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1458A -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1458A
CN111901458A CN202010712211.3A CN202010712211A CN111901458A CN 111901458 A CN111901458 A CN 111901458A CN 202010712211 A CN202010712211 A CN 202010712211A CN 111901458 A CN111901458 A CN 1119014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mechanism
rotating
pair
support plat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22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光东
刘建军
刘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22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014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01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14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包括U型外罩、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可折叠和展开的支撑板、以及连杆组件。所述左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左支撑架上,并可沿其上的导向槽滑动;所述右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右支撑架上,并可沿其上的导向槽滑动。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U型外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或所述右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或展开时,连杆组件的第二连接端朝远离或靠近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驱动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朝远离或靠近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从而补偿柔性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外弧长度的变化,避免柔性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因受挤压而损坏。

Description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折叠电子技术的兴起,可折叠手机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柔性显示屏实施支撑,以及在折叠过程中形成容纳柔性显示屏弯折部分的空间,同时,柔性显示屏在折叠时,其内侧会产生轻微距离的缩短,其外侧会产生轻微距离的延长,此时折叠机构必须要保持同步的变化,否则柔性显示屏会因为挤压而导致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包括U型外罩、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可折叠和展开的支撑板、以及连杆组件,其中,
所述支撑板包括主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板左右两侧且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板转动连接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板固定于所述U型外罩上;
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上均设有导向槽,所述左支撑板和所述右支撑板上均设有销轴,所述左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左支撑架上,所述左支撑板上的销轴插入所述左支撑架的导向槽中,并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动;所述右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右支撑架上,所述右支撑板上的销轴插入所述右支撑架的导向槽中,并可沿导向槽滑动;
所述连杆组件设置于U型外罩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U型外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或所述右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时,所述第二连接端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并驱动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朝远离所述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所述折叠机构在展开时,所述第二连接端朝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并驱动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朝靠近所述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转动机构、左连接臂、以及右连接臂;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转轴,每个所述转轴上均设有齿轮,所述齿轮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多个所述转轴之间通过其上的齿轮齿合传动;
所述主支撑板与所述U型外罩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转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主支撑板两端的侧板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通孔,所述一对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对转轴的另一端悬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左连接臂的外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滑动连接;
所述右连接臂的外端与所述右支撑架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为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为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连接端。
可选地,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投影面至少部分重合,并在该重合部分设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设有通孔,一销轴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通孔中固定;
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面向外延伸形成一销轴,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杆上的销轴插入第二滑槽中,并可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状与所述连杆组件的转动轨迹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限位孔,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并可沿所述限位孔滑动。
可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对第一转轴,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上的齿轮、转轴支撑件、转动控制件、弹簧、垫片、以及螺母,所述转轴支撑件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转动控制件一端与所述转轴支撑件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垫片抵接,所述垫片与所述螺母抵接,所述螺母锁合在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
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时,所述转动控制件可沿所述转轴方向滑移而挤压所述弹簧。
可选地,所述转动控制件包括一对凸轮和与所述凸轮相配合的凹轮,所述凸轮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并可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凹轮上设有一对通孔,所述凹轮通过该通孔套设在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上,并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凸轮与所述凹轮的配合面为齿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凸轮远离所述凹轮的一端设有弧形切口,所述转轴支撑件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切口相配合的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二转轴,所述一对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之间。
可选地,所述主支撑板与所述左支撑板和/或所述右支撑板之间设有排线孔。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通讯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上述的折叠机构。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包括U型外罩、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可折叠和展开的支撑板、以及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U型外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或所述右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或展开时,连杆组件的第二连接端朝远离或靠近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并驱动所述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朝远离或靠近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从而补偿柔性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外弧长度的变化,避免柔性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因受挤压而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中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中主支撑板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中连接臂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中转动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中转轴支撑件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U型外罩10、本体11、阻隔板12、容置空间13、左支撑架210、第一支撑板211、第一连接板212、导向件213、导向槽214、右支撑架220、第二支撑板221、第二连接板222、支撑板30、主支撑板310、第一轴孔311、第一安装孔312、侧板313、第五销轴3131、第六销轴3132、第二安装孔3133、子支撑板314、排线孔315、左支撑板320、第二轴孔321、第三销轴322、右支撑板330、第三轴孔331、第四销轴332、第一销轴340、第二销轴350、左连杆组件410、左第一连杆411、左第一连接端4111、左第二连杆412、左第二连接端4121、第七销轴4122、右第一连杆421、右第二连杆422、左连接臂610、右连接臂620、第一凹槽630、第二凹槽640、第一滑槽650、第八销轴651、第二滑槽660、限位孔670、转动机构50、第一转轴510、齿轮511、转轴支撑件512、第一通孔5121、第二通孔5122、安装孔5123、限位部5124、转动控制件513、弹簧514、垫片515、螺母516、凸轮530、第一凸片5301、弧形切口5303、凹轮540、第二凸片5401、第二转轴520、柔性屏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可用于柔性显示屏70的折叠。本申请中的折叠机构可应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70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子手表等。折叠机构包括U型外罩10、左支撑架210、右支撑架220、可折叠和展开的支撑板30、以及连杆组件410。
支撑板30包括主支撑板310、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板310左右两侧且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板310转动连接的左支撑板320和右支撑板330。支撑板30在展开状态时提供对柔性显示屏70的支撑,支撑板30在折叠状态时形成收纳柔性显示屏70弯曲部位的收纳空间(图中未标示)。当折叠机构折叠时,支撑在支撑板30上的柔性显示屏70随之发生弯折,由于柔性显示屏70存在一定的厚度,在折叠过程中其外弧面的长度会变长,而内弧面的长度会压缩变短。虽然柔性显示屏70在折叠过程中,其内外弧长度的变化较小,但是折叠机构必须要适应柔性显示屏70内外弧长的变化,否则会对其造成挤压而损坏柔性显示屏7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生产和组装,左支撑架210与右支撑架220、左支撑板320与右支撑板330、以及左连杆组件410与右连杆组件(图中未标示)在误差范围内呈对称结构设置于主支撑板310的左右两侧。当然,在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是对称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主支撑板310和左支撑板320或右支撑板330之间设置合页结构,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在主支撑板310两侧设置第一轴孔311,在左支撑板320的内侧(即靠近主支撑板310的一侧)设置第二轴孔321,第一销轴340同时穿过主支撑板310左侧的第一轴孔311和左支撑板320上的第二轴孔321即可使左支撑板320绕第一销轴340转动,从而实现左支撑板320与主支撑板310的转动连接。类似地,在右支撑板330的内侧端(即靠近主支撑板310的一侧)设置第三轴孔331,第二销轴350同时穿过主支撑板310右侧的第一轴孔311和右支撑板330上的第三轴孔331即可使右支撑板330绕第二销轴350转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5,主支撑板310包括子支撑板314、从子支撑板314两端朝U型外罩10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对侧板313。子支撑板31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2个第一轴孔311,同侧的2个第一轴孔311分别靠近子支撑板314的两端设置。左支撑板320的内侧设置4个第二轴孔321,其每一端均设置2个第二轴孔321。在相同端部,子支撑板314左侧一端上的第一轴孔311设置在左支撑板320上的2个第二轴孔322之间,第一销轴340同时穿过2个第二轴孔321和1个第一轴孔311固定形成一个铰接部。在子支撑板314与左支撑板320的两端位置各设置1个铰接部,可使左支撑板320在转动过程中更稳定;同时,子支撑板314与左支撑板320的2个铰接部之间形成供排线穿过的排线孔315,可使折叠机构的结构更紧凑。右支撑板330与子支撑板314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重复阐述。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U型外罩10包括本体11和设置于本体11的两端的阻隔板12,本体11的底面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向上延伸形成圆柱台111,圆柱台111上沿其顶面朝本体11的底面方向设有螺纹孔,在所述主支撑板310两端的对应位置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2,一对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312和圆柱台111上的螺纹孔将主支撑板310固定在U型外罩10上。侧板313设置于阻隔板12上方或阻隔板12远离圆柱台111的一侧。主支撑板310和U型外罩10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13,容置空间13可用于容置排线、转轴等部件,可使折叠机构的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
左支撑板320远离所述主支撑板310一侧的两端设有“L”型切口,自“L”型切口的底面沿左支撑板32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销轴322,左支撑架2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销轴322相适配的导向槽。具体地,左支撑架210包括沿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211、2个导向件213、以及自第一支撑板211两端朝所述主支撑板310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连接板212,2个导向件213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11的两端,并与左支撑板320上“L”型切口的位置对应。导向件213具有导向槽214,第三销轴322设置在导向槽214内。折叠机构在折叠过程中,导向件213随左支撑架210,第三销轴322沿导向槽214的侧壁滑动,并带动所述左支撑板320绕第一销轴340转动。
类似地,右支撑板330远离所述主支撑板310一侧的两端设有“L”型切口,自“L”型切口的底面沿右支撑板32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第四销轴332,右支撑架220上设有与所述第四销轴332相适配的导向槽。具体地,右支撑架220包括沿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支撑板221、导向件213、以及自第二支撑板221两端朝主支撑板310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222,导向件213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21的两端。导向件213具有导向槽214,第四销轴332设置在导向槽214内。折叠机构在折叠过程中,导向件213随右支撑架220,第三销轴332沿导向槽214的侧壁滑动,并带动所述右支撑板330绕第二销轴35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U型外罩1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左支撑架210或所述右支撑架220转动连接。
具体地,U型外罩1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对连杆组件。左侧的一对连杆组件410分别设置于左支撑板320的两端,右侧的一对连杆组件分别设置于右支撑板330的两端。每个连杆组件包括一个第一连杆(411;421)和一个第二连杆(412;422)。所述左第一连杆411的一端与所述左第二连杆412的一端均设有通孔,一销轴同时插入所述左第一连杆411和所述左第二连杆412上的通孔形成一铰链结构。所述左第一连杆411的另一端为所述左连杆组件410的第一连接端4111,所述左第二连杆412的另一端为所述左连杆组件410的第二连接端4121。右连杆组件与左连杆组件410结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阐述。
请参阅图3至图5,主支撑板两端的侧板313左侧一端(靠近左支撑架210的一端)朝背离所述容置空间13的一侧延伸形成一对第五销轴3131,侧板313右侧一端(靠近右支撑架220的一端)朝背离所述容置空间13的一侧延伸形成一对第六销轴3132。一对左连杆组件410中的第一连杆411的另一端(即左第一连接端4111)设有与第五销轴3131相适配的安装孔,通过将第五销轴3131插入第一连杆411的安装孔中可使第一连杆411绕第五销轴3131转动。一对右连杆组件中的右第一连杆421的一端设有与第六销轴121相适配的安装孔,通过将第六销轴121插入右第一连杆421一端的安装孔中可使右第一连杆421绕第六销轴3132转动。
左支撑架210上的一对第一连接板212上分别设有安装孔,一对左连杆组件410中的左第二连杆412的另一端朝左支撑架210一侧延伸形成第七销轴4122,第七销轴4122插入第一连接板212的安装孔(图中未标示)中固定,可使左第二连杆412绕第七销轴412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左连杆组件410包括一个左第一连杆411和一个左第二连杆412,左第一连杆411的一端和左第二连杆412的一端铰接,左第一连杆411的另一端与U型外罩上的第五销轴3131转动连接,左第二连杆412的另一端与左支撑架210上的连接板212转动连接,从而左第一连杆411、左第二连杆412和左支撑架210形成了一个左曲柄滑块机构。折叠机构在折叠时,第二连杆412的一端(即左第一连接端4111)在转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左支撑架210朝远离所述U型外罩10的方向移动,从而补偿柔性显示屏70在折叠过程中外弧长度的变化,避免柔性显示屏70在折叠中因被挤压而损坏。一对右连杆组件的设置方式与左侧相同,在此不再重复阐述。
折叠机构在折叠过程中,左支撑架210的第一支撑板211和右支撑架220的第二支撑板221在折叠过程中彼此靠近,并带动左右连杆组件转动,第二连杆(412;422)的一端,即连杆组件的第二连接端朝远离第一连杆(411;421)的一端(即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接端)移动,从而驱动左支撑架210和右支撑架220朝远离U型外罩10的方向移动,从而补偿柔性显示屏70在折叠过程中外弧长度的变化。同时,第一支撑板211和第二支撑板221带动其上的导向件213转动,导向件213带动第三销轴322和第四销轴332沿导向槽214的侧壁滑动,以及带动左支撑板320和右支撑板330转动,实现支撑板30的折叠。
请参阅图3和图7,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转动机构50、左连接臂610、以及右连接臂620。转动机构50包括一对第一转轴510和一对第二转轴520,第一转轴510和第二转轴520上均设有相互齿合的齿轮511,齿轮511与第一转轴510和第二转轴520固定连接。具体地,折叠机构包括一对转动机构50。每个转动机构50的一对第二转轴520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510之间,一对第二转轴520上设有一对相互齿合的齿轮511,一对第一转轴510上的一对齿轮511分别与同侧的第二转轴520上的齿轮511齿合,一对第一转轴510和一对第二转轴520通过2对齿轮511实现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主支撑板310左右两侧的同步转动。在一对第一转轴510之间设置一对第二转轴520可有效增加转动机构50的稳定性,同时使一对第一转轴510之间的间距增大,使折叠机构折叠后形成的收纳柔性显示屏70弯曲部位的收纳空间的更大。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50也可以仅包括一对第一转轴510,一对第一转轴510上的一对齿轮511相互齿合实现一对第一转轴510的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板310与所述U型外罩10围合形成容置空间13,所述转动机构5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3内;所述主支撑板310两端的侧板313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13连通的第二安装孔3133,所述一对第一转轴510的一端穿过一对第二安装孔3133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左连接臂610和所述右连接臂620的内端(靠近U型外罩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对第一转轴510的另一端悬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3内。在本实施例中,将转动机构50设于容置空间13中,可减少外界条件对转动机构50的干扰,提高折叠机构的稳定性。
所述转动机构50的一对第一转轴510上依次套设有齿轮511、转轴支撑件512、转动控制件513、弹簧514、垫片515、以及螺母516。所述转轴支撑件512固定在所述主支撑板310背离柔性屏的一面,所述转动控制件513一端与所述转轴支撑件512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弹簧514的一端抵接,所述弹簧514的另一端与所述垫片515抵接,所述垫片515与所述螺母516抵接,所述第一转轴510的悬置端设有螺纹结构,所述一对螺母516锁合在所述一对第一转轴510悬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3的一端的端部。折叠机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折叠和展开,折叠次数需要达到数千次,因此,对其中转动机构50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母516与第一转轴510上的螺纹配合可提供稳定且持久的锁合力,从而给垫片515提供稳定且持久的顶持力,可有效提高转动机构50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转轴支撑件512顶面上设有安装孔5123,一螺栓穿过该安装孔5123将转轴支撑件512固定在U型外罩10的底面上。转轴支撑件512侧面上设有一对第一通孔5121和一对第二通孔5122,一对第一转轴510穿过一对第一通孔5121,并可在第一通孔5121内转动。一对第二转轴520穿过一对第二通孔5122,并可在第二通孔5122内转动。
所述转动控制件513包括一对凸轮530和与所述凸轮530相配合的凹轮540,所述凸轮530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510上并随所述第一转轴510转动,所述凹轮540上设有一对通孔(图中未标示),所述凹轮540通过该通孔套设在所述一对第一转轴510上,所述凸轮530与所述凹轮540的配合面为齿形结构,在折叠机构折叠时,所述凹轮540可沿所述第一转轴510滑移而挤压所述弹簧514。
具体地,所述凸轮530朝向所述凹轮540的一面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一凸片5301,相邻两第一凸片5301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图中未标示)。所述凹轮540朝向所述凸轮530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凸片5301相配合的第二凹陷部(图中未标示),以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配合的第二凸片5401,所述第一凸片、第二凸片、第一凹陷部以及第二凹陷部的侧面均为光滑斜面。折叠机构在展开或折叠状态时,所述凹轮540上的第一凸片5301和第一凹陷部分别与所述凸轮530上的第二凹陷部和第二凸片5401相互齿合,从而使折叠机构维持在展开或折叠状态。当折叠机构开始折叠时,凸轮530随第一转轴510转动,也即第一凸片5301随第一转轴510转动,第一凸片5301在转动过程中沿第二凹陷部的侧壁滑动,并挤压所述凹轮540,所述凹轮540沿第一转轴510滑动并挤压所述弹簧514使弹簧变形,当第一凸片5301越过相邻的第二凸片5401进入相邻一个第二凹陷部内时产生折叠到位的提示手感或声音,第一凸片5301在弹簧514的回复力下卡入该第二凹陷部内,弹簧514回复至初始初始状态。第一凸片5301的个数、第二凸片5401的个数、以及折叠机构进行折叠时的扭力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凸轮530远离所述凹轮540的一端设有弧形切口5303,所述转轴支撑件512在与所述弧形切口5303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转轴510转动方向和最大转动幅度的限位块5124。例如,当折叠机构在展开状态下向外翻折时或当折叠机构已转动至预设的最大转动角度时,限位块5121抵持在弧形切口5303的侧壁上阻止一对第一转轴510相对转动。
请参阅图1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臂610和所述右连接臂620朝向所述支撑板30的一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630,所述第一连杆(411;42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630内,并可在所述第一凹槽630内转动。所述左连接臂610和所述右连接臂620背离所述支撑板30的一面设有第二凹槽640,所述第二连杆(412;422)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640,并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640转动。所述第一凹槽630和所述第二凹槽640的投影面至少部分重合,并在该重合部分设置第一滑槽650,所述第一滑槽650连通所述第一凹槽630和所述第二凹槽640。所述第一连杆(411;4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412;422)的一端均设有通孔,一第八销轴651穿过所述第一滑槽650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通孔中固定,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可绕所述第八销轴651转动。所述第二凹槽640的底面设有第二滑槽660,所述第二连杆上的第七销轴4122穿过第二滑槽660插入第一连接板212的安装孔中固定,第七销轴4122可沿第二滑槽660滑动。所述第一凹槽630与所述第一连杆的运动轨迹相适配,第二凹槽640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运动轨迹相适配,第一滑槽650与所述八销轴651的转动轨迹相适配,第二滑槽660与所述的所述七销轴4122的转动轨迹相适配。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包括U型外罩、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可折叠和展开的支撑板、以及连杆组件,其中,
所述支撑板包括主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板左右两侧且分别与所述主支撑板转动连接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板固定于所述U型外罩上;
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上均设有导向槽,所述左支撑板和所述右支撑板上均设有销轴,所述左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左支撑架上,所述左支撑板上的销轴插入所述左支撑架的导向槽中,并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动;所述右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右支撑架上,所述右支撑板上的销轴插入所述右支撑架的导向槽中,并可沿导向槽滑动;
所述连杆组件设置于U型外罩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杆组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U型外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或所述右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时,所述第二连接端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并驱动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朝远离所述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所述折叠机构在展开时,所述第二连接端朝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并驱动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朝靠近所述U型外罩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转动机构、左连接臂、以及右连接臂;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至少一对转轴,每个所述转轴上均设有齿轮,所述齿轮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多个所述转轴之间通过其上的齿轮齿合传动;
所述主支撑板与所述U型外罩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转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主支撑板两端的侧板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通孔,所述一对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的内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对转轴的另一端悬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左连接臂的外端与所述左支撑架滑动连接;
所述右连接臂的外端与所述右支撑架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为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为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连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投影面至少部分重合,并在该重合部分设置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设有通孔,一销轴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通孔中固定;
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面向外延伸形成一销轴,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杆上的销轴插入第二滑槽中,并可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状与所述连杆组件的转动轨迹相适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一面设有限位孔,所述左支撑架和所述右支撑架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并可沿所述限位孔滑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对第一转轴,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上的齿轮、转轴支撑件、转动控制件、弹簧、垫片、以及螺母,所述转轴支撑件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转动控制件一端与所述转轴支撑件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垫片抵接,所述垫片与所述螺母抵接,所述螺母锁合在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
所述折叠机构在折叠时,所述转动控制件可沿所述转轴方向滑移而挤压所述弹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控制件包括一对凸轮和与所述凸轮相配合的凹轮,所述凸轮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并可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凹轮上设有一对通孔,所述凹轮通过该通孔套设在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上,并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凸轮与所述凹轮的配合面为齿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远离所述凹轮的一端设有弧形切口,所述转轴支撑件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切口相配合的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二转轴,所述一对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一转轴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板与所述左支撑板和/或所述右支撑板之间设有排线孔。
11.一种通讯设备,其特在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权利1-10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
CN202010712211.3A 2020-07-22 2020-07-22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Pending CN1119014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2211.3A CN111901458A (zh) 2020-07-22 2020-07-22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2211.3A CN111901458A (zh) 2020-07-22 2020-07-22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1458A true CN111901458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19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2211.3A Pending CN111901458A (zh) 2020-07-22 2020-07-22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145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9984A (zh) * 2021-01-22 2021-05-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873067A (zh) * 2021-10-26 2021-12-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883693A (zh) * 2021-09-26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和转轴机构
WO2023071978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JP7430844B2 (ja) 2020-11-09 2024-02-13 昆山国顕光電有限公司 折り畳み可能な支持部材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0844B2 (ja) 2020-11-09 2024-02-13 昆山国顕光電有限公司 折り畳み可能な支持部材及び表示装置
CN112769984A (zh) * 2021-01-22 2021-05-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5883693A (zh) * 2021-09-26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和转轴机构
CN113873067A (zh) * 2021-10-26 2021-12-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873067B (zh) * 2021-10-26 2023-09-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3071978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01458A (zh)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CN111828462B (zh) 转动机构、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US11455017B2 (en) Hinge for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an inwardly bendable flexible screen
EP400891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llapsible assembly
WO2019134693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EP4092505B1 (en) Rota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263907B (zh)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CN214507124U (zh) 一种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3719525A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WO2019134694A1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2460136B (zh) 双转轴机构、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153179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1246697B (zh) 转轴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6044966U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213960109U (zh) 折叠机构及通讯设备
CN112908161B (zh)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CN218235822U (zh) 柔性折叠屏铰链和显示装置
US11885164B2 (en) Coupling device and terminal equipment
CN111862801A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3719523A (zh) 铰链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6895327U (zh) 转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4507123U (zh) 新型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218482877U (zh) 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CN217152618U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6016734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