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1773A -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1773A
CN111851773A CN202010593783.4A CN202010593783A CN111851773A CN 111851773 A CN111851773 A CN 111851773A CN 202010593783 A CN202010593783 A CN 202010593783A CN 111851773 A CN111851773 A CN 111851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groove
parts
kaolin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37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军
刘艳
丁良英
文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l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l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l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lu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937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51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51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1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4/02Granular materials, e.g. microballoons
    • C04B14/04Silica-rich materials; Silicates
    • C04B14/10Clay
    • C04B14/106Kaol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4/38Fibrous materials; Whiskers
    • C04B14/42Gla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8/02Agglomerated materials, e.g. artificial aggregates
    • C04B18/023Fired or melted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8/04Waste materials; Refuse
    • C04B18/18Waste materials; Refuse organic
    • C04B18/24Vegetable refuse, e.g. rice husks, maize-ear refuse; Cellulosic materials, e.g. paper, cork
    • C04B18/26Wood, e.g. sawdust, wood shav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墙体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包括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主体的厚度与第二主体的厚度和构成装配式墙体的厚度,第一主体靠近第二主体的表面开设有过线槽,过线槽用于容纳电线。第二主体开设有沿第二主体厚度方向的通槽,通槽的一端与过线槽连通,通槽的另一端用于安装插座。本申请通过第一主体上的过线槽来安装电线,实现了目前装配式墙板无法安装电线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墙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由充足信息构成以支持新产品开发管理,并可由计算机应用程序直接解释的建筑或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即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装配式建筑兴起,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随着科技的进步,装配式建筑兴起,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其中,装配式墙体作为主要构件,来替代传统墙体。
由于装配式建筑是先加工好再进行组装,所以其精度较为重要。所以为了减少由于尺寸、位置等错误导致墙板从工厂生产好后,在投入使用时发现失误不能使用导致需要整改甚至报废的情况发生,通常采用BIM技术来辅助生产装配式墙体。
目前,装配式墙体通常是包括主体与连接件,其中,主体一般为长方体,主体的一侧安装有连接件,主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卡槽。连接件一般为凸块,主体与凸块一体连接,且均可以是混凝土制成的。当凸块与卡槽卡接时,相邻的两个装配式墙体相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实际对房屋进行建筑时,部分的装配式墙体内需要通过与安装供房屋内所使用的电线,但是上述装配式墙体的主体部分无法进行电线的安装,只能在主体外部加装,这样不够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目前亟需一种可以安装电线的装配式墙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装配式墙体的主体无法安装电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包括包括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主体的厚度与第二主体的厚度和构成装配式墙体的厚度;第一主体靠近第二主体的表面开设有过线槽,过线槽用于容纳电线;第二主体开设有沿第二主体厚度方向的通槽,通槽的一端与过线槽连通,通槽的另一端用于安装插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主体可以承重,然后将第二主体与第一主体连接,第二主体相当于装饰板。第一主体靠近第二主体的表面开设有过线槽,电线可以容纳在过线槽中。装配式墙体通过第一主体上的过线槽以安装电线。在需要安装插座时,可以将插座安装在通槽开口处,电线从过线槽进入通槽,并与插座连接,实现插座通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体靠近第二主体的一侧开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贯通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较安装槽开口大;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块,凸块的形状与安装槽的形状一致,凸块用于与安装槽插接以使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通过安装槽与凸块进行连接,以使二者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时,通过滑动的方式,滑移第二主体,以将其安装在第一主体处对应的位置,而且由于安装槽的槽底较安装槽开口大,所以沿第一主体的厚度方向,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不易分开。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沿安装槽长边走向的槽,所述槽即为所述过线槽,所述通槽贯通所述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的槽底开设过线槽,可以有效节约空间,减少在第一主体的表面开槽的数量,防止墙体的强度下降过多。
优选的,所述通槽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第一槽段较第二槽段远离第一主体,第一槽段开口较第二槽段开口大,第一槽段用于安装插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槽段开口较第二槽段开口大,所以在安装插座时,可以将插座与第二槽段处连接,有效提高插座与第二槽段的连接处的面积,便于安装插座。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相背离的两端用于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用连接件将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连接,连接较为紧固。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双向螺杆,即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方向相反的螺纹;第一主体的相对的两端开设有容置孔,容置孔的深度方向与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同;两个容置孔的孔底均开设有螺纹孔,且两个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螺纹孔的轴线重合,且轴线与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容置孔的侧壁贯通第二主体的靠近第一主体的侧壁;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上的相靠近的两个螺纹孔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装配式墙体时,先将一个装配式墙体的第一主体安装在地基上,然后将另一个装配式墙体的第一主体靠近,当两个第一主体之间的距离与连接件的长度一致时,将连接件置于两个第一主体的中间,并转动连接件,使连接件的两端同时与两个装配式墙体的对应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当两个装配式墙体的相靠近的侧壁抵触时,停止转动。由于容置孔的侧壁贯通第二主体,所以在安装过程中,连接件的中部通过两个容置孔暴露在第二主体外部,便于连接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第二主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卡槽,卡块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墙板上设置的卡槽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第二主体通过卡块与卡槽的卡接,实现可拆卸连接,防止相邻的第二主体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均由混凝土制成,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200-250份水泥;
30-40份粉煤灰;
100-120份陶砂;
10-15份木质素纤维;
1-2份葡萄糖酸钠;
5-10份硅藻土;
10-20份玻璃纤维;
10-15份高岭土;
1-2份聚羧酸系减水剂;
50-60份水;
其中,高岭土为改性高岭土,其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步骤一:将高岭土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380-510℃,保持该温度4-6h,冷却至室温;
步骤二:将上述预处理后的高岭土浸泡在乙醇溶液中10-15min,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水中,向混合物质加入高岭土重量的1%-2%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超声处理30-40min,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改性高岭土;
所述木质素纤维为改性木质素纤维,其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木质素纤维与碳纤维以(2-3):1的比例混合,将其浸泡入水中,加入木质素纤维重量的2—5%的纳米银粉末,向其中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其中棕榈酸钠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7—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5-6%,将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保持1-2h,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改性木质素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陶砂与玻璃纤维,有效提高混凝土的耐火效果,除此之外,玻璃纤维与木质素纤维均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葡萄糖酸钠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添加,可以减少水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硅藻土与高岭土可以作为填料,协同玻璃纤维与木质素纤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其中,高岭土采用改性高岭土,其在氮气的保护作用下升温后浸泡在乙醇溶液中进行改性,使其表面具有较多空隙,再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进行改性,可以使高岭土表面连接有较多的支链,便于高岭土与混凝土中的其余物质混合,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另外,木质素纤维先与碳纤维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浸泡进行活化,加入纳米银粉末可以很好地粘附在混合物质的表面,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后,可以使纳米银粉末较为稳定地连接在混合纤维上,而且可以对木质素纤维进行防腐,另外改性后的木质素限位更易与混凝土中的其他物质混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220份水泥;
35份粉煤灰;
110份陶砂;
12份改性木质素纤维;
1.5份葡萄糖酸钠;
8份硅藻土;
15份玻璃纤维;
13份改性高岭土;
1.5份聚羧酸系减水剂;
55份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述配方得到的混凝土,在制作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时,二者的强度较高。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由下述方法制得:
S1:分别制备木质素纤维与高岭土;
S2:将水泥、粉煤灰、陶砂、木质素纤维、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玻璃纤维与高岭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预拌混合物;
S3:将聚羧酸系减水剂加入水中,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预拌混合物中搅拌3-5min,制得所述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备混凝土时,先将粉状原料混合形成预拌混合物,然后再加入含有减水剂的水,使混凝土搅拌均匀得到浆状混凝土。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第一主体可以承重,第二主体相当于装饰板,装配式墙体通过第一主体上的过线槽以安装电线。
2.安装槽的槽底开设过线槽,可以有效节约空间,减少在第一主体的表面开槽的数量。
3.通过双向螺杆将相邻的两个第一主体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较为稳固,而且连接较为方便,相比于采用齿轮齿条,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4.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均是由混凝土制成,且混凝土中添加有高岭土、木质素纤维、玻璃纤维与陶砂等,可以有效提高装配式墙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省去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的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主体;11、过线槽;12、安装槽;13、容置孔;14、螺纹孔;2、第二主体;21、凸块;22、卡块;23、卡槽;24、通槽;241、第一槽段;242、第二槽段;3、连接件;31、套筒;4、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下述制备例中,各原料均为市售可得,其中,水泥可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陶砂的粒径可以为1-5mm,木质素纤维的纤维长度可以为2-6mm,碳纤维的纤维长度可以为4-12mm。
制备例1
一种混凝土,由下述方法制得:
S1:分别制备木质素纤维与高岭土;
制备高岭土:
将10kg高岭土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510℃,保持该温度6h,冷却至室温,将预处理后的高岭土浸泡在乙醇溶液中10min,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水中,向混合物质加入高岭土重量的2%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超声处理30min,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高岭土;
制备木质素纤维:
将10kg木质素纤维与碳纤维以3:1的重量比例混合,将其浸泡入水中,加入木质素纤维重量的5%的纳米银粉末,向其中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其中棕榈酸钠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7%,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6%,将混合溶液升温至80℃,保持2h,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木质素纤维。
S2: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水泥、粉煤灰、陶砂、木质素纤维、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玻璃纤维与高岭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预拌混合物;
S3: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加入水中,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预拌混合物中搅拌3min,制得混凝土。
制备例2
一种混凝土,由下述方法制得:
S1:分别制备木质素纤维与高岭土;
制备高岭土:
将10kg高岭土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510℃,保持该温度4h,冷却至室温,将预处理后的高岭土浸泡在乙醇溶液中15min,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水中,向混合物质加入高岭土重量的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超声处理40min,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高岭土;
制备木质素纤维:
将10kg木质素纤维与碳纤维以2:1的重量比例混合,将其浸泡入水中,加入木质素纤维重量的2的纳米银粉末,向其中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其中棕榈酸钠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5%,将混合溶液升温至60℃,保持1h,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木质素纤维。
S2: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水泥、粉煤灰、陶砂、木质素纤维、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玻璃纤维与高岭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预拌混合物;
S3: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加入水中,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预拌混合物中搅拌5min,制得混凝土。
制备例3
一种混凝土,由下述方法制得:
S1:分别制备木质素纤维与高岭土;
制备高岭土:
将10kg高岭土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450℃,保持该温度5h,冷却至室温,将预处理后的高岭土浸泡在乙醇溶液中12min,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水中,向混合物质加入高岭土重量的1.5%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超声处理35min,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高岭土;
制备木质素纤维:
将10kg木质素纤维与碳纤维以2.5:1的重量比例混合,将其浸泡入水中,加入木质素纤维重量的4.5%的纳米银粉末,向其中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其中棕榈酸钠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7.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5.5%,将混合溶液升温至75℃,保持1-2h,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改性木质素纤维。
S2: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水泥、粉煤灰、陶砂、木质素纤维、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玻璃纤维与高岭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预拌混合物;
S3:将重量为表1所示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加入水中,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预拌混合物中搅拌4min,制得混凝土。
制备例4-7,一种混凝土,与制备例3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与步骤S3中,各物质的重量为表1所示。
Figure BDA0002556780950000071
表1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包括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与连接件3,参照图1,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主体1的厚度与第二主体2的厚度和构成装配式墙体的厚度。具体的,第一主体1为一长方体墙体,可以为混凝土浇筑形成。第一主体1靠近第二主体2的一侧可以开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贯通的安装槽12,安装槽12的槽底较安装槽12开口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二主体2靠近第一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凸块21,凸块21与第二主体2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为焊接。凸块21的形状与安装槽12的形状一致,凸块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主体2的长度方向一致,凸块21用于与安装槽12插接以使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可拆卸连接。在安装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时,通过滑动的方式,即先将凸块21与安装槽12的端部开口处对齐,然后滑移第二主体2,使第二主体2沿安装槽12的长度方向滑动,至凸块21完全位于安装槽12中,完成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的安装。由于安装槽12的槽底较安装槽12开口大,所以沿第一主体1的厚度方向,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不易分开。如果担心二者连接不够紧密,可以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沿第一主体1的厚度方向,将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连接以紧固。安装槽12与凸块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主体1上具有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安装槽12,对应的,第二主体2上设置有两个对应的凸块21。除此之外,一个第一主体1上所连接的第二主体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可视情况进行调整。如图2所示,为了在安装墙体后,防止相邻的两个第二主体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可以在第二主体2一侧设置有卡块22,卡块22与第二主体2一体成型,第二主体2的另一侧开设有卡槽23,卡块22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墙板上设置的卡槽23卡接。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主体1对应一个第二主体2。
在实际安装装配式墙体时,在同一平面上,装配式墙体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以在安装时,先将多个第一主体1连接起来,然后再将第二主体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件3将相邻的两个第一主体1连接,即连接件3的相背离的两端用于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连接件3包括双向螺杆,即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设置方向相反的螺纹。为了便于转动连接件3,可以在连接件3的中部固定设置有套筒31,套筒31可以与连接件3焊接。对应的,第一主体1的相对的两端开设有容置孔13,容置孔13的深度方向与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两个容置孔13的孔底均开设有螺纹孔14,且两个螺纹孔14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螺纹孔14的轴线重合,且轴线与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1上的相靠近的两个螺纹孔14螺纹连接。为了防止在转动连接件3时,由于第一主体1为混凝土制成,连接件3对螺纹孔14内设置的螺纹摩擦导致其损坏,在生产第一主体1时,可以将具有对应螺纹的金属套浇筑在所对应的位置,使其形成前述螺纹孔14。为了便于转动连接件3,容置孔13的侧壁贯通第二主体2的靠近第一主体1的侧壁,容置孔13用于容纳套筒31。在安装相邻的两个第一主体1时,将一个装配式墙体的第一主体1靠近需要连接的另一个装配式墙体的第一主体1,当两个第一主体1之间的距离与连接件3的长度一致时,将连接件3置于两个第一主体1的中间,通过转动套筒31转动连接件3,使连接件3的两端同时与两个装配式墙体的对应的螺纹孔14螺纹连接,当两个装配式墙体的相靠近的侧壁抵触时,即如图3中示出的位置,停止转动。由于容置孔13的侧壁贯通第二主体2,所以在安装过程中,连接件3的中部通过两个容置孔13暴露在第二主体2外部,便于连接件3转动。
如图4所示,为了将电线安装在装配式墙体中,第一主体1靠近第二主体2的表面开设有过线槽11,过线槽11用于容纳电线,过线槽11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为了减少在第一主体1上开槽的数量,安装槽12的槽底开设有沿安装槽12长边走向的槽,该槽即为过线槽11。电线可以通过U形螺栓安装在过线槽11中。由于有部分墙体需要安装插座4,凸块21可以开设有沿第二主体2厚度方向设置的通槽24,通槽24贯通凸块21与第二主体2,通槽24用于容纳电线。通槽24的远离凸块21的一端开口处用于安装插座4,通槽24的另一端与过线槽11连通。电线从过线槽11伸入通槽24内,并与插座4连接,以使插座4通电。在本实施例中,通槽24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241与第二槽段242,第一槽段241较第二槽段242远离第一主体1,第一槽段241开口较第二槽段242开口大,第一槽段241用于安装插座4,比如,可以将插座4通过螺栓与第二槽段242开口处连接,以使插座4紧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槽24开设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设,且其数量也可根据需求进行定制。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实施原理为:第一主体1作为承重部,第二主体2可以作为装饰部,通过在第一主体1上安装有过线槽11,可以将电线安装在过线槽11内,完成将电线安装在装配式墙体内,在需要安装插座4时,可以使电线穿过通槽24与插座44连接,较为方便,而且可以定制。有效解决了装配式墙体无法安装电线的问题。装配式墙体分为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与连接件3进行运输,可以降低运输难度,而且在安装过程中也较为方便,相邻的第一主体1通过转动连接件3即可连接,连接件3可以相当于加强筋,提高装配式墙体的强度,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通过安装槽12与凸块21进行连接,如果不够稳固还可以添加螺栓进行连接。第二主体2之间通过卡接以连接。安装成本较低,而且墙体的强度符合要求。
实施例2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2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实施例3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3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实施例4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4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实施例5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5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实施例6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6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实施例7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制备例7制得的混凝土浇筑形成。
对比例1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是由市售混凝土浇筑形成。
性能检测试验
力学性质测试:根据GB/T23451-2009中记载的方法,对实施例1-7与对比例1制出的第一主体(厚120mm)进行抗压强度、抗冲击性能检测、抗弯承载,检测数据如表2所示。
Figure BDA0002556780950000111
表2
结合对比例1、实施例1-7与表2中可以看出,使用制备例1-7的方法制得的混凝土在浇筑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时,所得到的墙体的抗压强度、抗冲击性能以及抗弯承载能力均较强,说明当混凝土加入高岭土、木质素纤维、玻璃纤维与陶砂等,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进而使墙体的力学性质提高。除此之外,制备例7相比于其他的制备例来说,其制得的混凝土在浇筑墙体时,所得到的墙体的力学性质较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主体(1)的厚度与第二主体(2)的厚度和构成装配式墙体的厚度;
第一主体(1)靠近第二主体(2)的表面开设有过线槽(11),过线槽(11)用于容纳电线;
第二主体(2)开设有沿第二主体(2)厚度方向的通槽(24),通槽(24)的一端与过线槽(11)连通,通槽(24)的另一端用于安装插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靠近第二主体(2)的一侧开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贯通的安装槽(12),安装槽(12)的槽底较安装槽(12)开口大;
所述第二主体(2)靠近所述第一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凸块(21),凸块(21)的形状与安装槽(12)的形状一致,凸块(21)用于与安装槽(12)插接以使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2)的槽底开设有沿安装槽(12)长边走向的槽,所述槽即为所述过线槽(11),所述通槽(24)贯通所述凸块(2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24)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241)与第二槽段(242),第一槽段(241)较第二槽段(242)远离第一主体(1),第一槽段(241)开口较第二槽段(242)开口大,第一槽段(241)用于安装插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3),连接件(3)的相背离的两端用于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1)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包括双向螺杆,即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设置方向相反的螺纹;
第一主体(1)的相对的两端开设有容置孔(13),容置孔(13)的深度方向与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
两个容置孔(13)的孔底均开设有螺纹孔(14),且两个螺纹孔(14)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螺纹孔(14)的轴线重合,且轴线与第一主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
容置孔(13)的侧壁贯通第二主体(2)的靠近第一主体(1)的侧壁;
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两个相邻的第一主体(1)上的相靠近的两个螺纹孔(14)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2)的一侧设置有卡块(22),所述第二主体(2)的另一侧开设有卡槽(23),卡块(22)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墙板上设置的卡槽(23)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均由混凝土制成,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200-250份水泥;
30-40份粉煤灰;
100-120份陶砂;
10-15份木质素纤维;
1-2份葡萄糖酸钠;
5-10份硅藻土;
10-20份玻璃纤维;
10-15份高岭土;
1-2份聚羧酸系减水剂;
50-60份水;
其中,高岭土为改性高岭土,其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高岭土在氮气环境下升温至380-510℃,保持该温度4-6h,冷却至室温,将预处理后的高岭土浸泡在乙醇溶液中10-15min,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水中,向混合物质加入高岭土重量的1%-2%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超声处理30-40min,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改性高岭土;
所述木质素纤维为改性木质素纤维,其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将木质素纤维与碳纤维以(2-3):1的重量比例混合,将其浸泡入水中,加入木质素纤维重量的2—5%的纳米银粉末,向其中加入棕榈酸钠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其中棕榈酸钠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7—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是木质素纤维重量的5-6%,将混合溶液升温至60-80℃,保持1-2h,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改性木质素纤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220份水泥;
35份粉煤灰;
110份陶砂;
12份改性木质素纤维;
1.5份葡萄糖酸钠;
8份硅藻土;
15份玻璃纤维;
13份改性高岭土;
1.5份聚羧酸系减水剂;
55份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由下述方法制得:
S1:分别制备木质素纤维与高岭土;
S2:将水泥、粉煤灰、陶砂、木质素纤维、葡萄糖酸钠、硅藻土、玻璃纤维与高岭土混合,搅拌均匀制得预拌混合物;
S3:将聚羧酸系减水剂加入水中,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预拌混合物中搅拌3-5min,制得所述混凝土。
CN202010593783.4A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Pending CN111851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3783.4A CN111851773A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3783.4A CN111851773A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1773A true CN111851773A (zh) 2020-10-30

Family

ID=72989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3783.4A Pending CN111851773A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177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2390A (zh) * 2020-12-31 2021-05-25 厦门魏姗颜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安装连接配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63272U (zh) * 2014-10-31 2015-02-18 黑龙江省亿钎宏和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带有过线槽的实心轻质墙板
CN206987064U (zh) * 2017-04-21 2018-02-09 江苏宇辉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装配式悬臂状空调基座连接结构
CN110202649A (zh) * 2019-05-30 2019-09-06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竹木质材料改性方法和一种竹木质板材
CN110528549A (zh) * 2019-07-30 2019-12-03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抗拉裂uhpc混凝土沉井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07685A (zh) * 2018-06-15 2019-12-24 安徽奥宏纤维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天然蚕丝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21599A (zh) * 2019-12-24 2020-04-17 惠州尚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55153A (zh) * 2018-12-03 2020-06-09 西安仁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线的隔墙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63272U (zh) * 2014-10-31 2015-02-18 黑龙江省亿钎宏和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带有过线槽的实心轻质墙板
CN206987064U (zh) * 2017-04-21 2018-02-09 江苏宇辉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装配式悬臂状空调基座连接结构
CN110607685A (zh) * 2018-06-15 2019-12-24 安徽奥宏纤维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天然蚕丝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55153A (zh) * 2018-12-03 2020-06-09 西安仁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线的隔墙板
CN110202649A (zh) * 2019-05-30 2019-09-06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竹木质材料改性方法和一种竹木质板材
CN110528549A (zh) * 2019-07-30 2019-12-03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抗拉裂uhpc混凝土沉井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021599A (zh) * 2019-12-24 2020-04-17 惠州尚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2390A (zh) * 2020-12-31 2021-05-25 厦门魏姗颜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安装连接配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1773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墙体
CN103214865A (zh) 碳纤维木质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2748A (zh) 轻质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CN109809776A (zh) 一种防火隔热的轻质墙板及其生产工艺
CN216840168U (zh) 一种装配式高晶天花板
CN207520889U (zh) 一种使用于多种物料搅拌的搅拌臂
CN106193540B (zh) 一种grc组件
CN102030511A (zh) 防磁石膏板
CN212689299U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
CN113152777B (zh) 一种基于机制砂材料的装配式混凝土砖及其制备方法
CN208858020U (zh) 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
CN106746857A (zh) 一种抗压强度好的湿拌砂浆用保水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11104759U (zh) 一种用于预拌混凝土拌合物的取样装置
KR100586247B1 (ko) 건축용 패널 조립체
CN214402204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快速连接装置
CN219138217U (zh) 一种装配式装修墙板结构
CN218195966U (zh) 一种混凝土用搅拌均匀的搅拌轮
CN100532310C (zh) 一种混凝土复合外加剂
CN206175402U (zh) 一种组合家具构件板
CN111302730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专用灌浆料的制备方法
CN214117021U (zh) 一种复合石膏保温安装用连接卡件
CN220521811U (zh) 一种装饰墙板的阴角连接结构
CN212412707U (zh) 一种易装配照明供电用母线槽
CN112456884B (zh) 一种透光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及透光混凝土
CN214220195U (zh) 一种具有隐藏收口的装配式吊顶石膏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