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8744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8744A
CN111768744A CN202010753920.6A CN202010753920A CN111768744A CN 111768744 A CN111768744 A CN 111768744A CN 202010753920 A CN202010753920 A CN 202010753920A CN 111768744 A CN111768744 A CN 111768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fingerprint
display area
driving circui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39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8744B (zh
Inventor
张平
丁小梁
李昌峰
王迎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39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87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8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8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8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8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触控层和指纹识别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用于显示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一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连接;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指纹识别层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多条指纹扫描引线,且该多条指纹扫描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本公开能够有效改善显示面板进行指纹识别时获取的指纹图像的横纹噪声不良。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的液晶显示(LCD)产品中,通常有两种TDDI驱动方式,一种称为帧间触控驱动(Long-V,LongVertical)模式,另一种称为帧内触控驱动(long-H,Long Horizontal)模式。Long-V模式是指在一帧显示帧结束后,进行一次触控传感器(Touch sensor)驱动,以对触控(touch)信号进行检测;而Long-H模式是指在一个显示帧画面的周期内,将整个周期均分为N(N通常为8)等份,将触控传感器(Touch sensor)的工作时间插入到N等份中相邻两个等份的间隔内,这样就可以获得相较于long-V模式的触控检测速度,从而提升触控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效果。因此,在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的液晶显示产品中,经常采用Long-H模式的TDDI驱动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指纹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屏下指纹识别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将指纹识别传感器内嵌至液晶显示产品的显示面板内(In cell),从而实现屏下指纹识别。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触控层和指纹识别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用于显示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一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连接;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指纹识别层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多条指纹扫描引线,且该多条指纹扫描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还设置有用于指纹识别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指纹扫描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指纹扫描引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显示区,且所述多条指纹扫描引线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配置为向所述指纹扫描引线输出所述指纹扫描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纹扫描引线包括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二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底和位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所述触控层和所述指纹识别层,且所述指纹识别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底的靠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对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对应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栅极扫描线和多条沿列方向延伸设置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栅极扫描线与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出所述子像素单元;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栅极扫描线,所述第二栅极扫描线与对应行的指纹识别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二栅极扫描线与所述指纹扫描引线一一对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与所述一侧相邻设置的另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所述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工作信号引线提供所述第一工作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工作信号引线提供所述第二工作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指纹识别单元121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Long-H模式和Long-V模式下的用于显示和触控的驱动时序示意图;
图5为Long-H模式下用于显示、触控和指纹识别的驱动时序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移位寄存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对比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M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含”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将理解的是,虽然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结构,但这些元件/结构不应当受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结构和另一元件/结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具有相同、类似特性的器件,由于采用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区分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将其中一极称为第一极,另一极称为第二极,栅极称为控制极。此外按照晶体管的特性区分可以将晶体管分为N型和P型,以下实施例中是以P型晶体管进行说明的,当采用P型晶体管时,第一极为P型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极为P型晶体管的源极,N型相反。可以想到的是采用N型晶体管来实现下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轻易想到的,因此也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和彩膜基板2,且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图1、图2示出了显示面板在显示区的结构。
其中,阵列基板1包括第一基底11和位于第一基底11上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P,子像素单元P位于显示区。如图2所示,多个像素单元可以呈阵列排布,每个像素单元中的多个子像素单元P也可以呈阵列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多个子像素单元P呈阵列排布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多个子像素单元P还可以采用其他排布方式排布。
彩膜基板2包括第二基底21以及位于第二基底21上的彩色色阻层,彩色色阻层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彩色色阻位于第二基底21的对应子像素单元P的区域,彩色色阻与子像素单元P一一对应设置。例如,如图1所示,多个彩色色阻包括红色色阻R、绿色色阻G和蓝色色阻B。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彩色色阻层位于第二基底21的靠近第一基底1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彩色色阻层还可以位于第二基底21的远离第一基底1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底21的靠近第一基底11的一侧还设置有树脂(Resin)层23,彩色色阻层位于树脂层23的靠近第一基底11的一侧。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彩色色阻(如红色色阻R与绿色色阻G)之间设置有黑矩阵(BM)22。在一些实施例中,黑矩阵22的靠近第一基底11的一侧还设置有隔垫物(PS)24。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显示区中,阵列基板1还包括位于第一基底11上的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如Gate11~Gate17)和多条沿列方向延伸设置的数据线Data,其中,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如Gate11~Gate17)和数据线Data交叉设置且限定出子像素单元P。其中,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用于向对应连接的子像素单元P提供栅极扫描信号Vgate,数据线Data用于向对应连接的子像素单元P提供所需的数据信号Vdata。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例性示出了阵列基板1包括6行4列子像素单元P的情形,相应地也仅示例性示出了设置7行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和5列数据线Data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更少行、更少列的子像素单元P,或者更多行、更多列的子像素单元P;相应的,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更少行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更少列的数据线Data,或者更多行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更多列的数据线Data,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子像素单元P包括位于第一基底11上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FT)(图中为示出)、像素电极(图中未示出)和公共电极(图中未示出)。具体地,第一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可以位于第一基底11的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对应行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对应列的数据线Data,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对应的像素电极。通过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向对应行的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提供栅极扫描信号Vgate,从而控制第一薄膜晶体管开启,数据线Data通过开启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向对应的像素电极写入数据信号Vdata,公共电极线(图中未示出)向对应连接的公共电极提供公共电极信号Vcom,从而驱动显示面板实现显示功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区还包括触控层(图中未示出),触控层采用内嵌(In-Cell)的方式设置于阵列基板1中,触控层位于第一基底11的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层包括触控驱动线(图中未示出)和触控感应线(图中未示出)。触控驱动线配置为在触控阶段,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应线用于在触控阶段,反馈触控感应信号,以实现触控检测。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还包括指纹识别层12,指纹识别层12采用内嵌(In-Cell)的方式设置于阵列基板1中,指纹识别层12位于第一基底11的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其中,指纹识别层12包括多个指纹识别单元121,多个指纹识别单元121可以呈阵列排布。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指纹识别单元121对应位于相邻两个子像素单元P之间对应的区域,即指纹识别单元121对应位于黑矩阵22所对应的区域,且指纹识别单元121对应的黑矩阵22中形成有开孔(图中未示出),以使来自背光源9的光线能够通过该开孔照射到手指表面,并使得手指表面反射的光线能够反射回对应的指纹识别单元121。
图3为图1中指纹识别单元121的分布示意图,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和多条沿列方向延伸设置的指纹感应信号线S,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和指纹感应信号线S交叉限定出指纹识别单元121。其中,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与对应行的指纹识别单元121连接,指纹感应信号线S与对应列的指纹识别单元121连接。其中,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用于向对应连接的指纹识别单元121提供指纹扫描信号,指纹感应信号线S用于读取对应连接的指纹识别单元121反馈的指纹感应信号,以供指纹检测系统基于各指纹识别单元121反馈的指纹感应信号生成指纹图像,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指纹识别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例性示出了阵列基板1包括6行4列指纹识别单元121的情形,相应地也仅示例性示出了设置7行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和5列指纹感应信号线S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更少行、更少列的指纹识别单元121,或者更多行、更多列的指纹识别单元121;相应的,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更少行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更少列的指纹感应信号线S,或者更多行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更多列的指纹感应信号线S,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具体地,指纹识别单元121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和与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连接的指纹识别传感器(FPS,Fingerprint Sensor)(图中未示出)。
其中,指纹识别传感器可以采用光学指纹传感器,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感光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对应行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对应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二电极层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列的指纹感应信号线S连接,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一电极层连接恒压电源(图中未示出)。
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恒压电源向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一电极层输入恒定电压,通过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向对应行的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控制极提供指纹扫描信号,从而控制第二薄膜晶体管开启,以使指纹感应信号线S与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二电极层导通。当手指表面触摸显示区时,经手指表面的纹路反射的光线能够被对应区域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感光层吸收,而手指表面的纹路中谷和脊的高度不同,反射的光信号的强度也不同,这样指纹感光传感器3产生的电信号也将有所差异,因此通过指纹感应信号线S从对应列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二电极层读取指纹识别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即能够根据指纹识别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的差异有效地识别出手指的指纹图像,实现指纹识别功能。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检测各个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电信号(如电流信号),依次通过每一行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开启每一行的第二薄膜晶体管,以使该行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二电极层与对应列的指纹感应信号线S导通,然后通过每一列指纹感应信号线S获取每一列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第二电极层输出的电信号。逐行扫描完成后,获得各个指纹识别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最终通过指纹检测系统处理,得到手指触摸的区域的指纹图像,从而实现指纹识别功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基底11的远离彩膜基板2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偏光片(POL)3,第一偏光片3通过第一光学胶(OCA)层4贴附于第一基底11上。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基底21的远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偏光片(POL)5,第二偏光片5通过第二光学胶(OCA)层6贴附于第二基底21上。在第二偏光片5的远离第二基底21的一侧还设置有玻璃盖板(OC)7,玻璃盖板7通过第三光学胶(OCA)层8贴附于第二偏光片5上。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偏光片3的远离第一基底11的一侧还设置有背光源(BL)9。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在阵列基板1和彩膜基板2之间还设置有液晶层1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用于显示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GOA),显示区中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连接至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远离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一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连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响应于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提供的第一工作信号的作用,向对应连接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提供栅极扫描信号。其中,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提供的第一工作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时钟(Clock)信号CK/CKB、帧触发信号STV、高电平信号VGH、低电平信号VGL、复位信号RESET/RST、控制信号CN/CNB、触控触发信号EN_Touch等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应用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可以采用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Integration)芯片。其中,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能够提供用于显示、触控、指纹识别的驱动时序,例如,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能够向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连接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提供第一工作信号,以控制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进入显示驱动阶段、触控驱动阶段。
其中,TDDI芯片具有两种触控驱动方式,一种称为帧间触控驱动(Long-V,LongVertical)模式,另一种称为帧内触控驱动(long-H,Long Horizontal)模式。Long-V模式是指在一帧显示帧结束后,进行一次触控驱动,以进行触控检测;而Long-H模式是指在一个显示帧画面的周期内,将整个周期均分为N(N通常为8)等份,将触控驱动的工作时间插入到N等份中相邻两个等份的间隔内,这样就可以提高相较于long-V模式的触控检测速度和效果。
图4为Long-H模式和Long-V模式下的用于显示和触控的驱动时序示意图,如图2和图4所示,在Long-H模式下,一帧显示帧的时间T包括交替设置的显示时段T1和触控时段T2,即long-H模式下,在一个显示帧中分多次进行显示和触控。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在一帧显示帧T内的显示时段T1内向对应连接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提供栅极扫描信号,以开启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对应连接的子像素单元P,从而实现显示驱动;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在一帧显示帧T内的触控时段T2内,不输出栅极扫描信号,以进入触控阶段进行触控驱动。在一帧显示帧T内的触控时段T2内,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向对应连接的触控驱动线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控感应线反馈的触控感应信号,从而实现触控驱动检测。其中,在触控时段T2内,显示驱动信号时钟CLK暂时停止,即在触控时段内不更新显示数据,也即不更新写入像素的数据信号,在这个触控时段T2内输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某些特性的信号或者电源会置于特定的电平状态,如图中示出的高电平信号VGH_G信号在此时段拉低。
如图2和图4所示,在Long-V模式下,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在一帧显示帧的时间T内,向对应连接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提供栅极扫描信号,以开启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对应连接的子像素单元P,从而实现显示驱动;在一帧显示帧的时间T结束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不输出栅极扫描信号,进入触控驱动阶段,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向对应连接的触控驱动线提供触控驱动信号,从而实现触控驱动。换言之,在Long-V模式下,在一帧显示帧的时间T内不进行触控操作,而是在一帧显示画面刷新完成之后(即一帧显示帧结束之后),才将显示驱动信号时钟CLK停止,之后再进行触控驱动检测。
图5为Long-H模式下用于显示、触控和指纹识别的驱动时序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TDDI芯片)向指纹检测系统输出撕裂效应(TE)信号,以供指纹检测系统根据TE信号进行指纹识别检测。其中TE信号包括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和帧显示时段(Display Run),TE信号为低电平时进入帧显示时段,TE信号为高电平时进入帧停止时段。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内进行指纹识别扫描,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依次向每一行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提供指纹扫描信号,以依次启动每一行的指纹识别单元121,从而进行指纹识别。在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内,输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某些特性的信号或者电源(如VGH_G信号)虽然还在动作(产生信号变化),但是此时用于显示和触控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无信号输出,因此像素不会写入新的数据信号,也即显示画面不更新。
在帧显示时段Display Run内停止指纹识别扫描,基于Long-H模式进行如图4所示的显示和触控驱动。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移位寄存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栅极扫描电路的采用11T2C的结构,移位寄存器包括第一输入电路51、第二输入电路52、复位电路53、第一控制电路54、第二控制电路55、抗漏电电路56、输出电路57和触控使能电路58。
第一输入电路51包括第一晶体管T1,其控制极连接帧触发信号端STV,第一极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端CN,第二极连接至第一上拉节点PU_CN。第一输入模块51配置为响应于帧触发信号端STV的控制,将第一控制信号端CN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写入第一上拉节点PU_CN。
第二输入电路52包括第二晶体管T2,其控制极连接第一复位信号端RST,第一极连接至上拉节点PU_CN,第二极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端CNB。第二输入模块52配置为响应于第一复位信号端RST的控制,将第二控制信号端CNB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写入第一上拉节点PU_CN。其中,第二控制信号端CNB提供的信号和第一控制信号端CN提供的信号为相反的信号,一者为高电平信号,另一者为低电平信号。
输出电路57包括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二上拉节点PU,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端CK,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上拉节点PU,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输出电路57配置为响应于第二上拉节点PU的控制,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K提供的时钟信号写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
第二控制电路55包括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极连接至下拉节点PD,第一极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第二极连接低电平信号端VGL_G;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连接至下拉节点PD,第一极连接至第一上拉节点PU_CN,第二极连接低电平信号端VGL_G。第二控制电路55配置为响应于下拉节点PD的控制,将低电平信号端VGL_G提供的低电平信号写入第一上拉节点PU_CN和信号输出端OUTPUT,以对第一上拉节点PU_CN、信号输出端OUTPUT进行降噪控制。
第一控制电路54包括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第八晶体管T8以及第二电容C2。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连接至第一上拉节点PU_CN,第一极连接至下拉节点PD,第二极连接低电平信号端VGL_G;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极、第一极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第二极连接至下拉节点PD;第八晶体管T8的控制极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第一极连接至下拉节点PD,第二极连接低电平信号端VGL_G。第一控制电路54配置为响应于第一上拉节点PU_CN的控制,将低电平信号端VGL_G提供的低电平信号写入下拉节点PD;以及响应于第二时钟信号端CKB的控制,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KB提供的时钟信号写入至下拉节点PD;以及响应于信号输出端OUTPUT的控制,将低电平信号端VGL_G提供的低电平信号写入下拉节点PD。
抗漏电电路56包括第九晶体管T9,其控制极连接高电平信号端VGH_G,第一极连接至第二上拉节点PU,第二极连接至第一上拉节点PU_CN。抗漏电电路56配置为响应于高电平信号端VGH_G的控制,连通第一上拉节点PU_CN和第二上拉节点PU。
复位电路53包括第十晶体管T10,其控制极连接第二复位信号端RESET,第一极连接第一上拉节点PU_CN,第二极连接至低电平信号端VGL_G。复位电路53配置为响应于第二复位信号端RESET的控制,将低电平信号端VGL_G提供的低电平信号写入至第一上拉节点PU_CN,以对第一上拉节点PU_CN进行复位控制。
触控使能电路58包括第十一晶体管T11,其控制极连接触控触发信号端EN_Touch,第一极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第二极连接低电平信号端VGL_G。触控使能电路58配置为响应于触控触发信号端EN_Touch的控制,将低电平信号端VGL_G提供的低电平信号写入至信号输出端OUTPUT,以控制显示驱动停止,而进入触控阶段,进行触控检测。
在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中,每一级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OUTPUT均对应连接一条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用于向对应连接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传输所需的栅极扫描信号。在触控阶段,移位寄存器的信号输出端OUTPUT不输出栅极扫描信号。
下面通过比较对比实施例和本公开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
对比实施例
图7为对比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7所示,在对比实施例中,位于显示区AA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从显示区AA延伸至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并连接至设置于该侧的非显示区BB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
在对比实施例中,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设置有多条第一工作信号线20,多条第一工作信号线20用于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提供第一工作信号,多条第一工作信号线20提供的第一工作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时钟(Clock)信号CK/CKB、帧触发信号STV、高电平信号VGH、低电平信号VGL、复位信号RESET/RST、控制信号CN/CNB、触控触发信号EN_Touch等信号。
在对比实施例中,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包括绑定(Bonding)区,在绑定(Bonding)区设置有指纹驱动模块300。因此,为了实现指纹识别,显示区AA中用于提供指纹扫描信号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需要从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延伸连接至指纹驱动模块300,以便能够接收指纹驱动模块300提供的指纹扫描信号,从而实现指纹扫描识别。其中,指纹驱动模块300可以采用覆晶薄膜(COF,Chip OnFilm)的实现方式实现。
具体而言,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还设置有用于向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指纹扫描引线30,指纹扫描引线30的一端与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一一对应连接,指纹扫描引线30的另一端连接至指纹驱动模块300,以能够接收指纹驱动模块300提供的指纹扫描信号,并向对应连接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传输指纹扫描信号,从而驱动指纹识别单元121进行指纹识别检测。
图8为图7中M区域的截面示意图,从图7和图8所示的结构可以看出,在对比实施例中,指纹扫描引线30和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且在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用于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指纹扫描引线3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和用于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提供第一工作信号(如高电平信号VGH)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由于存在交叠区域,因此指纹扫描引线30传输的信号和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传输的信号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干扰情况。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在Long-H模式下,指纹识别的指纹图像存在很大的固定间隔(间隔25行左右)的横纹噪声。具体而言,在Long-H模式下,如图5所示,在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在进行指纹扫描驱动时,指纹扫描引线30向对应连接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提供指纹扫描信号,而在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输入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某些特性的信号或者电源(如VGH_G信号)仍然动作(产生信号变化),即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同样产生变化,这些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和指纹扫描引线3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就会存在重叠干扰的情况,从而造成指纹识别单元121不能正常工作,最终表现为所识别的指纹图像存在固定间隔的横纹噪声,影响了指纹识别的效果和产品体验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一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对比实施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如显示区AA沿行方向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设置有用于显示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提供第一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连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线20提供的第一工作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时钟(Clock)信号CK/CKB、帧触发信号STV、高电平信号VGH、低电平信号VGL、复位信号RESET/RST、控制信号CN/CNB、触控触发信号EN_Touch等信号。
如图9所示,位于显示区AA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从显示区AA延伸至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并连接至设置于该侧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能够向对应连接的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提供所需的栅极扫描信号。
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还设置有用于向显示区AA的指纹识别层12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多条指纹扫描引线40,且该多条指纹扫描引线40设置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显示区AA之间。如图9所示,指纹扫描引线40与显示区AA中用于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一一对应连接。
由于用于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指纹扫描引线40位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显示区AA之间,因此指纹扫描引线40的正投影与位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的正投影之间不存在交叠区域,从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和指纹扫描引线4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存在重叠干扰的情况,继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影响指纹识别单元121的正常工作,进而改善了指纹图像的横纹噪声不良,提高了指纹识别的效果和产品体验效果。
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还设置有用于指纹识别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GOA)400,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设置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显示区AA之间,指纹扫描引线40的一端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连接,指纹扫描引线40的另一端连接至显示区AA并与显示区AA中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一一对应连接,且多条指纹扫描引线40位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与显示区AA之间。
其中,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配置为向指纹扫描引线40输出指纹扫描信号。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Long-H模式下,在帧停止时段Display Stop,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配置为逐行向对应连接的指纹扫描引线40输出指纹扫描信号,从而逐行进行指纹扫描驱动,以驱动指纹识别单元121实现指纹识别检测。
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向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提供第二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41,该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41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连接。
具体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被配置为响应于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提供的第二工作信号的作用,向对应连接的指纹扫描引线40、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提供指纹扫描信号。其中,多条第二工作信号线41提供的第二工作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时钟(Clock)信号CK/CKB、帧触发信号STV、高电平信号VGH、低电平信号VGL、复位信号RESET/RST、控制信号CN/CNB等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9仅示例性地示出了三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三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部分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部分指纹扫描引线40、部分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一包括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位于显示区AA的另一侧(如显示区AA沿列方向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设置有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该另一侧与前述显示区AA的一侧相邻设置,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可以采用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Integration)芯片,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可以采用覆晶薄膜(COF)的实现方式实现。其中,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能够提供用于显示、触控、指纹识别的驱动时序,例如,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能够向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连接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第一工作信号,以控制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进入显示驱动阶段、触控驱动阶段;例如,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还能够向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连接的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41提供第二工作信号,以控制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进行指纹扫描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还与显示区AA的触控层的触控驱动线、触控感应线连接,用于向触控驱动线输出触控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控感应线反馈的触控感应信号,从而实现触控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还能够集成有源极驱动器(图中未示出),用于向连接的数据线DATA提供数据信号Vdata。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100还能够集成有指纹感应模块(图中未示出),指纹感应模块与指纹感应信号线S连接,用于接收指纹感应信号线S从指纹识别传感器读取出的信号,以供指纹检测系统进行指纹图像检测和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于显示区AA的与前述另一侧相对设置的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设置有与指纹感应信号线S连接指纹感应模块(图中未示出),该指纹感应模块可以采用覆晶薄膜(COF)的实现方式实现,指纹感应模块能够接收指纹感应信号线S从指纹识别传感器读取出的信号,以供指纹检测系统进行指纹图像检测和识别。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纹感应模块还可以连接第二工作引线,以向第二工作引线提供第二工作信号,从而控制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进行工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相同,即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相同的结构。关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述对图6所示的移位寄存器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一中,取消了对比实施例中采用COF方式实现的指纹驱动模块300的设计,而采用GOA方式增设用于指纹识别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GOA)400,同时使得指纹扫描引线40设置于第二栅极驱动电路(GOA)400与显示区AA之间,因此指纹扫描引线40的正投影与位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的正投影之间不存在交叠区域,从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和指纹扫描引线4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存在重叠干扰的情况,继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影响指纹识别单元121的正常工作,进而改善了指纹图像的横纹噪声不良,提高了指纹识别的效果和产品体验效果。
此外,关于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二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对比实施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二与前述本公开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本公开实施例二中,无需设置第二栅极驱动电路400,而设置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显示区AA之间的多条指纹扫描引线40中,每一指纹扫描引线40包括第一部分引线42和第二部分引线43,第一部分引线42的一端连接至显示区AA并与显示区AA中的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一一对应连接,第一部分引线42的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43的一端连接,第二部分引线43的另一端沿垂直于第一部分引线42的方向延伸。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引线42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部分引线43的另一端沿列方向延伸设置,例如,如图10所示,第二部分引线43向上延伸设置。
此种情形下,在显示区AA的另一侧的非显示区BB中设置有指纹驱动模块(图中未示出),第二部分引线43的另一端沿列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指纹驱动模块连接。以便能够接收指纹驱动模块提供的指纹扫描信号,从而实现指纹扫描识别。其中,指纹驱动模块可以采用覆晶薄膜(COF)的实现方式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指纹驱动模块还可以集成于前述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中。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仅示例性地示出了三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部分第一栅极扫描线Gate1、部分指纹扫描引线40、部分第二栅极扫描线Gate2的情形,本公开实施例一包括但不限于此。
在本公开实施例二中,由于用于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指纹扫描引线40位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与显示区AA之间,且指纹扫描引线40的第二部分引线43沿列方向延伸设置,因此指纹扫描引线40的正投影与位于第一栅极驱动电路200的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的正投影之间不存在交叠区域,从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和指纹扫描引线4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存在重叠干扰的情况,继而使得第一工作信号引线20提供的信号的动作不会影响指纹识别单元121的正常工作,进而改善了指纹图像的横纹噪声不良,提高了指纹识别的效果和产品体验效果。
此外,关于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对显示面板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关于该显示面板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前述任一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视、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触控层和指纹识别层,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用于显示的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一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一工作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连接;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指纹识别层传输指纹扫描信号的多条指纹扫描引线,且该多条指纹扫描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还设置有用于指纹识别的第二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指纹扫描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连接,所述指纹扫描引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显示区,且所述多条指纹扫描引线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区之间;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配置为向所述指纹扫描引线输出所述指纹扫描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扫描引线包括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第二工作信号的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该多条第二工作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底和位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所述触控层和所述指纹识别层,且所述指纹识别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底的靠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层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对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对应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栅极扫描线和多条沿列方向延伸设置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栅极扫描线与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出所述子像素单元;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条沿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栅极扫描线,所述第二栅极扫描线与对应行的指纹识别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二栅极扫描线与所述指纹扫描引线一一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与所述一侧相邻设置的另一侧的非显示区中设置有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所述显示和触控驱动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工作信号引线提供所述第一工作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工作信号引线提供所述第二工作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753920.6A 2020-07-30 2020-07-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687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3920.6A CN111768744B (zh) 2020-07-30 2020-07-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3920.6A CN111768744B (zh) 2020-07-30 2020-07-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8744A true CN111768744A (zh) 2020-10-13
CN111768744B CN111768744B (zh) 2022-12-02

Family

ID=72727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3920.6A Active CN111768744B (zh) 2020-07-30 2020-07-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87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606A (zh) * 2020-12-09 2021-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485573A (zh) * 2021-06-29 2021-10-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触控定位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2080A (zh) * 2017-05-24 2017-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08883A (zh) * 2019-03-28 2019-07-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67165A (zh) * 2019-11-29 2020-03-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55077A (zh) * 2019-12-30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2080A (zh) * 2017-05-24 2017-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08883A (zh) * 2019-03-28 2019-07-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67165A (zh) * 2019-11-29 2020-03-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55077A (zh) * 2019-12-30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606A (zh) * 2020-12-09 2021-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485573A (zh) * 2021-06-29 2021-10-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触控定位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3485573B (zh) * 2021-06-29 2024-06-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触控定位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8744B (zh)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25250B1 (en)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9176616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function
US8922520B2 (en) Integrated pixel structure, integrated touch panel LCD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351387B1 (ko) 표시장치
EP3685223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783824B2 (en) Drive circuit,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display panel
JP6515110B2 (ja) フレーム内休止を備えるディスプレイ
US10885865B2 (en) Drive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drive method
US20110310036A1 (en) Touch panel and pixel aray thereof
CN108563362B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08664907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529288B1 (ko) 표시장치
US2014037560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panel
CN11065865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KR101349781B1 (ko) 게이트 구동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76874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40139459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WO2020168491A1 (zh) 移位寄存电路、驱动电路、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US20140139460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1221699B2 (en) Shift register,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evice
US8115754B2 (en) Data line driving method
US11740500B2 (en) Driving method and driving device 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00357326A1 (en) Gate driver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of touch display panel
JP626334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714511B2 (en) Pull-down circuit of gate driv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