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2020A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2020A
CN111912020A CN202010688059.XA CN202010688059A CN111912020A CN 111912020 A CN111912020 A CN 111912020A CN 202010688059 A CN202010688059 A CN 202010688059A CN 111912020 A CN111912020 A CN 111912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shell
indoor unit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80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现伟
王永涛
张蕾
闫秀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880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20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2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0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其前侧具有上下排布的新风送风口和聚合送风口;新风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引入新风并使其从新风送风口吹出;风道,设置在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聚合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聚合送风口处,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和导流件,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和聚合送风口。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更好的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比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匹数更大,制冷制热能力更强,通常放置客厅等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中。
由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覆盖面积更大,需要其具有更强的远距离送风能力和强劲出风能力。现有产品为实现远距离送风,通常采用提高风机转速,以提高风速和风量的方式。但风机转速的提高会导致空调功率增加、噪声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以实现更好的远距离强劲送风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上扬出风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扩大新风扩散范围,加快新风扩散速度。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前侧具有上下排布的新风送风口和聚合送风口;
新风模块,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引入新风并使其从新风送风口吹出;
风道,设置在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聚合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聚合送风口处,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和
导流件,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和聚合送风口。
可选地,新风送风口位于壳体的前侧顶部,聚合送风口位于新风送风口下方;新风模块设置在壳体内侧顶部,风道位于所述新风模块下方。
可选地,风道配置成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可选地,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从后向前逐渐朝第一出气口的水平中心轴线倾斜,临近第一出气口底部边缘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且进气口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导流件。
可选地,新风模块包括:上壳,其前侧具有朝向新风送风口的前开口,下侧具有朝下敞开的下开口;下壳,设置在上壳下方,其上侧具有与下开口相接的上开口,后侧具有后开口;新风管,连接后开口和室外环境,以将室外新风引入下壳;和新风风机,安装于上壳内,以将下壳内的新风吸入上壳,再促使其经新风送风口吹向室内。
可选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模块,其安装于上壳内,用于净化新风,净化模块具有竖直延伸的中央通孔;且新风风机设置于中央通孔内,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轴向下侧从下壳吸气,径向向外朝净化模块排气。
可选地,净化模块的外形轮廓与上壳的内轮廓相适配。
可选地,新风送风口处形成有出风格栅。
可选地,导流件的外表面包括:外端面,朝向第一出气口;外周面,从外端面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延伸出;导风面,从外周面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并朝第一出气口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和内端面,边缘连接导风面的边缘。
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和换热风机,设置于壳体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壳体与换热器进行换热,然后经风道从聚合送风口吹出。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临近其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渐缩状,使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并且,风道内部的导流件与风道的内壁渐缩部分限定出了一个环形出风间隙。如此一来,从风道进气口进入风道的气流(换热气流、新风气流等)流向第一出气口的过程中,将在导流件引导下吹向风道内壁,最终流至环形出风间隙内。由于环形出风间隙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
进一步地,由于新风气流向前流动过程中不断扩散,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将新风送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前侧顶部,使其可朝上下左右各方向扩散,扩散范围更大,扩散速度更快。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对风道形状进行设计,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由于气流上扬部分的上扬角度大于下沉部分的下倾角度,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将整体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并且,聚合后的气流上扬吹出后,将冲击位于其上方的新风气流并与部分新风气流混合,带动其共同朝远距离吹送,无疑增大了新风气流的扩散范围,加快了扩散速度。
此外,本发明还使风道进气口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以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相比其他区段处于风道上游,使气流更顺畅的流入底部区段。使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底部区段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间隙空间更大。基于以上两点设计,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相比于其余区段的风量更大,风力更强。底部强力气流在与环形出风间隙上部和横向两侧气流的冲击、聚合过程中占据优势,更加有力地带动气流整体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实现更好的上扬送风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使新风风机设置在净化模块的中央通孔内。这样一来,新风风机从其轴向下侧吸入新风后,新风沿其径向向外排出后,均需穿透净化模块,使得新风能够得到完全地净化,净化效果非常好。此外,本发明使净化模块的外形轮廓与上壳的内轮廓相适配,以使其间隙极小,也促使新风气流更多与净化模块进行接触,增强净化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N-N剖视图;
图5是图4中风道的顶部结构和导流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新风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风道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导流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图3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N-N剖视图;图5是图4中风道20的顶部结构和导流件30的配合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风道20和导流件30和新风模块70。
壳体10的前侧具有新风送风口14和聚合送风口11。新风模块70设置于壳体10内,配置成引入新风并使其从新风送风口14吹出。新风送风口14处可形成有出风格栅。风道20设置在壳体10内,其具有进气口23和朝向聚合送风口11的第一出气口21,以用于将壳体10内的气流引导至聚合送风口11处。聚合送风口11吹出的气流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等。
例如,可使立式空调室内机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换热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壳体1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换热风机50设置于壳体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壳体1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20流动至聚合送风口11处,最终从聚合送风口11吹向室内。壳体10上可设置有进风口13,以允许室内空气经进风口13进入壳体10,然后进入风道20。壳体10可由前机壳101和后机壳102组合而成。
如图3至图5所示,风道20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换言之,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20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导流件30设置在风道20内,且与风道20的前述渐缩部分限定出一个环形出风间隙25。此处的环形不局限于圆环形,可为长圆环形、方环形、椭圆环形等其他各种“环形”。导流件30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25,以使气流在风道20的内壁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21和聚合送风口11(图4用箭头示意了气流走向)。
本发明实施例中,从风道20的进气口23进入风道20的气流在流向第一出气口21过程中,将在导流件30的引导下吹向风道20的内壁,最终流至环形出风间隙25内。由于环形出风间隙25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渐缩状的风道20的内壁的引导下,在向第一出气口21外侧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30不仅与风道20内壁限定出了环形出风间隙25,达到提升风速的作用,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25,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环形出风间隙25流动,冲击风道20的内壁,以迫使气流接受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出风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仅通过改进风道20的形状和增设一导流件30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并且,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新风模块70引入了室外新风,可改善室内空气污浊、与外界循环交流较慢的问题,改善了室内空气不新鲜引起的人体呼吸道不适以及有害菌类滋生等卫生健康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使新风送风口14位于壳体10的前侧顶部,使聚合送风口11位于新风送风口14的下方。与之对应地,使新风模块70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顶部,使风道20位于新风模块70的下方。由于新风气流向前流动过程中将不断扩散,本发明实施例将新风送风口14设置在壳体10的前侧顶部,使其可朝上下左右各方向扩散,扩散范围更大,扩散速度更快。而且,新风模块70占据的是壳体10的顶部空间,使其不影响换热器、换热风机、风道等结构的布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使聚合送风口11、第一出气口21和导流件30的前视外轮廓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长圆形指由两个平行间隔的直边和两个对称设置的圆弧(通常为半圆)相接而成的形状。本实施例使聚合送风口11为长圆形,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方面,相比于惯常使用的圆形送风口,同样出风面积的长圆形送风口整体形状更加“扁平”,更加利于气流聚合。另一方面,由于长圆形送风口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相比于同样出风面积的圆形送风口,其高度(送风口最高点至最低点的距离)更高,吹出的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更长。这部分长度较长的气流向前吹出或上扬吹出,然后因重力在空调前方落地后,其所覆盖的长度(气流落地区域沿前后方向的尺寸)更长,气流覆盖范围的空间也更大。例如,在一种具体机型中,当送风口高度为20cm时,气流落地后覆盖长度为2m,当送风口高度为25cm时,气流落地后覆盖长度可达到3m。第三方面,相比于传统的圆形送风口,长圆形送风口与壳体10的形状更加匹配(壳体10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条状),使得其更加协调、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20可配置成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对于聚合送风口11、第一出气口21和导流件30整体上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出气口21的底部边缘指的是第一出气口21底部的圆弧边,顶部边缘指的是其顶部的圆弧边,横向两侧边缘指的是其横向两侧的直边。与第一出气口21上述底部圆弧边、顶部圆弧边和横向两侧直边分别相对应的为环形出风间隙的底部区段、顶部区段和横向两侧区段。上扬角度指的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气流方向(如图5的空心箭头所示)与水平面的夹角,下倾角度指的是环形出风间隙25顶部区段气流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假如该处气流水平吹出,下倾角度即为0°)。由于气流上扬部分的上扬角度大于下沉部分的下倾角度,故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整体将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并且,聚合后的气流上扬吹出后,将冲击位于其上方的新风气流、打散新风气流并与部分新风气流混合,带动其共同朝远距离吹送,无疑增大了新风气流的扩散范围,加快了扩散速度。
例如图4和图5所示,使风道20临近第一出气口21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251从后向前逐渐朝第一出气口21的水平中心轴线(x轴)倾斜,临近第一出气口21底部边缘的内壁252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的气流上扬角度最大,为90°,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的间隙空间更大。并且,也可使进气口23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21,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导流件30。这样一来,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相比其他区段处于风道20上游,使气流会更加顺畅地先流入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
基于以上两点设计,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相比其余区段的风量更大,风力更强。底部强力气流在与环形出风间隙25上部和横向两侧气流的冲击、聚合过程中占据优势,更加有力地带动气流整体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实现更好的上扬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新风模块70包括上壳71、下壳75、新风管74和新风风机72。上壳71的前侧具有朝向新风送风口14的前开口711,下侧具有朝下敞开的下开口712。下壳75设置在上壳71的下方,其上侧具有与下开口712相接的上开口752,后侧具有后开口751。新风管74连接后开口751和室外环境,以将室外新风引入下壳75。新风管74穿过壳体10后部的孔伸出壳体10。新风风机72安装于上壳71内,以将下壳75内的新风吸入上壳71,再促使其经新风送风口14吹向室内。本实施例利用上壳71和下壳75构建了新风气流的专用通道,使新风能通过上壳和下壳直通新风送风口14,避免受到壳体10内其他部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新风模块70还包括净化模块73,其安装于上壳71内,用于净化新风。净化模块73具体可为银离子、HEAP等净化材质的过滤部件。净化模块73具有竖直延伸的中央通孔731,新风风机72设置于中央通孔731内,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轴向下侧从下壳75吸气,径向向外朝净化模块73(的中央通孔731的孔壁)排气。这样一来,新风风机72从其轴向下侧吸入新风后,新风沿其径向向外排出后,均需穿透净化模块73,使得新风能够得到完全地净化,净化效果非常好。新风风机72具体可为离心风机,以实现轴向吸气,径向排气。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可使净化模块73的外形轮廓与上壳71的内轮廓相适配,也就是使两者相贴合的部分形状整体上大致相同,以使其间隙极小,也促使新风气流更多与净化模块73进行接触,增强净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壳体10上设置其他送风口,以与聚合送风口11配合使用,实现多种送风模式。例如图1至图3所示,风道20上具有两个第二出气口22。壳体10具有两个侧送风口12,以分别与两个第二出气口22匹配。两个侧送风口12分别开设于壳体10的横向两侧。例如,可使聚合送风口11位于壳体10的上部,使两个侧送风口12位于壳体10的中部或下部,以使各送风口送出的风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错开,形成一种环抱送风的效果,使送风气流更加分散,提升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速度和气流的舒适度。侧送风口12可为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条状,以利于其向斜下方送风,实现制热下吹,加快制热速度,提升制热舒适性。每个侧送风口12处可安装有导风机构,例如图1所示,每个侧送风口12处安装一个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风板60,以便转动地引导送风方向,也可用于开闭侧送风口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使风道20具有一过流截面面积小于其余区段的缩颈段27。缩颈段27位于导流件30的上游侧,例如设置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的位置。在气流流至导流件30前,缩颈段27可对气流进行加速,使气流以更快速度冲击导流件30,从而被导流件30更加有力地导向风道20内壁。此外,如图5和图7所示,风道20的内壁上可设置有多个沿气流方向延伸的导流筋26,以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此外也能够加强风道20的结构强度。
图7是风道20的分解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风道20可包括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前壳201的后侧和下侧敞开,第一出气口21开设于前壳201上。后壳202的前侧和下侧敞开,后壳202罩扣在前壳201后侧,共同构成下侧敞开的结构。接水盘203罩扣在前壳201和后壳202的下侧,以封闭其下侧的敞开口。风道20的进气口23开设于接水盘203上。本实施例将风道20分解为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三部分,方便对各部分独立加工制作,以更好地满足性能需求。
前文已述,在部分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可具有换热器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将换热器40设置在风道20内部,且安装于接水盘203上。换热器40可为两段式结构,两个换热段均为平板状且两者顶端相接,两个换热段的底端置于接水盘203上且分别位于进气口23的两侧。换热器40的这种倒“v”形结构可使其具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且使其与进气口23向上流动的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接水盘203一方面用于承载换热器40,另一方面用于承接空调制冷时由换热器40表面滴落的冷凝水。
可使风道20处于壳体10的中上部,壳体10的下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进风口13,例如图3所示将进风口13开设于壳体10的后侧和横向两侧。可使换热风机50安装于风道20下方,且面对进气口23,以便将从进风口13进入壳体10下部空间的气流吹向风道20内部。换热风机50可如图3所示为离心风机,其蜗壳开口朝上设置以与进气口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流件30的外表面包括外端面31、外周面32、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其中,外端面31朝向第一出气口21。外周面32从外端面31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延伸出。前述的环形出风间隙25主要由外周面32与风道2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导风面33从外周面32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并朝第一出气口21的中心轴线(x轴)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在朝向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上,导风面33逐渐接近外周面32延伸。导风面33主要用于对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更加平稳、顺畅地流动至风道20内壁处,减小导风过程中的阻力损耗。内端面34的边缘连接导风面33的边缘。可使外端面31、外周面32、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共同构成导流件30的全部外表面。
如图4和图7所示,可使风道20与导流件30的内端面34相对的内壁延伸出至少一个安装杆24,导流件30通过内端面34与至少一个安装杆24连接紧固。例如,可延伸出两个安装杆24,使安装杆24的端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紧固于导流件30内端面34。由于安装杆24较细,气流受到的阻力更小,可更加顺畅地抵达环形出风间隙25各个位置。
图8是导流件30的分解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使导流件30为中空结构,以使其重量更轻,利于更加稳固地安装于风道20上,也利于其复杂外表面形状的成型。具体地,可使导流件30包括罩扣相接的第一导流壳301和第二导流壳302,第一导流壳301的外表面构成前述的外周面32、外端面31和外周面32,第二导流壳302的外表面构成前述的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第一导流壳301的边缘可设置有多个安装耳板3011,第二导流壳302的边缘可设置有多个安装耳板3021,两导流壳罩扣到位后,使各安装耳板3011与各安装耳板3021一一向对,然后用螺钉连接紧固。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具有新风送风口和聚合送风口;
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配置成引入新风并使其从所述新风送风口吹出;
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所述聚合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所述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所述聚合送风口处,所述风道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和
导流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所述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所述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聚合送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新风送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顶部,所述聚合送风口位于所述新风送风口下方;且
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顶部,所述风道位于所述新风模块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道配置成使所述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所述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道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从后向前逐渐朝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水平中心轴线倾斜,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底部边缘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且
所述进气口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一出气口,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所述导流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上壳,其前侧具有朝向所述新风送风口的前开口,下侧具有朝下敞开的下开口;
下壳,设置在所述上壳下方,其上侧具有与所述下开口相接的上开口,后侧具有后开口;
新风管,连接所述后开口和室外环境,以将室外新风引入所述下壳;和
新风风机,安装于所述上壳内,以将所述下壳内的新风吸入所述上壳,再促使其经所述新风送风口吹向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模块,其安装于所述上壳内,用于净化新风,所述净化模块具有竖直延伸的中央通孔;且
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中央通孔内,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轴向下侧从所述下壳吸气,径向向外朝所述净化模块排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净化模块的外形轮廓与所述上壳的内轮廓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新风送风口处形成有出风格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导流件的外表面包括:
外端面,朝向所述第一出气口;
外周面,从所述外端面的边缘沿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延伸出;
导风面,从所述外周面的边缘沿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并朝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和
内端面,边缘连接所述导风面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和
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壳体与所述换热器进行换热,然后经所述风道从所述聚合送风口吹出。
CN202010688059.XA 2020-07-16 2020-07-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Pending CN1119120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8059.XA CN111912020A (zh) 2020-07-16 2020-07-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8059.XA CN111912020A (zh) 2020-07-16 2020-07-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020A true CN111912020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80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8059.XA Pending CN111912020A (zh) 2020-07-16 2020-07-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20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2094A (zh) * 2021-12-29 2022-04-12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911A (zh) * 2015-08-26 2016-07-27 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CN107327941A (zh) * 2017-08-18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360665A (zh) * 2019-08-15 2019-10-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窗机空调
CN210373769U (zh) * 2019-07-29 2020-04-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5911A (zh) * 2015-08-26 2016-07-27 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CN107327941A (zh) * 2017-08-18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73769U (zh) * 2019-07-29 2020-04-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360665A (zh) * 2019-08-15 2019-10-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窗机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2094A (zh) * 2021-12-29 2022-04-12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2015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0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2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08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5805305B2 (ja)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CN111912027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08220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6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5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1327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8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0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2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07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3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3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4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24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1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0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