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5461A - 空气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5461A
CN111795461A CN202010242949.8A CN202010242949A CN111795461A CN 111795461 A CN111795461 A CN 111795461A CN 202010242949 A CN202010242949 A CN 202010242949A CN 111795461 A CN111795461 A CN 1117954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using
sealing plate
hole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29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95461B (zh
Inventor
李东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l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l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378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1085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l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l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95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5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954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54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循环装置,其中,在划分部内侧设置有外壳,在外壳内设置有彼此接头连接的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在前密封板与后密封板之间设置有致动器,在外壳后方设置有空气净化装置,通过致动器使后密封板水平移动,使得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一体地水平移动,从而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同时开放,此时,通过外壳与前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外壳中的空气通过后密封板与后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排放到空气净化装置,且将此时排放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装置净化,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根据本发明,可以同时打开或关闭外壳的前端和后端,以提高外壳的密封力,因此没有外气通过密封的外壳的间隙流入到室内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空气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循环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通过致动器一体地水平移动的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分别开放外壳的前端和后端,且将通过开放的开闭部与外壳之间的间隙流入的空气用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并供应到室内的空气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严重出现如细尘之类的污染空气问题,在一般家庭中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的频率大大降低,在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的情况下,也努力试图开放窗户等将室外空气流入到室内,并在室内单独启动空气滤清器以清除流入室内的空气中的细尘。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被污染的空气流入室内的状态下净化室内的空气,因此存在难以从根本上完全除去流入室内的微尘的问题。
因此,已经开发出在窗户等上安装能够净化空气的装置以使室外空气通过该装置流入到室内的各种技术,根据这些技术,为了在窗户设置空气净化装置而需要改变窗框或窗框的结构等,因此,以往安装的窗户的替换施工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实际上无法被广泛普及经常使用化。
专利文献1公开了现有门一体型空气净化器,参照专利文献1,上述门一体型空气净化器包括:框架,安装在进出口的门框;流入口,设置在上述框架的至少一侧面,并形成使室内空气流入到上述框架内部的通道;流出口,设置在上述框架的至少一侧面,并形成使在上述框架中净化的空气流出到上述框架外部的通道;至少一个空气过滤器,在上述框架内部布置在上述流入口与上述流出口之间;风扇,设置在上述框架内部的至少一侧面内部,引发空气流动,使得通过上述流入口流入的空气贯穿上述空气过滤器并通过上述流出口排放;及控制部,用于控制上述风扇的功能。
然而,根据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空气净化装置一体地形成在框架上,因此需要整体上更换框架,且由于室内外空气不断地通过流入口、空气过滤器及流出口进行循环以执行净化空气的简单功能,因此无法阻断空气,由于上述阻断空气的限制,室外冷空气或热空气可能会流入到室内,尤其,无法调节通过流入口流入的室内外空气供应量,因此导致室内的制冷和制热效率降低,从而能耗降低。
此外,由于空气的持续循环功能,当发生火灾时,来自室内和室外的火焰或烟雾等会通过流入口传递到室内和室外,因此,火焰会扩散到室内外空间和框架,产生大火,尤其,由于火灾引起的有毒气体通过流出口扩散到整个空间,导致室内居民被有毒气体窒息而死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KR10-2009-0026981 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循环装置,其中,在划分室内外空间的划分部内侧设置前后开放的外壳,在该外壳内设置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上述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分别位于外壳的前端和后端且彼此接头连接,在前密封板与后密封板之间设置致动器,在外壳后方设置空气净化装置,通过致动器使后密封板水平移动,使得前密封板与后密封板一体地水平移动,从而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同时开放,此时,通过外壳与前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外壳中的空气通过后密封板与后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排放到空气净化装置,且将此时排放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装置净化,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外壳,呈前后开放的中空形状;开闭部,包括:致动器,设置在上述外壳内侧;后密封板,位于上述外壳的后端,连接到上述致动器,并由上述致动器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的后端;及前密封板,与上述后密封板相距一定距离连接,与上述后密封板同时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的前端;及空气净化装置,在上述外壳的后方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接收通过上述外壳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以供应到室内。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还包括前连接杆,上述前连接杆向上述前密封板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前密封板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的一面,以与上述前密封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外壳的前面形成有流入孔,上述流入孔呈环状隔开预定距离,以允许空气流入,上述外壳的后端形成有收尾板,上述收尾板呈板材状以密封上述外壳的后端,上述收尾板的一侧面形成有与上述流入孔相对应的多个通孔,上述开闭部的致动器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的中心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的后密封板包括第一密封突部,上述第一密封突部向上述通孔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相对应,且第一密封突部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以密封上述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的后密封板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的外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的前密封板包括第二密封突部,上述第二密封突部向上述流入孔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外壳的前面相对的上述前密封板的一面,以与上述流入孔相对应,且第二密封突部插入结合到上述流入孔,以密封上述流入孔。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后密封板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上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连通部,上述连通部与上述后密封板相对的一侧与上述后连接杆连接,由上述后密封板一体地水平移动,靠近上述外壳的后端或与上述外壳隔开预定距离,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中的空气供应量。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连通部的一面包括引导孔,上述引导孔与上述外壳的后端连通,以引导通过上述外壳流入的空气流进上述空气净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包括:主体,包括供应孔和排放口,上述供应孔接受向上述外壳的后方排放的空气,上述排放口形成在主体的外侧面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送风扇,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主体内侧,以在上述主体的供应孔形成吸入压力;及控制部,固定设置在上述主体内侧,控制上述致动器以调节上述开闭部的后密封板的移动距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可滑动地结合到外壳中的开闭部的致动器使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一体地移动,从而同时打开或关闭外壳的前端和后端,以提高外壳的密封力,因此没有外气通过密封的外壳的间隙流入到室内的可能性,尤其,通过致动器水平移动的后密封板使前密封板一体地移动,使得前密封板和后密封板以相同的间隔进行移动,另外,根据用户的意图,可以通过打开或关闭外壳的前端和后端来允许或阻止室外空气的流入,将通过外壳流入的空气用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并供应到室内,从而将舒适的空气供应到室内,通过在密封的空间中供应新的室外空气来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尤其,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设置在划分室内外空间的划分部的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同时密封隔绝,因此没有在室内外产生的有毒气体流入到室内或流出到室外的可能性,存在提高产品安全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密封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外壳的前端和后端开放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5至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循环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7至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循环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4,外壳100呈前后开放的中空形状。
上述外壳100的直径相对大于形成在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的直径。
上述外壳100的前端紧固于上述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与上述划分部10的后面连通的方式紧固。
上述外壳100引导通过上述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流入的空气的移动,使得空气被供应到室内。
上述外壳100通过后端向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供应空气。
上述外壳100的前面形成有流入孔101,上述流入孔101呈环状以预定的间隔隔开并允许空气流入,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还形成有收尾板102,上述收尾板102呈板材形状,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且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一侧面形成有与上述流入孔101对应的多个通孔102a。
优选地,上述收尾板102埋设在上述划分部10的内侧壁面(图中未示出)。
上述流入孔101通过形成在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打开或关闭。
上述通孔102a通过形成在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打开或关闭。
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后密封板202,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接到上述致动器201,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及前密封板203,与上述后密封板202相距一定距离连接,与上述后密封板202同时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前端。
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中心部。
上述致动器201通过步进马达、线性马达、齿条小齿轮、液压或气压缸方法使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可以由用户选择制作。
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20的通孔102a。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括第一密封突部202b,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向上述通孔102a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102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102a相对应,且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优选地,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形成为与上述通孔102a的形状相对应,以便插入到上述通孔102a中。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以阻断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上述开闭部200还包括前连接杆202a,上述前连接杆202a向上述前密封板203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前密封板203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前密封板203连接。
上述前连接杆202a通过水平移动的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以使上述前密封板203水平移动。
上述前连接杆202a通过贯通紧固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紧固固定于上述前密封板203。
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
上述后连接杆202c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连接,以引导上述连通部301的水平移动。
上述后连接杆202c在通过水平移动的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水平移动。
上述前密封板203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包括第二密封突部203a,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向上述流入孔101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相对的上述前密封板203的一面,以与上述流入孔101相对应,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结合到上述流入孔101并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优选地,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形成为与上述流入孔101的形状相对应,并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中。
空气净化装置300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后方,接受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并供应到室内。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主体302,包括供应孔302a和排放口302b,上述供应孔302a接受向上述外壳100的后方排放的空气,上述排放口302b形成在主体302的外侧面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送风扇30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以在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形成吸入压力;及控制部304,固定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控制上述致动器201以调节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的移动距离。
上述主体302的内部包括净化供应到上述主体302中的室外空气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
优选地,上述送风扇303设置在上述供应孔302a的后端。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后密封板202向前移动,以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的间隙展开的方式开放。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该室内温度下降到预定温度以下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以使上述后密封板202向后移动,并使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靠近,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
优选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部304接收设置在室内或室外的火焰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信号,在发生火灾时,通过操作上述开闭部来关闭上述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与上述后密封板202相对的一侧还包括连通部301,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后连接杆202c连接,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一体地水平移动,靠近上述外壳100的后端或与上述外壳100隔开预定距离,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面包括引导孔301a,上述引导孔301a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通,以引导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流进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如上所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如下使用。
下面,以上述致动器201通过步进电动机方法操作以使上述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隔绝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以阻断室外空气流入到外壳100中,或将流入到外壳100中的室外空气排放到外壳100后端,且将排放的该室外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供应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但在下面中,以在外壳100插入固定于划分室内外空间的划分部10的状态下引导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的同时,将流入到外壳100中的室外空气排放到后端,使得该空气通过与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连通的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流入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设置形成有贯通孔11的划分部10,将外壳100插入固定于该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在该外壳100中插入固定开闭部200。
然后,将收尾板102紧贴结合到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收尾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在该状态下,将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固定设置在上述划分部10的后面。
此时,上述划分部10是将室内和室外划分的构件,例如门、玻璃窗、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
在此,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并且上述前密封板203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并且,位于上述前密封板203与后密封板202之间的致动器201固定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中心部并连接到上述后密封板202。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中,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中,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尤其,在使向上述前密封板203方向突出的前连接杆202a紧贴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状态下,上述后密封板202在上述前密封板203的前面贯通紧固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使得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相连。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形成“匸”状结构,以阻断在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接着,在暴露于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的连通部301的前面紧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后连接杆202c,在此状态下,通过上述连通部301的后面贯通紧固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使上述连通部301和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固定。
因此,使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前连接杆202a紧贴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后面且使上述后连接杆202c紧贴于上述连通部301的前面,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固定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前连接杆202a以及上述连通部301和后连接杆202c,使得上述后密封板202、前密封板203及连通部301一体地水平移动。
当要通过开放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将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在上述致动器201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向前移动,此时,通过向前移动的上述后密封板202使与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的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上述连通部301一体地向前移动,同时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和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从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脱离,使上述通孔102a开放,与此同时,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从上述流入孔101脱离,使上述流入孔101开放。
与此同时,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的方向,从而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靠近至预定距离,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送风扇303被驱动,以在上述供应孔302a形成流入压力。
然后,通过在上述供应孔302a产生的流入压力在上述流入孔101和上述通孔102a形成流入压力,以使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到上述流入孔101。
此时,通过上述前密封板203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流入孔101的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然后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
接着,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的空气被引导到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通过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通过设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中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的同时进行净化,然后通过上述主体302的排放口302b供应到室内。
此时,通过上述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借助上述送风扇303的吸入压力被引导到上述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被供应到上述供应孔302a,与此同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供应孔302a,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在此,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室内外的空气量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变化,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可以由用户调节。
若以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方式使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则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从而阻断室内空气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此时,当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时,上述后密封板202和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距离,此外,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上述外壳100的前面隔开预定距离,使得相对大量的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另一方面,当要通过开放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阻断室外空气的流入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上述致动器201旋转驱动,使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向后方移动,此时,通过向后方移动的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的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上述连通部301一体地移动到后方,以同时密封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和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与此同时,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与此同时,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和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间隔,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展开至预定距离。
此时,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被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被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密封,以阻断室外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以“匸”状包围上述致动器201,以阻断上述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接着,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后密封板202向前移动,在以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的间隙展开的方式开放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
然后,预定量的室内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室内外空气混合,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相应地变化,然后经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并排放到室内。
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该室内温度降低至预定温度以下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后密封板202向后移动,使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靠近,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以阻断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此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然后净化并重新供应到室内。
而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接收设置在室内或室外的火焰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信号,在发生火灾时,使上述开闭部200操作以同时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以阻断室内外的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或排放到室外。
也就是说,上述外壳100的前端被上述前密封板203密封,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流入孔101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接着,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收尾板102,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此时,上述致动器201被上述后密封板202包围,从而还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
[实施例2]
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对相同构成要素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5至图6,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前密封板203,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接到上述致动器201,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及后密封板202,与上述前密封板203相距一定距离连接,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同时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
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中心部。
上述致动器201通过步进马达、线性马达、齿条小齿轮、液压或气压缸方法使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水平移动。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可以由用户选择制作。
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20的通孔102a。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括第一密封突部202b,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向上述通孔102a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102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102a相对应,且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优选地,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形成为与上述通孔102a的形状相对应,以便插入到上述通孔102a中。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以阻断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以阻断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上述开闭部200还包括前连接杆202a,上述前连接杆202a向上述前密封板203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前密封板203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前密封板203连接。
上述前连接杆202a通过水平移动的上述前密封板203进行移动,以使上述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
上述前连接杆202a通过贯通紧固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紧固固定于上述前密封板203。
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
上述后连接杆202c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连接,以引导上述连通部301的水平移动。
上述后连接杆202c在通过借助上述前密封板203水平移动的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水平移动。
上述前密封板203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包括第二密封突部203a,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向上述流入孔101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相对的上述前密封板203的一面,以与上述流入孔101相对应,插入结合到上述流入孔101并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优选地,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形成为与上述流入孔101的形状相对应,并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中。
首先,设置形成有贯通孔11的划分部10,将外壳100插入固定于该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在该外壳100中插入固定开闭部200。
然后,将收尾板102紧贴结合到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收尾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在该状态下,将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固定设置在上述划分部10的后面。
此时,上述划分部10是将室内和室外划分的构件,例如门、玻璃窗、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
在此,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并且上述前密封板203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并且,位于上述前密封板203与后密封板202之间的致动器201固定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中心部并连接到上述前密封板203。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中,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中,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尤其,在使向上述前密封板203方向突出的前连接杆202a紧贴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状态下,上述后密封板202在上述前密封板203的前面贯通紧固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使得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相连。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可以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或外面的方式形成,在本发明中,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形成“匸”状结构,以阻断在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接着,在暴露于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的连通部301的前面紧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后连接杆202c,在此状态下,通过上述连通部301的后面贯通紧固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使上述连通部301和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固定。
因此,使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前连接杆202a紧贴于上述前密封板203的后面且使上述后连接杆202c紧贴于上述连通部301的前面,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固定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前连接杆202a以及上述连通部301和后连接杆202c,使得上述后密封板202、前密封板203及连通部301一体地水平移动。
当要通过开放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将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在上述致动器201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向前移动,此时,通过向前移动的上述前密封板203,与上述前密封板203连接的上述后密封板202和与该后密封板202连接的上述连通部301一体地向前移动,同时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和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从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脱离,使上述通孔102a开放,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从上述流入孔101脱离,使上述流入孔101开放。
与此同时,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的方向,从而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靠近至预定距离,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送风扇303被驱动,以在上述供应孔302a形成流入压力。
然后,通过在上述供应孔302a产生的流入压力在上述流入孔101和上述通孔102a形成流入压力,以使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到上述流入孔101。
此时,通过上述前密封板203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流入孔101的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然后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
接着,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的空气被引导到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通过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通过设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中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的同时进行净化,然后通过上述主体302的排放口302b供应到室内。
此时,通过上述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借助上述送风扇303的吸入压力被引导到上述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被供应到上述供应孔302a,与此同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供应孔302a,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在此,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室内外的空气量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变化,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可以由用户调节。
若以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方式使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则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从而阻断室内空气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此时,当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时,上述后密封板202和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距离,此外,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上述外壳100的前面隔开预定距离,使得相对大量的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另一方面,当要通过开放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阻断室外空气的流入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上述致动器201旋转驱动,使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向后方移动,此时,通过向后方移动的上述前密封板203,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与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的上述连通部301一体地移动到后方,以同时密封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和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与此同时,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到上述流入孔101,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与此同时,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和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间隔,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展开至预定距离。
此时,上述外壳100的流入孔101被上述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被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密封,以阻断室外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以“匸”状包围上述致动器201,以阻断上述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接着,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前密封板203向前移动,在以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的间隙展开的方式开放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
然后,预定量的室内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室内外空气混合,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相应地变化,然后经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并排放到室内。
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该室内温度降低至预定温度以下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前密封板203向后移动,使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之间靠近,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以阻断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此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然后净化并重新供应到室内。
而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接收设置在室内或室外的火焰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信号,在发生火灾时,使上述开闭部200操作以同时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以阻断室内外的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或排放到室外。
也就是说,上述外壳100的前端被上述前密封板203密封,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流入孔101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接着,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收尾板102,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此时,上述致动器201被上述后密封板202包围,从而还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
在上面以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被上述后密封板202包围为例进行说明,但上述后密封板202可以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的方式进行密封,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
[实施例3]
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对相同构成要素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7至图8,外壳100形成为具有前后开口的中空形状。
上述外壳100的直径相对大于形成在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的直径。
上述外壳100的前端紧固于上述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与上述划分部10的后面连通的方式紧固。
上述外壳100引导通过上述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流入的空气的移动,使得空气被供应到室内。
上述外壳100通过后端向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供应空气。
上述外壳100的前面形成有允许空气流入的流入孔101’,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还形成有收尾板102,上述收尾板102呈板材形状,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上述收尾板102的一侧面形成有呈环状间隔预定距离的多个通孔102a。
优选地,上述收尾板102埋设在上述划分部10的内侧壁面(图中未示出)。
上述流入孔101’被上述开闭部200的过滤网204收尾。
上述通孔102a通过形成在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的第二密封突部203a打开或关闭。
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过滤网204,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前端,过滤空气中所含的异物;及后密封板202,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
上述过滤网204使空气沿上述后密封板202的方向通过,并过滤空气中包含的灰尘和异物。
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中心部。
上述致动器201通过步进马达、线性马达、齿条小齿轮、液压或气压缸方法使上述连通部301水平移动,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可以由用户选择制作。
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20的通孔102a。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括第一密封突部202b,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向上述通孔102a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102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102a相对应,且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优选地,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形成为与上述通孔102a的形状相对应,以便插入到上述通孔102a中。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以阻断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以阻断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
上述后连接杆202c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连接,且在通过上述连通部301水平移动的同时引导上述后密封板202的水平移动。
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上述外壳100的后方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前端设置有连通部301,且接收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以供应到室内,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和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使上述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并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主体302,包括供应孔302a和排放口302b,上述供应孔302a接受向上述外壳100的后方排放的空气,上述排放口302b形成在主体302的外侧面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送风扇30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以在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形成吸入压力;及控制部304,固定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控制上述致动器201以调节上述连通部301的移动距离。
上述主体302的内部包括净化供应到上述主体302中的室外空气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
优选地,上述送风扇303设置在上述供应孔302a的后端。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前移动,以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之间的间隙展开的方式开放。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该室内温度下降到预定温度以下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以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后移动,并使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与上述后密封板202之间靠近,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部304接收设置在室内或室外的火焰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信号,在发生火灾时,通过操作上述开闭部200来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
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侧与上述后连接杆202c连接,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靠近上述外壳100的后端或与上述外壳100隔开预定距离,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面包括引导孔301a,上述引导孔301a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通,以引导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流进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首先,设置形成有贯通孔11的划分部10,将外壳100插入固定于该划分部10的贯通孔11,在该外壳100中插入固定开闭部200。
然后,将收尾板102紧贴结合到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收尾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在该状态下,将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固定设置在上述划分部10的后面。
此时,上述划分部10是将室内和室外划分的构件,例如门、玻璃窗、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
在此,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并且上述过滤网204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以收尾上述流入孔101’。
并且,位于上述开闭部200中的致动器201固定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中心部并连接到上述前密封板203。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中,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尤其,在暴露于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的连通部301的前面紧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后连接杆202c,在此状态下,通过上述连通部301的后面贯通紧固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以使上述连通部301和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固定。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或外面的方式形成,在本发明中,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方式形成“匸”状结构,以阻断在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因此,使上述后密封板202的后连接杆202c紧贴于上述连通部301的前面,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固定上述连通部301和后连接杆202c,使上述后密封板202和连通部301一体地水平移动。
当要通过开放如上所述构成的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将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302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在上述致动器201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前移动,此时,通过向前移动的与上述连通部301连接的后密封板202一体地向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从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脱离,使上述通孔102a开放,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的方向,从而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靠近至预定距离,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送风扇303被驱动,以在上述供应孔302a形成流入压力。
然后,通过在上述供应孔302a产生的流入压力在上述流入孔101’和上述通孔102a形成流入压力,以使室外空气强制吸入到上述流入孔101’。
此时,流入到上述流入孔101的空气穿过上述过滤器网204时,使得上述空气中所含的异物或灰尘被过滤,然后,上述空气流入上述外壳100中,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
接着,排放到上述通孔102a的空气被引导到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通过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通过设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中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的同时进行净化,然后通过上述主体302的排放口302b供应到室内。
此时,通过上述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借助上述送风扇303的吸入压力被引导到上述连通部301的引导孔301a,被供应到上述供应孔302a,与此同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上述供应孔302a,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在此,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室内外的空气量通过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变化,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可以由用户调节。
若以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紧贴于上述外壳100的收尾板102的方式使上述后密封板202进行移动,则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从而阻断室内空气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且通过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排放的空气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此时,当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被收尾时,上述后密封板202和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距离,此外,上述前密封板203和上述外壳100的前面隔开预定距离,使得相对大量的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另一方面,当要通过开放空气循环装置的开闭部200来阻断室外空气的流入时,通过操作形成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主体的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
然后,上述致动器201旋转驱动,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后方移动,此时,通过向后方移动的与上述连通部301连接的后密封板202一体地移动到后方,以密封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到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与上述收尾板102隔开预定间隔,上述收尾板102与上述连通部301之间的间隙展开至预定距离。
此时,上述收尾板102的通孔102a被上述后密封板202的第一密封突部202b密封,以阻断室外空气流入到上述外壳100中。
此外,上述后密封板202以“匸”状包围上述致动器201,以阻断上述外壳100中的空气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接着,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前移动,从而,在以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与上述后密封板202之间的间隙展开的方式开放的同时,使上述连通部301靠近上述收尾板102。
然后,预定量的室内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同时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室内外空气混合,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相应地变化,然后经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并排放到室内。
此外,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感测室内温度,当该室内温度降低至预定温度以下时,将信号发送至上述致动器201并使上述连通部301向后移动,使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与上述后密封板202之间靠近,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阻断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
此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供应孔302a被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然后净化并重新供应到室内。
而且,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控制部304接收设置在室内或室外的火焰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信号,在发生火灾时,使上述开闭部200操作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阻断室内外的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到室内或排放到室外。
也就是说,上述后密封板202紧贴于上述收尾板102,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收尾板102之间的间隙流入到室内。
此时,上述致动器201被上述后密封板202包围,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
在上面以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被上述后密封板202包围为例进行说明,但上述后密封板202可以以包围上述致动器201的边缘的方式进行密封,以阻断有害气体或烟雾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与致动器201之间的间隙流入。
如上所述,通过致动器201使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同时水平移动以同时打开或关闭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的结构可以通过可滑动地结合到外壳100中的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使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一体地移动,通过同时打开或关闭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提高外壳100的密封力,并且由于上述提高的密封力而不必担心外部空气通过密封的外壳100的间隙被引入到室内,尤其,通过致动器201水平移动的后密封板202使前密封板203一体地移动,使前密封板203和后密封板202以相同的间隔移动,此外,通过打开或关闭外壳100的前端和后端,可以根据用户的意图允许或阻断室外空气的流入,将通过外壳100流入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装置300净化并供应到室内,从而将舒适的空气供应到室内。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空气循环装置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发明的技术理念在于,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范围的本发明要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在本发明的宗旨范围以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划分部
11:贯通孔
100:外壳
101,101’:流入孔
102:收尾板
102a:通孔
200:开闭部
201:致动器
202:后密封板
202a:前连接杆
202b:第一密封突部
202c:后连接杆
203:前密封板
203a:第二密封突部
300:空气净化装置
301:连通部
301a:引导孔
302:主体
302a:供应孔
302b:排放口
303:送风扇
304:控制部。

Claims (17)

1.一种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0),呈前后开放的中空形状;
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后密封板(202),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接到上述致动器(201),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及前密封板(203),与上述后密封板(202)相距一定距离连接,与上述后密封板(202)同时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及
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上述外壳(100)的后方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接收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以供应到室内。
2.一种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0),呈前后开放的中空形状;
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前密封板(203),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接到上述致动器(201),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前端;及后密封板(202),与上述前密封板(203)相距一定距离连接,与上述前密封板(203)同时水平移动,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及
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上述外壳(100)的后方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接收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以供应到室内。
3.一种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0),呈前后开放的中空形状;
开闭部(200),包括:致动器(201),设置在上述外壳(100)内侧;过滤网(204),设置在上述外壳(100)的前端,过滤空气中所含的异物;及后密封板(202),位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以打开或关闭上述外壳(100)的后端;及
空气净化装置(300),在上述外壳(100)的后方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前端设置有连通部(301),且接收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将该空气净化以供应到室内,上述连通部(301)与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和上述后密封板(202)连接,并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以使上述后密封板(202)水平移动,并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部(200)还包括前连接杆(202a),上述前连接杆(202a)向上述前密封板(203)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前密封板(203)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前密封板(20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100)的前面形成有流入孔(101),上述流入孔(101)呈环状隔开预定距离,以允许空气流入,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还形成有收尾板(102),上述收尾板(102)呈板材状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上述收尾板(102)的一侧面形成有与上述流入孔(101)相对应的多个通孔(102a),
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中心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括第一密封突部(202b),
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向上述通孔(102a)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102)相对的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102a)相对应,且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部(200)的前密封板(203)包括第二密封突部(203a),
上述第二密封突部(203a)向上述流入孔(101)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外壳(100)的前面相对的上述前密封板(203)的一面,以与上述流入孔(101)相对应,且第二密封突部(203a)插入结合到上述流入孔(101),以密封上述流入孔(10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密封板(202)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还包括连通部(301),
上述连通部(301)的与上述后密封板(202)相对的一侧与上述后连接杆(202c)连接,通过上述后密封板(202)一体地水平移动,靠近上述外壳(100)的后端或与上述外壳(100)隔开预定距离,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面包括引导孔(301a),
上述引导孔(301a)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通,以引导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流进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
主体(302),包括供应孔(302a)和排放口(302b),上述供应孔(302a)接受向上述外壳(100)的后方排放的空气,上述排放口(302b)形成在主体(302)的外侧面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
送风扇(30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以在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形成吸入压力;及
控制部(304),固定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控制上述致动器(201)以调节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的移动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100)的前面形成有允许空气流入的流入孔(101’),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还形成有收尾板(102),上述收尾板(102)呈板材形状,以密封上述外壳(100)的后端,上述收尾板(102)的一侧面形成有呈环状间隔预定距离的多个通孔(102a),
上述开闭部(200)的致动器(201)紧贴固定在上述收尾板(102)的中心部。
13.根据权利要1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括第一密封突部(202b),
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向上述通孔(102a)方向突出形成在与上述收尾板(102)相对的后密封板(202)的一面,以与上述通孔(102a)相对应,上述第一密封突部(202b)插入结合到上述通孔(102a),以密封上述通孔(102a)。
14.根据权利要13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部(200)的后密封板(202)包围覆盖上述致动器(201)的外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包括:
主体(302),包括供应孔(302a)和排放口(302b),上述供应孔(302a)接受向上述外壳(100)的后方排放的空气,上述排放口(302b)形成在主体(302)的外侧面以将净化的空气排放到室内;
送风扇(30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以在上述主体(302)的供应孔(302a)形成吸入压力;及
控制部(304),固定设置在上述主体(302)内侧,控制上述致动器(201)以调节上述连通部(301)的移动距离。
16.根据权利要3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密封板(202)的与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相对的另一面还包括后连接杆(202c),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侧与上述后连接杆(202c)连接,通过上述致动器(201)水平移动,靠近上述外壳(100)的后端或与上述外壳(100)隔开预定距离,调节供应到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中的空气供应量。
17.根据权利要16所述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的连通部(301)的一面包括引导孔(301a),
上述引导孔(301a)与上述外壳(100)的后端连通,以引导通过上述外壳(100)流入的空气流进上述空气净化装置(300)。
CN202010242949.8A 2019-04-01 2020-03-31 空气循环装置 Active CN1117954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37822A KR102210857B1 (ko) 2018-12-27 2019-04-01 공기순환장치
KR10-2019-0037822 2019-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5461A true CN111795461A (zh) 2020-10-20
CN111795461B CN111795461B (zh) 2022-07-08

Family

ID=72811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2949.8A Active CN111795461B (zh) 2019-04-01 2020-03-31 空气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9546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924A (zh) * 2000-05-08 2001-11-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JP2007162451A (ja) * 2005-11-16 2007-06-28 Daiwa House Ind Co Ltd 自然換気構造
CN203385138U (zh) * 2013-08-13 2014-01-08 辛振山 一种带换气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206504416U (zh) * 2017-02-15 2017-09-19 东莞市绿康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室内循环以及室内外换气的空气净化器及其控制系统
WO2017158834A1 (ja) * 2016-03-18 2017-09-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CN107923639A (zh) * 2016-02-17 2018-04-17 株式会社优霓思 换气调节器
JP2018105562A (ja) * 2016-12-27 2018-07-05 株式会社シルファー 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924A (zh) * 2000-05-08 2001-11-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JP2007162451A (ja) * 2005-11-16 2007-06-28 Daiwa House Ind Co Ltd 自然換気構造
CN203385138U (zh) * 2013-08-13 2014-01-08 辛振山 一种带换气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107923639A (zh) * 2016-02-17 2018-04-17 株式会社优霓思 换气调节器
WO2017158834A1 (ja) * 2016-03-18 2017-09-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扇
JP2018105562A (ja) * 2016-12-27 2018-07-05 株式会社シルファー 換気装置
CN206504416U (zh) * 2017-02-15 2017-09-19 东莞市绿康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室内循环以及室内外换气的空气净化器及其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5461B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10857B1 (ko) 공기순환장치
KR101611603B1 (ko) 창문형 환기 및 공기정화장치
JP2005003348A (ja) 換気装置を備えたウィンドウ{windowhavingaventilationequipment}
KR101951569B1 (ko) 무덕트형 공기청정 환기장치
KR102033160B1 (ko) 용이한 설치가 가능한 창호형 공기정화장치
KR200464937Y1 (ko) 수직형 에어 커튼 장치
JP5472669B2 (ja) 横ばり及び縦仕切り埋立型窓戸用の換気装置
KR101955425B1 (ko) 공기순환장치
CN111795461B (zh) 空气循环装置
CN11107628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KR101904041B1 (ko) 주방급기 및 공기청정 기능을 가지는 폐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KR20000056583A (ko) 공기 조화기
KR100819732B1 (ko) 전열교환기
US749452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air pressure in a home
KR20200089399A (ko) 미세먼지 유입 방지를 위한 창호형 공기청정시스템
KR200369798Y1 (ko) 지상 건물용 공기 청정기
KR20110118347A (ko) 창틀프레임의 레일 일체형 창호용 환기장치
KR102136361B1 (ko)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장치
KR20070019279A (ko) 환기시스템
KR100913767B1 (ko) 환기장치
KR101877723B1 (ko) 공기정화순환 기능을 갖는 금속창호 및 이를 이용한 공기정화순환 방법
KR20060098281A (ko) 환기시스템
KR101932516B1 (ko) 창호용 열교환 환기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환기 어셈블리 장치
KR102202404B1 (ko) 환기장치
CN108679768B (zh) 一种新风系统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