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7107A -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107A
CN111867107A CN201911399863.XA CN201911399863A CN111867107A CN 111867107 A CN111867107 A CN 111867107A CN 201911399863 A CN201911399863 A CN 201911399863A CN 111867107 A CN111867107 A CN 111867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terminal
residual self
measurement
duplex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998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辰
张闯
苏迪
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 R&D Center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EP207987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895363A4/en
Priority to PCT/KR2020/005316 priority patent/WO2020222458A1/en
Priority to US17/601,367 priority patent/US11736213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867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以及接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实现终端的双工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提高效率。

Description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4月29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1910355772.X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全文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内容以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背景技术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估计,到2020年,全球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会达到62艾字节(Exa Byte,EB),其中1EB=230GB(千兆字节)。根据ITU发布的“IMT traffic estimates for the years 2020 to 2030,ReportITU-R M.2370-0”,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会以每年约55%的速度增长。此外,视频业务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的比例会逐渐增高。预计到2030年,视频业务将会是非视频业务的6倍,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将会占到移动数据业务的12%左右。
移动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高清视频和超高清视频业务的指数级增长,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需要在4G或5G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以及接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并且其中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步骤可以包括:基于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测量时频资源。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测量时频资源可以为空时频资源,并且可以假定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并且其中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步骤可以包括:基于第二指示信息确定测量时频资源。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与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为空时频资源,并且可以假定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步骤可以包括: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在测量时频资源或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且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自干扰消除以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终端是否能够从上行时频资源位置得到相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位置来确定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还是在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并且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步骤可以包括:在下行信道上的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且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并且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步骤可以包括:在上行信道上的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还可以包括:发送包括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终端能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指示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指示符、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和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指示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指示符的大小为1比特。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步骤可以包括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并且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的步骤可以包括将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为反馈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还可以包括根据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来确定反馈信息并发送反馈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可以基于残留自干扰的强度确定、或者可以通过包括在测量时频资源中的用于测量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特定测量时频资源测量得到。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为周期性的第一配置信息,并且反馈信息可以为周期性的反馈信息,或者第一配置信息可以为基站响应于终端发送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的,并且反馈信息可以为非周期性的反馈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方法还可以包括:发送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接收响应于请求消息的、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以及接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中,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以上描述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测量结果由终端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以及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第一指示信息,并且其中,测量时频资源基于第一指示信息来确定。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测量时频资源为空时频资源,并且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并且其中,测量时频资源可以基于第二指示信息来确定。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与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可以为空时频资源,并且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还可以包括:接收包括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并且其中,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反馈信息和终端能力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第二配置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之一: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第二配置信息;在反馈信息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以及在反馈信息不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终端最近一次反馈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第二配置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可以包括:确定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是否大于第一预定阈值;在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大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能够将终端配置为全双工模式的信息;在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残留自干扰的强度是否大于第二预定阈值;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大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将终端配置为半双工模式的信息;以及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能够将终端配置为全双工模式的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在反馈信息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可以包括:确定残留自干扰的强度是否大于第三预定阈值;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大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将终端配置为半双工模式的信息;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是否大于第四预定阈值;在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大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能够将终端配置为全双工模式的信息;以及在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小于或等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为指示终端保持当前的双工模式的信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其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方法还可以包括:发送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全双工资源上,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其中,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响应于请求消息,发送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全双工资源上,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无线帧可以包括N个子帧,N为正整数,每个子帧包括上行符号、下行符号和全双工符号,并且其中,第三指示信息或第四指示信息指示全双工符号中的一个或多个全双工符号为全双工资源。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中,通信信道可以包括上行控制信道、下行控制信道和数据频带,其中上行控制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在频域通过数据频带间隔开,并且其中,第三指示信息或第四指示信息指示数据频带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的一部分为全双工资源。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测量结果由终端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以及发送第二配置信息以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以上描述的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接收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从基站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从基站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发送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发送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接收响应于请求消息的、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接收响应于请求消息的、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该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包括:接收用于请求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响应于请求消息,发送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收发器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接收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响应于请求消息,发送指示由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以上描述的基站中的任意一个以及以上描述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频分双工(FDD)的情况下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的时序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当前双工模式为FDD的终端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用于测量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非周期反馈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测量时频资源的配置。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P-CSI-RS)资源的配置。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全双工帧结构。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全双工终端调度方法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全双工帧结构。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1示出了迷你时隙的划分的一种示例。
图22示出了迷你时隙的划分的另一种示例。
图2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图2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图2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以帮助全面理解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以下描述包括各种具体细节以帮助理解,但这些仅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明,可以省略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以下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词语不限于书面含义,而是仅由发明人使用以使得能够清楚和一致地理解本公开。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提供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仅用于说明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它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及其实现方法的优点和特征可以通过参考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得到更容易的理解。在这方面,本实施例可能有不同的形式,而不应被解释为仅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描述。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透彻的和完整的并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施例的概念,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将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此处,将理解的是,流程图或过程流程图中的块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执行。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加载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中,所以由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执行(多个)流程图块中所描述的功能的单元。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存储在能够指导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的方式来实施功能的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的存储器中,且因此,存储在该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的存储器中的指令也能够产生包含用于执行(多个)流程图块中所描述的功能的指令单元的制造项目。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加载到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中,并且因此,当在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中执行一系列操作时,通过产生计算机执行的过程来操作该计算机或另一个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指令可以提供用于执行(多个)流程图块中所描述的功能的操作。
另外,每个块可以代表模块、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其中模块、段或代码包括用于执行(多个)指定的逻辑函数的一个或多个可执行指令。还应该注意的是,在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块中提到的函数可能不会按顺序出现。例如,连续地示出的两个块实际上可以同时执行,或者这些块有时可以根据对应的功能以相反的顺序执行。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术语“单元”意指执行特定的功能的软件组件或硬件组件(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然而,术语“单元”并不限于软件或硬件。“单元”可以形成为以便在可寻址存储介质中,或者可以形成为以便操作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因此,例如,术语“单元”可以指诸如软件组件、面向对象的软件组件、类组件和任务组件的组件,并且可以包括过程、函数、属性、程序、子例程、程序代码段、驱动程序、固件、微代码、电路、数据、数据库、数据结构、表、数组或变量。由组件和“单元”提供的功能可以与更少的组件和“单元”相关联,或者可以被划分为附加组件和“单元”。此外,组件和“单元”可以被体现为在装置或安全多媒体卡中重现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PU)。此外,在实施例中,“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
无线通信系统已经从提供初始面向话音的服务演进到例如提供高速和高质量分组数据服务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第三代合作伙伴(3GPP)的高速分组接入(HSPA)、长期演进(LTE)或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和LTE-advanced(LTE-A))、3GPP2的高速分组数据(HRPD)和超移动宽带(UMB)以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802.16e的通信标准。第5代(5G)或新无线电(NR)通信标准正在与5G无线通信系统一起开发。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需要在4G或5G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双工技术的改进是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和吞吐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现有系统和协议所采用的双工技术包括频分多址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和时分多址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然而,FDM和TDM均无法完全利用可用的时频资源,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于50%。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采用灵活(或动态)时分双工(Dynamic TDD)技术,即,根据业务数据或需求等因素,灵活改变每个时隙的传输方向(上行或是下行)。通过半静态或是动态的方式配置时隙的传输方向,能够提高时频资源配置的灵活性,进而改善系统的性能。
另外,也可以采用全双工(Full Dulplex)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的半双工系统对上下行采用时域(例如,时分双工(TDD))或频域(例如,频分双工(FDD))正交分割不同,全双工系统允许用户的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在时域和频域同时传输。因此,全双工系统理论上可以达到半双工系统两倍的吞吐量。然而,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同时同频的情况下,全双工系统的发送信号会对接收信号产生很强的自干扰。在一些情况下,自干扰信号甚至会比底噪高出大约120dB。因此,为了使全双工系统能够工作,需要消除自干扰,以使自干扰信号的强度至少降低到与底噪相同的水平。
由于自干扰消除的成本较高,在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将存在支持全双工的终端和仅支持半双工的终端共存的情况。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工作时需要处理自干扰问题,当自干扰较强或是自干扰信道变化较为明显并且因此超出了终端能够处理的能力时,当前处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应当工作于半双工模式下。因此,需要考虑终端在全双工模式和半双工模式间的切换问题。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当认为有关功能或配置的某些详细解释可能不必要地掩盖本公开的本质时,将省略这些详细解释。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描述性或技术性术语)都应被解释为具有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含义。然而,这些术语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意图、判例或新技术的出现而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必须基于这些术语的含义连同贯穿说明书的描述来定义。下文中,基站可以是执行对终端的资源分配的主体。例如,基站可以是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gNode B、eNode B、节点B、无线接入单元、基站控制器和网络上的节点。终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E)、移动站(MS)、移动电话、智能电话、计算机或能够执行通信功能的多媒体系统。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终端的双工模式可以包括全双工模式和半双工模式。例如,在全双工模式中,终端可以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同时执行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例如,在半双工模式中,终端在同一时频资源上仅执行数据信号的发送而不执行数据信号的接收,或者仅执行数据信号的接收而不执行数据信号的发送。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半双工模式可以包括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模式和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模式。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时频资源可以是符号、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资源元素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REG)和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RBG)中的一者或多者。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残留自干扰可以指在自干扰隔离和/或自干扰消除后的残留的自干扰。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下行链路(DL)是信号从基站传输到终端的无线传输路径,并且上行链路(UL)是信号从终端传输到基站的无线传输路径。此外,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在LTE-A之后开发的5G无线通信技术(5G、新无线电、NR),或者应用于在4G或5G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无线通信技术。
下面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100、S110、S120和S130。
步骤S100: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从基站接收第一配置信息以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收的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和/或测量参考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例如,该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空时频资源,其中终端可以假定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例如,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符号、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元素(RE)、或者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
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的信息。例如,时频资源位置可以是测量时频资源的频域物理资源块索引、时域符号索引、以及物理资源元素索引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的信息。例如,偏移信息可以包括符号偏移、物理资源元素偏移和物理资源块偏移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的偏移信息以及根据预先规定的方法确定的测量时频资源集合的位置,可以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例如,在终端配置了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ero Power-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ZP-CSI-RS)资源的情况下,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ZP-CSI-RS资源的位置的ZP-CSI-RS的索引或索引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ZP-CSI-RS资源作为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
例如,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的信息。例如,时频资源位置可以是测量时频资源的频域物理资源块索引、时域符号索引、以及物理资源元素索引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例如,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的信息。例如,偏移信息可以包括符号偏移、物理资源元素偏移和物理资源块偏移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偏移信息以及根据预先规定的方法确定的测量时频资源集合的位置,可以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例如,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可以与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时频资源相互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索引或是时频资源组的索引的信息。
在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终端,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基站采用统一的配置方式进行配置的配置信息,因此能够简化配置信令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终端,第一配置信息可以通过基站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进行配置,以优化操作。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基站不在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任何数据和/或信令,并且由于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时为终端配置的上行时频资源和下行时频资源相互重叠,因此终端可以在被配置的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指示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例如,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该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周期。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基于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以及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周期来确定分配给终端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基站响应于终端发送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的。例如,终端可以在周期性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外发起非周期性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基站响应于该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例如,终端可以通过上行控制信道、上行共享信道或随机接入过程发起非周期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的测量时频资源不是周期性的,仅用于该终端的非周期测量。另外,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指示终端反馈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结果的反馈时频资源的信息。
以上描述了由基站配置的第一配置信息的一些实施方式,关于基站配置第一配置信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以下将参考图7至图9描述的基站的操作。
步骤S110: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指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Signal-to-noise-plus-interference ratio,SINR)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10可以包括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的类型和/或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而不同。例如,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是在下行信道上配置的还是在上行信道上配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例如,根据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是全双工模式还是半双工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例如,不管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是全双工模式还是半双工模式,可以采用相同的残留自干扰测量方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即,在第一配置信息是在下行信道上配置的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可以包括: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信号以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为了便于说明,在下行信道上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被称为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下面将示例性地说明这种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对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此时终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即,终端的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是重叠的。在这种情况下,在确定测量时频资源的位置后,可以直接测量测量时频资源上的接收信号的强度。由于在该测量时频资源上,基站并不发送任何信号,该测量时频资源可以被称为空时频资源。由于终端在空时频资源上进行测量,接收信号仅包括残留自干扰以及噪声等,因此能够通过接收信号的强度确定残留自干扰强度。因此,终端所测量得到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包括残留自干扰、小区间干扰以及噪声的强度,因此基站可以使用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从而确定终端是否能够继续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以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对于工作于半双工模式下的终端,终端在不同的时频资源上分别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即终端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的时频资源不重叠。终端获取基站配置的下行信道上的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后,可以在相应的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以测量经过自干扰消除后的残留自干扰。下面参考图2说明这种残留自干扰测量方法的示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FDD的情况下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示意图。参考图2,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FDD的情况下,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在不同的频率资源上传输。对于下行信道上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终端需要在其上发送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的内容可以是由终端确定的,或者可以是根据终端标识(Identity,ID)等内容生成的诸如参考信号等的已知序列。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的时序的示意图。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该第一信号时采用下行参考时序,而不采用由基站配置的定时提前。也就是说,终端在上行信道发送上行数据和信号时,根据基站配置的定时提前进行发送,而终端在下行信道的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时,根据下行参考时序进行发送,从而可以避免第一信号对上行信道发送的上行数据和信号的干扰。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在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的第一信号对其它终端的干扰,可以限定发送第一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例如,可以由基站在下行控制信道或系统信息中配置发送第一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可替换地,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方法确定发送第一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即在测量时频资源是在上行信道上配置的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可以包括: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在测量时频资源或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自干扰消除以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为了便于说明,在上行信道上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被称为上行测量时频资源。下面将示例性地说明这种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方法。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在测量时频资源或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对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下的终端,在获取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配置后,可以确定测量时频资源的位置,并在所确定的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可替换地,由于为处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分配的上行时频资源和下行时频资源相互重叠,因此可以在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终端是否能够从上行时频资源位置得到相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位置来确定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还是在与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例如,在终端能够通过上行时频资源索引得到相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位置(即上行/下行时频资源索引是统一的)的情况下,终端可以确定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基站没有发送信号,并且因此可以在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例如,在终端不能通过上行时频资源索引得到相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位置的情况下,终端可以根据基站的其它配置信息获知被配置为空时频资源的下行时频资源的位置,并且可以在上行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可以通过基站被配置为空时频资源,即基站在与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下行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由此,可以避免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结果受到下行接收信号的干扰。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自干扰消除以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图4示出了当前双工模式为FDD的终端的残留自干扰测量的示意图。参考图4,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FDD的情况下,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在不同的频率资源上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基站配置的上行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自干扰消除,并在该上行测量时频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步骤S110中的SINR测量的方法。
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下行测量时频资源可以包括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用于测量残留自干扰与噪声能量之和,第二部分用于测量无残留自干扰的干扰与噪声能量之和。图5示出了用于测量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示意图。参考图5,第一部分的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上行时频资源没有被配置为空时频资源,而第二部分的测量时频资源对应的上行时频资源被配置为空时频资源。在第一部分的测量时频资源上测量下行接收信号的接收能量,即残留自干扰与噪声能量之和I1,I1=SI+N,其中SI表示残留自干扰的强度,N表示噪声能量。在第二部分的测量时频资源上测量无残留自干扰的干扰与噪声能量之和I2,I2=I+N,其中I2表示无残留自干扰的其它干扰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可以被计算为SINR1=S/I1,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可以被计算为SINR2=S/I2,其中S为通过下行信道测量得到的接收信号的能量。
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下行信道上测量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在下行信道上测量下行接收功率,并且在基站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上测量残留自干扰与噪声的能量之和。根据下行接收功率以及残留自干扰与噪声能量之和可以计算得到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
步骤S120:发送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20,终端可以向基站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20,终端可以反馈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至少一者。例如,终端可以将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至少一者确定为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反馈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例如,终端可以将残留自干扰的强度确定为反馈信息。例如,终端可以直接反馈量化后的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例如,终端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在预先设定的查找表中选择合适的索引进行上报。表1示出了示例性的残留自干扰的查找表,表1中,M为大于3的正整数。
表1:残留自干扰的查找表
索引 残留自干扰(单位:dBm)
0 ≤-50
1 -50<残留自干扰≤-40
2 -40<残留自干扰≤-30
M-1 >-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例如,终端可以将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作为反馈信息。例如,终端测量得到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并将该考虑了残留自干扰SINR进行反馈。例如,终端可以直接反馈量化后的考虑了残留自干扰SINR,或者可以采用查找表的方式进行反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每次只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一者,并且每次反馈均基于基站的调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例如,终端可以将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作为反馈信息,其中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基于残留自干扰的强度确定。例如,终端在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时,除根据残留自干扰测量结果获取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外,同时还可以根据残留自干扰、接收信号强度等计算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即单向传输条件下的SINR)。在这种情况下,当终端进行反馈时,同时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有助于基站确定终端的自干扰消除是否有效并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将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作为反馈信息,其中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通过包括在测量时频资源中的用于测量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特定测量时频资源测量得到。例如,终端从基站接收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包括用于测量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即,双向信道下的SINR)的时频资源、以及用于测量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即,单向信道下的SINR)的时频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完成测量后,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有助于基站确定终端的自干扰消除是否有效并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如之前在步骤S110中所描述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是周期性的。在这些情况下,终端将周期性地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如之前在步骤S110中所描述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基站响应于终端发送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的。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是非周期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接收到基站分配的非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后,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非周期反馈的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来确定反馈信息。例如,在终端工作于不同的双工模式下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进行反馈。例如,在终端工作于全双工模式时,可以反馈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以及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当终端工作于半双工模式时,可以反馈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即单向信道下的SINR)。可替换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于不同双工模式的终端可以采用相同的反馈方式。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非周期反馈的示意图。参考图6,在周期性测量时频资源之外,终端可以发起非周期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并且可以在配置的、非周期的残留自干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非周期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并反馈相应的结果。这种终端触发的非周期性的残留自干扰测量与反馈的方法适用于处于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的终端。
除了参考图6描述的非周期反馈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非周期反馈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HARQ)的反馈一起发送。例如,终端可以将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与确认/非确认(Acknowledgement/Non-Acknowledgement,ACK/NACK)的信息一起在上行控制信道或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因此,可以通过及时且不占用多余资源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下面描述与ACK/NACK信息一起反馈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的可能的实施方式。
例如,当终端发现下行共享信道的检测失败,需要通过上行共享信道或上行控制信道反馈NACK时,终端可以与反馈NACK一起反馈终端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得到的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方式中,基站为终端分配用于传输数据的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同时还配置了用于测量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时频资源。因此,终端在进行下行数据接收时,同时能够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在终端能够成功检测和解调下行数据的情况下,在通过上行共享信道或是上行控制信道反馈ACK时,可以不反馈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确定目前的残留自干扰的强度是终端可以接受的,即不会影响终端处的信号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反馈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信息以外,终端还可以反馈终端在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以及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以协助基站更好地进行双工模式的选择和调度。
下面将分别描述终端反馈终端在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以及终端反馈MCS信息的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反馈与终端在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为了便于描述,简称为“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相关的信息。例如,对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当在分配的带宽上终端自干扰消除的性能下降时,通过减少全双工模式的工作带宽,即减少自干扰消除的带宽,可以提高终端工作于全双工模式下的性能。例如,对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在其解调性能良好时,通过增加其全双工模式的工作带宽,即增加自干扰消除的带宽,可以在不显著影响全双工模式下的性能的条件下提高该终端数据传输的效率。例如,对于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的终端,即使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指示该终端能够切换至全双工模式,基站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自干扰消除带宽,以使得该终端切换至全双工模式后,仍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检测性能。由此,可以在反馈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时携带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下面将描述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的示例反馈方法。
在一些示例中,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可以直接通过查找表的方式进行反馈。例如,可以通过查找表的方式反馈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具体地,根据查找表中的带宽取值,选择比当前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小的最大带宽取值所对应的索引进行反馈。表2示出了全双工模式下的查找表的示例。下面结合表2说明一种具体示例。例如,终端根据测量结果获得其所能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带宽为35MHz,根据表2中的带宽取值,可以选择比35MHz小的最大带宽取值对应的索引(即20MHz所对应的索引‘1’)进行反馈。由此,可以反馈终端实际能支持的最大的自干扰消除的带宽,且减少需要反馈和传输的数据量。
表2:全双工模式下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的查找表
索引 带宽取值(MHz)
0 10
1 20
2 40
3 80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反馈当前分配带宽的变化值相关的信息来反馈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例如,可以通过查找表的方式来反馈当前分配带宽的变化值。具体地,终端可以根据测量结果从查找表中选择期望的带宽变化值,并将与选择的带宽变化值对应的索引反馈给基站。表3示出了全双工模式下带宽变化的查找表的示例。表3中,加号‘+’表示增加带宽,减号‘-’表示减小带宽,具体数字表示变化级别,‘0’表示带宽不变。例如,表3中的带宽变化值‘-2’表示能够支持的带宽相对于当前带宽降低2级。下面结合表3说明一种具体示例。例如,终端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带宽如表2所示,在当前分配的带宽为40MHz时,当前分配带宽的变化值‘+1’表示能够支持的带宽增加一级(即,增加到80MHz),而当前分配带宽的变化值‘-1’表示能够支持的带宽减少一级(即,减少到20MHz)。由此,可以减少需要反馈和传输的数据量。以上描述的反馈方法仅是一种示例,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反馈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
表3:全双工模式下当前分配带宽的变化值的查找表
索引 带宽变化值
0 -2
1 -1
2 0
3 +1
在以上描述的示例中,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可以和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一起反馈。例如,可以使用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反馈方式来反馈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例如,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可以与HARQ信息一起反馈。例如,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后,可以获得终端在当前干扰条件下的自干扰消除最大带宽,并且为终端选择双工模式或者调整终端的带宽或MCS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反馈MCS信息以协助基站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在一些示例中,MCS信息的反馈可以与HARQ反馈一起进行。
对于周期性的残留自干扰测量或非周期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使用以上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确定反馈信息。
步骤S130:接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30,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终端可以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将双工模式从半双工模式切换为全双工模式,将双工模式从全双工模式切换为半双工模式,或者保持当前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配置信息包括以下各项之一:基站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在反馈信息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基站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以及在反馈信息不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基站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终端最近一次反馈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以上描述了由基站配置的第二配置信息的一些实施方式,关于基站配置第二配置信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以下将参考图7至图11描述的基站的操作。
以上参考图1至图6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需要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虽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描述了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令以实现终端的双工模式的配置,然而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基站替换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其它节点或网络实体。
下面参考图7至图11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7,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包括步骤S700、S710、S720和S730。
步骤S700: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以调度终端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和/或测量参考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在下行信道上配置测量时频资源。例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例如,如图8所示,该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空时频资源,其中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例如,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符号、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元素(RE)或一个或多个物理资源块(PRB)。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直接配置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的信息。例如,时频资源位置可以是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频域物理资源块索引、时域符号索引、以及物理资源元素索引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配置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的信息。例如,偏移信息可以包括符号偏移、物理资源元素偏移和物理资源块偏移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的偏移信息以及根据预先规定的方法确定的测量时频资源集合的位置,终端可以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终端配置了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ero Power-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ZP-CSI-RS)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配置ZP-CSI-RS的索引或是索引集,来通知终端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ZP-CSI-RS资源位置。参考图9,其示出了ZP-CSI-RS资源的配置,其中一部分ZP-CSI-RS资源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另一部分ZP-CSI-RS资源用于其它干扰的测量。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ZP-CSI-RS资源的位置的ZP-CSI-RS的索引或索引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ZP-CSI-RS资源作为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在上行信道上配置测量时频资源。例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直接配置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例如,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的信息。例如,时频资源位置可以是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频域物理资源块索引、时域符号索引、以及物理资源元素索引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配置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例如,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测量时频资源集合中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相关联的偏移信息的信息。例如,偏移信息可以包括符号偏移、物理资源元素偏移和物理资源块偏移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偏移信息以及根据预先规定的方法确定的测量时频资源集合的位置,终端可以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通过配置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索引或时频资源组的索引来配置上行测量时频资源。例如,上行测量时频资源可以与上行探测参考信号时频资源相互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索引或是时频资源组的索引的信息。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终端,基站采用统一的配置方式来配置测量时频资源,因此能够简化配置信令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终端,基站可以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来配置测量时频资源,以优化操作。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配置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不在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上发送任何数据和/或信令,并且由于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时为终端配置的上行时频资源和下行时频资源相互重叠,因此终端可以在被配置的下行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
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配置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上行测量时频资源。例如,在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半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配置第一配置信息以用于周期性残留自干扰测量。例如,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指示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例如,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该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周期。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基于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以及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周期来确定分配给终端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响应于终端发送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以用于非周期性残留自干扰测量。例如,终端可以在周期性配置的测量时频资源外发起非周期性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基站响应于该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的测量时频资源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仅用于该终端的非周期测量。另外,在分配测量时频资源的同时,基站还可以分配用于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的反馈时频资源。例如,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指示终端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的反馈时频资源的信息。
步骤S710: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测量结果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从终端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测量结果由终端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包括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从终端接收与残留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以外,还可以从终端接收在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以及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以便更好的进行双工模式的选择和调度。
步骤S720: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终端的双工模式的信息。例如,第二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终端是否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例如,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的类型,基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反馈的残留自干扰的强度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小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终端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终端只能够工作于半双工模式而不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进一步,在确定终端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后,基站可以根据小区内终端的调度情况、干扰情况等因素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第一预定阈值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或者按照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反馈的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然而,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较低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自干扰消除效果较差造成的,或者可能是由于信道条件较差造成的。对于信道条件较差且自干扰消除效果良好的情况,应当调整调制编码方案(MCS)而不调整双工模式。因此,仅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无法直接确定自干扰消除是否有效,因此可能无法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根据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终端反馈的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未反馈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情况下,基站可以根据终端最近一次反馈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终端反馈的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每次只反馈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一者,并且每次反馈均基于基站的调度,基站可以根据终端反馈的历史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反馈了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的情况下,基站可以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基站可以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两者确定终端是否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反馈了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情况下,基站可以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以及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即单向信道下的SINR),并且然后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所确定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来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基站可以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以及确定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来确定终端是否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下面参考图10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
参考图10,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包括步骤S1000、S1010、S1020、S1030和S1040。需要说明,图10中所示出的步骤可以作为步骤S720的一部分执行。
在步骤S1000,基站确定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是否大于第二预定阈值。例如,第二预定阈值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或者按照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在步骤S1010,在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大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在步骤S1020,在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残留自干扰的强度是否大于第三预定阈值。例如,第三预定阈值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或者按照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在步骤S1030,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大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不能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确定终端不适于继续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并且因此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半双工模式。
在步骤S1040,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能够工作于为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确定信干噪比(SINR)的下降是由于信道条件变差引起的,因此基站可以通过诸如改变MCS或频段的其它方式来处理SINR下降的问题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且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以上参考图10描述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根据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
下面将参考图11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
参考图11,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的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0、S1110、S1120和S1130。例如,图11中所示出的步骤可以作为步骤S820的一部分执行。
在步骤S1100,基站确定残留自干扰的强度是否大于第四预定阈值。例如,第四预定阈值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或者按照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在步骤S1110,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大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不能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确定终端不能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因此基站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半双工模式。
在步骤S1120,在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基站确定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是否大于第五预定阈值。例如,第五预定阈值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或者按照系统需求进行选择。
在步骤S1130,在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大于第五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全双工模式。
在步骤S1140,在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小于或等于第五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第二配置信息指示终端能够保持当前的双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诸如改变MCS或带宽的方式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且可以调度终端工作于当前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720还可以包括根据终端反馈的在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以及MCS信息中的至少一者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的信息后,可以基于当前干扰条件下能够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最大带宽,为终端选择双工模式,或者例如调整终端的带宽、MCS等。例如,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MCS信息后,可以基于MCS信息和终端上报的全双工模式下所能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来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在终端上报的MCS中所包含的调制阶数大于该终端上报的全双工模式下所能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的情况下,意味着终端不倾向于使用全双工模式,则基站在后续调度时可以调度该终端工作于半双工模式。
步骤S730: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确定了第二配置信息后,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二配置信息以调度终端的双工模式。由此,本公开的实施例实现了终端的双工模式的配置或调度,从而优化了性能并提高了效率。
下面参考图1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2,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1200、S1210、S1220、S1230和S1240。由于步骤S121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100相同或类似,步骤S122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110相同或类似,步骤S123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120相同或类似,因此将省略对步骤S1210、S1220和S1230的描述。下面将描述步骤S1200和步骤S1240的一些示例。
步骤S1200:发送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例如,终端可以向基站报告终端是否具有自干扰消除能力或者在全双工模式下终端能够消除或对抗的自干扰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能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指示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第三指示信息、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和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下面将描述终端上报终端能力信息的各种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指示终端是否具有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第三指示信息。例如,该第三指示信息可以是1比特的指示符,用于指示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例如,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终端不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情况下,则该终端只能被调度或配置在半双工模式。例如,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终端不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情况下,可以不向基站上报与全双工模式相关的其它终端能力信息。例如,在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终端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向基站上报与全双工模式相关的其它终端能力信息。例如,该其它终端能力信息可以是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和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一者或多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即终端支持的全双工带宽能力),以指示全双工模式下能够给该终端配置的最大带宽。例如,可以预先设定多个可能的全双工带宽取值以及与多个可能的全双工带宽取值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相应索引,然后终端通过上报相应的索引完成全双工带宽能力的上报。例如,在可能的全双工带宽取值为[10MHz,20MHz,40MHz,80MHz,100MHz]、并且相对应的索引为[0,1,2,3,4]的情况下,如果终端支持的全双工带宽能力为20MHz,则上报索引‘1’;如果终端支持的全双工带宽能力为80MHz,则上报索引‘3’。
在一些示例中,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的上报可以是可选的。例如,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上报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终端支持的带宽能力和终端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能力(即终端支持的全双工带宽能力)一致;或者已经假设终端支持的带宽能力和终端支持的自干扰消除能力一致。这些情况下,可以仅上报指示终端是否具有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第三指示信息,而不需要上报终端所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带宽。例如,如果终端支持的带宽能力和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能力不一致(例如,终端支持的带宽能力大于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能力),终端除上报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外,还需要上报自干扰消除的带宽能力。另外的情况下,如果已经假设终端支持的带宽能力和终端支持的自干扰消除能力一致,则仅需要上报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的能力,而不需要上报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的带宽。例如,如果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信息指示该终端支持全双工模式(即支持自干扰消除),则基站能够根据终端上报的带宽能力确定该终端支持的全双工带宽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通常,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是由器件的实现决定的。例如,对于支持全双工模式的终端,由于自干扰消除的不完美,残留的自干扰将会导致基底噪声的提高。然而,由于星座点的解调受限于信干噪比,因此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可能比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低。在这种情况下,终端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
在一些示例中,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的上报可以是可选的。例如,如果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和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相同,则仅需要上报指示终端是否支持自干扰消除的第三指示信息,而不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在这种情况下,在收到终端上报的支持自干扰的指示后,基站能够通过终端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确定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例如,如果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和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不同,则除需要上报终端是否支持自干扰消除的第三指示信息外,还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例如,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多天线层数与自干扰消除的实现相关,并且可能与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多天线层数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终端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
在一些示例中,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的上报可以是可选的。例如,若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和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相同,则仅需要上报终端是否支持自干扰消除的指示,而不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基站在收到终端上报的支持自干扰的指示,能够通过终端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推知全双工模式下所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例如,如果半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和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不同,则除需要上报终端是否支持自干扰消除的指示外,还需要上报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以分贝(dB)衡量的自干扰消除能力,以帮助基站确定能够使用全双工模式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向基站上报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例如,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的上报可以是可选的。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终端能力信息。通常,由于终端进行自干扰消除主要会影响下行的接收信号,因此以上各种实施例描述的终端能力信息指示的是终端下行接收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在完成随机接入过程并建立与基站间的连接后,在上行共享信道中向基站上报终端能力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在两步随机接入过程的消息A的上行共享信道中发送终端能力信息。在这种情况中,如果终端通过其发起的两步随机接入过程成功接入并完成了消息A中的信息的传输,则基站能够在终端完成上行接入时就获得与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相关的终端能力信息,因此能够更加快捷的对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进行全双工的调度。
以上描述了终端能力信息上报的各种实施例。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出各种改变。
步骤S1240:接收根据反馈信息和终端能力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根据反馈信息和终端能力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例如,终端可以基于第二配置信息,将双工模式从半双工模式切换为全双工模式,将双工模式从全双工模式切换为半双工模式,或者保持当前的双工模式。
以上参考图12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需要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虽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描述了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令以实现终端的双工模式的配置,然而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基站替换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其它节点或网络实体。
下面参考图1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1300、S1310、S1320、S1330和S1340。由于步骤S131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700相同或类似,步骤S132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710相同或类似,步骤S1340与上面描述的步骤S730相同或类似,因此将省略对步骤S1310、S1320和S1340的描述。下面将描述步骤S1300和步骤S1330的一些示例。
步骤S1300:接收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从终端接收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能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指示终端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第三指示信息、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和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关于终端上报终端能力信息的各种示例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各种实施例。
需要说明,虽然图13示出了步骤S1300在步骤S1310之前执行,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步骤S1300可以在步骤S1310之后执行,步骤S1300可以在S1310之后执行,或者步骤S1300可以在步骤S1320之后执行。
步骤S1330:根据反馈信息和终端能力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第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信息和终端反馈的与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来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以配置或调度终端的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信息来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例如,在终端能力信息指示该终端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情况下,则确定该终端能够被调度或配置为全双工模式或是半双工模式。例如,在终端能力信息指示该终端不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情况下,则确定该终端只能被调度或配置为半双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反馈的与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来确定第二配置信息。根据终端反馈的与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的示例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各种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信息和终端反馈的与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两者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例如,基站首先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信息和终端反馈的与自干扰测量相关的反馈信息确定终端是否能够被配置为全双工模式,在终端能够被配置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然后根据终端能力信息指示的与全双工模式相关的终端能力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方法以及基站的操作方法。例如,一些实施例可以用于实现终端设置其双工模式或者基站配置或调度终端的双工模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当发生优先度较高的高可靠低延时业务(上行业务或下行业务)时,可以考虑切换终端的双工模式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当发生优先度较高的业务时终端或基站的操作。
为了描述的方便,将结合图14和图15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的全双工帧结构。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全双工帧结构。
参考图14,单向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与全双工信道以时分方式划分。例如,一个时隙可以包括上行符号(‘U’指示的)、下行符号(‘D’指示的)、保护时间(‘G’指示的)和全双工符号(‘F’指示的)。例如,下行符号用于传输下行控制信道等单向下行信道;上行符号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道等单向上行信道;全双工符号用于传输全双工信道;保护时间用于下行符号和全双工符号之间的转换时间。单向的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主要用于控制信道等,全双工符号用于传输数据(包括下行数据信道以及上行数据信道)。需要说明的是,该全双工帧结构可以是小区专用的,也可以是终端组专用的。为了描述的方便,图14所示的全双工帧结构被称为第一全双工帧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行符号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可以用于发送全双工符号的上行\下行信道的调度信息;上行符号中传输的上行控制信道可以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诸如HARQ反馈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等。由于系统中存在调度延时,当前子帧下行控制信道中的调度信息,一般用于调度后面子帧中的全双工符号上的数据传输,如图15所示。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全双工帧结构。
参考图16,通信信道可以包括下行控制信道、数据频带和下行控制信道。例如,单向的下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控制信道与双向的数据频带间通过频分的方式划分。例如,上行控制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在频域通过数据频带间隔开。此外,下行控制信道或上行控制信道与数据频带间可以通过设置保护频带来降低邻带间的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数据频带中可以存在锚定子带,以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块或是随机接入信道等下行/上行公共信息。为了描述的方便,图16所示的全双工帧结构被称为第二全双工帧结构。
需要说明,图16示出的帧结构中的数据频带对终端可以是全双工的(即终端支持自干扰消除,并且因此能够在数据频带中同时同频发送下行和上行数据),也可以对终端是半双工的(即终端不支持自干扰消除,并且因此在数据频带中以时分或是频分的方式发送下行和上行数据)。对于半双工的终端,为了降低不同传输方向上的干扰,可以在不同传输方向的频带间设置保护频带或保护时间。
将理解,以上描述的全双工帧结构仅是示例,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出各种改变。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7,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1700和S1710。
步骤S1700:接收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例如,当基站完成后续子帧的调度后需要发送优先级更高的下行数据时,为避免终端侧的自干扰消除对于下行接收的干扰,基站可以指示终端在一些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第四指示信息。例如,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可以指相对于当前传输的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符号的起始符号索引和符号个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符号的起始符号索引和终止符号索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迷你时隙(mini-slot)。例如,迷你时隙可以是以预先确定的方式划分出的能够用于传输高优先级业务的时间单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例如,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起始频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频域单位资源数量,以及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时域单位资源数量。例如,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起始频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终止频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起始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终止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例如,频域单位资源可以是物理资源块、子载波、或预先设定的子载波组等。例如,时域单位资源可以是子帧、时隙、迷你时隙、符号集合或符号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以预先确定的方式划分可用于高优先级业务传输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并通过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相应的索引。
关于基站配置的第四指示信息的示例可以参考以下将描述的基站的相应操作。
步骤S1710: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接收到基站配置的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第四指示信息确定用于传输高优先级业务的全双工符号,并在确定的全双工符号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例如,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包括单独检测和解调接收到的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此外,在终端完成高优先级业务的检测和解调后,可以在当前子帧的上行符号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参考图1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接收到基站配置的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第四指示信息确定用于传输高优先级业务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并在确定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例如,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包括单独检测和解调接收到的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终端完成下行高优先级业务的接收后,在指定时序后的上行控制信道内发送HARQ反馈信息,参考图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收下行高优先级业务时,终端停止了部分上行数据的发送。关于这部分没有完成发送的上行数据对应的全双工符号,可以根据基站的调度信息在后续子帧进行发送。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20,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2000和S2010。
步骤S2000:发送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向终端发送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例如,当基站完成后续子帧的调度后需要发送优先级更高的下行数据时,为避免终端侧的自干扰消除对于下行接收的干扰,基站可以指示终端在一些全双工资源上停止数据的发送。下面将描述第四指示信息配置的一些示例。例如,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可以指相对于当前传输的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以上描述的第一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符号的起始符号索引和符号个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第一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符号的起始符号索引和终止符号索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第一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指示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迷你时隙。例如,迷你时隙可以是以预先确定的方式划分出的能够用于传输高优先级业务的时间单元。下面将描述迷你时隙的划分的示例。
图21示出了迷你时隙的划分的一种示例。参考图21,相邻的4个连续全双工符号划分为一个迷你时隙,由于图21所示帧结构中,共有8个全双工符号,因此该帧结构中包含两个互不重叠的迷你时隙(迷你时隙1和迷你时隙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帧结构定义不同的迷你时隙划分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帧结构的配置来通知终端迷你时隙的划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预先确定的准则规定迷你时隙的划分方式。例如,一个简单的准则为,不重叠的N个连续的全双工符号构成一个迷你时隙,直到全双工符号的个数小于N为止,N为正整数。因此,包含N_F个全双工符号的帧结构,N_F为正整数,其迷你时隙的个数为
Figure BDA0002347215710000391
(
Figure BDA0002347215710000392
表示向下取整)。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根据该预先确定的准则确定迷你时隙的索引。这种方式中,基站可以通过配置迷你时隙的索引,来通知终端用于停止发送上行数据并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符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预先确定的方式划分能够用于传输高优先级业务的迷你时隙的方式,可以划分长度不同的迷你时隙。例如,对于长度不同的迷你时隙,不同迷你时隙之间可以重叠。例如,如图22所示,8个全双工符号中,按照长度为4的迷你时隙可以划分为2个迷你时隙(迷你时隙1和迷你时隙2);按照长度为6的迷你时隙可以划分为1个迷你时隙(迷你时隙3);按照长度为8的迷你时隙可以划分为1个迷你时隙(迷你时隙4)。例如,对于长度相同的迷你时隙,也可以不完全重叠的划分多个迷你时隙。
以上描述的迷你时隙的划分方式仅是示例,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出各种改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000还可以包括基站通过单向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重写当前时隙的数据方向。在这种方式中,即使基站已经通过半静态或是静态的系统信息配置了当前子帧或时隙的时频资源上的帧结构,基站仍然能够通过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下行控制信息将当前时隙中的全双工符号传输方向重写为单向的上行数据发送方向或是下行数据发送方向。
例如,重写符号的发送方向可以包括:重写整个时隙的传输方向。这种方式所需信令较少,通过指示当前时隙中的全双工符号传输方向的变化即可。例如,通过特定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中的1比特信息,表示传输方向的变化,其中‘0’表示变为单向下行数据发送方向,‘1’表示变为单向上行数据发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检测到该特定下行信息格式后,可以获得需要重写当前时隙的传输方向,并继续检测下行控制信息中的信令。如果获得的该1比特信息为‘0’,则将全双工符号改变为下行符号,并停止上行数据的传输;如果获得的该1比特信令为‘1’,则将全双工符号改变为上行符号,并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
例如,重写符号的发送方向可以包括:重写时隙中部分符号的传输方向。这种方式除需要通知具体的传输方向外,还需要通知改变传输方向的符号索引。
在一些示例中,重写传输方向的信令,可以仅对当前时隙生效,也可以对包括当前时隙的连续M个时隙生效,其中,M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M可以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第二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在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终端需要停止上行传输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的一部分。例如,基站可以指示起始频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频域单位资源数量,并且指示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时域单位资源数量。例如,基站可以指示起始频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终止频域单位资源索引,并且指示起始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以及终止时域单位资源索引。例如,基站可以以预先确定的方式划分可用于高优先级业务传输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并指示相应的索引。
步骤S2010:在第四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完成全双工资源的配置后,基站可以在该全双工资源上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以上描述了当基站需要发送高优先级业务时的终端的操作以及基站的操作的示例。下面将描述当终端需要发送高优先级业务时的终端的操作以及基站的操作的示例。
图2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2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2300、S2310和S2320。
步骤S2300:发送用于请求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于全双工模式的终端可以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例如,在基站完成全双工的调度后,当终端需要传输优先级较高的上行数据时,为了防止基站侧的残留自干扰影响高优先级上行数据业务的接收,终端可以通知基站要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以使得基站停止一部分下行数据的发送。例如,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可以指相对于当前传输的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在上行符号上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请求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可以包括请求指示以及待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的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以用于通知基站待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的数据大小并协助基站分配时频资源。
步骤S2310:接收响应于请求消息的、指示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五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响应于请求消息的、指示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五指示信息。关于指示全双工资源的示例可以参考之前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2320:在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可以在基站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第一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在基站指示的全双工符号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例如,关于终端发送高优先级的业务的一系列操作可以参考图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帧结构类型可以为第二全双工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在基站指示的数据频带时频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例如,终端可以在完成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发送后,可以在指定时序后接收基站的调度信息,以确认高优先级业务的发送是否成功。例如,关于终端发送高优先级的业务的一系列操作可以参考图2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送上行高优先级业务时,终端停止了部分下行数据的接收。关于这部分没有完成接收的下行数据对应的全双工符号,可以根据基站的调度信息在后续子帧进行接收。
图2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2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可以包括步骤S2600、S2610和S2620。
步骤S2600:接收用于请求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从终端接收用于请求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例如,在基站完成全双工的调度后,当终端需要传输优先级较高的上行数据时,为了防止基站侧的残留自干扰影响高优先级上行数据业务的接收,终端可以通知基站要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以使得基站停止一部分下行数据的发送。例如,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可以指相对于当前传输的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可以在上行符号上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请求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终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可以包括请求指示以及待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的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以用于通知基站待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的数据大小并协助基站分配时频资源。
步骤S2610:响应于请求消息,发送指示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五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请求消息后,可以配置终端用于发送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关于用于更高优先级业务的全双工资源的配置可以参考以上的各种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2620:在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基站可以从终端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全双工资源上,基站可以停止下行数据的发送并从终端接收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后,尝试检测解码,并在后续的子帧的下行符号上,发送表示是否正确接收的调度信息,参考图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高优先级业务后,尝试检测并解码,并在下行控制信道上发送表示是否正确接收的调度信息,参考图25。
以上描述了当终端需要发送高优先级业务或基站需要发送高优先级业务时的终端或基站的操作的示例。需要说明,虽然以分离的方式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可以结合起来执行。例如,图1至图6所示的终端的操作可以与图12所示的终端的操作结合起来执行。另外,还需要说明,这里只是以示例性的方式描述了各种实施例中的方法的步骤,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添加其它的步骤或者减少一些步骤。
以上实施例描述了终端具备全双工能力时进行双工模式切换的方式。下面描述以上实施例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例如,集成接入与回程(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场景)中的应用。
在IAB场景中,IAB节点(IAB-node)充当了IAB基站(IAB-donor)与终端之间的中继作用。对于终端来说,IAB节点相当于一个基站,终端接入IAB节点以获取服务;而对于IAB基站来说,IAB节点相当于接入基站的一个终端。
考虑到IAB节点的处理能力远比一般终端强,在IAB场景中部署全双工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不同IAB节点的能力不同。例如,一些IAB节点位置固定,一般架设成本较高,其能力也较强;而另外的一些IAB节点可以移动,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承载,其能力较弱。并且,由于IAB节点充当中继的作用,一些架设位置较低的IAB节点,其信道条件与周围环境的条件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IAB节点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其自干扰消除能力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为这种IAB场景设计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
IAB节点在接入IAB基站时,IAB节点相当于终端,因此可以采用以上描述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方法由IAB节点向IAB基站上报IAB节点的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例如,与以上描述的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类似,对于IAB节点,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可以包括:指示IAB节点是否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指示信息、以及与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相关的指示信息。
例如,与自干扰消除能力的大小相关的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自干扰消除带宽;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调制阶数;在全双工模式下支持的最大多天线层数;以及其他可能的与全双工模式下自干扰消除能力相关的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可以和其他能力信息一起上报。例如,可以在完成随机接入过程后在上行共享信道中上报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可替换地,可以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上报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例如,可以在两步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A中上报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或者可以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3中上报与自干扰消除相关的能力信息。
在IAB节点与IAB基站建立连接后,对于具备自干扰消除能力的IAB节点,在IAB节点与IAB基站间的回程链路可以采用全双工模式进行传输。考虑到支持全双工的IAB节点中,其自干扰消除能力仍然会随着信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设计残留自干扰测量与上报流程,以使得双工模式切换成为可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IAB节点,残留自干扰测量和上报方法可以包括:IAB节点上报全双工能力;IAB节点从IAB基站接收第三配置信息,并根据第三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IAB节点执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IAB节点接收IAB基站发送的基于反馈信息的第四配置信息,并确定双工模式。
例如,残留自干扰可以指在自干扰隔离和/或自干扰消除后的残留的自干扰。此外,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包括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类似于以上各种实施例中的第一配置信息。该第四配置信息可以类似于以上各种实施例中的第二配置信息。
例如,该第三配置信息用于确定IAB节点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该第四配置信息用于配置IAB节点的双工模式。
例如,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下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例如,该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空时频资源,其中IAB节点可以假定IAB基站在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例如,测量时频资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符号、一个或多个RE、或者一个或多个PRB。
例如,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可以称为“上行测量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例如,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是周期性的。在这些情况下,IAB节点将周期性地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例如,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是IAB基站响应于IAB节点发送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而发送的。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残留自干扰测量可以是非周期性的。在这种情况下,IAB节点接收到IAB基站分配的非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后,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例如,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IAB节点,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通过IAB基站采用统一的配置方式进行配置,因此能够简化配置信令设计。可替换地,对于工作于不同双工模式的IAB节点,该第三配置信息可以通过IAB基站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进行配置,以优化操作。
例如,该第四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IAB节点的双工模式的信息。例如,该第四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指示IAB节点是否能够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信息。例如,IAB节点可以基于该第四配置信息,将双工模式从半双工模式切换为全双工模式,将双工模式从全双工模式切换为半双工模式,或者保持当前的双工模式。
例如,IAB基站可以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IAB节点的双工模式的第四配置信息。
例如,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SINR、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至少一者。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的类型,IAB基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IAB节点的双工模式。
例如,可以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中的至少一者确定该第四配置信息。在反馈信息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之一、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该第四配置信息。在反馈信息不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SINR之一、以及IAB节点最近一次反馈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SINR确定该第四配置信息。关于确定第四配置信息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关于基站基于终端反馈的反馈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的各种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用于IAB节点的该第三配置信息的信息类型和配置方式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关于用于终端的第一配置信息的各种实施例,用于IAB节点的该第四配置信息的信息类型和配置方式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关于用于终端的第二配置信息的各种实施例。
对于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分配方法,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各种实施例。
例如,如前所述,可以在下行信道上分配空时频资源作为测量时频资源。在这种情况下,IAB节点在与该空时频资源对应的上行信道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可替换地,可以在上行信道上分配测量时频资源。在这种情况下,IAB节点在测量时频资源相对应的下行信道上不接收数据,并且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可替换地,可以在上行信道上分配测量时频资源,同时在下行信道上分配空时频资源。
对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测量结果的反馈可以参考以上描述的各种实施例。
例如,如前所述,IAB节点可以周期性地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IAB基站可以配置周期性的测量时频资源。也就是说,来自IAB基站的第三配置信息中携带了测量时频资源的周期信息。IAB节点可以在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且周期性地向IAB基站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例如,如前所述,IAB节点可以非周期性地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IAB节点发起非周期性的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IAB基站接收到该残留自干扰测量请求后,将指示非周期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三配置信息发送至IAB节点以分配非周期的测量时频资源。IAB节点接收到该第三配置信息后,在该非周期的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并在上行信道上反馈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示例性地描述了IAB场景中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和报告的方法,但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采用以上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方法实现IAB场景中的残留自干扰测量和报告。
图2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参考图27,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2700和控制器2710。例如,控制器2710可以耦合到收发器2700。例如,收发器2700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例如,控制器2710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根据以上描述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诸如图1至图6对应的实施例的方法、或者图12对应的实施例的方法。
尽管为了方便解释起见将终端图示为具有分离的功能块,但终端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终端可以包括由收发器和处理器组成的通信单元。终端可以借助于通信单元与至少一个网络节点进行通信。
图2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参考图28,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2800和控制器2810。例如,控制器2810可以耦合到收发器2800。例如,收发器2800可以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2810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根据以上描述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诸如图7至图11对应的实施例的方法、或者图13对应的实施例的方法。
尽管为了方便解释起见将基站图示为具有分离的功能块,但基站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基站可以包括由收发器和处理器组成的通信单元。基站可以借助于通信单元与至少一个网络节点进行通信。
图2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框图。
参考图29,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29可以包括图27所示的终端27以及图28所示的基站28。
以上所描述的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5)

1.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
发送根据所述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以及
接收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终端的双工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并且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测量时频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为空时频资源,并且假定基站在所述空时频资源上不发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并且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确定所述测量时频资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发送包括指示所述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步骤包括对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进行测量以及对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进行测量中的至少一者,并且
发送根据所述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的步骤包括将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为反馈信息,并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指示用于接收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三指示信息;以及
在所述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上行数据的发送并接收所述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下行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终端的当前双工模式为全双工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用于请求发送相对于当前传输数据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请求消息;
接收响应于所述请求消息的、指示由所述终端用于发送所述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的全双工资源的第四指示信息;以及
在所述全双工资源上,停止下行数据的接收并发送所述具有更高优先级的上行数据。
9.一种终端,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
接收第一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以得到测量结果,
发送根据所述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以及
接收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的第二配置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配置所述终端的双工模式。
10.一种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测量结果由终端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所述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以及
发送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下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一指示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测量时频资源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来确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上行信道上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的第二指示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测量时频资源基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来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包括指示终端的自干扰消除能力的终端能力信息,并且
其中,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和所述终端能力信息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用于配置所述终端的双工模式的第二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以下各项之一:
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中的至少一者确定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在所述反馈信息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以及
在所述反馈信息不包括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的情况下,根据残留自干扰的强度和考虑了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之一、以及所述终端最近一次反馈的不考虑残留自干扰的信干噪比确定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15.一种基站,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
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确定用于残留自干扰测量的测量时频资源;
接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测量结果由终端在所述测量时频资源上进行残留自干扰测量而得到;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二配置信息;以及
发送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以配置所述终端的双工模式。
CN201911399863.XA 2019-04-29 2019-12-30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Pending CN111867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798799.1A EP3895363A4 (en) 2019-04-29 2020-04-22 PHYS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PCT/KR2020/005316 WO2020222458A1 (en) 2019-04-29 2020-04-22 Transmission method of physical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7/601,367 US11736213B2 (en) 2019-04-29 2020-04-22 Transmission method of physical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5772 2019-04-29
CN201910355772X 2019-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107A true CN111867107A (zh) 2020-10-30

Family

ID=72970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99863.XA Pending CN111867107A (zh) 2019-04-29 2019-12-30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7107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6434A (zh) * 2021-12-16 2022-04-0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iab上行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5174031A (zh) * 2021-04-06 2022-10-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82459A1 (zh) * 2021-11-10 2023-05-1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中继定时方法和设备
WO2023097525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工作模式指示、确定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3137676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569634A (zh) * 2020-12-04 2023-08-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模式相关的物理层优先级
WO2023206500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dd帧结构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245454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确定终端行为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69634A (zh) * 2020-12-04 2023-08-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模式相关的物理层优先级
CN116569634B (zh) * 2020-12-04 2024-05-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模式相关的物理层优先级
CN115174031A (zh) * 2021-04-06 2022-10-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82459A1 (zh) * 2021-11-10 2023-05-1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中继定时方法和设备
WO2023097525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工作模式指示、确定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286434A (zh) * 2021-12-16 2022-04-0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iab上行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23137676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06500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dd帧结构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245454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确定终端行为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490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 sensing in NR V2X resource allocation
US202400080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r v2x sidelink harq procedure
CN111867107A (zh) 双工模式切换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13169830B (zh) 用于配置nr v2x资源分配中的资源感测的方法和设备
CN111758233B (zh) 调度请求和ack/nack的优先化
US11824651B2 (en) Schedul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service types
KR102284453B1 (ko) 셀룰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0027541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configuration profiles for grant free communications
US96542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ng self-interference
US95656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detect the transmission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of a channel in connection with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93450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wo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for scheduling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5580416B (zh) Lte-tdd eimta中上报csi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02444B (zh) 调度请求资源配置
EP3651522A1 (en)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202631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the Control Region of a Subframe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170063617A (ko) 초저 레이턴시 lte 업링크 프레임 구조
CA3145332A1 (en) Side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KR20190039561A (ko) 업링크 채널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5245030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US11569974B2 (en) Hybrid frequency and time duplexing communications
WO2022190392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028390A1 (en) Method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CN116918406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6965119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6941293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