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3863A -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3863A
CN111793863A CN202010212242.2A CN202010212242A CN111793863A CN 111793863 A CN111793863 A CN 111793863A CN 202010212242 A CN202010212242 A CN 202010212242A CN 111793863 A CN111793863 A CN 111793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pinning
core yarn
draft
c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22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93863B (zh
Inventor
中村雄太
山田修司
盐田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93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3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93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38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向芯纱供给装置(40)发送切断命令。在从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D1)时,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切断芯纱(C)。在从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D1)长的第2延迟时间(D2)时,停止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

Description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纺纱方法,已知有具备芯纱供给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中的纺纱方法。
作为这种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64432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将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作为覆盖纤维而卷绕于由芯纱供给装置供给的芯纱,由此生成纱线。
在上述纺纱方法中,在为了切断纱线而停止芯纱的供给并且停止纺纱时,在纱线的纱头(以下,也简称为“纱头”)的前端侧存在芯纱未被覆盖纤维覆盖而芯纱突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之后进行该纱头的接头时,有可能难以捕捉该纱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捕捉纱线的纱头的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本发明的纺纱方法是纺纱机械中的纺纱方法,该纺纱机械具备:芯纱供给装置,供给芯纱;牵伸装置,牵伸纤维束;以及纺纱装置,对由芯纱供给装置供给的芯纱以及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纱线,该纺纱方法包括:第1步骤,向芯纱供给装置发送切断命令;第2步骤,在从第1步骤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时,在芯纱供给装置中切断芯纱;以及第3步骤,在从第1步骤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纺纱装置的动作。
在该纺纱方法中,当在第2步骤中切断芯纱时,随着芯纱朝下游侧持续行进,芯纱的前端(切断端)花费规定时间向下游侧移动而到达纺纱装置。当在第3步骤中停止纺纱装置的动作时,在形成了未被加捻的纤维束部之后切断纤维束。由此,形成包括纤维束部的纱头。此处,由于第2延迟时间比第1延迟时间长,因此在纺纱装置的动作停止而纤维束被切断时,芯纱的前端从该切断时起朝下游侧(纺纱装置侧)移动与该变长的时间相应的量。因此,能够抑制芯纱在纱头突出。此外,例如通过根据对纱头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1延迟时间的长度,由此能够根据对纱头进行捕捉的相应状况而改变纤维束部的形态。根据以上,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本发明的纺纱方法也可以为,进一步包括第4步骤,在该第4步骤中,在第2步骤中的芯纱的切断之前,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当在第2步骤中芯纱被切断而芯纱对于纺纱装置的供给停止时,纱头的粗细变细与芯纱的供给消失相应的量,有可能难以捕捉纱头。关于这一点,通过在第2步骤中的芯纱的切断之前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由此即便芯纱对于纺纱装置的供给停止,也能够使对纺纱装置供给的纤维束变粗,能够抑制纱头的粗细变细。因而,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在本发明的纺纱方法中也可以为,在第4步骤中,当在第1步骤中发送了切断命令时,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通过在这样的定时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由此在芯纱对于纺纱装置的供给停止之前,对纺纱装置供给的纤维束容易变粗,能够可靠地抑制纱头的粗细变细。因而,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本发明的纺纱方法也可以为,在第1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设定第1延迟时间的步骤。例如,能够根据对纱头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1延迟时间的长度。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本发明的纺纱方法也可以为,在第1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设定第2延迟时间的步骤。例如,能够根据对纱头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2延迟时间的长度。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在本发明的纺纱方法中也可以为,在第2步骤中,在从第1步骤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牵伸装置的动作。
本发明的纺纱机械具备:芯纱供给装置,供给芯纱;牵伸装置,牵伸纤维束;纺纱装置,对由芯纱供给装置供给的芯纱以及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控制部,对芯纱供给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发送处理,向芯纱供给装置发送切断命令;切断处理,在从发送处理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时,在芯纱供给装置中使芯纱切断;以及动作停止处理,在从发送处理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使纺纱装置的动作停止。
在该纺纱机械中,也与上述纺纱方法同样,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在本发明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为,控制部能够进一步执行在切断处理之前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的牵伸变更处理。当通过切断处理切断芯纱而芯纱对于纺纱装置的供给停止时,纱头的粗细变细与芯纱的供给消失相应的量,有可能难以捕捉纱头。关于这一点,通过在切断处理中切断芯纱之前减小牵伸装置的牵伸比,由此即便芯纱对于纺纱装置的供给停止,也能够使对纺纱装置供给的纤维束变粗,能够抑制纱头的粗细变细。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
在本发明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为,控制部能够从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中选择任一个纱头控制模式来执行,多个纱头控制模式具有包括发送处理、切断处理以及动作停止处理的第1模式。例如能够根据捕捉纱头的状况来选择容易捕捉纱头的模式。
在本发明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为,多个纱头控制模式进一步具有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中的至少一个,第2模式包括发送处理、切断处理、动作停止处理以及在切断处理之前使牵伸装置的牵伸比减小的牵伸变更处理,第3模式包括发送处理、在发送处理的同时在芯纱供给装置中使芯纱切断的即时切断处理、以及在发送处理的同时使纺纱装置的动作停止的即时动作停止处理,第4模式包括发送处理、即时切断处理以及动作停止处理。例如能够进一步根据捕捉纱头的状况来选择容易捕捉纱头的模式。
在本发明的纺纱机械中也可以为,在动作停止处理中,在从发送处理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牵伸装置的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捕捉纱线的纱头的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械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由图1的纺纱机械实施的纺纱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中的(a)是图3的纺纱方法中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b)是表示图3的纺纱方法中的纱线的粗细、芯纱的粗细以及纤维束的粗细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是图3的纺纱方法中的纱线的截面图。
图5A是由第2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实施的纺纱方法的流程图。
图5B是图5A的纺纱方法的第1模式的流程图。
图6A是图5A的纺纱方法的第3模式的流程图。
图6B是图5A的纺纱方法的第4模式的流程图。
图7中的(a)是第1模式下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b)是表示第1模式下的纱线的粗细、芯纱的粗细以及纤维束的粗细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是第1模式下的纱线的截面图。
图8中的(a)是第3模式下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b)是表示第3模式下的纱线的粗细、芯纱的粗细以及纤维束的粗细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是第3模式下的纱线的截面图。
图9中的(a)是第4模式下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b)是表示第4模式下的纱线的粗细、芯纱的粗细以及纤维束的粗细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是第4模式下的纱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1端框4以及第2端框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卷取为卷装P。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者因某些理由而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筒管B供给至该纺纱单元2。
在第1端框4中收纳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废纤维以及回丝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在第2端框5中收纳有对向纺纱机械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而向纺纱机械1的各部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2端框5设置有机体控制装置5a、显示画面5b以及输入键5c。机体控制装置5a对纺纱机械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显示画面5b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c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为,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芯纱供给装置40、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控制部)10按照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来设置,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单元控制器10至少对牵伸装置6、芯纱供给装置40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进行控制。
牵伸装置6对纤维束(覆盖纤维)F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辊对15、第三辊对16、在各辊上架设有龙带17的中间辊对18以及前辊对19。各辊对分别具有上辊和下辊。后辊对15以及第三辊对16的各下辊,由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驱动马达,按照每个纺纱单元来旋转驱动。中间辊对18以及前辊对19的各下辊,由设置于第2端框5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各辊对15、16、18、19对于从条筒(省略图示)供给的纤维束F一边进行牵伸一边使其从上游侧朝下游侧行进。向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也称作纱条。
芯纱供给装置40从芯纱卷装CP退绕芯纱C,并向牵伸装置6供给芯纱C。更详细来说,芯纱供给装置40从中间辊对18与前辊对19之间向纤维束F的行进路径上供给芯纱C。由此,芯纱C与纤维束F一起被供给至气流纺纱装置7。芯纱供给装置40具备芯纱卷装保持部41、芯纱供给单元50以及芯纱引导部43。芯纱卷装保持部41以芯纱卷装CP的中心线为水平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保持芯纱卷装CP。
在芯纱卷装CP上作为芯纱C例如卷绕有复丝纱。另外,作为芯纱C,例如也可以卷绕有单丝纱或者假捻加工纱。单丝纱是刚性较高的芯纱,假捻加工纱是伸缩性较高的芯纱。加工纱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被假捻的纱线。芯纱C也可以是纺纱或者氨纶。芯纱C例如优选为涤纶等伸展性较低的长丝纱。
芯纱供给单元50具有对从芯纱卷装CP经由引导辊42供给的芯纱C赋予张力的功能、对该芯纱C赋予松弛的功能、以及将该芯纱C的前端送出的功能。芯纱引导部43是将芯纱C向牵伸装置6进行引导的筒状部件。在芯纱引导部43的内侧形成有芯纱C的行进区域。芯纱C的行进区域优选形成为沿着一条直线延伸。
芯纱供给单元50具备单元基座51以及芯纱送出部52。单元基座51支承芯纱送出部52。芯纱送出部52将芯纱C的前端经由芯纱引导部43向牵伸装置6送出。芯纱送出部52具有吸气装置53以及钳式切断器54。吸气装置53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的作用将芯纱C向芯纱引导部43送出。钳式切断器54对芯纱C进行把持并切断。钳式切断器54在通常时处于打开状态,在芯纱C的切断时成为关闭状态。
气流纺纱装置7通过捻回气流对由芯纱供给装置40供给的芯纱C、以及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进行加捻而生成纱线Y。气流纺纱装置7相对于芯纱送出部52的钳式切断器54,沿着芯纱C的纱线通道分离第1距离。具体而言,第1距离为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与芯纱C在钳式切断器54中被切断的位置之间的、芯纱C的行进路径的长度。气流纺纱装置7相对于牵伸装置6,沿着纤维束F的纱线通道分离第2距离。具体而言,第2距离为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与牵伸装置6的出口之间的、纤维束F的行进路径的长度。气流纺纱装置7由支承轴(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移动(转动)。气流纺纱装置7能够在纺纱位置与比纺纱位置远离牵伸装置6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纱线存积装置11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存积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进行上蜡。卷取装置13将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取滚筒22以及横动装置23。摇架臂21由支承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使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筒管B或者卷装P的表面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接触。卷取滚筒22由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而使所接触的筒管B或者卷装P旋转。横动装置23设置于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有的轴25。设置于第2端框5的电动马达将轴25在卷取滚筒22的旋转轴方向上往复驱动,由此,横动装置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进行横动。
纱线监视装置8为,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进行监视,并基于所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为,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接头台车3行进至纱线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并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第1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7以及第2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8。第1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7由支承轴27a支承为能够转动,对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纱线Y的纱头进行吸入并捕捉而向接头装置26引导。第2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8由支承轴28a支承为能够转动,对来自卷取装置13的纱线Y的纱头进行吸入并捕捉而向接头装置26引导。接头装置26例如是捻接器,进行被引导来的纱头彼此的接头。
单元控制器10例如由一个以上的计算机装置构成。单元控制器10包括作为处理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作为记录介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或者ROM(Read Only Memory)等而构成。单元控制器10通过在CPU以及RAM等硬件上读入程序等,由此执行各种控制。在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连接有操作按钮等输入部以及7段指示器或者显示器等显示部。
单元控制器10在作为上位控制器的机体控制装置5a的控制下对纺纱单元2的各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单元控制器10能够执行发送处理、切断处理、动作停止处理以及牵伸变更处理。在发送处理中,将使其执行芯纱C的切断的命令即切断命令发送至芯纱供给装置40。
在切断处理中,在从发送处理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第1延迟)D1(参照图4)时,使芯纱送出部52的钳式切断器54从打开状态成为关闭状态,由此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
随着芯纱C朝下游侧持续行进,被切断的芯纱C的前端(切断端)从在钳式切断器54中被切断的位置起在芯纱C的行进路径上移动。芯纱C的前端从在钳式切断器54中被切断的位置花费第1时间t1(参照图4)移动第1距离而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第1时间t1例如是第1距离除以芯纱C的行进速度而得到的值(第1距离/芯纱C的行进速度)。
在动作停止处理中,当从发送处理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第1延迟时间D1长的第2延迟时间(第2延迟)D2(参照图4)时,使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牵伸装置6的动作的停止,包括按照每个纺纱单元被驱动的辊对15、16的旋转停止。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的停止,包括对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空气供给停止。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当其动作停止时,捻回气流消失,不会对纱线Y进行加捻。在芯纱C的前端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之后,当经过了第3时间t3(参照图4)时,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
在牵伸变更处理中,在切断处理之前,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总牵伸比)减小。此处,单元控制器10为,在执行了发送处理时执行牵伸变更处理。即,单元控制器10在执行发送处理的同时执行牵伸变更处理。
所谓总牵伸比是指牵伸方向上的多个牵伸辊的圆周速度之比。作为一例,总牵伸比是纺纱速度除以最上游的牵伸辊的圆周速度而得到的值、即是纱线存积装置11的速度即纺纱速度除以后辊对15的圆周速度而得到的值。在不存在纱线存积装置11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前辊对19的圆周速度除以后辊对15的圆周速度而得到的值。在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而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下游具备送出辊这样的辊的情况下,送出辊和与其对置的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中拉出纱线Y,并决定纺纱速度。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送出辊的圆周速度除以后辊对15的圆周速度而得到的值用作为总牵伸比。例如,通过单元控制器10对使后辊对15的下辊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进行控制,使后辊对15的圆周速度增大,由此使牵伸比变小。此时,第三辊对16、中间辊对18以及前辊对19的圆周速度被维持。例如,在牵伸处理中,使牵伸比从第1牵伸比向第2牵伸比进行变更。第1牵伸比例如为300。第2牵伸比例如为150。纺纱速度以及圆周速度的单位例如为[m/min]。也可以代替圆周速度而根据旋转速度[rpm]来计算总牵伸比。
当牵伸比减小时,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的粗细变粗。粗细变粗的纤维束F从牵伸装置6的出口花费第2时间t2(参照图4)移动第2距离而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第2时间t2例如是第2距离除以纤维束F的行进速度而得到的值(第2距离/纤维束F的行进速度)。
在发送处理之前预先设定第1延迟时间D1以及第2延迟时间D2。例如,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经由输入键5c进行的输入来变更该设定。根据对纱线Y的纱头Ya(参照图4)进行捕捉的状况等来设定第1延迟时间D1以及第2延迟时间D2。对纱头Ya进行捕捉的状况包括第1距离、芯纱供给装置40中的芯纱C的行进速度、第2距离、以及牵伸装置6中的纤维束F的行进速度等。第1延迟时间D1例如被设定得比第2时间t2长。第1延迟时间D1与第2延迟时间D2之差例如比第1时间t1长。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对由纺纱机械1实施的纺纱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4(b)中的纱线Y、芯纱C以及纤维束F各自的粗细是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粗细。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纤维束F的粗细意味着从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纱线Y的粗细减去芯纱C的粗细而得到的值。
首先,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c进行适当的操作输入,并预先设定第1延迟时间D1以及第2延迟时间D2。然后,在纺纱机械1的纺纱中,例如当单元控制器10从纱线监视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如图4(a)所示,单元控制器10在向芯纱供给装置40发送切断命令的同时,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减小(步骤S1)。
在上述步骤S1中,通过单元控制器10对使后辊对15的下辊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进行控制,使后辊对15的旋转速度增大,由此将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从第1牵伸比变更为第2牵伸比。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变小的时刻,粗细变粗的纤维束F尚未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因此,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粗细未变粗。粗细变粗的纤维束F从牵伸装置6的出口花费第2时间t2移动第2距离而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之后,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粗细在逐渐变粗之后成为一定的粗细。
当从上述步骤S1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D1时,通过单元控制器10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步骤S2)。如图4(a)、图4(b)以及图4(c)所示,芯纱C的前端从在钳式切断器54中被切断的时刻起花费第1时间t1移动第1距离而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芯纱C的粗细成为零,纱线Y的粗细变细与芯纱C的粗细相应的量。第1延迟时间D1比第2时间t2长,因此,在上述步骤S2中,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处的纤维束F的粗细变粗之后,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切断芯纱C。
当从上述步骤S1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2延迟时间D2时,通过单元控制器10使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步骤S3)。在上述步骤S3中,牵伸装置6的动作(单锭驱动的牵伸辊对即后辊对15以及第三辊对16的各下辊的旋转)与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同时停止。在上述步骤S3中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的定时,与从芯纱C的前端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的出口起经过了第3时间t3的定时对应。由此,气流纺纱装置7的捻回气流消失,形成未被加捻的纤维束部Yb,并且纤维束F被切断,其结果,形成未被加捻的纱头Ya。在纱头Ya中,将成为未被加捻的纤维束F的部分称作纤维束部Yb。
如图4(c)所示,纤维束部Yb的直径从纱线Y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增加之后逐渐减小。由于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之后,捻回气流逐渐消失,因此纤维束部Yb形成为这种形状。此外,纤维束部Yb的直径逐渐减小,是受到在气流纺纱装置7从纺纱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动时、纤维束部Yb的前端部分的纤维束F的量减少的影响的结果。
通过接头台车3对纱线Y的纱头Ya进行捕捉(步骤S4)。在上述步骤S4中,通过接头台车3的第2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8对纱线Y的纱头Ya进行吸入并捕捉而向接头装置26引导。与此同时,通过第1纱线捕捉引导装置27对由于牵伸装置6、芯纱供给装置40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重新开始而生成的纱线Y的纱头进行吸入并捕捉而向接头装置26引导。通过接头装置26进行纱线Y的接头(步骤S5)。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当芯纱C被切断时,随着芯纱C朝下游侧持续行进,芯纱C的前端花费第1时间t1向下游侧移动而到达气流纺纱装置7。当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时,在变得不对纤维束F进行加捻之后切断纤维束F。由此,形成包括纤维束部Yb的纱头Ya。此处,第2延迟时间D2比第1延迟时间D1长,因此,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而纤维束F被切断时,芯纱C的前端从该切断时起朝下游侧(气流纺纱装置7侧)移动与该变长的时间相应的量。因此,能够抑制芯纱C在纱头Ya突出。此外,例如,通过根据对纱头Ya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1延迟时间D1的长度,由此能够根据对纱头Ya进行捕捉的相应状况来改变纤维束部Yb的形态。根据以上,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纱头Ya的捕捉稳定化,自动化的纺纱机械1的效率提高。尤其是在芯纱C为氨纶的情况下,当芯纱C在纱头Ya突出时,有可能产生芯纱C断开而仅芯纱C残留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中的不良情况,但也能够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在芯纱C的切断之前,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减小。当芯纱C被切断而芯纱C对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供给停止时,纱头Ya的粗细变细与芯纱C的供给消失相应的量,有可能难以捕捉纱头Ya(尤其是在芯纱C的粗细在纱线Y的粗细中的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关于这一点,通过在芯纱C的切断之前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减小,由此即便芯纱C对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供给停止,也能够使对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F变粗,能够抑制纱头Ya的粗细变细。能够将纱头Ya的粗细调整为适当的状态。还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由于还能够抑制纱头Ya变弱,因此能够抑制纱头Ya处的纤维束F由于纱线存积装置11的惯性而破碎,作为飞花而飞散。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在发送了切断命令时,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减小。通过在这样的定时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比减小,由此在芯纱C对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供给停止之前,对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F容易变粗,能够可靠地抑制纱头Ya的粗细变细。因而,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在发送处理之前预先设定第1延迟时间D1。例如,能够根据对纱头Ya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1延迟时间D1的长度。因而,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在发送处理之前预先设定第2延迟时间D2。例如,能够根据对纱头Ya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2延迟时间D2的长度。因而,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1构成第1步骤以及第4步骤。上述步骤S2构成第2步骤。上述步骤S3构成第3步骤。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器10能够从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中选择任一个纱头控制模式来执行。例如,单元控制器10根据操作人员经由输入键5c进行的输入,从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中选择任一个。或者,例如,单元控制器10根据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从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中选择任一个。
单元控制器10作为选择对象的多个纱头控制模式包括第1模式、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第1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切断处理以及上述动作停止处理。第2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切断处理、上述动作停止处理以及上述牵伸变更处理。第3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在上述发送处理的同时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的即时切断处理、以及在上述发送处理的同时使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的即时动作停止处理。第4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即时切断处理以及上述动作停止处理。
接着,参照图5A~图9对第2实施方式的纺纱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通过单元控制器10从第1模式、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中选择任一个纱头控制模式(步骤S10)。
在上述步骤S10中选择了第1模式的情况下,当单元控制器10在纺纱机械1的纺纱中例如从纱线监视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如图7(a)所示,单元控制器10向芯纱供给装置40发送切断命令(步骤S11)。在从上述步骤S11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D1时,通过单元控制器10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步骤S12)。当从上述步骤S11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2延迟时间D2时,通过单元控制器10使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步骤S13)。如图7(b)以及图7(c)所示,形成包括不存在芯纱C的纤维束部Y1b的纱头Y1a。通过接头台车3对纱线Y1的纱头Y1a进行捕捉(步骤S14)。通过接头装置26进行纱线Y1的接头(步骤S15)。
在上述步骤S10中选择了第2模式的情况下,当单元控制器10在纺纱机械1的纺纱中例如从纱线监视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单元控制器10执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步骤S1~上述步骤S5(参照图3以及图4)的处理。
在上述步骤S10中选择了第3模式的情况下,当单元控制器10在纺纱机械1的纺纱中例如从纱线监视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如图8(a)所示,在单元控制器10向芯纱供给装置40发送切断命令的同时,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并且使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步骤S31)。如图8(b)以及图8(c)所示,形成包括纤维束部Y3b的纱头Y3a。通过接头台车3对纱线Y3的纱头Y3a进行捕捉(步骤S32)。通过接头装置26进行纱线Y3的接头(步骤S33)。
在上述步骤S10中选择了第4模式的情况下,当单元控制器10在纺纱机械1的纺纱中例如从纱线监视装置8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时,如图9(a)所示,在单元控制器10向芯纱供给装置40发送切断命令的同时,在芯纱供给装置40中使芯纱C切断(步骤S41)。当从上述步骤S41中的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2延迟时间D2时,通过单元控制器10使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步骤S42)。如图9(b)以及图9(c)所示,形成包括纤维束部Y4b的纱头Y4a。通过接头台车3对纱线Y4的纱头Y4a进行捕捉(步骤S43)。通过接头装置26进行纱线Y4的接头(步骤S44)。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以及纺纱方法中,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根据对纱头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选择容易捕捉纱头的模式。根据第1模式,能够抑制芯纱C在纤维束部Y1b突出。例如,通过根据对纱头Y1a进行捕捉的状况而适当设定第1延迟时间D1的长度,由此能够根据对纱头Y1a进行捕捉的相应状况来改变纤维束部Y1b的形态。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1a。根据第2模式,在第1模式的上述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抑制纱头Ya的粗细变细。能够容易地捕捉纱头Ya。根据第3模式,能够在发送处理的同时执行芯纱C的切断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的动作停止,因此,例如无需如第1模式那样考虑第1延迟时间D1以及第2延迟时间D2,能够使处理简化。根据第4模式,能够在发送处理的同时执行芯纱C的切断,因此,例如无需如第1模式那样考虑第1延迟时间D1,能够使处理简化。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纱单元2中,在机体高度方向上,各装置被配置为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被在下侧卷取,但各装置也可以被配置为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被在上侧卷取。在图1中图示出纺纱机械1对平行形状的卷装P进行卷取的情况,但也可以对锥形形状的卷装P进行卷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在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的补偿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增大后辊对15的旋转速度来减小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变更后辊对15以及第三辊对16双方的旋转速度来减小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减小的例子,但是牵伸装置6的总牵伸比也可以不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芯纱C从中间辊对18与前辊对19之间供给到纤维束F的行进路径上的例子,但是只要在气流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则供给芯纱C的位置就没有限定。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多个纱头控制模式包括第1模式、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多个纱头控制模式可以仅包括第1模式以及第2模式,也可以包括第1模式、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也可以包括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至少任一个以及上述以外的其他模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牵伸装置6所具有的牵伸辊对15、16、18、19全部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旋转驱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牵伸装置6所具有的牵伸辊对中、仅最上游的牵伸辊对(即后辊对15)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旋转驱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牵伸装置6具有四个牵伸辊对的情况,但牵伸辊对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四个。牵伸辊对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三个或五个。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为,牵伸装置6构成为至少最上游的牵伸辊对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旋转驱动,在牵伸装置6的动作的停止中,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旋转驱动的牵伸辊对的旋转停止。

Claims (11)

1.一种纺纱方法,是纺纱机械中的纺纱方法,该纺纱机械具备:芯纱供给装置,供给芯纱;牵伸装置,牵伸纤维束;以及纺纱装置,对由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供给的上述芯纱和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纱线,上述纺纱方法包括:
第1步骤,向上述芯纱供给装置发送切断命令;
第2步骤,在从上述第1步骤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时,在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中切断上述芯纱;以及
第3步骤,在从上述第1步骤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上述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上述纺纱装置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还包括第4步骤,该第4步骤为,在上述第2步骤中的上述芯纱的切断之前,使上述牵伸装置的牵伸比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4步骤中,当在上述第1步骤中发送了上述切断命令时,使上述牵伸装置的上述牵伸比减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1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设定上述第1延迟时间的步骤。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1步骤之前,进一步包括设定上述第2延迟时间的步骤。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2步骤中,在从上述第1步骤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上述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上述牵伸装置的动作。
7.一种纺纱机械,具备:
芯纱供给装置,供给芯纱;
牵伸装置,牵伸纤维束;
纺纱装置,对由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供给的上述芯纱和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进行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
控制部,对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上述牵伸装置以及上述纺纱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部能够执行如下处理:
发送处理,向上述芯纱供给装置发送切断命令;
切断处理,在从上述发送处理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第1延迟时间时,在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中使上述芯纱切断;以及
动作停止处理,在从上述发送处理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上述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使上述纺纱装置的动作停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控制部能够进一步执行牵伸变更处理,该牵伸变更处理为,在上述切断处理之前使上述牵伸装置的牵伸比减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控制部能够从多个纱头控制模式中选择任一个上述纱头控制模式来执行,
上述多个纱头控制模式具有第1模式,该第1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切断处理以及上述动作停止处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上述多个纱头控制模式进一步具有第2模式、第3模式以及第4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第2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切断处理、上述动作停止处理、以及在上述切断处理之前使上述牵伸装置的牵伸比减小的牵伸变更处理,
上述第3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在上述发送处理的同时在上述芯纱供给装置中使上述芯纱切断的即时切断处理、以及在上述发送处理的同时使上述纺纱装置的动作停止的即时动作停止处理,
上述第4模式包括上述发送处理、上述即时切断处理以及上述动作停止处理。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在上述动作停止处理中,在从上述发送处理中的上述切断命令的发送起经过了比上述第1延迟时间长的第2延迟时间时,停止上述牵伸装置的动作。
CN202010212242.2A 2019-04-05 2020-03-24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Active CN111793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2769A JP2020169428A (ja) 2019-04-05 2019-04-05 紡績方法及び紡績機
JP2019-072769 2019-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3863A true CN111793863A (zh) 2020-10-20
CN111793863B CN111793863B (zh) 2023-09-12

Family

ID=72746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2242.2A Active CN111793863B (zh) 2019-04-05 2020-03-24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9428A (zh)
CN (1) CN111793863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8101866A (zh) * 1987-03-02 1988-10-19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 在纺纱装置中用气动扭转装置连接纱线的方法及其设备
JP2001164432A (ja) * 1999-12-13 2001-06-19 Murata Mach Ltd コアヤーン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184495A2 (en) * 2000-09-01 2002-03-06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 yarn
JP2002363834A (ja) * 2001-03-29 2002-12-18 Murata Mach Ltd コアヤーン製造装置
KR20030060097A (ko) * 2003-06-24 2003-07-12 이부희 부분적 심사돌출 커버링사 및 그 제조방법
EP1726695A1 (en) * 2005-05-25 2006-11-2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Core yarn 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16818A (zh) * 2014-06-13 2016-02-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纺纱方法及纺纱
CN105645178A (zh) * 2014-11-27 2016-06-0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5926103A (zh) * 2016-06-20 2016-09-07 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 赛罗包芯纱及其生产工艺
CN205775049U (zh) * 2016-05-27 2016-12-07 抚州市靖淞科技纱业有限公司 一种氨纶包芯纱专用牵伸及张力稳定装置
CN107641859A (zh) * 2017-11-10 2018-01-30 江阴市海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纺纱机
CN108977956A (zh) * 2018-08-14 2018-12-11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多功能特种混纤纱的加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8101866A (zh) * 1987-03-02 1988-10-19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 在纺纱装置中用气动扭转装置连接纱线的方法及其设备
JP2001164432A (ja) * 1999-12-13 2001-06-19 Murata Mach Ltd コアヤーン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184495A2 (en) * 2000-09-01 2002-03-06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 yarn
CN1342793A (zh) * 2000-09-01 2002-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丝制造装置和芯丝制造方法
JP2002363834A (ja) * 2001-03-29 2002-12-18 Murata Mach Ltd コアヤーン製造装置
KR20030060097A (ko) * 2003-06-24 2003-07-12 이부희 부분적 심사돌출 커버링사 및 그 제조방법
EP1726695A1 (en) * 2005-05-25 2006-11-2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Core yarn 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16818A (zh) * 2014-06-13 2016-02-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纺纱方法及纺纱
CN105645178A (zh) * 2014-11-27 2016-06-0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205775049U (zh) * 2016-05-27 2016-12-07 抚州市靖淞科技纱业有限公司 一种氨纶包芯纱专用牵伸及张力稳定装置
CN105926103A (zh) * 2016-06-20 2016-09-07 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 赛罗包芯纱及其生产工艺
CN107641859A (zh) * 2017-11-10 2018-01-30 江阴市海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纺纱机
CN108977956A (zh) * 2018-08-14 2018-12-11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多功能特种混纤纱的加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3863B (zh) 2023-09-12
JP2020169428A (ja) 2020-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27870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573217B1 (en) Spinning unit,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processing method
EP22989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with yarn accumulating roller
EP2573023A2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unit
CN106567170B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EP3025995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1306383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JP2019026980A (ja) 空気紡績機
CN105253703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EP2966200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EP3040458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core yarn
CN105253710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EP29853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EP3330416A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11793863B (zh) 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械
CN108286093B (zh) 一种纺纱机
CN110029412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10747542A (zh) 负载监视系统、牵伸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
EP2966199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14009405A (ja) 紡績機
EP3730436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threading method
CN112779634A (zh) 纺纱机械
JP2024007744A (ja)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WO2018056468A1 (ja) 繊維機械
JP2022085990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