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1704A -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1704A
CN111781704A CN202010697633.8A CN202010697633A CN111781704A CN 111781704 A CN111781704 A CN 111781704A CN 202010697633 A CN202010697633 A CN 202010697633A CN 111781704 A CN111781704 A CN 111781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e
imaging len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76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晗
刘彬彬
李明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OFilm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976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17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1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17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包含至少一个反曲点。上述摄像镜头在满足特定关系时可以缩小头部直径,提升全面屏效果,并且还可以在保证成像品质的同时,合理拉大镜头总长,以满足不同规格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

Description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革新迅速,水滴屏、刘海屏等屏幕结构的排布方式层出不穷,这就对配套的摄像镜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镜头模组的感光元件包括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和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随着CMOS芯片技术的发展,芯片的像元尺寸越来越小,对相配套的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手段是通过叠加透镜数量来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但是这样较难控制镜头总长,容易造成镜头的大型化;而透镜数量较少时不仅成像质量较难保证,镜头的总长也偏小,难以匹配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摄像镜头较难在保证成像质量的情况下控制镜头总长,以匹配不同规格电子设备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摄像镜头。
一种摄像镜头,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包含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3<TTL/f<1.5;其中,T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上述摄像镜头,通过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可以增强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并有效修正像差,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同时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可以在保证成像品质的同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拉大镜头总长,以满足不同规格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18≤CT1/TTL≤0.22;其中,C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摄像镜头具有较厚的第一透镜,从而有利于使第一透镜的机械承靠位置充分地朝像侧方向移动,以加深镜头的嵌入深度,同时也有利于缩小镜头头部直径,优化镜头的外型结构,提升全面屏的设计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FOV/2)/f>8deg/mm;其中,FOV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
在同等规格芯片的情况下,增大视场角通常会导致焦距缩小,通过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合理配置各透镜的光焦度、曲率半径以及厚度等,进而在保证视角的前提下,增大镜头总长,满足长焦距镜头的规格需求;而当(FOV/2)/f低于下限时,镜头的有效焦距过长,视场角增加会变得困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TTL/ImgH≥1.57;其中,ImgH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通过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在匹配同等尺寸芯片时,合理拉大镜头总长以匹配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5<RS7/CT4<-3;其中,R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合理配置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以及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从而有利于校正镜头球差,提升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2≤FNO≤3;其中,FNO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圈数。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合理配置镜头的光圈数,从而有利于减小镜头的头部直径,满足小头部的外型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f/f4>-0.5;其中,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四透镜为镜头提供小部分负的光焦度,从而有利于校正球面像差,并抑制畸变过度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RS3-RS4)/(RS3+RS4)<7;其中,RS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二透镜为镜头提供负的光焦度,扩大镜头的视场角,同时也有利于充分优化第二透镜的形状,避免第二透镜过弯,方便第二透镜的加工和成型,提升生产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5<f5/f<-2;其中,f5表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五透镜为镜头提供负的光焦度,从而有利于控制镜头具有较长的后焦距,保证足够的调焦范围,提升图像的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30<v1-v2<40;其中,v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d光阿贝数,v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d光阿贝数。
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合理配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从而有利于校正镜头色差,保证成像品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取像模组。
一种取像模组,包括如前所述的摄像镜头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像侧。
上述取像模组,能够匹配至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且利用前述的摄像镜头方便拍摄远距离物体,图像清晰度也高,另外取像模组还具有小头部、轻量化的结构特点,方便适配至如手机、平板以及车载镜头等尺寸受限的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前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上述电子设备,利用前述的取像模组有利于全面屏的实现,且能够清晰拍摄远距离物体。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取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取像模组的电子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周向”以及类似的表述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说明书中,物体相对于光学元件所处的一侧空间称为该光学元件的物侧,对应的,物体所成的像相对于光学元件所处的一侧空间称为该光学元件的像侧。每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像侧面。并定义物侧至像侧为距离的正向。
另外,在下文的描述中,若出现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近光轴处为凹面。此处近光轴处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具体的,透镜表面区域的凹凸系以平行通过该区域的光线与光轴的交点在像侧或物侧来判定。举例言之,当平行光线通过该区域后,光线会朝像侧聚焦且与光轴的交点位于像侧,则该区域为凸面;反之,若光线通过该区域后,光线发散且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在物侧,则该区域为凹面。另外,透镜包括光轴附近区域、圆周附近区域以及用于固定透镜的延伸部。理想的情况下,成像光线并不会通过延伸部,因此可以将光轴附近区域至圆周附近区域的区域范围定义为透镜的有效口径范围。下述实施例为求附图简洁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进一步的,判定光轴附近区域、圆周附近区域或多个区域的范围的方法如下:
首先定义一中心点为该透镜表面上与光轴的一交点,自该中心点至透镜有效口径范围边界的距离为透镜的有效半口径,而一反曲点是位于该透镜表面上且并非位于光轴上的一点,通过反曲点的一切线与光轴垂直(即该透镜表面上反曲点两侧的面型相反)。如果透镜的径向上自中心点向外有数个反曲点,则依序为第一反曲点、第二反曲点,而透镜有效口径范围内距中心点最远的反曲点为第N反曲点。定义中心点和第一反曲点之间的范围为光轴附近区域,第N反曲点径向上向外的区域为圆周附近区域,第一反曲点至第N反曲点之间的区域依各反曲点分为不同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上无反曲点,该光轴附近的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口径的0~50%对应的区域,圆周附近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口径的50%~100%对应的区域。
以下将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5、图7、图9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备长焦距以及长总长的小头部摄像镜头,且该摄像镜头具备较大的视场角以及较高的成像分辨率。该摄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该五片透镜自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位于第五透镜的像侧。
具体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有利于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光焦度强度,以使光线有效传递会聚至成像面,保证成像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透镜系统总长以缩小镜头体积。
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当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时,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的正光焦度,并有效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当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时,可搭配第一透镜适当配置镜头的正光焦度分布,从而有助于降低摄像镜头的的敏感度,使摄像镜头具备更稳定的成像品质与制造良率。
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有利于平衡前组透镜的光焦度,并有效修正摄像镜头的像差,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
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当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时,有利于修正像散并有效压制光线入射至成像面的角度以提升边缘视场的成像品质。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从而可有效减小像差和场曲,改善成像品质;反之,若其物侧面近光轴处设置为凹面,则不利于像差校正。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包含至少一个反曲点。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表面的形状变化,有助于接收周边光线以避免光线入射角度过大而产生杂散光,同时有助于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至成像面的角度以保证边缘视场的照度,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
摄像镜头中还设置有光阑,以更好地控制入射光束的大小,提升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进一步的,光阑设于第一透镜的物侧。具体的,光阑包括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优选的,光阑为孔径光阑。孔径光阑可位于透镜的表面上(例如物侧面和像侧面),并与透镜形成作用关系,例如,通过在透镜的表面涂覆阻光涂层以在该表面形成孔径光阑;或通过夹持件固定夹持透镜的表面,位于该表面的夹持件结构能够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的宽度,从而在该表面上形成孔径光阑。
具体的,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3<TTL/f<1.5;其中,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TL/f可以是1.31、1.32、1.35、1.37、1.39、1.41、1.43、1.45或1.47。当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在保证成像品质的同时,合理拉大镜头总长,以满足不同规格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而当TTL/f低于下限时,镜头总长较小,不利于适配至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且有效焦距过大,不利于增加镜头视角;而当TTL/f高于上限时,镜头总长过长,无法满足小型化需求。
当上述摄像镜头用于成像时,被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摄像镜头,并依次穿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最终汇聚到成像面上。
上述摄像镜头,通过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增强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并有效修正像差,从而提升镜头分辨率,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同时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可以在保证成像品质的同时,有效拉大镜头总长,以满足不同规格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像差,提高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具体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从而可更好地修正光线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像差。需要注意的是,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表面也可以是球面和非球面的任意组合,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18≤CT1/TTL≤0.22;其中,CT1表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CT1/TTL可以是0.18、0.19、0.192、0.194、0.196、0.198、0.2、0.202、0.206或0.208。在满足上述关系时,摄像镜头具有较厚的第一透镜,从而有利于使第一透镜的机械承靠位置充分地朝像侧方向移动,以加深镜头的嵌入深度,同时也有利于缩小镜头头部直径,优化镜头的外型结构,提升全面屏的设计效果。而当CT1/TTL超出上限时,第一透镜过厚,导致透镜间的间隔过小,不利于透镜组装;而当CT1/TTL低于下限时,不利于控制总长,容易导致镜头大型化。
进一步的,摄像镜头满足:0.19<CT1/TTL<0.21,有助于更好地在加大深度、实现小头部以及控制镜头总长之间取得平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FOV/2)/f>8deg/mm;其中,FOV表示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f可以是9、10.5、11、11.5、12、12.5、13、13.5或14,单位为deg/mm。在同等规格芯片的情况下,增大视场角通常会导致焦距缩小,通过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合理配置各透镜的光焦度、曲率半径以及厚度等,进而在保证视角的前提下,增大镜头总长,满足长焦距镜头的规格需求;而当(FOV/2)/f低于下限时,镜头的有效焦距过长,视场角增加会变得困难。
进一步的,摄像镜头满足:(FOV/2)/f>10deg/mm,有助于更好地在保证视角以及增大镜头焦距之间取得平衡。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mgH≥1.57;其中,ImgH表示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TTL/ImgH可以是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或1.7。通过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在匹配同等尺寸芯片时,合理拉大镜头总长以匹配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而当TTL/ImgH低于下限,则在芯片尺寸一定时,镜头总长过小,不利于匹配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5<RS7/CT4<-3;其中,RS7表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4表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RS7/CT4可以是-4.8、-4.4、-4.0、-3.8、-3.6、-3.4或-3.2。在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合理配置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以及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从而有利于校正镜头球差,提升成像品质。而当RS7/CT4超出上限时,容易导致第四透镜过弯或过厚,不利于透镜的成型与组装,也不利于镜头的总长控制;而当RS7/CT4低于下限时,容易导致第四透镜过薄且物侧面过平,不利于校正镜头球差,较难保证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2≤FNO≤3;其中,FNO表示摄像镜头的光圈数。FNO可以是2.2、2.3、2.4、2.5、2.6、2.7、2.8、2.9或3.0。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合理配置镜头的光圈数,从而有利于减小镜头的头部直径,满足小头部的外型要求。而当FNO超出上限时,镜头的光圈较小,导致进入镜头的光线较少,边缘视场的照度较弱,难以保证成像品质;而当FNO低于下限时,则不利于缩小镜头头部直径,难以满足小头部的外型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f/f4>-0.5;其中,f4表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f4可以-0.3、-0.25、-0.2、-0.15、-0.1、-0.05、-0.03、-0.02、-0.01或-0.005。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四透镜为镜头提供小部分负的光焦度,从而有利于校正球面像差,并抑制畸变过度增大。而当f/f4低于下限时,则较难为镜头提供足够的负光焦度,不利于校正球差和抑制畸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RS3-RS4)/(RS3+RS4)<7;其中,RS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3-RS4)/(RS3+RS4)可以是1.2、1.8、2.5、3.5、4、4.5、5、5.5、6、6.5或6.8。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二透镜为镜头提供负的光焦度,扩大镜头的视场角,同时也有利于充分优化第二透镜的形状,避免第二透镜过弯,方便第二透镜的加工和成型,提升生产良率。而当(RS3-RS4)/(RS3+RS4)低于下限时,第二透镜过平且两个表面的的曲率相近,较难为镜头提供足够的负光焦度,不利于扩大镜头的视场角;而当(RS3-RS4)/(RS3+RS4)超出上限时,容易导致第二透镜过弯,不利于第二透镜的加工和成型,生产良率降低。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5<f5/f<-2;其中,f5表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f可以是-4.5、-4、-3.7、-3.5、-3、-2.5或-2.4。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第五透镜为镜头提供负的光焦度,从而有利于控制镜头具有较长的后焦距,保证足够的调焦范围,提升图像的清晰度。而当f5/f低于下限时,第五透镜的光焦度过小,不利于校正镜头像差;而当f5/f超出上限时,镜头的后焦距较短,不利于调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30<v1-v2<40;其中,v1表示第一透镜的d光阿贝数,v2表示第二透镜的d光阿贝数。具体的,d光指波长为587.56nm的黄光。v1-v2可以是32、32.2、32.4、32.6、33、34、35、36、37、38或39。在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合理配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从而有利于校正镜头色差,保证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之间还设置有滤光片,用于滤除非工作波段的光线,从而防止因非工作波段光线的干扰而产生伪色或波纹的现象,避免成像色彩失真。具体的,滤光片可以是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摄像镜头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可使摄像镜头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以及优良的光学性能。进一步的,在摄像镜头应用于手机、平板等轻薄型电子设备时,各透镜的材质优选为塑料,以减少手机、平板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是玻璃和塑料的任意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还可以包括保护玻璃。保护玻璃设于第五透镜的像侧或滤光片的像侧,起到保护感光元件的作用,同时也可避免感光元件沾染落尘,进一步保证成像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在摄像镜头应用于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时,也可以不设置保护玻璃,以进一步减轻电子设备的重量。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五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焦距、光焦度、面型、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以有效控制上述摄像镜头的总长并在合理范围内拉大镜头总长以匹配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除此之外,摄像镜头的头部直径小,且具备较大的光圈(FNO可以为2.2)以及较大的视场角,重量也较轻,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如手机、平板、车载镜头等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描述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
图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将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且较平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成像效果,进而使摄像镜头100具备小型化特性。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使用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摄像镜头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滤光片110用于滤除非工作波段的光线,从而防止因非工作波段光线的干扰而产生伪色或波纹的现象,避免成像色彩失真。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第一透镜L1为例,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光阑ST0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0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顶点(顶点指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在光轴上的距离,我们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ST0设置于图1中该透镜的物侧面顶点的右侧,若光阑STO厚度为正值时,光阑在该透镜物侧面顶点的左侧。
表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161
透镜中的非球面面型由以下公式限定: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16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的第i阶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163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17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摄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4.6mm,摄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为2.93mm。结合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中的摄像镜头100满足:
TTL/f=1.314,其中,f表示摄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
CT1/TTL=0.193,其中,CT1表示第一透镜L1在光轴上的厚度;
(FOV/2)/f=11.429deg/mm,其中,FOV表示摄像镜头100的最大视场角;
TTL/ImgH=1.57;
RS7/CT4=-3.541,其中,RS7表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4表示第四透镜L4在光轴上的厚度;
FNO=2.5,其中,FNO表示摄像镜头100的光圈数;
f/f4=-0.209,其中,f4表示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
(RS3-RS4)/(RS3+RS4)=1.26,其中,RS3表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f5/f=-2.4,其中,f5表示第五透镜L5的有效焦距;
v1-v2=35.744,其中,v1表示第一透镜L1的d光阿贝数,v2表示第二透镜L2的d光阿贝数。
图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2可知,实施例1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描述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5示出了实施例2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3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19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01
表4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02
表5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03
图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4可知,实施例2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描述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6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8示出了实施例3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6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2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31
表7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32
表8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33
图6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6可知,实施例3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描述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9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1示出了实施例4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9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5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61
表10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62
表1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63
图8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8可知,实施例4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描述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12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4示出了实施例5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12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8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91
表13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92
表14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293
图10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10可知,实施例5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描述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凸面。
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料。第一透镜L1的物侧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五透镜L5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的滤光片11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具体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其材质为玻璃。
表15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表格中数据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透镜非球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7示出了实施例6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15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311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321
表16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322
表17
Figure BDA0002591889820000323
图12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86.13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87.56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像高下的畸变。根据图12可知,实施例6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1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取像模组200,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摄像镜头100(如图1所示);以及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设于摄像镜头100的像侧,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与成像面S13重合。具体的,感光元件21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成像面S13依其对应的感光元件210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意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取像模组200还包括用于承载摄像镜头100的镜筒(图未示出)以及相应的支持装置(图未示出)。
除此之外,取像模组200还包括驱动装置(图未示出)以及影像稳定模块(图未示出)。其中驱动装置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可让摄像镜头100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从而使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状态下,均能拍摄得到清晰的影像;影像稳定模块可以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驱动装置搭配影像稳定模块共同作为一光学防抖装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通过调整摄像镜头100于光轴的位移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软件中的影像补偿技术,来提供电子防抖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
上述取像模组200,能够匹配至不同规格的电子设备,且利用前述的摄像镜头100方便拍摄远距离物体,图像的清晰度也高,另外取像模组200还具有小头部、轻量化的结构特点,方便适配至如手机、平板以及车载镜头等尺寸受限的装置。具体可作为手机摄像头、车载摄像头、监控摄像头或内窥镜等。
如图1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包括壳体310以及如前文所述的取像模组200,取像模组200安装在壳体310上。具体的,取像模组200设置在壳体310内并从壳体310暴露以获取图像,壳体310可以给取像模组200提供防尘、防水防摔等保护,壳体310上开设有与取像模组200对应的孔,以使光线从孔中穿入或穿出壳体。
上述电子设备300,利用前述的取像模组200有利于全面屏的实现,且能够清晰拍摄远距离物体。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子设备300还设置有对应的处理系统,电子设备300在拍摄物体图像后可及时地将图像传送至对应的处理系统,以便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使用到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和/或经由无线接口接收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设备。除此之外,“电子设备”还可包括三维影像撷取装置、数码相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上述电子设备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申请的取像模组的运用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包含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3<TTL/f<1.5;
其中,T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18≤CT1/TTL≤0.22;
其中,C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FOV/2)/f>8deg/mm;
其中,FOV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TTL/ImgH≥1.57;
其中,ImgH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5<RS7/CT4<-3;
其中,R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CT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2≤FNO≤3;
其中,FNO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圈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f/f4>-0.5;
其中,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1<(RS3-RS4)/(RS3+RS4)<7;
其中,RS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5<f5/f<-2;
其中,f5表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30<v1-v2<40;
其中,v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d光阿贝数,v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d光阿贝数。
11.一种取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像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CN202010697633.8A 2020-07-20 2020-07-20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17817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7633.8A CN111781704A (zh) 2020-07-20 2020-07-20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7633.8A CN111781704A (zh) 2020-07-20 2020-07-20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1704A true CN111781704A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6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7633.8A Pending CN111781704A (zh) 2020-07-20 2020-07-20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170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9423B (zh) * 2022-04-08 2024-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9423B (zh) * 2022-04-08 2024-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60450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506872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365460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209488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52513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545315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40439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356614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338058A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505883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113900235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11308666A (zh)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308669A (zh)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4151198U (zh) 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3149354U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2540837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1698384U (zh)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830676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751961A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708150A (zh)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111781704A (zh) 摄像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786326U (zh) 光学成像镜头、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2364696U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CN212341570U (zh)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WO2022011498A1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NANCHANG OUFEI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Oufei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