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2634A -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2634A
CN111912634A CN201910560994.5A CN201910560994A CN111912634A CN 111912634 A CN111912634 A CN 111912634A CN 201910560994 A CN201910560994 A CN 201910560994A CN 111912634 A CN111912634 A CN 111912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ed
cab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or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609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伟
张江田
太万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Dat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Dat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Dat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Dat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609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26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2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8Railway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该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待测司机室的恒温气候室、及位于恒温气候室内的加热组件、导流装置、温度传感组件,加热组件包括设置在待测司机室内的暖风机和设置在待测司机室外的功率采集器,功率采集器与暖风机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暖风机的功率数据;导流装置设置在待测司机室内,用于疏导暖风机吹出的暖风;温度传感组件包括设置在待测司机室内的内部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待测司机室外的外部温度传感器和温度采集器,温度采集器与内部温度传感器和外部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该方案能够对铁路机车的司机室进行精准地隔热性能测试。

Description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铁路机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铁路机车司机室的温度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司机室的隔热性能直接影响着司机室温度舒适性,通过精确测定隔热性能,可以对机车司机室给出量化的评定指标,同时,可给司机室结构设计、隔热材料的选用及安装,司机室空调装置选取等,提供更加准确的设计依据。
因此,如何对铁路机车的司机室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能够对铁路机车的司机室进行精准地隔热性能测试。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用于测试机车司机室的隔热性能,所述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待测司机室的恒温气候室、以及位于所述恒温气候室内的加热组件、导流装置、温度传感组件,其中: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暖风机和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外的功率采集器,所述功率采集器与所述暖风机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所述暖风机的功率数据;
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用于疏导所述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以平衡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内部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外的外部温度传感器和温度采集器,所述温度采集器与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暖风机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操作台的中间部位上,且所述暖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上,并位于所述暖风机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之间,其中,
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中靠近所述暖风机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板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中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分别指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与侧墙板的夹角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中第一端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中第一端的一部分相铰接,且所述第一导流板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在导流方向上呈伸缩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为0.15m。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包括顶部温度传感器、中部温度传感器及底部温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前窗玻璃的位置处,且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距所述前窗玻璃的距离为0.1m,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顶板的距离为0.15m;
所述中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座椅后背处,且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的距离为1.5m;
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的位置处,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距所述后墙板的距离为0.1m,且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的距离为0.15m。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所述中部温度传感器及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均设置有至少三个,其中:
所述至少三个中的两个分别位于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的位置处,并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之间的距离为0.1m;
所述至少三个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中的两个分别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车门的位置处,并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车门之间的距离为0.1m,以及与所述恒温气候室中用于支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轨面之间的距离为1.5m。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其包括:
将待测司机室置于所述恒温气候室;
将所述暖风机、所述导流装置及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待测司机室内,以及将所述功率采集器、所述温度采集器和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待测司机室外;
启动所述暖风机、所述功率采集器和所述温度采集器,并读取所述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数据;
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数据处于稳定状态后的目标时间内,每隔预设时间记录一次所述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所述功率采集器采集到的暖风机的功率数据;
根据记录的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记录的所述功率数据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记录的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记录的所述功率数据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包括:
计算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温度数据的平均温度差和多组所述功率数据的平均功率;
依据公式(1)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所述公式(1)为:
Figure BDA0002108280090000041
其中,K为传热系数,ΔP为平均功率,A为待测司机室的总传热面积,Δt为平均温度差。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能够对铁路机车的司机室进行精准地隔热性能测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与待测司机室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测司机室内与内部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布置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测司机室内与内部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布置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性能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图1至图3中:
10、恒温气候室;11、暖风机;12、功率采集器;13a、第一导流板;13b、第二导流板;14、外部温度传感器;15a、顶部温度传感器;15b、中部温度传感器;15c、底部温度传感器;16、温度采集器;
20、待测司机室;201、操作台;202、前窗玻璃;203、后墙板;204、底板;205、顶板;206、左侧墙板;207、右侧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用于测试机车司机室的隔热性能。如图1所示,该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可包括恒温气候室10、加热组件、导流装置、温度传感组件,其中:
恒温气候室10可用于容纳待测司机室20,该恒温气候室10内温度变化在±2℃以内。通过将待测司机室20置于恒温气候室10内进行隔热性能测试,相比于直接将待测司机室20置于自然环境中进行隔热性能测试,可避免自然环境中的物体或天气对待测司机室20的影响,从而可提高机车司机室隔热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加热组件可位于恒温气候室10内。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加热组件可包括暖风机11和功率采集器12,在对待测司机室20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时,可将暖风机11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内,其中,暖风机11可向待测司机室20内吹送暖风,用于加热待测司机室20的内部并使其达到热稳定状态;而功率采集器12可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外,功率采集器12可与暖风机11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暖风机11的功率数据,即:用于采集并记录暖风机11所消耗的电能。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暖风机11加热待测司机室20,相比于采用加热器与风扇配合的方案,功率采集器12只需采集暖风机11的功率即可,降低了隔热性能测试的复杂性,且测试结果更加可靠。此外,通过将功率采集器12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外部,可避免功率采集器12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影响隔热性能的测试,保证测试准确性。
举例而言,前述暖风机11的功率可在0.8kW(千瓦)至1.2kW(千瓦)的范围内;本实施例通过规定了暖风机11的功率大小,限制了在测试过程中待测司机室20内部温度的范围,确保在测试过程中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实用可靠、节能、安全性好。
应当理解的是,在对待测司机室20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时,恒温气候室10及待测司机室20均处于密闭状态。
导流装置可位于恒温气候室10内。详细说明,在对待测司机室20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时,可将导流装置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内,用于疏导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以平衡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即:使整个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趋于均匀、稳定,以提高测试准确性。
温度传感组件可位于恒温气候室10内。详细说明,此温度传感器可包括内部温度传感器(如图至图3中标号15a、15b、15c所示)、外部温度传感器14及连接内部温度传感器和外部温度传感器14的温度采集器16,在对待测司机室20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时,可将内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内,用于感测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外部温度传感器14可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外,用于感测待测司机室20外的温度数据;而温度采集器16可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外,用于采集并记录内部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数据及外部温度传感器14感测到的温度数据,即:用于采集并记录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温度采集器16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外部,可避免温度采集器16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影响隔热性能的测试,保证测试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该外部温度传感器14和内部温度传感器的规格(即:型号)相同,这样可避免由于外部温度传感器14和内部温度传感器规格不同而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即:可提高司机室隔热性能的测试准确性。
本实施中,基于上述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可对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及暖风机11的功率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可实现对司机室隔热性能的测试,即:可根据温度采集器16记录的多组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和功率采集器12记录的功率数据来计算待测司机室20的传热系数,从而可得到待测司机室20的隔热性能。
具体地,可先计算多组待测司机室20内、外温度数据的平均温度差和多组功率数据的平均功率;然后依据公式(1)计算待测司机室20的传热系数,公式(1)为:
Figure BDA0002108280090000071
其中,K为传热系数;ΔP为平均功率,单位可为W(瓦);A为待测司机室20的总传热面积,单位可为m2(平方米);Δt为平均温度差,单位可为℃(摄氏度)。
详细说明,平均温度差Δt的计算可为:将n组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相加得到内部温度数据总和t1,并将n组待测司机室20外的温度数据相加得到外部温度数据总和t2,然后,将内部温度数据总和t1减去外部温度数据总和t2得到温度差总和ΔT,最后再将温度差总和ΔT的绝对值除以组数n,即可得到平均温度差Δt;平均功率ΔP的计算可为:将n组功率数据相加得到功率数据总和P,然后再将功率数据总和P除以组数n,即可得到平均功率ΔP。
需要说明的是,待测司机室20的总传热面积A可依据公式(2)计算得到,此公式(2)为:
Figure BDA0002108280090000072
其中,A为待测司机室20的总传热面积,此Al为待测司机室20的内表面面积,Ae为待测司机室20的外表面面积。
应当理解的是,在使用前述隔热性能测试系统采集到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及暖风机11的功率数据时,可依靠测试人员根据前述计算方法计算而得,也就是说,该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可为半自动化测试。或将前述提到的计算方法/公式编辑到一处理器中,该处理器可与温度采集器16和功率采集器12连接,用于接收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和暖风机11的功率数据,然后根据前述提到的计算方法/公式计算出待测司机室20的传热系数,这样可实现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自动化测试。
下面结合附图对隔热性能测试系统与待测司机室的结构和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暖风机11可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操作台201的中间部位上,即:暖风机11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的中间部位,并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操作台201;其中,暖风机11的出风口可朝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并与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平行。由于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会向上流动,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暖风机11采用此种布局相比于暖风机11设置在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或侧墙板的方案,可尽量避免待测司机室20内的座椅阻挡暖风流向,保证座椅前后的温度相差较小,从而可保证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此外,由于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会向上流动,所以在高处的温度测点及靠近暖风机11的出风口处的温度测点很快会达到温度稳定状态,在低处的温度测点及远离暖风机11的出风口处(即: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处)的温度测点很难与高处的温度测点及靠近暖风机11的出风口处的温度测点的温度一致。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可将导流装置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上,并位于暖风机11与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之间,该导流装置可对待测司机室20内底部的暖风进行导流,并使得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可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处扩散,以避免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积聚在出风口处及与出风口处正对的位置处而导致待测司机室20内部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即:保证了待测司机室20内部各处温度均匀,从而可保证隔热性能测试准确性。
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此导流装置可包括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该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此第一端指的是靠近暖风机11的一端,第二端指的是远离暖风机11的一端。其中,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中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导流板13a及第二导流板13b中的第二端分别指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与侧墙板的夹角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可对暖风机11的出风口吹出的暖风进行分流,避免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积聚在出风口处及与出风口处正对的位置处,使得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可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与侧墙板的夹角处扩散,以及还可向操作台201与侧墙板之间额夹角处扩散,从而可保证待测司机室20内部各处温度均匀,继而可保证隔热性能测试准确性。
可选地,第一导流板13a中第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二导流板13b中第一端的一部分相铰接,这样可对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之间夹角进行调整,以使该导流装置可应用在不同尺寸的待测司机室20内,提高了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通用性。此外,且第一导流板13a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导流板13b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可保证暖风机11吹出的暖风能够通过此间隙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流动,从而可保证待测司机室20内各处温度的均匀性。
此外,该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在导流方向上可呈伸缩设置,此导流方向可为图1中所示的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导流板13a和第二导流板13b的长度可调,这样可使该导流装置应用在不同尺寸的待测司机室20内,提高了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通用性。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提到的内部温度传感器可设置有多个,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内部温度传感器包括顶部温度传感器15a、中部温度传感器15b及底部温度传感器15c,其中:顶部温度传感器15a可设置在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前窗玻璃202的位置处,该顶部温度传感器15a距前窗玻璃202的距离约为0.1m,距待测司机室20的顶板205的距离约为0.15m,但不限于此,该顶部温度传感器15a用于感测待测司机室20内顶部的温度;中部温度传感器15b可设置在待测司机室20的座椅后背处,且距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的距离约为1.5m,但不限于此,该中部温度传感器15b用于感测待测司机室20内中部的温度;底部温度传感器15c设置在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后墙板203的位置处,该底部温度传感器15c距后墙板203的距离约为0.1m,且距待测司机室20的底板204的距离约为0.15m,但不限于此,该底部温度传感器15c用于感测待测司机室20内底部的温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顶部温度传感器15a、中部温度传感器15b及底部温度传感器15c均设置有至少三个,其中:至少三个中的两个分别位于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左侧墙板206、右侧墙板207的位置处,并与待测司机室20的左侧墙板206、右侧墙板207之间的距离约为0.1m,但不限于此;至少三个中的另一个位于待测司机室20的左侧墙板206、右侧墙板207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本实施例通过在待测司机室20的内部设置多个内部温度传感器,并按照前述方式排布,可测得待测司机室20内各处的温度,以为后续操作提供参考,这样可提高待测司机室20内温度感测准确性,从而可保证隔热性能测试准确性。
此外,外部温度传感器14可设置有多个,如图1所示,多个中的两个分别靠近待测司机室20的左、右车门的位置处,并与待测司机室20的左、右车门之间的距离为0.1m,以及与恒温气候室10中用于支撑待测司机室20的轨面之间的距离为1.5m。这样可保证待测司机室20外温度感测准确性,从而可保证隔热性能测试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虚线为用于实现元件之间电连接的导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基于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用于对机车司机室的隔热性能进行测试,由于前述已经对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下面不在对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结构进行重复赘述。
其中,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0,将待测司机室20置于恒温气候室10。
步骤S402,将暖风机11、导流装置及内部温度传感器置于待测司机室20内,以及将功率采集器12、温度采集器16和外部温度传感器14置于待测司机室20外。应当理解的,该功率采集器12与暖风机11连接,温度采集器16与内部温度传感器和外部温度传感器14连接。
步骤S404,启动暖风机11、功率采集器12和温度采集器16,并读取温度采集器16采集到的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
步骤S406,在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处于稳定状态后的目标时间内,每隔预设时间记录一次温度采集器16采集到的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和功率采集器12采集到的功率数据。
举例而言,目标时间可为两小时,预设时间可为10分钟,也就是说,在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处于稳定状态后的两小时内,每隔10分钟可记录一次温度采集器16采集到的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和功率采集器12采集到的暖风机11的功率数据。此外,当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在一小时内波动小于1℃时,该待测司机室20内的温度数据则处于稳定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温度数据的感测均是在待测司机室20内中各处的温度均衡的情况下测得的。
步骤S408,根据记录的多组待测司机室20内、外的温度数据和记录的功率数据计算待测司机室20的传热系数。具体地,步骤S408可包括:
步骤S4082,计算多组待测司机室20内、外温度数据的平均温度差和多组功率数据的平均功率;
步骤S4084,依据公式(1)计算待测司机室20的传热系数,公式(1)为:
Figure BDA0002108280090000111
其中,K为传热系数,ΔP为平均功率,A为待测司机室的总传热面积,Δt为平均温度差。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隔热性能测试方法不限于前述提到的步骤,还可包括其他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测试机车司机室的隔热性能,所述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待测司机室的恒温气候室、以及位于所述恒温气候室内的加热组件、导流装置、温度传感组件,其中: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暖风机和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外的功率采集器,所述功率采集器与所述暖风机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所述暖风机的功率数据;
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用于疏导所述暖风机吹出的暖风,以平衡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内部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外的外部温度传感器和温度采集器,所述温度采集器与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采集并记录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机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操作台的中间部位上,且所述暖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上,并位于所述暖风机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之间,其中,
所述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中靠近所述暖风机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板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中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分别指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与侧墙板的夹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板中第一端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中第一端的一部分相铰接,且所述第一导流板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中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在导流方向上呈伸缩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为0.1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包括顶部温度传感器、中部温度传感器及底部温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前窗玻璃的位置处,且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距所述前窗玻璃的距离为0.1m,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顶板的距离为0.15m;
所述中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座椅后背处,且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的距离为1.5m;
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后墙板的位置处,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距所述后墙板的距离为0.1m,且距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底板的距离为0.15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温度传感器、所述中部温度传感器及所述底部温度传感器均设置有至少三个,其中:
所述至少三个中的两个分别位于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的位置处,并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之间的距离为0.1m;
所述至少三个中的另一个位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侧墙板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中的两个分别靠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车门的位置处,并与所述待测司机室的左、右车门之间的距离为0.1m,以及与所述恒温气候室中用于支撑所述待测司机室的轨面之间的距离为1.5m。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系统的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待测司机室置于所述恒温气候室;
将所述暖风机、所述导流装置及所述内部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待测司机室内,以及将所述功率采集器、所述温度采集器和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待测司机室外;
启动所述暖风机、所述功率采集器和所述温度采集器,并读取所述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数据;
在所述待测司机室内的温度数据处于稳定状态后的目标时间内,每隔预设时间记录一次所述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所述功率采集器采集到的暖风机的功率数据;
根据记录的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记录的所述功率数据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记录的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的温度数据和记录的所述功率数据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包括:
计算多组所述待测司机室内、外温度数据的平均温度差和多组所述功率数据的平均功率;
依据公式(1)计算所述待测司机室的传热系数,所述公式(1)为:
Figure FDA0002108280080000031
其中,K为传热系数,ΔP为平均功率,A为待测司机室的总传热面积,Δt为平均温度差。
CN201910560994.5A 2019-06-26 2019-06-26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Pending CN1119126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0994.5A CN111912634A (zh) 2019-06-26 2019-06-26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0994.5A CN111912634A (zh) 2019-06-26 2019-06-26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634A true CN111912634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42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60994.5A Pending CN111912634A (zh) 2019-06-26 2019-06-26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26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1781A (zh) * 2020-12-28 2021-04-06 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遮阳伞的隔热测试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0345Y (zh) * 2001-07-27 2002-05-08 苏州市三和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暖风机
CN101078698A (zh) * 2007-06-26 2007-11-28 东南大学 围护结构整体隔热性能的主动式检测方法
CN103115939A (zh) * 2013-01-18 2013-05-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硬质材料与流体之间传热过程的简易测试装置
CN104198527A (zh) * 2014-09-28 2014-12-10 广电计量检测(武汉)有限公司 车厢传热系数测试系统以及车厢内温度控制系统
CN206545963U (zh) * 2017-03-03 2017-10-10 天津商业大学 可净化空气的环状出风式暖风机装置
CN207797389U (zh) * 2017-12-29 2018-08-31 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暖风机
CN108663403A (zh) * 2018-07-10 2018-1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柜体传热系数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08312695U (zh) * 2018-06-14 2019-01-01 叶诗谦 一种多用电磁暖风机
CN109211970A (zh) * 2018-11-09 2019-01-15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隔热性能测试装置、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0345Y (zh) * 2001-07-27 2002-05-08 苏州市三和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暖风机
CN101078698A (zh) * 2007-06-26 2007-11-28 东南大学 围护结构整体隔热性能的主动式检测方法
CN103115939A (zh) * 2013-01-18 2013-05-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硬质材料与流体之间传热过程的简易测试装置
CN104198527A (zh) * 2014-09-28 2014-12-10 广电计量检测(武汉)有限公司 车厢传热系数测试系统以及车厢内温度控制系统
CN206545963U (zh) * 2017-03-03 2017-10-10 天津商业大学 可净化空气的环状出风式暖风机装置
CN207797389U (zh) * 2017-12-29 2018-08-31 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暖风机
CN208312695U (zh) * 2018-06-14 2019-01-01 叶诗谦 一种多用电磁暖风机
CN108663403A (zh) * 2018-07-10 2018-1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柜体传热系数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9211970A (zh) * 2018-11-09 2019-01-15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隔热性能测试装置、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及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1781A (zh) * 2020-12-28 2021-04-06 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遮阳伞的隔热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97034C2 (ru) Определение теплового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я стены
US20050209813A1 (en)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
US20100019050A1 (en) Automatic Climate Control for a Vehicle
CN103465751B (zh) 一种车外环境温度修正方法
CN103076359A (zh) 一种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装置
CN112432802B (zh) 一种用于对空调标准机进行性能测试的方法及系统
CN107571713A (zh) 基于内置温度检测单元的汽车自动空调控制方法及控制器
CN104986011A (zh) 一种汽车双驱自动空调的温度风门控制系统
CN111912634A (zh) 隔热性能测试系统及隔热性能测试方法
CN112229869A (zh) 一种建筑墙体热阻现场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08999333U (zh) 一种室外机柜传热系数测试系统
JP2014224618A (ja) 温度情報取得装置および外気温度判定装置
JP326083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に用いるセンサーユニット
Cisternino Thermal climate in cabs and measurement problems
CN113686587B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乘用车热管理耦合性能测试系统
CN112649752B (zh) 一种降额曲线测量方法及其系统
CN208654025U (zh) 红外模块高精度检测恒温系统
KR20110061383A (ko) 버스 공조 시스템 제어 방법
CN110954351A (zh) 一种用于焓差实验室的热标定装置
KR101999806B1 (ko) 차량 온열시트에 마련되는 열선의 배치를 고려하여 히터평가를 위한 온도를 계측하는 차량 온열시트의 온도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07022771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 automotive multizone HVAC system
JPH0737911B2 (ja) 開口部の熱流計測装置及び熱流計測方法
CN219914888U (zh) 试验装置
CN111579085A (zh) 采用区域快速中值滤波的环境温度计算方法
JPS58148936A (ja) 太陽熱コレクタ試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