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14322B -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14322B
CN111814322B CN202010586461.7A CN202010586461A CN111814322B CN 111814322 B CN111814322 B CN 111814322B CN 202010586461 A CN202010586461 A CN 202010586461A CN 111814322 B CN111814322 B CN 1118143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ss
point
overlying strata
rock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64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14322A (zh
Inventor
邸帅
邸晟钧
付恩三
宋冠楠
时宝
刘懿
包若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riginal Assigne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Department filed Critical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Department
Priority to CN2020105864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143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14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4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14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143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涉及煤矿安全技术领域。该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定采动支承压力在覆岩中传递规律;步骤二、确定覆岩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及分布;步骤三、确定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本发明采用理论分析的手段提高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结果可靠性高,方法所需基础参数均可通过实测或计算得出,实测数据获取容易,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对防治矿井突水等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应用推广价值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安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特别适用于浅埋大采高工作面的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预测覆岩破坏高度对矿井保水采煤、顶板水害防治和地表塌陷控制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的生产安全,尤其是随着我国煤炭战略向西部转移后浅埋大采高综采面极易引起突水溃沙等问题。因此,精准预测覆岩破坏高度是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覆岩破坏高度(覆岩破坏发育高度)与采矿地质条件等众多因素有关,目前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方法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我国应用最为普遍的覆岩三带计算方法是《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式,该方法由刘天泉院士根据大量实测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得到的,但该方法考虑采高单一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且选择的数据具有地域局限性,主要集中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西部矿区采煤工作面主要为浅埋大采高工作面,在实际应用中,西部矿区常出现突水溃沙问题,表明该方法难以适用于浅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三带的预测。
综上可知,经验公式不能直接应用于浅埋大采高工作面,现场实测虽然可靠性较大,但因人力与财力的耗费大导致适用范围小,数值模拟缺乏可靠性与科学性,往往需要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科学性强、可靠性高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提高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的准确性,以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采动支承压力在覆岩中传递规律
步骤11、获取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将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采用线性函数描述,得到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
根据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工作面煤壁前方应力先上升至应力峰值再逐渐减小至原岩应力保持不变;定义: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d1+d2;工作面前方原岩应力至应力峰值的范围为d1,为阶段Ⅰ;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为d2,为阶段Ⅱ;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为d3,为阶段Ⅲ;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为d4,为阶段Ⅳ;
步骤12、获取工作面当前开采条件下的应力集中系数K、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范围d1+d2、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d2和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d3,由力学平衡条件,根据
得到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d4
步骤13、基本假设
均匀性、各向同性假设,连续性假设,无初始应力假设,小变形假设;
步骤14、以原岩应力为参照,引入应力增量比
其中,
λ为应力增量比;
p为原岩应力;
Δσ为应力增量变化值,Δσ=p1-p,其中,p1为支承压力
K为应力集中系数;
阶段Ⅰ、Ⅱ和Ⅳ的应力增量比采用一次函数表示,阶段Ⅲ的应力增量比为定值,阶段Ⅰ、Ⅱ、Ⅲ和Ⅳ的应力增量比表达式为:
其中,
x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距离;
a为斜率,是常数;
b为截距,是常数;
步骤15、假定上覆岩层为均质弹性半空间体,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取一纵向剖面,该纵向剖面的长度为y,高度为埋深H,厚度取1米形成半平面体,以半平面体为研究对象,将采动支承压力视为施加于该研究对象边界处的外力F,根据弹性力学“半平面体在边界受法向分布力”理论建立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求得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应力:
设应力增量为上覆岩层半平面体边界上任一阶段所受的分布力,它在各点集度为σ;
设上覆岩层内任一点N处的坐标为(x,y),x与y分别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与水平距离;
与坐标原点相距ξ处,取微小长度dξ,将其上所受的外力dF=σdξ看作一个微小集中力;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
其中,dσx、dσy、dτ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分量;
则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应力变化程度:
其中,λx、λy、λ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步骤16、根据岩层弱面系数η修正
步骤17、将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所引起的分量进行累加:
其中,
λxI、λyI、λxy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I、λyII、λxyI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II、λyIII、λxyII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I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V、λyIV、λxyIV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V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的传递特征;
步骤二、确定覆岩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及分布
假设工作面覆岩应力状态达到最大剪应力时覆岩发生破坏;
步骤2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主应力为:
其中,
λ1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
λ2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
步骤22、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为:
步骤23、根据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λ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λ2和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工作面覆岩主最大主应力变化分布、最小主应力变化分布和剪应力变化分布;
步骤三、确定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剪应力先增大再减少;
当应力恢复至原岩应力状态后,采动支承压力不再影响覆岩应力变化;
以采空区恢复至原岩应力作为特征点,对覆岩三带进行划分;
定义剪应力大于0的区域为断裂带,剪应力增高区为垮落带,剪应力为0的区域为弯曲下沉带,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划分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布,以得到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和垮落带的高度。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的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采用理论分析的手段提高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结果可靠性高,方法所需基础参数均可通过实测或计算得出,实测数据获取容易,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对防治矿井突水等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应用推广价值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简化后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垂直应力增量分布云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水平应力增量分布云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剪应力增量分布云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最大主应力变化分布云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最小主应力变化分布云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剪应力变化分布云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后方距煤壁水平距离5m岩层剪应力变化曲线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后方距煤壁水平距离10m岩层剪应力变化曲线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后方距煤壁水平距离15m岩层剪应力变化曲线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后方距煤壁水平距离20m岩层剪应力变化曲线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覆岩“三带”高度划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52306工作面覆岩“三带”高度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于后方将参照所附附图做更全面性地描述,其中一些但并非全部的实施例将被示出。实际上,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此数所阐述的实施例;相对地,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发明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7.0m采高的52306工作面为例,该工作面为浅埋大采高工作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请参考图1至图17所示。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采动支承压力在覆岩中传递规律
步骤11、获取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如图2所示,将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采用线性函数(直线型)描述,得到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如图3所示;
根据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工作面煤壁前方应力先上升至应力峰值再逐渐减小至原岩应力保持不变;定义: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d1+d2;工作面前方原岩应力至应力峰值的范围为d1,为阶段Ⅰ;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为d2,为阶段Ⅱ;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为d3,为阶段Ⅲ;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为d4,为阶段Ⅳ;
步骤12、获取工作面当前开采条件下的应力集中系数K为2.0、工作面前方支承影响变化范围d1+d2为60m、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d2为10m和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d3为15m,由力学平衡条件,根据
得到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d4为30m;
步骤13、基本假设
均匀性、各向同性假设,连续性假设,无初始应力假设,小变形假设;
步骤14、以原岩应力为参照,引入应力增量比
其中,
λ为应力增量比;
p为原岩应力;
Δσ为应力增量变化值,Δσ=p1-p,其中,p1为支承压力;
K为应力集中系数;
阶段Ⅰ、Ⅱ和Ⅳ的应力增量比采用一次函数表示,阶段Ⅲ的应力增量比为定值,阶段Ⅰ、Ⅱ、Ⅲ和Ⅳ的应力增量比表达式为:
其中,
x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距离;
a为斜率,是常数;
b为截距,是常数;
具体的,52306工作面的阶段I、II、III和N的应力增量比表达式为:
其中,λ1、λ2、λ3和λ4分别为阶段I、II、III和N的应力增量比;
步骤15、假定上覆岩层为均质弹性半空间体,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取一纵向剖面,该纵向剖面的长度为y,高度为埋深H,厚度取1米形成半平面体,以半平面体为研究对象,将采动支承压力视为施加于该研究对象边界处的外力F,根据弹性力学“半平面体在边界受法向分布力”理论建立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如图4所示,求得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应力:
设应力增量为上覆岩层半平面体边界上任一阶段所受的分布力,它在各点集度为σ;
设上覆岩层内任一点N处的坐标为(x,y),x与y分别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与水平距离;
与坐标原点相距ξ处,取微小长度dξ,将其上所受的外力dF=σdζ看作一个微小集中力;
上覆岩层内任一点N处与ξ处的铅直与水平距离分别为x和y-ξ;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
其中,dσx、dσy、dτ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分量;
则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应力变化程度:
其中,λx、λy、λ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建立52306工作面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如图5所示,以阶段I为例,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如下:
步骤16、根据岩层弱面系数η修正
依据煤层综合柱状图获取上覆岩层信息,上覆岩层信息包括上覆岩层各岩层的岩性和厚度基础数据,确定覆岩整体岩性特征以反映岩性对应力传递效果的影响,采用岩层弱面系数η描述该特点,见表1。
表1岩层弱面系数
本实施例中,52306工作面覆岩的岩性主要以粉砂岩为主,认为岩性对应力传递效果影响不明显,取岩层弱面系数η=1,则以阶段I为例,覆岩内任一点N处应力特征计算公式未发生变化。
步骤17、将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所引起的分量进行累加:
其中,
λxI、λyI、λxy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I、λyII、λxyI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II、λyIII、λxyIII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II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IV、λyIV、λxyIV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IV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的传递特征,如图6至图8所示,其中横坐标x=-60表示工作面位置,纵坐标表示上覆岩层高度。
根据图6至图8可得知:
1、上覆岩层垂直应力变化特征
(1)由图6可知,工作面后方上覆岩层处于应力降低区,以后方20m范围为例,沿纵向方向上,煤层上方0~2m范围内岩层垂直应力接近于0,2~5m、5~10m处范围内岩层的垂直应力为其原岩应力的0.8~0.6、0.6~0.4倍,约10m处垂直应力达到最小值,20~30m、30~50m处应力为其原岩应力的0.4~0.6、0.6~0.8倍;沿横向方向,距工作面横向距离2~4m、4~8m垂直应力为其原岩应力的0.8~0.6、0.6~0.4倍,距工作面横向距离25~35m、35~50m垂直应力为其原岩应力的0.4~0.6、0.6~0.8倍;由上述可知,沿纵向方向,随着工作面与上覆岩层垂直距离的增加,垂直应力呈先下降后上升;沿横向方向上,随着与工作面水平距离的增加,垂直应力呈先下降后上升。
(2)由图6可知,工作面前方70m范围内上覆岩层为应力升高区,以前方20m范围为例,沿纵向方向上,煤层上方3~5m、5~8m、8~12m、12~20m、20~35m、35~50m范围岩层应力集中系数为1.2~1.4、1.4~1.6、1.6~1.8、1.8~2.0、1.8~1.6、1.6~1.4;沿横向方向,在煤壁前方约8m、14m、16m、35m、50m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1.2、1.6、2.0、1.6、1.2;由上述可知,沿纵向方向,随着工作面与上覆岩层垂直距离增加,垂直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少;在横向方向上,距离工作面水平距离越远,垂直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少。
2、上覆岩层水平应力变化特征
由图7可知,在工作面后方40m范围内,煤层上方0~20m内岩层水平应力处于卸压状态,且卸压程度先增加而后减少;在工作面前方,煤壁前方20~40m范围内的煤层上方3m处岩层应力集中系数为1.11,10m处应力集中系数为0.7;与煤体上方垂直应力集中程度应力相比,水平应力集中程度较小。
3、上覆岩层剪应力变化特征
由图8可知,在工作面附近的采空区、煤壁前方一定范围内存在剪应力,其变化特征沿直线呈现对称式分布;剪应力最大值为原岩应力的1.06倍,且有一定程度向工作面前方倾斜,剪应力会削弱岩层的强度,引起上覆岩层的破坏。
综上可知,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对上覆岩层中垂直应力的变化影响较大,对水平应力、剪应力变化影响较小。
步骤二、确定覆岩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及分布
假设工作面覆岩应力状态达到最大剪应力时覆岩发生破坏;
步骤2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主应力为:
其中,
λ1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
λ2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
步骤22、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为:
步骤23、根据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λ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λ2和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工作面覆岩主最大主应力变化分布、最小主应力变化分布和剪应力变化分布,如图9至图11所示。
分析距工作面不同垂直距离的岩层剪应力变化特征,取工作面后方距煤壁水平距离为5m、10m、15m、20m的纵向剖面进行分析,如图12至图15所示。
由图12至图15可知:
1、在工作面后方,随着上覆岩层与工作面垂直距离的增加,剪应力整体呈现先增加再减少后趋于平稳状态。
2、工作面后方5m、10m、15m、20m处剪应力最大值分别为0.42、0.36、0.33、0.30,故随着与工作面水平距离增加,岩层所受剪应力峰值不断减少。
步骤三、确定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剪应力先增大再减少;
当应力恢复至原岩应力状态后,采动支承压力不再影响覆岩应力变化;
以采空区恢复至原岩应力(应力增量为0)作为特征点,对覆岩三带进行划分;本实施例中,52306工作面后方15m处为恢复至原岩应力特征点,以该处的剪应力变化规律对覆岩三带进行划分。
定义剪应力大于0的区域为断裂带,剪应力增高区为垮落带,剪应力为0的区域为弯曲下沉带,如图16所示。
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划分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布,如图17所示。
得到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和垮落带的高度:由图17可知,52306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分布特征为:垮落带为21m,断裂带为118m,导水裂隙带为139m,裂隙直接发育至地表,无弯曲下沉带。
为验证本实施例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的效果,采用钻孔冲洗液法对52306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分布进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垮落带为19.82m,断裂带为117.50m,导水裂隙带为137.32m,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对比如表2所示。
表2覆岩三带分析表
由表2可知,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相对误差不大,表明该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靠性高,对于现场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发明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有了清楚的认识。本发明采用理论分析的手段提高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测结果可靠性高,方法所需基础参数均可通过实测或计算得出,实测数据获取容易,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对防治矿井突水等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应用推广价值高。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采动支承压力在覆岩中传递规律
步骤11、获取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将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采用线性函数描述,得到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
根据简化后的工作面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曲线,工作面煤壁前方应力先上升至应力峰值再逐渐减小至原岩应力保持不变;定义: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d1+d2;工作面前方原岩应力至应力峰值的范围为d1,为阶段Ⅰ;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为d2,为阶段Ⅱ;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为d3,为阶段Ⅲ;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为d4,为阶段Ⅳ;
步骤12、获取工作面当前开采条件下的应力集中系数K、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影响范围d1+d2、工作面煤壁至应力峰值位置的范围d2和工作面煤壁后方悬露岩层的范围d3,由力学平衡条件,根据
得到采空区已冒落矸石承受压实区的范围d4
步骤13、基本假设
均匀性、各向同性假设,连续性假设,无初始应力假设,小变形假设;
步骤14、以原岩应力为参照,引入应力增量比
其中,
λ为应力增量比;
p为原岩应力;
Δσ为应力增量变化值,Δσ=p1-p,其中,p1为支承压力;
K为应力集中系数;
阶段Ⅰ、Ⅱ和Ⅳ的应力增量比采用一次函数表示,阶段Ⅲ的应力增量比为定值,阶段Ⅰ、Ⅱ、Ⅲ和Ⅳ的应力增量比表达式为:
其中,
x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距离;
a为斜率,是常数;
b为截距,是常数;
步骤15、假定上覆岩层为均质弹性半空间体,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取一纵向剖面,该纵向剖面的长度为y,高度为埋深H,厚度取1米形成半平面体,以半平面体为研究对象,将采动支承压力视为施加于该研究对象边界处的外力F,根据弹性力学“半平面体在边界受法向分布力”理论建立覆岩应力计算力学模型,求得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应力:
设应力增量为上覆岩层半平面体边界上任一阶段所受的分布力,它在各点集度为σ;
设上覆岩层内任一点N处的坐标为(x,y),x与y分别为距离坐标原点处的铅直与水平距离;
与坐标原点相距ξ处,取微小长度dξ,将其上所受的外力dF=σdξ看作一个微小集中力;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
其中,dσx、dσy、dτ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一个微小集中力所引起的应力分量;
则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应力变化程度:
其中,λx、λy、λxy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步骤16、根据岩层弱面系数η修正
步骤17、将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所引起的分量进行累加:
其中,
λxⅠ、λyⅠ、λxyⅠ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Ⅰ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Ⅱ、λyⅡ、λxyⅡ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Ⅱ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Ⅲ、λyⅢ、λxyⅢ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Ⅲ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λxⅣ、λyⅣ、λxyⅣ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在阶段Ⅳ由各个应力增量比所引起的分量;
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各阶段应力增量比在工作面覆岩内的传递特征;
步骤二、确定覆岩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及分布
假设工作面覆岩应力状态达到最大剪应力时覆岩发生破坏;
步骤2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主应力为:
其中,
λ1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
λ2为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
步骤22、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为:
步骤23、根据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主应力λ1、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小主应力λ2和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的最大剪应力τmax,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求得工作面覆岩主最大主应力变化分布、最小主应力变化分布和剪应力变化分布;
步骤三、确定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
工作面覆岩内任一点N处,剪应力先增大再减少;
当应力恢复至原岩应力状态后,采动支承压力不再影响覆岩应力变化;
以采空区恢复至原岩应力作为特征点,对覆岩三带进行划分;
定义剪应力大于0的区域为断裂带,剪应力增高区为垮落带,剪应力为0的区域为弯曲下沉带,采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划分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布,以得到工作面覆岩的断裂带和垮落带的高度。
CN202010586461.7A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Active CN1118143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6461.7A CN111814322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6461.7A CN111814322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4322A CN111814322A (zh) 2020-10-23
CN111814322B true CN111814322B (zh) 2023-11-10

Family

ID=7284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6461.7A Active CN111814322B (zh) 2020-06-24 2020-06-24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1432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7278A (zh) * 2015-11-06 2016-01-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支撑剂嵌入深度的获取方法
WO2018121035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个性化确定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等级的方法
CN110630268A (zh) * 2019-11-01 2019-12-31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双煤层上、下同采工作面推进方向错距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7278A (zh) * 2015-11-06 2016-01-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支撑剂嵌入深度的获取方法
WO2018121035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个性化确定采煤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等级的方法
CN110630268A (zh) * 2019-11-01 2019-12-31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双煤层上、下同采工作面推进方向错距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ayati, AN 等.Unsupported advance length in tunnels constructed using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and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2013,全文. *
肖丹 等.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煤柱底板应力传递规律.《煤矿安全》.2018,全文. *
邸帅 等.8.5m超大采高综采面回采巷道合理煤柱宽度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14322A (zh) 2020-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2780B (zh) 固体充填采煤地表变形预计方法
CN107489424B (zh) 一种盾构地铁施工诱发地层变形及对古建筑影响的预估方法
CN103899352B (zh) 煤炭开采中固体充填充实率设计及控制方法
CN106593524A (zh) 一种固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动态预计方法
CN110043312B (zh) 一种注浆充填地表沉降范围的控制方法
CN111737895B (zh) 一种动态评价露天矿地下采空区顶板稳定性的方法
CN104018828A (zh) 一种基于演化进程的曲流河砂体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
CN112488455A (zh)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系统、介质、设备、终端
Ning et 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during multi-step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oil storage caverns based on field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Yi et al. An 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based subsidence prediction program for longwall mining operations in inclined coal seams
CN111814322B (zh) 一种基于半平面体理论的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确定方法
CN116127788B (zh) 定向切顶碎胀充填开采工作面地表损害智能预测方法
CN110700884B (zh) 一种基于解析法比拟预测综放工作面涌水量的方法
CN115952578A (zh) 一种砂卵石地层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变形影响分析方法
CN116070416A (zh) 一种确定采场覆岩竖向三带发育高度的综合测试方法
CN106354911A (zh) 一种顶板含水层采前预疏降安全水位确定方法
RU2659295C1 (ru)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нефтяной малоразведанной залежи
CN112343656B (zh) 一种煤矿大数据下预测煤层底板标高应用方法与系统
CN111680261A (zh) 一种保护煤柱的留设方法及留设系统
CN113324506A (zh) 双模态盾构隧道下穿水库引起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方法
CN111441771B (zh) 一种底板岩溶水害地面区域治理工作面安全范围确定方法
Yuan et al. Instability criterion for surrounding rock of water-rich roadway in sandy-gravel stratum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
CN115419407B (zh) 一种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卸压保护方法
CN116861667B (zh) 一种煤层沟谷区上坡段矿压显现防治方法
Luo et al. Subsurface subsidence prediction model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study of longwall subsidence effects on hydrologic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