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70605A -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70605A
CN111870605A CN202010728991.0A CN202010728991A CN111870605A CN 111870605 A CN111870605 A CN 111870605A CN 202010728991 A CN202010728991 A CN 202010728991A CN 111870605 A CN111870605 A CN 111870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patitis
hbv
oleanane
diol
vir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89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巫秀美
杜雯雯
薛志革
杨红
夏梦恺
李娇
李贵轲
赵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al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al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7289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706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70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706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56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6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liver or gallbladder disorders, e.g.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cholagogues, litholy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ir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在制备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活性,在第8天时于100微克/毫升浓度下其抑制HBsAg和HBeAg分泌的强度皆超过阳性药物α‑干扰素与拉米呋啶;该浓度下其对HBV‑DNA复制的抑制强度接近阳性药物拉米呋啶并超过α‑干扰素。以上表明该3β,28‑齐墩果烷二醇可预期用于制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之非核苷类药物的用途;具体而言,该化合物具有用于制备HBV‑DNA抑制剂、HBsAg抑制剂、HBeAg抑制剂的用途,且其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成本低,且原料来源广泛,容易进行产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该化合物为五环三萜酸类衍生物,其化学式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其具有确切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活性、并可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DNA的复制,可预期用于制备清除HBsAg和HBeAg、抑制HBV-DNA复制,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之非核苷类创新型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故又称为病毒性乙肝。HBV是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一员,为部分环状DNA病毒,其形状为直径42纳米的球形颗粒,广泛存在于肝脏、胰腺、淋巴细胞等组织中,并且不断复制。HBV是奇特的病毒,在其它动物中较少有传染性,唯有在人体或者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体内才能得以复制。该病毒通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的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进行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因其分为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家庭内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性传播等多种方式,对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据有关资料,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比较容易清除,但是组织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很难清除。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HBsAg阳性是判断HBV感染的金标准。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出现者成为HBV病毒携带者。HBsAg滴度越大,其合并乙肝核心抗原HBeAg、HBV-DNA阳性和DNA多聚酶活性升高的几率就越大,因而传染性越强。因此,抑制HBsAg的分泌和复制是研发抗乙肝病毒药物中的一个重要靶标和检测标的。北京地坛医院吴淑云等报告:HBsAg清除和乙肝闭环共价DNA(cccDNA)存在一定相关性,清除HBsAg是cccDNA水平显著降低的标志。2002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CHB)患者,如在肝硬化前有效清除HBsAg,则其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率将降低60倍。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和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的乙肝治疗指南中均将HBsAg血清清除作为治疗终点判定标准之一。据200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报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患者48周后停药,随访1、2、3、4年,其HBsAg清除率分别为3%、6%、8%和11%,而单独用拉米夫定者对HBsAg清除率于停药后1、2、3、4年仅为0%、0%、0%和3%。目前,国内外虽已有HBsAg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但在治疗急、慢性乙肝的一线用药中,未见靶点为清除HBsAg的特效药物。
乙肝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HBV内核的结构蛋白,在乙肝病毒繁殖时大量产生。乙肝病毒HBV具有所有已知DNA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仅3.2kb),其基因主要编码为五种蛋白(S、C、E、P、X)。C蛋白为病毒核心蛋白,而E蛋白是C蛋白的一部分,成为乙肝e抗原(HBeAg),其是已经编码好但未组装到病毒颗粒中的蛋白、在病毒复制时会分泌到患者血液中去。临床上,通常将血清HBeAg作为HBV复制、传染性、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治疗应答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志物。该抗原与HBV DNA密切相关,是临床上表达病毒复制非常实用的血清标志物。血清HBeAg阳性患者说明其体内有HBV复制,故而有较高的传染性;患者HBeAg表达越高说明该患者传染性越强。同理,抑制HBeAg的分泌和复制也是研发抗乙肝病毒药物中的一个重要靶标和检测标的。HBeAg清除说明体内有着持续的HBV抑制、ALT正常、组织炎症坏死减轻、肝硬化发生的几率降低。因此,血清HBeAg被认为能够反映更为稳定的治疗效果,HBeAg血清清除标志着患者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2002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认为:对于CHB患者,如在肝硬化前获HBeAg清除,则其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率将降低10倍。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和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的指南中均将HBeAg血清清除作为治疗终点判定标准之一。所以,能够抑制、降低HBeAg的表达或活性的药物也即属于能有效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药物。
近几年随着肝病的研究,发展了标准化的HBV-DNA的分析,大大推进了对乙肝患者病情的了解。HBV-DNA的定量分析能预测乙肝的严重性及其预后,因为HBV-DNA持续阳性(即持续病毒血症)容易使乙肝病情进展和加重;高乙肝病毒(HBV-DNA)含量容易促进肝硬化的形成;HBV-DNA持续存在是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高危因素。特别是病毒含量较高、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或合并其它肝病者,体内持续高浓度的HBV-DNA,可导致其代偿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肝重症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时必须认识到,HBV-DNA水平与肝脏组织学的关系极其密切:文献报道经抗病毒治疗,肝脏纤维化的改善、消除明显;近期国际肝病会议报导,强效和低耐药性的抗病毒治疗,随着HBV-DNA的降低和转阴,可观察到肝硬化出现不同程度的逆转。因此,现在主张肝硬化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因此,HBV-DNA指标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HBV-DNA的水平是决定慢性乙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在抗病毒治疗中,根据HBV-DNA的治疗反应,判断是否病毒学早期应答进而决定长期用药的策略以取得持续性的病毒学应答,达到持续病毒抑制的目的;根据HBV-DNA持续抑制情况争取病毒持续阴性,以争取达到抗病毒最终治疗目标;根据HBV-DNA持续完全受到抑制,也显示出了cccDNA的不同程度好转和消失;在抗病毒治疗中,以HBV-DNA的变化来评估和预防抗病毒药物所引起的病毒变异及耐药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生病毒变异或耐药时,HBV-DNA的变化是唯一的最先的信号和诊断依据,也是治疗耐药和改变治疗策略的指导和依据。
因此,对HBV-DNA的抑制程度在乙肝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上有着新的重大意义,对疗效的观察、对评估乙肝预后及耐药危险性均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所以,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均将HBV-DNA检测不到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治疗终点之一。我国新药开发指南中也将受测化合物对于HBV-DNA的抑制强度视为评价治疗乙肝药物药效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乙肝患者的用药主要分为保肝降酶、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和调节免疫等数个大类。抗病毒是根本方法,而保肝降酶只是辅助治疗,多治标而鲜见治本。虽然近些年来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目前对于病毒性乙肝临床上的治疗方案只能达到血清中抑制HBV复制和继发感染,最主要药物仍是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呋啶(3-TC)、恩替卡韦、阿德福韦(ADV)、替比夫定等,还有处于临床试验期中的emtricitabine、tenofovir、clevuding等。核苷类药物部分优点为:生物利用度高,口服较安全。然而,它们虽然能暂时性地控制病情,但一则售价昂贵;二则长期使用均可出现耐药性,以及停药后出现HBV-DNA、ALT及肝组织学等指标不同程度的反弹;三是长期使用核苷类药物出现的较为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良作用,例如肾脏损伤、婴儿致畸等。最为头痛的是:病毒耐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治愈率,因为核苷类药物对病毒复制是可逆的,所以对大部分患者若欲达到最大疗效,疗程必须在一年以上,如此其耐药性随之出现,就达不到预期之效果。且核苷类药物还有难以清除cccDNA、治疗一年后HBsAg难以阴转等不足之处。
干扰素(α、β-干扰素)以及重组干扰素类等来源于人白细胞的生物工程类抗病毒药物近期成为研究和治疗CHB热点药物,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其既可通过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细胞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害,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和肝脏生理功能;又可以增强免疫作用,通过加强体内自然杀伤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可以促进杀伤T细胞去杀伤被病毒感染细胞,因此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因此,干扰素日渐成为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病毒的首选药物,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只要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为阳性,很可能其体内乙肝病毒已发生变异,病毒复制活跃、有传染性、已变异的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不敏感,复发率高,因此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总有效率不高,且引起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大,因而造成临床上难以广泛使用。且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不适宜应用。为克服上述α-干扰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制约其临床应用的缺陷,本发明也将其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进行对照试验。
必须说明的是: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其实只是病毒复制的抑制剂,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就会损伤宿主细胞。这些抗病毒药物(多为核苷类药物)还存在上述毒副作用大、易引起病毒基因突变、停药后易反跳等缺点,因此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是当今药物研发领域的当务之急。其对于治疗我国大量的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控制传染源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所以,从民族民间长期使用的天然药物中发现新的非核苷类乙肝病毒抑制剂及此类能够抑制HBV-DNA复制的先导化合物有着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并有着辽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此目的,发明人以前曾完成多项抗乙肝病毒天然产物及其结构改造衍生物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发现了多种清除HBsAg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的化合物,从而说明从天然产物及其合成衍生物中筛选出能够防治乙肝病毒感染的创新性药物是可行的。[参见:“一类对映桉烷醇类倍半萜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刘光明、于荣敏、李海波等;ZL200610053827.4);“2β-羟基冬青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李校堃、赵昱、黄可新、李海波等;ZL 200610053749.8);“2α,3β-二羟基–5,11(13)–二烯桉烷–12–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张礼和、孙汉董、李海波等;ZL 200610053601.4);“艾里莫芬烷内酯抑制乙肝病毒的用途及其药物组合物”(赵昱、李海波、杨雷香、周长新等;ZL 03153691.3);“一种艾里莫芬内酯酸天然产物及其应用”(赵昱、周长新、施树云、王晓雨等;ZL200610053575.5);“一种桉烷型倍半萜酸及其用途”(赵昱、刘光明、李海波、巫秀美等;ZL200610053579.3);“六棱菊属植物提取物在制备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及乙肝病毒的药物组合物中的用途”(赵昱、周长新、于荣敏、白骅;ZL 200510132508.8);“1β–氧代–5,11(13)–二烯桉烷–12–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李校堃、黄可新、李海波等;ZL200610053610.3);“1β-羟基冬青酸抑制乙肝病毒的医药用途”(赵昱、李校堃、黄可新、巫秀美等;ZL 200610053625.X);“1-氧-取代苯甲酰奎尼酸化合物及其抑制乙肝病毒用途”(李校堃、胡利红、巫秀美、赵昱等;ZL 200810062451.2);近期,本发明人团队从天然产物为起始模板合成的衍生物中发明了新型抗HBV活性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HBV药物中的应用:含溴二氢黄酮醇木脂素(ZL 201010181451.1),A环偶合黄酮木脂素(ZL 201010181892.1),含苄氧基黄酮木脂素(ZL 201010181644.7),B/E双甲氧基水飞蓟宾(ZL 201010181499.2),槲皮素二聚体黄酮(ZL 201010181869.2),一种苯骈苯丙素(ZL 201010181533.6),B环乙氧基二氢黄酮醇(ZL 201010181512.4),取代异水飞蓟宾(ZL 201010181679.0),A环取代水飞蓟宾酯(ZL 201010181721.9),E环溴取代水飞蓟宾(ZL 201010181632.4),E环去甲氧水飞蓟宾(ZL 201010181731.2),乙酰胺脱氢水飞蓟宾(ZL 201010181523.2),一种角型黄酮木脂素(ZL 201010181503.5),双烯丙基黄酮木脂素(ZL 201010181908.9),双甲基脱氢水飞蓟宾(ZL 201010181775.5),双胺甲酰脱氢水飞蓟宾(ZL 201010181504.X),黄酮木脂素(±)Scutella prostin A(ZL 201010181362.7),芳氨甲酰脱氢水飞蓟宾(ZL201010181414.0),E环碘取代水飞蓟宾(ZL 201010181661.0),B环乙氧基水飞蓟宾(ZL201010181500.1),A环二氧六环黄酮木脂素(ZL 201010181411.7),脱氢水飞蓟宾双醚(ZL201010117317.5),一类脱氢水飞蓟宾三烷基醚(ZL 200910099405.4),异戊烯基氧基取代的脱氢水飞蓟宾醚(ZL 200910099404.X),7及20位脱氢水飞蓟宾双烷醚(ZL200910099403.5),A环上取代的水飞蓟宾醚(ZL 200910099042.4),双烯丙基取代的水飞蓟宾醚(ZL 200910099041.X)。毋庸置疑,继续从天然产物及其结构改造衍生物中寻找能够有效防治HBV的先导化合物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也因此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新药研制重大专项之一。
天然产物齐墩果酸是广布于植物界的五环三萜酸类天然活性成分,主要见于木犀草科、龙胆科、伞形科、五加科、葫芦科等,在多种植物块根、茎叶中均有分布。药理研究报道:其有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急慢性肝损伤作用,可以使肿大的线粒体与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得到恢复;还可使急慢性肝损伤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坏死、减轻炎症反应。齐墩果酸治疗可以使损伤大鼠肝内甘油三酯蓄积减少,糖原量增多。齐墩果酸还显著降低急慢性肝损伤及肝硬化实验动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血清γ-球蛋白,并与组织学观察所见之肝脏有关炎症反映减轻相一致。齐墩果酸可以促使大鼠残留肝脏的核分裂象数目显著增多,从而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功能;服用齐墩果酸还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病变程度,肝胶原蛋白含量减少,从而具有防止肝硬化的作用。齐墩果酸应用于临床的报导包括:上海传染病医院等单位应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80例,治愈率高达64.8%;治疗慢性肝炎298例,显效率为43.7%。以上药理学研究或临床应用研究皆将该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作为保肝药物,其结构改造衍生物见报于抗病毒治疗方面之文献相对较少,齐墩果酸衍生物治疗DNA类病毒感染,尤其是其用于抗乙肝病毒方面(包括抑制乙肝HBsAg和/或HBeAg抗原、抑制HBV-DNA复制)的新用途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故此从齐墩果酸衍生物中寻找抗乙肝病毒领域的活性化合物、也即将此类结构改造使其具有抗DNA类病毒活性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其中发现能有效抑制HBsAg或HBeAg分泌、HBV-DNA复制的先导化合物更是极具希望的挑战。
因此,我们将该天然五环三萜酸选做起始物,对其结构进行合理改造,通过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手段,设计了包括式(1)所示结构在内的一系列的齐墩果酸衍生物,我们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发现能抑制HBsAg和/或HBeAg分泌、抑制HBV-DNA复制的齐墩果酸衍生物类先导化合物,从而将其进一步开发成具有能清除HBsAg和/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治疗慢性乙肝的创新性药物。
为了探索这个领域,我们设计并制备了式(1)所示之齐墩果酸的3β,28-齐墩果烷二醇衍生物,将原先只存在于C环的双键通过现代合成技术制备出同时存在于C环和D环的异环共轭双键,增加分子中段SP2杂化态分子数目,使该齐墩果酸衍生物之共轭程度增高;同时将28位羧酸进行还原,将其羧基还原成羟甲基,以期基于该天然药物发现超乎寻常的具有清除HBsAg和/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的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式(1)所示的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用于制备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式(1)化合物可有效抗乙肝病毒HBV。
Figure BDA0002603051130000061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式(1)化合物在制备HBsAg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式(1)化合物在制备HBeAg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式(1)化合物在制备HBV-DNA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式(1)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市售的齐墩果酸在重氮甲烷作用下形成齐墩果酸甲酯;再在二氧化硒存在下,一步反应将12位双键氧化异构,随后再以氢化铝锂在无水四氢呋喃中将28位羧基还原成羟甲基。从而制备得到式(1)所示之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清除HBsAg和HBeAg、抑制HBV-DNA复制功效的式(1)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溶剂化物,可与药用辅料或载体组成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为含有治疗有效量的作为活性成分的由式(1)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其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可以是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栓剂、膜剂、滴丸剂、贴片剂、皮下植埋剂、外用搽剂、口服液或软膏剂,还可以采用现代制药界所公知的控释或缓释剂型或纳米制剂。
发明人设计的式(1)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与天然齐墩果酸相比较,具有结构和物化性质上差异化的特征,包括其疏水性、芳香性、吉布斯自由能、氢键受体、电性、分子间范德华力,以及3D构象、伸展方向、分子重心、共轭程度、电性分布中心等特质均与齐墩果酸有所差异;且式(1)化合物分子量比齐墩果酸减少了16个质量单位。除此之外,C环和D环电子云构型比齐墩果酸而言发生了重大改变。上述特征都决定了式(1)所示化合物之三维构象与HBsAg、HBeAg、HBV-DNA之3D空间结构相结合之配体-受体结合复合物形态和结合方式都可能产生差别,其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其结合自由能等均会产生较大的改变,因而可能在抑制HBsAg或HBeAg分泌、HBV-DNA复制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HepG2.2.15细胞是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转染HBV基因衍生而得,该细胞系可以稳定的进行HBV基因组的复制,细胞上清也可以测得到HBV-DNA。我们测试了式(1)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作用,及其对HepG2.2.15细胞中HBV-DNA复制的抑制活性,以期最终获取能够有效清除HBsAg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实体。试验结果发现:该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之活性,在共培养第8天时,该化合物于100微克/毫升浓度下抑制HBsAg分泌的强度是阳性对照药物1(100微克/毫升拉米呋啶)的1.54倍、阳性对照药物2(10000单位/毫升α-干扰素)的3.26倍;其于100微克/毫升浓度下抑制HBeAg分泌的强度分别是阳性对照药物α-干扰素(10000单位/毫升)的2.45倍、拉米呋啶(100微克/毫升)的2.91倍;在100微克/毫升浓度时,式(1)化合物对HBV-DNA的抑制率是高浓度α-干扰素(10000单位/毫升)的2.87倍、接近相同浓度的拉米呋啶的抑制强度。以上说明式(1)化合物有着意想不到的抗HBV效果,从而可以预期其作为清除HBsAg和/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之活性先导化合物继续开发。并可预期进一步优化发展为清除乙肝HBsAg或HBeAg抗原、抑制HBV-DNA复制的创新类非核苷类创新药物。
综上所述,我们从齐墩果酸衍生而成的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既有结构上的独特性,又具有抗HBV作用的新颖性,并在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中既发现了不寻常的抑制乙肝HBsAg和/或HBeAg活性、以及抑制HBV-DNA复制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慢性乙肝(CHB)之非核苷类药物之活性先导化合物。经本发明人详细的文献查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关该化合物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制备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报道。五环三萜酸类式(1)化合物对于HBsAg、HBeAg和HBV-DNA的强效抑制属于意想不到的发现,有着确切的原创性,据此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有益之处在于:首次发现式(1)所示之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具有清除HBsAg或HBeAg、抑制HBV-DNA复制,并在防治乙肝病毒方面的成药潜力,为开发成为抗HBV之非核苷类创新药物、开发治疗病毒性乙肝的创新药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具有潜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发明再一特点为:本发明之合成起始物齐墩果酸分布广泛、来源方便,价格低廉。式(1)化合物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原料来源丰富易得,成本低,污染小,利于节能减排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产业化前景十分明确。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人通过化学合成,并通过层析手段纯化得到该既能强效抑制乙肝HBsAg和HBeAg的分泌、又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活性的一个齐墩果酸衍生而成的式(1)所示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又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综合解析推导验证了其化学结构。本发明人发现,式(1)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乙肝HBsAg和HBeAg的分泌以及HBV-DNA的复制具有确切及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该化合物具有用药安全、强效清除HBsAg和HBeAg、抑制HBV-DNA复制的特点。因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发明人所设计并合成的式(1)所示之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可以用于制备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非核苷类药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分别用式(1)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HBV-DNA复制之抑制作用试验的结果,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实施例给出了式(1)化合物的合成、结构鉴定和活性数据。若无特别说明,本发明的百分比指的是重量百分比。必须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式(1)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的制备
Figure BDA0002603051130000081
其中,Oleanolic acid是指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methyl ester是指齐墩果酸甲酯;CH2N2是指重氮甲烷,Et2O是指乙醚;SeO2是指二氧化硒;AcOH是指醋酸;LiAlH4是指氢化铝锂;dry THF是指无水四氢呋喃;Me是指甲基;reflux是指回流反应;rt是指室温。
1.1仪器与试剂
紫外光谱用Shimadzu UV-24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由INOVA型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VARIAN INOVA-400MHz)测定(四甲基硅醚TMS为内标);电喷雾质谱ESI-MS由Bruker Esquire 3000+质谱仪测定;柱层析用硅胶(100~200,200~300和300~400目)以及薄层层析用硅胶GF254(10~40目)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其中石油醚沸程为60~90℃;高效液相检测(HPLC)使用安捷伦1100仪;薄层制备层析(PTLC)用Merck公司的铝箔硅胶板;柱色谱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采用瑞典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AB公司产品;薄板(TLC)检测用254nm和365nm的紫外灯;显色剂用碘蒸气、10%硫酸-乙醇以及磷钼酸溶液。
1.2中间体起始物式(2)化合物3β-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羧酸甲酯的制备
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4.57克齐墩果酸(购自四川禾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LC检测纯度99%),以乙醚﹕四氢呋喃(1﹕1,V/V)混合溶液40毫升溶解。在通风橱内,磁子搅拌下以分液漏斗滴入新制备的重氮甲烷的乙醚溶液15毫摩尔,生成大量白色絮状固体,待气泡溢出消失后,继续反应50分钟。滴入1M盐酸溶液,至无气体放出(消除过量重氮甲烷),布氏漏斗过滤,将白色固体与水层分开,固体先以30毫升0.1N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以双蒸水洗至滤下液为中性,减压干燥,得到白色固体粗产物4.62克。硅胶柱层析,以氯仿-丙酮(100﹕1~1﹕1)洗脱,TLC薄层检测,收集纯品,得到式(2)化合物,即中间体起始物齐墩果酸甲酯3.68克,Rf(石油醚﹕醋酸乙酯=5﹕1)=0.31,熔点189~191℃(二氯甲烷)。核磁共振氢谱1H-NMR(400MHz,氘代氯仿)δ:0.72(单峰,3H),0.78(单峰,3H),0.89(单峰,3H),0.90(单峰,3H),0.92(单峰,3H),0.98(单峰,3H),1.13(单峰,3H),2.86(1H,双双峰,J=14.0,4.0Hz,H-18),3.20(1H,双双峰,J=10.4,4.0Hz,H-3),3.66(单峰,3H,CO2 Me),5.28(宽单峰,1H,H-12);电喷雾质谱ESI-MS:m/z 471[M+H]+。上述谱学数据与文献报道之式(2)化合物3β-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羧酸甲酯,即齐墩果酸甲酯一致。
1.3中间体式(3)化合物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羧酸甲酯的制备:
在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1.2项下制备而得的中间体起始物齐墩果酸甲酯1.41克,以20毫升醋酸搅拌溶解;搅拌下加入840毫克二氧化硒,反应混合液回流反应4小时。TLC检测反应完成后,冷却后过滤,滤液加入30毫升水和30毫升二氯甲烷。分层后,水层以二氯甲烷30毫升萃取三次;合并有机层,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至微碱性,再以水洗至中性。以无水硫酸镁干燥过夜,过滤,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的粗产物以50克硅胶柱反复层析,石油醚-醋酸乙酯(100﹕1~1﹕1)洗脱,TLC检测,合并含目标产物流份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白色无定形固体241.9毫克。电喷雾质谱ESI-MS:m/z 469[M+H]+。熔点:109~110℃(二氯甲烷);核磁共振氢谱1H-NMR(400MHz,氘代氯仿)δ:0.79(单峰,9H),0.92(单峰,6H),0.96(单峰,3H),0.99(单峰,3H),2.52(宽双峰,1H,J=14.8Hz,H-19),3.23(1H,多重峰,H-3),3.66(单峰,3H,OCH3 ),5.27(宽双峰,1H,J=10.4Hz,H-11),6.42(宽双峰,1H,J=10.4Hz,H-12);核磁共振碳谱13C-NMR(100MHz,氘代氯仿)δ:17.3(q),18.5(q),18.9(t),21.1(q),23.5(q),26.0(q),26.3(t),28.1(t),28.9(q),29.0(q),32.2(t),32.6(t),32.9(t),34.5(s),36.7(t),38.3(s),39.0(t),40.9(s),41.2(t),41.3(s),41.9(s),49.1(s),52.6(q),55.4(d),54.4(d),78.8(d),126.1(d),127.2(d),132.5(s),136.7(s),178.0(s)。据上述谱学数据鉴定式(3)化合物结构为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羧酸甲酯。
1.4式(1)化合物的制备
将132毫克式(3)化合物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羧酸甲酯溶解于5毫升无水四氢呋喃中。在氮气保护下,将此反应物滴入干燥反应瓶中的氢化锂铝(34毫克)溶于2毫升无水四氢呋喃的悬浮液中;滴加完毕后,反应物继续回流条件下搅拌2小时。TLC检测反应完成后,小心滴加1摩尔/升的盐酸溶液淬灭反应,水层以5毫升醋酸乙酯萃取4次,合并有机相,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涤至微碱性,再以蒸馏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镁干燥过夜,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溶剂,经20克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醋酸乙酯(100﹕1~1﹕1)梯度洗脱,薄层层析TLC检测合并含相同目标产物的纯品,合并后减压蒸除溶剂,得到白色无定形固体73.2毫克。HPLC检测纯度大于99%。电喷雾质谱ESI-MS:m/z441[M+H]+。熔点:244~246℃(二氯甲烷);[α]25 D-60.1°(c 0.10,二氯甲烷);核磁共振氢谱1H-NMR(400MHz,氘代氯仿)δ:0.71(单峰,3H),0.78(单峰,3H),0.87(单峰,3H),0.93(单峰,3H),0.96(单峰,3H),0.96(单峰,3H),1.16(单峰,3H),2.41(宽双峰,1H,J=14.0Hz,H-19),3.23(多重峰,1H,H-3),3.62(多重峰,2H,H-28&H-28'),5.59(双峰,1H,J=10.8Hz,H-11),6.43(双峰,1H,J=10.8Hz,H-12);核磁共振碳谱13C-NMR(100MHz,氘代氯仿)δ:17.4(q),18.5(q),18.7(t),20.2(q),23.5(q),25.3(q),25.8(t),27.8(t),28.9(q),29.0(q),30.3(t),32.5(t),33.1(t),33.8(s),36.4(t),36.5(s),35.8(t),38.6(t),39.8(s),41.2(s),42.3(s),44.1(s),54.3(d),55.6(d),64.5(t),78.8(d),126.3(d),127.5(d),134.5(s),136.4(s)。据上述谱学数据鉴定式(1)化合物结构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实施例2:式(1)化合物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作用
2.1细胞培养:
将HepG2.2.15细胞培养于含10%灭活胎牛血清、100U/毫升青霉素和100U/毫升链霉素、100微克/毫升G418的DMEM培养基中,置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2.2测定受试样品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的抑制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2.15细胞,用培养基将细胞稀释成1×105/毫升,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毫升,在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用培养基稀释的受试样品,每个浓度设三个复孔,每孔200微升,置于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每4天换含相同浓度样品的培养基,将同一样品同一浓度的换出的培养基等体积混匀,作为待测样品。第八天时用ELISA试剂盒测定培养基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浓度,以P/N表示。其中,根据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式(1)化合物的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拉米呋啶(3-TC)为阳性对照1,其测试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α-干扰素为阳性对照2,其测试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5000单位/毫升和1000单位/毫升。
2.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式(1)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有显著的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作用。在实验第八天时,式(1)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的抑制活性高于拉米呋啶和α-干扰素。
表1.受试样品对HepG2.2.15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抑制率(%)
Figure BDA0002603051130000111
2.4结果说明:
上述实验结果显示:式(1)所示之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其在100微克/毫升浓度下其清除HBsAg的强度为49.2%,是阳性对照药物α-干扰素最高测试浓度(10000单位/毫升)的3.26倍;是阳性对照一线用药拉米呋啶(100微克/毫升)的1.54倍。HBsAg清除是临床上最接近治愈的状态,对于乙肝患者,其HBsAg清除成为非常有价值的CHB治疗终点。因而式(1)所示之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可预期发展为降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控制病毒性乙型肝炎症状的非核苷类创新药物。
实施例3:式(1)化合物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
3.1细胞培养:方法同实施例2。
3.2测定受试样品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eAg的抑制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2.15细胞,用培养基将细胞稀释成1×105/毫升,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毫升,在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用培养基稀释的受试样品,每个浓度设三个复孔,每孔200微升,置于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每4天换含相同浓度样品的培养基,将同一样品同一浓度的换出的培养基等体积混匀,作为待测样品。第八天时用ELISA试剂盒测定培养基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浓度,以P/N表示。其中,根据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式(1)化合物的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拉米呋啶(3-TC)为阳性对照1,其测试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α-干扰素为阳性对照2,其测试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5000单位/毫升和1000单位/毫升。
3.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式(1)所示之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显示出确切的抑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作用。在实验第八天时,高剂量的式(1)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eAg的抑制活性达到44.6%,高于阳性对照1(拉米呋啶)和阳性对照2(α-干扰素)对HBeAg的抑制活性。
表2.受试样品对HepG2.2.15分泌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抑制率(%)
Figure BDA0002603051130000121
3.4结果说明:
该实施例结果表明:式(1)所示之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其于100微克/毫升浓度下抑制HBeAg分泌的强度是阳性对照药物1(100微克/毫升3-TC)的2.91倍、阳性对照药物2(10000单位/毫升α-干扰素)的2.45倍;由此可见该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抑制乙肝病毒分泌HBeAg的活性,因而可预期发展为降低乙型肝炎e抗原、控制病毒性乙型肝炎症状的药物。
实施例4:式(1)化合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
4.1细胞培养:方法同实施例2。
4.2测定受试样品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2.15细胞,用培养基将细胞稀释成1×105/毫升,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毫升,在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用培养基稀释的受试样品,每个浓度设三个复孔,每孔200微升,置于37℃,5%CO2,100%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每4天换含相同浓度样品的培养基,将同一样品同一浓度的换出的培养基等体积混匀,作为待测样品。第8天时用HBV-DNA定量PCR试剂盒测定待测样品中HBV-DNA的浓度。其中,根据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式(1)化合物的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拉米呋啶(3-TC)为阳性对照1,其测试浓度为100微克/毫升、20微克/毫升和4微克/毫升;以α-干扰素为阳性对照2,其测试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5000单位/毫升和1000单位/毫升。
4.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具有五环三萜酸骨架之式(1)化合物具有强效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的作用。
表3受试样品对HepG2.2.15细胞的HBV-DNA复制的抑制率(%)
Figure BDA0002603051130000131
4.4结果说明:
该实施例结果提示:式(1)所示之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对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复制具有极为强效的抑制作用,令人兴奋的是:其在高剂量(100微克/毫升)时对乙肝病毒HBV-DNA复制的抑制活性超过90%,而阳性对照α-干扰素在最高测试浓度(10000单位/毫升)时对HBV-DNA仅有31.5%的抑制活性,式(1)化合物对HBV-DNA复制的抑制强度是α-干扰素的2.87倍;其在高、中、低浓度下对乙肝病毒HBV-DNA的复制抑制活性均接近或超过临床一线用药拉米呋啶相应测试浓度下的抑制活性(见表3),因此该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属于显著有效的非核苷类抑制乙肝病毒天然产物,达到抗HBV先导化合物标准。式(1)化合物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可预期进一步优化发展为抑制HBV-DNA复制的非核苷类创新药物。
在上述说明书阐述本发明时,同时提供了实施例的目的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本发明的意义。在进入本发明权利要求和其等同物范围内时,本发明的实际应用包括所有一般变化、配合,或改进。

Claims (4)

1.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药物的用途;
Figure FDA0002603051120000011
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2.具有权利要求1中式(1)所示结构的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3.具有权利要求1中式(1)所示结构的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4.具有权利要求1中式(1)所示结构的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eAg抑制剂的药物中的应用,式(1)化合物的名称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28-二醇。
CN202010728991.0A 2020-07-27 2020-07-27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Pending CN1118706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8991.0A CN111870605A (zh) 2020-07-27 2020-07-27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8991.0A CN111870605A (zh) 2020-07-27 2020-07-27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70605A true CN111870605A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0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8991.0A Pending CN111870605A (zh) 2020-07-27 2020-07-27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7060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5403A (zh) * 2011-03-09 2012-09-19 雷海民 抗乙肝药物lqc-x的合成及其应用
CN104861027A (zh) * 2014-02-24 2015-08-26 上海兰蒂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998032A (zh) * 2016-06-02 2016-10-12 贵州医科大学 齐墩果酸衍生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在药物中的应用
CN108341849A (zh) * 2017-01-24 2018-07-31 复旦大学 玉蕊醇类三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药中的用途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5403A (zh) * 2011-03-09 2012-09-19 雷海民 抗乙肝药物lqc-x的合成及其应用
CN104861027A (zh) * 2014-02-24 2015-08-26 上海兰蒂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齐墩果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998032A (zh) * 2016-06-02 2016-10-12 贵州医科大学 齐墩果酸衍生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在药物中的应用
CN108341849A (zh) * 2017-01-24 2018-07-31 复旦大学 玉蕊醇类三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药中的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ENQIANG YAN,等: "A Series of Oleanolic Acid Derivatives as Anti-Hepatitis B Virus Agents: Design, Synthesis,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Biological Evaluation", 《MOLECULES》 *
刘厚佳,等: "木瓜中齐墩果酸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 《解放军药学学报》 *
孟艳秋,等: "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药学学报》 *
郭力,等: "《中药化学》", 31 August 2018,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韩凤梅,等: "齐墩果酸、鞣花酸与拉米夫定体外联合抗HBV作用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9856A (zh) 甲磺酰12-酮齐墩果酸甲酯在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中的用途
CN111870605A (zh) 3β,28-齐墩果烷二醇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904964A (zh) 双烯甲磺酰氧基齐墩果烷醇的制备及其抗乙肝的医药用途
CN111789853A (zh) 甲磺酰双烯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59847A (zh) 共轭双烯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89848A (zh) 双羟基齐墩果烷12-烯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870604A (zh) 异环烯酮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的药物用途
CN111789852A (zh) 双羰基齐墩果酸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888364A (zh) 异环双烯羟甲基齐墩果烷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888363A (zh) 二羟基烯酮齐墩果酸甲酯的制备及其抗病毒用途
CN111888366A (zh) 12-酮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的药物用途
CN111789858A (zh) A环双键齐墩果酸甲酯在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中的应用
CN111888365A (zh) 双羟基烯酮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59848A (zh) 3-羰基齐墩果酸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89857A (zh) 三烯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89855A (zh) 3β-甲磺酰氧基齐墩果酸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的医药用途
CN111759846A (zh) A环双键齐墩果酸用于制备防治病毒性乙肝的医药用途
CN111789849A (zh) 脱水烯酮齐墩果酸用于制备抗病毒药物的用途
CN111789850A (zh) 双羟基烯酮齐墩果酸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59845A (zh) β羟基烯酮齐墩果酸甲酯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WO2004026298A1 (fr) Derives de triptolide presentant un puissant effet immunosuppresseur et une forte solubilite dans l'eau, utilisations de ces derives de triptolide
CN101829091B (zh) 乙酰胺脱氢水飞蓟宾作为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789854A (zh) 2-烯-1-醇甘草次酸甲酯用于制备抗病毒性乙肝的医药用途
CN111920820A (zh) 乙酰基甘草次酸甲酯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CN111870603A (zh) 甘草次酸甲酯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乙肝药物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