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0630A -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0630A
CN111910630A CN202010729943.3A CN202010729943A CN111910630A CN 111910630 A CN111910630 A CN 111910630A CN 202010729943 A CN202010729943 A CN 202010729943A CN 111910630 A CN111910630 A CN 111910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less
anchor head
displacement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99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柯
胡亚军
翁邦正
陈胜德
曹洋锋
夏征勇
代继飞
刘爽
李程
杨曦
王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Second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994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06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0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0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76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1Construction of stressing j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本发明锚索结构,包括导向帽、锚索构件、紧箍环、灌浆管、扩张环、锚具、砼锚斜托、锚头,锚索构件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锚索自由段的顶端通过锚具设置在钢筋砼架上,锚固段的底端与导向帽固定连接,锚索构件包括钢绞线和钢绞线套管,钢绞线的自由段为涂油套塑钢绞线,钢绞线的锚固段为裸露钢绞线,钢绞线通过均匀设置的紧箍环绑扎成钢绞线束,灌浆管设置在钢绞线束中心,锚索构件的锚固段均匀设置有扩张环,砼锚斜托设置在钢筋砼架的外侧,锚头为砼封闭锚头,PVC管套设在锚索构件自由段的外侧,螺旋筋设置在框格梁内,锚索构件与锚孔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可改变坡面应力状态和稳定状态,提高稳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属于边坡结构支护与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是随着锚索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复合支挡结构。相比重力式挡墙而言,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具有结构轻盈、形式美观等优点。现有的支挡结构都是等坡体已经发生位移之后才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预应力锚索框架梁通过地层深处的岩体提供的锚固力,可对坡体进行主动加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主要由锚索(杆)、框架梁和相关的景观措施所组成。目前,框架梁采用现浇或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制作,截面形状为矩形,按照锚固力大小的不同,截面宽度一般为0.6m~1.2m。按照框架梁的平面布置型式一般有方形格构、菱形格构、拱形格构、人字形格构。
通常把顺坡面放置的钢筋混凝土梁称为纵梁(肋梁),垂直坡面放置的称为横梁。在纵横梁的相交部位安放锚杆,通常将梁的2/3埋至土中,对坡体表面的土具有一定的箍束作用,进而起到表层护坡的作用。锚索的锚固段安放在岩土体的深处,充分利用深层岩体的自稳能力,施加在锚索上的预应力,通过自由段的传力作用,将预应力传至深部地层中。同时,锚索对地梁形成强大的集中力,这些力对框架梁具形成了一定的反压,增加了坡体潜在滑移面的抗滑力,增加了岩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然后,目前干成孔主要采用跟管施工工艺,但是针对破碎地层成孔仍然是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锚索框架梁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锚索结构,包括导向帽1、锚索构件、紧箍环2、灌浆管5、扩张环3、锚具10、砼锚斜托9、锚头,锚索构件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锚索自由段的顶端通过锚具10设置在钢筋砼架上,锚固段的底端与导向帽1固定连接,锚索构件包括钢绞线束,钢绞线束的自由段为涂油套塑钢绞线6,钢绞线束的锚固段为裸露钢绞线,钢绞线束通过均匀设置的紧箍环2绑扎成锚索,灌浆管5设置在锚索中心,锚索构件的锚固段均匀设置有扩张环3且扩张环3设置在相邻紧箍环2的中部,砼锚斜托9设置在钢筋砼架的外侧,锚头为砼封闭锚头11且设置在砼锚斜托9的外侧,PVC管套设在锚索构件自由段的外侧,螺旋筋设置在框格梁内,锚索构件与锚孔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导向帽1为锥体结构,导向帽1的锥体结构的截面与锚孔底壁之间为沉渣段13,锚索自由段顶端延伸至锚具10外侧部分为钢绞线外露段12。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锚索孔内的锚索由6~8束无粘结钢绞线组成,沉渣段13的距离为0.15~0.45m,钢绞线外露段12的长度为0.4~0.7m,锚索结构的锚固角14为14~16°,导向帽1的高度为10~15cm。
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边坡坡面按照设计坡率进行清坡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地质情况设计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确定竖向肋柱位置和横向肋柱位置;
(2)在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位置开挖竖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在锚孔位置进行无水干钻至设计深度得到锚孔,清理锚孔内的渣石和渣土;
(3)搭设竖向肋柱的模板,架设竖向肋柱钢筋,并在锚孔上方定位锚具;
(4)向竖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竖向肋柱;
(5)将锚索结构的锚索装入锚孔内,通过灌浆管注水泥浆至浆体液面达到锚索结构的锚固段顶面,封闭注浆孔和排气孔,张拉锚索,其中张拉锚索的方法为一个框架梁的锚索采用对角张拉或整个框架梁上的锚索同时张拉;
(6)锚具外露头采用混凝土封闭形成砼锚斜托,在采用混凝土封闭锚具剩余外露部分形成锚头;
(7)按照顺序开挖横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搭设横向肋柱的模板,架设横向肋柱钢筋,向横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横向肋柱;
(8)清除碎落石土体,浇筑片石砼基础,平整表面;
(9)施工下层边坡的锚索框架梁至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与路基边沟相接。
所述步骤(1)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3.0~4.0m、倾角15°~30°。
所述步骤(2)岩石地基的锚孔偏差为1/100~1/200,砂石层、坡积层或不均匀地层的锚孔偏差不大于1/50;锚孔无水干钻的具体方法为普通地质常规钻进成孔即破碎地质采用140mm无缝钢管跟管施工钻进成孔。
所述步骤(5)水泥浆为灰砂质量比为1:1~1:2且水灰质量比为0.38~0.45:1的水泥砂浆或水灰质量比为0.4~0.45:1的纯水泥浆;水泥浆中氯化物的总含量不高于水泥重量的1%,配制水泥浆的水的pH值不低于4.0,水泥浆为水泥砂浆时,细骨料为粒径小于2mm的中细砂,砂的含泥质量分数不大于3%,砂中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的总质量分数不大于1%。
所述步骤(5)张拉锚索的具体步骤如下:
1)控制锚具底座顶面与锚孔轴线垂直且张拉力与锚索在同一轴线上,以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倍的预拉力,对锚索自由段进行预张拉处理至钢绞线完全平直;
2)对整索进行张拉,锚索张拉为两次四级张拉,其中第一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二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三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7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四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1.00倍,持荷时间为5min;每分钟张拉力的加荷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10%,每分钟张拉力的卸载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20%;
3)锁定锚索,其中锚索锁定施加预应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10%。
进一步的,所述张拉锚索的过程中,在步骤6)与步骤7)之间还包括锚索抗拔实验,其中锚索抗拔实验的加荷步骤如下:
1)加荷第一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10min内锚头位移变化至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2)加荷第二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3)加荷第三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4)加荷第四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5)加荷第五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6)加荷第六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进一步的,所述锚索张拉时,应对多个锚索进行同时张拉和/或循环回补二次张拉;
优选的,锚索张拉方法为对称循环张拉,可降低因张拉顺序带来的预应力损失;当锚索间距较小或采用群锚支护时,应分级循环张拉,由四周向中间张拉;并且锚索采用超张拉,以提前补偿桩体和腰梁变形以及土体蠕变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优选的,注浆方式采用二次高压劈裂注浆方式,即锚索在锚固段第一次灌浆到达预设结构强度时,在注浆管内灌浆形成二次劈裂注浆,使水泥浆在锚固段内按预设间距进入土体的裂缝,以增大锚固体与土体的摩擦面积,挤压周围土体,改善锚固体附近土体的结构强度,同时挤压土体形成浆液骨架作用,改善与土体的粘结、握裹和承压作用,进而减少锚索预应力的损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锚索结构可以有机地锚固挡土墙与滑动面以内的稳定岩体,使其形成坡体、锚索的整体结构,改变坡面的应力状态和稳定状态,提高稳固性;
(2)本发明的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的循环张拉和抗拔实验,可降低因张拉带来的预应力损失,补偿桩体和腰梁变形以及土体蠕变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锚索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导向帽、2-紧箍环、3-扩张环、4-清洁裸露钢绞线、5-灌浆管、6-涂油套塑钢绞线、7-PVC管、8-螺旋筋、9-砼锚斜托、10-锚具、11-砼封闭锚头、12-钢绞线外露段、13-沉渣段、14-锚固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锚索结构,包括导向帽1、锚索构件、紧箍环2、灌浆管5、扩张环3、锚具10、砼锚斜托9、锚头,锚索构件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锚索自由段的顶端通过锚具10设置在钢筋砼架上,锚固段的底端与导向帽1固定连接,锚索构件包括钢绞线束,钢绞线束的自由段为涂油套塑钢绞线6,钢绞线束的锚固段为裸露钢绞线,钢绞线束通过均匀设置的紧箍环2绑扎成锚索,灌浆管5设置在锚索中心,锚索构件的锚固段均匀设置有扩张环3且扩张环3设置在相邻紧箍环2的中部,砼锚斜托9设置在钢筋砼架的外侧,锚头为砼封闭锚头11且设置在砼锚斜托9的外侧,PVC管套设在锚索构件自由段的外侧,螺旋筋设置在框格梁内,锚索构件与锚孔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导向帽1为锥体结构,导向帽1的锥体结构的截面与锚孔底壁之间为沉渣段13,锚索自由段顶端延伸至锚具10外侧部分为钢绞线外露段12。
每个锚索孔内的锚索由6~8束无粘结钢绞线组成,沉渣段13的距离为0.15~0.45m,钢绞线外露段12的长度为0.4~0.7m,锚索结构的锚固角14为下倾的14~16°,导向帽1的高度为10~15cm;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边坡的原理为将预应力错索埋置在预先钻好的孔内,通过灌浆制作成锚固体,将锚固体一端固定在滑动面以下或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层内,另一端通过框架或抗滑桩等固定于边坡表面处,然后张拉锚索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索通过施加预应力使不稳定的岩土体处于较高的三向应力状态,使岩土体能够达到自稳状态;锚索结构的锚固角14确定依赖于滑面的产状、粗糖程度及其力学性能;锚索结构的锚固角14能够保证锚索在滑面或可能的滑面走向垂直的平面内,可保证其提供的力全部用于增加滑面上的抗滑阻力;铺固角优选单位锚固长度能够提供最大抗滑力时的锚固角即下倾的14~16°;
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边坡坡面按照设计坡率进行清坡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地质情况设计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确定竖向肋柱位置和横向肋柱位置;其中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的具体设计方法:锚索框架梁的倾角和高程根据边坡面的倾角和高度确定;由于预应力锚索强大的锚固力作用,使边坡坡体中形成挤压锚固带,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出发,要求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处在挤压带范围内,并要求挤压带具有一定的厚度。锚固挤压带的厚度主要由锚索长度与布置密度决定,挤压带厚度为锚索有效长度L的1/2-1/3,锚索有效长度L为锚索长度的2/3;挤压带的破坏沿地梁底部与锚固段中部呈60°~90°的倒锥形破坏;设框架梁的压力在宽度b范围内呈均勾分布,则框架梁的间距ls
Figure BDA0002602740580000071
其中:b为锚索宽度;L为锚索有效长度;
锚固段长度的确定:按水泥砂浆与锚索钢材之间的粘接强度来确定锚固段长度lsa和按锚固体与孔壁的抗剪强度确定锚固段长度lsa,取较大值;注浆拉力型锚索,锚固段长度可取4~10m,当锚固段计算长度超过10m时,可通过加大孔径或增加锚索孔数或通过减小锚索间距等来调整,使计算长度减小;锚索自由段长度在设计中应使自由段超过滑面或潜在滑面的长度不应小于1m,且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3~5m;自由段锚索过短,会使锚固段的地基产生蠕变变形,且使锚固力减少,应力松她更加明显;
(2)在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位置开挖竖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在锚孔位置进行无水干钻至设计深度得到锚孔,清理锚孔内的渣石和渣土;其中岩石地基的锚孔偏差为1/100~1/200,砂石层、坡积层或不均匀地层的锚孔偏差不大于1/50;锚孔无水干钻的具体方法为普通地质常规钻进成孔即破碎地质采用140mm无缝钢管跟管施工钻进成孔;
(3)搭设竖向肋柱的模板,架设竖向肋柱钢筋,并在锚孔上方定位锚具;
(4)向竖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竖向肋柱;
(5)将锚索结构的锚索装入锚孔内,通过灌浆管注水泥浆至浆体液面达到锚索结构的锚固段顶面,封闭注浆孔和排气孔,张拉锚索;
其中水泥浆为灰砂质量比为1:1~1:2且水灰质量比为0.38~0.45:1的水泥砂浆或水灰质量比为0.4~0.45:1的纯水泥浆;水泥浆中氯化物的总含量不高于水泥重量的1%,配制水泥浆的水的pH值不低于4.0,水泥浆为水泥砂浆时,细骨料为粒径小于2mm的中细砂,砂的含泥质量分数不大于3%,砂中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的总质量分数不大于1%;
张拉锚索的方法为一个框架梁的锚索采用对角张拉或整个框架梁上的锚索同时张拉;
张拉锚索的具体步骤如下:
1)控制锚具底座顶面与锚孔轴线垂直且张拉力与锚索在同一轴线上,以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倍的预拉力,对锚索自由段进行预张拉处理至钢绞线完全平直;
2)对整索进行张拉,锚索张拉为两次四级张拉,其中第一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二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三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7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四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1.00倍,持荷时间为5min;每分钟张拉力的加荷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10%,每分钟张拉力的卸载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20%;
3)锁定锚索,其中锚索锁定施加预应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10%。
(6)锚具外露头采用混凝土封闭形成砼锚斜托,在采用混凝土封闭锚具剩余外露部分形成锚头;对锚索进行抗拔实验,其中锚索抗拔实验的加荷步骤如下:
1)加荷第一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10min内锚头位移变化至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2)加荷第二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3)加荷第三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4)加荷第四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5)加荷第五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6)加荷第六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7)按照顺序开挖横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搭设横向肋柱的模板,架设横向肋柱钢筋,向横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横向肋柱;
(8)清除碎落石土体,浇筑片石砼基础,平整表面;
(9)施工下层边坡的锚索框架梁至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与路基边沟相接。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为云南某高速路工程中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锚索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1)边坡坡面按照设计坡率进行清坡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地质情况设计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确定竖向肋柱位置和横向肋柱位置;其中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的具体设计方法:锚索框架梁的倾角和高程根据边坡面的倾角和高度确定;由于预应力锚索强大的锚固力作用,使边坡坡体中形成挤压锚固带,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出发,要求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处在挤压带范围内,并要求挤压带具有一定的厚度。锚固挤压带的厚度主要由锚索长度与布置密度决定,挤压带厚度为锚索有效长度L的1/2-1/3,锚索有效长度L为锚索长度的2/3;挤压带的破坏沿地梁底部与锚固段中部呈60°~90°的倒锥形破坏;设框架梁的压力在宽度b范围内呈均勾分布,则框架梁的间距ls
Figure BDA0002602740580000121
其中:b为锚索宽度;L为锚索有效长度;
锚固段长度的确定:按水泥砂浆与锚索钢材之间的粘接强度来确定锚固段长度lsa和按锚固体与孔壁的抗剪强度确定锚固段长度lsa,取较大值;注浆拉力型锚索,锚固段长度可取4~10m,当锚固段计算长度超过10m时,可通过加大孔径或增加锚索孔数或通过减小锚索间距等来调整,使计算长度减小;锚索自由段长度在设计中应使自由段超过滑面或潜在滑面的长度不应小于1m,且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3~5m;自由段锚索过短,会使锚固段的地基产生蠕变变形,且使锚固力减少,应力松她更加明显;
(2)在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位置开挖竖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在锚孔位置进行无水干钻至设计深度得到锚孔,清理锚孔内的渣石和渣土;
其中岩石地基的锚孔偏差为1/100~1/200,砂石层、坡积层或不均匀地层的锚孔偏差不大于1/50;锚孔无水干钻的普通地质常规钻进成孔即破碎地质采用140mm无缝钢管跟管施工钻进成孔;
(3)搭设竖向肋柱的模板,架设竖向肋柱钢筋,并在锚孔上方定位锚具;
(4)向竖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竖向肋柱;
(5)将锚索结构的锚索装入锚孔内,通过灌浆管注水泥浆至浆体液面达到锚索结构的锚固段顶面,封闭注浆孔和排气孔,张拉锚索;
其中水泥浆为灰砂质量比为1:1.5且水灰质量比为0.42:1的水泥砂浆;水泥浆中氯化物的总含量不高于水泥重量的1%,配制水泥浆的水的pH值为4.8,水泥砂浆中细骨料为粒径小于2mm的中细砂,砂的含泥质量分数为3~6%,砂中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的总质量分数不大于1%;
张拉锚索的方法为一个框架梁的锚索采用对角张拉或整个框架梁上的锚索同时张拉;
张拉锚索的具体步骤如下:
1)控制锚具底座顶面与锚孔轴线垂直且张拉力与锚索在同一轴线上,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为750KN,以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倍的预拉力即150kN,对锚索自由段进行预张拉处理至钢绞线完全平直;
2)对整索进行张拉,锚索张拉为两次四级张拉,其中第一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5倍即187.5kN,持荷时间为5min;第二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5倍即375kN,持荷时间为5min;第三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75倍即562.5kN,持荷时间为5min;第四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1.00倍即750kN,持荷时间为5min;每分钟张拉力的加荷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10%即75kN,每分钟张拉力的卸载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20%;
3)锁定锚索,其中锚索锁定施加预应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10%即825kN;
(6)锚具外露头采用混凝土封闭形成砼锚斜托,在采用混凝土封闭锚具剩余外露部分形成锚头;锚索抗拔实验,其中锚索抗拔实验的加荷步骤如下:
1)加荷第一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10min内锚头位移变化至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2)加荷第二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3)加荷第三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4)加荷第四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5)加荷第五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6)加荷第六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7)按照顺序开挖横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搭设横向肋柱的模板,架设横向肋柱钢筋,向横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横向肋柱;
(8)清除碎落石土体,浇筑片石砼基础,平整表面;
(9)施工下层边坡的锚索框架梁至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与路基边沟相接。
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9)

1.一种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帽、锚索构件、紧箍环、灌浆管、扩张环、锚具、砼锚斜托、锚头,锚索构件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锚索自由段的顶端通过锚具设置在钢筋砼架上,锚固段的底端与导向帽固定连接,锚索构件包括钢绞线束,钢绞线束的自由段为涂油套塑钢绞线,钢绞线束的锚固段为裸露钢绞线,钢绞线束通过均匀设置的紧箍环绑扎成锚索,灌浆管设置在锚索中心,锚索构件的锚固段均匀设置有扩张环且扩张环设置在相邻紧箍环的中部,砼锚斜托设置在钢筋砼架的外侧,锚头为砼封闭锚头且设置在砼锚斜托的外侧,PVC管套设在锚索构件自由段的外侧,螺旋筋设置在框格梁内,锚索构件与锚孔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帽为锥体结构,导向帽的锥体结构的截面与锚孔底壁之间为沉渣段,锚索自由段顶端延伸至锚具外侧部分为钢绞线外露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锚索孔内的锚索由6~8束无粘结钢绞线组成,沉渣段13的距离为0.15~0.45m,钢绞线外露段12的长度为0.4~0.7m,锚索结构的锚固角14为14~16°,导向帽的高度为10~15cm。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锚索结构的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边坡坡面按照设计坡率进行清坡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地质情况设计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倾角和高程,确定竖向肋柱位置和横向肋柱位置;
(2)在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位置开挖竖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在锚孔位置进行无水干钻至设计深度得到锚孔,清理锚孔内的渣石和渣土;
(3)搭设竖向肋柱的模板,架设竖向肋柱钢筋,并在锚孔上方定位锚具;
(4)向竖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竖向肋柱;
(5)将锚索结构的锚索装入锚孔内,通过灌浆管注水泥浆至浆体液面达到锚索结构的锚固段顶面,封闭注浆孔和排气孔,张拉锚索,其中张拉锚索的方法为一个框架梁的锚索采用对角张拉或整个框架梁上的锚索同时张拉;
(6)锚具外露头利用混凝土框格梁封闭形成砼锚斜托,在采用混凝土封闭锚具剩余外露部分形成锚头;
(7)按照顺序开挖横向肋柱坑槽并清理土体,搭设横向肋柱的模板,架设横向肋柱钢筋,向横向肋柱的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横向肋柱;
(8)清除碎落石土体,浇筑片石砼基础,平整表面;
(9)施工下层边坡的锚索框架梁至锚索框架梁的竖向肋柱与路基边沟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锚索框架梁的锚孔间距3.0~4.0m、倾角15°~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岩石地基的锚孔偏差为1/100~1/200,砂石层、坡积层或不均匀地层的锚孔偏差不大于1/50;锚孔无水干钻的具体方法为普通地质常规钻进成孔即破碎地质采用140mm无缝钢管跟管施工钻进成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水泥浆为灰砂质量比为1:1~1:2且水灰质量比为0.38~0.45:1的水泥砂浆或水灰质量比为0.4~0.45:1的纯水泥浆;水泥浆中氯化物的总含量不高于水泥重量的1%,配制水泥浆的水的pH值不低于4.0,水泥浆为水泥砂浆时,细骨料为粒径小于2mm的中细砂,砂的含泥质量分数不大于3%,砂中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的总质量分数不大于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张拉锚索的具体步骤如下:
1)控制锚具底座顶面与锚孔轴线垂直且张拉力与锚索在同一轴线上,以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1.2倍的预拉力,对锚索自由段进行预张拉处理至钢绞线完全平直;
2)对整索进行张拉,锚索张拉为两次四级张拉,其中第一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2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二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三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0.75倍,持荷时间为5min;第四级张拉力为锚索自由段每束锚索设计施加张拉力1.00倍,持荷时间为5min;每分钟张拉力的加荷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10%,每分钟张拉力的卸载速率不超过设计锚固力的20%;
3)锁定锚索,其中锚索锁定施加预应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与步骤(7)之间还包括锚索抗拔实验,其中锚索抗拔实验的加荷步骤如下:
1)加荷第一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10min内锚头位移变化至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2)加荷第二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3)加荷第三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4)加荷第四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7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5)加荷第五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8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6)加荷第六循环: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一级加荷量进行第一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二级加荷量进行第二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三级加荷量进行第三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四级加荷量进行第四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0%为第五级加荷量进行第五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90%为第六级加荷量进行第六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50%为第七级加荷量进行第七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30%为第八级加荷量进行第八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5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时,以设计最大实验荷载的10%为第九级加荷量进行第九级拉拔,观测锚头位移变化至10min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或2h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2.0mm。
CN202010729943.3A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9106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9943.3A CN111910630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9943.3A CN111910630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0630A true CN111910630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81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9943.3A Pending CN111910630A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063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0431A (zh) * 2020-12-16 2021-06-04 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材料的黄土地区高水压土层锚索施工方法
CN113047864A (zh) * 2021-01-22 2021-06-2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深部厚松软围岩巷道环融支护方法
CN113152284A (zh) * 2021-03-04 2021-07-23 苏州科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锚索施工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746A (zh) * 2009-10-10 2010-03-17 河海大学 一种锚固体抗拔力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KR20140042371A (ko) * 2012-09-28 2014-04-07 정웅희 앵커를 이용한 자연암반 형태의 인공벽 설치구조
CN104790393A (zh) * 2015-04-23 2015-07-22 万军利 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200997A (zh) * 2014-06-10 2015-12-30 湘潭大学 一种装配式锚杆框格梁
CN205576907U (zh) * 2016-03-08 2016-09-14 张淑珍 一种边坡支护挡土墙用的锚索结构
CN106320394A (zh) * 2016-08-22 2017-01-11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预应力扩体锚索锚固结构变形的简化分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2746A (zh) * 2009-10-10 2010-03-17 河海大学 一种锚固体抗拔力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KR20140042371A (ko) * 2012-09-28 2014-04-07 정웅희 앵커를 이용한 자연암반 형태의 인공벽 설치구조
CN105200997A (zh) * 2014-06-10 2015-12-30 湘潭大学 一种装配式锚杆框格梁
CN104790393A (zh) * 2015-04-23 2015-07-22 万军利 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576907U (zh) * 2016-03-08 2016-09-14 张淑珍 一种边坡支护挡土墙用的锚索结构
CN106320394A (zh) * 2016-08-22 2017-01-11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预应力扩体锚索锚固结构变形的简化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冠明: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硷边坡防护技术在路堑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中国新科技新产品》 *
金传生: "浅析路基高边坡防护—锚索框格梁施工工艺", 《黑龙江交通科技》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0431A (zh) * 2020-12-16 2021-06-04 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约材料的黄土地区高水压土层锚索施工方法
CN113047864A (zh) * 2021-01-22 2021-06-2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深部厚松软围岩巷道环融支护方法
CN113152284A (zh) * 2021-03-04 2021-07-23 苏州科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锚索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0630A (zh) 一种锚索结构及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法
CN106677797A (zh) 深部动压软岩巷道u型钢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638673B (zh) 一种复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4452784B (zh) 一种用于边坡加固的复合锚杆桩及其施工工艺
CN106223985B (zh) 用于治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臌的复合锚网及该复合锚网的施工方法
CN112252342B (zh) 岩质边坡破碎岩体钢丝格栅网防护及施工方法
CN202323970U (zh) 边坡联合加固系统
CN111910660A (zh) 一种超高边坡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847195A (zh) 大块径松散岩堆体洞口边仰坡稳定处治施工方法
CN210562163U (zh) 一种预制预应力锚杆杆件
CN206707726U (zh) 一种沿空留巷巷旁支护系统
CN102518086B (zh) 淤地坝及其施工方法
CN201605588U (zh) 预应力锚固框架梁坡面加固及固定结构
CN107090804A (zh) 一种柔性网泥石流拦砂坝及其施工方法
CN112855168B (zh) 一种跨越特大型溶洞的悬索桥式隧道施工方法
CN201605587U (zh) 预应力锚固框架板坡面加固及固定结构
CN213203989U (zh) 一种桥梁工程锥形护坡结构
CN113322982A (zh) 一种用于堆积层滑坡治理的方法
CN102121248A (zh) 预应力锚固构件坡面加固及固定方法
CN104929101A (zh) 一种扩底-多段侧扩的抗拔预应力锚固碎石桩及施工方法
CN102235017A (zh) 软土地基建筑物抵抗侧向力的方法
CN215801698U (zh) 一种用于堆积层滑坡治理的微型桩结构
CN211900663U (zh) 岩质地层超大跨隧洞高边坡洞口支护结构
CN216006980U (zh) 一种钢管桩复合墙基坑结构
CN112855169B (zh) 一种跨越特大型溶洞的斜拉桥式隧道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