一端,伸缩竖向杆18可与竖向杆套管23之间自由伸缩;滑行者可以自由设置所述叠控制把组件6和所述低把组件111之间的安装高度差。因而,如果在中央控制杆组件两侧施加相同外力作用下,会形成的扭力差。进而弱化低把组件111对于中央控制杆组件的运动干扰,强化折叠控制把组件6一侧对于装备运动的控制力。以此提高滑行者对于装备运动控制的稳定性,和装备运动安全性能。
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还包括,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者接近水平面)上,中央座椅2-A的两侧;并且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113的两侧,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的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31。这种平行设置握把的结构用于单人控制滑行装备。
所述折叠控制把组件6中设置折叠机构。
滑行者通过操控设置在运动控制单元中的折叠控制把组件6、或者低把组件111、或者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31。和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的一端,以及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中间或者任何一侧的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实现对装备运动姿态,或者滑行者身体平衡、或者运动极限的控制,以满足滑行者在安全环境下充分体验滑雪运动的趣味性。
当滑行者将所述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附近),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
如图17-B为坐姿运动单109元、运动控制单元110、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和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的创新技术一种应用方案。当所述中央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附近),选择冲浪板136(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运动姿态,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连接在所述多板船上的外部滑行器材可以是任何适合划水的运动器材,可以是冲浪板、或滑水板。其特点是,滑行者通过操控座椅控制把手组件31保持水平,或者向左、或向右摇摆座椅,通过动力传导,驱动装备两端的冲浪板保持水平,或者向左、或者向右侧倾。或左转、或右转。并且,在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包括中轴、矩管轴、中央控制杆组件等)设置旋转阻尼器,增加所述单元中任何竖向设置部件的旋转力矩,以此增强载人后船体直线航行时的运动稳定性。当滑行者压迫所述多板船一侧的控制吧,同时身体向转弯内侧倾斜式。既当滑行者借助双臂(或者身体摆动)带动座椅运动,所发出的操控动力驱动所述多板船的冲浪板(或滑水板)同步做出“立刃”转弯动作时,在冲浪板底部与水面之间相互作用在,装备底部产生运动向心力,这种向心力驱动所述多板船开始产生自转,以此实现控制船体运动航向直行,或者转弯。这种船只创新结构和航行运动操控的创新方式,让运动驾驶变得更加简单、新颖而有趣,运动体验更加丰富。
所述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13)可以将滑行者身体几乎任何部位进行固定,并且,自上而下与在述装备上连接固定。能够避免乘坐人员身体上身与装备脱离,有效提升装备安全保护功能,其包括安全带101和安全绳22和安全带固定件20。安全带组件可以安装在装备任何位置,可以是一端通过安全带固定件20安装在竖向杆套管23上的任何一侧,并且,安全带固定件20可在竖向杆套管23(或者竖向杆18、或者座椅上)上下(或者左右)自由调节高度(水平位置)。安全带组件13的另一端通过安全带101与人体连接。安全绳22的两端设置安全挂钩,所述安全带挂钩具有与装备之间快速连接和拆卸功能结构。并且,其长度乘坐人员可以随意调节。由于安全带安装于竖向杆套管23(或者中央座椅2 a,或者竖向杆18)上,可以伴随竖向杆套管23(或者中央座椅2 a,或者竖向杆18)同步摇摆运动,因此,运动中安全带能够与人体间的距离保持相对不变。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为多点位、立体化,和多重安全保护模式的可穿戴运动装备,可以将人体从上至下多个部位与装备快速固定(或者脱离),使得人体在实时保护下与装备同步运动,预防运动危险的发生。
如图15,安全警示装置94包含:若安全警示装备固定支架、和运动安全警示装备,所述运动安全警示装置可以是铃铛95(或者汽笛)、音响及照明器材96,或者导航仪器材、或者对讲机。所述安全警示装置94上的安全警示器材,包括汽笛(或者铃铛)、警示灯、导航仪,并通过支架固定在运动控制单元110上,或者运动控制单元110附近,便滑行者于操作。
当滑行者在运动中预感危险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时,例如,道路前方出现其他滑行者,运动轨迹逐渐靠近;或者,道路光线不足,视野变小;或者,因突发事件,装备意外发生侧翻。滑行者可以使用铃铛95(或者汽笛组件)、音响及照明器材96,提供照明,发出警示,避免危险的发生;或者使用导航仪器材进行自救,能够降低危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安全保护单元108能够以多点式、可穿戴的、完全闭合的方式,将人体从上至下与装备自上而下地按照相应顺序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可以伴随人体同步运动,不会妨碍人体做出技术动作;装备运动操控更加省力;为人体运动创造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4)。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包含任何动力传导方式,包含机械传动、流体传动和电力传动。所述机械传动包含,但不仅限于:多连杆传动,皮带传动,齿轮齿条传动,涡轮蜗杆传动,或者链条传动。优选地,该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包括长度可改变的中央控制杆组件113,至少一个长度可改变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和至少一个矩管组件。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结构如图3和图12所示,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包括第一中轴25、横向杆加固管29、横向杆27、横向杆弯管26、弯管接头16、安装调节孔组件,以及伸缩刻度标记组成。伸缩安装调节孔组件均可调节功能,包括分别设置在横向杆27和横向杆弯管26上的若干安装孔,以及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可以改变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长度。如图3所示: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中的竖向杆18与竖向杆套管23之间采用可滑动的连接方式,通过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1可以自由设定竖向杆18伸缩的长度。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中的横向杆弯管26通过与横向杆27相连,横向杆加固管29通过第一中轴25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13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矩管组件由通过关节轴承57和上限位块55与扭转限位装置63相连的矩管17,和通过弯管接头16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相连的若干矩管轴46组成。
图3中,横向杆弯管26与横向杆27之间采用可伸缩连接方式,使得使得横向杆弯管26的能够沿着横向杆27的中心轴水平移动。并且/或者设置可调节定位孔组件,包括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横向伸缩调节孔33,和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这种结构,使得传导机构两端的矩管17与第一限位盘之间的距离可以随意调节,既矩管组件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或者装备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以随意调节;有效提升装备安全保护功能。运动控制装置110位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中央,并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用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施加水平方向的动力。
本发明创新技术中,将横向杆弯管26的一端设置为弯曲形状,如图3、图11,并且,将横向杆弯管26设置成沿着横向杆27的中心轴向矩管17的一侧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使得伸缩杆边缘弯管连接头16与矩管17连接处矩管轴46的高度低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中段第一中轴25(或者第二中轴37)的高度。以此降低位于动力传导杆组件两端矩管17的装配高度,进而提高滑行者腿部活动空间,首先可以避免滑行者腿部与装备碰撞,同时,降低装备侧倾时的滑行者身体安全风险。
并且/或者,由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的工作需要一定物理空间,并且,需要装配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中间或者任何一侧。因此,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组116之间需要保持相应的水平距离。将横向杆弯管26设置成:将其弯曲部分沿着横向杆27的轴心向内侧(矩管17方向)旋转一定角度,进而将两个弯管接头端的地面投影水平距离向矩管17方向倾斜延伸,或者靠近矩管17。使得伸缩杆一端的管接头自然靠近矩管17。这种设计方案能够在保证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组116之间所需间距的前提下,有效地为乘坐人员腿部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见图9 。
图9中,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部分设置成一定的弯度,造成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中间部分抬高,两端偏低。这种结构,既可以降低横向杆两端矩管17的安装高度,提高乘坐人员腿部活动空间,同时,又使得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横向杆弯管26的水平段在装备侧倾时与滑雪板118的边缘保持一定距离,有效提高装备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这种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两端采用弯曲结构,这种所述横向杆弯管26的弯曲角度,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衍生产品的需求进行设定。图11中,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装配折叠90度状态下,该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两端的弯管连接头16(以及矩管17)与位于中央的横杆加固管29之间出现存在水平高度差。因而,技术改进后,矩管17不妨碍竖向杆套管23折叠90度,同时,位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上的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不会影响这种折叠。进而大幅缩小装备折叠状态下的体积。装备折叠收纳状态的体积能够缩小到使用状态的5%以下,技术改进效果明显。
图12为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应用于其他传导方式的技术方案,其中皮带动力传导装置42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杆加固管29、横向杆27、软传动伸缩杆54、横向伸缩杆连接头102、传动皮带43、皮带调节卡103,和皮带轮。该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横向杆27与伸缩杆王26为可伸缩机构,同时,传动皮带43的长度可以通过皮带调节卡扣103进行调节。经过技术改进,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可以随意改变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与第一限位盘28之间的水平距离。这样,乘坐人员能够根据自身身高和臂长调节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长度,以满足更多不同身高滑行者舒适性方面的要求。进而提高装备使用舒适度。
为增加装备结构强度,并且,避免装备运动部件之间碰撞损伤,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中央上,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铰接装配处设置横向杆加固管29,见图4、图8。横向杆加固管29采用高强度耐磨材料,可直接与装备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上的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发生摩擦或者碰撞,以此增强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结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并方便装备拆装维护。
同样原理,可伸缩式的横向伸缩套杆组116的创新结构,可以解决采用其他传导方式的结构长短的调节问题,例如中国专利CN11005214-A中的皮带传导装置,以及中国CN106178477B中的齿轮传导装置等其他类似传导装置采用固定结构所带来产品的适用性不高,以及各种类型产品之间零部件使用适配性不高的问题。见图12。
进一步地,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设置伸缩刻度标记,以便于乘坐人员在调节伸缩杆长度时,按照自身使用需求快速地将滑雪板118的位置进行调整。
由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的结构需要,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8,有一个可以设置在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之间,导致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垂直投影之间,需保持一定的距离。为此,通过将横向杆弯管26两端轴线所在的面,设置成与矩管17的垂直轴构成一定夹角,既将横向杆弯管26沿着水平轴旋转一定角度,其弯管部分的轴心向矩管17方向(向内侧)倾斜延伸,这样固定的弯管接头16能够与矩管不断靠近。这种结构,使得位于两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横向杆弯管26向内收缩,导致弯管接头16靠近矩管17,能够进一步为乘坐人员的腿部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提高装备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坐姿运动单元和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2)。
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构成多连杆机构,所述坐姿运动单元109中的座椅装置设置在该多连杆机中的任何竖向部件上,因此,坐姿运动单元109与这些竖向部件的运动是同步的,既所述坐姿运动单元109可以与装备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幅度同步向前后、左右摆动,或者扭转。
在运动中,无论中央座椅还是边侧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身体,能够与装备动力传导机构同步摇摆,滑行者可以获得安全、舒适和有趣的运动体验。并且,可以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或者第二限位盘上,或者中央座椅上安装脚踏板51。因而,安全带组件以及脚踏板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动安全保护水平,
由于座椅可以设置于装备重心轴附近,并且/或者,设置在装备任何一侧的矩管组件上。滑行者采用坐姿,与站立式运动方式(屈膝半蹲运动姿势)的人体重心位置变化较小,因此,无论座椅设置在装备中央,或者两侧任何位置,无论滑行者采用坐姿还是站姿,直线滑行中载人装备的重心位置与载人装备静态下的重心位置几乎没有改变,创新技术对于原装备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进一步地,在弯道行进中,所述座椅伴随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中的中央控制杆组件同步侧倾,这种结构实现了载人后的装备在弯道滑行时重心下降,有利于载人装备克服运动离心力的影响,明显提升装备弯道滑行的安全性能,和运动表现力。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5)。其结构如图4、图8、图13所示,包括(但不限于)由至少一个中轴(第一中轴25或第二中轴37)、若干限位盘(第一限位盘28或第二限位盘38)、若干横向杆加固管29、限位销组件,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刻度盘和限位盘紧固件41组成。限位销组件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其中,所述限位盘上设置限位装置连接头36、至少一个轴安装孔,和若干限位插销孔(限位插销孔34或限位插销孔39),和刻度盘。所述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包含若干限位插销孔,所述若干限位插销孔以扇形或者近似于扇形,设置在以同一个轴安装孔为圆心、采用相同或不同半径的圆上。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通过中轴(第一中轴25或第二中轴37)、限位盘(第一限位盘28或第二限位盘38)和横向杆加固管29,分半与不同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相连116以铰接的方式连接;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之间以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和限位盘紧固件41连接。在所述横向杆加固管29与横向杆27上均设置中轴孔,所述横向杆加固管29与横向杆27相互之间插接,并通过中轴连接。
优选地,在第一限位盘28 和第二限位盘38上,以扇形或者近似于扇形分布设置若干限位销插孔39,限位销插孔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在以第一中轴25 或者第二中轴37为圆心,同一(或者不同)半径的圆上。所述第一限位盘28上端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中的竖向杆套杆23下端(或者中央座椅支架)连接,并设置至少一个轴安装孔。并且,所述第一限位盘28分别与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通过第一中轴25(或者二中轴37)铰接。第一限位盘28 和第二限位盘38可以安装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任何一侧。第二限位盘38的一端设置轴安装孔,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通过第二中轴37铰接,并与第一限位盘28的下安装孔组装。限位销组件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限位盘紧固件41,其中部分或全部限位销设置为可快速拆装结构。第一限位盘28上的限位装置连接头36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下端之间可采用任何形式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通过第一限位盘28中的限位盘快拆孔32实现快拆方式固定连接。
装配完成后,第一限位盘28与第二限位盘38通过第二中轴37和限位盘固定件41固定连接。当装备产生倾斜时,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同步运动,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可与安装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的横向杆加固管29摩擦、碰撞,以此产生装备倾斜运动限位功能。这样,无论装备向哪一方倾斜,装备的极限倾斜角度限定可保持一致。或者,滑行者可以对于这种倾斜范围进行个性化设置,既对于这种倾斜极限角度的大小范围,随意进行个性化设置。这种功能同时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多板滑行运动的各种特殊需求。
实验证明:在初级滑雪运动爱好者中,由于其技术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具备的运动水平不同,主要表现在转弯过程中身体倾斜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差异很大,技术水平较低者所能掌控的转弯滑行速度,和身体侧倾角度的能力受到限制,超过这个范围容易发生危险。
优选地,当位于限位盘上的若干限位插销孔,按照相同圆心、相同的旋转角度差进行设置时,该单元具备可分度调节限位功能结构,便于滑行者对于装备最大运动倾斜角度的保护范围进行选择和设定。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具有的这种可调节、设置的功能结构,既可以满足滑行者根据自身需求快捷地设定限位销的安装位置,确定动极限参角度参数,可有效防止装备过度侧倾运动而失控。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止装备摔倒,避免乘坐人员因过度推拉控制杆导致载人装备失去重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如图4所示,滑行者可以按照的自身需要便捷地将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随意设置在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之间,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上。这种结构,能够满足几乎所有滑行者对于运动倾斜极限范围的不同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个性化设计能够将装备便捷性和实用性提升一倍以上。并且,所述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采用可快速拔插结构,方便装备快速折叠。
进一步地,这种可快速分度调节功能的限位装置结构,见图4、图8 、图17,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同样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多人滑行运动装备,或者单人独立操控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上使用,有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滑行者可以将装备摆动范围限定在某个倾斜范围内,以此实现载人后的装备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运动区间被控制在装备两个(或者多个)滑雪板118、或者滑板、或者冲浪板136(或者其他外部滑行器材)之间,在这种限定下,外部滑行器材能够为装备提供重心提供安全支撑,可以保障装备在运动中的不会发生侧翻。因而,在这种结构和设置下,能够完全防止滑行者因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装备侧翻,造成摔倒受伤。
图12为运动控制单元110应用于其他传导方式(例如皮带传动)的技术方案。当第一限位盘28(或者地二限位盘38)产生旋转时,所述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靠近(或者原理)所述横向伸缩套管组件116上的横向杆27,或者产生碰撞。
并且,由于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设置在所述柔性传导装置的外侧,不会对柔性动力传导装置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与多种类型的传导装置配合使用,同样可以发挥出设计功能。
在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上,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扭转接限位装置63,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6)。
如图6所示,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包括:至少一个上限位块55、至少一个下限位块59、快装连接头组件61,和间隙调节组件173。所述上限位块55包含至少一个上限位齿56,和上限位块中心孔53;下限位块59包含至少一个下限位齿58,和下限位块中央通孔140;快装连接头组件61包括:快装定位帽60、快装连接头、连接头插销孔62和连接头中心调节孔143;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包括轴承安装件、关节轴承57和快装连接头。组装完成后,上限位块中的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块中的下限位齿58之间咬合连接,并存在一定间隙。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齿58的接触面可以设置为类似于梯形的斜面。
如图6-D所示,所述上限位块55固定在矩管17的一端,并且,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件固定在矩管17的同一端;所述下限位块59固定在可调节悬架的中央连接组件78上,并且,所述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一端通过定位连接插销孔62和悬架快拆销轴120固定在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中的悬架快装孔79上。装配完成后,上限位齿55与下限位齿58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并且,这种间隙大小是可调节的。
图6-A和图6-B为扭转限位装置63的结构爆炸图。图6-C、图6-D为扭转限位装置63装配示意图。其中,上限位块55固定在位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两端的矩管17下端,内部设置上限位块中心孔53(或者螺纹孔);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一端设置快装定位帽60,快装定位帽60的一端(位于中心轴或者中心轴附近)设置连接头中心调节孔143,另一端设置定位连接插销孔62。进一步地,所述下限位快59中的下限位齿58也可设置为可移动的结构,以此调节两个下限位齿58的间距。在关节轴承57上,至少一端设置螺纹,所述关节轴承57可以是杆端关节轴承。所述快装连接头螺纹孔143与定位连接插销孔62的轴线垂直,或者近似垂直。
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下限位块59与位于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上的中央连接组件78顶部固定,将上限位块55的一端与矩管的下端固定连接;其次,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从上向下穿过下限位块59中部的下限位块中央通孔140,将位于快装连接头组件61一端的定位连接插销孔62与中央连接组件78上的悬架快装孔79通过悬架快拆销轴120连接;再将关节轴承57的一端与上限位块中心孔53连接固定,将关节轴承57的另一端与快装连接头组件61顶端的连接头中心调节孔143连接固定。并且/或者,关节轴承57的一端,也可以与矩管17的下端以某种形式连接固定。
装配完成后,上限位齿55与下限位齿58咬合,同时能够保持一定的间隙。由于关节轴承57至少一端具有可调节性,与快装连接头采用可伸缩地连接方式,既通过调节,快装连接头可以靠近(或者远离)关节轴承57的轴心。因此通过调节,与快装连接头在关节轴承57上向上或向下移动,以此,改变该装置的尺寸大小,进而改变上限位齿55的顶端与下限位齿58的齿跟部之间的上下配合间隙,既水平轴上的扭动范围可以调节改变。并且/或者,两个下限位齿58可以设置为可移动的机构,通过对两个下限位齿58之间的间距参数的设置,既对上限位齿55边缘与下限位齿58齿边缘之间的水平间隙(或者垂直距离)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61之间在竖向轴(或者横向轴)上相互配合的扭转运动范围进行管理控制。
同时,在快装定位连接头组件61中设置快装定位帽60,对快装定位连接头组件61长度的进行限定,在装配过程中,快拆定位连接插销孔62能够与中央连接组件78上悬架快装孔79的孔心自动对准。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滑行者使用悬架快拆销轴120实现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与可调节悬架单元71的快速装配,或者拆卸。
如图6-C所示: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具有可调节性,在完成装配后,所述上限位齿56和下限位齿58之间的配合间隙可以通过调节改变关节轴承57与快装定位连接头的相对距离,(或者通过改变下限位块59上的两个下限位齿58的间距)来进行快速调节,实现可对与这种间隙的精细化控制,使得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性能,能够根据本发明衍生装备类型,滑行者个性化的运动喜好,或者习惯,以及与外部不同类型滑行运动器材配套使用的运动表现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因而,能够发挥出装备的良好性能。
间隙调节组件173内部尺寸大小具备可调节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当滑行者调节间隙调节组件173时,所述上限位齿56和下限位齿58之间的间隙,可以在上、下、左、右多个维度上进行改变。
优选地,将扭转限位装置63上各部件运动接触部分,包括上限位齿56和下限位齿58的外部轮廓造型可以设置成弧形/曲面,或者斜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以降低上限位齿56和下限位齿58咬合摩擦时的磨损,这种结构上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验证明:当所述软连接扭转限位装置完成装配后,所述上限位块与下限位块之间的间隙大小范围(技术参数)的合理设置,需取决于所述装备不同衍生类型装备的滑行运动特点和要求。例如,应用于滑雪运动体验型的装备,初级滑行者滑行者对于其安全性要求最高,对于其运动幅度,以及滑板运动自由度的要求不高,因此,所述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的间隙需要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此保障装备两侧滑雪板118的运动姿态具有较高的“同步性”,装备运动更加平稳。又例如,应用于竞技运动型多人滑雪装备,或者双人花样滑雪装备,由于高级滑行者对于装备的性能较为熟悉,在使用中对于装备运动的速度,以及灵活性要求很高,因而所述上限位块与下限位块之间的间隙需要保留较大的范围,以此保障装备两侧滑雪板118的运动姿态具有较高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能够让装备获得更加灵活多样的运动表现;例如做出“双人平花”这样的创新滑雪技术动作,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滑行运动,或者不同滑行者的个性运动需求。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结构尺寸,以及工作扭转范围大大小可通过对于间隙调节组件173的自由设置进行改变,所述装备能够获得良好的运动表现,进一步满足滑行者个性化的运动需求,以及满足不同种类外部滑行器材性能发挥的需要。
图6-C,为所述扭转限位装置上限位块相对于下限位块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产生相对扭转。并且,所述扭转限位装置具有可调节结构,这种可调节配合范围的运动限位结构,为制造工程师选择性地设置这种机械运动间隙,使得装备获得理想的运动表现,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图6-E为所述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齿58的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齿56(或者下限位齿58)的外部形状设置为类似于梯形,近似于梯形,或者弧形。并且/或者,两个所述下限位齿58之间的开口大小设置为上宽下窄,或者上限位齿56设置为齿跟部宽,齿端部窄,并且/或者,所述两个所述下限位齿58之间的开口大小设置成靠近两端渐宽,靠近中央处收窄的类似喇叭花形状。这种结构可以满足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齿58之间在上、下、左、右的间隙大小可以同步进行调节,既通过改变间隙调节组件173的长度尺寸,所述间隙可以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由此实现,滑行者能够快速调节和控制可调节悬架单元的扭转活动范围。
当滑行者通过调节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时,既紧固(或者放松)关节轴承57,改变关节轴承57与快装连接头组件61之间的距离。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在上、下、左、右多个维度上的配合间隙同步改变,能够对上限位块55相对于下限位块59的摇摆和扭转范围(上下和水平间距)可以进行任意精确地调节。实现对所述装备不同外部滑行器材之间相对运动姿态差异大小的控制,能够满足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型多板滑行运动,以及滑行者不同运动喜好的需求。
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两端分别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的矩管17,和可调节悬架单元中的中央连接件78以某种(固定或者柔性)方式连接,既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的一端与上限位块中心孔53(或者矩管的一端)连接固定,并且,所述上限位块55与矩管17的同一端固定;所述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一端与中央连接组件78通过悬架快拆销轴120和悬架快装孔79连接,所述下限位块59与中央连接组件78固定连接;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的另一端与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另一端连接。组装完成后,上限位块中的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块中的下限位齿58之间咬合。并且/或者,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也可以设置在所述上限位块55,或者下限位块59上,使得两个上限位齿,或者两个下限位齿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
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以此实现可调节悬架单元与外部滑行器材的柔性连接方式。滑行者通过调节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既调节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多维度的配合间隙,实现对所述装备不同外部滑行器材之间,以及任何外部滑行器材与本装备之间相对运动姿态差异大小的控制,满足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型多板滑行运动,以及滑行者不同运动喜好的需求,并且提高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稳定性。
本项创新技术对多板滑行装备软连接装置结构上的改进,实现了装备对外部滑行器材在各个维度上的运动自由度进行精密控制的技术要求。进而,有利于装备不同型号的衍生装备获得良好的运动表现,同时可以降低部件之间的磨损。并且,间隙调节组件173的可调节变形结构实现了该装置对于上述运动自由度的大小进行自由的快速调节和控制。
综上所述,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这种结构实现可调节悬架单元与外部滑行器材的柔性连接方式,并且,滑行者通过调节该装置,能够改变任何外部滑行器材与本装备之间,以及不同外部滑行器材之间运动姿态差异的控制,并且提高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稳定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并可以满足滑行者不同运动风格的运动喜好,并且,提高装备对于不同种类外部滑行器材的适配性、通用性,和装备自身的运动表现力,和运动稳定性,能够为滑行者带来高质量和个性化的运动体验。
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6)、(7),其结构如图5、图10-C所示,包括:扭转限位装置63、与扭转限位装置63中的快装连接头组件61相连的中央连接组件78、至少与中央连接组件的一侧(或者两侧、或下端)相连的一个支架组件112、与支架组件112中的支架脚77相连的具有可变形结构的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和安装调节孔组件。与支架组件112中的支架脚77相连的具有可变形结构的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支架组件设有支架伸缩杆69,其安装位置可伸缩改变,并且,支架脚78也采用铰接式的安装结构,使得支架组件中的两个支架脚77的间距长度具有可变形功能。并且,所述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使得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相互间的姿态可产生相对变化。
如图5所示,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包括:中央连接件、扭转限位装置接口64、悬架快拆销轴120,和悬架快装孔79。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通过扭转限位装置接口64和悬架快拆销轴120与扭转限位装置上的快装连接头组件6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组件112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中央连接组件78两侧,或者下端,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支架组件112包括:至少一个支架73、支架伸缩杆69、旋转连接头75、分布在支架(或者支架伸缩杆)上的若干支架调节孔92、支架脚连接销轴76,和至少一个支架脚77。所述支架伸缩杆69与支架73可滑动低连接;所述旋转连接头75和支架脚77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铰接的方式连接,使得该组件中两个支架脚77之间的可以围绕各自的支架脚连接销轴76产生相对转动;所述支架脚77与外器材部连接组件72支架可以以任何方式的固定连接,包括固定方式,和软连接方式。导致,两个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同样可以分别围绕支架脚连接销轴76旋转。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分布在支架组件上的若干支架调节孔92,包括分布在外器材部连接组件72上的若干悬架固定孔82,和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
所述外器材部连接组件72包括: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若干悬架固定孔82,至少一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脚部固定器100。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通过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脚部固定器100与外部滑行器材固定连接。
由于滑行者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支架调节孔92的位置,两个支架组件中的支架伸缩杆69的安装位置可分别伸缩改变,使得架组件112中前、后支两个支架脚77的间距长度具有可变形功能。因而,可调节悬架单元71具备了长度可调节功能,这种长度可调节功能可以满足可调节悬架单元71适应不同长度规格的外部滑行器材。
另一方面,在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上,部分,或者全部部件设置为可变行结构(或者材料),这种可变形结构可以是旋转结构,或者弹性结构。其中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可以部分(或者全部)采用弹性材料,例如弹性钢板,弹簧、碳纤维材料、橡胶、或者工程塑料等。装配完成后,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的可以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并且,由于支架脚与支架伸缩杆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两个支架脚77之间可以相对反向旋转的结构,使得支架脚相互间的姿态可产生相对变化;某种程度上增大了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之间相对弯曲变形的程度。因而这种可变形结构使得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与外部器材(例如滑雪板118)之间成为柔性连接。装备允许位于两个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之间的滑雪板部分产生明显的弯曲变形。工程师可以将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的这种可变性性能分成若干等级,并设置为不同型号的产品部件,供不同类型外部滑行器材套使用。
因而,通过技术创新,连接该单元两端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之间的外部滑行器材(例如滑雪板118)被允许产生某种程度的弯曲,进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而不受现有技术结构缺陷的限制。
当滑行者将所述中央座椅2-A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附近),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使用可调节悬架单元71技术连接冲浪板136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并且/或者,在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包括中轴,或矩管轴,或中央控制杆组件的一端,或限位盘上设置旋转阻尼器,增加所述单元中任何竖向部件的旋转力矩,可以有效提高安装在限位盘A(或者中央控制杆组件)上的中央座椅的抗摇摆性能,以此增强载人船体直线航行时的船体运动平稳性。
综上所述,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这种可调节变形结构,不但更有利于外部器材(例如滑雪板118、或者滑草鞋70、或者冲浪板136)的性能发挥,还能够适应更多类型的外部滑行运动器材对于不同规格、不同安装方式的要求,以及满足外部器材性能发挥等方面的需求。因而,技术改进能够将现有产品适配性和通用性提高50%以上,产品整体性能提升30%以上。
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8)、(9)。对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的部分部件安装循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增添/替换少部分零部件,所述可调节悬架71构成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或者柔性可调节悬架149。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可以是可调节滑板悬架、可调节冲浪板悬架,也可以是可调节滑草版悬架,其他需要横向设置支架112或者支架73与外部滑行器材进行连接的悬架单元。
如图10、图16所示,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包括,可调节滑板悬架、可调节冲浪板悬架,其他需要横向设置支架112(或者支架73)的悬架。其特征是支架组件112设置在中央连接组件78的下方,并且,增添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所述可调节紧固件具有可调节结构的,使得所述悬架单元获得更多的调节变形功能,以此适应不同规格尺寸的外部滑行器材。能够在多个向上将所述单元与几乎所有种类、所有型号的外部滑行器材进行固定(或者拆卸)的紧固组件。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包括:若干可调节固定件、若干可调节连接件,和若干紧固件。其中所述调节固定件,或者连接件,或者紧固件不限于某种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是(但不仅限于):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紧固快拆扣组件88,和间隙调节组件173。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可以安装在该单元几乎任何位置上,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能够在上、下、左、右多个方向上夹紧滑行器材板面。所述悬架单元以此提高通用性能。
如图10所示,当可调节悬架单元71应用于滑板时,支架73连接到的中央连接组件78的下方,支架73横向安装在滑板板面上45。并且,通过调节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无需对外部滑行器材进行改造,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可以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快速夹紧滑板。
如图10A、图10 B所示,图10A是应用于多人滑板运动装备的横置可调节悬单元架174,图10B为该单元的结构爆炸图;图10C为另一种配套滑雪板118的可调节悬架。所述横置可调节悬单元架174中包括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和紧固快拆扣组件88。所述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包含:紧固挡板83、支架脚77、支架伸缩杆69,以及若干支架调节孔81构成。所述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通过支架伸缩杆69上的支架调节孔81与紧固快拆扳手88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装配过程如下:紧固挡板83与支架73固定连接;支架脚77与支架伸缩杆69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架伸缩杆69上设置若干支架调节孔81。将支架伸缩杆69的一端穿过支架伸缩杆轴套86,支架伸缩杆69上的支架调节孔81与紧固快拆扳手88上的快拆扳手中孔132通过80以铰接的方式连接。通过调节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所述单元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夹紧滑板板面45,并且,这种紧固范围是可以调节的。
所述第二紧固组件144包括:支架73、外部连接板104、若干支架紧固调节孔85、若干悬架固定孔82,以及若干紧固件。所述支架紧固调节孔85可以设置在支架73上的任何位置,所述悬架固定孔82可以设置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任何位置,支架72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通过紧固件可调节地连接,可以从上下两个方向夹紧滑雪板板面45,并且,可以适应不同厚度规格的滑雪板板面45。所述支架脚73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通过悬架固定孔82,设置在挡板83内的螺纹孔,支架紧固调节孔85,和紧固件连接固定。通过第二可调节兼顾组件144,所述单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夹紧滑板板面45,并且,这种紧固范围是可以调节的。
这种可调节变形机构,能够满足该单元在不改变外部滑行器材的情况下,在上下左右不同方向上与外部滑行器材进行快速紧固的要求。
图16-A、图16-B图16-C展示的是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应用于装配滑板的另外一种技术案例,图16-A为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与滑板板面45装配示意图,图16-B为横直可调节悬架单元174的结构爆炸图,图16-C为另一种紧固快拆扣组件88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上设置:中央连接组件78、支架组件112、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以及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和紧固快拆扣组件88。
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包括:中央连接件、扭转限位装置接口64、悬架快装孔79、悬架快拆销轴120。中央连接件的下端垂直(或者近似垂直)固定于支架73上端的一侧,或者靠近一侧。并且,中央连接件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弯曲型,其上端向滑板中央垂直线靠近。所述支架组件112包括:支架73。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包括:外部器材连接板104、悬架固定孔82,和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所述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包括:连接在中央连接组件78一端的可调节连接头90、快超扣连接件145,和紧固件84,和快拆扣连接销87。所述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包括:紧固挡板83、若干悬架伸缩调节孔81、和紧固件84。
如图16-B,所述可调节连接头90上设置若干支架调节孔93,以及设置在顶部的定位调节孔。所述快拆扣连接件145上设置连接件上孔131、若干连接件中孔132、定位块162,和定位调节件164。
图16-B,所述悬架伸缩调节孔81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可以是长条形,也可以是B形,或者圆形,所述B形孔至少包括相互联通的一个定位上孔,和一个定位下孔。所述紧固快拆扣组件88包括:紧固快拆扳手、可调节紧固件、紧固扣铰接头165、紧固扣连接头146。所述紧固扣铰接头165上设置轴心相互垂直,或者近似垂直的紧固轴套163,和若干软连接孔。紧固扣铰接头165的一端通过快拆扣连接销87与快拆扣连接件145上的连接件中孔132铰接,并且通过定位调节件164与可调节连接头90顶端的定位调节孔连接;所述紧固扣铰接头165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紧固扣连接头146连接。所述165上设置紧固件轴套163,和若干软连安装接孔;所述以及设置在紧固扣连接头146上的紧固孔和连接头底板。所述146固定于外部器材通过紧固件,与位于连接板104的一端,或者靠近一端的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连接。图16-C为紧固快拆扣组件88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所述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上的紧固件可以设置为至少包含:紧固扳手、齿条和齿轮。
所述快拆扣连接件145中的连接件上孔131和连接件中孔132的轴心设置为平行,或者接近平行,所述快拆扣连接件145一端的连接件上孔131与可调节连接头90中的支架调节孔93通过紧固件84可滑动地连接;位于快拆扣连接件145另一端的连接板下孔132与紧固扣铰接头165中的定位调节件164可转动地连接。使得145可以靠近滑板板面45的侧边,并能够与紧固挡板83在水平方向上夹紧滑板板面45。
所述支架73的一端与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通过第二可调节连接组件144与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连接,另一端与中央连接组件78固定连接。
如图16-B所示,位于紧固挡板83上的悬架伸缩调节孔81可以设定为任何形状,可以是圆形、长条形、或者B行。并且,紧固件84与悬架伸缩调节孔81可以上下滑动地连接,使得滑行者可以根据外部器材的厚度选择适合的悬架固定孔82的安装高度,使得外部器材连接板104整体靠近滑板的下面。
进一步地,目前上已有的滑行器材,例如滑板,为了增强滑行者鞋底的抓板功能,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滑板板面的横截面大多设置为中央略微向下弯曲的弧形。所述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可以设置为弯曲状的刚性结构,也可以采用可弯曲的形状,或者弹性材料,或者采用柔性结构(例如软绳、皮带、扁带、链条等)。并且/或者,在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中的任何部件上设置长度可调节结构,使得所述组件能够适应更多规格的外部弧形器材。例如,当滑行者上紧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中的紧固件时,紧固扣组件88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施加拉力,进而拉动快拆口连接板145和紧固挡板83。另一方面,滑行者在紧固定位调节件164时。以及支架73和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相对移动,挤压滑板板面45(或者冲浪板)并与外部器材固定。
图16-C为紧固快拆扣组件88的另一种结构,所述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上的紧固件可以设置为齿条和齿轮。当滑行者将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一端插入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上的导向孔后,搬动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上的紧固扳手,在齿轮旋转驱动下,齿条带动104向一侧拉紧,使得装备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快速夹紧滑板板面45。
因此,这种可调节结构,使得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在上、下,以及水平方向上可以同时压迫滑板板面,进而与滑板牢固装配。同时,紧固部件的固定范围均可调节,并且,部分部件之间采用软连接方式。当滑行者松动88上的紧固件,以及松动定位调节件164的固定点,并且,松动悬架伸缩调节孔81中的紧固件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与紧固扣铰接头165分离,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因此脱离滑板板面45。由于可调节悬架的其他各部件之间仍然可调通过紧固挡板83与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3之间保持连接状态,所示可调节悬架任然为一个整体单元,便于滑行者使用和携带。
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其一端通过设置在中中央连接组件78上的悬架快装孔79与的扭转限位装置63中的与扭转限位装置连接连接,另一端通过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支架组件112、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和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与配套运动器材连接。
综上所述,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71这种可调节结构可以满足无需对悬架进行任何改造,符合与大多数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别的外部标准滑行器材之间进行快速拆装的配套技术要求。进一步将产品的适配性和通用性提升30%以上。
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2)、(7)、(8)。见图3、图4、图5、图10、图14、图16、图18、图19,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设置在装备任何地方,以满足装备部分部件的尺寸变化,或者功能改变,或者转化的需要。
例如(图3),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是设置在横向杆27和横向杆弯管26上的若干横向伸缩调节孔33,和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以此可选择性地设置横向伸缩套杆组件的长度。
例如,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是设置在竖向杆18和竖向杆套管23上的若干竖向伸缩调节孔,和竖向杆伸缩固销21,以此选择性地设置控制把手148和低把12的安装高度(图3)。
例如(见图5),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是设置在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上位置上的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安装在支架73和支架伸缩杆上的若干支架调节孔92;或安装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若干悬架固定孔82和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用于通过可选择性的设置安装位置,改变部分部件的外形规格、尺寸,进而改变该单元的功能。如图5所示,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分布在支架伸缩杆上的至少一个支架调节孔92,分布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至少1个采用通孔螺纹的悬架固定孔82,分布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可以设置成长条状的固定器安装孔74;如图10,以及用于滑板固定连接的紧固件挡板轴套86(图10),分布在支架伸缩杆69上的若干支架调节孔81,或者可以是支架73上的若干支架紧固调节孔85。或者,如图18,分布在支架73上的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和分布在支架脚77上的若干悬架固定孔82。所述可调节孔组件的这种结构,使得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能够与几乎任何型号的外部器材,或者与装备自身的部件灵活配套使用。
例如(见图4),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是设置在第一限位盘8,或者第二限位盘38上的若干限位插销孔34或者限位插销孔39,和若干限位销。通过选择不同的限位插销孔进行固定,限定限位销与横向杆加固管29之间距离的大小,以此实现对于装备运动倾斜极限角度范围的控制,使得装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以多板滑雪器材为例,见图5。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的支架组件112和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均设置安装调节孔,包括若干支架调节孔92、若干悬架固定孔82、和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并且/或者,支架组件112与外部连接板之间以旋转连接头75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铰接方式。所述可调节结构,各个安装孔之间相互配合能够让可调节悬架快速装配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滑雪板118。图5-A中显示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上前后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相对位置已经产生变形,既沿着各自的连接轴向相反方向产生一定角度的转动。
以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为例,见图10。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的可调节安装组件包括:支架组件112,其中包括:支架脚77、支架伸缩杆69、若干支架调节孔81。连接板组件包括支架73和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在支架73的任何一端设置挡板83,另一端与支架组件112连接,并设置支架伸缩杆轴套86,支架组件112通过支架伸缩杆轴套86与。因而,支架组件112上的支架脚77是可以伸缩活动的.。这种结构,使得所述可调节悬架可以夹紧滑板的侧面。
以应用于单板滑草为例,见图14。通过对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的部件安装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构成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可以满足滑草鞋70(或者冲浪板、滑冰刀等类似运动器材)的装配,及其运动功能发挥的需求。既外部连接组件72通过支架组件112与外部装备滑草鞋70连接。在支架组件112中的支架73与支架伸缩杆69之间设置支架减震组件133。所述支架减震器组件可以是弹簧减震、液压减震、气动减震等任何一种。这种结构可以缓冲高速运动中地面(或者水面等滑行环境)带来的冲击力,提高产品在复杂环境下滑行运动的舒适型和操控安全性。
以应用于单板滑雪(或者滑冰)为例,见图18、图19。通过对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的部件安装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例如改变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的安装位置,将旋转连接头75设置到装备最外端,直接与外部器材冰刀161连接;例如在中央连接组件78中添加第一转轴151,或者第二转轴152,使得两个支架组件73可以围绕第一转轴151或者第二转轴152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自由旋转),构成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可以满足滑雪板118(或者冲浪板、滑冰刀等类似运动器材)的装配,及其运动功能发挥的需求,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分布在竖向杆套管23和竖向杆18上的调节孔组件;分布在横向杆27和横向杆弯管26上的伸缩调节孔组件,分布在支架73上的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组件,和分布在支架脚77上的若干悬架固定孔82组件。
综上所述,在可调节悬架上设置安装调节孔组件,使得装备获得更多可调节变形功能,包括若干装配孔,和固定销轴。所述安装孔可以设置在支架、支架伸缩杆、紧固件挡板、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任何地方,并且,其形状不仅限于圆形。滑行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安装孔,这样,在各个安装孔相互配合下,所述可调节悬架能够适合更多类型、更多型号的外部滑行运动装备。
所述多媒体娱乐单元105,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上,以此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10)。
如图13、图15所示,本发明利用设置在装备上端或中端的各个部件的外部或者内部空间,设置多媒体娱乐单元105,所述多媒体娱乐单元105包括:多媒体器材固定支架128和多媒体器材。其中,所述媒体器材固定支架128包括(但不仅包括):铃铛支架127、灯光音响支架128、手机支架126;所述多媒体器材包括(但不仅包括):音响及照明器材96、手机129、铃铛95、对讲机,摄影、摄像器材,其他视觉、听觉、电子通讯、灯具、导航仪、GPS定位器等器材;电子器材电源组件97包括(但不仅包括):电池组、电池组盖子130、电源线9、电源开关、充电装置。所述媒体器材固定支架组件具有可调节结构,可以根据器材使用需要进行自由设置。
在该装备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的外部或内部空间中设置多媒体娱乐单元,该多媒体娱乐单元包括多媒体固定支架和多媒体器材,多媒体器材包括摄影、摄像装备、灯光、音响装备、对讲机;所述摄影、摄像装备能伴随装备同步摇摆运动;所述装备的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是指运动控制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或坐姿运动单元中的任何部件,所述外部或内部空间包括(但不仅限于):可折叠控制把管、低把管、竖向杆、矩管,或者座椅的外部或者内部空间。所述摄影、摄像装备伴随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同步摇摆运动,能够跟踪滑行者身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进行拍摄。
该多媒体娱乐单元中的多媒体器材(装备)设置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附近,或者在可折叠控制把组件6(内部或者外部)上,方便滑行者操作;并且,由于所述多媒体娱乐单元靠近装备重心轴附近,例如,将电池组设置在竖向杆内部,对于装备运动平衡,和正常操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多媒体器材安装在控制杆组件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地方,破坏装备重心位置。能够为滑行者带来多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安全保护。
特别地,山地气候潮湿,经常出现大雾,这样的天气下,无论是参与滑雪,滑草,或者轮滑运动,都存在较大风险。因能见度降低,装备滑行者在滑行中容易被其他滑行者撞倒,或者容易撞到地面的凸起,导致运动失控。
当所述摄影、摄像器材完成安装调试后,所述摄影、摄像器材可以捕捉人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进行跟踪拍摄,并且所述摄影、摄像器材与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基本不变。
本发明在滑行装备上设置照明系统,不但可以为滑行者提供前方道路照明功能,还可以向后方的滑行运动者提高安全警示功能。进一步提高装备的安全性能。同时,能够为滑行者带来更多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安全保障。新技术能够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
所述多媒体娱乐单元能够在滑行装备上集成多种娱乐功能,并且不会降低装备的其他使用性能,例如,将电池组设置在竖向杆内部,多媒体器材安装在控制杆组件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地方。本发明能够为滑行者带来包括视觉、听觉、电子通讯、照明、导航仪、GPS定位器等器材在内的多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安全保护。
因而,本发明在装备上设置照明系统,不但可以为滑行者提供前方照明功能,还可以向后方的滑行运动者提高安全警示功能。进一步提高装备的安全性能。
所述灵活滑行板,以此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11)、(12)。当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应用于装配需要使用类似于边刃部件的滑行运动装备(例如滑草鞋、滑雪板、滑冰板、冲浪板等)时,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内部件的装配顺序做适当调整,或者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使得装备悬架构成柔性悬架单元149。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包括,可调节滑草板悬架,可调节滑冰板悬架,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组件112包含可弯曲变形的功能结构,并且,并且,所述外部滑行器材与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使得滑行版前后两端外部滑行器材上的边刃可以形成一定夹角。应用这种技术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滑行运动装备:灵活滑行板。
所述柔性悬架单元149的支架具有可弯曲变形结构,所述支架组件112分别与中央连接组件78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使得滑行板获得更小的转弯半径,能够实现单板滑行运动灵活转弯功能。并且,这样的技术改进可以满足更多类型,不同型号的,具有类似冰刀功能结构的外部器材装配和运动功能转变的需求,其中包括与滑雪板、冲浪板、滑草板,或滑冰刀配套使用,提升该装备的适配性和运动灵活性。
通过改变可调节悬架单元71部分部件的安装顺序,以及部分部件进行替换,可以获得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采用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的创新技术,可以构成一种新的滑行运动器材——灵活滑行板,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述灵活滑行板可以是灵活滑冰板、灵活滑草板、灵活滑水板。其特征是,所述在灵活滑行板的中央连接组件和支架组件上分别设置轴,和轴套,并且所述轴和轴套的安装位置可以彼此交叉互换,所述中央连接组件和支架组件之间通过所述轴,和轴套铰接。
如图18、图19所示,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包括,设置有至少一个上固定盘154(或者下固定盘155)、至少一个第一转轴151(第二转轴152)的中央连接组件78;设置有若干轴安装孔、若干安装调节孔组件(固定器安装孔74、和支架调节孔92的支架组件112);设置有旋转连接头75(或者支架扭转连接件150)、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支架脚连接销轴76的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设置有的。旋转尊组件153。所述下固定盘上设置若干下固定盘轴套159。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组件112通过第一转轴151(或者第二转轴152)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支架组件112可以围绕第一转轴151(或者第二转轴152)独立旋转,这种可弯曲变形结构,使得该悬架在滑行者的操控下先后端构成一定的夹角。
当支架组件中的支架73与中央连接组件78的下方固定相连,并且增添可调节紧固组件后,可调节悬架单元用于滑板,或者冲浪;当支架73与中央连接组件78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时,并且/或者,改变所述脚部固定器100的安装位置,与支架73固定连接;并且/或者,改变旋转连接头75的安装位置,与外部滑行器材(例如滑草鞋70、或者冰刀时)连接,可调节悬架单元用于滑草、或者滑板。
所述灵活滑行板包含脚部固定器组件100、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以及前部,或者后部至少一个(或者一组)外部滑行器材。灵活滑行板具有支架可弯曲或者折叠的变性结构。
以所述灵活滑行板应用于滑草为例,如图14、可以产生一种新型运动装备:滑草板。所述灵活滑草板,其中包括中央连接组件78、脚部固定器100、外部器材连接板104、支架减震组件133、安装调节孔组件,和若干滑草鞋。所述支架减震器组件包括:支架底座124、支架73、支架伸缩杆69、支架脚77、支架脚连接销轴。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但不仅包括):若干悬架固定孔82、固定器安装孔74。
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72件上设置任何弹性组件,例如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使用弹簧钢板(或者、尼龙棒、碳纤维板材等),使得底部连接组件上的某些部件可以在至少一个水平轴向上发生变形,或者旋转。并且/或者,可以在所述可调节连接板装置上设置可调节连接部件,可以在支架组件上设置减震装置。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种类、不同型号运动器材的配套需求。例如滑草板(见图14)。
可调节悬架单元71技术应用到滑草运动装备时,在装置中各个组件的装配顺序,以及部分材料选择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滑草板在滑行转弯中做出类似滑雪转弯立刃动作,滑草板前后端的相对变形带动前后滑草鞋产生相对运动,前后滑草鞋的轴线由原来直线滑行状态下的位于一条上改变为侧倾状态下的位于一个圆弧上,滑草板在地面反作用力下做出转弯动作。
进一步地,在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上设置旋转机构,如图18所示。将设置在可调节悬架单元中央或者中央附近的中央连接组件78替换为支架扭转连接件150,所述支架73与支架扭转连接件150通过转轴(第一中轴151,或第二中轴152)与支架扭转连接件150铰接。使得前后端支架73的在垂直轴上能够产生一定角度的旋转。进而,带动连接在可调节悬架单元71前、后端的外部滑行器材的边刃122的延长线线之间产生更大的夹角活动范围,以此实现在转弯过程中,外部器材的前、后边刃可以滑出更小的转弯半径。
图14为单板滑草运动的案例,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的技术应用产生一种新型的运动装备——灵活滑板。利用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的可变性功能,和高适配性功能,能够实现单板滑行装备的更加灵活的转向。
如图14-A为可调节悬架单元应用于滑草运动的结构示意图,图14-B、图14-C为装备在侧倾转弯滑行过程中,伴随该装置的结构弹性变形,位于装备前、后端滑草鞋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至少在一个水平轴向上产生了夹角,既两个滑草鞋的地面投影构成八字型,此时,两个滑草鞋处在一个圆弧形运动轨迹上滑动。装备运动速度越快,倾斜角度越大,则这个运动轨迹的圆弧半径越小。
图14-A为可调节悬架单元71应用于滑草运动的结构示意图,图14-B、图14-C为装备在侧倾转弯滑行过程中外部滑行器材的相对运动姿态变化的示意图,图14-D为装备前后各装配两个滑草鞋的结构示意图。
使用本项技术,当装备开始进入转弯运动姿态,装备部分部件发生弯曲变形,支架72变形为类似扇形结构,导致滑草板前、后两个滑草鞋70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步发生相对运动,既由原来布置在前后一条直线上,改变为至少在一个轴向上发生相对旋转。如图14-B、图14-C所示,滑草板在转弯运动姿态下,前后两个滑草鞋70的着地一侧的边刃122处在一条类似于弧线轨迹上。本项滑草板技术可与标准滑草鞋配套使用。如图14-D所示方案,滑草板采用前后各设置两个滑草鞋70,则滑草板转弯运动中重心转换范围变宽,滑行运动变得更加稳定和安全。由于装备结构类似,运动原理相同,采用这些技术的任何滑行装备均可满足单板运动爱好者们(无论滑板、滑雪、冲浪运动,或者其他类型的滑行运动)更加安全,和舒适地享受滑行运动的需求。
并且/或者,为解决在凸凹不平的滑行环境下(例如草地、山坡、波浪的水面等),地面不规则频繁震动带来的产品体验舒适性和安全性下降问题,在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的支架组件112上,可设置支架减震组件133,如图14-A、图14-D,在支架73与支架伸缩杆69之间设置减震组件,这种结构,装备载人部件外部连接组件72通过支架减震组件与滑草鞋通过支架脚连接销轴76连接,可以有效提高滑草装备的使用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所述支架减震组件133,其包括支架底座124、支架73、支架伸缩杆69、阻尼件、支架脚77、支架脚连接销轴76。
图18为灵活滑雪板示意、图19为灵活滑冰板示意图,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经过改进后,成为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这种柔性结构使得滑板自身结构获得更大的变形功能,从而,允许外部连接器材(例如滑雪板118、或者滑草鞋70、或者冰刀161)相互之间的位置在转弯过程相对姿态可以中产生更大的变化,导致创新装备能够获得更小的滑行半径。同时,这种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在支架73上的安装位置可以自由设定的可调节结构,使得装备能够适应不同身高乘坐人员的需求,可以明显提高产品使用舒适度和外部滑行器材的运动表现力,并且可以与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标准滑行器材配套使用。有效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例如可以衍生出灵活滑冰板。
其中图18-A为灵活滑雪板总装示意图,图18-B为灵活滑雪板转弯过程中,支架73(板面)倾斜30度,同时,前、后支架组件各自反向旋转10度的工作状态示意图。18-C为滑雪板前后支架组件112分别向相反方向旋转10度时,中央连接组件78的工作情况示意图。
如图18-A、图19-A所示,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包括:中央连接组件78、若干支架组件112,和若干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和若干旋转阻尼器组件153。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包括:若干固定盘(上固定盘154或下固定盘155)、若干旋转轴(第一旋转轴151或者第二旋转轴152),若干下固定盘轴套159,和若干阻尼器安装槽160。所述支架组件112上设置支架73、支架脚77、至少一个支架安装轴套、若干阻尼器固定件158、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和支架调节孔92。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包括(但不仅包括):用于连接外部器材的旋转连接头75、外部器材连接板104、悬架固定孔82、支架脚连接销轴76。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通过旋转连接头75与冰刀161铰接。
在所述上固定盘154上固定第一旋转轴151,或者第二旋转轴152;下固定盘155设置下固定盘轴套和若干阻尼器安装槽160。所述支架组件112通过支架安装轴套与所述上固定盘154上的第一旋转轴151(或者第二旋转轴152),以及下固定盘155上的下固定盘轴套以铰接的方式连接,使得前(或者后)支架组件73可以围绕第一旋转轴151(或者第二旋转轴152)转动;所述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通过设置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一端的外部器材连接底座与支架脚77固定连接,另一端的通过设置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另一端的悬架固定孔82,和支架脚连接销轴76与滑雪板118(或者滑草鞋70、或者冲浪板136)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外部器材滑雪板118(或者滑草鞋70、或者冲浪板136、或冰刀161)可以伴随支架组件112同步运动,并且可以围绕支架脚连接销轴76转动。脚部固定器100分别固定在前(或者后)支架组件73上,其安装位置可以通过限制固定器安装孔74自由设定。
由于支架组件73与中央连接组件78支架组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前、后支架组件的旋转范围可以在0-90度之间。导致前、后滑雪板118之间边刃122的延长线构成的夹角可以在180-90度之间变化。滑雪装备转弯半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支架(板面)立刃、旋转变形后,前、后边刃122所在的延长线之间构成夹角的大小。在运动平衡状态下,这种夹角越小,则转弯半径越小。因此,这种技术上的改进,突破现有技术对于上述夹角的限制,可以大幅改变单板滑行装备的转弯半径。
图19-A为灵活滑冰板结构爆炸图,其中所述冰刀161固定在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中的旋转连接头75上,并通过支架脚连接销轴76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悬架固定孔82铰接。图19-B为灵活滑冰板在倾斜30度,前、后支架组件112相对反向旋转15度状态下的滑行运动模拟示意图。此时,前后刀刃所在的延长线构成的夹角达到30度。
这种结构上的改进,前、后外部滑行器材距离较远,滑行者可以获得更大的脚部活动空间,装备运动安全性明显改善。并且,由于前后冰刀的刀刃所在的延长线可以构成明显的夹角,前后冰刀所受到的冰面的摩擦力方向是相反的,因此,这种摩擦力可以推动滑冰板转向。同时,由于这种转向无需滑行者扭转滑冰板板面,可以减小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力,装备转弯过程中速度损失较小。另一方面,装备前、后外部滑行器材的转向动力是依靠滑行者脚部旋转脚部固定器实现的,这种操作动作较为简单,与现有技术滑行者的转向动作相比稳定性也明显提升了。
综上所述,应用柔性可调节悬架技术能够获得一种新的滑行运动装备,即可以满足所述单元与更多类型,不同型号的具有类似冰刀功能结构外部滑行器材之间进行装配,和运动功能改变的灵活滑行板。其中包括与滑雪板、冲浪板、滑草板,或滑冰板配套使用,提升该装备的适配性和运动灵活性;由于运动原理相同,除了滑草、滑雪、滑冰运动以外,可调节悬架单元71技术同样可应用于空中滑翔运动、滑水运动等需要使用类似于“边刃”的功能结构进行转向的单板滑行运动,几乎可以适合任何外部滑行器材。因此,利用灵活滑行板的可变型结构,能够明显提升单板滑行运动装备的运动转向灵活性,和所述单元与的各种外部器材相互配套的通用性。
所述多功能健身器材,以此解决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13),所述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通过对装备部分零部件进行调整、替换,可以改变装备的功能。
如图20-A、图20-B、图20-C,通过改变座椅装置的安装位置,将边侧座椅座椅支架14-A替换为健身器座椅支架169、将竖向杆套管连接件24替换为控制杆安装件166,将脚踏板更换为健身器脚踏板170;并且,具有阻尼调节结构的拉力器167、设置有腿部横杆171的器材底座168,功能拓展装置172,和控制杆连接件166;并且,调解边侧座椅2-B的安装位置。所述装备可以应用于人体健身(康复)训练。
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和拉力器167不限于某种结构、造型、或者安装形式,是具备能够针对人体某些部位肌肉群收缩提供反向作用力的功能结构,以此满足当滑行者利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驱动功能拓展装置172摆动时,所述拉力器产生机械运动阻力。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不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造型、或者安装形式,为任何具备向人体肌肉收缩运动提供反向作用力的机械装置,可以针对人体几乎所有部位进行训练。可以是腿部训练装置,或者是上肢训练装置,或者是腰腹训练装置。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3的一端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中的某个中轴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器167的一端连接。
所述拉力器为装备机械运动的阻尼输出装置,包括连接部件、牵引部件、运动阻尼部件。可以设置在装备上任何位置,当滑行者借助身体力量驱动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或者功能拓展装置173摆动时,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或者功能拓展装置173摆动时,拉动所述拉力器牵引部件工作,所述拉力器运动阻尼产生运动阻尼。所述运动阻尼部件是任何产生机械运动阻力的部件,并且/或者,具有阻尼输出的大小和方向具有可调节性,包括(但不仅限于)弹簧、橡胶、或者水箱等。
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113(或者功能拓展装置172)通过中轴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铰接,可以围绕某个中轴旋转摆动,并且/或者,所述功能拓展装置可以是任何形状任何安装形式与横向伸缩套杆连接;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的下端通过支架脚77固定在器材底座168上。所述拉力器167的一端固定可以在装备任何位置上,另一端通过软绳固定在装备中任何摆动的部件上,可以是运动控制单元110的下端,或者健身器脚踏板170附件。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可以是腿部力量训练装置,所述所述拉力器167上设置调节装置,可以安照滑行者个性化健身需求控制运动阻力的输出。当运动控制单元110的下端(健身器脚踏板170)开始以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的某个中轴为圆心移动时,运动控制单元110驱动拉力器167工作,产生运动阻尼。所述拉力器具有可调节结构,其运动阻尼输出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并且,运动阻尼的大小也可以进行任意调节设置。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不限于某种结构、造型、或者安装形式,可以是具备能够针对人体某些部位肌肉群收缩提供反向作用力的功能结构。
通过这中结构上的设置和调整,使得该装备能够转变为一种多种功能健身器材。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使用价值。
如图17-B,为装备通过技术改进获得功能拓展的另一种案例。
通过调节、改变设置,或者更换少部分零件,装备可以改变为多体船。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31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上;中央座椅的两侧或前端,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当所述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两侧时,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或多体船);
滑行者通过草控操控座椅控制把手组件,配合身体倾斜倾斜,可以改变多板船的运动姿态。并且,在所述多板船中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设置旋转阻尼器,实现对载人船只直线滑行时稳定性控制。
通过调节、改变设置,或者更换少部分零件,装备可以改变为多体滑行器材,例如装配2个冲浪板或者滑水板,在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设置旋转阻尼装置,可以成为双体船;所述装备也可以装配2个、3个或者更多冲浪板或者滑水板的船只。并且/或者,在若干个双体船之间,通过柔性结构,采用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接固定,成为可以承载不限人数的多体船,可以满足更多的群体型滑行者们开展休闲健身,和互动娱乐的消费需求。这种技术创新,可以适合几乎所有的滑行运动装备。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双板滑行运动装备,其工作过程如下:
1、坐姿运动单元:
由于该装备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为多连杆机构,装备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固定在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或者限位盘中的竖向设置的部件上,例如第一限位盘28,或者矩管17上。当装备进入转弯运动过程中,滑行者推动/或者拉拽控制把148做出转向动作时,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开始向左/向右摆动,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带动单第一限位盘28或者矩管17向左/向右摆动,此时所述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够伴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同步运动,既所述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向滑行运动转弯路线的内侧倾斜。
如图9、图13所示,装备在行进过程中,当操控者将控制杆装备采用直立的姿态,装备底板的滑雪板118仅仅承载滑行者的重量,不受其他外力影响,因此装备两端的滑雪板118(或者其他滑行器材)均与地面保持平行。此时,如在具有坡度的山地滑行,两个滑雪板118(或者其他滑行器材)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基本保持一致。这种状态下,不管装备是否产生漂移,装备都会沿着直线向前滑行。
当装备开始进入转弯时,运动控制方对装备折叠控制把6施加推理或者拉力,既向转弯弧线内侧施加外力,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向一侧倾斜,在动力传导作用下,矩管17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会同步向一侧倾斜运动。矩管17带动可调节悬架单元71发生倾斜,随后,可调节悬架单元71带动装备底部的滑雪118板产生倾斜,因此,装备在操控下做出类似于单板滑雪转弯技术的立刃技术动作。此时,滑雪板118前后会自然产生弯曲。在载人装备重心倾斜,以及滑雪板118与雪地的相互作用下,滑雪板118的板面发生扭曲变形,滑雪板边刃121变成提条弧线。装备会滑出弧线。
由于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均与装备竖向设置的部件固定连接,这种结构,能够保障中央座椅或者边侧座椅与装备转弯动作同步运动,既当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处于相对静止不动状态下,无论中央座椅2-A,或者边侧座椅2-B都保持座椅椅面向上;当中央控制杆组件发生侧倾时,座椅同时发生侧倾,此时,乘坐装备座椅上的滑行者所获得的运动体感与站姿滑雪运动滑行者的相似。
无论在平地,还是坡地,在合理的倾斜范围内,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倾斜角越大,装备则滑行转弯半径越小。于此原理相类似,在转弯过程中,运动控制方施加给折叠控制吧的旋转力越大,装备行进的转弯半径越小。
软连接扭转限位装置能够将装备连接的外部滑行器材与装备自身的运动姿态差异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例如体验型多人协同滑雪装备,这种扭转间隙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装备两端滑雪板118的运动表现同步性最高。
可调节悬架具有可变形功能,滑行者在使用前,可根据所用滑行器材的规格自由设定支架伸缩杆69的长度,也就是选择性地设定支架脚77的间距,可以获得适合的匹配尺寸。由于结构特殊,可调节悬架与外部配套滑雪器材(例如滑雪板118)可采用柔性连接方式,使得滑雪板118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
当装备应用于滑草运动时,见图14,所述支架组件112选择减震器,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部分部件选择弹性材料,当滑草装备进入滑行转弯时,滑行中需要做出压刃动作,所述可调节悬架侧倾,此时,装备与地面的接触点为两个滑草鞋70的的底部边刃122。在于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压力会集中作用在脚部固定器100底部的前端或者后端,既滑板面45(或者滑雪板118)中间一侧的局部区域内,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上的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并且/或者滑草板)由于左、右两边侧受力差异很大。
设置在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上的外部器材连接板104进一步发生扭曲变形,成为类似于扇形的弧形曲面。这种情况与滑雪运动的转弯立刃动作时滑雪板118的工况类似,滑草板的两端之间产生了相对位移因而,能够带动位于滑草板前后端的滑草鞋之间,至少在一个轴向上产生夹角,这时,前后滑草鞋的边刃122处在一条弧线上滑动。
同时,由于运动者将重力集中在转弯的内侧边,既脚部固定器100前端或者后端,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上的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由于左右两侧受力差异很大,导致弹性材料发生扭曲变形,因而,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前后两端的中轴线出现夹角。与此同时,安装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两端的前后两组支架脚77的前后轴心之间不再是平行状态,其轴心地面投影趋向八字形。安装在装备前后两端可调节支架73上滑草鞋的相对位置,也伴随装备前后两组支架脚77的相对运动而同步变化出现夹角,这种夹角的出现使得滑草装备与地面的两个接触摩擦的线段处在一条弧线上,进而,在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帮助装备完成滑行转向动作。
图17-B为创新技术应用,产生一种新的运动装置,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可以变成多板船。连接在所述多板船上的外部滑行器材可以是任何适合划水的运动器材,可以是冲浪板、或滑水板。这种结构实现了滑行者通过操控座椅控制把手组件31控制船体运动航向。当滑行者压迫所述多板船一侧的控制吧,同时身体向转弯内侧倾斜式,滑行者发出的操控动力驱动所述多板船的冲浪板(或滑水板)同步做出“立刃”转弯动作。
所述多板船可以连接2个、3个,或者更多的滑水板(或冲浪板),例如滑行者可以在装备两侧安装滑水板,也可以在装备中央下方安装滑水板;例如,滑行者也可以用软绳将若干个多板船串联(或者并联)起来使用。以此满足滑行者群体互动娱乐和休闲健身活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所述多板船中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任何位置设置旋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可以设置在第一中轴25、第二中轴37、矩管轴,或者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或者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之间上,提高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任何竖向设置的部件向左、或者向右摆动的扭力,防止因滑行者操作失误,或者水面上的波浪带给船身的颠簸冲击等原因,造成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意外发生侧倾。增强载人船只在直线滑行时的运动稳定性。这种船只航行运动操控的创新方式,让运动驾驶变得更加简单,运动体验更加安全和丰富。
滑行中,当装备底部两个滑雪板118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在两个水平轴向上均出现较大差异时,装备底部受到的地面摩擦力相反,装备会出现自转。本发明提供的装备,可以用于滑雪、滑水、滑冰、轮滑、冲浪、船、滑沙、滑草、风筝滑行、以及滑翔,其他适合滑行运动的环境。
本发明对现有装备的改进,由于座椅设置在装备中心轴线,或者设置在装备上滑行者站立位置的上方。因此,无论滑行者采用任何运动姿势,载人后的装备重心位置几乎没有改变,同时,由于座椅在运动中能够与装备同步摇摆,运动过程中,载人装备的重心位置也是可以保持稳定不变的。因而,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现有装备的滑行运动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2. 安全保护单元:
安全保护单元能够向滑行者提供多点模式的立体化安全保护,包括用于固定上肢的折叠控制把组件6(或者低把组件),用于固定腰部的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13),以及用于固定脚部的脚部固定器100。并且所有与人体接触的部件均可快速进行固定和解绑,同时,包括手部,固定位置均具有可调节性能,使得装备成为可穿戴式装备。并且,所述安全保护单元上的部件均固定在运动控制单元和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上,多连杆机构的任何竖向设置的部件上。使得产品与人体接触的部件的固定位置均可安照滑行者个性化的使用要求在高、低、左、右、前、后方向上进行调整。
当滑行者推动,或者拉拽折叠控制把时,所述安全包保护单元的在在运动控制单元和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带动下同步运动。并且,安装所述安全包保护单元与人体保持的距离不变,为滑行者提供实时安全保护。
由于安全保护单元若干把手组件、若干安全带组件,和若干脚部固定器分别将人体自上而下地与装备自上而下多个部位相连,同时,所述安全保护单元也分别与人体自上而下的多个部位相连,并且将人体与保持装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利用若干把手组件向人体上身提供重力支撑;利用安全带将人体(上身、腰部,或者腿部)控制在一定的水平高度上,避免人体脱离,或者远离安全带的安装固定点;利用脚部固定器将人体脚部与装备固定连接,避免脱离。因此,当意外发生时,例如脱手,所述安全保护单元能够避免人体因意外而脱离运动装备,造成的运动伤害。
进一步地,该安全保护单元可以避免,甚至完全防止装备意外摔倒,并且,避免滑行者脱离装备,支持滑行者快速设定装备运动倾斜角保护范围,并且可以助力装备运动操控,减轻外力干扰。当滑行者预感危险即将发生时,可以使用安全警示装置,例如铃铛、汽笛,或者灯光进行警示,规避运动风险,如果发生危险,可以使用卫星定位仪器报警。在户外,出现阴雨天气时,照明器材可以显示更多路况信息,降低运动风险。
本发明将现有技术的两点(半开放)式安全保护升级为多点(闭合)式立体保护模式,可以完全避免滑行者意外脱离装备而摔倒受伤,任何运动经验的滑行者都可以安全、愉快地使用本产品。
强制采用高低搭配的两个握把组件的设置方式,增加两个握把组件施加个动力传导系统的力矩差,通过限制低把组件的安装高度,在运动中,低把对于第一限位盘28产生扭力被相对减弱。以此降低对于中央控制杆组件113的运动干扰。提高装备运动稳定性;运动控制把采用一字型结构,必要时,滑行者可以双手握把并扭转折叠控制吧组件6,带动装备产生自转,以此快速改变装备运动轨迹,甚至改变运动姿态,做出推坡减速等动作。可以避免装备摔倒,或者避让滑到上的障碍。
3. 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
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中,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上的竖向杆18与竖向杆套管23之间,以及横向杆27与横向杆弯管26之间均可以自由调节伸缩长度。由于装备安全带组件1(或者边侧安全带组件13)安装在使得装备安全带成为可调节穿戴式运动装备。当滑行者调节伸缩杆长度时,连接(或者连接)在竖向杆18、或者横向杆弯管26上的折叠控制把组件和脚部固定器,或者安全带安装高度可以同步改变高度,或者与装备中心轴之间水平距离。进而满足滑行者舒适度方面的要求。
当滑行者发出运动指令时,动力通过中央控制杆组件带动运动极限限位装置中的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7)转动,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7)的转动驱动第一中轴25和第二中轴37向者相反方向移动,在这种反向推力作用下,所述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上的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向相反方向运动,由此,两个(或者多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带动位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两端的矩管组件围绕矩管轴46沿着相同的方向旋转(或者摇摆)。
矩管组件向任何方向的摆动,将带动扭转限位装置63运动,最后,通过可调节悬架单元驱动外部滑行器材运动。
由于装备可穿戴部分(包括把手、或安全带、或脚部固定器)固定安装在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或者外部滑行器材上,可以伴随在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上固定点的调节而自由移动。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能够为滑行者提供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可调节范围。因此,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的这种结构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滑行者更多的对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能方面的需求。
并且,由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通过扭转限位装置63与矩管组件之间以柔性的方式连接。装备两端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与矩管组件的运动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不同步的。
4. 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
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采用可调节安装结构,既横向杆27与横向杆弯管26采用插接的方式组装,并设置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自由调整、设定长度。因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两端长度具备可调节性,滑行者可以通过调节横向杆弯管与横向干的位置,调节连接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连端的外部器材的横向位置。横向杆弯管26的弯曲位置设定于,当装备最大倾斜时,外部滑行器材与横向杆弯管26的接触部分下方。横向杆弯管的一端向下弯曲,装备在运动转向时,无论矩管向任何方向倾斜,其中向内侧倾斜的滑行器材,例如滑雪板,边刃靠近横杆弯管的弯曲部分顶端。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两端,或者矩管的安装高度。并且,横向杆弯管弯曲的角度可以根据运动需要进行自由设定,以满足不同类型外部滑行器材,或者不同的级别滑行者的运动幅度需求。
本项发明,由于在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横向杆弯管的两端设置弯曲结构,其两端的与矩管17的连接轴与中央控制杆组件的连接轴的之间出现一定的水平高度差,导致首次实现多人协同滑行运动装备中央控制杆组件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可以充分折叠90,为滑行者携带、搬运、收纳提供极大地便利。
5. 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
将现有技术设置在装备两端固定式结构的倾斜限制装置,改变为设置在运动传导杆组件上的可调节结构,滑行者可以度根据自身情况,对于装备极限倾斜角进行个性化设置。既将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安装在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之间,位于中心轴两侧的限位销插孔34上。限位销的固定位置可以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在限位盘上选择不同的安装孔。当这边转外需要侧倾时,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的会围绕第二中轴37旋转,此时,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伴随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8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其中一侧的限位销逐渐靠近横杆加固管29,第一限位盘28和第二限位盘38的旋转范围因此受到限制。
当所述限位盘上的限位孔按照相同圆心,相同的旋转角度差进行设置时,限位盘具有分度限位功能。既滑行者可以根据刻度盘上的角度指示,快速设置限位插销(第一限位销35或第二限位销40)的安装位置进行设置,实现对于装备运动极限倾斜角度进行快速调节、设置,装备运动极限倾斜角度的限定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同时,当全部拆卸第一限位销35,或者第二限位销40,以及,中央控制杆组件与横向传导杆组件可以实现弯曲折叠。产品的使用便捷性因此获得明显提升。该项技术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多板滑行器材,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获得提升。
6. 扭转限位装置:
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中设置扭转限位装置63,具有尺寸可调节功能结构,以此实现对多板滑雪运动装备,以及对不同类型衍生产品所连接的多个外部滑行器材之间运动姿态差异化的精准控制,以及提高复杂环境下装备运行的稳定性。提高装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满足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型外部滑行器材对功能发挥的技术要求。并且可以有效延长本装置装备相关摩擦、碰撞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设置了装配定位结构,提高装备安装的便捷性。
如图6-C、图6-D 所示,在静止状态下,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垂直于地面,装配完成后的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在水平和垂直面上均保持一定的间隙。在装备直线行进时,由于装备不会发生倾斜,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的这种间隙基本保持不变。当滑行者发错转弯指令,矩管17无论向左,或者向右摆动,都会带动上限位块55同步向左,或者向右摆动。当上限位块55的扭动范围达到所述间隙极的限时,下限位块59跟随上限位块一起扭动。
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的间隙,可以确保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的配合是一种软连接方式。既当装备连端的下限位块59在外部器材运动带动下产生微弱的抖动,或者因装备两端滑行者运动意识(或者习惯)的差别存在动作时间差也会造成装备两端端之间产生较劲,这种抖动,或者较劲在不超过所述间隙时,一侧的外部器材抖动所产生的外力不会传导到另一侧的外部器材上。这样,可以保障装备在负责运动环境下,或者两个滑行者动作不够同步的环境下,装备运行任然可以保持相对平稳。
快装连接头组件61上设置快装定位帽60,快装定位帽60可以保证所述在装配过程中,定位连接插销孔62可与可调节悬架上的中央连接组件78上的快拆销孔79的孔心自动对准,滑行者可以快速完成组装。
图6E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齿58的某个剖面结构示意,所述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齿58之的接触面采用梯形结构。当滑行者可以根据运动需求,或者自身上运动喜好,只需调节间隙调节组件173,例如旋转向心轴承57的安装高度,改变间隙调节组件173与快装连接头组件61之间的距离。此时,上限位齿与下限位齿之间在水平轴向上的间隙和上下轴向上的间隙可以同步扩大,或者缩小,以此改变装备的运动表现。
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两端分别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的矩管17,和可调节悬架单元中的中央连接件78以某种(固定或者柔性)方式连接,既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的一端与上限位块中心孔53(或者矩管的一端)连接固定,并且,所述上限位块55与矩管17的同一端固定;所述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一端与中央连接组件78通过悬架快拆销轴120和悬架快装孔79连接,所述下限位块59与中央连接组件78固定连接;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的另一端与快装连接头组件61的另一端连接。组装完成后,上限位块中的上限位齿56与下限位块中的下限位齿58之间咬合。并且/或者,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也可以设置在所述上限位块55,或者下限位块59上,使得两个上限位齿,或者两个下限位齿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
如图6-A、6-B、6-C、6-D、6-E所示,扭转限位装置63以此实现可调节悬架单元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以柔性方式的连接。滑行者通过调节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既调节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多维度的配合间隙,能够任意改变任何外部滑行器材与本装备之间,以及不同外部滑行器材之间运动姿态差异的大小,实现对所述装备不同外部滑行器材之间相对运动姿态差异大小的控制,满足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型多板滑行运动,以及滑行者不同运动喜好的需求。并且这种可调节功能可以提高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稳定性。
当滑行者需要做出独特的滑行姿态时,滑行者可以利用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特性,借助双腿发力,驱动位于装备两端的可调节悬架单元之间的运动姿态差异最大化,可以获得独特的运动效果。例如多人急转弯,多人平花滑行等创新滑行动作。
在复杂滑行运动环境下,由于运动界面(包括地面、或者雪地、或者水面、或者草地)存在一定的凸凹,或者波纹。运动中,运动界面对于装备不同的外部滑行器材带来的冲击力不同,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的这种允许多个外部滑行器材之间出现一定运动差异的功能,提高了装备对于复杂运动环境的适应性,某种程度上利于减弱滑行界面带给装备的冲击,利于装备运行的稳定。
因此,扭转限位装置63的这种可调节变形结构,可以任意改变内部结构尺寸大小,进而改变该装置的性能输出,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外部器材对于同装备、以及外部滑行器材之间配合自由度的差异要求,明显提升了产品使用的便捷性、产品适用性、通用性和稳定性。
7. 可调节悬架单元:
作为本发明产品与外部滑行器材的连接单元,可调节悬架单元71包括扭转限位装置、中央连接组件78、安装调节孔组件;和若干支架组件112,若干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同时,本项发明将现有的支架内部部件之间,以及与外部滑行器材的连接方式改变为可调节的软连接方式,使得装备能够适应更多滑行者不同的需求,以及与不同种类,更多型号的配套滑行器材,同时,能够降低对配套器材自身运动性能发挥的限制。
如图5所示。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设置安装调节孔组件,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是若干悬架固定孔82,也可是若干固定器安装孔74。滑行者可以根据外部器材的型号、规格,或者类型,通过选择安装调节孔,确定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可调节零部件的安装位置。以滑雪板为例,当滑行者需要装配小号滑雪板时,可以将可调节悬架单元前后两端的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向中央靠近,选择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一端靠近固定器安装孔74一侧的若干悬架固定孔82与支架脚77安装固定,调节完成后,前后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固定器安全孔74之间的间距变小,因此满足小规格滑雪板的固定器安装孔的规格尺寸要求。同理,当滑行者需要装配大号滑雪板时,通过将可调节悬架单元两端的外部器材连接件104向外侧移动,支架脚与外部器材连接件104的连接位置采用两个外部器材连接件104靠近内侧的悬架固定孔82,以此扩大位于两个外部器材连接件104上的固定器安装孔74之间的间距,进而适应大尺寸滑雪板前后固定器安装孔的尺寸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设置不同弹性,滑行者可以选择性低调节扭转限位装置的尺寸,因此改变可调节悬架单元的性能,提高与外部滑行器材装配后的装备整体性能的发挥。以滑雪为例,通过调节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的弹性,可以改变两个外部器材连接板之间,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姿态变化幅度的大小,既变得更硬(或者更软),使得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可以配合不同弹性的滑雪板,进而在不同雪地环境下,或者用于不同的竞技项目,例如粉雪、野雪、滑雪赛道、高山速降、跳台滑雪等等,利于滑雪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装备整体上可以获得优良的运动表现力。
如图6-C、图6-E,可调节悬架单元中扭转限位装置63的功能输出的调节操作步骤为:当滑行者使用本装备参加多板多人竞技比赛时,由于竞技运动的速度更快,装备运动环境更加复杂,需要装备在运动中更加灵活。这种要求下,滑行者调节关机轴承57下端的螺栓,使其推动快装连接头组件61向下移动,既远离节关节轴承57的轴心。随着不断调节,上限位块55与下限位块59之间在上下、左右多个维度的间距都会逐渐加大,使得下限位块58相对于上限位块55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通过调节设置,该装备两侧的外部滑行器材分别通过可调节悬架单元与装备内部实现的这种软连接,获得了更宽的运动自由度。这种运动自由度利于滑行者做出灵活的技术动作,装备以此也获得更加灵活的运动表现,并且可以满足滑行者个性化的运动需求。
同理,当滑行者调节扭转限位装置63,加大(或者缩小)快装连接头与关节轴承57轴心之间的中心距离时,由于外部滑行器材具有围绕关节轴承57的轴心多维度旋转功能,以此,对于调节扭转限位装置63的这种调节,改变了上、下限位块之间多个维度上的配合间隙,使得外部滑行器材获得了更大维度的活动范围,这种活动范围的改变,利于外部滑行器材对于复杂运动环境(例如带有破浪的水面、具有凸凹的山坡等)的适应,包括吸收运动环境对于该装备的冲击力。特别是在高速行驶中,外部滑行器材对于复杂运动环境的适应性能够提高装备的运动稳定性。
8. 横置可调节悬架:
当对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中部分部件位置调整,或者替换后,构成横置可调节悬架174,该悬架具有可调节功能结构,能够适应不同规格尺寸的外部滑行器材。所述如图10-A、图10-B、图16为装备与多人滑板提供一种适合配套使用滑板、冲浪等项外部滑行器材的悬架技术方案,滑行者可以快速完成与滑板(或者其他滑行单板)的装配和拆卸,并可保留滑板上方的运动空间。方便地做出启动助跑、跳跃、走动等常用的滑板技术动作。为滑行者体验轮滑运动,以及在非雪地环境下学习滑雪技术创造条件。
所述可变形结构,能够扩大在转弯过程中滑板前后端边刃的之间的夹角。
如图10-A、图10-B所示,当滑行者调节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中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时,支架73和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相对移动,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紧固(或者脱离)滑板板面45;当滑行者调节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时,支架脚77和紧固挡板83在水平方向相对运动,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紧固(或者脱离)滑板板面45;
如果16-B所示,滑行者可以选择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在悬架伸缩调节孔81上的任何固定位置,或者设定快拆扣连接板145中的快拆扣连接板上孔131在可调节连接头90上的水平固定位置;或者调节紧固扣铰接头165中的定位调节件164的安装高度,或者调节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中的紧固件。实现装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同时向内侧靠近,挤压并固定滑板板面45。实现可调节滑板悬架与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外部器材的配套功能。
当可调节悬架单元71上的中央连接组件78与支架组件112之间,以及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与外部滑行器材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时,该悬架成为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如图18、图19为单板滑雪、单板滑冰装备结构示意图,这种连接方式,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障碍,使得滑行板获得灵活转向的功能。在转弯运动中,滑行者以双脚发力,主动扭转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前、后的端支架组件73朝着相反方向转动。安装在装备前、后两端的滑行器材的边刃(例如滑雪板边刃、或者滑冰板刀刃)伴随该单元的前、后支架73的转动也朝着相反方向转动,导致,装备前、后端触地的边刃(或者刀刃)与地面的接触面(或者线)与滑行方向的夹角是相反的,前后刀刃可以在垂直于滑行方向的轴线上上获得的一定反向的摩擦力。同时,前后边刃(或者刀刃)之间形成的这种夹角,使得滑行装备处在一条弧线上。因此,这种结构导致装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自转。另一方面,由于装备前后支架组件112的转动可以在0-90度之间进行,连接在前后支架组件73上的外部器材上边刃之间构成夹角越小,则转向中前后刀刃之间产生的自转力越大。这种功能结构,适当装备获得更小的转弯半径。与现有技术相比,装备运动转弯灵活性能提升30%以上。
应用上述技术的灵活滑板悬架,可以获得灵活滑行板,所述灵活滑行板,可以是灵活滑雪板、灵活滑冰板、灵活滑草板灵活、灵活滑水板,或者其他带有类似“边刃”功能结构的单板滑行装备。
9.可调节紧固组件:
包括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紧固快拆扣组件88,和间隙调节组件173。以此提高装备使用的可选择性功能,满足多种需求。
如图10-A所示,支架脚77通过支架伸缩杆固定销轴80将位于支架脚伸缩杆上的悬架伸缩调节孔81与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中的快拆扣连接件中孔132铰接。当滑行者上紧(或松动)紧固件84时,紧固快拆扣组件88推动支架伸缩杆固定销轴80向左(或向右)移动,进而推动支架脚77向做(或向右)移动。支架脚77与紧固件挡板83之间相对靠近,或者反向运动。
另一方面,如图10-A为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与滑板板面45的装配示意图、图10-B为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的结构爆炸图,所述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包括,设置在支架73上(包括紧固挡板83内部)的若干支架紧固调节孔85和若干紧固件,所述若干紧固件可以从上下两个方向将支架73和外部器材连接板104进行紧固。装配过程中,当滑行者上紧(或者松动)穿过悬架固定孔82的紧固件,与位于73两端的紧固挡板83内部的螺纹孔和85紧固。此时,所述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支架73之间之间逐渐靠近(或者远离),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支架73与滑板板面45的张力加大(或者缩小),装备以此在垂直方向上与外部器材紧固(或者松动脱离)。
如图16-C为横置可调节悬架174在与滑板的装配中,紧固快拆扣组件88另一种技术方案。当滑行者搬动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中的紧固扳手时,紧固快拆扣组件88中的齿轮带动齿条水平方向(或者近似水平方向)移动,以此加大(或者减弱)施加在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上的内部张力,提高(或者降低)装备与外部器材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牢度。并且/或者,滑行者通过调节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以及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上的部件位置。例如改变81中的紧固件的高度,或者93中紧固件84的水平位置,或者88中的164的高度固定位置。可以改变支架73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之间的压力,以此提高(或者降低)装备与外部器材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固定牢度。
如图6-A、图6-B、图6-C所示,所述间隙调节组件173包括关节轴承安装件、关节轴承57,和快装连接头构成,滑行者通过调节快装连接头,改变快装连接头与关节轴承轴心的距离,可以改变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的内部配合间隙,进而实现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的性能输出的调节。
10.多媒体娱乐单元:
包括多媒体器材固定支架、音响及照明器材、电源组件。所述多媒体固定支架具有安装调节功能,本单元能够在滑行装备上集成多种娱乐功能,并且不会降低装备的其他使用性能,例如,将电池组设置在竖向杆内部。本发明创新技术,能够为滑行者带来包括视觉、听觉、电子通讯、照明、导航等器材在内的多层次的娱乐享受,和安全保护。其中固定支架具有可调节功能,通过设置,可以满足各种多媒体器材的正常工作需要。
以手机固定支架为例,多媒体固定支架具有可调节功能,滑行者课题通过调节固定支架的安装位置,或者支架的长度、或者角度,使得手机屏幕(或者镜头)固定在理想的拍摄位置上,能够对准所要拍摄物体,或者画面进行拍摄。
在滑行开始前,滑行者可以将多媒体器材打开,并进行调试,或者镜头设定,由于多媒体器材通过固定支架安装于中央控制杆组件上,或者折叠控制把组件上,多媒体器材可以与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或者折叠控制把组件)同步运动,既与滑行者的身体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运动过程中,滑行者身体与中央控制杆组件上(或者折叠控制把组件)保持同步摆动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与所述多媒体器材之间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相对不动的状态,并且,所述摄影、摄像器材可以与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或者基本不变。既无论是拍照,还是摄影器材,在工作中摄影器材都可以持续跟踪捕捉(实现设定的)滑行者人体某一个(或者若干个)部位,拍摄滑行者身体的运动姿态变化。
所述多媒体娱乐单元包括支架、摄影、摄像装备、灯光、音响装备;所述摄影、摄像装备能伴随装备同步摇摆运动;所述装备的上端、中端外部或者内部空间是指该装备的中央控制杆组件113附近,或者坐姿运动单元的周边(或者内部)空间,包括可折叠控制把组件6的上端外部或者内部空间。所述摄影、摄像装备能够捕捉滑行者身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跟踪拍摄,并且,所述摄影、摄像器材与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基本不变。
当滑行者在装备静止状态下调整好摄影、摄像器材的的拍摄角度后,在运动中所述摄影、摄像器材能够伴随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同步摆动,在正常状态下,由于滑行者的身体需要克服运动离心力,与外部滑行器材同步侧倾,在多连杆传导机构的作用下,外部运动器材与中央控制组件113的摆动幅度几乎一致,这样,滑行者的人体运动幅度与中央控制杆113的运动幅度也几乎一致。因此,摄影、摄像器材在拍摄前完成设置的捕捉人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的画面显示内容是相对不变的,或者变化较小。这种结构,能够满足摄影、摄像器材(例如手机129)跟踪拍摄滑行者的运动姿态,为滑行运动带来更多乐趣。并且,可以替代自拍杆一类的器材支架,从而降低拍摄难度,提高运动安全性。
当运动中出现意外,或者滑行者预感到意外即将发生时,滑行者可以立即采取措施,例如打开灯光、鸣笛等,可以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能够规避、预防运动风险的发生(例如,道路光线不足,或者附近出现滑行运动人员);并且,可以降低运动风险损失(例如卫星导航器材协助搜救),为滑行运动创造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同时,所述多媒体单元中的装备操控也简单和便捷。由于警示器材(例如汽笛/或者铃铛95/或者警灯)安装在控制把手附近,如同自行车铃铛95一样,滑行者只需做出微弱的动作,例如使用一个指头触动电源开关,就可以启动这些器材工作。因此,不会对装备的运动操控产生明显的影响。
11.灵活滑板:
可调节悬架单元应用于光滑的、或者柔软的滑行运动环境时,例如雪山、冰面、草地、水面等。需要刀刃滑行部件接触滑行介质,以实现转弯运动。现有技术中存在装备变形功能弱,装备转弯灵活性低的问题。
创新技术在装置中各个组件的装配顺序,以及部分材料选择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可以获得柔性可调节悬架149。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包括在中央连接组件78上设置扭转机构,允许连接在中央连接组件78两端的支架组件112围绕各自的安装轴旋转,以此带动前后刀刃滑行部件因与滑行介质摩擦力方向的不同而产生相对旋转运动。滑草板(或者滑冰板,或者滑雪板)在滑行转弯过程中能够做出类似滑雪转弯立刃动作,并且/或者,滑雪板的前后支架组件可以各自做出反方向转动,并且,这种转动范围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结构)障碍,装备前后刃相对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以此减小装备转弯半径,运动转向更加灵活。
在所述支架组件、和中央连接组件上设置的转轴和轴套的安装位置可以互换。
以滑草板为例,如图14-A、14-B、14-C所示,在转弯过程中,滑行者身体重心倾斜,重力集中在滑草板的一侧部分区域,在滑草板在外力作用下,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上的某些部件产生弯曲变形。连接在滑草板前后两端的滑草鞋伴随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的变形而出现夹角,这种夹角使得前后滑草鞋的边刃122处在一条弧线上,在人体向心力和滑草鞋边刃的共同作用下,滑草鞋在滑行中产生自转,实现运动转弯。
以滑雪板(或者滑冰板)为例,如图18-B、18-C(或者图19-B)所示,当装备进入转弯过程时,滑行者首先身体侧倾压弯,同时前脚脚腕做出逆时针旋转,带动前部的支架73与装备中轴产生逆时针旋转;滑行者后脚脚腕做出顺时针旋转,带动后部的支架73与装备中轴产生顺时针旋转;滑行者前、后脚做出反方向的旋转动作,带动连接在装备前后端的滑雪板的边刃122向反方向旋转。因此,前部滑雪板的边刃122与后部滑雪板的边刃122与滑板滑行方向构成的夹角是相反的。导致前部滑雪板的边刃122与后部滑雪板的边刃122与雪地之间形成的摩擦力相反。既前部滑雪板的边刃122受到的摩擦力朝向装备行进方向的一个侧方,而与后部滑雪板的边刃122受到的摩擦力朝向装备行进方向另一个侧方,装备前后端受到环境的摩擦力围绕装备中轴线构成自转的力。在这种运动状态下,装备在向前滑行的同时做出转弯动作。
并且/或者,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部分选择弹性机构,满足滑草板前后端的相对姿态产生变形,或者扩大前后端边刃形122成的夹角范围,或者减缓滑行环境对装备带来的的震动。前后滑草鞋的轴线由直线滑行状态下的位于一条上改变为侧倾状态下的位于一个圆弧上,前后滑草鞋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指向同一个圆心,滑草板在这种地面反作用力下做出转弯动作。该项发明解决滑行者不能采用单板滑行运动技术开展滑行运动的难题。(或者是适合光滑、柔软的滑行环境下使用)为目前提供一种新型装备技术方案。
以滑冰板为例,如图19-A、19-B,当滑行者需要直线滑行时,滑行者需要通过双脚控制滑冰板的前后支架73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滑冰板前后冰刃161与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固定连接,104与支架73固定连接,此时,滑冰板前后冰刃161的运动轨迹也伴随前后支架73处在一条直线上,装备保持直线滑行。
当滑行者需要转弯时,滑行者扭动双脚反向转动,同时,身体向一侧倾斜;此时,脚部运动驱动滑冰板前后支架73围绕各自的安装轴(第一转轴151或者第二转轴152)反向旋转。在支架73的带动下,滑冰板前后端的冰刃161所在的延长线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并且,随着滑冰板的侧倾,滑冰板前后端只有转向内侧的冰刃161接触冰面。由于接触冰面的前后冰刀161与滑行轨迹之间形成一定的相反的夹角,造成前后冰刀161与冰面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一部分摩擦力是相反的,既前端冰刀的受力指向转弯圆心,后端冰刀的受力指向转弯离心。这两种力可以造成滑冰板以某个中心轴自转。
在滑行者申请倾斜时,载人装备的重心向滑冰板的自转轴倾斜,进一步加速滑冰板的转向运动。因此,在滑行者身体倾斜和脚部扭转的作用下,装备能够实现灵活转弯。由于运动原理相同,所述柔性可调节滑悬架单元几乎适合所有带有类似边刃的功能结构并需要灵活转向的滑行器材。
12.多功能健身器材:
所述装备具有可调节变形结构,通过变形和局部零部件的替换,可以变为新型多功能健身器材,进一步提高产品使用价值。
如图20-A、图20-B、图20-C,本项创新技术中,所述新型多功能健身器材装备运动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既当滑行者身体自然前倾(或者后仰),身体用力推动(或者拉拽)运动控制单元110时,运动控制单元110中的折叠控制把6也围绕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上的某个中轴同步摇摆,运动控制单元110同时拉动固定于中央控制杆组件一端的拉力器167运动,此时,拉力器167产生运动阻尼。滑行者需要借助身体肌肉发力,通过消耗手臂、或肩部、或胸部、或背部、或腰腹部的肌肉能量为装备运动提供动力,克服拉力器167产生的运动阻力,推动(或者拉拽)折叠控制把6移动。以此,获得身体肌肉(或关节和韧带)的力量(或者康复)训练效果。拉力器167上设置调节装置,可以改变阻尼的输出方向,以及运动阻力大小。
并且/或者,滑行者可以将中央控制杆组件放平,滑行者采用背对中央控制杆组件的坐姿,脚面勾住底座支架168上的腿部横杆171,可以做仰卧起坐健身动作。为了增加运动负荷,滑行者可以双手在脑后拉拽折叠控制杆组件6。从而有效锻炼腰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
图20-B为本装备用于滑行者上肢力量训练的结构示意图,图20-C位本装备用于滑行者下肢力量训练,或者身体康复的装备结构示意图
如图20-C,装备增添功能拓展装置172,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用于人体多个部位的力量训练和身体康复训练。
滑行者可以朝着任何方向的坐姿(或者卧姿、或者跪姿)在座椅上。借用身体肌肉发力,向前(或者向后)抬小腿。克服拉力器167产生的运动阻尼,推动(或者拉动)功能拓展装置172运动,在腿部训练装置172作用下,推动(或者拉动)拉力器167工作。装备可以模拟类似于划船、骑马等项滑行运动,针对人体腿部、或者膝关节、或者腹部、或者背部、或者肩部、或者臀部等多个身体部位的人体肌肉群(韧带)进行力量训练,或者身体康复训练。
例如。滑行者面向拓展装置172坐下,双手扶住装备任何地方(可以是座椅)为身体提供重心支撑。用双脚勾住拓展装置172向前上方摆动,借助大腿发力,向上抬动小腿,提升拓展装置172摆动,此时,在拉力器167的反向阻力作用下,拓展装置172带给滑行者腿部运动负荷,滑行者需要通过主要消耗大腿肌肉能量,才能克服装备产生的运动负荷。因此,这种结构,能够对于滑行者的腿部、膝关节、腰腹部的肌肉群(韧带)力量和康复产生训练效果
例如。滑行者背向拓展装置172躺在座椅上,双脚勾住装备任何地方(可以是腿部横杆171)为身体提供重心支撑。用双臂推动住拓展装置172向上摆动,借助双臂发力,向上推举,提升拓展装置172向上摆动,此时,在拉力器167的反向阻力作用下,拓展装置172带给滑行者双臂运动负荷,滑行者需要通过消耗臂力,才能充分运动。因此,这种结构,能够对于滑行者的上肢、胸部、肩部、腕部,和肌肉群(韧带)力量和康复产生训练效果。
例如。滑行者背向拓展装置172俯卧在座椅上,双手扶住装备任何地方(可以是座椅,或者是腿部横杆171)为身体提供重心支撑 。用双脚脚后跟勾住拓展装置172向上摆动,借助大腿发力,向后上方抬小腿,提升拓展装置172摆动,此时,在拉力器167的反向阻力作用下,拓展装置172带给滑行者腿部运动负荷,滑行者需要通过消耗腿部和臀部肌肉能量,才能充分运动。因此,这种结构,能够对于滑行者的大腿部、小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肌肉群(韧带)力量和康复产生训练效果。
例如,例如。滑行者面向拓展装置172采用蹲姿,单手扶住装备任何地方(可以横向伸缩套杆)为身体提供重心支撑。用另一只手臂肘关节支撑在座椅上,以这只臂关节为轴单手拉动拓展装置172向上摆动,借助胸肌、三角肌、弘二头肌等肌肉群发力,向上方抬提升拓展装置172,此时,在拉力器167的反向阻力作用下,拓展装置172带给滑行者运动负荷,滑行者需要通过消耗相关肌肉群的能量,才能充分运动。因此,这种结构,能够对于滑行者胸肌、三角肌、弘二头肌,或者肘关节、或者腕部的肌肉群(韧带)的力量和康复产生训练效果。
并且,拉力器167所产生的这种运动阻力的方向和大小是可以调节的,用户通过调节和设定,可以获得满意的功能输出。综上所述,所述新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通过这种结构上的调整和设置,可以向滑行者提供针对人体多个部位的肌肉(或者关节、或者韧带)进行力量和康复训练,并可带来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效果。
13. 安装调节孔组件:
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设置在装备任何地方,可以独立或者配合相关部件(或者组件)工作,满足装备整体,或者部分部件尺寸的改变要求,功能的调节、升级,或者转化的需要。提高产品的舒适性能、适配性能、安全性能,通用性能和使用便捷性能。
例如,通过选择安装孔的位置,滑行者可以调节折叠控制把组件6(或者底把组件111)安装固定的高度;通过选择横向伸缩调节孔33的位置,滑行者可以改变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长度,进而改变人体站立位置与装备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满足滑行者个性化使用需求,提高装备使用的舒适度;通过选择固定器安装孔74的位置,滑行者可以获得舒适的双脚站立距离;通过选择支架调节孔92的位置,滑行者可以改变可调节悬架的长度,适配不同型号,或者不同类型的外部滑行器材;通过选择限位盘上的旋转限位孔34(或者旋转限位块39)的位置,滑行者可以获得不同范围的个性化安全包护。
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若干安装调节孔,可以安装在装备任何位置,如图3、图4、图5、图14、图18、图19。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固定器安装孔组件、竖向杆伸缩杆调节孔组件、横向杆伸缩调节组件、支架伸缩调节孔组件、支架安装调节孔组件、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限位插销孔组件。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可以独立或者配合相关部件工作,满足装备整体,或者部分部件的尺寸改变,以及功能的调节、升级,或者转化的需要。提高产品的舒适性能、适配性能、安全性能,和使用便捷性能。
当滑行者选择和调节中央控制杆组件113中的伸缩调节孔时,可以改变竖向杆18的伸缩高度,使得折叠控制把组件6获得舒适度的安装高度,以及相对于低吧组件111的运动扭力;当用户选择和调节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上的横向伸缩调节孔33时,可以改变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长度,获得与装备间舒适的操控距离;当滑行者选择和调节固定器安装孔组件113时,双脚可以获得舒适的站立距离;滑当雪者选择和调节支架组件112中的支架调节孔92,或者是悬架固定孔82时,伸缩可调节悬架可以改变外形尺寸,进而配套多种类型,或者不同型号的外部滑行器材。
14.多功能性:
由于需要借助改变边刃与滑行介质之间产生各种摩擦力来控制运动转向的各种类别的滑行运动器材,其运动原理基本相似,本项创新技术为一种通用技术来应用。经过技术改进后,这些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所述各种类别的滑行运动器材,并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运动效果。例如,所述座椅装置可以与装备、外部滑行器材同步摇摆运动;所述运动控制单元可以让运动控制的滑行者操控更加省力和便捷;运动极限控制单元能够让滑行者便捷地设置装备运动极限倾斜角度;通过设置和调节扭转限位装置,滑行者能够对外部滑行器材,以及外部滑行器材之间的运动自由度进行精密控制;通过调节和设置,可调节悬架单元可以与几乎所有单板滑行器材之间进行快速装配;安装可调节孔组件的应用可以改变各类滑行装备的形状,有效提高产品使用的舒适度,和便捷性等等。
因此,本发明创新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滑行类运动,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为能够满足单人(或者多人)使用的,适合几乎任何种类的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但不仅限于)滑雪装备、轮滑装备、滑水装备、滑草装备、滑冰装备、滑沙装备、冲浪装备、多板船、风筝滑行装备、空中滑翔装备等滑行运动装备,和多功种能健身器材中的任何一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主要的、创造点:
1. 坐姿运动单元109:
包括中央座椅2-A、和边侧座椅2-B,安装在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的任何竖向杆上。创造可同步摇摆的、不限使用人数的、可以采用几乎任何使用姿势的滑行运动方式,并且,新技术明显提升装备的运动过弯性能。
2. 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107:
包括中央控制杆组件113、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和安装调节孔组件组成。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和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长度具有可调节性。装备与滑行者身体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均可活动调节,结构大小尺寸可按照滑行者个性需求调节变化,适合几乎所有身高的滑行者。
同时,对所述运动控制单元110中折叠控制把组件6和低把组件111安装位置之间设置高度差,强化折叠控制把组件6一侧对于装备运动的控制力。技术改进明显提高产品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
3. 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
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设置可伸缩结构、弯曲结构,和长度可调节结构,满足不同身高的滑行者舒适、安全地使用;同时,这种结构实现装备主体结构可折叠90度,便于滑行者收纳和使用。
4. 安全保护单元108:
包括安全保护装置114、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运动控制装置110、安全警示装置94。安全保护装置114自上而下设置在装备上。所述单元为多模式、立体化、可穿戴式安全保护单元,提供多点式、多维度、多层次安全包护措施。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使得装备运动的设置更加便捷。创新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预防滑行者运动风险,提升装备安全性能。
5. 运动极限控制单元106:
包括(但不限于):第一限位盘28、第二限位盘38、若干旋转轴(包括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至少一个限位销组件和若干安装调节孔组件。具备分度调节功能,便于滑行者对于运动极限进行设定个性化的设置。进一步地,通过限定最大运动幅度,可实现装备在运动中不会摔倒,有效提升产品安全性能,和便携性能。
6. 扭转限位装置:
包括(但不仅限于):上限位块55、下限位块56、间隙调节组件173和快装连接头组件61。该装置具备可调节变形结构,在内部部件相互作用下,实现装备对于外部滑行器材扭转运动控制方面性能输出的可调节性。
创新技术实现装备对于外部滑行器材运动姿态差异的大小进行快速、精确地调节和控制,和控制,明显提高装备运行稳定性、安全性能,和运动表现力。并且,咬合齿的结构创新提高装置在多板滑行运动系列产品中通用性,和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7. 可调节悬架单元71:
包括扭转限位装置63、中央连接组件78、支架组件112、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若干安装调节孔组件。该单元的内部结构可以是刚性结构,也可以是柔性结构,具有多种变形功能。
通过调整位置,或者增添(或者替换)少部分零件,明显提高装备自身可变形能力,实现装备与几乎任何种类、任何型号的外部器材之间软连接,和运动控制。实现装备与外部装备之间的软连接性能进行控制和调节,可以明显提高产品适配性,和成套装备的运动表现力。
8. 多媒体娱乐单元105:
包括多媒体器材固定支架组件、娱乐通讯器材组件、电子器材电源组件,为滑行运动创造视觉、听觉、通讯等多层次休闲娱乐价值。通过调节安装固定支架,和多媒体器材,就可以获得跟踪拍摄功能,或者进行预警。明显提升装备的休闲娱乐附加值,和安全性能。
9. 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
对于可调节悬架单元71的少部分部件安装循序或者零部件进行调整后,构成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可以横向设置,与外部滑行器材装配。该单元具有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可多维度夹紧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快速拆装。并可降低与人体运动的干扰,明显提高多人滑板的运动表现力。
10. 可调节紧固组件:
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可以安装在悬架上任何地方,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紧固快拆扣组件88、第一可调节紧组件134,和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该组件大幅提升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的变形功能,实现装备可快速与几乎任何种类、任何型号的外部滑行器材夹紧装配。并且,提高装备使用的便捷性和通用性。
11. 灵活滑板悬架:
经过技术改进和调整,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71可以通过调整部分零部件的装配位置、替换部分零部件,构成柔性可调节悬架149。允许装备具备更强的可折叠、弯曲的变形功能,可以获得一种新型运动装备:灵活滑性板,
这种结构能够明显扩大装备在立刃转弯过程中,前、后的边刃所在的延长线所构成夹角的活动范围,以此实现单板滑行灵活转弯动作,提高单板滑行运动的趣味性和艺术表现力。
12. 安装调节孔组件:
所述安装调节孔组件包括若干装配孔,所述安装孔可以设置在装备任何地方,例如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上,可调节悬架单元上,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上;满足装备可选择性地改变形状和功能,能够提高装备使用的舒适性、安全性、适用性,和运动性能。
13. 多功能健身器:
通过调节、改变设置,或者更换少部分零件,装备可以改变为多功能健身器材,包括设置功能拓展装置72,和拉力器167,为人体借助身体能力运动提供反向作用力。所述功能拓展装置72和拉力器167具有可调节性,能够满足滑行者几乎身体任何部位的,个性化的多部位肌肉(或韧带、或关节),个性化的进行力量或者身体康复训练,装备以此实现多用途健身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产品使用价值。
通过调节、改变设置,或者更换少部分零件,装备可以改变为多体滑行器材,通过装配2个(或者3个)冲浪板或者滑水板,设置旋转阻尼器,可以成为双体船;并且/或者,在若干个双体船之间,通过柔性结构,采用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接固定,成为可以承载不限人数的多体船,可以满足更多的群体型滑行者们开展休闲健身,和互动娱乐的消费需求。这种技术创新,可以适合几乎所有的滑行运动装备。
14. 多功能性:
本发明创新技术同样适用于其他滑行类运动,所述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可以是多人,或者单人使用的,不限外部滑行器材数量的,适合几乎任何滑行运动的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但不限于:滑雪装备、轮滑装备、滑水装备、滑草装备、滑冰装备、滑沙装备、冲浪装备、船、风筝滑行装备、空中滑翔装备等滑行运动装备和多功能健身器材中的至少一种。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包括中央控制杆组件和外部滑行器材,其特征是一种具有可调节变形和多用途健身功能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该装备自上而下布置有运动控制单元、安全保护单元、坐姿运动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可调节悬架单元,其中:中央控制杆组件与多媒体娱乐单元、安全保护单元、坐姿运动单元相连,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若干中轴相连;可调节悬架单元设有扭转限位装置,该装置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相连,和通过连接件与外部滑行器材相连;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分别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和中央控制杆组件相连;
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具备长度可调节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和至少一个矩管组件,以及旋转阻尼器;
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主要由至少一个中轴、若干限位盘、若干横向杆加固管(29)、限位销组件、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和限位盘紧固件(41)组成;
可调节悬架单元,通过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和脚部固定器(100)与外部滑行器材固定连接,通过扭转限位装置(63),与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矩管(17)的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坐姿运动单元,设置在中央控制杆组件的前后、左右、中央或者两侧的任何位置上,该坐姿运动单元包括若干中央座椅、若干边侧座椅和座椅减震装置;所述座椅的数量和安装位置,或者使用方式,依据用途自由设定;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包括竖向杆(18)、竖向杆套管(23),和若干安装调节孔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设置在装备的中心轴线上、中心轴线附件或中心轴线任何一侧上,滑行者站立位置的上方;该座椅能够伴随装备同步运动,包括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同步摇摆或扭转,同步运动的幅度保持完全或者基本一致;该座椅不限于任何使用方式和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平面、圆弧形、曲面形状、网状,全部或者局部采用弹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滑行者通过操控设置在运动控制单元中的折叠控制把组件(6)、若干低把组件(111),或者若干座椅控制把组件(31),和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的一端,以及两个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的中间或者任何一侧的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实现对装备运动姿态和滑行者身体平衡或者装备运动极限的控制,以满足滑行者在安全环境下充分体验滑雪运动的趣味性;
所述低把组件安装在竖向杆套管(23)、中央座椅或边侧座椅上,折叠控制把组件(6)安装在竖向杆(18)的一端,竖向杆可与竖向杆套管(23)之间自由伸缩;在所述叠控制把组件(6)与所述低把组件(111),或者与座椅控制把组件(31)的安装位置之间设置高度差;
所述座椅控制把组件(31)设置在一个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上;
中央座椅的两侧或前端,相对于装备中轴线对称布局,或者接近于对称位置上;当所述座椅安装在装备中轴线或中轴线两侧时,选择冲浪板或滑水板作为外部滑行器材,并且,使用座椅控制把组件(31)操控装备的航行运动姿态时,所述装备构成一种新型滑行运动装备——多板船;所述多板船是安装任何数量冲浪板或者滑水板的船只;在所述多板船中的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中设置旋转阻尼器,实现对载人船体直线滑行时稳定性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环境是在设有安全保护装置(114)和安全警示装置(94)的安全保护单元,由折叠控制把组件、低把组件和座椅控制把组件构成的运动控制单元,以及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作用下实现的,其中:
所述安全保护装置以立体形式与人体多个部位相连,该装置包括折叠控制把组件(6)、低把组件(111)、座椅控制把组件(31)、安全带组件和若干脚部固定器(100);安全带组件安装在中央控制杆组件或坐姿运动单元中的任何座椅上,该安全带组件在所述装备上的安装固定点均伴随装备的左右摆动而同步运动,并与人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变,或者基本不变;
所述安全警示装置(94)上的安全警示器材,包括汽笛或者铃铛(95)、警示灯或音响及照明器材(96)、导航仪,并通过支架固定在运动控制单元(110)上,或者运动控制单元(110)附近,便于滑行者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盘,设有限位装置连接头(36),至少一个轴安装孔,至少一个限位销插孔(39)或限位销插孔(34),和刻度盘;
所述可调节限位插销孔组件中若干限位插销孔以扇形或者近似于扇形设置在限位盘上;当若干限位插销孔按照相同圆心,以及相同的旋转角度差进行设置时,该运动极限控制单元具备可分度调节功能结构,便于滑行者对于运动保护范围进行选择和设定;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中轴(25)或者第二中轴(37)将第一限位盘(28)、第二限位盘(38),和横向杆加固管(29)分别与不同的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以铰接的方式连接;第一限位盘与第二限位盘之间,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和限位盘紧固件(41)连接;
所述运动极限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横向杆加固管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是,
所述中央控制杆组件是长度可调节的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其包括竖向杆(18)、竖向杆套管(23)、竖向杆管卡(19),安装调节孔组件、和竖向杆伸缩固定销(21)、竖向杆套管连接件(24)、控制杆安装件(166),竖向杆(18)与竖向杆套管(23)采用可滑动方式连接;
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包括第一中轴(25)或者第二中轴(37)、横向杆加固管(29)、横向杆(27)、横向杆弯管(26)、弯管接头(16)、横向伸缩杆固定销(30),和安装调节孔组件,其中:横向杆加固管通过第一中轴或者第二中轴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中的第一限位盘(28)或者第二限位盘(38)铰接相连;横向杆弯管(26)与横向杆(27)采用滑动方式相连,使得横向杆弯管能够沿着横向杆的中心轴水平移动;在横向杆和横向杆弯管上设置若干安装孔,使得矩管组件与运动极限控制单元或者装备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以随意调节;在横向杆弯管的杆体上,设置伸缩刻度标记;
所述矩管组件,由通过关节轴承(57)和上限位块(55)与扭转限位装置(63)相连的矩管(17),和通过弯管接头(16)与横向伸缩套杆组件(116)相连的若干矩管轴(46)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调节悬架单元包括:扭转限位装置(63),与扭转限位装置(63)中的快装连接头组件(61)相连的中央连接组件(78),至少一个与中央连接组件的一侧、两侧或下端相连的支架组件(112),与支架组件(112)中的支架脚(77)相连的具有可变形结构的外部器材连接组件(72);支架组件设有支架伸缩杆(69),其安装位置可伸缩改变;支架脚(77)与支架伸缩杆(69)采用铰接式的安装结构,使得支架组件中的两个支架脚(77)的间距长度,以及相对姿态具有可变形功能;并且,所述外部器材连接板(104)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使得多个外部器材连接板(104)相互间的运动姿态可产生相对变化;
所述中央连接组件(78)与支架组件(112)中支架之间的连接为任何形式,包括固定方式,和软连接方式;
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3),具有可调节功能结构,通过调节设置改变自身的外形尺寸;该装置包括上限位块(55)、下限位块(59)、快装连接头组件(61),和间隙调节组件(173),其中:上限位块(55)包含至少一个上限位齿(56),和上限位块中心孔(53);下限位块(59)包含至少一个下限位齿(58),和下限位块中央通孔(140);快装连接头组件(61)包括快装定位帽(60)、快装连接头、连接头插销孔(62)和连接头中心调节孔(143);间隙调节组件(173)包括轴承安装件、关节轴承(57)和快装连接头;上限位齿(56)和下限位齿(58)的外部形状设置为梯形,或近似于梯形,或弧形,以便滑行者能够快速调节可调节悬架单元的扭转活动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是对可调节悬架单元中的部件安装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增添/替换少部分零件,使得该单元构成横置可调节悬架(174),或者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149);
所述横置可调节悬架单元(174),包括可调节滑板悬架、可调节冲浪板悬架,可调节滑草板悬架,或者其他需要横向设置支架组件(112)或支架(73)连接外部滑行器材的悬架;支架组件(112)设置在中央连接组件(78)的下方,并且,增添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使得所述悬架单元适合横向装配不同规格尺寸的外部滑行器材;所述若干可调节紧固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可调节紧固组件(134)、第二可调节紧固组件(144)、紧固扣组件(88);所述可调节紧固组件装在该单元几乎任何位置上,能够在上、下、左、右多个方向上夹紧滑行器材板面;
所述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包括可调节滑草板悬架、可调节滑冰板悬架、可调节滑雪板悬架,和其他带有类似边刃功能结构并需要灵活转向的滑行器材悬架;所述支架组件(112)包括柔性结构,或者,所述支架组件(112)分别与中央连接组件(78)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并且,所述外部滑行器材与柔性可调节悬架单元铰接相连,使得滑行板前后两端外部滑行器材上的边刃所在的延长线能够形成一定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是在装备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的外部或内部空间中设置多媒体娱乐单元,该多媒体娱乐单元包括多媒体固定支架和多媒体器材,多媒体器材包括摄影、摄像装备、灯光、音响装备、对讲机;所述摄影、摄像装备能伴随装备同步摇摆运动;所述摄影、摄像装备伴随中央控制杆组件(113)同步摇摆运动,能够跟踪滑行者身体某个或者若干个部位进行拍摄;
所述装备的上端或中端任何部件是指运动控制单元、可调节动力传导单元,或坐姿运动单元中的任何部件;所述外部或内部空间包括,但不仅限于:可折叠控制把管、低把管、竖向杆、矩管,或者座椅的外部或者内部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其特征是设有功能拓展装置(172);
通过对装备少部分部件进行调整,添加/替换,以改变装备的功能,包括:改变座椅的安装位置,将边侧座椅支架(14-A)替换为健身器座椅支架(169),将竖向杆套管连接件(24)替换为控制杆安装件(166),将脚踏板(51)替换为健身器脚踏板(170);并且,添加阻尼调节结构的拉力器(167)、设置有腿部横杆(171)的器材底座(168),和功能拓展装置(172),当滑行者利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驱动功能拓展装置(172)摆动时,所述拉力器产生运动阻力;所述功能拓展装置(172)的一端与装备所述横向伸缩套杆组件中的某个中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器(167)的一端连接;
所述拉力器(167)的一端固定在装备上的任何位置,另一端通过软绳固定在中央控制杆组件(113)或者功能拓展装置(172)的一端;所述拉力器具备运动阻尼输出的方向,和大小的调节结构;通过调节,装备可以转变为类似于滑行运动模拟器的多种功能健身器材,用于进行人体肌肉、韧带或关节的力量训练和身体康复训练。
12.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的应用,其特征是供单人或多人使用的,装配任何数量的外部滑行器材,适合几乎任何种类的滑行运动装备,包括:滑雪装备、轮滑装备、滑水装备、滑草装备、滑冰装备、滑沙装备、冲浪装备、船的滑行运动装备,以及多种功能健身器材中的至少一种。
CN202010512175.6A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Active CN111921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175.6A CN111921182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175.6A CN111921182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1182A CN111921182A (zh) 2020-11-13
CN111921182B true CN111921182B (zh) 2022-08-16

Family

ID=7331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2175.6A Active CN111921182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1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5606B (zh) * 2020-12-03 2023-01-31 天津小鲨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载具转向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3538999A (zh) * 2021-07-23 2021-10-2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风洞的雪上项目风阻测试和模拟训练系统
CN115320697B (zh) * 2022-09-09 2024-0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雪地机器人的多模式姿态操纵机构及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5211A (zh) * 2008-12-11 2010-06-23 沈阳市和平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 一种具有减速装置的滑雪车
CN203235223U (zh) * 2013-01-07 2013-10-16 燕山大学 轨道式爬犁车
CN103933723A (zh) * 2014-04-10 2014-07-23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滑冰车
CN206434831U (zh) * 2017-01-05 2017-08-25 阎东 动平衡多人协同单板滑行设备
CN107158680A (zh) * 2017-07-14 2017-09-15 阎东 滑行运动模拟装置
CN207085254U (zh) * 2017-07-14 2018-03-13 阎东 滑行运动模拟设备
CN207605341U (zh) * 2017-12-04 2018-07-13 阎东 协同运动设备及其运动控制系统
CN110052014A (zh) * 2018-01-17 2019-07-26 阎东 多人协同滑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5211A (zh) * 2008-12-11 2010-06-23 沈阳市和平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 一种具有减速装置的滑雪车
CN203235223U (zh) * 2013-01-07 2013-10-16 燕山大学 轨道式爬犁车
CN103933723A (zh) * 2014-04-10 2014-07-23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滑冰车
CN206434831U (zh) * 2017-01-05 2017-08-25 阎东 动平衡多人协同单板滑行设备
CN107158680A (zh) * 2017-07-14 2017-09-15 阎东 滑行运动模拟装置
CN207085254U (zh) * 2017-07-14 2018-03-13 阎东 滑行运动模拟设备
CN207605341U (zh) * 2017-12-04 2018-07-13 阎东 协同运动设备及其运动控制系统
CN110052014A (zh) * 2018-01-17 2019-07-26 阎东 多人协同滑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1182A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1182B (zh) 一种多功能滑行运动装备
US7993253B2 (en) Agility device
US5496239A (en) Exercise and ski simulating device
CN106994226B (zh) 飞翼式健身训练器
US9039576B2 (en) Curved track simulation device
JP2009520518A (ja) スポーツボード・シミュレータ
US20030022762A1 (en) Mogul skiing simulating device
US20060110716A1 (en) Ski trai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9015521A1 (zh) 滑行运动模拟装置
CN106178477A (zh) 双板式多人协同滑行设备
WO2019011283A1 (zh) 用于滑行运动模拟设备的上身稳定装置
US20180065030A1 (en)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Device
CN206434831U (zh) 动平衡多人协同单板滑行设备
KR20090003996U (ko) 균형이 쉽게 잡히는 에스보드
US4783091A (en) Apparatus for exercise and recreation
WO2017041058A1 (en) Personal transportation device
CN217593760U (zh) 可变换骑行姿态的模拟骑行装置及vr模拟骑行装置
CN207187045U (zh) 一种用于运动、娱乐和vr游戏或体验的环形悬挂装置
CN206853090U (zh) 动平衡多人协同滑行设备
CN206045357U (zh) 双板式多人协同滑行设备
WO2014120007A1 (en) Apparatus comprising a body support frame and means for manoeuvring this frame with respect to a sports board
WO2018075348A1 (en) Binding and support assembly for a snow sports board
US20070096410A1 (en) Tri Control Platform Device
CN107351966B (zh) 划船式多用途自行车
CN105771215B (zh) 骑行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