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6420B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6420B
CN111756420B CN201910240080.0A CN201910240080A CN111756420B CN 111756420 B CN111756420 B CN 111756420B CN 201910240080 A CN201910240080 A CN 201910240080A CN 111756420 B CN111756420 B CN 111756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domain
granularity
domain units
units
re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00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6420A (zh
Inventor
王潇涵
张永平
金黄平
高翔
毕晓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00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20B/zh
Priority to CN202210038014.7A priority patent/CN114465648A/zh
Priority to CN202011370286.4A priority patent/CN112671442B/zh
Priority to EP20779237.5A priority patent/EP3952126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188 priority patent/WO20201927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6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20A/zh
Priority to US17/486,536 priority patent/US2022001425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6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6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频域单元。该多个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第三频域单元。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粒度,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粒度,第二粒度小于第一粒度。由于第一频域单元处于上报带宽边缘,若对它做划分可能会使导频密度减小,不作划分则可以保证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不变。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更小的粒度进行信道测量,从而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PMI反馈,有利于提高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某些通信系统中,如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性能,网络设备通常会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来确定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传输层数以及预编码矩阵等等。其中,MCS例如可以通过CSI中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 indicator,CQI)来指示,传输层数例如可以通过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预编码矩阵例如可以通过CSI中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来指示。
为了获得更好的数据传输性能,网络设备可预先通过信令配置待测量和上报的子带。终端设备可以在预配置的各个子带上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由于PMI是网络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关键信息,为了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反馈,可以重新设计PMI上报的频域粒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以期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该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该第二粒度小于该第一粒度。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该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一个或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该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该第二粒度小于该第一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以得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应理解,终端设备也可以按照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情况下,由此而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频域粒度可能小于第二粒度。
可选地,该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也就是为上报带宽配置的导频密度。在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都仍然能够保证划分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PM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粒度,有利于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对上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第二粒度小于第一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根据预先定义的第二粒度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均按照预先约定好的规则来划分第一频域单元。通过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减小PMI上报的频域粒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更小粒度的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以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结合第三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第二粒度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通过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
可选地,该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也就是为上报带宽配置的导频密度。在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都仍然能够保证划分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PM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粒度,有利于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且该上报带宽中包括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时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第二粒度小于第一粒度。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同时,对应有些码本反馈方式来说,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可选地,该预设门限为19。
结合第一至第四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粒度与该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1,也可以是2。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信令指示该R的取值。
当然,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也可以是预定义值。例如,协议预定义R为2。
应理解,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同一高层信令中,也可以携带在不同的高层信令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该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该第二粒度小于该第一粒度。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该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该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一个或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该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该第二粒度小于该第一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结合第六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以得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应理解,网络设备也可以按照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情况下,由此而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频域粒度可能小于第二粒度。
可选地,该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也就是为上报带宽配置的导频密度。在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都仍然能够保证划分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PM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粒度,有利于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对上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第二粒度小于第一粒度。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以得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根据预先定义的第二粒度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均按照预先约定好的规则来划分第一频域单元。通过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减小PMI上报的频域粒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更小粒度的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以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结合第七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第二粒度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通过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
可选地,该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也就是为上报带宽配置的导频密度。在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无论怎样划分,都仍然能够保证划分得到的第四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同时又可以尽可能地PM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粒度,有利于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执行。
具体地,该方法包括: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且该上报带宽中包括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该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时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第二粒度小于第一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同时,对应有些码本反馈方式来说,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可选地,该预设门限为19。
结合第五至第八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该上报带宽。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来配置上报带宽,以便于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来确定上报带宽,进而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
结合第五至第八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粒度与该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1,也可以是2。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信令指示该R的取值。
当然,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也可以是预定义值。例如,协议预定义R为2。
应理解,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同一高层信令中,也可以携带在不同的高层信令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结合第一至第八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该第一粒度与该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故第二粒度可以由第一粒度确定。即,N2=N1/R。
可选地,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为2。
也就是说,第二粒度可以由预配置的第一粒度除以2得到。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五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五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五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五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当该通信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数据交互过程例如发送指示信息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指示信息的过程,接收能力信息可以为处理器接收输入能力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输出的数据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数据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十四方面中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前述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频密度为1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频密度为0.5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WP、子带和上报带宽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将上报带宽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频密度大于0.5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奖上报带宽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另一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或新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该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可通过无线链路通信。各通信设备,如网络设备110或终端设备120,可以配置多个天线,该多个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天线和至少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另外,各通信设备还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因此,网络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应理解,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C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术语作简单说明。
1、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MI可以用于指示预编码矩阵。其中,该预编码矩阵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基于各个频域单元(如,子带)的信道矩阵确定的、与各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其中,信道矩阵可以是终端设备通过信道估计等方式或者基于信道互易性确定。但应理解,终端设备确定信道矩阵的具体方法并不限于上文所述,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对信道矩阵或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方式获得,或者,也可以通过对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 decomposition,EVD)的方式获得。
应理解,上文中列举的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指,针对该频域单元反馈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可以是基于该频域单元上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的预编码矩阵。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可用于对后续通过该频域单元传输的数据做预编码的预编码矩阵。下文中,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也可以简称为该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与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也可以称为该频域单元的预编码向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的反馈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以直接用于下行数据传输;也可以经过一些波束成形方法,例如包括迫零(zeroforcing,ZF)、正则化迫零(regularized zero-forcing,RZF)、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mean-squared error,MMSE)、最大化信漏噪比(signal-to-leakage-and-noise,SLNR)等,以得到最终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未作出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所涉及的预编码矩阵(或向量)均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反馈所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向量)。
2、信道质量指示(CQI):可用于指示信道质量。CQI例如可通过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等来表征。CQI可用于确定调制编码方式(MCS)。在下行传输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反馈的CQI确定与信道质量对应的MCS,以对待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处理。例如,网络设备可根据预先定义的CQI和MCS的对应关系确定与当前反馈的CQI相对应的MCS。
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用于表征CQI的SNR、SINR以及所列举的CQI与MCS的对应关系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CQI的具体内容和指示方式不作限定。本申请对于CQI与MCS的关系也不做限定。
3、上报带宽(reporting band):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报带宽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在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中通过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IE)CSI上报配置(CSI-ReportConfig)中的上报带宽(csi-ReportingBand)字段长度所配置的带宽。该信息元素csi-ReportingBand可用于指示BWP中需要上报CSI的一组连续或非连续的子带。该信息元素csi-ReportingBand例如可以是位图。每个比特可对应上报带宽中的一个子带。因此该位图的长度可以表示该上报带宽所包含的子带数。该位图中的每个比特可用于指示所对应的子带是否需要上报CSI。例如,当指示比特置“1”时,所对应的子带需要上报CSI;当指示比特置“0”时,所对应的子带不需要上报CSI。应理解,这里所列举的指示比特的值所表达的含义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报带宽可以是BWP。也就是说,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的位图的长度可以与BWP中包含的子带个数相同。
其中,上述子带可以是指CQI上报所基于的子带,或者说,CQ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可以在该上报带宽上接收参考信号,以进行信道测量和上报CQI。
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用于配置上报带宽的信令以及用于指示待上报的子带的信令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的信令、用于指示待上报的子带的信令以及具体的指示方式均不作限定。
此外,上报带宽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后文中会涉及PMI上报所基于的子带,为便于区分,这里作出如下说明:上报带宽中所配置的子带是指CQI上报所基于的子带,也就是后文所述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是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4、导频密度:同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与所占带宽中总RB数的比值。例如,某一端口的参考信号的导频密度为1,可以表示,在这个端口的参考信号所占的带宽中,每个RB中都有一个RE用于承载这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又例如,某一端口的参考信号的导频密度为0.5,可以表示,在这个端口的参考信号所占的带宽中,每两个RB中有一个RB中包括承载这个端口的参考信号的RE,或者说,用于承载这个端口的参考信号的相邻RB之间隔了一个RB。
在当前协议中,导频密度可以包括3、1或0.5。
为便于理解,图2和图3示出了导频密度分别为1和0.5的两例。应理解,附图仅为便于理解,仅示出了一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在4个RB中分布的情况,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一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占用的带宽所包含的RB数不作限定。本申请对于一个端口的参考信号在一个RB中占用的RE个数也不做限定。本申请对于每个RB中可以承载的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也不做限定。
图2示出了导频密度为1的一例。如图所示,每个RB中都有一个RE用于承载同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图中每个RB中的第1个子载波、第0个符号的RE承载有参考信号。因此,在导频密度为1时,该端口的参考信号所占的带宽中,每个RB都承载了一个参考信号。
图3示出了导频密度为0.5的一例。如图所示,每两个RB中都有一个RE用于承载同一端口的参考信号。图中的RB#0、RB#2中第1个子载波、第0个符号的RE承载有参考信号,而RB#1、RB#3中的RE没有承载参考信号。因此,在导频密度为0.5时,用于承载同一端口的参考信号的相邻RB之间隔了一个RB。或者说,每隔一个RB,有一个RB承载了参考信号。
应理解,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两个用于承载参考信号的RE也可以分别是RB#1、RB#3中第1个子载波、第0个符号的RE,而在RB#0、RB#2中的RE可以不承载参考信号。
还应理解,上文列举的导频密度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导频密度的具体取值不作限定。
5、频域单元:频域资源的单位,可表示不同的频域资源粒度。频域单元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子带(subband)、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group,RBG)、预编码资源块组(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PRG)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不同的功能,可以定义不同类型的频域单元。具体地,CQ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单元,或者说,与CQI上报对应的频域单元,可以称为第一类频域单元。PM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单元,或者说,与PMI上报对应的频域单元,可以称为第二类频域单元。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类频域单元可以替换为CQI子带,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替换为PMI子带。
这里,与CQI上报对应的频域单元,具体可以是指,基于该频域单元上报CQI,且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基于多个频域单元上报的CQI确定传输信号所使用的MCS。
与PMI上报对应的频域单元,具体可以是指,基于该频域单元上报PMI,且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PMI确定在该频域单元上传输数据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第一类频域单元和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具有相同的粒度,或者,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粒度。
其中,CQI上报所基于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是预配置的。PMI上报所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也可以预先确定。下文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单元粒度记作第一粒度,将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单元粒度记作第二粒度。
可选地,第一粒度大于第二粒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包含的RB个数来区分不同的粒度。例如,第一粒度小于第二粒度,具体可以是指第一粒度中包含的RB个数小于第二粒度中包含的RB个数。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粒度,或者说,通过信令配置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例如可以通过高层信令CSI上报配置(CSI-ReportConfig)来配置。该第一粒度具体可以是该CSI上报配置中的子带粒度(subband size)字段来指示。换句话说,该第一粒度可以是预配置的子带粒度。
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该比值R例如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来指示。上述第二粒度可以根据第一粒度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例如,第一粒度包含的RB数记作N1,第二粒度包含的RB数记作N2,则N2=N1/R。当R为1时,第一粒度和第二粒度是相同的粒度;当R大于1时,第一粒度大于第二粒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R=2。即,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为2。或者说,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是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的两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粒度为预配置的,第二粒度为预先确定的。而实际为终端设备配置的上报带宽中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都等于第一粒度,从而也就不能保证所有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都等于第二粒度。
这主要是因为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的起始位置与子带的参考点不同。具体来说,NR中,每个载频上,在频域上按照12个连续子载波为单位划分成RB,RB的划分是“点A(point A)”作为公共参考点的。具体而言,公共资源块(common resource block,CRB)编号可以从0开始,例如记作CRB 0。CRB0中的子载波0在频域的中点可对应point A,pointA可以是由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子带的划分可以以CRB 0为参考点。
另一方面,在同一个载频上,可以配置最多4个BWP,每个BWP可以是由多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组成,每个BWP中的PRB都分别可以从0开始编号。BWP被划分成若干个子带,每个子带是由一组连续的PRB组成的,子带的划分是以CRB0为参考点的。因此,在BWP内的第一个子带和最后一个子带的尺寸并不一定等于预配置的子带粒度。
应理解,上述PRB与RB在用于表示物理资源时可以表示相同的含义。
为便于理解,图4示出了BWP、子带和上报带宽的一例。如图所示,子带划分的参考点是图中的CRB#0。BWP的起始位置则根据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信令来确定。BWP的起始位置可以与某一RB的起始点对齐,也可能与任意RB的起始点都不对齐;BWP的结束位置可以与某一RB的结束点对齐,也可能与任意RB的起始点都不对齐。图中示出了BWP的起始位置与RB的起始点不对齐且BWP的结束位置与RB的结束点不对齐的一例。
另一方面,上报带宽可以与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BWP相同。因此上报带宽的起始位置与BWP的起始位置重合,上报带宽的结束位置也与BWP的结束位置重合。在这种情况下,上报带宽中的首个子带是一个不完整的子带,该上报带宽中的末个子带也是一个不完整的子带。也就是说,该上报带宽中的首个子带的粒度并不是预配置的子带粒度,该上报带宽中的末个子带的粒度也不是预配置的子带粒度。
应理解,图中仅为示例,示出了将BWP作为一个上报带宽的一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BWP与上报带宽的大小关系不作限定。例如,BWP中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上报带宽。当上报带宽的边界与BWP的边界重合时,就有可能出现上报带宽中的首个子带或末个子带是不完整子带的情况。这里,边界可以包括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还应理解,上文所述的预配置的子带粒度可以是为CQI上报配置的子带粒度,即,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一例。上文所述的子带可以是为CQI上报配置的子带,即,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一例。由上文描述可知,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一定是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如前所述,第二粒度可以根据第一粒度以及第一粒度和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为了获得终端设备更为精准的PMI反馈,R可以设计为大于1的值,如R为2。
另一方面,网络设备可以按照预先配置的导频信号将参考信号映射到相应的RB上传输,以便终端设备在根据在上报带宽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可能为1,也可能小于1,如0.5。当导频密度为0.5时,即,每两个RB中有一个RB承载参考信号。但是,如果上报带宽中的首个子带或末个子带是不完整的子带,则有可能在按照第二粒度对该子带划分后,出现划分后的子带中导频密度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情况。
例如,该上报带宽中的首个子带(即,第一类频域单元的一例,为方便区分,记作CQI子带)包含2个RB,导频密度为0.5,则该2个RB中的1个RB中承载了参考信号,另一个RB不承载参考信号。但是,若R为2,则将该子带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更小粒度的子带(即,第二类频域单元的一例,为方便说明,记作PMI子带)后,每个PMI子带仅包含1个RB。此时,必然有一个PMI子带上不承载参考信号,即,该PMI子带内的导频密度为0,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0.5。终端设备在这个PMI子带上未接收到参考信号,无法基于这个PMI子带进行信道测量。即便该PMI子带的导频密度不为0,但若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0.5,终端设备在这个PMI子带上进行信道测量所获得的结果也并不准确。因此无法获得针对该PMI子带的精准反馈。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以避免PMI子带内的导频密度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情况发生,从而获得更加精准的PMI反馈,以达到提高数据传输性能的效果。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报带宽可用于配置待上报的CQI子带。但这并不代表该上报带宽中的每一个CQI子带都需要上报CQI。如前所述,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位图指示该上报带宽中的每个CQI子带是否需要上报CQI。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位图确定待上报CQI的子带的位置和个数。由于上报带宽的边界可能与CQI子带的边界没有对齐,因此不能保证上报带宽中的每个CQI子带都满足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例如,当上报带宽边缘处的一CQI子带中包含奇数个RB,且导频密度为0.5,此CQI子带中的导频密度有可能大于0.5,也有可能小于0.5。若导频密度小于0.5,则网络设备在与上报带宽对应的位图中不会配置该CQI子带为待上报的子带。例如,位图中与该CQI子带对应的指示比特始终为“0”。但若导频密度大于0.5,该CQI子带是可以被配置为待上报CQI的子带。
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下文实施例中的描述假设位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也就是说,位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可以被配置为待上报CQI的子带。
第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在涉及编号时,可以从0开始连续编号。例如,RB#0,CRB#0等,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当然,具体实现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从1开始连续编号。应理解,上文所述均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而进行的设置,而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第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示”可以包括直接指示和间接指示,也可以包括显式指示和隐式指示。将某一信息(如下文所述的配置信息)所指示的信息称为待指示信息,则具体实现过程中,对待指示信息进行指示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但不限于,可以直接指示待指示信息,如待指示信息本身或者该待指示信息的索引等。也可以通过指示其他信息来间接指示待指示信息,其中该其他信息与待指示信息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还可以仅仅指示待指示信息的一部分,而待指示信息的其他部分则是已知的或者提前约定的。例如,还可以借助预先约定(例如协议规定)的各个信息的排列顺序来实现对特定信息的指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指示开销。
第四,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各术语及英文缩略语,如下行控制信息(DCI)、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导频密度、子带(subband)、CQI、PMI、RI等,均为方便描述而给出的示例性举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已有或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它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术语的可能。
第五,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例如,区分不同的指示信息、不同的频域单元等。
第六,在下文示出的实施例中,“预配置”可以是指网络设备预先通过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以便终端设备根据该信令确定相应内容,并可预先保存该内容。例如,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预配置第一粒度,可以是指,网络设备预先通过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粒度,以便终端设备根据该信令确定第一粒度,并可预先保存该第一粒度的值。
“预定义”可以是指预先定义,例如,协议预定义。其中,“预定义”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这里所述的“保存”,可以是指保存在设备(如,上述终端设备和/或网络设备)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可以是单独的设置,也可以是集成在编码器或者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也可以是一部分单独设置,一部分集成在译码器、处理器、或通信装置中。存储器的类型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存储介质,本申请并不对此限定。
第七,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协议”可以是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八,“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或b,或c,或a和b,或a和c,或b和c,或a、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第九,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CQI上报基于的频域单元记作第一类频域单元,PMI上报基于的频域单元记作第二类频域单元。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其中,第一频域单元是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频域单元,第二频域单元是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频域单元。故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能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可能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对每个第二频域单元进行划分可以得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是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由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例如,直接将第一频域单元确定为第四频域单元,或者,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第二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粒度,还可以大于第二粒度,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第一频域单元和第二频域单元均属于第一类频域单元。第三频域单元和第四频域单元均属于第二类频域单元。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应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例如,图1中所示的通信系统100。处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两个通信装置之间可具有无线通信连接关系,该两个通信装置中的一个通信装置可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20,如,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配置于该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两个通信装置中的另一个通信装置可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10,如,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也可以为配置于该网络设备中的芯片。
以下,不失一般性,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为便于理解,下文中将以下行传输为例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图5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图5中示出的方法400可以包括步骤410至步骤440。下面结合附图对方法4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410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该第一频域单元例如可以是上报带宽中的首个频域单元或末个频域单元。或者说,该第一频域单元可以是上报带宽边缘的频域单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参看图4,图4中示出的上报带宽中的首个CQI子带和末个CQI子带均为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或者说,该上报带宽中的首个CQI子带和末个CQI子带的粒度均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报带宽中可能包括一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也可能包括两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还可能不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上报带宽中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对于上报带宽中不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情况,这里不作详细说明。换句话说,上述第一频域单元可能是一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也可能是两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例如可以是上报带宽中除首个频域单元和末个频域单元之外的频域单元。该第二频域单元均属于第一类频域单元。
在步骤42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在步骤420中,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该第一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是上文中所述的CSI上报配置。该CSI上报配置中可以携带IE csi-ReportingBand,以用于指示待上报CQI的频域单元。由于上文对于上报带宽的具体指示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430中,终端设备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进而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一频域单元可以不做划分,直接将该第一频域单元作为第二类频域单元。换句话说,终端设备可以仅对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以得到包含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由于第一频域单元在被选作待上报CQI的频域单元时,就已经确定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在确定PMI上报的频域单元时,由于未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故该PMI上报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也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将上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终端设备可以将每个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可以划分得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可选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保证划分得到的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在对第二频域单元进行划分之前确定第二粒度。
如前所述,第二粒度和第一粒度都分别可以通过所包含的RB个数来表征。可选地,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配置的第一粒度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第二粒度。
例如,该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例如记作N2,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例如记作N1,N1可以通过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确定。则N2=N1/R。例如,N1=8,R=2,则N2=4。
上述第一粒度例如可以是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例如,在CSI上报配置中的子带粒度(subband size)字段指示第一粒度。
此外,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相对应地,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指示信息可直接指示R的值。例如,当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R为2时,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R不为1。因此,该第二指示信息也就隐式指示了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指示信息也可以直接通过一个指示比特来指示R的值是否为2。例如,当该指示比特为“1”时,表示R为2;当该指示比特为“0”时,表示R为1。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指示比特确定该R值是否为1。这实际上也就隐式地指示了R的具体取值。
可选地,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为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与上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同一信令携带。该信令例如可以是高层信令,如RRC消息。
应理解,本申请对于指示R值是否为1以及R的具体取值的方法不作限定。例如,R值也可以有更多可选的取值。
在确定了第二粒度之后,终端设备便可以对每个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由于每个第二频域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其粒度都是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因此由第一粒度与R的比值所确定的值也就是第二粒度。故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也可以替换为,终端设备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在当前协议中,CQI上报的粒度(即,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为4的倍数。例如,第一粒度可以包括4个RB、8个RB或16个RB。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为1或2。因此第二粒度所包含的RB个数为偶数。此外,当前协议中所定义的导频密度最小为0.5。也就是说,每两个RB中都有一个RB上承载了参考信号。因此,在对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做划分后得到的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都可以保证是预配置的导频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是在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的情况下所执行的步骤。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为1,或者说,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相等,则终端设备不需要执行步骤430。本申请主要针对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的情况。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情况下,仅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而对该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先确定第一频域单元是否为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在该第一频域单元是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而仅对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
应理解,终端设备也可以不预先确定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是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就是说,不管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是否小于第一粒度,终端设备都可以对该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而仅对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
图6示出了将上报带宽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示出了上报带宽中包括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具体包括2个第一频域单元和N个第二频域单元。该2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均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故不对该2个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该2个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直接当成是第二类频域单元来处理。该上报带宽中除该两个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N个第二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均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因此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对该N个第二频域单元进行划分。图6示出了R为2的一例。即,第二粒度为第一粒度的1/2。该N个第二频域单元可以划分为2N个第三频域单元。即,将N个第二频域单元中的每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大小相同的两个第三频域单元。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均为第二粒度。因此,上述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可以划分为2N+2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并且,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一定是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应理解,图6仅为便于理解而示出,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由此可以看到,若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为NSB(NSB为正整数),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为R,则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数量N3(N3为正整数)可以是N3=(NSB-a)×R+a,a表示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a为正整数。若R为2,上式可以简化为:N3=2NSB-a。在步骤440中,网络设备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应理解,网络设备在步骤440中确定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具体过程与终端设备在步骤430中确定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双方都可以分别根据上报带宽确定PMI上报所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此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所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上报PMI,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和上文所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确定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对于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参考信号估计下行信道。终端设备可以对下行信道或下行信道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或,对下行信道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 decomposition,EVD),以确定与这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该预编码矩阵是基于第二类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而确定的,因此对于该第二类频域单元来说,是与信道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
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上报的具体过程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例如可以按照当前协议中定义的类型I(type I)码本、类型II(type II)码本以及当前标准进展中所采纳的双域压缩码本等定义的反馈方式来上报PMI。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详细说明。此外,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以及指示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终端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基于的码本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由于终端设备生成PMI和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该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事实上,当上报带宽的首个频域单元或末个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时,也可以按照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对该首个频域单元或末个频域单元不作划分。此情况下,该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将该第一频域单元直接作为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该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也为第一粒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下面结合图7上文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400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7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5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图7中示出的方法500可以包括步骤501至步骤510。下面结合附图对方法5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501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其中,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该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换句话说,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
在步骤502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步骤501至步骤502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10至步骤420。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503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由于上文已经结合具体的信令对于上报带宽的具体指示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504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其中,第一频域单元可以是指上报带宽中的首个频域单元和/或末个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报带宽的配置信令后,可以按照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来确定处于该上报带宽边缘的频域单元的粒度是否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这里所说的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例如可以包括该上报带宽中的首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和末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当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类频域单元所包含的RB个数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中所包含的RB个数时,可以认为该第一类频域单元是一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上报带宽中可能包括一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也可能包括两个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还可能不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上报带宽中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对于上报带宽中不包括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情况,可以按照预配置的第二粒度进行划分。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换句话说,上述第一频域单元可能是一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也可能是两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与上文方法400中所述的第一频域单元和第二频域单元对应,该上报带宽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每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
在步骤505中,终端设备将该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该上报带宽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对每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而对于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可以不对它做划分。换句话说,终端设备可以将该第一频域单元直接确定为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由于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能等于第二粒度,也可能大于或小于第二粒度。因此,由该第一频域单元直接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一定是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换句话说,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实际粒度并不一定为第二粒度。
与上文方法400中所述的第一频域单元和第三频域单元对应,该上报带宽经过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此外,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预定义的,如,协议预定义。此情况下,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固定值。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预配置的。此情况下,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变量。
若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之间的比值R由网络设备预配置,可选地,在步骤505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步骤506: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相对应地,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上文方法400中已经对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的具体过程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终端设备在确定了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第二粒度。可选地,在步骤505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粒度。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配置的第一粒度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例如记作N2,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例如记作N1,N1可以通过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确定。则N2=N1/R。例如,N1=8,R=2,则N2=4。
由于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之间的比值可以通过信令预先配置,则终端设备在执行步骤505对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其他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进行划分时,也可以直接根据预先配置的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将该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也就是说,步骤505中终端设备按照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该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替换为,终端设备按照预先配置的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将该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例如,当R=2时,可以直接将每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大小相同的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其中,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例如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如,RRC消息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如RRC消息,配置导频密度。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在上报带宽上接收参考信号,以进行信道测量。
然而,如前所述,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若对它做划分,划分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有可能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时,不对该第一类频域单元做划分,仍然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导频密度。也就是说,可以保证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而不会出现由于将不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成了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导致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小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可能。
事实上,终端设备也可以不判断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是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情况下,仍然对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由此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计算复杂度。此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执行上述步骤505,而不执行步骤504。
在步骤507中,终端设备发送PMI,该PMI用于指示与第一频域单元和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频域单元分别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相对应地,在步骤507中,网络设备接收该PMI。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步骤505中所确定的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分别进行信道测量。其中,第一频域单元也属于第二类频域单元,只是它的粒度有可能并不为第二粒度。但终端设备仍然可以基于在该第一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来确定PMI。换句话说,该PMI中可用于指示第一频域单元在内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应理解,终端设备基于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上报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例如可以按照当前协议中定义的类型I(type I)码本、类型II(type II)码本以及目前标准进展所采纳的双域压缩码本等定义的反馈方式来上报PMI。由于本申请的方案并不涉及终端设备生成PMI的具体过程,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详细说明。此外,本申请对于终端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以及指示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不作限定。
可选地,该PMI携带在CSI报告中。终端设备例如可以通过CSI报告将PMI上报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通过CSI报告上报PMI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网络设备在接收到PMI之后,该网络设备可以在步骤508中,根据PMI,确定第一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及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即,上述第三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换句话说,网络设备可以根据PMI确定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网络设备在确定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之前,可以先确定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
因此,该方法500还包括:
步骤509,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步骤510,网络设备将该上报带宽中除第一频域单元之外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由于网络设备执行步骤509和步骤510的具体过程与上文中终端设备执行步骤504和步骤505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中仅为示例,在步骤507和步骤508之间示出了步骤509和步骤510,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步骤509和步骤510也可以在步骤507之前执行,还可以在步骤507之前执行,只要在步骤508之前执行即可。
网络设备在确定了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之后,便可以根据PMI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与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与上述终端设备进行信道测量和上报的方法是相对应的。PMI上报基于的码本类型和反馈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约定,或者,由协议预定义。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基于相同的码本类型和反馈方式来生成PMI和解读PMI。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可以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频域单元做了划分之后导频密度就会减小,在有些情况下,即便第一频域单元划分成了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内的导频密度仍然可以保持为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图8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6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图8中示出的方法600可以包括步骤610至步骤640。下面结合附图对方法6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610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其中,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可以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在步骤62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步骤610和步骤620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10和步骤420。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630中,终端设备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在步骤640中,网络设备确定该上报带宽中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该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可能还存在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直接作为第四频域单元。
由于第二频域单元是完整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方法400的步骤430和步骤440中所述的方法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然而,与方法400、500所不同,在方法600中,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在确定第一频域单元满足某些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因此,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通过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频域单元做划分后,可以得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也可以按照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基于不同的划分方式,该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也可能不同。
若按照第二粒度来划分第一频域单元,所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且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第二粒度。换句话说,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并且,多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是互不相同的。
可以理解的是,若按照第二粒度来划分第一频域单元,当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时,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可以不做划分。该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直接当做第四频域单元。该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第二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粒度。
若按照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来划分第一频域单元,在第一频域单元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和第一粒度和第二粒度的比值确定的粒度是小于上述第二粒度的。此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可能都是小于第二粒度的。由此划分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个数N3可以满足:N3=NSB×R。
应理解,第三频域单元和第四频域单元均为第二类频域单元。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为便于区分,将由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记作第三频域单元,将由第一频域单元确定(包括划分得到的和未划分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记作第四频域单元。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第二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粒度。且当上报带宽中的第一频域单元经划分后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频域单元时,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并不一定是相同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上报带宽的边界与第一类频域单元的边界没有对齐时,上报带宽中的首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和末个第一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可能是不同的。这两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可能均大于第二粒度;也可能均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还可能一个大于第二粒度,另一个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因此,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粒度大于第二粒度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做划分,而对于粒度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的频域单元可以不做划分。
如前所述,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在确定第一频域单元满足某些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下文示例性地列举了一些预设条件。
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为:为该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需要说明的是,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与为上报带宽预配置的导频密度是相同的。因此,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也可以替换为,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或者,为上报带宽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也就是每个RB都承载了参考信号。无论对第一频域单元如何划分,都可以保持导频密度不变。
又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为: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
如前所述,若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任意值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划分都可以保持导频密度不变。
若导频密度小于1,当前协议中定义的导频密度为0.5。也就是说,每两个RB中总有一个RB承载有参考信号。此外,协议中目前定义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即上文中所述的CQI子带粒度)可以包含的RB数为4个、8个或16个。而粒度比R在不为1的情况下,R为2。由此可确定第二粒度包含的RB数可以为2个、4个或8个。也就是说,即便将第一频域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如果第一频域单元中包含的RB数是4的倍数,则无论是将该第一频域单元按照第二粒度来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还是将该第一频域单元平均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仍然是2的倍数。这也就可以保证每两个RB中总有一个RB承载有参考信号。即,可以保证导频密度为0.5不变。
相反,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不是4的倍数,那么在该第一频域单元被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所包含的RB数可能就不是2的倍数,也就不能保证到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0.5。
也就是说,在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可以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4的倍数。
换句话说,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不是4的倍数且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又例如,该预设条件为: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奇数。
如前所述,若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任意值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划分都可以保持导频密度不变。
若导频密度小于1时,当前协议中定义的导频密度为0.5。也就是说,每两个RB中总有一个RB承载有参考信号。如果该第一频域单元被配置为待上报CQI的频域单元,也就说明该第一频域单元中的导频密度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若该第一频域单元中包含的RB个数是奇数,则可以推断该第一频域单元中有奇数个RB中承载了参考信号,偶数个RB未承载参考信号,且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比未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多1。也就是说,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0.5。
而粒度比R在不为1的情况下,R为2。在此情况下,若将该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则必然有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含奇数个RB,该奇数个RB中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比未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多1,导频密度大于0.5;另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含偶数个RB,导频密度为0.5。因此无论怎样划分,都能够保证划分得到的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均分别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
举例来说,图9示出了第一频域单元中的导频密度大于0.5的一例。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7个RB,若要保证该7个RB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0.5,则该7个RB中有4个RB承载参考信号,3个RB未承载参考信号。且每两个RB中有一个RB承载参考信号。该7个RB可以划分为3个RB和4个RB,也可以划分为2个RB和5个RB,还可以划分为1个RB和6个RB。由图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划分,均可以保证划分得到的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0.5。
也就是说,在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可以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奇数。
换句话说,在导频密度小于1且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偶数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进一步地,上述两个预设条件可以结合使用。例如,在导频密度小于1,且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偶数但不是4的倍数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还例如,在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做划分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为: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个数为偶数。其中,该第二粒度是由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的粒度。
如前所述,若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任意值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划分都可以保持导频密度不变。
若导频密度小于1时,当前协议定义的导频密度为0.5。也就是说,每两个RB中总有一个RB承载有参考信号。如果该第一频域单元被配置为待上报CQI的频域单元,也就说明该第一频域单元中的导频密度是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若该第一频域单元中包含的RB个数是偶数,则可以推断该第一频域单元中每两个RB中有一个RB承载了参考信号,且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与未承载参考信号的RB个数相同。也就是说,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为0.5。
此外,协议中目前定义的第一类频域单元(即上文中所述的CQI子带粒度)可以包含的RB数为4个、8个或16个。而粒度比R在不为1的情况下,R为2。由此可确定第二粒度包含的RB数可以为2个、4个或8个。此情况下,即便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不是4的倍数,但若按照第二粒度将该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则划分得到的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均为偶数。当第二类频域单元中包含的RB数为偶数时,其导频密度仍然还是0.5。
也就是说,在导频密度小于1且根据第二粒度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可以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偶数。
此外,在根据第二粒度做划分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个数大于第二粒度。
可以理解,若根据第二粒度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个数小于或等于第二粒度的情况下,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可以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个数大于第二粒度的情况下对该第一频域单元进行划分,以得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由此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可以包括粒度为第二粒度的至少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和粒度小于第二粒度的至少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综上,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的预设条件可以是以下列举的多项中的一项:
a、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或
b、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或
c、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
应理解,上文中仅为理解,示例性地列举了一些预设条件,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例如,上述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大于第二粒度也可以作为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的预设条件。又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是: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的情况下,对该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
并且,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文列举的预设条件也可以结合使用。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为: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大于第二粒度,且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基于划分后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的原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更多可能的预设条件,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如前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进行划分,以得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并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进行划分,以得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在进行划分之前,可以先确定第二粒度。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第二粒度。上述第一粒度例如可以是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例如,在CSI上报配置中的子带粒度(subband size)字段指示第一粒度。
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相对应地,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由于上文方法400中对第二指示信息指示R值的具体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10示出了将上报带宽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示出的上报带宽中包括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该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具体包括2个第一频域单元和N个第二频域单元。该2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均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其他N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
为方便说明,假设第一粒度为8个RB,R为2,则第二粒度可以确定为4。图中位于上报带宽左端的第一频域单元包括5个RB,位于上报带宽右端的第一频域单元包括3个RB,图中虚线框示出了第二粒度。则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对位于上报带宽中的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第二粒度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则位于该上报带宽左端的第一频域单元可以划分为包含4个RB的第三频域单元和包含1个RB的第四频域单元;而位于该上报带宽右端的第一频域单元仅包含3个RB,小于第二粒度包含的RB数,因此可以不做划分。
通过上述划分,N+2个第一类频域单元被划分为了2N+3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2N+3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包括3个第四频域单元和2N个第三频域单元。该2N个第三频域单元中的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该3个第四频域单元中,1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另2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第二粒度。并且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均可以保证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
应理解,图10仅为便于理解而示出,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由此,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双方都可以分别根据上报带宽确定PMI上报所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此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所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上报PMI,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和上文所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确定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上文方法400中已经对终端设备上报PMI和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做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中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下面结合图11对上文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600做更详细地说明。
图11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700可以包括步骤701至步骤712。下面结合附图对该方法7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701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在步骤702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步骤701和步骤702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10至步骤420。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703中,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上报带宽。由于上文对于上报带宽的具体指示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在步骤704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其中,第一频域单元为上报带宽中的首个频域单元或末个频域单元,第一粒度是为第一类频域单元配置的粒度,第一类频域单元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频域单元。
应理解,步骤704的具体过程与上文方法500中步骤504的具体过程相同,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此外,上文方法500中对于第一频域单元的相关描述方法700中仍然可以适用,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705中,终端设备在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根据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对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如前所述,在有些情况下,即便第一频域单元划分成了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内的导频密度仍然可以保持为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例如,第一频域单元中有4个RB,导频密度为0.5,则若按照将该4个RB平均分成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2个RB。那么这两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仍然保持在0.5。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对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第二粒度。该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单元粒度。但可以理解的是,无论划分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是否为第二粒度,终端设备都可以基于划分得到的各第二类频域单元进行信道测量和PMI上报。
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进行划分。换句话说,由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是由该上报带宽中的全部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也可以是由上报带宽中的部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或者说,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可以确定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所确定的第二类频域单元可以对应于上文方法600中的第四频域单元。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下文中示例性地列举了一些预设条件。
例如,该预设条件是: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需要说明的是,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与为上报带宽预配置的导频密度是相同的。因此,为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可以替换为,为上报带宽预配置的导频密度,或者,预配置的导频密度。
可选地,步骤705具体包括:在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的情况下,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
换句话说,在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又例如,该预设条件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
可选地,步骤705具体包括: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的情况下,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
上文方法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无论导频密度是否小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不变的具体原因,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换句话说,在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不为4的倍数,则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又例如,该预设条件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奇数。
可选地,步骤705具体包括: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的情况下,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
上文方法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无论导频密度是否小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不变的具体原因,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换句话说,在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若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偶数,则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进一步地,上述预设条件可以结合使用。例如,在导频密度小于1的情况下,且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偶数但不是4的倍数的情况下,不对该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再例如,在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做划分的情况下,该预设条件是: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是偶数。
可选地,步骤705具体包括: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偶数的情况下,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该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第二粒度由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上文方法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无论导频密度是否小于1,在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不变的具体原因,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上文方法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了每一项预设条件,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预设规则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还应理解,上文所列举的第一粒度、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的具体数值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第一粒度、第二粒度包含的RB个数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文列举的预设条件也可以结合使用。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为:在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大于第二粒度,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且导频密度小于1。为了简洁,这里不一一列举。
可选地,步骤705具体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二粒度和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由此而划分得到的多个第类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步骤706,终端设备将上报带宽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事实上,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步骤705和步骤706,本实施例中仅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将其拆分成了两个步骤。终端设备对上报带宽中的第一类频域单元进行划分的过程是终端设备的内部实现过程,本申请对于步骤705和步骤706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将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具体过程中在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3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步骤707,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相应地,在步骤707中,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
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的具体方法在上文方法400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708中,终端设备发送PMI,该PMI用于指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相应地,在步骤708中,网络设备接收该PMI。
具体地,该PMI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中每个第三频域单元和每个第四频域单元分别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应理解,终端设备确定和发送PMI的具体过程中在上文方法500的步骤507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709中,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与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分别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网络设备在接收到PMI之后,该网络设备可以在步骤709中,根据PMI确定与每个第三频域单元和每个第四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换句话说,网络设备可以根据PMI确定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网络设备在确定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之前,可以先确定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
因此,该方法700还包括:
步骤710,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
步骤711,网络设备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第三频域单元和一个第四频域单元。
步骤712,网络设备将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由于网络设备执行步骤710和步骤712的具体过程与上文中终端设备执行步骤704至步骤706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中仅为示例,在步骤708和步骤709之间示出了步骤710至步骤712,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步骤710至步骤712也可以在步骤708之前执行,还可以在步骤702之前执行,只要在步骤709之前执行即可。
网络设备在确定了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粒度之后,便可以根据PMI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与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与上述终端设备进行信道测量和上报的方法是相对应的。PMI上报基于的码本类型和反馈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约定,或者,由协议预定义。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基于相同的码本类型和反馈方式来生成PMI和解读PMI。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可以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图12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8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800可以包括步骤810至840。下面结合附图对方法8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810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其中,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可以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一粒度。该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在步骤82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步骤810和步骤820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10和步骤420。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830中,终端设备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相对应地,在步骤840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该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具体地,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并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三频域单元。
如前所述,当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大于第二粒度时,可以将该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若按照第二粒度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由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粒度为第二粒度的频域单元和至少一个粒度小于第二粒度的频域单元。换句话说,该多个第四单元中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对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由于该上报带宽中的第一频域单元并不一定都是大于第二粒度的,终端设备可以从上报带宽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确定粒度大于第二粒度的第一频域单元,并根据第二粒度对其做划分。
其中,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可以由第一粒度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粒度。
若要根据第二粒度划分第一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确定第二粒度。第二粒度具体可以由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以及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确定。
上文方法600和方法700中已经对根据第二粒度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具体方法以及确定第二粒度的具体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在确定第一频域单元满足某些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
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是以下列举的多项中的一项:
a、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或
b、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4的倍数;或
c、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奇数;或
d、第一频域单元包含的RB数为偶数。
在上文方法600和700中已经对每一项预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终端设备在确定了PMI上报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可以基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PMI反馈。网络设备在确定了PMI上报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确定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上文方法400中已经对终端设备上报PMI和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做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根据预先定义的第二粒度将第一频域单元划分为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通过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减小PMI上报的频域粒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更小粒度的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以获得精准的PMI反馈。此外,对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可以保证划分后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有利于终端设备获得更加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
图13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900包括步骤910至940。下面结合附图对方法900做详细说明。
在步骤910中,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该上报带宽包括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
具体地,该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其中,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也可以等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在步骤92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报带宽。相对应地,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步骤910和步骤920的具体说明可以参看上文方法400中的步骤410和步骤420。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步骤930中,在上报带宽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个数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终端设备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
相对应地,在步骤940中,在上报带宽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个数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
也就是说,在上报带宽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个数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可以不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该上报带宽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均可直接作为第四频域单元。每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小于第二粒度,也可以等于第二粒度,还可以大于第二粒度。各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可以互不相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仅对上报带宽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以得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每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第二粒度。
可选地,该预设门限为上报带宽中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最大值。
作为一个实施例,该预设门限为19。在上报带宽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个数为19时,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确定上报带宽中PMI上报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该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
也就是说,在上报带宽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最大个数为19。当上报带宽中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个数为19时,该19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含的2个第一频域单元(即,上报带宽中的首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和末个第一类频域单元)均可以不作划分。该2个第一频域单元可直接作为2个第四频域单元。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对该19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的17个第二频域单元做划分,得到34个第三频域单元。由此,该19个第一类频域单元经划分后可得到36个第二类频域单元。
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类频域单元不作划分,可以减小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个数。在某些码本反馈方式中,如双域压缩的码本反馈方式,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信道测量结果上报被选择的频域向量。频域向量的长度与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个数相关。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NSB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的乘积小于或等于13时,即,NSB×R≤13时,实际配置的第二类频域单元数量为N3=NSB×R;当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NSB和第一粒度与第二粒度的比值R的乘积大于13时,即,NSB×R>13时,实际配置的第二类频域单元数量为N3为2、3、5的幂次方的乘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例如补零或者裁剪等方式将实际处理的频域维度数量变成2α3β5γ。其中,α、β、γ为任意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例如,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数量N3为36时,可以选择长度为36的频域向量;又例如,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数量N3为38时,可以选择长度为40的频域向量。也就是说,频域向量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个数。
也就是说,如果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则N3的取值范围为{1,2,3,4,5,6,7,8,9,10,11,12,13,15,16,18,20,24,25,27,30,32,36,40};如果对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则N3的取值范围为{1,2,3,4,5,6,7,8,9,10,11,12,13,15,16,18,20,24,25,27,30,32,36}。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可以预先保存码本以便根据信道测量结果上报被选择的频域向量。可以看到,如果将对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可以减小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数量,有利于减小频域向量的长度,在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数量达到预设门限时,可以减少频域向量长度的可选取值,可以减小预存码本带来的存储空间。仍以上文示例来说明,当上报带宽中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个数达到预设门限,划分所得到的第二类频域单元的总个数为36,则终端设备就没有必要多存一个维度为40*40的矩阵,从而可以节省存储空间。这对于网络设备也同样存在节省存储空间的效果。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预先保存的码本恢复各个第二类频域单元的预编码矩阵。若能够少存一个矩阵,也就能够节省一部分存储空间。同时,由于没有对第一频域单元做划分,也不会导致该第一频域单元的导频密度发生变化。
应理解,上文列举的预设门限以及上报带宽中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最大个数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预设门限以及上报带宽中能够包含的第一类频域单元的最大个数的具体取值并不做限定。
终端设备在确定了PMI上报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可以基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PMI反馈。网络设备在确定了PMI上报基于的第二类频域单元之后,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确定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上文方法400中已经对终端设备上报PMI和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做了说明,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单独处理。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处于上报带宽边缘的第一频域单元不作划分,以保证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预配置的导频密度,从而可以有利于终端设备在每个第二类频域单元上进行信道测量时都获得精准的PMI反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PMI反馈确定与各第二类频域单元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用于数据传输。因此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性能。同时,对应有些码本反馈方式来说,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结合图5至图13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下,结合图14至图16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4所示,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100和处理单元12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应理解,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当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为多个时,该多个芯片可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具体地,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400、方法500、方法600、方法700、方法800或方法900中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400、图7中的方法500、图8中的方法600、图11中的方法700、图12中的方法800或图13中的方法900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的方法400、图7中的方法500、图8中的方法600、图11中的方法700、图12中的方法800或图13中的方法9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4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2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3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7中的方法5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02、步骤506和步骤57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03至步骤505。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8中的方法6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2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3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1中的方法7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02、步骤707和步骤708,该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03至步骤706。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2中的方法8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800中的步骤820,该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800中的步骤83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3中的方法9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900中的步骤920,该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900中的步骤93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终端设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通信单元1100可对应于图15中示出的终端设备2000中的收发器2020,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200可对应于图15中示出的终端设备2000中的处理器2010。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通信单元1100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应理解,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当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为多个时,该多个芯片可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操作。
具体地,该通信装置1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400、方法500、方法600、方法700、方法800或方法900中的网络设备,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400、图7中的方法500、图8中的方法600、图11中的方法700、图12中的方法800或图13中的方法900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的方法400、图7中的方法500、图8中的方法600、图11中的方法700、图12中的方法800或图13中的方法900的相应流程。
其中,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5中的方法4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2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400中的步骤410和步骤44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7中的方法5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02、步骤506和步骤507,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500中的步骤501、步骤508至步骤51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8中的方法6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20,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600中的步骤610和步骤64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1中的方法7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02、步骤707和步骤708,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700中的步骤701、步骤709至步骤712。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2中的方法8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800中的步骤820,该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800中的步骤810和步骤84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通信装置1000用于执行图13中的方法900时,通信单元1100可用于执行方法900中的步骤920,该处理单元1200可用于执行方法900中的步骤910和步骤940。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网络设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通信单元为可对应于图16中示出的网络设备3000中的收发器3100,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处理单元1200可对应于图16中示出的网络设备3000中的处理器3200。
还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000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该通信装置1000中的通信单元1100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2000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2000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如图所示,该终端设备2000包括处理器2010和收发器2020。可选地,该终端设备2000还包括存储器2030。其中,处理器2010、收发器2020和存储器2030之间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20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2010用于从该存储器2030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2020收发信号。可选地,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天线2040,用于将收发器2020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上述处理器2010可以和存储器2030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2010用于执行存储器203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203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2010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2010。该处理器2010可以与图14中的处理单元对应。
上述收发器2020可以与图14中的通信单元对应,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器2020可以包括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和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其中,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用于发射信号。
应理解,图15所示的终端设备2000能够实现图5、图7、图8、图11、图12或图1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终端设备20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处理器201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202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或从网络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电源2050,用于给终端设备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2060、显示单元2070、音频电路2080、摄像头2090和传感器2100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2082、麦克风2084等。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可以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3000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如图所示,该基站3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3100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BU)(也可称为分布式单元(DU))3200。所述RRU 3100可以称为收发单元,与图14中的通信单元1100对应。可选地,该收发单元3100还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3101和射频单元3102。可选地,收发单元31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可以对应于接收器(或称接收机、接收电路),发送单元可以对应于发射器(或称发射机、发射电路)。所述RRU 3100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所述BBU 3200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 3100与BBU 3200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 3200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以与图14中的处理单元1200对应,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例如,生成上述第一指示信息等。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BBU 3200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 3200还包括存储器3201和处理器3202。所述存储器3201用以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320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所述存储器3201和处理器320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应理解,图16所示的基站3000能够实现图5、图7、图8、图11、图12或图1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络设备的各个过程。基站30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上述BBU 320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网络设备内部实现的动作,而RRU 3100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或从终端设备接收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图16所示出的基站3000仅为网络设备的一种可能的架构,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可适用于其他架构的网络设备。例如,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DU等。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的具体架构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应理解,上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例如,该处理装置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5、图7、图8、图11、图12或图13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图5、图7、图8、图11、图12或图13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c,SSD))等。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和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步骤,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步骤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所述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所述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8.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所述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所述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所述上报带宽。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所述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所述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2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模块,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上报带宽,所述上报带宽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类频域单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预配置的第一粒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的粒度为所述第一粒度,所述第一粒度是为信道质量指示CQI上报预配置的频域粒度;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上报带宽中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上报所基于的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类频域单元包括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多个第三频域单元以及由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确定的多个第四频域单元;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一频域单元满足预设条件,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所述多个第三频域单元的粒度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粒度,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至少有一个第四频域单元的粒度小于所述第二粒度;所述第二粒度是为PMI上报预先确定的频域粒度,且所述第二粒度小于所述第一粒度;
所述预设条件为:为所述第一频域单元预配置的导频密度大于或等于1。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四频域单元中的至少部分第四频域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粒度对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一频域单元划分得到的。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配置所述上报带宽。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粒度包含的资源块RB个数N2=N1/R,N1表示预配置的第一粒度包含的RB个数,R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N1和N2均为正整数。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模块,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粒度与所述第二粒度的比值R不为1。
3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40080.0A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756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0080.0A CN111756420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210038014.7A CN114465648A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011370286.4A CN112671442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20779237.5A EP3952126A4 (en) 2019-03-27 2020-03-25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PCT/CN2020/081188 WO2020192702A1 (zh) 2019-03-27 2020-03-25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7/486,536 US20220014251A1 (en) 2019-03-27 2021-09-27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0080.0A CN111756420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8014.7A Division CN114465648A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011370286.4A Division CN112671442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6420A CN111756420A (zh) 2020-10-09
CN111756420B true CN111756420B (zh) 2023-10-20

Family

ID=7260959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8014.7A Pending CN114465648A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1910240080.0A Active CN111756420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202011370286.4A Active CN112671442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8014.7A Pending CN114465648A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0286.4A Active CN112671442B (zh) 2019-03-27 2019-03-27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14251A1 (zh)
EP (1) EP3952126A4 (zh)
CN (3) CN114465648A (zh)
WO (1) WO20201927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0940A1 (en) * 2019-01-23 2020-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qi reporting with pmi frequency domain units
WO2022082481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码本发送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8337A (zh) * 2012-04-20 2012-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si上报控制方法、csi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3168442A (zh) * 2010-08-16 2013-06-1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391312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09958B (en) * 2013-01-18 2016-02-03 Broadcom Corp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controlling feedbck about channel conditions
WO2018111809A1 (en) * 2016-12-13 2018-06-21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generation node-b (gnb)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pre-coding
CN109041231B (zh) * 2018-01-12 2019-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0150940A1 (en) * 2019-01-23 2020-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qi reporting with pmi frequency domain units
CN114928386A (zh) * 2019-03-30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报终端设备能力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8442A (zh) * 2010-08-16 2013-06-1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638337A (zh) * 2012-04-20 2012-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si上报控制方法、csi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9391312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ediaTek Inc..R1-1903223,CSI Enhancement for MU-MIMO.《3GPP TSG RAN WG1 #96》.2019,(tsgr1_96),第1-6页. *
Qualcomm Incorporated.R1-1903042,CSI Enhancement for MU-MIMO Support.《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6》.2019,第1-7节,图1-图13. *
ZTE.R1-1903343,CSI Enhancement for MU-MIMO Support.《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6》.2019,(tsgr1_96),第1-4节,图1-图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2126A4 (en) 2022-07-27
CN114465648A (zh) 2022-05-10
CN112671442A (zh) 2021-04-16
CN111756420A (zh) 2020-10-09
US20220014251A1 (en) 2022-01-13
EP3952126A1 (en) 2022-02-09
WO2020192702A1 (zh) 2020-10-01
CN112671442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3705B2 (ja) 端末デバイスの能力を報告する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1239950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ban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S11736170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1385042B (zh) 干扰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0511411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ban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1817798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017175A1 (en)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201722B (zh) 用于子带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频域省略的方法和装置
US20210320771A1 (en) Method for obtaining downlink channel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US2022001425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WO2019153259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US20200260312A1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CN111279651B (zh) 一种用户设备和接入设备
CN110504999B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97003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67862A1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WO2021223084A1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上行参考信号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