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3148A -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3148A
CN111863148A CN202010752189.5A CN202010752189A CN111863148A CN 111863148 A CN111863148 A CN 111863148A CN 202010752189 A CN202010752189 A CN 202010752189A CN 111863148 A CN111863148 A CN 111863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na
chemical reaction
reaction equation
reaction
eq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21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3148B (zh
Inventor
孙军伟
吉浩平
王春秀
陈祥伟
韩俊涛
肖萧
王延峰
王英聪
凌丹
王妍
刘鹏
余培照
刘娜
栗三一
黄春
方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20107521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3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3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3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20/00Chemoinformatics,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f physicochemical or structural data of chemical particles, elements, compounds or mixtures
    • G16C20/10Analysis or design of chemical reactions, syntheses or proces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3DNA compu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步骤为:首先,根据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和PI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混沌系统和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其次,根据混沌系统和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分别构建混沌系统和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及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再使用Visual DSD软件分别对混沌系统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和PI控制器;最后,将PI控制器加入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后并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本发明构建的三变量混沌振荡系统和PI控制器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Description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DNA链置换反应构成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的时代被人们称作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最为普遍的载体,需要不断的革新。结合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科的DNA计算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然界中有很多包含着非常丰富信息处理机制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反应过程,考虑到生物分子不仅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还有纳米级的空间尺寸等这些优势,发现这种生物分子为利用生物分子元件组装集成的生物计算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生物计算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颇受关注的DNA计算,DNA计算也是将要进行详细研究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1994年美国科学家Adleman在一支装有特定DNA的试管中巧妙的解决了旅行商NP问题,仅仅用了7天时间,但是以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看所需要至少大约两年以上的时间,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开创了DNA计算的新纪元。DNA计算还衍生出了DNA自组装、DNA折纸术、DNA单链自组装、DNA链置换等技术。
DNA计算已经处理了大量的分子操作,如自组装、荧光标记、链置换和探针机等。DNA链置换技术是在DNA自组装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DNA自组装技术和DNA链置换技术是DNA纳米技术研究的两大重要支撑技术。DNA链置换反应具有级联特性——上一个反应的输出可以作为下一个反应的输入,将多个DNA链置换反应进行级联可以构造出复杂的化学反应网络,实现加、减、乘、除模拟算术运算并解决方程的根的求解问题。
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运动现象,混沌运动具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动力学特性。2018年张强等人通过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出三变量Lotka-Volterra混沌震荡系统并实现两个混沌系统的视觉同步。利用DNA化学反应网络建立具有新特性的混沌系统模型及混沌系统的控制成为非线性领域的研究热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缺少非线性混沌震荡系统的PI控制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利用Visual DSD仿真软件阐明了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效果,并且通过Matlab软件对设计的三变量混沌震荡PI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三变量混沌振荡系统的PI控制器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PI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和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步骤二:根据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混沌系统的DNA碱基序列和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步骤三:根据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步骤四:使用Visual DSD软件分别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和PI控制器;
步骤五:将PI控制器加入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所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7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3X、X→2X、Z+2X→2Z、Y+X→2Y、Y→Φ、Z→Φ和2Z→Φ;所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10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Z、X→N、N→Z、N→X、Z→M、Z→X、M→X、M→Z、X→2X和Z→2Z;其中,X、Y、Z均表示逻辑运算的反应物,Φ表示不能参与DNA链置换反应的生成物。
所述根据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混沌系统的DNA碱基序列和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3X转化为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2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2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23
其中,X为反应物,A0、A5和B0均为辅助物,sp1、sp2、sp3、sp15均为生成物,qi和qm均为化学反应速率;
将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2)和(3)合并,得到:
X+A0+A5+B0→sp1+sp3+sp15+2X+X (4)
去掉辅助物A0、A5、B0和生成物sp1、sp3、sp1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3X;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2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25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和(6)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7)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
将化学反应方程2X+Z→2Z转化为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5
其中,Z为反应物,A31、A32、B3、A4、B4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10、sp11、sp12、sp13、sp14均表示生成物,qs为化学反应速率;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8)、(9)和(10)合并,得到:
2X+A31+A32+B3→sp4+sp10+sp11+Z (13)
去掉辅助物A31、A32、B3和生成物sp4、sp10、sp11得化学反应方程:
2X→Z (14)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1)和(12)合并,得到:
Z+A4+B4→sp12+sp14+Z (15)
去掉辅助物A4和B4,生成物sp12、sp14得化学反应方程:
Z→Z (16)
将化学反应方程(14)和(16)合并,得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Z→2Z;
将化学反应方程Y+X→2Y转化为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39
其中,Y为反应物,A1、A2、B1、B2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5、sp6、sp7、sp8、sp9均为生成物;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7)和(18)合并,得到:
X+A1+B1→sp4+sp6+Y (21)
去掉辅助物A1、B1和生成物sp4、sp6得化学反应方程:
X→Y (22)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9)和(20)合并,得到:
Y+A2+B2→sp7+sp9+Y (23)
去掉辅助物A2和B2,生成物sp7、sp9得化学反应方程:
Y→Y (24)
将化学反应方程(22)和(24)合并,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Y→2Y;
将化学反应方程Y→Φ转化为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2
其中,A6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6、sp17、sp18均为生成物;
将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5)和(26)合并,得到:
Y+A6→sp17+sp18 (27)
去掉辅助物A6和生成物sp17、sp1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Y→Φ;
将化学反应方程Z→Φ转化为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4
其中,A7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9、sp20、sp21均表示生成物;
将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8)和(29)合并,得到:
Z+A7→sp20+sp21 (30)
去掉辅助物A7和生成物sp20、sp2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Φ;
将化学反应方程2Z→Φ转化为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47
其中,A8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2、sp23、sp24、sp25、sp26均表示生成物;
将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1)、(32)和(33)合并,得到:
2Z+A8→sp23+sp24+sp25+sp26 (34)
去掉辅助物A8和生成物sp22、sp24、sp25、sp26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Z→Φ。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3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5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2X→2Z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31的DNA序列为:{2^*}[3 4^]::{2^*}[3 4^]<2^>;辅助物A32的DNA序列为:<3 4^>{2^*}[3 4^]<1 2^>;辅助物B3的DNA序列为:{4^*}[3 4^]<1112^13>;辅助物A4的DNA序列为:[3 4^11]<10^>{12^*};辅助物B4的DNA序列为:[3 4^11]<12^13>{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Y+X→2Y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1的DNA序列为:{2^*}[3 4^]<3 4^>;辅助物B1的DNA序列为:{3 4^*}[3 4^]<7 8^9>;辅助物A2的DNA序列为:[3 4^7]<10^>{8^*};辅助物B2的DNA序列为:[3 4^7]<8^9>{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Y→Φ中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6的DNA序列为:{4^*}[7a^];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Φ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7的DNA序列为:[b^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2Z→Φ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8的DNA序列为:[c^11]{12^*}:[c^11]{12^*};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根据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Z转化为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2
其中,X为反应物,A9、B9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7、sp28、sp29均表示生成物,qi、qm均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5)和(36)合并,得到:
X+A9+B9→sp28+sp29+Z (37)
去掉辅助物A9、B9和生成物sp28、sp2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Z;
将化学反应方程X→N转化为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4
其中,A10、B10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0、sp31、sp32均表示生成物;
将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8)和(39)合并,得到:
X+A10+B10→sp31+sp32+N (40)
去掉辅助物A10、B10和生成物sp31、sp32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N;
将化学反应方程N→Z转化为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6
其中,N为反应物,A11、B11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3、sp34、sp35均表示生成物,qa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1)和(42)合并,得到:
N+A11+B11→sp34+sp35+N (43)
去掉辅助物A11、B11和生成物sp34、sp3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Z;
将化学反应方程N→X转化为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68
其中,A12、B12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6、sp37、sp38均表示生成物;
将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4)和(45)合并,得到:
N+A12+B12→sp37+sp38+X (46)
去掉辅助物A12、B12和生成物sp37、sp3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X;
将化学反应方程Z→M转化为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2
其中,A13、B13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9、sp40、sp41均表示生成物;
将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7)和(48)合并,得到:
Z+A13+B13→sp40+sp41+M (49)
去掉辅助物A13、B13和生成物sp40、sp4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M;
将化学反应方程Z→X转化为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4
其中,A14、B14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2、sp43、sp44均表示生成物,qp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0)和(51)合并,得到:
Z+A14+B14→sp43+sp44+X (52)
去掉辅助物A14、B14和生成物sp43、sp44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X;
将化学反应方程M→X转化为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6
其中,M为反应物,A15、B15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5、sp46、sp47均表示生成物;
将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3)和(54)合并,得到:
M+A15+B15→sp46+sp47+X (55)
去掉辅助物A15、B15和生成物sp46、sp47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X;
将化学反应方程M→Z转化为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78
其中,A16、B16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8、sp49、sp50均表示生成物;
将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6)和(57)合并,得到:
M+A16+B16→sp49+sp50+Z (58)
去掉辅助物A16、B16和生成物sp48、sp4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Z;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8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82
其中,A0、B0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sp2、sp3均表示生成物;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9)和(60)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61)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
将化学反应方程Z→2Z转化为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8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084
其中,A17、B17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51、sp52、sp53均表示生成物;
将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62)和(63)合并,得到:
Z+A17+B17→sp52+sp53+2Z (64)
去掉辅助物A17、B17和生成物sp52、sp5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2Z。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Z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9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9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N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10的DNA序列为:{2^*}[3 4^]<34^>;辅助物B10的DNA序列为:{3 4^*}[34^]<720^21>;生成物N的DNA序列为<3 4^720^21>;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N→Z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1的DNA序列为:{4^*}[7 20^]<34^>;辅助物B11的DNA序列为:{7 20^*}[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N→X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2的DNA序列为:{4^*}[7 20^]<12^>;辅助物B12的DNA序列为:{7 20^*}[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M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3的DNA序列为:{4^*}[1112^]<1312^13>;辅助物B13的DNA序列为:{1112^*}[1312^]<2324^25>;生成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X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4的DNA序列为:{4^*}[11 12^]<12^3>;辅助物B14的DNA序列为:{11 12^*}[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M→X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5的DNA序列为:{12^*}[23 24^]<12^>;辅助物B15的DNA序列为:{23 24^*}[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M→Z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6的DNA序列为:{12^*}[23 24^]<34^>;辅助物B16的DNA序列为:{23 24^*}[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2Z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7的DNA序列为:{4^*}[1112^]<34^34^>;辅助物B17的DNA序列为:{2^*}[34^]<1112^13>:[3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8^的碱基序列为:CATCG;小支点结构10^的碱基序列为:GTCA;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20^的碱基序列为:CCTACG;小支点24^的碱基序列为:CCCT;小支点结构a^的碱基序列为:ACTACAC;小支点结构b^的碱基序列为:CTCAG;小支点结构c^的碱基序列为:CTCAATC;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9的碱基序列为:CCCTATACTATACAATACT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21的碱基序列为:CCCTAATCTAATCATAACTA;识别结构23的碱基序列为:CCCTAAACTTATCTAAACAT;识别结构25的碱基序列为:CCCATTTCAAATCAAAACTT;
化学反应方程2X→3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A5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2X+Z→2Z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2nM,Z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31、A32、B3、A4、B4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X+Y→2Y中反应物X和Y的初始浓度均为5nM,辅助物A1、A2、B1、B2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Y→Φ中反应物Y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6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Z→Φ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1nM,辅助物A7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2Z→Φ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8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X→Z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9和B9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p为1.7nM/s;
化学反应方程X→N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0和B1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N→Z中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1和B11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N→X中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2和B12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Z→M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3和B13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Z→X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4和B14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p为1.7nM/s;
化学反应方程M→X中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5和B15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M→Z中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6和B16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Z→2Z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7和B17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所述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方法为:
由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1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
dX/dt=2X2+X-3X2Z+XY (72)
dY/dt=XY-Y (73)
dZ/dt=3X2Z-0.5Z2-3Z (74)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混沌形式。
所述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PI控制器的方法为:
由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0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1
dY/dt=0 (8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2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PI控制的形式。
所述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得到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21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10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DNA化学反应网络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11
dY/dt=XY-Y (8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312
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本技术方案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实现了三变量混沌系统的PI控制,通过Visual DSD仿真软件验证化学反应网络的有效性,并用Matlab验证了三变量混沌系统的PI控制的混沌动力学行为,仿真结果证明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发明设计的PI控制系统可以为今后在DNA分子领域研究混沌系统PI控制的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DNA化学反应网络仿真图,其中:(a)为Matlab中的时域波形图,(b)为Visual DSD中的时域波形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X和Z浓度变化图,其中:(a)为X的浓度变化,(b)为Z的浓度变化。
图4为本发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时域波形图,其中:(a)为X的浓度变化,(b)为Y的浓度变化,(c)为Z的浓度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PI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和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所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7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3X、X→2X、Z+2X→2Z、Y+X→2Y、Y→Φ、Z→Φ和2Z→Φ;所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10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Z、X→N、N→Z、N→X、Z→M、Z→X、M→X、M→Z、X→2X和Z→2Z;其中,X、Y、Z均表示逻辑运算的反应物,Φ表示不能参与DNA链置换反应的生成物。
步骤二:根据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混沌系统的DNA碱基序列和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如图2所示,具体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3X转化为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4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4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43
其中,X为反应物,A0、A5和B0均为辅助物,sp1、sp2、sp3、sp15均为生成物,qi和qm均为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A5和B0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和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2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1、sp3和sp15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2)和(3)合并,得到:
X+A0+A5+B0→sp1+sp3+sp15+2X+X (4)
去掉辅助物A0、A5、B0和生成物sp1、sp3、sp1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3X;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5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2
其中,X为反应物,A0、B0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sp2、sp3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和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2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1、sp3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和(6)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7)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
将化学反应方程2X+Z→2Z转化为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57
其中,X、Z为反应物,A31、A32、B3、A4、B4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10、sp11、sp12、sp13、sp14均表示生成物,qi、qm、qs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和Z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nM和1nM,辅助物A31、A32、B3、A4、B4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和qs分别为10-6nM/s、10-3nM/s和7nM/s。生成物sp10、sp13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sp11、sp12、sp14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8)、(9)和(10)合并,得到:
2X+A31+A32+B3→sp4+sp10+sp11+Z (13)
去掉辅助物A31、A32、B3和生成物sp4、sp10、sp11得化学反应方程:
2X→Z (14)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1)和(12)合并,得到:
Z+A4+B4→sp12+sp14+Z (15)
去掉辅助物A4和B4,生成物sp12、sp14得化学反应方程:
Z→Z (16)
将化学反应方程(14)和(16)合并,得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Z→2Z;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31的DNA序列为:{2^*}[3 4^]::{2^*}[3 4^]<2^>;A32的DNA序列为:<3 4^>{2^*}[3 4^]<1 2^>;B3的DNA序列为:{4^*}[3 4^]<11 12^13>;A4的DNA序列为:[3 4^11]<10^>{12^*};B4的DNA序列为:[3 4^11]<12^13>{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结构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结构10^的碱基序列为:GTCA;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Y+X→2Y转化为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6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6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6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64
其中,X、Y为反应物,A1、A2、B1、B2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5、sp6、sp7、sp8、sp9均表示生成物,qi、qm、qs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和Y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A2、B1、B2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和qs分别为10-6nM/s、10-3nM/s和7nM/s。生成物sp5、sp8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sp6、sp7、sp9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7)和(18)合并,得到:
X+A1+B1→sp4+sp6+Y (21)
去掉辅助物A1、B1和生成物sp4、sp6得化学反应方程:
X→Y (22)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9)和(20)合并,得到:
Y+A2+B2→sp7+sp9+Y (23)
去掉辅助物A2和B2,生成物sp7、sp9得化学反应方程:
Y→Y (24)
将化学反应方程(22)和(24)合并,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Y→2Y;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1的DNA序列为:{2^*}[3 4^]<3 4^>;B1的DNA序列为:{3 4^*}[3 4^]<7 8^9>;A2的DNA序列为:[3 4^7]<10^>{8^*};B2的DNA序列为:[3 4^7]<8^9>{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结构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结构10^的碱基序列为:GTCA;小支点8^的碱基序列为:CATCG;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9的碱基序列为:CCCTATACTATACAATA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Y→Φ转化为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7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72
其中,Y为反应物,A6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6、sp17、sp18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Y的初始浓度1nM,辅助物A6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16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17、sp18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5)和(26)合并,得到:
Y+A6→sp17+sp18 (27)
去掉辅助物A6和生成物sp17、sp1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Y→Φ;其中,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6的DNA序列为:{4^*}[7a^];“<>”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结构a^的碱基序列为:ACTACAC;小支点8^的碱基序列为:CATCG;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9的碱基序列为:CCCTATACTATACAATA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Z→Φ转化为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8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82
其中,Z为反应物,A7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9、sp20、sp21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1nM,辅助物A7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19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20、sp21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8)和(29)合并,得到:
Z+A7→sp20+sp21 (30)
去掉辅助物A7和生成物sp20、sp2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Φ;其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7的DNA序列为:[b^11]{12^*13}。“<>”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结构b^的碱基序列为:CTCAG;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2Z→Φ转化为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8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8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85
其中,Z为反应物,A8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2、sp23、sp24、sp25、sp26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1nM,辅助物A8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23、sp24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22、sp25、sp26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1)、(32)和(33)合并,得到:
2Z+A8→sp23+sp24+sp25+sp26 (34)
去掉辅助物A8和生成物sp22、sp24、sp25、sp26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Z→Φ;其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8的DNA序列为:[c^11]{12^*}:[c^11]{12^*}。“<>”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结构c^的碱基序列为:CTCAATC;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步骤三:根据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如图3所示,具体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Z转化为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9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192
其中,X为反应物,A9、B9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7、sp28、sp29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9和B9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p分别为10-6nM/s和1.7nM/s。生成物sp27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28、sp29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5)和(36)合并,得到:
X+A9+B9→sp28+sp29+Z (37)
去掉辅助物A9、B9和生成物sp28、sp2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Z;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9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B9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X→N转化为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0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02
其中,X为反应物,A10、B10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0、sp31、sp32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0和B10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30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31、sp32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8)和(39)合并,得到:
X+A10+B10→sp31+sp32+N (40)
去掉辅助物A10、B10和生成物sp31、sp32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N;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10的DNA序列为:{2^*}[3 4^]<34^>;B10的DNA序列为:{34^*}[34^]<720^21>;生成物N的DNA序列为<3 4^720^21>。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0^的碱基序列为:CCTACG;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21的碱基序列为:CCCTAATCTAATCATAA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N→Z转化为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0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04
其中,N为反应物,A11、B11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3、sp34、sp35均表示生成物,qa、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1和B11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a、qi分别为2×10-4nM/s和10-6nM/s。生成物sp33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34、sp35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1)和(42)合并,得到:
N+A11+B11→sp34+sp35+N (43)
去掉辅助物A11、B11和生成物sp34、sp3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Z;其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1的DNA序列为:{4^*}[7 20^]<34^>;B11的DNA序列为:{720^*}[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12^13>。“<>”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0^的碱基序列为:CCTACG;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21的碱基序列为:CCCTAATCTAATCATAACT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N→X转化为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1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12
其中,N为反应物,A12、B12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6、sp37、sp38均表示生成物,qa、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2和B12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a、qi分别为2×10-4nM/s和10-6nM/s。生成物sp36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37、sp38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4)和(45)合并,得到:
N+A12+B12→sp37+sp38+X (46)
去掉辅助物A12、B12和生成物sp37、sp3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X;其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2的DNA序列为:{4^*}[7 20^]<12^>;B12的DNA序列为:{720^*}[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0^的碱基序列为:CCTACG;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21的碱基序列为:CCCTAATCTAATCATAACTA。
将化学反应方程Z→M转化为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2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22
其中,Z为反应物,A13、B13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9、sp40、sp41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3和B13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39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0、sp41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7)和(48)合并,得到:
Z+A13+B13→sp40+sp41+M (49)
去掉辅助物A13、B13和生成物sp40、sp4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M;其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3的DNA序列为:{4^*}[1112^]<1312^13>;B13的DNA序列为:{1112^*}[1312^]<2324^25>;生成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4^的碱基序列为:CCCT;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23的碱基序列为:CCCTAAACTTATCTAAACAT;识别结构25的碱基序列为:CCCATTTCAAATCAAAACTT。
将化学反应方程Z→X转化为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2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24
其中,Z为反应物,A14、B14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2、sp43、sp44均表示生成物,qp、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4和B14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p分别为10-6nM/s和1.7nM/s。生成物sp42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3、sp44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0)和(51)合并,得到:
Z+A14+B14→sp43+sp44+X (52)
去掉辅助物A14、B14和生成物sp43、sp44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X;其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4的DNA序列为:{4^*}[11 12^]<12^3>;B14的DNA序列为:{11 12^*}[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
将化学反应方程M→X转化为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3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32
其中,M为反应物,A15、B15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5、sp46、sp47均表示生成物,qa、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5和B15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a分别为10-6nM/s和2×10-4nM/s。生成物sp45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6、sp47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3)和(54)合并,得到:
M+A15+B15→sp46+sp47+X (55)
去掉辅助物A15、B15和生成物sp46、sp47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X;其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5的DNA序列为:{12^*}[23 24^]<12^>;B15的DNA序列为:{23 24^*}[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24^的碱基序列为:TCTCC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23的碱基序列为:CCCTAAACTTATCTAAACAT;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25的碱基序列为:CCCATTTCAAATCAAAACTT。
将化学反应方程M→Z转化为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4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42
其中,M为反应物,A16、B16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8、sp49、sp50均表示生成物,qa、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6和B16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a分别为10-6nM/s和2×10-4nM/s。生成物sp48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49、sp50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6)和(57)合并,得到:
M+A16+B16→sp49+sp50+Z (58)
去掉辅助物A16、B16和生成物sp48、sp4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Z;其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6的DNA序列为:{12^*}[23 24^]<34^>;B16的DNA序列为:{23 24^*}[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24^的碱基序列为:TCTCC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23的碱基序列为:CCCTAAACTTATCTAAACAT;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25的碱基序列为:CCCATTTCAAATCAAAACTT。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4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44
其中,X为反应物,A0、B0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sp2、sp3均表示生成物,qi、qm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和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2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1、sp3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9)和(60)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61)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其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
将化学反应方程Z→2Z转化为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5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52
其中,Z为反应物,A17、B17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51、sp52、sp53均表示生成物,qm、qi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17和B17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qm分别为10-6nM/s和10-3nM/s。生成物sp51具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遇到互补配对的小支点结构,依然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sp52、sp53中没有暴露的单链小支点结构所以不可以参加后续DNA链置换反应。
将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62)和(63)合并,得到:
Z+A17+B17→sp52+sp53+2Z (64)
去掉辅助物A17、B17和生成物sp52、sp5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2Z。其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7的DNA序列为:{4^*}[1112^]<34^34^>;B17的DNA序列为:{2^*}[34^]<1112^13>:[34^]<1112^13>。“<>”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小支点结构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
步骤四:使用Visual DSD软件分别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和PI控制器;
如图4所示,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方法为:
由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
dX/dt=2X2+X-3X2Z+XY (72)
dY/dt=XY-Y (73)
dZ/dt=3X2Z-0.5Z2-3Z (74)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混沌形式。
所述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PI控制器的方法为:
由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0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618
dY/dt=0 (8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PI控制的形式。
步骤五:将PI控制器加入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所述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得到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8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0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1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2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3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4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5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6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7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8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DNA化学反应网络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19
dY/dt=XY-Y (89)
Figure BDA00026103992200002720
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PI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和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步骤二:根据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混沌系统的DNA碱基序列和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步骤三:根据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步骤四:使用Visual DSD软件分别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和PI控制器;
步骤五:将PI控制器加入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7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3X、X→2X、Z+2X→2Z、Y+X→2Y、Y→Φ、Z→Φ和2Z→Φ;所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包括10个化学反应方程,分别为:X→Z、X→N、N→Z、N→X、Z→M、Z→X、M→X、M→Z、X→2X和Z→2Z;其中,X、Y、Z均表示逻辑运算的反应物,Φ表示不能参与DNA链置换反应的生成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混沌系统的DNA碱基序列和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3X转化为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1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1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13
其中,X为反应物,A0、A5和B0均为辅助物,sp1、sp2、sp3、sp15均为生成物,qi和qm均为化学反应速率;
将X→3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2)和(3)合并,得到:
X+A0+A5+B0→sp1+sp3+sp15+2X+X (4)
去掉辅助物A0、A5、B0和生成物sp1、sp3、sp1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3X;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2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和(6)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7)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
将化学反应方程2X+Z→2Z转化为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4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7
其中,Z为反应物,A31、A32、B3、A4、B4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10、sp11、sp12、sp13、sp14均表示生成物,qs为化学反应速率;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8)、(9)和(10)合并,得到:
2X+A31+A32+B3→sp4+sp10+sp11+Z (13)
去掉辅助物A31、A32、B3和生成物sp4、sp10、sp11得化学反应方程:
2X→Z (14)
将2X+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1)和(12)合并,得到:
Z+A4+B4→sp12+sp14+Z (15)
去掉辅助物A4和B4,生成物sp12、sp14得化学反应方程:
Z→Z (16)
将化学反应方程(14)和(16)合并,得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X+Z→2Z;
将化学反应方程Y+X→2Y转化为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8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9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10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211
其中,Y为反应物,A1、A2、B1、B2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sp5、sp6、sp7、sp8、sp9均为生成物;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7)和(18)合并,得到:
X+A1+B1→sp4+sp6+Y (21)
去掉辅助物A1、B1和生成物sp4、sp6得化学反应方程:
X→Y (22)
将Y+X→2Y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19)和(20)合并,得到:
Y+A2+B2→sp7+sp9+Y (23)
去掉辅助物A2和B2,生成物sp7、sp9得化学反应方程:
Y→Y (24)
将化学反应方程(22)和(24)合并,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Y→2Y;
将化学反应方程Y→Φ转化为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2
其中,A6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6、sp17、sp18均为生成物;
将Y→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5)和(26)合并,得到:
Y+A6→sp17+sp18 (27)
去掉辅助物A6和生成物sp17、sp1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Y→Φ;
将化学反应方程Z→Φ转化为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4
其中,A7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9、sp20、sp21均表示生成物;
将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28)和(29)合并,得到:
Z+A7→sp20+sp21 (30)
去掉辅助物A7和生成物sp20、sp2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Φ;
将化学反应方程2Z→Φ转化为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37
其中,A8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2、sp23、sp24、sp25、sp26均表示生成物;
将2Z→Φ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1)、(32)和(33)合并,得到:
2Z+A8→sp23+sp24+sp25+sp26 (34)
去掉辅助物A8和生成物sp22、sp24、sp25、sp26得验化学反应方程:2Z→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3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5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2X→2Z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31的DNA序列为:{2^*}[3 4^]::{2^*}[3 4^]<2^>;辅助物A32的DNA序列为:<3 4^>{2^*}[3 4^]<1 2^>;辅助物B3的DNA序列为:{4^*}[3 4^]<11 12^13>;辅助物A4的DNA序列为:[3 4^11]<10^>{12^*};辅助物B4的DNA序列为:[3 4^11]<12^13>{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Y+X→2Y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1的DNA序列为:{2^*}[3 4^]<3 4^>;辅助物B1的DNA序列为:{3 4^*}[3 4^]<7 8^9>;辅助物A2的DNA序列为:[3 4^7]<10^>{8^*};辅助物B2的DNA序列为:[34^7]<8^9>{10^*};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Y→Φ中反应物Y的DNA序列为:<3 4^7 8^9>;辅助物A6的DNA序列为:{4^*}[7a^];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Φ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7的DNA序列为:[b^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2Z→Φ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辅助物A8的DNA序列为:[c^11]{12^*}:[c^11]{12^*};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构建PI控制器的DNA碱基序列和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化学反应方程X→Z转化为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2
其中,X为反应物,A9、B9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27、sp28、sp29均表示生成物,qi、qm均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X→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5)和(36)合并,得到:
X+A9+B9→sp28+sp29+Z (37)
去掉辅助物A9、B9和生成物sp28、sp2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Z;
将化学反应方程X→N转化为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4
其中,A10、B10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0、sp31、sp32均表示生成物;
将X→N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38)和(39)合并,得到:
X+A10+B10→sp31+sp32+N (40)
去掉辅助物A10、B10和生成物sp31、sp32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N;
将化学反应方程N→Z转化为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6
其中,N为反应物,A11、B11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3、sp34、sp35均表示生成物,qa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N→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1)和(42)合并,得到:
N+A11+B11→sp34+sp35+N (43)
去掉辅助物A11、B11和生成物sp34、sp35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Z;
将化学反应方程N→X转化为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57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1
其中,A12、B12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6、sp37、sp38均表示生成物;
将N→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4)和(45)合并,得到:
N+A12+B12→sp37+sp38+X (46)
去掉辅助物A12、B12和生成物sp37、sp38得验化学反应方程:N→X;
将化学反应方程Z→M转化为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3
其中,A13、B13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39、sp40、sp41均表示生成物;
将Z→M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47)和(48)合并,得到:
Z+A13+B13→sp40+sp41+M (49)
去掉辅助物A13、B13和生成物sp40、sp41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M;
将化学反应方程Z→X转化为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4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5
其中,A14、B14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2、sp43、sp44均表示生成物,qp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将Z→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0)和(51)合并,得到:
Z+A14+B14→sp43+sp44+X (52)
去掉辅助物A14、B14和生成物sp43、sp44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X;
将化学反应方程M→X转化为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7
其中,M为反应物,A15、B15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5、sp46、sp47均表示生成物;
将M→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3)和(54)合并,得到:
M+A15+B15→sp46+sp47+X (55)
去掉辅助物A15、B15和生成物sp46、sp47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X;
将化学反应方程M→Z转化为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8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69
其中,A16、B16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48、sp49、sp50均表示生成物;
将M→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6)和(57)合并,得到:
M+A16+B16→sp49+sp50+Z (58)
去掉辅助物A16、B16和生成物sp48、sp49得验化学反应方程:M→Z;
将化学反应方程X→2X转化为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7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72
其中,A0、B0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1、sp2、sp3均表示生成物;
将X→2X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59)和(60)合并,得到:
X+A0+B0→sp1+sp3+2X (61)
去掉辅助物A0、B0和生成物sp1、sp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X→2X;
将化学反应方程Z→2Z转化为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7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074
其中,A17、B17均为反应过程中的辅助物,sp51、sp52、sp53均表示生成物;
将Z→2Z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62)和(63)合并,得到:
Z+A17+B17→sp52+sp53+2Z (64)
去掉辅助物A17、B17和生成物sp52、sp53得验化学反应方程:Z→2Z。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Z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9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9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 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N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10的DNA序列为:{2^*}[3 4^]<34^>;辅助物B10的DNA序列为:{3 4^*}[34^]<720^21>;生成物N的DNA序列为<3 4^720^21>;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N→Z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1的DNA序列为:{4^*}[7 20^]<34^>;辅助物B11的DNA序列为:{7 20^*}[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 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N→X中反应物N的DNA序列为:<34^720^21>;辅助物A12的DNA序列为:{4^*}[7 20^]<12^>;辅助物B12的DNA序列为:{7 20^*}[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M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3的DNA序列为:{4^*}[1112^]<1312^13>;辅助物B13的DNA序列为:{1112^*}[1312^]<2324^25>;生成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X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4的DNA序列为:{4^*}[11 12^]<12^3>;辅助物B14的DNA序列为:{11 12^*}[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M→X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5的DNA序列为:{12^*}[23 24^]<12^>;辅助物B15的DNA序列为:{23 24^*}[12^]<34^5>;生成物X的DNA序列为<12^3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M→Z中反应物M的DNA序列为:<1312^2324^25>;辅助物A16的DNA序列为:{12^*}[23 24^]<34^>;辅助物B16的DNA序列为:{23 24^*}[34^]<1112^13>;生成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DNA序列为:<1 2^3 4^5>;辅助物A0的DNA序列为:{2^*}[3 4^]<1 2^1 2^>;辅助物B0的DNA序列为:{4^*}[1 2^]<3 4^5>:[1 2^]<3 4^5>;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所述化学反应方程Z→2Z中反应物Z的DNA序列为:<34^1112^13>;辅助物A17的DNA序列为:{4^*}[1112^]<34^34^>;辅助物B17的DNA序列为:{2^*}[34^]<1112^13>:[34^]<1112^13>;其中,“<>”表示未互补配对的DNA上链结构,“[]”表示互补配对的DNA双链结构,“{}”未互补配对的DNA下链结构,“^”表示上链的小支点结构,“^*”表示下链的小支点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支点结构2^的碱基序列为:TATTCC;小支点4^的碱基序列为:GCTA;小支点8^的碱基序列为:CATCG;小支点结构10^的碱基序列为:GTCA;小支点12^的碱基序列为:TACCAA;小支点20^的碱基序列为:CCTACG;小支点24^的碱基序列为:CCCT;小支点结构a^的碱基序列为:ACTACAC;小支点结构b^的碱基序列为:CTCAG;小支点结构c^的碱基序列为:CTCAATC;识别结构1的碱基序列为:CCCAAAACAAAACAAAACAA;识别结构3的碱基序列为:CCCTTTTCTAAACTAAACAA;识别结构5的碱基序列为:CCCTTTACATTACATAACAA;识别结构7的碱基序列为:CCCTATTCAATTCAAATCAA;识别结构9的碱基序列为:CCCTATACTATACAATACTA;识别结构11的碱基序列为:CCCTTATCATATCAATACAA;识别结构13的碱基序列为:CCCTTAACTTAACAAATCTA;识别结构21的碱基序列为:CCCTAATCTAATCATAACTA;识别结构23的碱基序列为:CCCTAAACTTATCTAAACAT;识别结构25的碱基序列为:CCCATTTCAAATCAAAACTT;
化学反应方程2X→3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A5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2X+Z→2Z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2nM,Z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31、A32、B3、A4、B4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X+Y→2Y中反应物X和Y的初始浓度均为5nM,辅助物A1、A2、B1、B2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Y→Φ中反应物Y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6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反应速率qs为7nM/s;
化学反应方程Z→Φ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1nM,辅助物A7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2Z→Φ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1nM,辅助物A8的初始浓度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X→Z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5nM,辅助物A9和B9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p为1.7nM/s;
化学反应方程X→N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0和B1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N→Z中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1和B11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N→X中反应物N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2和B12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Z→M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3和B13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Z→X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4和B14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p为1.7nM/s;
化学反应方程M→X中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5和B15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M→Z中反应物M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6和B16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a为2×10-4nM/s,反应速率qi为10-6nM/s;
化学反应方程X→2X中反应物X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0和B0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化学反应方程Z→2Z中反应物Z的初始浓度为5nM,辅助物A17和B17的初始浓度均为10000nM,反应速率qi为10-6nM/s,反应速率qm为10-3nM/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方法为:
由混沌系统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0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0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0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4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混沌系统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
dX/dt=2X2+X-3X2Z+XY (72)
dY/dt=XY-Y (73)
dZ/dt=3X2Z-0.5Z2-3Z (74)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混沌系统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混沌形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Visual DSD软件对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进行仿真,得到PI控制器的方法为:
由PI控制器的DNA链置换反应方程得到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7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8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9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0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4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PI控制器的DNA化学反应网络合并后转化为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5
dY/dt=0 (8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116
使用Visual DSD软件验证了PI控制器的常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符合PI控制的形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后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的方法为:
将PI控制器加入混沌系统得到DNA化学反应网络: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4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6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9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7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8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9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0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1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2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3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4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5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6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将DNA化学反应网络转化为DNA化学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7
dY/dt=XY-Y (89)
Figure FDA00026103992100001218
利用Matlab软件对DNA反应网络的微分反应方程进行仿真,输出PI控制后的三变量混沌震荡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CN202010752189.5A 2020-07-30 2020-07-30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Active CN111863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2189.5A CN111863148B (zh) 2020-07-30 2020-07-30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2189.5A CN111863148B (zh) 2020-07-30 2020-07-30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148A true CN111863148A (zh) 2020-10-30
CN111863148B CN111863148B (zh) 2021-07-23

Family

ID=72946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2189.5A Active CN111863148B (zh) 2020-07-30 2020-07-30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314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3256A (zh) * 2021-05-20 2021-08-27 郑州轻工业大学 基于dna链置换求解圆和直线方程组交点的实现方法
CN114242176A (zh) * 2021-11-19 2022-03-25 郑州轻工业大学 基于dna链置换主动控制的混沌投影同步的实现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6102A (zh) * 2015-06-29 2015-11-11 东南大学 基于DNA分子链置换反应提取实现组合逻辑的CRNs的方法
CN105930586A (zh) * 2016-04-21 2016-09-07 郑州轻工业学院 基于局域性dna发卡链置换反应的异或门及求反电路
CN107145945A (zh) * 2017-05-15 2017-09-08 郑州轻工业学院 基于dna发夹结构的与门、非门、异或和半减器分子电路
CN108009395A (zh) * 2017-11-24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用dna链置换反应实现单分子形式化学反应网络的方法
CN110766161A (zh) * 2019-11-05 2020-02-07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种基于dna链置换的三维混沌振荡系统的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6102A (zh) * 2015-06-29 2015-11-11 东南大学 基于DNA分子链置换反应提取实现组合逻辑的CRNs的方法
CN105930586A (zh) * 2016-04-21 2016-09-07 郑州轻工业学院 基于局域性dna发卡链置换反应的异或门及求反电路
CN107145945A (zh) * 2017-05-15 2017-09-08 郑州轻工业学院 基于dna发夹结构的与门、非门、异或和半减器分子电路
CN108009395A (zh) * 2017-11-24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用dna链置换反应实现单分子形式化学反应网络的方法
CN110766161A (zh) * 2019-11-05 2020-02-07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种基于dna链置换的三维混沌振荡系统的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 WANG 等: "Three-variable chaotic oscillatory system based on DNA strand displacement and its coupling combination synchron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 *
孙军伟 等: "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八个混沌系统的多级组合同步", 《计算机应用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3256A (zh) * 2021-05-20 2021-08-27 郑州轻工业大学 基于dna链置换求解圆和直线方程组交点的实现方法
CN114242176A (zh) * 2021-11-19 2022-03-25 郑州轻工业大学 基于dna链置换主动控制的混沌投影同步的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148B (zh) 2021-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3148B (zh) 基于dna化学反应网络的混沌震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CN111863149B (zh) 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混沌振荡系统pi控制的实现方法
Eshra et al. Renewable DNA hairpin-based logic circuits
Luo et 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ased on DNA toehold-mediated strand displacement (TMSD) reaction
Cheng Computation of Multiplicative Inversion and Division in GF (2 n) by Self-Assembly of DNA Tiles
Chirikjian Group theory and biomolecular conformation: I.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s
Chatterjee et al. The coevolution of biomolecules and prebiot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origin of life: a visualization model for assembling the first gene
Jiang et al. Toward Smar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ith Synthetic DNA Molecules
Zhang et al. A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of DNA computation
Sahu et al. A self-assembly model of time-dependent glue strength
Tagore et al. DNA computation: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
Shu et al. Programmable biomolecule-mediated processors
Chen et al. From underwear to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physical chemistry informs the origin of life
Çömez Modern Ergodic Theory: From a Physics Hypothesis to a Mathematical Theory with Transformative Interdisciplinary Impact
Sample et al. Coarse-Grained Simulations Of Dna And Rna Systems With Oxdna And Oxrna Models: Tutorial
Hoque et al. Encoding Information in DNA: From Basic Structure to Nanoelectronics
Jin et al. Central and local limit theorems for RNA structures
Garg et al. Directed enzymatic activation of 1-d DNA tiles
Wong Theme and Variations: Spin Glasses, Neural Networks, and Prebiotic Evolution
Guo et al. DNA implementation of arithmetic operations
Ma et al. Dna 3d self-assembly algorithmic model to solve maximum clique problem
Liu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riven health research innovations: Protein sciences
Zhang et al. A DNA computing model based on Acrydite TM gel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timetabling problem
Carvalko Jr et al. Automata Artificial and Otherwise
Huang et al. Integer factorization based on the tile assembly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