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8187B -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98187B
CN111898187B CN202010715839.9A CN202010715839A CN111898187B CN 111898187 B CN111898187 B CN 111898187B CN 202010715839 A CN202010715839 A CN 202010715839A CN 111898187 B CN111898187 B CN 1118981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range
model
face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58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98187A (zh
Inventor
苏凯
周利
陶军
朱洪泽
张妍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2020107158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981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98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8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98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98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Abstract

本发明为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提供了一种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渗流数值模拟的模型纵向范围取值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纵向范围足够大的计算模型,并进行隧洞开挖渗流数值模拟;提出量化掌子面开挖向前向后孔压扰动范围的指标;结合上述指标,采用曲线拟合方法,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的向前和向后孔压扰动范围;以构建检测断面上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为目标,确定最小的模型纵向计算范围。本发明提出了确定掌子面向前向后孔压扰动范围的方法,排除了模型边界的影响,可以以最小的模型纵向范围得到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节约计算成本,可广泛应用于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渗流数值模拟中,为深埋隧洞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指导。

Description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渗流数值模拟分析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以最小的纵向模型范围获取监测断面上完整孔压演化曲线的模型纵向范围取值方法。
背景技术
数值计算方法在渗流场的数值模拟时与渗流物理试验相比具有极大节省资源的优越性。其中三维有限单元法对于诸多地下水渗流问题,都能有效地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深埋隧洞渗流数值模拟分析中,由于隧洞开挖推进过程中,地下水通过隧洞临空面以及掌子面向隧洞内部渗流,导致岩体孔压发生变化,临空面和掌子面不断变化导致渗流模型的边界条件动态变化,体现出强烈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计算时纵向过大的模型范围将导致庞大的计算量,影响计算效率,而过小的模型范围除了会产生较大的边界效应,影响数值模拟的精度,也将导致检测断面距离模型前后端面太近,由于渗流的空间效应,检测断面在模型前端面刚开挖即受强烈扰动,以及掌子面推进到模型后端面时,检测断面仍受强烈扰动,不能考虑模型边界效应,不能取得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得不到最终的渗流稳定状态。因此建立渗流数值计算模型时,在纵向上截取合适范围的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但目前三维渗流计算模型的纵向范围取值尚不统一,取值完全依靠个人经验,缺少明确的取值原则。不能考虑模型边界效应,未量化掌子面的前后扰动范围,难以用较小的纵向模型范围得到完整的检测断面孔压演变曲线,以及最终的渗流稳定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很方便地确定较小的计算模型范围,提高计算效率,避免人为选取的主观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选取范围足够大的纵向模型,纵向模型的范围包括模型纵向长度L、监测断面到模型前端面距离L1、隧洞开挖距离Lt以及隧洞未开挖距离Lw
步骤2,提出量化掌子面向前和向后扰动范围的指标,采用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来确定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以稳定地下水位下降高度来确定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
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的指标,取不同开挖距离Lt对应的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以及对应的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分别采用曲线拟合方法,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前和向后孔压扰动范围;
步骤4,考虑模型边界效应及掌子面开挖的向前和向后的孔压扰动范围,以构建检测断面上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为目标,确定最小的模型纵向计算范围。
进一步地,步骤2中提出量化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的指标的方法为:
以地下水位的变化反映掌子面对孔压的扰动作用,采用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来确定Le,初始地下水位为h,地下水位线的允许下降率取为δ0,即要求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Δh≤δ0h,当某处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超过δ0h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前影响的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进一步地,步骤2中量化掌子面的向后扰动范围的指标的方法为:
以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的稳定范围来确定Ls,计算稳定地下水位为h1,地下水位的允许相对稳定率取为δ0,即要求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Δh'≤δ0h1,当某处自由水面线高度下降超过δ0h1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后影响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进一步地,步骤3中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前孔压扰动范围的方法为:
取不同的开挖距离Lt,计算各位置处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确定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为Δh=δ0h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将Lt与Le对应的数据点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曲线表达式: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31
式中:a,b,c,d均为拟合所得常数,A=Lt/D,B=Le/D,D为隧洞直径;
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y,即[Le]=yD,通过设定误差估算因子δ0,可求得对应式中Le逼近[Le]时对应的开挖距离临界值[Lt1]: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32
取δ=δ0时,联立式(1)和(2)可得A解值为A0,即[Lt1]=A0D,此时,L1满足条件:L1≥[Le]+[Lt1],即L1取值须不小于(y+A0)D,从而保证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初始状态不受掌子面推进和模型范围的影响。
进一步地,步骤3中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后孔压扰动范围的方法为:
取不同的开挖距离Lt,计算各位置自由水面线高度,确定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为Δh'=δ0h1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
将Lt与Ls对应数据点进行拟合,可得曲线表达式(3):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33
式中:C=Ls/D,D为隧洞直径;
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m,而此时对应的临界[Lt2]由式(4) 求得;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41
取δ=δ0,联立式(3)、(4)可求得A解值为A1,即对应的临界开挖距离 [Lt2]=A1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上述纵向模型范围选取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很方便的确定较小的计算模型范围,提高计算效率,解决了现阶段依靠经验进行模型范围选取的问题,避免了人为选取的主观性;
2、引入数学方法,可以定量的评价采用某计算模型时,边界效应的影响范围,掌子面的前后扰动范围,用最小的纵向模型范围得到完整的检测断面孔压演变曲线,以及最终的渗流稳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模型范围取值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三维模型示意图,其中,图中,1为模型纵向长度L, 2为检测断面到模型前端面的距离L1,3为隧洞开挖距离Lt,4为隧洞未开挖距离Lw,5为模型下边界范围,6为模型左边界范围,7为模型前端面,8为模型后端面;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的临界模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的临界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鉴于现有技术中深埋隧洞开挖渗流数值模拟分析中纵向范围取值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其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的模型范围取值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选取纵向模型范围足够大的模型,见图2,纵向模型范围分为模型纵向长度L,监测断面到模型前端面距离L1,隧洞开挖距离Lt,隧洞未开挖距离Lw。以隧洞中心为坐标原点,以隧洞开挖方向为Y轴正方向,以竖直向上为Z轴正向,X方向按照右手法则确定,建立三维坐标轴。
步骤2,提出量化掌子面的向前后扰动范围的指标。掌子面进入对监测断面的扰动范围以内,直至穿过监测断面,并最终远离监测断面,进而对监测断面不再产生影响。当掌子面前方的地下水渗流对监测断面上孔压分布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认为监测断面渗流达到稳定状态。
1、提出量化掌子面的向前扰动范围的指标。
以地下水位的变化反映掌子面对孔压的扰动作用,采用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来确定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取X=0m剖面位置)。初始地下水位为h,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允许的下降率取为δ0=1%,即要求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Δh≤δ0h(原水头h的1%),当某处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超过δ0h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前影响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2、提出量化掌子面的向后扰动范围的指标。
以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的稳定范围来确定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取X=0m 剖面位置)。计算稳定地下水位为h1,地下水位的允许相对稳定率取为δ0=1%,即要求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Δh'≤δ0h1(稳定水位h1的1%),当某处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超过δ0h1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后影响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的指标,取不同开挖距离Lt对应的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以及对应的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分别采用曲线拟合方法,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前和向后孔压扰动范围。
见图3,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的确定。在X=0m剖面中,取不同的开挖距离 Lt,计算各位置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确定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为Δh=δ0h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将Lt与Le对应的数据点进行拟合,可得拟合曲线表达式(1):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61
式中:a,b,c,d均为拟合所得常数,A=Lt/D,B=Le/D,D为隧洞直径。
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y,即[Le]=yD,通过设定误差估算因子δ0,可求得对应式(2)中Le逼近[Le]时对应的开挖距离临界值[Lt1]。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62
取δ=δ0=1%时,联立(1)、(2)可得A解值为A0,即[Lt1]=A0D,说明L1应满足条件:L1≥[Le]+[Lt1],即L1取值应不小于(y+A0)D,方可保证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初始状态不受掌子面推进和模型范围的影响。
见图4,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的确定。在X=0m剖面,取不同的开挖距离 Lt(Lt≥L1),计算各位置处自由水面线高度,确定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为Δh'=δ0h1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
将Lt与Ls对应的数据点进行拟合,可得曲线表达式(3):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63
式中:C=Ls/D,D为隧洞直径。
可以看出: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m,而此时对应的临界 [Lt2]由式(4)求得。
Figure BDA0002598115230000064
取δ=δ0=1%,联立式(3)、(4)可求得A解值为A1,即对应的临界开挖距离[Lt2]=A1D。
步骤4,考虑模型边界效应及掌子面开挖的向前和向后的孔压扰动范围,以构建检测断面上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为目标,确定最小的模型纵向计算范围。在以上计算过程中,均假定从模型前端面开挖隧洞,即掌子面从Y=0开始往右移动,逐步完成开挖。
a、从步骤3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掌子面推进到Y=A0D时,计算结果方能稳定,且需要将监测断面布置于距离掌子面yD位置,说明在监测断面左侧的模型纵向范围需要不小于(y+A0)D。
b、从步骤3的计算结果还可以看出,在掌子面越过监测断面后,当掌子面达到Y=A1D的时候,计算结果方能稳定,且要求掌子面距离监测断面的距离不小于mD,说明模型位于监测断面右侧的纵向范围要求不小于mD。
c、综合1、2可以看出,监测断面左侧的模型纵向范围不小于(y+A0)D,右侧的模型纵向范围不小于mD,即模型纵向范围要求不小于 L=max((y+A0+m)D,A1D),可以满足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后,其距离模型前端断面达A1D时方能计算稳定的要求。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动,这些改进和变动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选取范围足够大的纵向模型,纵向模型的范围包括模型纵向长度L、监测断面到模型前端面距离L1、隧洞开挖距离Lt以及隧洞未开挖距离Lw
步骤2,提出量化掌子面向前和向后扰动范围的指标,采用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来确定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以稳定地下水位下降高度来确定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
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的指标,取不同开挖距离Lt对应的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以及对应的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分别采用曲线拟合方法,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前和向后孔压扰动范围;
步骤4,考虑模型边界效应及掌子面开挖的向前和向后的孔压扰动范围,以构建检测断面上完整的孔压演变曲线为目标,确定最小的模型纵向计算范围;
其中,步骤3中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前孔压扰动范围的方法为:
取不同的开挖距离Lt,计算各位置处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确定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高度为Δh=δ0h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Le,将Lt与Le对应的数据点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曲线表达式:
Figure FDA0003808380480000011
式中:a,b,c,d均为拟合所得常数,A=Lt/D,B=Le/D,D为隧洞直径;
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y,即[Le]=yD,通过设定误差估算因子δ0,可求得对应式中Le逼近[Le]时对应的开挖距离临界值[Lt1]:
Figure FDA0003808380480000021
取δ=δ0时,联立式(1)和(2)可得A解值为A0,即[Lt1]=A0D,此时,L1满足条件:L1≥[Le]+[Lt1],即L1取值须不小于(y+A0)D,从而保证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初始状态不受掌子面推进和模型范围的影响;
步骤3中确定稳定的掌子面开挖向后孔压扰动范围的方法为:
取不同的开挖距离Lt,计算各位置自由水面线高度,确定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为Δh'=δ0h1的位置,该位置与掌子面的水平距离即为掌子面向后扰动范围Ls
将Lt与Ls对应数据点进行拟合,可得曲线表达式(3):
Figure FDA0003808380480000022
式中:C=Ls/D,D为隧洞直径;
随着Lt的不断增大,该曲线最终趋近于m,而此时对应的临界[Lt2]由式(4)求得;
Figure FDA0003808380480000023
取δ=δ0,联立式(3)、(4)可求得A解值为A1,即对应的临界开挖距离[Lt2]=A1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提出量化掌子面向前扰动范围的指标的方法为:
以地下水位的变化反映掌子面对孔压的扰动作用,采用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来确定Le,初始地下水位为h,地下水位线的允许下降率取为δ0,即要求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线下降高度Δh≤δ0h,当某处隧洞正上方地下水位下降超过δ0h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前影响的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量化掌子面的向后扰动范围的指标的方法为:
以地下水位下降高度的稳定范围来确定Ls,计算稳定地下水位为h1,地下水位的允许相对稳定率取为δ0,即要求自由水面线高度与稳定地下水位间的高度差Δh'≤δ0h1,当某处自由水面线高度下降超过δ0h1时认为该处位于掌子面向后影响范围内,反之则在范围外。
CN202010715839.9A 2020-07-23 2020-07-23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Active CN111898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5839.9A CN111898187B (zh) 2020-07-23 2020-07-23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5839.9A CN111898187B (zh) 2020-07-23 2020-07-23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8187A CN111898187A (zh) 2020-11-06
CN111898187B true CN111898187B (zh) 2022-10-11

Family

ID=7318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5839.9A Active CN111898187B (zh) 2020-07-23 2020-07-23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9818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2092A (ja) * 2011-06-14 2013-01-07 Ohbayashi Corp 削孔速度の距離減衰評価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トンネル切羽の前方探査方法
CN106021725A (zh) * 2016-05-20 2016-10-12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隧洞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的初次支护时机选择方法
CN107391820A (zh) * 2017-07-10 2017-11-24 四川大学 隧洞开挖支护无网格法分析方法
CN107391778A (zh) * 2016-05-17 2017-11-24 武汉大学 一种圆形隧洞渗流量的解析计算方法
CN108875152A (zh) * 2018-05-28 2018-11-23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考虑渗透力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计算方法
WO2020006818A1 (zh) * 2018-07-02 2020-01-0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煤岩体分区注水渗流-损伤-应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2092A (ja) * 2011-06-14 2013-01-07 Ohbayashi Corp 削孔速度の距離減衰評価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トンネル切羽の前方探査方法
CN107391778A (zh) * 2016-05-17 2017-11-24 武汉大学 一种圆形隧洞渗流量的解析计算方法
CN106021725A (zh) * 2016-05-20 2016-10-12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隧洞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的初次支护时机选择方法
CN107391820A (zh) * 2017-07-10 2017-11-24 四川大学 隧洞开挖支护无网格法分析方法
CN108875152A (zh) * 2018-05-28 2018-11-23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考虑渗透力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计算方法
WO2020006818A1 (zh) * 2018-07-02 2020-01-0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煤岩体分区注水渗流-损伤-应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圆形隧洞渗流量计算的解析方法及其应用;苏凯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0415;第3332-3341页 *
深埋TBM隧洞渗流动态演化机制;周亚峰等;《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26(第12期);第4231-423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98187A (zh) 2020-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91667B (zh) 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7989603B (zh) 一种高含水致密凝析气藏干气吞吐效果的预测方法
CN103912248A (zh) 水驱油田预测含水率方法
CN112966369B (zh) 一种隧道爆破质量评价及优化方法
CN111898187B (zh) 隧洞开挖渗流模拟分析的纵向模型范围取值的确定方法
CN111690831A (zh) 一种离子型稀土矿的注液工艺优化方法
CN106203699B (zh) 一种粗糙裂缝初始导流能力的预测方法
CN107725044A (zh) 基于阵列感应、侧向测井的砂岩含气储层产水率预测的方法
CN107169224B (zh) 基于cptu测试进行大直径超长管桩可打入性分析方法
CN105956376B (zh) 一种深埋隧洞施工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的模型范围取值方法
CN110905484B (zh)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程度计算方法
CN108386170B (zh) 一种油藏开发过程中地下能耗表征方法
CN115481467A (zh) 复杂地质沉管隧道基槽分土质超欠挖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1830558A (zh) 一种断裂带雕刻方法
CN110644975B (zh) 一种缝洞型油藏示踪剂曲线定量解释方法
CN111997575B (zh) 基于平面驱替分量的非规则井网优化注水方法
CN111222227B (zh) 一种矿井曲线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4036774A (zh) 一种半充填缝洞型储层拟相对渗透率的确定方法、计算方法及其确定系统
CN112966365A (zh) 一种特低渗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方法
CN113177363A (zh) 一种储层大孔道参数定量表征的油藏工程方法
CN112926275A (zh) 一种构建致密砂岩储层产水率预测模型的方法
CN105822281B (zh) 酸化过程中转向酸的转向带跟踪方法
CN108446500A (zh) 一种估算隧道特定部位的突涌隐患形态与灾害程度的方法
CN109902890B (zh) 一种水平井着陆中靶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1022007B (zh) 一种新型油藏流场优势通道识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