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0304A -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0304A
CN111900304A CN202010927274.0A CN202010927274A CN111900304A CN 111900304 A CN111900304 A CN 111900304A CN 202010927274 A CN202010927274 A CN 202010927274A CN 111900304 A CN111900304 A CN 111900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battery
double
negative
positive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72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红
张庆堂
闫益
郭晋祥
张贺伟
朱莉
张铁创
秦万生
辛利军
倪礼礼
张静林
王争
赵利宁
武玉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Luo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01092727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003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00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03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通过人工把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分别装入电池腔体中,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分别的第一负极片、第二负极片为顺向向右侧安装、装填;双锂电池的装填后,第一锂电池与第二锂电池的第一正极片与第二正极片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正极的极片连板后进行锡焊,第一负极片与第二负极片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负极的极片连板后进行锡焊;通过人工操作聚氨酯发泡胶对应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面的注胶孔向填充物腔体中进行注胶、安装双锂电池上盖体;本发明的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为双电池组装置,通过多组的双电池组装置并联为不同的车型配置电源;延长了的检修周期,加强车用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的装置的安装,尤其是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碳纳米管为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是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层围绕中心轴按一定螺旋角度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状结构,是一种新型导电剂材料。碳纳米管结构可以使锂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电子和离子传导功能,从而大幅提升锂电池的循环寿命。由于车用的动力锂电池大多数采用多节锂电池焊接串联为的一个电源,多节锂电池焊接串联是通过连扳分别连接锂电池的正极、负极;由于组装的工序较为繁琐,锂电池电源的焊点多,容易造成焊点多的接触面不一致或出现焊接点发热,甚至造成电源中多节锂电池的充电、放电不同步;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多节锂电池串联的电源中一旦出现一节锂电池与连扳接触不良时,一次使用的时间较长、电能将要耗尽之前进行充电,而充电不充足时,一节锂电池与连扳接触不良冲入的电量较少;再次使用的时间较长,冲入的电量较少一节锂电池的电能很快耗尽,电源中一旦出现一节锂电池的电能耗尽,会造成其他的锂电池的电能疲劳、不耐用;如果不及时进行检修会造成锂电池的电源损坏;鉴于上述的诸多原因,现提出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车用的动力锂电池大多数采用多节锂电池焊接串联为的一个电源,组装的工序较为繁琐,锂电池电源的焊点多,容易造成焊点多的接触面不一致或出现焊接点发热,甚至造成电源中多节锂电池的充电、放电不同步;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源中一旦出现一节锂电池的电能耗尽,会造成其他的锂电池的电能疲劳、不耐用;如果不及时进行检修会造成锂电池的电源损坏;现通过合理的设计,提供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本发明的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为双电池组装置,通过多组的双电池组装置并联为不同的车型配置电源;双电池组装置为两块碳纳米管锂电池组装为一个矩形体,一个矩形体内部的两块碳纳米管锂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通过极片连扳串联为一对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双电池组装置为一对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能够多组进行组装为较大的电源提供汽车动力,大幅度的减少了多组进行组装锂电池的连扳的接触点,能够减少或避免车用锂电池组装的工序、焊点及发热,降低电源中多节锂电池的充电、放电不同步,延长了的检修周期,加强车用锂电池的使用效率,提高车用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所述的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是由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蓄电池外壳、外壳内绝缘层、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填充物腔体、双锂电池上盖体、注胶孔、接线柱绝缘套、正极插口、负极插口、极片连板、连扳插口构成;蓄电池外壳设置为矩形的腔体,蓄电池外壳中并列设置两块锂电池,两块锂电池分别设置为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第一锂电池与第二锂电池之间设置外壳内绝缘层,蓄电池外壳内侧与两块锂电池之间设置为外壳内绝缘层;第一锂电池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第二锂电池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第一正极片与第二正极片的上端之间设置正极的极片连板,第一负极片与第二负极片的上端之间设置负极的极片连板,极片连板两端对称设置为一对连扳插口;
两块锂电池上端设置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面周边的边沿设有口沿,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预留两个极片孔,两个极片孔中分别设置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面预留设置一个注胶孔,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与两块锂电池上端之间的腔体设置为填充物腔体,填充物腔体中设置发泡形的绝缘泡沫;
蓄电池外壳上口设置为双锂电池上盖体,双锂电池上盖体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的上端预留两个线柱孔,两个线柱孔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两个接线孔分别与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之间设置接线柱绝缘套;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的上端分别设置为正极插口、负极插口,正极插口、负极插口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下端,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上端为分叉设置设置两个接线端,两个接线端分别设置为横向、竖向的接线端;
组装双锂电池时,蓄电池外壳底部、前、后、左、右五个面的内侧分别设置外壳内绝缘层为一个电池腔体,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内侧预留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电池腔体的上端预留为开口;通过人工把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分别装入电池腔体中,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分别的第一负极片、第二负极片为顺向向右侧安装,第一锂电池与第二锂电池之间预留绝缘的缝隙,缝隙中设置外壳内绝缘层后,完成双锂电池的装填。
双锂电池的装填后,第一锂电池与第二锂电池的第一正极片与第二正极片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正极的极片连板后进行锡焊,第一负极片与第二负极片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负极的极片连板后进行锡焊;
正极、负极的极片连板安装完成后安装,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内侧的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中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装入安装口完成后,通过人工操作聚氨酯发泡胶对应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面的注胶孔向填充物腔体中进行注胶,注胶完成后对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方的口沿上安装双锂电池上盖体;双锂电池上盖体安装前,将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下端分别通过套置的安装接线柱绝缘套后,通过手动操作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分别对应两个线柱孔向下挤压,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下端分别进入两个线柱孔后完成接线柱的安装;
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安装完成后,通过手动操作双锂电池上盖体,将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下端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上端的正极插口、负极插口后,通过手动向下按压双锂电池上盖体上面,使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的下端分别插入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上端的正极插口、负极插口中后完成双锂电池组合的安装;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下部与蓄电池外壳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上部与双锂电池上盖体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为双电池组装置,通过多组的双电池组装置并联为不同的车型配置电源;双电池组装置为两块碳纳米管锂电池组装为一个矩形体,一个矩形体内部的两块碳纳米管锂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通过极片连扳串联为一对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双电池组装置为一对正极外接线柱、负极外接线柱,能够多组进行组装为较大的电源提供汽车动力,大幅度的减少了多组进行组装锂电池的连扳的接触点,能够减少或避免车用锂电池组装的工序、焊点及发热,降低电源中多节锂电池的充电、放电不同步,延长了的检修周期,加强车用锂电池的使用效率,提高车用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双锂电池上盖体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极片连扳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3、4、5中: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蓄电池外壳3、外壳内绝缘层4、第一正极片5、第一负极片6、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填充物腔体12、双锂电池上盖体13、注胶孔14、接线柱绝缘套15、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极片连板18、连扳插口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蓄电池外壳3设置为矩形的腔体,蓄电池外壳3中并列设置两块锂电池,两块锂电池分别设置为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之间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蓄电池外壳3内侧与两块锂电池之间设置为外壳内绝缘层4;第一锂电池1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一正极片5、第一负极片6,第二锂电池2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第一正极片5与第二正极片7的上端之间设置正极的极片连板18,第一负极片6与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之间设置负极的极片连板18,极片连板18两端对称设置为一对连扳插口19;
两块锂电池上端设置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周边的边沿设有口沿,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预留两个极片孔,两个极片孔中分别设置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预留设置一个注胶孔14,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与两块锂电池上端之间的腔体设置为填充物腔体12,填充物腔体12中设置发泡形的绝缘泡沫;
蓄电池外壳3上口设置为双锂电池上盖体13,双锂电池上盖体13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预留两个线柱孔,两个线柱孔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两个接线孔分别与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之间设置接线柱绝缘套15;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分别设置为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上端为分叉设置设置两个接线端,两个接线端分别设置为横向、竖向的接线端;
组装双锂电池时,蓄电池外壳3底部、前、后、左、右五个面的内侧分别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为一个电池腔体,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3内侧预留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电池腔体的上端预留为开口;通过人工把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分别装入电池腔体中,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分别的第一负极片6、第二负极片8为顺向向右侧安装,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之间预留绝缘的缝隙,缝隙中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后,完成双锂电池的装填。
实施例2
双锂电池的装填后,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的第一正极片5与第二正极片7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正极的极片连板18后进行锡焊,第一负极片6与第二负极片8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负极的极片连板18后进行锡焊;
实施例3
正极、负极的极片连板18安装完成后安装,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3内侧的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中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装入安装口完成后,通过人工操作聚氨酯发泡胶对应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的注胶孔14向填充物腔体12中进行注胶,注胶完成后对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方的口沿上安装双锂电池上盖体13;双锂电池上盖体13安装前,将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通过套置的安装接线柱绝缘套1后5,通过手动操作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分别对应两个线柱孔向下挤压,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进入两个线柱孔后完成接线柱的安装;
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安装完成后,通过手动操作双锂电池上盖体13,将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上端的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后,通过手动向下按压双锂电池上盖体13上面,使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插入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上端的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中后完成双锂电池组合的安装;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下部与蓄电池外壳3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部与双锂电池上盖体13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

Claims (3)

1.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所述的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是由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蓄电池外壳(3)、外壳内绝缘层(4)、第一正极片(5)、第一负极片(6)、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填充物腔体(12)、双锂电池上盖体(13)、注胶孔(14)、接线柱绝缘套(15)、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极片连板(18)、连扳插口(19)构成;其特征在于:蓄电池外壳(3)设置为矩形的腔体,蓄电池外壳(3)中并列设置两块锂电池,两块锂电池分别设置为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之间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蓄电池外壳(3)内侧与两块锂电池之间设置为外壳内绝缘层(4);第一锂电池(1)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一正极片(5)、第一负极片(6),第二锂电池(2)的上方分别设置为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第一正极片(5)与第二正极片(7)的上端之间设置正极的极片连板(18),第一负极片(6)与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之间设置负极的极片连板(18),极片连板(18)两端对称设置为一对连扳插口(19);
两块锂电池上端设置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周边的边沿设有口沿,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预留两个极片孔,两个极片孔中分别设置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预留设置一个注胶孔(14),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与两块锂电池上端之间的腔体设置为填充物腔体(12),填充物腔体(12)中设置发泡形的绝缘泡沫;
蓄电池外壳(3)上口设置为双锂电池上盖体(13),双锂电池上盖体(13)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预留两个线柱孔,两个线柱孔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两个接线孔分别与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之间设置接线柱绝缘套(15);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的上端分别设置为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中分别设置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上端为分叉设置设置两个接线端,两个接线端分别设置为横向、竖向的接线端;
组装双锂电池时,蓄电池外壳(3)底部、前、后、左、右五个面的内侧分别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为一个电池腔体,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3)内侧预留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电池腔体的上端预留为开口;通过人工把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分别装入电池腔体中,第一锂电池(1)、第二锂电池(2)分别的第一负极片(6)、第二负极片(8)为顺向向右侧安装,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之间预留绝缘的缝隙,缝隙中设置外壳内绝缘层(4)后,完成双锂电池的装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锂电池的装填后,第一锂电池(1)与第二锂电池(2)的第一正极片(5)与第二正极片(7)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正极的极片连板(18)后进行锡焊,第一负极片(6)与第二负极片(8)之间通过人工手动安装负极的极片连板(18)后进行锡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正极、负极的极片连板(18)安装完成后安装,电池腔体的上端与蓄电池外壳(3)内侧的内绝缘盖体的安装口中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装入安装口完成后,通过人工操作聚氨酯发泡胶对应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面的注胶孔(14)向填充物腔体(12)中进行注胶,注胶完成后对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方的口沿上安装双锂电池上盖体(13);双锂电池上盖体(13)安装前,将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通过套置的安装接线柱绝缘套1后5,通过手动操作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分别对应两个线柱孔向下挤压,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进入两个线柱孔后完成接线柱的安装;
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安装完成后,通过手动操作双锂电池上盖体(13),将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对应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上端的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后,通过手动向下按压双锂电池上盖体(13)上面,使正极外接线柱(9)、负极外接线柱(10)的下端分别插入第二正极片(7)、第二负极片(8)上端的正极插口(16)、负极插口(17)中后完成双锂电池组合的安装;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下部与蓄电池外壳(3)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双锂电池内绝缘盖体(11)上部与双锂电池上盖体(13)之间通过自攻丝固定。
CN202010927274.0A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19003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7274.0A CN111900304A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7274.0A CN111900304A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0304A true CN111900304A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25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7274.0A Pending CN111900304A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03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20025529A (ko) 음극 및 양극 집전장치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전지 팩
CN109950635B (zh) 一种全固态连续纤维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其3d打印成形方法
CN212907981U (zh) 单体电芯、电池模组和电动车
CN108336283A (zh) 一种超大容量单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37372A (zh) 电池连接结构组件及使用其的蓄电池组
CN107706325A (zh) 电源模块及车辆
CN212434746U (zh)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
CN111900304A (zh) 一种汽车用碳纳米管锂电池双电池组装置的安装方法
CN201336333Y (zh) 电池组
CN201397836Y (zh) 一种多串并圆型锂离子电池组连接结构
CN214411300U (zh) 一种耐腐蚀的稀土电极板蓄电池
CN108281584B (zh) 一种车载电池
CN207852772U (zh) 一种车载电池
CN211265582U (zh) 商用车复合电源
CN202839819U (zh)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极耳与端子连接结构
CN101552357B (zh) 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合结构
CN206040734U (zh) 一种圆柱形电池组
CN219086109U (zh) 一种电池包和汽车
CN221961186U (zh) 一种充电电池的一体化注塑输出五金件
CN201663182U (zh) 动力电池外壳
CN217691271U (zh) 一种石墨烯锂离子电芯体结构
CN105470430B (zh) 一种电池盒
CN219303865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电池包模组
CN213752913U (zh) 锂离子电池组
CN217281005U (zh) 一种锂电池组装的pack内壳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