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2006A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12006A CN111912006A CN202010686950.XA CN202010686950A CN111912006A CN 111912006 A CN111912006 A CN 111912006A CN 202010686950 A CN202010686950 A CN 202010686950A CN 111912006 A CN111912006 A CN 1119120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outlet
- indoor unit
- air outlet
- ai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前侧具有第一送风口;风道,设置在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第一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送风口处,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导流件,可沿壳体的横向移动地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和第一送风口;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导流件横向移动,以便调节环形出风间隙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从而改变第一送风口的横向送风角度。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更好的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比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匹数更大,制冷制热能力更强,通常放置客厅等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中。
由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覆盖面积更大,需要其具有更强的远距离送风能力和强劲出风能力。现有产品为实现远距离送风,通常采用提高风机转速,以提高风速和风量的方式。但风机转速的提高会导致空调功率增加、噪声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以实现更好的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远距离送风口的横向送风角度可调。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上扬出风效果。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前侧具有第一送风口;
风道,设置在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第一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送风口处,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
导流件,可沿壳体的横向移动地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和第一送风口;和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导流件横向移动,以便调节环形出风间隙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从而改变第一送风口的横向送风角度。
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导流件;齿轮,与齿条啮合;和电机,安装于风道,用于驱动齿轮转动,以使齿条带动导流件横向移动。
可选地,齿条为凹面朝后的圆弧状,以在齿轮带动下沿该圆弧所在的圆周轨迹往复移动。
可选地,导流件的外表面包括:外端面,朝向第一出气口;外周面,从外端面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延伸出;导风面,从外周面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并朝第一出气口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和内端面,连接导风面的边缘,齿条固定于内端面。
可选地,壳体还开设有两个第二送风口,两者分别位于壳体的横向两侧,且位置低于第一送风口;且风道的横向两侧各开设有第二出气口以分别与两个第二送风口相匹配。
可选地,第一送风口、第一出气口和导流件整体上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且每个第二送风口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条形。
可选地,风道配置成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可选地,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从后向前逐渐朝第一出气口的水平中心轴线倾斜,临近第一出气口底部边缘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风道具有一过流截面面积小于其余区段的缩颈段,缩颈段位于导流件的上游侧,以在气流流至导流件前对气流进行加速。
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设置于风道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和风机,设置于壳体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壳体和风道。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临近其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渐缩状,使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并且,风道内部的导流件与风道的内壁渐缩部分限定出了一个环形出风间隙。如此一来,从风道进气口进入风道的气流(换热气流、新风气流等)流向第一出气口过程中,将在导流件引导下吹向风道内壁,最终流至环形出风间隙内。由于环形出风间隙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使第一送风口的横向送风角度可调。驱动机构可驱动导流件沿壳体的横向方向移动,以便调节其横向两端与风道内壁(渐缩部分)的距离,从而调节环形出风间隙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例如,将导流件横向向左移动后,环形出风间隙左侧区段的出风截面变小,风量变小;右侧区段出风截面变大,风量变大,最终导致第一送风口整体送风角度相比调节前向左倾斜。同理,将导流件向右移动后,将导致第一送风口整体送风角度相比调节前向右倾斜。若使导流件横向往复平移,还可实现第一送风口的左右摆风。可见,本发明丰富了第一送风口的送风调节模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不仅与风道内壁限定出了环形出风间隙,达到提升风速的作用,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环形出风间隙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出风效果。本发明仅通过改进风道和增设一导流件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对风道形状进行设计,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使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将整体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气流上扬吹出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
此外,本发明还使风道进气口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以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相比其他区段处于风道上游,使气流更顺畅的流入底部区段。使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底部区段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使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间隙空间更大。基于以上两点设计,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相比于其余区段的风量更大,风力更强。底部强力气流在与环形出风间隙上部和横向两侧气流的冲击、聚合过程中占据优势,更加有力地带动气流整体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实现更好的上扬送风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对导流件的外形进行了特别设计,使导流件包括外端面、外周面、导风面和内端面。外周面与风道内壁限定出环形出风间隙,倾斜延伸的导风面的外表面用于对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更加平稳、顺畅地流动至风道内壁处,减少阻力损失。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N-N剖视图;
图5是图4的顶部结构放大图;
图6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M-M剖视放大图;
图7是风道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导流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图3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N-N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顶部结构放大图;图6是图2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M-M剖视放大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风道20、导流件30和驱动机构70。
壳体10的前侧具有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用于将壳体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调节室内空气。前述的气流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等。第一送风口11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风道20设置在壳体10内,其具有进气口23和朝向第一送风口11的第一出气口21,以用于将壳体10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送风口11处。
例如,可使立式空调室内机为通过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还包括换热器40和风机50。换热器40设置在风道20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形成热交换气流,即冷风或热风。风机50设置于壳体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壳体10,然后进入风道20,使其与换热器40完成换热成为热交换气流,然后促使热交换气流经风道20流动至第一送风口11处,最终从第一送风口11吹向室内。壳体10上可设置有进风部13,以允许室内空气经进风部13进入壳体10。壳体10可由前机壳101和后机壳102组合而成。
如图3至图6所示,风道20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换言之,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20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导流件30可沿壳体10的横向(也就是左右方向,具体见图1标示)移动地设置在风道20内,且与风道20的前述渐缩部分共同限定出一个环形出风间隙25。此处的环形不局限于圆环形,可为长圆环形、方环形、椭圆环形等其他各种“环形”。导流件30用于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25,以使气流在风道20的内壁的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21和第一送风口11(图4用箭头示意了气流走向)。
驱动机构70用于驱动导流件30横向移动(本文的横向均指壳体10的横向方向),以便调节环形出风间隙25的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从而改变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角度,具体为横向送风角度,或称为左右送风角度(即送风方向与第一送风口的前后延伸的中央竖直对称面的夹角)。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导流件沿横向移动,并非是将导流件的移动轨迹严格限定为沿横向延伸的直线轨迹移动。只要导流件的移动轨迹具有沿横向方向的分量,能改变环形出风间隙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便符合本发明实施例所谓横向移动的定义。
本发明实施例中,从风道20的进气口23进入风道20的气流在流向第一出气口21过程中,将在导流件30的引导下吹向风道20的内壁,最终流至环形出风间隙25内。由于环形出风间隙25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渐缩状的风道20的内壁的引导下,在向第一出气口21外侧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导流件30不仅与风道20内壁限定出了环形出风间隙25,达到提升风速的作用,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环形出风间隙25,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环形出风间隙25流动,冲击风道20的内壁,以迫使气流接受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出风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仅通过改进风道20的形状和增设一导流件30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导流件30可横向移动,使得其横向两端与风道20内壁(具体指的是风道20的内壁的渐缩部分)的距离可调,从而使环形出风间隙25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可调,从而可调节第一送风口11的横向送风角度,或称左右送风角度。例如,导流件30向左移动后(例如从图6所示状态向左移动),环形出风间隙25左侧区段的出风截面变小,风量将变小;右侧区段出风截面变大,风量将变大。由于风道内壁的渐缩状结构,环形出风间隙25左侧区段的出风气流是朝右倾斜的,右侧区段的出风气流是朝左倾斜的。右侧区段风量变大将使朝左倾斜的风的整体风力更强,在与右侧区段的出风气流的冲击作用下占据优势,导致第一送风口11整体送风角度相比调节前向左倾斜。同理,导流件30向右移动(例如从图6所示状态向右移动)后,将导致第一送风口11整体送风角度相比调节前向右倾斜。若使导流件30横向往复平移,可实现第一送风口11的左右摆风。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丰富了第一送风口11的送风调节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驱动机构70为齿轮齿条机构。具体地,如图3至图7所示,驱动机构70包括齿条73、齿轮72和电机71。齿条73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导流件30。齿轮72与齿条73啮合。电机71安装于风道20,用于驱动齿轮72转动,以使齿条73横向移动,从而带动导流件30横向移动。可使电机71能够正反转,以使导流件30能横向往复平移。电机71可为步进电机。当然,风道20内设置与导流件30配合的安装部,以安装导流件30并引导导流件30仅能横向平移。安装部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使齿条73为凹面朝后的圆弧状,以在齿轮72的带动下沿该圆弧所在的圆周轨迹往复移动。以便在导流件30从第一出气口21的横向中央位置朝横向两侧移动时,同时朝后移动,以使齿条73的可移动距离更大,避免仅移动一小段距离即碰触到风道内壁,导致调节过程不易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壳体10还设置有其他送风口,以与第一送风口11配合使用,实现多种送风模式。例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上开设有两个第二送风口12,两者分别位于壳体10的横向两侧。相应地,风道20的横向两侧各开设有第二出气口22以分别与两个第二送风口12相匹配。可使两个第二送风口12的位置低于第一送风口11。例如,使第一送风口11位于壳体10的上部,使两个第二送风口12位于壳体10的中部或下部。如此设置可使各送风口送出的风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错开,形成一种环抱送风的效果,使送风气流更加分散,提升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速度和气流的舒适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可使每个第二送风口12为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条状,以利于其向斜下方送风,实现制热下吹,加快制热速度,提升制热舒适性。每个第二送风口12处可安装有导风机构,例如图1所示,每个第二送风口12处安装一个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风板60,以便转动地引导送风方向,也可用于开闭第二送风口12。此外,可使第一送风口11、第一出气口21和导流件30整体上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长圆形指由两个平行间隔的直边和两个对称设置的圆弧(通常为半圆)相接而成的形状。本实施例使第一送风口11为长圆形,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方面,相比于惯常使用的圆形送风口,同样出风面积的长圆形送风口整体形状更加“扁平”,更加利于气流聚合。另一方面,由于长圆形送风口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相比于同样出风面积的圆形送风口,其高度(送风口最高点至最低点的距离)更高,吹出的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更长。这部分长度较长的气流向前吹出或上扬吹出,然后因重力在空调前方落地后,其所覆盖的长度(气流落地区域沿前后方向的尺寸)更长,气流覆盖范围的空间也更大。例如,在一种具体机型中,当送风口高度为20cm时,气流落地后覆盖长度为2m,当送风口高度为25cm时,气流落地后覆盖长度可达到3m。第三方面,相比于传统的圆形送风口,长圆形送风口与壳体10的形状更加匹配(壳体10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条状),使得其更加协调、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20可配置成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对于第一送风口11、第一出气口21和导流件30整体上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出气口21的底部边缘指的是第一出气口21底部的圆弧边,顶部边缘指的是其顶部的圆弧边,横向两侧边缘指的是其横向两侧的直边。与第一出气口21上述底部圆弧边、顶部圆弧边和横向两侧直边分别相对应的为环形出风间隙的底部区段、顶部区段和横向两侧区段。上扬角度指的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气流方向(如图5的空心箭头所示)与水平面的夹角,下倾角度指的是环形出风间隙25顶部区段气流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假如该处气流水平吹出,下倾角度即为0°)。由于气流上扬部分的上扬角度大于下沉部分的下倾角度,故多股气流混合后的气流整体将上扬流动。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并且,气流上扬吹出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
例如图4和图5所示,使风道20临近第一出气口21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251从后向前逐渐朝第一出气口21的水平中心轴线(x轴)倾斜,临近第一出气口21底部边缘的内壁252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的气流上扬角度最大,为90°,使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的间隙空间更大。并且,也可使进气口23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21,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导流件30。这样一来,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相比其他区段处于风道20上游,使气流会更加顺畅地先流入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
基于以上两点设计,环形出风间隙25底部区段相比其余区段的风量更大,风力更强。底部强力气流在与环形出风间隙25上部和横向两侧气流的冲击、聚合过程中占据优势,更加有力地带动气流整体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实现更好的上扬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使风道20具有一过流截面面积小于其余区段的缩颈段27。缩颈段27位于导流件30的上游侧,例如设置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的位置。在气流流至导流件30前,缩颈段27可对气流进行加速,使气流以更快速度冲击导流件30,从而被导流件30更加有力地导向风道20内壁。此外,如图5和图7所示,风道20的内壁上可设置有多个沿气流方向延伸的导流筋26,以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此外也能够加强风道20的结构强度。
图7是风道20的分解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风道20可包括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前壳201的后侧和下侧敞开,第一出气口21开设于前壳201上。后壳202的前侧和下侧敞开,后壳202罩扣在前壳201后侧,共同构成下侧敞开的结构。接水盘203罩扣在前壳201和后壳202的下侧,以封闭其下侧的敞开口。风道20的进气口23开设于接水盘203上。本实施例将风道20分解为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三部分,方便对各部分独立加工制作,以更好地满足性能需求。
前文已述,在部分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可具有换热器40。如图3所示,可将换热器40安装于接水盘203上。换热器40可为两段式结构,两个换热段均为平板状且两者顶端相接,两个换热段的底端置于接水盘203上且分别位于进气口23的两侧。换热器40的这种倒“v”形结构可使其具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且使其与进气口23向上流动的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接水盘203一方面用于承载换热器40,另一方面用于承接空调制冷时由换热器40表面滴落的冷凝水。
可使风道20处于壳体10的中上部,壳体10的下部可开设有进风部13,例如图3所示进风部13包括开设于壳体10的横向两侧的多个进风孔和设置于壳体10后侧的进风格栅。风机50可安装于风道20下方,且使其蜗壳的出口51与进气口23相接,以便将从进风部13进入壳体10下部空间的气流吹向风道20内部。风机50可如图3所示为离心风机,或者也可为其他形式的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流件30的外表面包括外端面31、外周面32、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其中,外端面31朝向第一出气口21。外周面32从外端面31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延伸出。前述的环形出风间隙25主要由外周面32与风道2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导风面33从外周面32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并朝第一出气口21的中心轴线(x轴)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在朝向第一出气口21的方向上,导风面33逐渐接近外周面32延伸。导风面33主要用于对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更加平稳、顺畅地流动至风道20内壁处,减小导风过程中的阻力损耗。内端面34的连接导风面33的边缘,齿条73固定于内端面34上或进一步使齿条73与导流件3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件。可使外端面31、外周面32、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共同构成导流件30的全部外表面。
图8是导流件30的分解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使导流件30为中空结构,以使其重量更轻,利于更加稳固地安装于风道20上,也利于其复杂外表面形状的成型。具体地,可使导流件30包括罩扣相接的第一导流壳301和第二导流壳302,第一导流壳301的外表面构成前述的外端面31和外周面32,第二导流壳302的外表面构成前述的外周面32、导风面33和内端面34。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具有第一送风口;
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具有进气口和朝向所述第一送风口的第一出气口,用于将所述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所述第一送风口处,所述风道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
导流件,可沿所述壳体的横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环形出风间隙,所述导流件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环形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所述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一送风口;和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导流件横向移动,以便调节所述环形出风间隙横向两侧区段的出风截面的大小,从而改变所述第一送风口的横向送风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齿条,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导流件;
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和
电机,安装于所述风道,用于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以使所述齿条带动所述导流件横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齿条为凹面朝后的圆弧状,以在所述齿轮带动下沿该圆弧所在的圆周轨迹往复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导流件的外表面包括:
外端面,朝向所述第一出气口;
外周面,从所述外端面的边缘沿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延伸出;
导风面,从所述外周面的边缘沿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方向并朝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和
内端面,连接所述导风面的边缘,所述齿条固定于所述内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壳体还开设有两个第二送风口,两者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横向两侧,且位置低于所述第一送风口;且
所述风道的横向两侧各开设有第二出气口以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送风口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导流件整体上均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圆形;且
每个所述第二送风口为长度方向竖直设置的长条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道配置成使所述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气流的上扬角度大于其顶部区段气流的下倾角度,以便所述环形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道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顶部边缘和横向两侧边缘的内壁从后向前逐渐朝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水平中心轴线倾斜,临近所述第一出气口底部边缘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风道具有一过流截面面积小于其余区段的缩颈段,所述缩颈段位于所述导流件的上游侧,以在气流流至所述导流件前对气流进行加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用于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换热;和
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和所述风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6950.XA CN111912006A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6950.XA CN111912006A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12006A true CN111912006A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8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86950.XA Pending CN111912006A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1200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23393A1 (zh) * | 2020-07-16 | 2021-11-1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14576723A (zh) * | 2022-03-11 | 2022-06-03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新风组件和新风空调 |
WO2022166571A1 (zh) * | 2021-02-05 | 2022-08-11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空调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07158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N110360665A (zh) * | 2019-08-15 | 2019-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机空调 |
CN110836528A (zh) * | 2019-11-04 | 2020-02-25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向导风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输风设备 |
CN210373769U (zh) * | 2019-07-29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210601907U (zh) * | 2019-07-29 | 2020-05-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20
- 2020-07-16 CN CN202010686950.XA patent/CN11191200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07158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CN210373769U (zh) * | 2019-07-29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210601907U (zh) * | 2019-07-29 | 2020-05-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0360665A (zh) * | 2019-08-15 | 2019-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窗机空调 |
CN110836528A (zh) * | 2019-11-04 | 2020-02-25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向导风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输风设备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23393A1 (zh) * | 2020-07-16 | 2021-11-1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WO2022166571A1 (zh) * | 2021-02-05 | 2022-08-11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送风装置、空调 |
CN114576723A (zh) * | 2022-03-11 | 2022-06-03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新风组件和新风空调 |
CN114576723B (zh) * | 2022-03-11 | 2023-02-17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新风组件和新风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12008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0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5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06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2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03284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4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11327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2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8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5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080079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1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07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2082206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3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131989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0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3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9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4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24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912011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3019961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