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0319A -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0319A
CN111800319A CN202010617914.8A CN202010617914A CN111800319A CN 111800319 A CN111800319 A CN 111800319A CN 202010617914 A CN202010617914 A CN 202010617914A CN 111800319 A CN111800319 A CN 111800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nnection
user
terminal device
confi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79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0319B (zh
Inventor
赵君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79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0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00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0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16Controlling appliance services of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by calling their functional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07Exchan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n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在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种类和功能得到很大提升,例如智能音箱、摄像头等。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终端设备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连接,进而智能控制家中的设备。
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本地服务器控制(如图1所示),一种是由远程服务器控制(如图2所示)。由远程服务器控制时,移动设备通过远程连接终端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远程开门、远程开启微波炉等功能。
远程控制包括三个实体,移动设备、服务器和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注册消息,服务器收到注册请求后保存终端设备的信息,移动终端连接服务器后,通过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请求,从而实现远程设备控制,并建立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连接。
移动设备建立与终端设备的连接时,没有考虑终端设备的实际情况,可能影响终端设备的用户的隐私,或者对终端设备的用户造成不便,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包括: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在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在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包括: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当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包括: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通过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服务器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所述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所述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所述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声音确认、指纹确认、按钮确认、动作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用户和/或所述第一设备的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建立设置连接模式的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第一设置模块,用于在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第二设置模块,用于在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具体用于以下之一: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并当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按照以下任一方式确定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授权设备列表检测所述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并根据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所述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声音确认、指纹确认、按钮确认、动作确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用户和/或所述第一设备的确认。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由本地服务器控制应用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由远程服务器控制应用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实例1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实例2的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实例3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实例4的流程图;
图8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该方法的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步骤S301至S303:
S301,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
具体实现时,第一目标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设备,因此,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特定用户,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预设用户;第一设备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特定设备,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预设设备。
S302,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
当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即需要基于终端设备反馈一个确认信息,才建立网络连接。
对于确认方式,其可以是来自第一用户,也可以来自第一设备(即非临时接入的设备,也称为永久授权设备),其可以是生物特征信息确认(例如声音确认、指纹确认、虹膜确认、脑电波确认等)或非生物特征信息确认(例如按钮确认、手势确认、动作确认等),具体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硬件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确认模式。例如,当终端设备具有麦克风时,可以采用声音确认的方式;当终端设备具有摄像头时,可以采用动作确认。当然,确认方式还可以是人脸识别等,此处不再赘述。另外,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终端设备获取确认信息,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通过其他终端设备进行确认,其他终端设备将确认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确认信息进行确认,通过该方式可以简化终端设备的结构,提升终端设备的灵活性,也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
对于确认连接模式的确认过程,其至少包括一次确认,例如至少执行一种确认方式后,才能够建立网络连接。当然,可以设置两次或三次确认,其确认顺序可以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例如,当串行确认时,第一种确认方式通过后才执行第二种确认方式,第二种确认方式通过后才执行第三种确认方式;当采用并行确认时,会同时验证三种确认方式。当需要多次确认时,每次确认采用的确认方式可以相同或不同,另外每次确认可以由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发起确认。当采用顺序确认时,第一确认和第二确认之间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一确认完成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确认。采用多次确认时,可以设置收到任何一个确认即认为确认有效(适用于安全性较低的场合,通过多次确认可以增加确认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收到全部确认即认为确认有效(适用于安全性较高的场合,通过多次确认可以提升确认信息的准确度,增加了确认的安全性)。
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可以根据发起方的请求进行分类,当发起方发起的视频连接请求,则确认连接模式可以为确认视频连接模式,确认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后方可建立视频连接。直接连接模式具体可以为直接视频连接模式,直接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不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可直接建立视频连接;当发起方发起的控制连接请求,则确认连接模式可以为确认控制连接模式,确认控制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控制连接时,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后方可建立控制连接。直接连接模式具体可以为直接控制连接模式,直接控制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控制连接时,不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可直接建立控制连接。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的具体模式在此不做限定。
S303,在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当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采用直接连接模式(非确认连接模式)即可。直接连接模式为不需要确认的模式,即只要处于直接连接模式,想要接入的设备都可以接入终端设备。以监控摄像头为终端设备为例,监控摄像头接收到视频连接请求后,直接允许建立视频连接;摄像头始终处于网络连接状态,随时准备接收移动设备的连接请求,服务器对想要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就可以连接到摄像头,从而建立移动设备和摄像头之间的连接,该过程就是直接连接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时,可以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当用户的特征信息与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第一用户。例如,当终端设备存具有摄像头时,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面部信息,进而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确定是否与已经存储的第一用户的面部信息相匹配,在匹配时则确定存在第一用户。该第一用户通常情况下是经过验证的用户,因此会记录该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当然,也可以只是通过摄像头进行识别,只要与特征信息匹配后确认是人即可,只要是人就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时,还可以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根据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第一用户。上述事件可以是任何智能家居的控制事件,例如,外门把手传感器代表进门,内门把手传感器代表出门,则如果外门把手传感器检测到数据,则确定存在第一用户。另外确认是否存在第一用户时,也可以通过多个事件信息进行判断,如门外走廊灯和门内灯,当顺序收到门外走廊灯亮事件和门内灯亮事件时,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已经回家,因此确定存在第一用户,当然,事件也可以是控制空调等,此处不再赘述。
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上述预定范围可以是具体的数值范围(例如距离范围),也可以是不确定数值范围(无线连接的覆盖范围,随着环境变化,无线连接的覆盖范围会动态变化),也可以是通过辅助方式确定的范围(如传感器构成的电子围栏等),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进行限定。
在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至少包括以下之一:(1)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2)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3)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对于“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方式,基于执行主体的不同,其执行流程存在些许差异。
当服务器为执行主体时,服务器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服务器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由于服务器本身存储有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所以只需要向网关获取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即可,通过判断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一个或多个第一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
当终端设备为执行主体时,终端设备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服务器发送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终端设备根据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由于终端设备本身不知晓授权设备列表,也不知晓同域设备列表,所以其需要分别向服务器和网关获取,进而确定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
在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终端设备检测是否存在已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第一设备,具体的,可以通过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该过程中,由于终端设备是与第一设备直接建立的点对点连接,因此,其能够知晓是否有第一设备。
在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当第一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设置终端设备为确认连接模式;当第一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终端设备为直接连接模式。
上述确认终端设备连接模式的过程都是为了第二设备接入终端设备时而使用,对于第二设备,其可以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之前就发起了连接请求,即在发起连接请求后才开始确定终端设备是什么连接模式,也可以是在确定了终端设备是什么连接模式后,才有第二设备发起连接请求。无论是先收到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还是后收到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在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后,都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第二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第二设备可以是临时授权设备,临时授权设备是由授权设备分配临时访问权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访问终端设备。另外第二设备可以是受限用户的设备,如儿童设备。另外第二设备也可以是非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通常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拥有最高的访问权限,其他非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的访问权限通常小于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的访问权限。另外第二设备也可以是非超级用户对应的设备,超级用于拥有设备的全部权限,非超级用户对应的设备的权限通常小于超级用户设备的权限。
为了增加用户的隐私安全,基于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的不同,为第二设备分配连接后不同的控制权限。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可以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当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设备分配时,第一设备的控制权限大于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可以预先为确认连接模式情况下的第二设备分配控制权限,控制权限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修改,操作较为灵活,能够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下面,分别结合附图及实例对上述过程分别进行说明。
实例1
本实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可以如图4所示,该实例的执行主体为服务器。在该实例中,第一设备为授权设备A和B、第二设备为临时设备(如临时授权设备),以终端设备C为摄像头为例,该实例中的远程控制模式就是建立视频连接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401至S411:
S401,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接入到服务器,服务器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的相关信息。
S402,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接入到网关,网关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的相关信息。
上述S401和S402实际实施时不局限于上述顺序关系。
S403,临时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设备访问请求,请求中包括终端设备C的标识。
S404,服务器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请求。
S405,网关向服务器返回同域设备列表响应,响应中包括当前连接到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
S406,服务器判断同域设备列表是否包括授权设备(可以是一个授权设备,可以是多个授权设备,也可以是全部授权设备)。
S407,在包括授权设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调整为确认连接模式。确认连接模式具体为确认视频连接模式,确认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后方可建立视频连接。
上述以包括授权设备为例,如果不包括授权设备,就将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调整为直接连接模式,直接连接模式具体为直接视频连接模式,直接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不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可直接建立视频连接。
上述S404-S407的过程即为服务器确认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的过程。
S408,服务器等待终端设备C发送的确认建立连接消息。
S409,终端设备C确认建立连接。
S410,终端设备C发送确认信息。
终端设备C可以通过通知消息发送,也可以通过其他消息类型发送确认信息。
S411,服务器向临时设备发送设备访问响应。
至此,终端设备C与临时设备建立了远程连接。
可选的,临时设备可以与终端设备C建立点对点连接;临时设备也可以与服务器建立点对点连接,服务器与终端设备C建立点对点连接,从而实现临时设备与终端设备C之间的连接。
可选的,在S407之后,还可以确认临时设备针对终端设备C的控制权限。表1对于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的不同控制权限进行了示例性说明。
表1
直接连接模式 确认连接模式
视角
转动角度 不可以转动,或小角度 可以转动,或大角度
语音功能 关闭,或单向语音 开启,或双向语音
录像功能 关闭 开启
实例2
本实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可以如图5所示,该实例的执行主体为终端设备C。在该实例中,第一设备为授权设备A和B、第二设备为临时设备,以终端设备C为摄像头为例,该实例中的远程控制模式就是建立视频连接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501至S513:
S501,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接入到服务器,服务器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的相关信息。
S502,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接入到网关,网关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的相关信息。
上述S501和S502实际实施时不局限于上述顺序关系。
S503,临时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设备访问请求,请求中包括终端设备C的标识。
S504,服务器向终端设备C发送设备访问请求。
S505,终端设备C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
S506,网关向终端设备C返回当前连接网关的设备信息。
S507,终端设备C向服务器发送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
S508,服务器向终端设备C返回授权设备列表。
S509,终端设备C基于授权设备列表确定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包括授权设备。
S510,在包括授权设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调整为确认连接模式。
S511,终端设备C确认建立连接。该确认方式可以由用户触发,如按键触发、触摸触发等。
S512,终端设备C向服务器发送的设备访问响应。
S513,服务器向临时设备发送设备访问响应。
至此,终端设备C与临时设备建立了远程连接。
可选的,临时设备可以与终端设备C建立点对点连接;临时设备也可以与服务器建立点对点连接,服务器与终端设备C建立点对点连接,从而实现临时设备与终端设备C之间的连接。
实例3
本实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可以如图6所示,该实例的执行主体为终端设备C。在该实例中,第一设备为授权设备A和B、第二设备为临时设备,以终端设备C为摄像头为例,该实例中的远程控制模式就是建立视频连接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601至S609:
S601,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接入到服务器,服务器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和终端设备C的相关信息。
S602,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分别与终端设备C建立点对点连接,终端设备C保存授权设备A、授权设备B的相关信息。
S603,临时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设备访问请求,请求中包括终端设备C的标识。
S604,服务器向终端设备C发送设备访问请求。
S605,终端设备C确定是否存在授权设备。
S606,在存在授权设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调整为确认连接模式。
S607,终端设备C确认建立连接。该确认方式可以由用户触发,如按键触发、触摸触发等。
S608,终端设备C向服务器发送的设备访问响应。
S609,服务器向临时设备发送设备访问响应。
至此,终端设备C与临时设备建立了远程连接。
可选的,还可以获取临时设备针对终端设备C的控制权限,并将其发送至临时设备。
实例4
本实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的流程可以如图7所示,该实例的执行主体为终端设备C。在该实例中,不考虑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为临时设备,以终端设备C为摄像头为例,该实例中的远程控制模式就是建立视频连接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701至S713:
S701,临时设备向服务器进行注册并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S702,服务器保存临时设备的相关信息。
S703,终端设备C向服务器进行注册并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S704,服务器保存终端设备C的相关信息。
S705,传感设备D向终端设备C上报事件信息。事件信息可以是门开启事件等;具体的传感设备D包含多个传感器,不同传感器代表不同的事件,例如外门把手传感器代表进门,内门把手传感器代表出门。传感设备可以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并将用户的特征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C。用户的特征信息包括声音信息、指纹信息、动作信息、手势信息、脑电波信息、虹膜信息。传感设备可以获取非用户的特征信息,并将非用户的特征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非用户的特征信息包括按键信息、声音信息、光线信息等。
S706,终端设备C获取到传感设备D发送的事件信息后确定是否处于进门状态。
S707,如果是,则将终端设备C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
S708,如果确认处于出门状态,则将终端设备C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S709,临时设备向服务器发送设备访问请求,请求中包括终端设备C的标识。
S710,服务器向终端设备C发送设备访问请求。
S711,根据终端设备C的远程控制模式执行对应操作。如过处于确认连接模式,则等待终端设备C的确认。
S712,终端设备C向服务器发送的设备访问响应。
S713,服务器向临时设备发送设备访问响应。
至此,临时设备与终端设备C建立视频连接。
可选的,还可以获取临时设备针对终端设备C的控制权限,并将其发送至临时设备。
具体实现时,上述传感设备D可以集成在终端设备C上,与终端设备C一体设计。
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示意如图8所示,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0,用于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第一设置模块20,与第一确定模块10耦合,用于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第二设置模块30,与第一确定模块10耦合,用于在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具体实现时,第一目标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设备,因此,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具体用于以下之一: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特定用户,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预设用户;第一设备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特定设备,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预设设备。
当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即需要基于终端设备反馈一个确认信息,才建立网络连接。
对于确认方式,其可以是来自第一用户,也可以来自第一设备(即非临时接入的设备,也称为永久授权设备),其可以是生物特征信息确认(例如声音确认、指纹确认、虹膜确认、脑电波确认等)或非生物特征信息确认(例如按钮确认、手势确认、动作确认等),具体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硬件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确认模式。例如,当终端设备具有麦克风时,可以采用声音确认的方式;当终端设备具有摄像头时,可以采用动作确认。当然,确认方式还可以是人脸识别等,此处不再赘述。另外,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终端设备获取确认信息,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通过其他终端设备进行确认,其他终端设备将确认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确认信息进行确认,通过该方式可以简化终端设备的结构,提升终端设备的灵活性,也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
对于确认连接模式的确认过程,确认连接模式至少包括一次确认,例如至少执行一种确认方式后,才能够建立网络连接。当然,可以设置两次或三次确认,其确认顺序可以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例如,当串行确认时,第一种确认方式通过后才执行第二种确认方式,第二种确认方式通过后才执行第三种确认方式;当采用并行确认时,会同时验证三种确认方式。当需要多次确认时,每次确认采用的确认方式可以相同或不同,另外每次确认可以由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发起确认。当采用顺序确认时,第一确认和第二确认之间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一确认完成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确认。采用多次确认时,可以设置收到任何一个确认即认为确认有效(适用于安全性较低的场合,通过多次确认可以增加确认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收到全部确认即认为确认有效(适用于安全性较高的场合,通过多次确认可以提升确认信息的准确度,增加了确认的安全性)。
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可以根据发起方的请求进行分类,当发起方发起的视频连接请求,则确认连接模式可以为确认视频连接模式,确认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后方可建立视频连接。直接连接模式具体可以为直接视频连接模式,直接视频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视频连接时,不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可直接建立视频连接;当发起方发起的控制连接请求,则确认连接模式可以为确认控制连接模式,确认控制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控制连接时,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后方可建立控制连接。直接连接模式具体可以为直接控制连接模式,直接控制连接模式是指终端设备建立控制连接时,不需要收到确认信息可直接建立控制连接。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的具体模式在此不做限定。
当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采用直接连接模式(非确认连接模式)即可。直接连接模式为不需要确认的模式,即只要处于直接连接模式,想要接入的设备都可以接入终端设备。以监控摄像头为终端设备为例,监控摄像头接收到视频连接请求后,直接允许建立视频连接;摄像头始终处于网络连接状态,随时准备接收移动设备的连接请求,服务器对想要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就可以连接到摄像头,从而建立移动设备和摄像头之间的连接,该过程就是直接连接模式。
具体实现时,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第三确定单元之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并当用户的特征信息与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第一用户。例如,当终端设备存具有摄像头时,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面部信息,进而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确定是否与已经存储的第一用户的面部信息相匹配,在匹配时则确定存在第一用户。该第一用户通常情况下是经过验证的用户,因此会记录该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当然,也可以只是通过摄像头进行识别,只要与特征信息匹配后确认是人即可,只要是人就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并根据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第一用户。上述事件可以是任何智能家居的控制事件,例如,外门把手传感器代表进门,内门把手传感器代表出门,则如果外门把手传感器检测到数据,则确定存在第一用户。另外确认是否存在第一用户时,也可以通过多个事件信息进行判断,如门外走廊灯和门内灯,当顺序收到门外走廊灯亮事件和门内灯亮事件时,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已经回家,因此确定存在第一用户,当然,事件也可以是控制空调等,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上述预定范围可以是具体的数值范围(例如距离范围),也可以是不确定数值范围(无线连接的覆盖范围,随着环境变化,无线连接的覆盖范围会动态变化),也可以是通过辅助方式确定的范围(如传感器构成的电子围栏等),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进行限定。
上述第三确定单元至少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1)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2)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3)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上述第三确定单元在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基于执行主体的不同,其执行流程存在些许差异。
当服务器为执行主体时,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由于服务器本身存储有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所以只需要向网关获取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即可,通过判断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一个或多个第一设备就可以确定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
当终端设备为执行主体时,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服务器发送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根据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由于终端设备本身不知晓授权设备列表,也不知晓同域设备列表,所以其需要分别向服务器和网关获取,进而确定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
上述第三确定单元在在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检测是否存在已建立点对点连接的第一设备,具体的,可以通过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该过程中,由于终端设备是与第一设备直接建立的点对点连接,因此,第三确定单元能够知晓是否有第一设备。
上述第三确定单元在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时,当第一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设置终端设备为确认连接模式;当第一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终端设备为直接连接模式。
该装置的还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第二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上述确认终端设备连接模式的过程都是为了第二设备接入终端设备时而使用,对于第二设备,其可以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之前就发起了连接请求,即在发起连接请求后才开始确定终端设备是什么连接模式,也可以是在确定了终端设备是什么连接模式后,才有第二设备发起连接请求。无论是先收到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还是后收到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在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后,都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第二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第二设备可以是临时授权设备,临时授权设备是由授权设备分配临时访问权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访问终端设备。另外第二设备可以是受限用户的设备,如儿童设备。另外第二设备也可以是非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通常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拥有最高的访问权限,其他非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的访问权限通常小于终端设备的绑定设备的访问权限。另外第二设备也可以是非超级用户对应的设备,超级用于拥有设备的全部权限,非超级用户对应的设备的权限通常小于超级用户设备的权限。
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确定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为了增加用户的隐私安全,基于确认连接模式和直接连接模式的不同,为第二设备分配连接后不同的控制权限。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当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设备分配时,第一设备的控制权限大于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可以预先为确认连接模式情况下的第二设备分配控制权限,控制权限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修改,操作较为灵活,能够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1至S13:
S11,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
S12,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
S13,在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步骤时,至少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之一: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的步骤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当用户的特征信息与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的步骤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根据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步骤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步骤时,具体至少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步骤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步骤时,具体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服务器发送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根据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计算机程序还被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第二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上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确认连接模式中终端设备的确认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声音确认、指纹确认、按钮确认、动作确认。确认连接模式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的确认。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步骤。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公开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公开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如图9所示,至少包括存储器901和处理器902,存储器901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902在执行存储器901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示例性的,电子设备计算机程序步骤如下S21至S23:
S21,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
S22,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
S23,在不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当用户的特征信息与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根据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第一用户。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确定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通过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处理器在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通过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的计算机程序时,具体执行如下计算机程序: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服务器发送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接收来自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根据同域设备列表及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处理器还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如下计算机程序: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基于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第二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
上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确认连接模式中终端设备的确认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声音确认、指纹确认、按钮确认、动作确认。确认连接模式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和/或第一设备的确认。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了两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目标的方式来确定终端设备当前的连接模式,在存在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既能够加强连接过程中用户的隐私安全,也能够保证成功接入终端设备,用户体验较好。
此外,尽管已经在本文中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其范围包括任何和所有基于本公开的具有等同元件、修改、省略、组合(例如,各种实施例交叉的方案)、改编或改变的实施例。权利要求书中的元件将被基于权利要求中采用的语言宽泛地解释,并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或本申请的实施期间所描述的示例,其示例将被解释为非排他性的。因此,本说明书和示例旨在仅被认为是示例,真正的范围和精神由以下权利要求以及其等同物的全部范围所指示。
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描述时可以使用其它实施例。另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各种特征可以被分组在一起以简单化本公开。这不应解释为一种不要求保护的公开的特征对于任一权利要求是必要的意图。相反,本公开的主题可以少于特定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从而,以下权利要求书作为示例或实施例在此并入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实施例,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本公开的范围应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赋权的等同形式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以上对本公开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
在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
在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
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包括:
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
当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包括:
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设备的距离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点对点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
服务器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
所述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同域设备列表,并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检测所述同域设备列表中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的同域设备列表确定所述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第一设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网关发送同域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以及,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授权设备列表的获取请求;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关的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同域设备列表及所述授权设备列表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
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所述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声音确认、指纹确认、按钮确认、动作确认。
13.如权利要求2至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接收所述第一用户和/或所述第一设备的确认。
14.一种设置连接模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目标;
第一设置模块,用于在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确认连接模式,其中,所述确认连接模式为基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确认以建立连接的模式;
第二设置模块,用于在不存在所述第一目标的情况下,将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设置为直接连接模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具体用于以下之一:
确定是否存在第一用户;
确定是否存在第一设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特征信息,并当所述用户的特征信息与所述第一用户的特征信息匹配时,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一个事件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事件信息,确定存在所述第一用户;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设备。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的连接请求;
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模式建立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临时授权设备,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权限由第一用户或第一设备分配。
19.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模式包括至少一次确认,所述至少一次确认的顺序包括并行确认和串行确认。
20.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1.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617914.8A 2020-06-30 2020-06-30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800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7914.8A CN111800319B (zh) 2020-06-30 2020-06-30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7914.8A CN111800319B (zh) 2020-06-30 2020-06-30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319A true CN111800319A (zh) 2020-10-20
CN111800319B CN111800319B (zh) 2022-12-20

Family

ID=72810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7914.8A Active CN111800319B (zh) 2020-06-30 2020-06-30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031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3225A (zh) * 2017-06-20 2017-11-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07702290A (zh) * 2017-10-17 2018-0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
CN207135212U (zh) * 2017-08-31 2018-03-23 深圳市德卡尔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监控装置
CN107852570A (zh) * 2015-07-01 2018-03-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JP2019127006A (ja) * 2018-01-26 2019-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10393021A (zh) * 2017-03-14 2019-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连接方法及终端
CN110764420A (zh) * 2018-07-27 2020-02-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权限控制方法和服务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2570A (zh) * 2015-07-01 2018-03-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CN110393021A (zh) * 2017-03-14 2019-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连接方法及终端
CN107333225A (zh) * 2017-06-20 2017-11-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及装置
CN207135212U (zh) * 2017-08-31 2018-03-23 深圳市德卡尔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监控装置
CN107702290A (zh) * 2017-10-17 2018-0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
JP2019127006A (ja) * 2018-01-26 2019-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10764420A (zh) * 2018-07-27 2020-02-0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的权限控制方法和服务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319B (zh)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3200489B2 (en) Physical access control systems with localization-based intent detection
AU2018251059B2 (en) Access control system having radio and facial recognition
US11049346B2 (en) Visitor access control system with radio identification and facial recognition
KR102353322B1 (ko) 비콘 기반의 출입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1652181B1 (ko) 스마트기기를 이용한 공동 현관 출입문 개폐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EP4367650A2 (en) Ultra-wideb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radio frequency intent detection in access control systems
EP389693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cess control using multi-factor validation
CN111800319B (zh) 设置连接模式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ienaar et al. Smartphone: The key to your connected smart home
US2018027648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physical object to be shared by several potential users
JP6381478B2 (ja) 生体情報認証システム
KR102417594B1 (ko) 출입 이벤트를 통한 푸쉬 서비스 시스템
KR102111190B1 (ko) 보안모듈, 보안관리단말, 및 보안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로 읽을 수 있는 매체
WO2023247061A1 (en) Changing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an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