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6684A -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76684A
CN111776684A CN202010662324.7A CN202010662324A CN111776684A CN 111776684 A CN111776684 A CN 111776684A CN 202010662324 A CN202010662324 A CN 202010662324A CN 111776684 A CN111776684 A CN 111776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ransfer
limiting
transfer table
but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623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自强
徐云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e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e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e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engli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623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766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76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7668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65G47/24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65G43/08Control devices operated by article or material being fed, conveyed or discharg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0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rovided with drive systems with rectilinear movement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3/00Indexing code relating to control or detection of the articles or the load carriers during conveying
    • B65G2203/04Detection means
    • B65G2203/042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包括基座、前引料接口、后引料接口、导料板和中转台,在基座顶部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与中转台底部连接,中转台的左端设置有对接缺口;中转台的两侧均设置有调整气缸和电动丝杆组件,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件。本发明利用导料板将在前设备的物料导引至中转台,并在中转台上对物料进行位置调整和修正,然后将中转台抬升至与后引料接口相对应,再将物料以固定的姿态转移至在后设备,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全自动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生产线相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生产线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实际工业加工过程中,常涉及加工物料在多台加工设备之间的运输及搬运,往往需要将各个部件分别依次在不同的加工设备上进行加工处理,即每台设备分别完成一定的加工工序,本道加工工序完成后便需要将物料流转到下个加工设备上去完成下一道加工工序,而在现有的加工设备中,一般仅靠人力将物料在不同加工设备之间运转,对于某些加工设备要求将入料位置控制在一定精度内时,人力转运往往会出现一定误差,导致设备生产的良品率下降,同时,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当持续不断地进行人工上料操作时,其员工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影响了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同时,在构建多台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时,必须要考虑和解决如何在各工序的加工设备之间设置全自动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能够有效应对需要物料在两个设备之间流转,且在后设备对物料的进料状态有严格要求的情况,利用导料板将在前设备的物料导引至中转台,并在中转台上对物料进行位置调整和修正,并夹持住物料,然后将中转台抬升至与后引料接口相对应,即可驱动电动丝杆组件将夹持的物料以固定的姿态转移至在后设备,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包括基座、前引料接口、后引料接口、导料板和中转台,所述导料板和中转台分别设置在基座上方,导料板通过支撑架与基座固定连接,导料板倾斜设置,导料板的右端处于高点,且导料板的右端与前引料接口连接,所述基座顶部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与中转台底部连接,升降驱动装置用于控制中转台上下移动,中转台的右端与导料板的左端对应设置,中转台的左端设置有对接缺口,所述对接缺口与后引料接口相匹配,所述后引料接口设置在对接缺口的正上方;中转台的两侧均设置有调整气缸和电动丝杆组件,所述电动丝杆组件与中转台固定连接,电动丝杆组件用于控制调整气缸沿中转台平行移动,所述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件。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设备还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导料板的左端与中转台右端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对于物料需要在两个设备之间流转,且在后设备对物料的进料状态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将前引料接口与在前设备的出料口对接,将后引料接口与在后设备的进料口对接,在前设备对物料完成加工后,将物料从出料口移出,移出的物料穿过前引料接口落入导料板,在重力作用下,物料顺着导料板自然滑落,而初始状态下,中转台处于低点,中转台的右端与导料板的左端对应对接,在导料板的导引下,让物料滑落至中转台上方,然后控制调整气缸工作,从两侧推动夹持件向中转台的中部移动,将中转台上的物料稳稳夹持住,固定住物料的状态,而后,再控制升降驱动装置工作,向上抬升中转台,并将中转台抬升至后引料接口与中转台的对接缺口对应,此时,中转台上的物料就与后引料接口处于同一平面,然后控制电动丝杆组件工作,将调整气缸从右向左,往后引料接口移动,由于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与夹持件可拆卸连接,夹持件又处于夹持物料状态,进而也就将物料平移到后引料接口中,让物料以固定状态穿过后引料接口进入到在后设备中,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导料板或中转台的侧壁上。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利用第一位移传感器检测导料板的左端与中转台右端之间的距离,在将中转台上的物料转运至后引料接口之后,电动丝杆组件工作,将调整气缸平移回初始位置,然后升降驱动装置工作,向下移动中转台,待中转台移动至与导料板对应对接时,第一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号,表明中转台下降到位,升降驱动装置即可停止工作,方便下一次物料的流转的快速、安全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设备还包括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中转台左端与后引料接口之间的距离。利用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中转台左端与后引料接口之间的距离,在升降驱动装置向上抬升中转台的过程中,待中转台抬升至后引料接口与中转台的对接缺口对应时,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号,表明中转台上升到位,升降驱动装置即可停止工作,方便电动丝杆组件将物料平移至后引料接口,实现物料的精准转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设置在中转台或后引料接口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台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靠近对接缺口设置,限位孔内设置有限位台,所述中转台的下方设置有底板、对接板、弹力件和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分别设置在限位孔的两侧,固定柱的顶部与中转台的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柱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对接板设置在底板和中转台之间,对接板通过弹力件与中转台连接,对接板上设置有与固定柱相匹配的通孔,固定柱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对接板部分位于对接缺口的正下方,对接板通过连接件与限位台连接。
进一步地,常态下,所述弹力件处于拉伸状态,向对接板施加向上的拉力,将与对接板连接的限位台从限位孔向上推出。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由于无外在因素限制,弹力件将与对接板连接的限位台从限位孔向上推出,使得限位台突出中转台设置,在物料从导料板滑落至中转台时,限位台处于物料的滑动路径上,对滑动的物料进行拦截,阻止物料进一步地向左滑动,避免物料直接从中转台上滑落出去,保证物料稳定停留在中转台上;而后,在夹持件夹持住物料后,升降驱动装置向上抬升中转台至与后引料接口对接的过程中,由于对接板部分位于对接缺口的正下方,在中转台即将与后引料接口对接时,对接板先与后引料接口的底部接触,并随后中转台上升的过程中,后引料接口向对接板施加向下的压力,迫使与对接板连接的限位台向下移动,在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完成对接时,限位台也同时完全收回限位孔内,从而解除物料向左移动时路径上的障碍,以便将物料安全转移至后引料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件套设在固定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通过在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在物料从导料板滑落至中转台时,利用限位台对滑动的物料进行拦截,阻止物料进一步地向左滑动,同时在物料与限位台碰接时,由于柔性缓冲层的存在,吸收物料的动能,让物料平稳地停留在限位台前,避免物料因碰撞反弹回导料板的情况产生,保证物料流转的有序、安全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调整气缸联动。通过在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并让第一压力传感器与调整气缸联动,在物料从导料板滑落至中转台,受到限位台的拦截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同步检测相应的压力信号,表面物料已滑落到中转台上,然后与第一压力传感器联动的调整气缸即可启动工作,推动夹持件将中转台上的物料夹持住,实现停料、夹持动作的自动化连续衔接,提高设备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升降驱动装置、电动丝杆组件联动。通过在底板顶部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并让第二压力传感器与电动丝杆组件联动,在升降驱动装置向上抬升中转台的过程中,待在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完成对接时,限位台完全收回限位孔内,同时对接板与底板触接,此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压力信号,表明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处于同一平面,然后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升降驱动装置即可停止工作,同时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电动丝杆组件也可以启动工作,将物料平移到后引料接口,投入到在后设备内,实现物料抬升、物料投喂动作的自动化连续衔接,提高设备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螺杆、滑座、限位杆、以及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固定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中转台侧壁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电机与其中一个固定连接件的侧壁连接,所述螺杆、限位杆分别设置在两个固定连接件之间,螺杆与限位杆平行设置,螺杆的一端与固定连接件的侧壁转动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接件的侧壁固定连接,且限位杆穿过滑座设置,滑座沿着限位杆自由滑动,滑座套设在螺杆上,且滑座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气缸与滑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的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抬升部和设置在抬升部上方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顶面为倾斜面,且倾斜面靠近中转台中轴线的一侧为低点。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台上设置有调整区,所述调整区设置在限位孔和导料板之间,调整区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上设置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靠近夹持件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件,所述夹持件靠近联动板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孔,所述连接插件与连接插孔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槽与螺杆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板、连接插件、以及调整气缸的气缸轴自由穿过滑动槽,所述夹持件不能穿过滑动槽。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区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用于放置夹持件。
进一步地,所述安放槽靠近侧挡板的内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安放槽的下方设置有升举气缸,安放槽内设置有推板,所述升举气缸与中转台的底部固定连接,升举气缸的气缸轴穿过中转台与推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举气缸、调整气缸分别为具有行程控制功能的气缸。在初始状态下,夹持件处于安放槽内,待物料从导料板滑落至中转台时,限位台对滑动的物料进行成功拦截后,升举气缸即可启动工作,将夹持件从安放槽内推出,夹持件的引导部顶部先与物料接触,由于引导部顶部倾斜设置,且引导部沿着安放槽推出时,引导部是贴近侧挡板内侧壁的状态,进而对于逐渐上升的引导部,配合限位件的约束,迫使原本位置靠边的物料,受引导部的倾斜面推动,让物料被推至调整区的中间区域;随后升起的夹持件的抬升部,又进一步地从两侧将物料抬起来;待升举气缸控制夹持件上升到位后,调整气缸工作,推动联动板,让联动板穿过滑动槽,并使得联动板上的连接插件插入夹持件的连接插孔内,实现联动板和夹持件的稳定配合,而后调整气缸继续工作,将两侧的夹持件同时向调整区推动,利用两个夹持件同步移动来完成对物料位置的修正,并将夹持件推动至预定位置,此时,两个夹持件刚好夹持住物料,并由于夹持件移动的行程相同,使得位置得到修正后的物料正处于调整区的中心处,进而实现对物料在中转台上的位置修正,达到精确定位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插件的端部设置有电磁件,所述连接插孔内设置有磁体。优选地,所述电磁件具有切换自身磁极方向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升举气缸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调整气缸联动。
进一步地,所述后引料接口的两侧侧壁上设置有滑动槽。
进一步地,所述侧挡板的顶部与顶挡板的一端连接,顶挡板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顶挡板位于安放槽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为柔性树脂材质。
进一步地,两个限位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与较远的侧挡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倾斜设置,限位件靠近侧挡板的一侧为高点,限位件靠近调整区的一侧为低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能够有效应对需要物料在两个设备之间流转,且在后设备对物料的进料状态有严格要求的情况,利用导料板将在前设备的物料导引至中转台,并在中转台上对物料进行位置调整和修正,并夹持住物料,然后将中转台抬升至与后引料接口相对应,即可驱动电动丝杆组件将夹持的物料以固定的姿态转移至在后设备,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转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转设备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转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限位台与中转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联动板和夹持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安放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升降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前引料接口;3、后引料接口;4、导料板;5、中转台;501、对接缺口;502、调整气缸;5021、气缸轴;5022、联动板;5023、连接插件;503、限位孔;504、限位台;5041、固定柱;5042、底板;5043、对接板;5044、连接件;505、调整区;506、侧挡板;507、顶挡板;508、限位件;509、安放槽;510、滑动槽;511、夹持件;5111、抬升部;5112、引导部;5113、连接插孔;512、升举气缸;513、推板;6、支撑架;7、升降驱动装置;8、电动丝杆组件;801、驱动电机;802、螺杆;803、滑座;804、限位杆;805、固定连接件;9、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7所示,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包括基座1、前引料接口2、后引料接口3、导料板4和中转台5,所述导料板4和中转台5分别设置在基座1上方,导料板4通过支撑架6与基座1固定连接,导料板4倾斜设置,导料板4的右端处于高点,且导料板4的右端与前引料接口2连接,所述基座1顶部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7,升降驱动装置7可以是液压缸驱动两根液压轴的液压升降装置,也可以是气缸驱动的气压升降装置,还可以是电动推杆方式的电动升降装置,不管是液压升降装置、气压升降装置或电动推杆升降装置均直接采用现有技术的成熟升降驱动装置,其升降驱动装置7的结构示意如图7所示,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升降驱动装置7的两根驱动轴的顶端与中转台5的底部固定连接,升降驱动装置7用于控制中转台5上下移动,中转台5的右端与导料板4的左端对应设置,中转台5的左端设置有对接缺口501,所述对接缺口501与后引料接口3相匹配,所述后引料接口3设置在对接缺口501的正上方;中转台5的两侧均设置有调整气缸502和电动丝杆组件8,设在中转台5左右两侧的电动丝杆组件8与中转台5固定连接,电动丝杆组件8用于控制调整气缸502沿中转台5平行移动,所述调整气缸502的气缸轴5021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件511。
具体地,所述中转设备还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导料板4的左端与中转台5右端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对于物料9需要在两个设备之间流转,且在后设备对物料9的进料状态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将前引料接口2与在前设备的出料口对接,将后引料接口3与在后设备的进料口对接,在前设备对物料9完成加工后,将物料9从出料口移出,移出的物料9穿过前引料接口2落入导料板4,在重力作用下,物料9顺着倾斜设置的导料板4自然滑落,而初始状态下,中转台5处于低点,中转台5的右端与导料板4的左端对应对接,在导料板4的导引下,让物料9滑落至中转台5上方,然后控制调整气缸502工作,从两侧推动夹持件511向中转台5的中部移动,将中转台5上的物料9稳稳夹持住,固定住物料9的状态,而后,再控制升降驱动装置7工作,向上抬升中转台5,并将中转台5抬升至后引料接口3与中转台5的对接缺口501对应,此时,中转台5上的物料9就与后引料接口3处于同一平面,然后控制电动丝杆组件8工作,将调整气缸502从右向左,往后引料接口3移动,由于调整气缸502的气缸轴5021与夹持件511连接,夹持件511又处于夹持物料9状态,进而也就将物料9平移到后引料接口3中,让物料以固定状态穿过后引料接口3进入到在后设备中,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9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具体地,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导料板4或中转台5的侧壁上。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利用第一位移传感器检测导料板4的左端与中转台5右端之间的距离,在将中转台5上的物料转运至后引料接口3之后,电动丝杆组件8工作,将调整气缸502平移回初始位置,然后升降驱动装置7工作,向下移动中转台5,待中转台5移动至与导料板4对应对接时,第一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号,表明中转台5下降到位,升降驱动装置7即可停止工作,方便下一次物料9的流转的快速、安全运行。
具体地,所述中转设备还包括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中转台5左端与后引料接口3之间的距离。利用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中转台5左端与后引料接口3之间的距离,在升降驱动装置7向上抬升中转台5的过程中,待中转台5抬升至后引料接口3与中转台5的对接缺口501对应时,第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号,表明中转台5上升到位,升降驱动装置7即可停止工作,方便电动丝杆组件8将物料平移至后引料接口3,实现物料的精准转运。
具体地,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设置在中转台5或后引料接口3的侧壁上。
具体地,所述中转台5上设置有限位孔503,所述限位孔503靠近对接缺口501设置,限位孔503内设置有限位台504,所述中转台5的下方设置有底板5042、对接板5043、弹力件和两个固定柱5041,两个固定柱5041分别设置在限位孔503的两侧,固定柱5041的顶部与中转台5的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柱5041的底部与底板504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对接板5043设置在底板5042和中转台5之间,对接板5043通过弹力件与中转台5连接,对接板5043上设置有与固定柱5041相匹配的通孔,固定柱5041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对接板5043部分位于对接缺口501的正下方,对接板5043通过连接件5044与限位台504连接。
具体地,所述弹力件处于拉伸状态,向对接板5043施加向上的拉力,将与对接板5043连接的限位台504从限位孔503中向上推出。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由于无外在因素限制,弹力件将与对接板5043连接的限位台504从限位孔503向上推出,使得限位台504突出中转台5设置,在物料9从导料板4滑落至中转台5时,限位台504处于物料9的滑动路径上,对滑动的物料9进行拦截,阻止物料9进一步地向左滑动,避免物料9直接从中转台5上滑落出去,保证物料9稳定停留在中转台5上;而后,在夹持件511夹持住物料9后,升降驱动装置7向上抬升中转台5至与后引料接口3对接的过程中,由于对接板5043部分位于对接缺口501的正下方,在中转台5即将与后引料接口3对接时,对接板5043先与后引料接口3的底部接触,并随后中转台5上升的过程中,后引料接口3向对接板5043施加向下的压力,迫使与对接板5043连接的限位台504向下移动,在中转台5与后引料接口3完成对接时,限位台504也同时完全收回限位孔503内,从而解除物料9向左移动时路径上的障碍,以便将物料9安全转移至后引料接口3。
具体地,所述弹力件套设在固定柱5041上。
具体地,所述限位台504靠近导料板4的侧壁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通过在限位台504靠近导料板4的侧壁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在物料9从导料板4滑落至中转台5时,利用限位台504对滑动的物料9进行拦截,阻止物料9进一步地向左滑动,同时在物料9与限位台504碰接时,由于柔性缓冲层的存在,吸收物料的动能,让物料平稳地停留在限位台504前,避免物料9因碰撞反弹回导料板4的情况产生,保证物料9流转的有序、安全进行。
具体地,所述限位台504靠近导料板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调整气缸502联动。通过在限位台504靠近导料板4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并让第一压力传感器与调整气缸502联动,在物料9从导料板4滑落至中转台5,受到限位台504的拦截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同步检测相应的压力信号,表面物料9已滑落到中转台5上,然后与第一压力传感器联动的调整气缸502即可启动工作,推动夹持件511将中转台5上的物料9夹持住,实现停料、夹持动作的自动化连续衔接,提高设备使用的便捷性。
具体地,所述底板5042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升降驱动装置7和电动丝杆组件8联动。通过在底板5042顶部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并让第二压力传感器与升降驱动装置7、电动丝杆组件8联动,在升降驱动装置7向上抬升中转台5的过程中,待中转台5与后引料接口3完成对接时,限位台504完全收回限位孔503内,同时对接板5043与底板5042触接,此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压力信号,表明中转台5与后引料接口3处于同一平面,然后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升降驱动装置7即可停止工作,同时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电动丝杆组件8也可以启动工作,将物料9平移到后引料接口3,投入到在后设备内,实现物料9抬升、物料9投喂动作的自动化连续衔接,提高设备使用的便捷性。
具体地,所述电动丝杆组件8包括驱动电机801、螺杆802、滑座803、限位杆804以及两个固定连接件805,两个固定连接件805分别设置在中转台5侧壁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电机801与其中一个固定连接件805的侧壁连接,所述螺杆802、限位杆804分别设置在两个固定连接件805之间,螺杆802与限位杆804平行设置,螺杆802的一端与远离驱动电机801的固定连接件805的侧壁转动连接,螺杆802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机80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限位杆804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接件805的侧壁固定连接,且限位杆804穿过滑座803设置,滑座803沿着限位杆804自由滑动,滑座803套设在螺杆802上,且滑座803与螺杆802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气缸502与滑座803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电机801为伺服电机。
具体地,所述夹持件511的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抬升部5111和设置在抬升部5111上方的引导部5112,所述引导部5112的顶面倾斜设置,且倾斜面靠近中转台5中轴线的一侧为低点。
具体地,所述中转台5上设置有调整区505,所述调整区505设置在限位孔503和导料板4之间,调整区50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挡板506,所述侧挡板506上设置有滑动槽510,所述调整气缸502的气缸轴5021上设置有联动板5022,所述联动板5022靠近夹持件511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件5023,所述夹持件511靠近联动板5022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孔5113,所述连接插件5023与连接插孔5113相匹配。
具体地,所述滑动槽510与螺杆802平行设置。
具体地,所述联动板5022、连接插件5023以及调整气缸502的气缸轴5021自由穿过滑动槽510,所述夹持件511不能穿过滑动槽510。
具体地,所述调整区50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放槽509,所述安放槽509用于放置夹持件511。
具体地,所述安放槽509靠近侧挡板506的内壁设置。
具体地,所述安放槽509的下方设置有升举气缸512,安放槽509内设置有推板513,所述升举气缸512与中转台5的底部固定连接,升举气缸512的气缸轴穿过中转台5与推板513连接。
具体地,所述升举气缸512、调整气缸502分别为具有行程控制功能的气缸。在初始状态下,夹持件511处于安放槽509内,待物料9从导料板4滑落至中转台5时,限位台504对滑动的物料9进行成功拦截后,升举气缸512即可启动工作,将夹持件511从安放槽509内推出,夹持件511的引导部5112顶部先与物料9接触,由于引导部5112顶部倾斜设置,且引导部5112沿着安放槽509推出时,引导部5112的后端面是贴近侧挡板506内侧壁的状态,进而对于逐渐上升的引导部5112,配合限位件508的约束,迫使原本位置靠边的物料9,受引导部5112的倾斜面推动,让物料9被推至调整区505的中间区域;随后升起的夹持件511的抬升部5111,又进一步地从两侧将物料9抬起来;待升举气缸512控制夹持件511上升到位后,调整气缸502工作,推动联动板5022,让联动板5022穿过滑动槽510,并使得联动板5022上的连接插件5023插入夹持件511的连接插孔5113内,实现联动板5022和夹持件511的稳定配合,而后调整气缸502继续工作,将两侧的夹持件511同时向调整区505的中轴线推动,利用两个夹持件511同步移动来完成对物料9位置的修正,并将夹持件511推动至预定位置,此时,两个夹持件511刚好夹持住物料9,并由于夹持件511移动的行程相同,使得位置修正后的物料9正处于调整区505的中心处,进而实现对物料9在中转台5上的位置修正,达到精确定位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所述连接插件5023的端部设置有电磁件,所述连接插孔5113内设置有磁体。优选地,所述电磁件具有切换自身磁极方向的功能。且连接插孔5113的孔径大于连接插件5023的直径,同时连接插孔5113的孔口设有倒角,以利于连接插件5023顺利的插入到连接插孔5113内。
具体地,所述升举气缸512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调整气缸502联动。
具体地,所述后引料接口3的两侧侧壁上也可设置有滑动槽(附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所述侧挡板506的上方设有顶档板506,侧挡板506的顶端与顶挡板507的一端连接,顶挡板507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件508。
具体地,所述顶挡板507位于安放槽509的上方。
具体地,所述限位件508为柔性树脂材质。
具体地,两个限位件508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9的宽度。
具体地,所述限位件508与较远的侧挡板506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9的宽度。
具体地,所述限位件508倾斜设置,限位件508靠近侧挡板506的一侧为高点,限位件508靠近调整区505的一侧为低点。
使用时,在需要将物料9在两个设备之间流转,且在后设备对物料9的进料状态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将前引料接口2与在前设备的出料口对接,将后引料接口3与在后设备的进料口对接,在前设备对物料9完成加工后,将物料9从出料口移出,移出的物料9穿过前引料接口2落入导料板4,在重力作用下,物料9顺着导料板4自然滑落,而初始状态下,中转台5处于低点,中转台5的右端与导料板4的左端对应对接,在导料板4的导引下,让物料9滑落至中转台5上方,由于限位台504处于物料9的滑行路径上,因而限位台504可以对滑动的物料9进行有效拦截,阻止物料9进一步地向左滑动,同时在物料9与限位台504碰接时,由于柔性缓冲层的存在,吸收物料的动能,让物料平稳地停留在限位台504前,避免物料9因碰撞反弹回导料板4的情况产生,保证物料9流转的有序、安全进行;待限位台504对物料9拦截完成后,然后控制调整气缸502工作,从两侧推动夹持件511向中转台5的中部移动,将中转台5上的物料9稳稳夹持住,固定住物料9的状态,而后,再控制升降驱动装置7工作,向上抬升中转台5,并将中转台5抬升至后引料接口3与中转台5的对接缺口501对应,此时,中转台5上的物料9就与后引料接口3处于同一平面,然后控制电动丝杆组件8工作,将调整气缸502从右向左,往后引料接口3移动,由于调整气缸502的气缸轴5021与夹持件511可拆卸连接,夹持件511又处于夹持物料9状态,进而也就将物料9平移到后引料接口3中,让物料以固定状态穿过后引料接口3进入到在后设备中,方便在后设备对物料进行精准、有序的加工,同时实现物料9的自动化流转,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前引料接口、后引料接口、导料板和中转台,所述导料板和中转台分别设置在基座上方,导料板通过支撑架与基座固定连接,导料板倾斜设置,导料板的右端处于高点,且导料板的右端与前引料接口连接,所述基座顶部设置有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与中转台底部连接,升降驱动装置用于控制中转台上下移动,中转台的右端与导料板的左端对应设置,中转台的左端设置有对接缺口,所述对接缺口与后引料接口相匹配,所述后引料接口设置在对接缺口的正上方;中转台的两侧均设置有调整气缸和电动丝杆组件,所述电动丝杆组件与中转台固定连接,电动丝杆组件用于控制调整气缸沿中转台平行移动,所述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上可拆卸连接有夹持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和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导料板的左端与中转台右端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导料板或中转台的侧壁上;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中转台左端与后引料接口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设置在中转台或后引料接口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台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靠近对接缺口设置,限位孔内设置有限位台,所述中转台的下方设置有底板、对接板、弹力件和两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分别设置在限位孔的两侧,固定柱的顶部与中转台的底部固定连接,固定柱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对接板设置在底板和中转台之间,对接板通过弹力件与中转台连接,对接板上设置有与固定柱相匹配的通孔,固定柱穿过通孔设置,所述对接板部分位于对接缺口的正下方,对接板通过连接件与限位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常态下,所述弹力件处于拉伸状态,向对接板施加向上的拉力,将与对接板连接的限位台从限位孔中向上推出,所述弹力件套设在固定柱上;当升降驱动装置向上抬升中转台至与后引料接口对接的过程中,对接板部分位于对接缺口的正下方,在中转台即将与后引料接口对接时,对接板先与后引料接口的底部接触,并随中转台上升的过程中,后引料接口向对接板施加向下的压力,迫使与对接板连接的限位台向下移动,在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完成对接时,限位台也同时完全收回限位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一侧设置有柔性缓冲层;
所述限位台靠近导料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调整气缸联动,当物料从导料板滑落至中转台,受到限位台的拦截,第一压力传感器同步检测到物料撞击限位台的压力信号,与第一压力传感器联动的调整气缸启动工作,推动所述夹持件将中转台上的物料夹持住;在底板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升降驱动装置和电动丝杆组件联动,在升降驱动装置向上抬升中转台的过程中,待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完成对接时,限位台完全收回限位孔内,同时对接板与底板触接,此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压力信号,中转台与后引料接口处于同一平面,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升降驱动装置即停止工作,同时与第二压力传感器联动的电动丝杆组件启动工作,将物料平移到后引料接口,并投入到在后设备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丝杆组件包括驱动电机、螺杆、滑座、限位杆以及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固定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中转台侧壁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电机与一个固定连接件的侧壁连接,所述螺杆、限位杆分别设置在两个固定连接件之间,螺杆与限位杆平行设置,螺杆的一端与远离驱动电机的固定连接件的侧壁转动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连接件的侧壁固定连接,且限位杆穿过滑座设置,滑座沿着限位杆自由滑动,滑座套设在螺杆上,且滑座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气缸与滑座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的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抬升部和设置在抬升部上方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顶面为倾斜面,且倾斜面靠近中转台中轴线的一侧为低点;
在中转台上设置有调整区,所述调整区设置在限位孔和导料板之间,调整区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调整气缸的气缸轴上设置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靠近夹持件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件,所述夹持件靠近联动板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插孔,所述连接插件与连接插孔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与所述螺杆平行设置;所述联动板、连接插件以及调整气缸的气缸轴能自由穿过所述滑动槽,所述夹持件不能穿过滑动槽;
所述连接插件的端部设置有电磁件,所述连接插孔内设置有磁体,所述电磁件具有切换自身磁极方向的功能;
连接插孔的孔径大于连接插件的直径,同时连接插孔的孔口设有倒角,连接插件能自由插配进相应的连接插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区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用于放置夹持件;安放槽靠近侧挡板的内壁设置;
在所述安放槽的下方设置有升举气缸,安放槽内设置有推板,所述升举气缸与中转台的底部固定连接,升举气缸的气缸轴穿过中转台与所述推板连接;
所述升举气缸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调整气缸联动;
所述升举气缸和调整气缸均为具有行程控制功能的气缸,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侧挡板的上方设有顶档板,侧挡板的顶端与顶挡板的一端连接,顶挡板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件;
所述顶挡板位于安放槽的上方;所述限位件为柔性树脂材质;
两个限位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物料的宽度;
所述限位件倾斜设置,限位件靠近侧挡板的一侧为高点,限位件靠近调整区的一侧为低点。
CN202010662324.7A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Withdrawn CN1117766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2324.7A CN111776684A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2324.7A CN111776684A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76684A true CN111776684A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67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2324.7A Withdrawn CN111776684A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7668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7158A (zh) * 2020-11-23 2021-03-26 王全银 一种便于清洗器皿的化学实验用试验台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7158A (zh) * 2020-11-23 2021-03-26 王全银 一种便于清洗器皿的化学实验用试验台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9835B (zh) 一种自动铆螺母装置
CN207174859U (zh) 一种自动铆螺母装置
CN108495470B (zh) 一种pcb板打钉包胶的自动化生产线
CN111185794A (zh) 一种智能上下料设备
CN107204738B (zh) 太阳能组件边框短边智能生产线
CN111532717B (zh) 一种自动化工件送料机构
CN109607148B (zh) 一种棒状物料上料装置
CN111776684A (zh) 一种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料中转传输装置
CN110677799A (zh) 一种扬声器磁路胶合自动生产线
CN111215952A (zh) 一种智能上下料设备
CN110817241B (zh) 一种pcb板的检测装置
CN210986429U (zh) 一种扬声器磁路胶合自动生产线
CN211387641U (zh) 一种笔芯连接件的装配装置
CN207346764U (zh) 一种钢板夹取移载机
CN116160137A (zh) 一种多工位转盘式镭雕装置
CN214827300U (zh) 一种ic料管自动入料拔塞设备
CN211108065U (zh) 一种用于飞机部件对接的正交并联平台装置
CN105720443B (zh) 一种用于线束固定装置加工的夹紧装置
CN116117578A (zh) 一种多工序工件夹持装置、夹持方法及自动化加工系统
CN210758064U (zh) 一种自动导入装置
CN203344246U (zh) 一种自动掰料机
CN108574111B (zh) 圆柱电芯快速套膜机及其加工方法
CN221050908U (zh) 线路板的快速上下料装置
CN211728182U (zh) 一种零件视觉检测装配装置
CN206241577U (zh) 一种眼镜镜框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