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78980A -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78980A
CN111878980A CN202010759802.6A CN202010759802A CN111878980A CN 111878980 A CN111878980 A CN 111878980A CN 202010759802 A CN202010759802 A CN 202010759802A CN 111878980 A CN111878980 A CN 111878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value
refrigerant
air conditioner
thrott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98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晓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98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789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78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78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二节流部件,设置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本发明通过将单一的冷凝器替换为用两个换热器组合形成的冷凝器,满足了冷凝器的设置需求,相比于单独一个冷凝器具有在相同流量下流动阻力更低,起到了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作用。并且实现了可以灵活地将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器内。

Description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因为换热效率高,体积轻等固有优点在暖通空调领域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安装空间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需要折弯安装,会导致微通道换热器无法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前提下,将微通道换热器安装在空调系统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第一节流部件适于控制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二节流部件,设置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第二节流部件适于控制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压缩机组件,压缩机组件的排气端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件的回气端口相连。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且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位置均设置了对应的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能够直接对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均与第三换热器相连,且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压缩机组件的排气端口相连,即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通过将单一的冷凝器替换为用两个换热器组合形成的冷凝器,满足了冷凝器的设置需求,相比于单独一个冷凝器具有在相同流量下流动阻力更低,起到了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作用。并且实现了可以灵活地将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器内。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壳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置于壳体内;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风机组件以使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空调还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中的风机组件。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等结构均设置在壳体内部,风机组件的位置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对应设置,风机组件运行能够使空调器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实现了使外部空气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通过风机能够实现使换热器迅速完成换热的效果,避免由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存在冷媒流量偏差导致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果不良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能够选择根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实际冷媒温度,对风机组件的运行频率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二风机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距离大于第一风机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距离;其中,第一风机的扇叶直径大于第二风机的扇叶直径。
在该设计中,风机组件包括设置位置不同,且扇叶直径不同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由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设置位置不同,且扇叶直径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打开第一风机或第二风机,从而实现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的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利用单个风机具有出风量大,且空间占用率低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中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中的流通面积。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将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实现了在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高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入口管和出口管的数量。从而实现了降低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中冷媒的流动阻力。并且由于将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不需要对设置在空调器中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折弯处理,故可以选择将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厚度进行任意选择配置,提高了空调器中换热器设置的灵活性。
通过将第一换热器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相对设置较大,而将第二换热器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设置相对较小,实现了在保证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的长度小于第二换热器的长度。能够将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空间相对较小的安装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将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设置在空调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长度的比值关系。具体地,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短,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大,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长,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小,从而实现了自由配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尺寸,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灵活地设置在空调器内部。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件的回气端口相连。
在该设计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连,即第一压缩机同时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两个换热器输出冷媒。从第一压缩机流出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进入第三换热器进行换热。通过调节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对应的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即能够调整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且调整一个第一压缩机的运行参数,能够直接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两个换热器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一种技术方案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三压缩机,第三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回气口和第三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在该设计中,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第二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对应设置,即从第二压缩机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后流入第三换热器,从第三压缩机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换热器和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入第三换热器。可以根单独对对应压缩机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提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的空调器,包括:获取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以及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获取的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对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进行调整,使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达到所需的换热效果。实现了在不控制压缩机动作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冷凝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并且还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实现单独对其中一个换热器进行调节。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的步骤,具体包括:通过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确定平均冷媒温度值;根据平均冷媒温度值确定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以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均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设计中,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根据平均冷媒温度值确定的,即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平均冷媒温度值减设定常数至平均冷媒温度值加设定常数。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实现将第一换热器出口处的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换热器出口处的第二冷媒温度值,调整至更加接近平均冷媒温度值,实现了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压力差进行调节的作用,使两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加接近,从而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计算第一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一温度差值;计算第二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二温度差值;确定第一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度差值均大于设定差值,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设计中,通过调整第一节流部件能够调整第一换热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值,通过调整第二节流部件能够调整第二换热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值。由于平均冷媒温度值为实时计算得到的参数,故通过单独调整第一冷媒温度值或第二冷媒温度值,能够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更加接近。通过同时调整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能够快速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接近平均冷媒温度值。进而实现快速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压力差进行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组件,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根据环境温度值确定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调节风机组件转速,以使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设计中,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为不同尺寸的换热器,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不同,则两个换热器中会存在较高的压力偏差,通过调节风机组件的转速从而提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从而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出口处的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到所需的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内。通过调节风机组件的运行,实现了同时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回气过热度进入设定过热度范围。
在该设计中,通过同时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能够对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进行调节,使第一压缩机运行在合适的回气过热度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的空调器,包括:获取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和空调器的环境温度值;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用于第二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对应设置,第三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的空调器。在空调器开始运行时,根据空调器所处的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选择关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实现了根据环境温度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工作,能够提高低温制冷运行的可靠性,增大可运行温度范围。
其中,空调的环境温度值为室外机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室外环境温度值。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环境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基于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第一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的流通面积。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时,确定环境温度处于较高的温度范围内。当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则控制第二节流部件关闭,使冷媒不再流经第二换热器,仅通过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降低了流经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中冷媒的压力,提高了冷凝器在高温条件下运行的稳定性。如果第一冷媒温度值也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则认为冷媒温度过高,且换热器换热效果不良,此时空调器无法运行,开启过热保护,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避免空调器在过热条件下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三设定温度值;基于第一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第二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的流通面积。当环境温度小于第三设定温度值时,确定环境温度处于较低的温度范围内。当第一冷媒温度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则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此时仅通过流通面积较小的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即由于环境温度温度较低,换热速度较快,此时不需要大流量的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当第二换热器冷媒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也降低到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时,则判定冷媒温度过低,开启过冷保护模式,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避免空调器在过冷条件下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组件,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风机组件的运行状态。
在该设计中,风机组件运行能够提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因此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同时,配合控制风机组件的运行,能够进一步调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压缩机停止运行;和/或确定第二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三压缩机停止运行。
在该设计中,由于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一换热器,控制第二压缩机停止运行,避免损坏第二压缩机。由于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二换热器,控制第三压缩机停止运行,避免损坏第二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其中,图1和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器,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二换热器,130:第一节流部件,140:第二节流部件,150:压缩机组件,152:第一压缩机,154:第二压缩机,156:第三压缩机,160:第三换热器,170:风机组件,172:第一风机,174:第二风机,182:第一温度传感器,184:第二温度传感器,186:第三温度传感器,188:压力传感器,192:室内机,194:室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30、第二换热器120、第二节流部件140、压缩机组件150和第三换热器160。其中,第三换热器16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冷凝器。
第一节流部件130位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一节流部件130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二节流部件140位于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二节流部件140能够控制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通过管路相连,压缩机组件150的排气端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相连,从压缩机组件150排气端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换热。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经过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换热后的冷媒流入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组件150的回气端口相连,在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完成的低压冷媒流回压缩机组件150的回气端口,重新压缩成为高温高压冷媒。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并且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均设置了对应的第一节流部件130和第二节流部件140,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130和第二节流部件140的开度能够直接对流经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其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均与第三换热器160相连,且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与压缩机组件150的排气端口相连,即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通过将单一的冷凝器替换为用两个换热器组合形成的冷凝器,满足了冷凝器的设置需求,相比于单独一个冷凝器具有在相同流量下流动阻力更低,起到了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作用。并且实现了可以灵活地将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器100内。
可以选择打开第一节流部件130和第二节流部件140中的一个,实现仅通过一个换热器进行换热,实现了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可调。并且还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设置不同的冷媒流通面积,或者设置不同的换热系数,进一步增大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可调范围。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仅设置一个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空调器100,具有低温制冷运行的可靠性高及运行温度范围广的特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分别设置在空调器100壳体的两个侧壁位置。且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流通面积不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将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实现了在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高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入口管和出口管的数量。从而实现了降低在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中冷媒的流动阻力。并且由于将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不需要对设置在空调器100中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折弯处理,故可以选择将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厚度进行任意选择配置,提高了空调器100中换热器配置的灵活性。
具体地,当空调器100中的内部空间允许的尺寸为N毫米的情况下,而所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为M毫米,且M>N时,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将微通道换热器折弯设置,而微通道换热器能够折弯的角度与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相关,因此在微通道换热器无法满足折弯角度的情况下,无法将合适尺寸的微通道换热器设置在空调器中。本申请通过将M毫米的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设置为两个微通道换热器,其中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为K毫米,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为J毫米,J<N,K<N且J+K≥M,实现了两个微通道换热器距能够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内部空间中,并且还缩短了单个微通道换热器的长度,降低了冷媒流经换热器的压降。同时还可以对两个微通道换热器中扁管的内径进行设置,便于对换热器换热效果的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微通道换热器折弯设置,可以选择通过两个以上数量的微通道换热器替换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且每个微通道换热器的尺寸均小于空调器100内部空间所允许的最大尺寸,即每个微通道换热器均不需要折弯设置。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每个微通道换热器的设置的具体位置,提高了空调器10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其中,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翅片和扁管,扁管提供冷媒流动所需的空间,翅片能够提高换热器与外部空间的换热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内部空间允许的换热器尺寸为1092毫米,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尺寸均设置为1092毫米,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的入口管的扁管数量为85,出口管的扁管数量为30。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设置一个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增大了入口管和出口管的数量,在相同流量条件下,该实施例中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的流动阻力更低。并且通过两部分换热器的尺寸均可以设置为空调器100内部空间允许的最大尺寸,提高了换热器的总换热器面积。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30、第二换热器120、第二节流部件140、第一压缩机152和第三换热器160。其中,第三换热器16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冷凝器。
第一节流部件130位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一节流部件130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二节流部件140位于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二节流部件140能够控制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一压缩机152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入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的公共端相连,从第一压缩机152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分流至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经过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换热后的冷媒流入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压缩机152的回气端口相连,在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完成的低压冷媒流回第一压缩机152的回气端口,重新压缩成为高温高压冷媒。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组件150包括第一压缩机152,第一压缩机152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连,即第一压缩机152同时对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两个换热器输出冷媒。从第一压缩机152流出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进行换热,换热后进入第三换热器160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均与第一压缩机152相连,从第一压缩机152中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换热。通过调节对应的第一节流部件130和第二节流部的开度能够直接对流经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实现了在不需要控制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仅通过控制两个节流部件即能够调整冷凝器的整体换热效果。并且调整一个第一压缩机152的运行参数,能够直接对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两个换热器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可以选择设置两个以上的换热器作为空调器的冷凝器,并且每个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均与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110中的扁管的内径大于第二换热器120中扁管的内径,使第一换热器110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120中的流通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将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实现了在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高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入口管和出口管的数量。从而实现了降低在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中冷媒的流动阻力。并且由于将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不需要对设置在空调器100中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折弯处理,故可以选择将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厚度进行任意选择配置,提高了空调器100中换热器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将第一换热器110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相对设置较大,而将第二换热器120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设置相对较小,实现了在保证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110的长度小于第二换热器120的长度。能够将第一换热器110设置在空间相对较小的安装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将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设置在空调器100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长度的比值关系。具体地,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短,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大,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长,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小,从而实现了自由配置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尺寸,使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能够灵活地设置在空调器100内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上翅片的尺寸进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风机组件170和壳体,风机组件170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第三换热器160和第一压缩机152均设置在壳体内。风机组件170位于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对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等结构均设置在壳体内部,风机组件170的位置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对应设置,风机组件170运行能够使空调器100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实现了使外部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通过风机能够实现使换热器迅速完成换热的效果,避免由于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二换热器120之间存在冷媒流量偏差导致的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整体换热效果不良的问题。能够选择根据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出口位置的实际冷媒温度,对风机组件170的运行频率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82、第二温度传感器18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86。第一温度传感器182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位置,能够采集第一换热器110冷媒出口位置的冷媒温度。第二温度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能够采集第二换热器120冷媒出口位置的冷媒温度。第三换热器160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壳体上,能够采集空调器100的环境温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188,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压缩机的回气口处,用于采集第一压缩机152的回气温度值。压力传感器188设置在压缩机的回气口处,用于采集第一压缩机152的回气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回气压力值和回气温度值能够计算得到第一压缩机152的回气过热度。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0、第一节流部件130、第二换热器120、第二节流部件140、第二压缩机154、第三压缩机156和第三换热器160。其中,第三换热器16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作为空调器100中的冷凝器。
第一节流部件130位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一节流部件130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第二节流部件140位于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的管路上,第二节流部件140能够控制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第二压缩机154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三压缩机156的排气口与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入口相连,从第二压缩机154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入第一换热器110中进行换热,从第三压缩机156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入第二换热器120中进行换热。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经过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换热后的冷媒流入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第二压缩机154的回气口和第三压缩机156的回气口之间通过管路相连,第三换热器160的冷媒出口与第二压缩机154的回气口和第三压缩机156的回气口之间的管路相连,在第三换热器160中换热完成的低压冷媒流回第二压缩机154和第三压缩机156的回气端口,重新压缩成为高温高压冷媒。
可以选择设置两个以上的换热器作为空调器的冷凝器,并且每个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均连接单独一个压缩机的排气口。
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设置在室内机192中,第三换热器160设置在室外机194中。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组件150包括第二压缩机154和第三压缩机156,第二压缩机154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一节流部件130对应设置,即从第二压缩机154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一节流部件130后流入第三换热器160,从第三压缩机156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换热器120和第二节流部件140后流入第三换热器160。可以根单独调节对应压缩机,从而实现提高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换热效果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110中的扁管的内径大于第二换热器120中扁管的内径,使第一换热器110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120中的流通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为微通道换热器,通过将设置在空调系统中的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实现了在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高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入口管和出口管的数量。从而实现了降低在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中冷媒的流动阻力。并且由于将单独一个微通道换热器替换为两个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因而不需要对设置在空调器100中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折弯处理,故可以选择将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扁管厚度进行任意选择配置,提高了空调器100中换热器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将第一换热器110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相对设置较大,而将第二换热器120中供冷媒流过的扁管孔径设置相对较小,实现了在保证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110的长度小于第二换热器120的长度。能够将第一换热器110设置在空间相对较小的安装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将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凝器设置在空调器100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长度的比值关系。具体地,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短,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大,所需换热器的长度越长,则将换热器的流通面积设置的越小,从而实现了自由配置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尺寸,使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能够灵活地设置在空调器100内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上翅片的尺寸进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风机组件170和壳体,风机组件170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第三换热器160和第一压缩机152均设置在壳体内。风机组件170位于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对的位置。
风机组件170包括:第一风机172和第二风机174,第一风机172位于距离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距离较近的位置,第二风机174位于距离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较远的位置,第一风机172的扇叶直径大于第二风机174的扇叶直径。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70的位置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相对应设置,风机组件170运行能够使空调器100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实现了使外部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风机组件170包括设置位置不同,且扇叶直径不同的第一风机172和第二风机174。由于第一风机172和第二风机174的设置位置不同,且扇叶直径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打开第一风机172或第二风机174,从而实现对第一换热器110和第二换热器120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的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利用单个风机具有出风量大,且空间占用率低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82、第二温度传感器18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86。第一温度传感器182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出口位置,能够采集第一换热器110冷媒出口位置的冷媒温度。第二温度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20的冷媒出口位置,能够采集第二换热器120冷媒出口位置的冷媒温度。第三换热器160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壳体上,能够采集空调器100的环境温度。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502,采集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以及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
步骤S504,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根据获取的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对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进行调整,使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达到所需的换热效果。实现了在不控制压缩机动作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冷凝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并且还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实现单独对其中一个换热器进行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包括: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开启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以及关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
其中,关闭第一节流部件,能够使冷媒不再流经第一换热器,压缩机组件中的冷媒仅流经第二换热器。关闭第二节流部件,能够使冷媒不再流经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组件中的冷媒仅流经第一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不同的冷媒流通面积,通过控制冷媒仅流经单独一个第一节流部件或第二节流部件,从而能够对冷媒换热效果进行调整。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二中的空调器,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602,采集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以及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
步骤S604,计算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的平均值,确定平均冷媒温度值;
步骤S606,根据平均冷媒温度值确定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步骤S608,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以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均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根据平均冷媒温度值确定的,即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平均冷媒温度值减设定常数至平均冷媒温度值加设定常数。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实现将第一换热器出口处的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换热器出口处的第二冷媒温度值,调整至更加接近平均冷媒温度值,实现了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压力差进行调节的作用,使两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加接近,从而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平均冷媒温度值为Te,则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Te-1至Te+1。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702,计算第一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一温度差值;
步骤S704,计算第二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二温度差值;
步骤S706,判断第一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度差值是否均大于设定差值,判断结果为是则继续执行步骤S706,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708;
步骤S708,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节流部件能够调整第一换热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值,通过调整第二节流部件能够调整第二换热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值。由于平均冷媒温度值为实时计算得到的参数,故通过单独调整第一冷媒温度值或第二冷媒温度值,能够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更加接近。通过同时调整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能够快速使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接近平均冷媒温度值。进而实现快速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压力差进行调节。
当判定第一温度差值和第二温度差值大于设定差值时,当第一换热器的温度较高,第二换热器温度较低时,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直至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的步骤包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低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至高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通过调小第一节流部件的开度,使第一冷媒温度值逐渐降低。平均冷媒温度值随着第一冷媒温度值降低而降低,直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温度差小于1℃。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低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至高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通过调大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使第二冷媒温度值逐渐升高。平均冷媒温度值随第二冷媒温度值升高而升高,直到第二冷媒温度值和第一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温度差小于1℃。
在再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为低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至高于平均冷媒温度值1℃。通过调小第一节流部件的开度,同时调大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使第一冷媒温度值逐渐降低,使第二冷媒温度值逐渐升高,直到第二冷媒温度值和第一冷媒温度值与平均冷媒温度值的温度差小于1℃。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同时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能够快速使第一冷媒温度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接近,并且在调节节流部件开度时,平均冷媒温度值的变化量较小,便于后续对平均冷媒温度值进行控制的步骤。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能够使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实现提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作用。
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位于距离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距离较近的位置,第二风机位于距离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较远的位置,第一风机的扇叶直径大于第二风机的扇叶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打开第一风机或第二风机,从而实现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的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仅利用单个风机,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风机的风机组件具有出风量大,且空间占用率低的效果。
灵活设置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位置,使风机组件的空间占用率进一步降低。具体地,将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扇叶不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其中包括将第一风机的扇叶与第二风机的扇叶的朝向设置相同,并且第一风机的扇叶和第二风机的扇叶前后部分重叠设置,或者将第一风机的扇叶与第二风机的扇叶的朝向设置不同。关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设置位置需要能够使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起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动作能够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整的作用。
可以选择的是,将风机组件设置为两个以上,且每个风机的扇叶尺寸不同,进一步提高了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的作用。
如图8所示,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之后,根据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风机组件运行的步骤,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802,获取环境温度值,根据环境温度值确定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
步骤S804,调节风机组件转速,直至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为不同尺寸的换热器,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不同,则两个换热器中会存在较高的压力偏差,通过调节风机组件的转速从而提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冷凝器的换热效果。从而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出口处的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到所需的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内。通过调节风机组件的运行,实现了同时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行调节。
根据环境温度值能够确定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在空调器中预存一个温度修正系数,根据环境温度值和温度修正系数能够确定目标温度值。具体如Ts=T4+A。再根据Ts设置相应的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具体为[Ts-1,Ts+1]。
其中,Ts为目标温度值,T4为环境温度值,A为温度修正系数。
温度修正系数可以为一个固定的常数。
温度修正系数也可以与环境温度值存在对应关系。对环境温度值与温度修正系数建立对应关系,并将对应关系存储在空调器的存储器中,当检测到环境温度值时,通过查表的方式能够确定环境温度值对应的温度修正系数,根据温度修正系数和环境温度值确定目标温度值。
通过控制风机组件使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的步骤如下:
当平均冷媒温度值大于Ts+1时,控制风机组件提高转速运行。
当平均冷媒温度值小于Ts-1时,控制风机组件降低转速运行。
如图9所示,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902,确定第一压缩机的设定过热度范围;
步骤S904,获取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
步骤S906,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回气过热度进入设定过热度范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同时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能够对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进行调节,使第一压缩机运行在合适的回气过热度范围内。
具体地,在空调器出厂之前以预设的形式设定第一压缩机的设定过热度范围。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获取第一压缩机的回气温度值和回气压力值。根据回气压力值查找对应的饱和温度值,通过回气温度值与饱和温度值作差得到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
当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大于设定过热度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以相同速率打开,当检测到回气过热度进入到设定过热度范围内,停止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打开动作,并保持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
当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小于设定过热度范围的最小值时,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以相同速率关闭,当检测到回气过热度进入到设定过热度范围内,停止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关闭动作,并保持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了通过调节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对压缩机回气过热度调节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为微通道换热器。
实施例六: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三中的空调器,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2,获取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和空调器的环境温度值;
步骤S1004,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开闭状态。
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选用微通道换热器,且第一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开始运行时,根据空调器所处的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选择关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实现了根据环境温度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工作,能够提高低温制冷运行的可靠性,增大可运行温度范围。
第一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关状态,从而实现对冷媒流经的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的调整。
具体地,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第二节流部件,关闭第一节流部件,仅打开冷媒流通面积较小的第二换热器,提升换热器中的高压压力,提高空调器在低温环境下制冷的稳定性。
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第一节流部件,关闭第二节流部件,仅打开冷媒流通面积较大的第二换热器,降低换热器的高压压力,能够保证换热器在高温条件下稳定高效运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根据空调器所处的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选择关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步骤,需要先判定环境温度值与第一设定温度值和第三设定温度值的关系。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值为最大阈值,第三设定温度值为最小阈值。
如图11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1102,判定环境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
步骤S1104,基于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第一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判定环境温度值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则认为环境温度值大于设定的最大阈值,此时判断第二冷媒温度值是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如果第二冷媒温度值小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则保持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同时开启。如果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则关闭第二节流部件,仅通过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由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较大,则能够降低高压压力,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检测到第一冷媒温度值也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时,则判定第一换热器也处于过热运行状态,此时空调器开启过热保护,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均处于关闭状态。避免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过高,导致空调系统损坏。
具体地,将第一设定温度值设置为50℃,当检测到环境温度高于50℃,将换热器最高温度阈值作为第二设定温度值,判断第二冷媒温度值是否大于换热器最高温度阈值,如果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换热器最高温度阈值,则控制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此时冷媒仅经过冷媒流通面积较大的第一节流部件。此时仅采集第一节流部件冷媒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如果检测到第一冷媒温度值大于换热器最高温度阈值,则判定换热器处于过热运行状态,控制第一节流部件也关闭。
如图12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1202,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三设定温度值;
步骤S1204,基于第一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第二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判定环境温度值小于第三设定温度值,则认为环境温度值小于设定的最小阈值,此时判断第一冷媒温度值是否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如果第一冷媒温度值大于第四设定温度值,则保持第二节流部件和第一节流部件同时开启。如果第一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则关闭第一节流部件,仅通过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由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流通面积较小,则能够提高高压压力,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检测到第二冷媒温度值也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时,则判定第二换热器也处于过冷运行状态,此时空调器开启过冷保护,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均处于关闭状态。避免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温度过过低,导致空调系统损坏。
具体地,将第三设定温度值设置为10℃,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10℃,将换热器最低温度阈值作为第四设定温度值,判断第一冷媒温度值是否小于换热器最低温度阈值,如果第一冷媒温度值小于换热器最低温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此时冷媒仅经过冷媒流通面积较小的第二节流部件。此时仅采集第二节流部件冷媒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如果检测到第二冷媒温度值小于换热器最低温度阈值,则判定换热器处于过冷运行状态,控制第二节流部件也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风机组件的运行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组件运行能够提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因此根据环境温度值、第一冷媒温度值和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的同时,配合控制风机组件的运行,能够进一步调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其中,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第一风扇距离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对较近,第二风扇距离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对较远。
具体地,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10℃,当检测到如果第一冷媒温度值T1小于换热器最低温度阈值TL时,通过关闭第一节流部件,使冷媒不再流经第一换热器。随着环境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当检测到第二冷媒温度值T2满足TL+2≤T2≤TL+4时,控制第二风扇停止运行。当检测到T2满足TL≤T2≤TL+2时,控制第一风扇降低运行速度;当检测到T2≤TL时,控制第一风扇也停止运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检测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对应的压缩机停止运行。
具体地,当检测到第一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则控制第一换热器相对应第二压缩机停止运行。当检测到第二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则控制第二换热器对应的第三压缩机停止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一换热器,控制第二压缩机停止运行,避免损坏第二压缩机。由于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时,冷媒无法流经第二换热器,控制第三压缩机停止运行,避免损坏第二压缩机。
实施例八: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若干具体的步骤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的方法过程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发明的精神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
第一节流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一节流部件适于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
第二节流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第二节流部件适于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的排气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
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管路相连,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回气端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壳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组件以使空气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第一风机;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距离;
其中,第一风机的扇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风机的扇叶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中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流通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回气端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
第三压缩机,所述第三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相连;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回气口和所述第三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7.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动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确定平均冷媒温度值;
根据所述平均冷媒温度值确定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调节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以使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均进入所述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与所述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一温度差值;
计算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与所述平均冷媒温度值的第二温度差值;
确定所述第一温度差值和所述第二温度差值均大于设定差值,调节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环境温度值;
基于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一设定温度值范围,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值确定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
调节所述风机组件转速,以使所述平均冷媒温度值进入第二设定温度值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
调节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开度,直至所述回气过热度进入设定过热度范围。
12.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4或6中任一项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一冷媒温度值、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位置的第二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空调器的环境温度值;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值、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值、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
基于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值、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小于第三设定温度值;
基于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小于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关闭;或基于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小于所述第四设定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关闭。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值、所述第一冷媒温度值和所述第二冷媒温度值,控制所述风机组件的运行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停止运行;和/或
确定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三压缩机停止运行。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2010759802.6A 2020-07-31 2020-07-31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8789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9802.6A CN111878980A (zh) 2020-07-31 2020-07-31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9802.6A CN111878980A (zh) 2020-07-31 2020-07-31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78980A true CN111878980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05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9802.6A Pending CN111878980A (zh) 2020-07-31 2020-07-31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789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1650A (zh) * 2021-05-26 2021-08-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换热器及换热器冷媒流量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0232A (zh) * 2008-02-28 2011-01-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US20130227985A1 (en) * 2010-12-08 2013-09-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4879950A (zh) * 2015-05-26 2015-09-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一体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57162U (zh) * 2015-06-09 2015-11-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9823355A (zh) * 2019-01-11 2019-05-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机组
CN110319541A (zh) * 2019-06-28 2019-10-11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排量变频多联机系统的卸载调节控制方法
CN111231611A (zh) * 2020-02-24 2020-06-0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0232A (zh) * 2008-02-28 2011-01-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US20130227985A1 (en) * 2010-12-08 2013-09-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4879950A (zh) * 2015-05-26 2015-09-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一体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57162U (zh) * 2015-06-09 2015-11-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9823355A (zh) * 2019-01-11 2019-05-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机组
CN110319541A (zh) * 2019-06-28 2019-10-11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排量变频多联机系统的卸载调节控制方法
CN111231611A (zh) * 2020-02-24 2020-06-05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双排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1650A (zh) * 2021-05-26 2021-08-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换热器及换热器冷媒流量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13768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679205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GB2569898A (en) Air conditioner
CN110337570B (zh) 空调装置
KR100248683B1 (ko) 냉동장치
US10907866B2 (en) Refrigerant cycl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90337359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1498668B1 (en) Heat source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493460B2 (ja) 冷凍装置
JP200625047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869941B (zh)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US8769968B2 (en) Refrigera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WO2019102538A1 (ja) 空調機
US20200309433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working fluid in hvacr systems
CN111878980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65914A1 (ja) 冷凍装置
WO202202984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272598B (zh) 空调机
CN113646597B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706568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50043089A (ko) 히트 펌프
JP7216258B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798633A (zh)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JP7284381B2 (ja) 冷凍装置
JP202403463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