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6842A -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6842A
CN111786842A CN201910265541.XA CN201910265541A CN111786842A CN 111786842 A CN111786842 A CN 111786842A CN 201910265541 A CN201910265541 A CN 201910265541A CN 111786842 A CN111786842 A CN 111786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mponent
check
tes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55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6842B (zh
Inventor
马东辉
陈利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6554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6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6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6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6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47Transmission err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0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e.g. by using checking codes
    • G06F11/10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 G06F11/1004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to protect a block of data words, e.g. CRC or checksu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22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 G06F11/2205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using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hardware being tes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22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 G06F11/2247Verification or detection of system hardware 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22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 G06F11/2273Test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Test And Diagnosis Of Digital Comput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该方法应用于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该方法包括:生成第一测试报文;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二组件发送第二测试报文,以使第二组件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根据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其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硬件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硬件测试技术领域中,硬件在环(Hardware in the Loop,HIL)测试这种测试方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一般而言,在使用硬件在环测试方法进行硬件测试时,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间会进行报文交互,一旦交互的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则会降低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间交互的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测试结果的准确度降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测试报文;
对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
向所述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二组件发送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以使所述第二组件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组件在生成第三测试报文后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其中,所述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第三校验数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是对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
对所述第四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和所述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校验运算和所述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包括: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电连接的第一生成模块和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一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一测试报文;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向所述第二组件发送所述第二测试报文;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校验模块和第一执行模块;所述第一校验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所述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生成模块和第二处理模块;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三测试报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向所述第一组件发送所述第四测试报文;
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校验模块和第二执行模块;所述第二校验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所述第四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和所述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组件为所述待测硬件组件和所述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所述待测硬件组件包括本体,所述第一生成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二校验模块和所述第二执行模块均集成于所述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仿真模型,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校验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执行模块和所述第二生成模块集成于所述仿真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校验模块包括:运算单元和校验单元;其中,
所述校验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校验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五接口,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运算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所述运算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
所述运算单元用于从自身的第一端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从自身的第二端发出所述第二校验数据;
所述校验单元用于从所述第四接口接收所述第二校验数据,从所述第三接口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不同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五接口输出错误提示;
所述仿真模型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口接收所述错误提示,并调用所述第一执行模块根据所述错误提示,执行报错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校验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模块,所述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测试报文转换为所述仿真模型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转换模块,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的第四测试报文转换为所述待测硬件模块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校验运算和所述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一组件向第二组件发送的第二测试报文携带经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的第一校验数据,第二组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测试报文进行第一校验运算,以得到第二校验数据。之后,第二组件可以比对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并根据比对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以便于通过处理操作及时提示测试人员第二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这样,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与修复。可见,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验证结果对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相应链路进行检查和维护,以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系统测试中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生成第一测试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通讯类型可以为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通讯,那么,CAN信号(其也可以称为CAN Signals)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进行传输。这样,第一测试报文以及后文中涉及的其他报文(即第二测试报文、第三测试报文和第四测试报文)均可以CAN报文。
步骤102,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
其中,第一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为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Check,CRC)算法,例如为CRC8算法。当然,第一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消息摘要算法第五版(其可以简称为MD5)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任一校验数据可以称为一个Checksum。
步骤103,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二组件发送第二测试报文,以使第二组件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根据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其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
具体地,第一组件可以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第二组件可以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那么,当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时,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当第一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时,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
这里,待测硬件组件可以为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当然,待测硬件组件的类型并不局限于此,其也可以是其他需要进行硬件测试的组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第一校验数据通过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通过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如果第二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错误,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应当是相同的;相反,如果第二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就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比对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是否相同,能够便捷地确定出第二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以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第一组件能够据此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具体地,在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第二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此时,第二组件可以直接执行针对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用于传输第二测试报文的链路的报错操作,例如以文字或者语音等形式输出用于表征该链路出现异常的提示信息。之后,根据该提示信息,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和修复,以保证后续的测试报文在该链路上正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组件执行的处理操作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举例而言,第二组件可以在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不同的情况下,记录一次传输异常事件。在所记录的传输异常事件发生的次数达到设定次数时,第二组件再输出上述提示信息,这也是可行的。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一组件向第二组件发送的第二测试报文携带经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的第一校验数据,第二组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测试报文进行第一校验运算,以得到第二校验数据。之后,第二组件可以比对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并根据比对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以便于通过处理操作及时提示测试人员第二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这样,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与修复。可见,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验证结果对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相应链路进行检查和维护,以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组件在生成第三测试报文后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其中,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第三校验数据,第三校验数据是对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
对第四测试报文中,除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
根据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其中,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为CRC算法,例如为CRC8算法。当然,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MD5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校验运算和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组件可以生成第三测试报文,然后对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并将第三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三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接下来,第二组件可以向第一组件发送第四测试报文。在接收到第四测试报文后,第一组件可以对第四测试报文中,除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并根据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二测试报文类似,如果第四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错误,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应当是相同的;相反,如果第四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就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比对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能够便捷地确定出第四测试报文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以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第一组件能够据此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第一组件执行的处理操作参照上文中针对第二组件执行的处理操作的说明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二组件向第一组件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经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第三校验数据,第一组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测试报文进行第二校验运算,以得到第四校验数据。之后,第一组件可以比对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并根据比对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以便于通过处理操作及时提示测试人员第四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这样,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与修复。可见,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双向的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更为有效地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包括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组件生成第一测试报文;
步骤202,第一组件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
步骤203,第一组件向第二组件发送第二测试报文,
步骤204,第二组件接收第二测试报文;
步骤205,第二组件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
步骤206,第二组件根据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第二组件生成第三测试报文;
第二组件对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并将第三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三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
第二组件向第一组件发送第四测试报文;
第一组件接收第四测试报文;
第一组件对第四测试报文中,除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
第一组件根据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校验运算和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CRC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下面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进行说明。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包括: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的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20;
第一组件1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生成模块101和第一处理模块102;第一生成模块101用于生成第一测试报文;第一处理模块102用于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向第二组件20发送第二测试报文;
第二组件2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校验模块201和第一执行模块202;第一校验模块201用于接收第二测试报文,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第一执行模块202用于根据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这里,第一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为CRC算法,例如为CRC8算法。当然,第一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MD5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20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一组件10向第二组件20发送的第二测试报文携带经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的第一校验数据,第二组件20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测试报文进行第一校验运算,以得到第二校验数据。之后,第二组件20可以比对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并根据比对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以便于通过处理操作及时提示测试人员第二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这样,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与修复。可见,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验证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验证结果对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相应链路进行检查和维护,以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
第二组件20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生成模块203和第二处理模块204;第二生成模块203用于生成第三测试报文;第二处理模块204用于对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并将第三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三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向第一组件10发送第四测试报文;
第一组件10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校验模块103和第二执行模块104;第二校验模块103用于接收第四测试报文,对第四测试报文中,除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第二执行模块104用于根据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具体地,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为CRC算法,例如为CRC8算法。当然,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为MD5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校验运算和第二校验运算的校验算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20进行数据交互时,第二组件20向第一组件10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经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第三校验数据,第一组件10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四测试报文进行第二校验运算,以得到第四校验数据。之后,第一组件10可以比对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并根据比对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以便于通过处理操作及时提示测试人员第四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这样,测试人员可以及时对该链路进行检查与修复。可见,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双向的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更为有效地验证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硬件在环测试时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件10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
第二组件20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这里,待测硬件组件可以为BMS。当然,待测硬件组件的类型并不局限于此,其也可以是其他需要进行硬件测试的组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待测硬件组件包括本体,第一生成模块101、第一处理模块102、第二校验模块103和第二执行模块104均集成于本体。
其中,本体是指实现待测硬件组件的核心功能的组成,例如,当电池管理系统为BMS时,本体是指BMS中实现对电池的管理功能的组成。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生成模块101、第一处理模块102、第二校验模块103和第二执行模块104均集成于本体,待测硬件组件的集成度较高,这样,待测硬件组件的安装操作实施起来较为便捷。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生成模块101、第一处理模块102、第二校验模块103和第二执行模块104也可以不集成于本体内,而是位于待测硬件组件的外壳中且与本体分别设置,这也是可行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若第一组件10为待测硬件组件,第二组件20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第二组件20还包括仿真模型205,仿真模型205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通过第一校验模块201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电连接,仿真模型205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通过第二处理模块204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电连接,第一执行模块202和第二生成模块203集成于仿真模型205。
其中,仿真模型205用于模拟实车中与待测硬件组件进行通讯的控制器,仿真模型205也可以称之为PlantModel,仿真模型205可以采用Simulink这种可视化仿真工具。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测试人员只需将仿真模型205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校验模块201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电连接,将仿真模型205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处理模块204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电连接,即可便捷地将第一组件10和第二组件20通信连接成环状。另外,由于第一执行模块202和第二生成模块203集成于仿真模型205,仿真模型组件具有一定的集成度,仿真模型组件的安装操作实施起来较为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校验模块201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模块30,第一转换模块30用于将来自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的第二测试报文转换为仿真模型205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第二处理模块204与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转换模块40,第二转换模块40用于将来自第二处理模块204的第四测试报文转换为待测硬件模块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转换模块30和第二转换模块40的设置,仿真模型205和待测硬件模块能够对来自对方的测试报文进行识别和处理,这样有利于保证硬件在环测试过程的成功实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仿真模型205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设置有第一接口(其为仿真模型205的一个输入接口,可以用In1表示)和第二接口(其为仿真模型205的另一个输入接口,可以用In2表示)。另外,仿真模型205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设置有输出接口,该接口可以用Out1表示。
第一校验模块201包括:运算单元2011和校验单元2012;其中,
校验单元2012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设置有第三接口(其为校验单元2011的一个输入接口,可以用In1表示)和第四接口(其为校验单元2012的另一个输入接口,可以用In2表示),校验单元2012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设置有第五接口(其为校验单元2012的输出接口,可以用Out1表示),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分别与第一接口、运算单元2011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其可以设置有输入接口,该接口可以用In1表示)及第三接口电连接,运算单元2012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其可以设置有输出接口,该接口可以用Out1表示)与第四接口电连接,第五接口与第二接口电连接。
运算单元2011用于从自身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接收第二测试报文,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
第二校验数据,并从自身的第二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发出第二校验数据;
校验单元2012用于从第四接口接收第二校验数据,从第三接口接收第二测试报文,并在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不同的情况下,从第五接口输出错误提示;
仿真模型205用于从第二接口接收错误提示,并调用第一执行模块202根据错误提示,执行报错操作。
具体地,报错操作可以为输出用于表征第二测试报文的传输链路出现异常的提示信息。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方案,下面结合图3,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假设第一组件10为BMS,第二组件20为仿真模型组件,BMS中的第一生成模块101可以生成第一测试报文(假设其为B1),BMS中的第一处理模块102可以使用CRC8算法,对B1中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假设其为y1),并将y1添加至B1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假设其为B2),通过BMS的Out1发出B2。B2会经第一转换模块30(其相对于仿真模型205可认为是CANReceiver模块)传输至仿真模型205的In1、校验单元2012的In1及运算单元2011的In1。
接下来,运算单元2011可以使用CRC8算法,对从自身的In1接收的B2中,除y1之外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假设其为y2),并从自身的Out1输出y2。
这样,校验单元2012能够从自身的In1接收到B2,从自身的In2接收到y2,校验单元2012可以提取B2中的y1,并将y1与y2进行比对。在y1与y2不同的情况下,校验单元2012可以从自身的Out1发出错误提示(也可以称为Fault提示);相应地,仿真模型205能够从自身的In2接收到错误提示,仿真模型205可以调用第一执行模块202显示错误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B2会经第一转换模块30传输至仿真模型205的In1,仿真模型205中的第二生成模块203可以根据B2生成第三测试报文(假设其为B3),并通过仿真模型205的Out1输出B3。接下来,第二处理模块204能够通过自身的In1接收到B3,第二处理模块204可以使用CRC8算法,对B3中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假设其为y3),并将y3添加至B3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假设其为B4),再依次通过第二处理模块204的Out1及第二转换模块40(其相对于仿真模型205可作为CANSender模块)传输至BMS的In1。
之后,BMS中的第二校验模块103可以使用CRC8算法,对B4中除y3之外的数据进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假设其为y4),BMS可以提取B4中的y3,并将y3与y4进行比对。在y3与y4不同的情况下,第二执行模块104可以显示错误提示。
一般而言,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为,BMS发送CANSignals给HIL,HIL通过CANReceiver模块接收后转给PlantModel处理,PlantModel再通过CANSender模块发送CANSignals信号给BMS,以此往复循环。在此基础上,本公开的实施例中,CANReceiver模块与PlantModel之间增加了运算单元2011和校验单元2012进行数据校验和比对,如果比对不通过则将错误提示输送给PlantModel处理;并且,PlantModel后增加了第二处理模块204,以将需要向BMS发送的CANSignals中加入校验数据再发送给BMS,以便于BMS据此进行数据校验和对比,以此往复循环。
综上,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充分验证第一组件10与第二组件20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以使交互的数据可信度更高,整个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更加接近实车,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更高。
下面对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进行说明。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400(可以认为是第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400包括:处理器401、收发机402、存储器403、用户接口404和总线接口,其中: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处理器401,用于读取存储器4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生成第一测试报文;
对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
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二组件发送第二测试报文,以使第二组件对第二测试报文中,除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根据第一校验数据和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图4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4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4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4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4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4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403可以存储处理器4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还用于:
接收第二组件在生成第三测试报文后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其中,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第三校验数据,第三校验数据是对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
对第四测试报文中,除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
根据第三校验数据和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校验运算和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循环冗余校验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综上,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向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引入数据校验和比对过程,能够验证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间CAN通讯交互的数据的有效性,以使交互的数据可信度更高,整个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更加接近实车,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更高。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3,存储在存储器403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4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401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一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测试报文;
对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
向所述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第二组件发送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以使所述第二组件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组件在生成第三测试报文后发送的第四测试报文;其中,所述第四测试报文携带第三校验数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是对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的;
对所述第四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
根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和所述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验运算和所述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6.一种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尾通信连接成环状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电连接的第一生成模块和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一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一测试报文;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一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一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二测试报文,向所述第二组件发送所述第二测试报文;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校验模块和第一执行模块;所述第一校验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所述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生成模块和第二处理模块;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三测试报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三校验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校验数据添加至所述第三测试报文中,以形成第四测试报文,向所述第一组件发送所述第四测试报文;
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电连接的第二校验模块和第二执行模块;所述第二校验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所述第四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三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二校验运算,得到第四校验数据;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校验数据和所述第四校验数据是否相同,执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和仿真模型组件中的另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所述待测硬件组件包括本体,所述第一生成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所述第二校验模块和所述第二执行模块均集成于所述本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组件为待测硬件组件,所述第二组件为仿真模型组件,则:
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仿真模型,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校验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执行模块和所述第二生成模块集成于所述仿真模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模型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校验模块包括:运算单元和校验单元;其中,
所述校验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校验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五接口,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运算单元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所述运算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
所述运算单元用于从自身的第一端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对所述第二测试报文中,除所述第一校验数据之外的数据进行第一校验运算,得到第二校验数据,并从自身的第二端发出所述第二校验数据;
所述校验单元用于从所述第四接口接收所述第二校验数据,从所述第三接口接收所述第二测试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校验数据和所述第二校验数据不同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五接口输出错误提示;
所述仿真模型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口接收所述错误提示,并调用所述第一执行模块根据所述错误提示,执行报错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校验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转换模块,所述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一端的第二测试报文转换为所述仿真模型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转换模块,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的第四测试报文转换为所述待测硬件模块能够识别的格式后输出。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验运算和所述第二校验运算中的至少一者的校验算法为循环冗余校验CRC算法。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硬件组件为电池管理系统。
15.一种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中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1910265541.XA 2019-04-03 2019-04-03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Active CN111786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5541.XA CN111786842B (zh) 2019-04-03 2019-04-03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5541.XA CN111786842B (zh) 2019-04-03 2019-04-03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6842A true CN111786842A (zh) 2020-10-16
CN111786842B CN111786842B (zh) 2022-08-12

Family

ID=72754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65541.XA Active CN111786842B (zh) 2019-04-03 2019-04-03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68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80668A (zh) * 2022-09-15 2023-01-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飞行载具硬件在环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6288A (zh) * 2012-12-04 2014-06-1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can通讯信号校验与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062969A (zh) * 2014-07-04 2014-09-24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一种汽车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CN104298222A (zh) * 2014-03-17 2015-01-2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管理系统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206489447U (zh) * 2017-02-22 2017-09-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US20170331699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Ajou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Ecu for transmitting large data in hil test environ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6288A (zh) * 2012-12-04 2014-06-1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can通讯信号校验与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298222A (zh) * 2014-03-17 2015-01-2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管理系统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04062969A (zh) * 2014-07-04 2014-09-24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一种汽车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US20170331699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Ajou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Ecu for transmitting large data in hil test environ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CN206489447U (zh) * 2017-02-22 2017-09-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80668A (zh) * 2022-09-15 2023-01-0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飞行载具硬件在环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6842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9824B (zh) 一种车载终端无线远程通信协议自动化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3023708B (zh) 通信协议接口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4636254A (zh) 生成测试用例的方法和装置、测试方法和设备
US11893331B2 (en) Device verification method, UVM verification platform,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728943B (zh) 故障模拟器及计算机联锁can总线通信故障测试方法
Jiang et al. Safety-assured model-driven design of the 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 controller
KR20110057539A (ko) 시스템 신뢰도 평가 장치 및 방법
CN110289997A (zh) 一种日志报文校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786842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CN102298112B (zh) 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3092130A (zh) 一种模拟对电动汽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及车载终端
CN116506340A (zh) 流量链路的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7692A (zh) 模糊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85867B (zh) 一种can总线报文的e2e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13835946A (zh) 数据交换的压力测试方法
CN108648298B (zh) 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09981394B (zh) 基于增强型can总线协议分析仪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987690B (zh) 一种espi控制器验证系统及方法
US20240129224A1 (en)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i2s bus protocol
CN115996410B (zh) 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栈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20021855A (ko) Sdl?opnet 코-시뮬레이션 기법을 이용한 통신 프로토콜의 단일 모델 기반 통합 설계 방법
CN117519073A (zh) 整车控制器的功能安全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989141B (zh) 测量dcs与第三方系统通信时间的系统及方法
CN117527516A (zh) Can故障注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nusha et al.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test script generation (ATSG) tool for active safety software valid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