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3933B -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3933B
CN111753933B CN201910244017.4A CN201910244017A CN111753933B CN 111753933 B CN111753933 B CN 111753933B CN 201910244017 A CN201910244017 A CN 201910244017A CN 111753933 B CN111753933 B CN 1117539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rfid tag
characteristic valu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0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3933A (zh
Inventor
魏厚武
吴欣延
夏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rysto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rysto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rysto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rysto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40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3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3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3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3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3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2Physical layout of the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接收激活信号,判断是否已执行灭活指令,若不是,则获取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是否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若是,则从存储单元中读取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若不是,则执行灭活指令。本发明还提供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具有检测出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源RFID标签主要由天线以及芯片组成,每一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无源RFID标签作用是附着在目标对象例如商品上用于标识目标对象。无源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是:无源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区域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从芯片中读取出数据发送给读写器或者接收读写器发送的数据写入芯片中。
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例如商品防伪的应用场景上,无源RFID标签附着在目标对象后不可转移至其他目标对象,否则会破坏无源RFID标签使其不能工作,另外无源RFID芯片增加了加密功能,保证无源RFID标签与读写器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及RFID芯片内数据的不可复制性。
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回收破损无源RFID标签,将剥离破损RFID标签的芯片重新绑定转移至一个未绑定芯片的伪造无源RFID标签上,然后将伪造无源RFID标签附着在假冒伪劣商品上,达到假冒正品商品的目的。以至于无法达到商品防伪的目的,给使用无源RFID标签的商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计算机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包括接收激活信号,判断是否已执行灭活指令,若不是,则获取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是否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若是,则从存储单元中读取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若不是,则执行灭活指令。
由上述可见,本方案通过将获取的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进行比较,若一致,则表示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被转移,达到检测出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的目的,并且,先通过判断出是否已执行灭活指令,若已执行灭活指令,则表示芯片已经被检测转移,锁死芯片例如锁定芯片内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达到防止多次重复绑定芯片直至碰撞出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一致的物理特征值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的方案是,接收激活信号前,执行:接收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获取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灭活指令参数是否启用,若是,则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发送至存储单元。
可见,无源RFID标签附着在标识对象上时,对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进行初始化操作,即给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设置灭活指令参数,获取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附着在目标对象时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以便于后续对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方案是,若灭活指令没有启用,则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和RFID标签唯一的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读写器,读写器将接收到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
可见,若配置在无源RFID芯片中的灭活指令无法启用,则可以通过读写器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方案是,若没有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则将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读写器,读写器将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数据库判断是否记录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若是,则向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
可见,对无源RFID的芯片进行防转移检测过程中,若判断出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则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被检测出被转移无法通过自身配置的指令参数来停止工作,此时,需要通过读写器将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数据库先根据该无源RFID标签的电子编码信息判断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已经被标记转移,若数据库判断出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已经被标记转移,则向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这样,读写器接收到错误信息后,可以通过远程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将错误信息显示出来,提醒工作人员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被标记转移,该无源RFID标签附着的目标对象是假冒伪劣产品,达到有效检测出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的目的。
进一步的方案是,若数据库判断没有记录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则根据电子编码读取出电子编码信息所对应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若是,则向读写器发送正确信息。
可见,数据库中没有记录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就在数据库中根据无源RFID标签的电子编码读取出电子编码信息所对应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数据库通过判断物理特征值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来检测出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向读写器发送正确信息,读写器接收到正确信息后,可以通过远程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将正确信息显示出来,提醒工作人员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被标记转移,该无源RFID标签附着的目标对象是正品商品。
进一步的方案是,若数据库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不一致,则向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并生成电子编码信息读取出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并记录。
可见,数据库判断出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不一致,则表示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被标记转移,向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这样,读写器接收到错误信息后,可以通过远程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将错误信息显示出来,提醒工作人员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被标记转移。并且,数据库生成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并记录,这样,就可以在数据库存储该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被标记转移的信息。
进一步的方案是,物理特征值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I/O状态值信息、电阻值信息、电容值信息、电感值信息。
可见,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中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可以是I/O状态值信息、电阻值信息、电容值信息、电感值信息。
进一步的方案是,存储单元包括OTP存储单元。
可见,通过OTP存储单元的一次性可编程的特征,使得存储在OTP存储单元的数据不可被更改或清除。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还提供的计算机装置还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三目的,本发明还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无源RFID标签的切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无源RFID标签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芯片的底面视角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导体单元为金属片时未绑定芯片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导体单元为金属片时绑定芯片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导体单元为电阻和金属片时未绑定芯片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导体单元为电感和金属片时未绑定芯片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中导体单元为电容和金属片时未绑定芯片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本发明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应用在能获取物理特征值信息的终端设备上,典型的应用在RFID标签等终端设备上。本发明的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上述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具有数据存储功能的各种存储介质,如FLAASH、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
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RFID标签为无源RFID标签。参见图1和图2,RFID标签由下至上设有粘附材料1、基材2、天线20以及芯片10,其中,粘附材料1粘附于基材2的底面,天线20蚀刻在基材2上,芯片10通过绑定设备被绑定在基材2上,芯片10与天线20电连接。芯片10通过天线20接收读写器发送的射频信号,芯片10通过天线20接收读写器发送的数据,芯片10还通过天线20向读写器发送数据。优选的,基材2上还设有导体单元30,导体单元30分别与天线20以及芯片10电连接。
芯片10包括逻辑控制单元11、电源管理单元12、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存储单元16、感知检测单元18以及感知引脚组19,其中,电源管理单元12接收到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发出的电压后,分别向逻辑控制单元11、存储单元16、感知检测单元18以及感知引脚组19供电,逻辑控制单元11分别与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存储单元16、感知检测单元18电连接,感知检测单元18与感知引脚组19电连接。优选的,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与天线20电连接,感知引脚组19与导体单元30电连接。
逻辑控制单元11用于将存储单元16的数据读取出来发送给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接收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发送的数据后将数据发送到存储单元16存储,接收感知检测单元18发送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后进行判断芯片10是否被转移,若确认芯片10被转移则执行灭活指令。
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用于接收天线20发送过来的射频信号向电源管理单元12输出电压,接收天线20发送的数据后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接收逻辑控制单元11发送的数据后发送给天线20。
电源管理单元12用于接收到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输出的电压后,分别向逻辑控制单元11、存储单元16、感知检测单元18以及感知引脚组19供电。
存储单元16用于接收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发送的数据后进行存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存储单元16是OTP存储单元,通过OTP存储单元的一次性可编程的特征,使得存储在OTP存储单元的数据不可被更改或清除。
感知引脚组19用于将电流导出给导体单元30后,接收导体单元30导入的电流。
感知检测单元18用于通过感知引脚组19检测出物理特征值信息后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
具体地,如图3所示,感知引脚组19设置在芯片10的底面,感知引脚组19包括感知引脚SP1、感知引脚SP2、感知引脚SP3、感知引脚SP4、感知引脚SP5以及感知引脚SP6,其中,感知引脚SP1、感知引脚SP2、感知引脚SP3、感知引脚SP4、感知引脚SP5以及感知引脚SP6分别在芯片10的底面沿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间隙分布。本实施例中,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SP1导入电流给导体单元30,芯片10再通过感知引脚SP2、感知引脚SP3、感知引脚SP4、感知引脚SP5、以及感知引脚SP6分别接收导体单元30导出的电流。优选的,芯片10底面还设有引脚RFI和引脚RFO,引脚RFI和引脚RFO分别和射频感应及通讯单元14电连接,引脚RFI和引脚RFO还分别与天线20电连接,可见,芯片10通过引脚RFI和引脚RFO实现接收天线20发送的射频信号以及实现与天线20之间的数据交互。
当导体单元30为蚀刻在基材2的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3、金属片24、金属片25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为感知引脚组19的I/O状态值。如图4所示,基材2上蚀刻有天线20、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3、金属片24以及金属片25,其中,金属片21、金属片22分别与天线20电连接,金属片24以及金属片25分别与金属片23电连接。
这样,在芯片10在初次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绑定设备将芯片10绑定在基材2上,如图5所示,可见,引脚RFI与金属片21电连接,引脚RFO与金属片22电连接,感应引脚SP1和感应引脚SP5分别和金属片23电连接,感应引脚SP2和金属片24电连接,感知引脚SP3、感知引脚SP4以及感知引脚SP6断路。芯片10被激活获取能量后,芯片10通过感应引脚SP1向金属片23导入电流,芯片10通过感应引脚SP5接收金属片23导入的电流、通过感应引擎SP2接收金属片24导出的电流。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通过检测感知引脚组19内各个感知引脚的是否有电流变化生成I/O状态值。例如,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出感知引脚SP1的I/O状态值为1、检测出感知引脚S2的I/O状态值为1、检测出感知引脚S3的I/O状态值为0、检测出感知引脚S4的I/O状态值为0、检测出感知引脚S5的I/O状态值为1、检测出感知引脚S6的I/O状态值为0,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将得到的物理特征值即I/O状态值为110010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逻辑控制单元11将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标记为初始物理特征值并存储在存储单元16中。
芯片10从初次进行生产加工绑定的RFID标签的基材2上被剥离,重新绑定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时,由于绑定装置在将芯片10绑定的基材2上的过程中存在定位误差,将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3、金属片24、以及金属片25蚀刻在基材上存在蚀刻误差,且蚀刻误差在10um级别,即使是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也蚀刻有与导体单元30相同的伪造导体单元,伪造导体单元与感知引脚组19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和芯片10在初次加工过程中导体单元30与感知引脚组19之间的初始电连状态也会存在差异,即感知引脚组19中至少有一个感知引脚与伪造导体单元的电连接状态会发生改变。例如,芯片10被绑定装置重新绑定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时,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蚀刻有与导体单元30相同的伪造导体单元,即伪造导体单元为蚀刻在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的金属片23、金属片24、金属片25,其中,金属片24以及金属片25分别与金属片23电连接,会出现感知引脚SP1与金属片23电连接,感知引脚SP2与金属片24电连接,感知引脚SP3断路,感知引脚SP4与金属片25电连接,感知引脚SP5断路,感知引脚SP6断路,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感知引脚组19的物理特征值即I/O状态值为110100,并将检测到的物理值特征值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逻辑控制单元11再根据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与在芯片10在初次生产加工过程中检测到的初始物理特征值进行对比来判断芯片10是否被转移。
当导体单元30为印刷在基材2上的电阻40和蚀刻在基材2上的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7和金属片28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是电阻40的电阻值。如图6所示,基材2上蚀刻有天线20、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7、金属片28以及电阻40,其中,金属片21、金属片22分别与天线20电连接,金属片27与电阻40的第一端电连接,金属片28与电阻40的第二端电连接。这样,在初次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绑定设备将芯片10绑定在基材2上,可使得引脚RFI与金属片21电连接,引脚RFO与金属片22电连接,感知引脚SP1与金属片27电连接,感知引脚SP2与金属片28电连接。芯片10被激活获取能量后,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SP1向金属片27导入电流,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28接收金属片导28导出的电流,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可以检测到芯片10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电阻40的物理特征值即电阻值,并将电阻值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
优选的,参见图7,导体单元30可以是印刷在基材2上的电感41和蚀刻在基材2上的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7和金属片28,即将图6中导体单元30内的电阻40替换成电感41,此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是电感41的电感值。其中,金属片27与电感41的第一端电连接,金属片28与电感41的第二端电连接,金属片20和金属片21分别与天线20电连接。芯片10被激活获取能量后,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SP1向金属片27导入电流,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28接收金属片导28导出的电流,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可以检测到芯片10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电感41的物理特征值即电感值,并将物理特征值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
可选的,参见图8,导体单元30可以是印刷在基材2上的电容42和蚀刻在基材2上的金属片21、金属片22、金属片27和金属片28,即将图6中导体单元30内的电阻40替换成电容42,此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是电容42的电容值。其中,金属片27与电容42的第一端电连接,金属片28与电容42的第二端电连接,金属片20和金属片21分别与天线20电连接。芯片10被激活获取能量后,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SP1向金属片27导入电流,芯片10通过感知引脚28接收金属片导28导出的电流,这样,感知检测单元18可以检测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电容42的物理特征值即电容值,并将物理特征值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
由于不同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将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印刷在基材2上的过程会存在印刷误差,使得电阻40的电阻值或者电感41的电感值或者电容42的电容值在芯片10不同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存在差异。使得芯片10从初次进行生产加工绑定的RFID标签的基材上被剥离,重新绑定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的物理特征值与芯片10进行初次生产加工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之间存在差异。这样,通过感知检测单元18将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11,逻辑控制单元11能够根据接收到的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的物理特征值与芯片10初次生产加工中检测到的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的初始物理特征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出芯片10是否被转移。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高精度的设备检测出初次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电阻40的初始电阻值或电感41的初始电感值或电容42的初始电感值并完全还原印刷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使得转移芯片10后,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电阻值或电容值或电感值与初次生产加工时感知检测单元18检测到的初始电阻值或初始电容值或初始电感值相同,导致逻辑控制单元11无法识别出芯片10是否被转移,但是由于使用高精度的设备检测出初次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电阻40的初始电阻值或电感41的初始电感值或电容42的初始电感值,并将检测到电阻40的初始电阻值或电感41的初始电感值或电容42的初始电感值完全还原印刷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上这一过程十分耗费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超过了使用伪造RFID标签获得的利益,所以导体单元30内设有电阻40或电感41或电容42时,本实施例也能够起到检测出芯片是否被转移的作用。
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检测单元对无源RFID标签进行生产加工过程的物理特征值进行检测,由于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被剥离后,重新绑定到伪造无源RFID标签上会存在工艺误差从而导致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物理特征值会发生改变,这样,逻辑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接收到检测单元发送物理特征值判断出芯片是否被转移。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终端设备是RFID标签。参见图9,下面介绍本实施例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首先执行步骤S1,接收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获取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其中,由于本实施例的RFID标签是符合EPC Class GEN2协议的RFID标签,根据EPCClass GEN2协议,灭活指令参数为RFID标签公知的指令参数,RFID标签执行灭活指令后,RFID标签进入灭活状态,不会产生调制信号以激活调频场,从而永远失效。可见,将RFID标签附着在商品上时,先对RFID标签进行初始化即先给RFID标签进行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并通过读写器给RFID标签发送射频信号,使得RFID标签激活后获取能量通过感知检测单元检测出RFID标签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并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发送给逻辑控制单元,这样,就获取到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其中,物理特征值信息包括一下至少一项:I/O状态值信息、电阻值信息、电容值信息、电感值信息。
接着,执行步骤S2,判断灭活指令参数是否启动。可见,给RFID标签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后,还要进行判断能否启动灭活指令参数,若能启动灭活指令参数,则执行步骤S3,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发送至存储单元。可见,给RFID标签的芯片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后,RFID标签的芯片能够启用灭活指令参数,则表示当RFID标签的芯片检测出芯片被转移后,能够执行灭活指令来禁止芯片工作。这样,将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后,就完成了RFID标签附着在商品上的初始化过程。
若不能启动灭活指令参数,则执行步骤S11,从存储单元读取唯一电子编码信息,将初始物理参数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读写器,读写器接收到初始物理特征值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其中,存储单元存储有电子编码信息,电子编码信息是RFID标签的唯一的电子编码即电子编码信息是RFID标签的唯一身份标识码,数据库是第三方服务器的数据库。可见,给RFID标签的芯片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后,RFID标签的芯片不能够启用灭活指令参数,则表示当RFID标签检测出芯片被转移后,不能够执行灭活指令来禁止芯片工作。通过读写器将电子编码信息和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发送至数据库进行存储,以便后续通过数据库来识别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
然后,执行步骤S4,接收激活信号。可见,RFID标签进入到读写器的发送射频信号范围后,可以接收到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从而获取能量。
接着,执行步骤S5,判断是否已执行灭活指令。若没有执行灭活指令,则执行步骤S6,获取物理特征值信息物理。可见,若检测到RFID标签已执行灭活指令,则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已经被转移,这样,还可以继续进行芯片的自锁死例如将芯片内的存储单元的数据地址锁定,避免多次将芯片绑定到伪造标签上碰撞出与初始物理特征值相同的物理特征值。若检测到RFID标签没有执行灭活指令,则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需进一步的检测是否被转移,则需要获取当前RFID标签的物理特征值。
然后,执行步骤S7,判断是否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可见,若RFID标签的芯片已经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则表示RFID标签若检测出芯片被转移后,能够执行灭活指令。
若没有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则执行步骤S12,将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读写器,读写器将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可见,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要通过第三方数据库来进行判断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发生转移,通过读写器将接收到的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其中,数据库存储有电子编码信息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对应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
接着,执行步骤S13,判断数据库是否记录有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若不是,则执行步骤S14,数据库根据电子编码信息读取出电子信息所对应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可见,数据库没有记录有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则表示该电子编码信息对应的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被数据库标记转移。
若数据库记录有电子编码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表示该电子编码信息对应的RFID标签的芯片被数据库标记转移了,则执行步骤S17,数据库向读写器发出错误信息。可见,电子编码信息对应的RFID标签的芯片被数据库标记转移后,数据库就将该RFID标签的芯片锁定,避免多次将芯片绑定到伪造标签上碰撞出与初始物理特征值相同的物理特征值。这样,读写器接收到错误信息后可以通过远程终端例如手机或者电脑将错误信息显示出来,提醒工作人员该RFID标签的芯片被转移,该RFID标签附着的商品是伪劣商品。
然后,执行步骤S15,数据库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是否一致。若是,则执行步骤S16,数据库向读写器发出正确信息。可见,数据库判断出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一致,则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被转移,数据库向读写器发出正确信息,这样,读写器接收到正确信息后可以通过远程终端例如手机或者电脑将正确信息显示出来,提示工作人员该RFID标签芯片没有被转移,RFID标签附着的商品是正品。
若数据库判断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不一致,表示该RFID标签的芯片被转移了,导致物理特征值信息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不一致,则执行步骤S17,数据库向读写器发出错误信息。优选的,数据库向读写器发出错误信息后,还执行:生成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并记录。这样,在数据库中生成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并记录即在数据库中将该RFID标签标记为芯片已转移状态。
执行步骤S7后,若已接收到配置灭活指令参数,则执行步骤S8,从存储单元中读取初始物理特征值。其中,存储单元存储有RFID标签初始化时的初始物理特征值。
最后,执行步骤S9,判断物理特征值是否与初始物理特征值是否一致。若是,则执行步骤S10,执行灭活指令。这样,若判断出物理特征值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不一致,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被转移,该RFID标签附着的商品为伪劣商品。若物理特征值与初始物理特征值一致,则表示RFID标签的芯片没有被转移,该RFID标签附着的商品为正品商品。
由上述可见,本实施例可以通过RFID标签自身检测出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库检测出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被转移,并且RFID标签自身检测出RFID标签的芯片被转移后可以通过执行灭活指令来进行禁止RFID标签工作,第三方数据库检测出RFID标签的芯片被转移,可以通过向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来告知该RFID标签为伪劣RFID标签,禁止读写器与伪劣RFID标签之间的数据交互,第三方数据库还将该伪劣RFID标签的芯片标记为被转移状态并记录。
计算机装置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装置包括有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例如用于实现上述信息处理方法的计算机处理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例如,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本发明的各个模块。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计算机程序在终端设备中的执行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存储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图仅仅是终端设备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本发明所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处理器是终端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设备的各个部分。
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处理器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实现终端设备的各种功能。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终端设备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其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做出的非实质性修改,也均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由下至上设有粘附材料、基材、天线以及芯片,所述基材上设有导体单元,所述导体单元分别与所述天线以及所述芯片电连接,所述芯片包括感知引脚组,所述感知引脚组与所述导体单元电连接,所述感知引脚组包括多个感知引脚,所述导体单元包括蚀刻在所述基材上的金属片,且所述导体单元还包括电阻、电感或者电容;
该方法包括:
接收激活信号,判断是否已执行灭活指令,若已执行灭活指令,则锁定芯片内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若没有执行灭活指令,则获取物理特征值信息;
判断是否已接收到配置所述灭活指令参数,若是,则从存储单元中读取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所述物理特征值信息与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若不是,则执行所述灭活指令;
其中,所述芯片从初次进行生产加工绑定的RFID标签的基材上被剥离并重新绑定到伪造RFID标签的基材时,基于伪造RFID标签的导体单元与感知引脚组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和所述芯片在初次加工过程中所述导体单元与所述感知引脚组之间的初始电连状态的差异,使至少一个所述感知引脚与伪造导体单元的电连接状态会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激活信号前,执行:接收配置灭活指令参数,获取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判断所述灭活指令参数是否启用,若是,则将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发送至存储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灭活指令参数没有启用,则从所述存储单元读取唯一电子编码信息,将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和所述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读写器,所述读写器将接收到的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和所述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没有已接收到配置所述灭活指令参数,则将所述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所述读写器,所述读写器将接收到的所述物理特征值信息和电子编码信息发送至数据库,判断所述数据库是否记录所述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若是,则向所述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数据库判断没有记录所述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则根据所述电子编码信息读取出所述电子编码信息所对应的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所述数据库判断所述物理特征值与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是否一致,若是,则向所述读写器发送正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数据库判断所述物理特征值信息与所述初始物理特征值信息不一致,则向所述读写器发送错误信息,并生成所述电子编码信息所关联的标记转移信息并记录。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特征值信息包括以下的至少一个:I/O状态值信息、电阻值信息、电容值信息、电感值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单元包括OTP存储单元。
9.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1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CN201910244017.4A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753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017.4A CN111753933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017.4A CN111753933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3933A CN111753933A (zh) 2020-10-09
CN111753933B true CN111753933B (zh) 2024-01-05

Family

ID=72671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017.4A Active CN111753933B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393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838A (zh) * 2010-12-24 2011-05-25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rfid电磁信号差异性的防伪方法和系统
CN104217241A (zh) * 2014-08-21 2014-12-17 安徽云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防伪标签及实现方法
CN106650894A (zh) * 2016-12-20 2017-05-10 珠海晶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防破解方法
CN106971223A (zh) * 2017-05-05 2017-07-21 谢亮 射频识别标签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58004U (zh) * 2017-12-25 2018-06-29 电子科技大学 Gb/t29768-2013国标超高频rfid标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49460B2 (en) * 2007-04-11 2010-01-19 James Neil Rodgers Clip chip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838A (zh) * 2010-12-24 2011-05-25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rfid电磁信号差异性的防伪方法和系统
CN104217241A (zh) * 2014-08-21 2014-12-17 安徽云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防伪标签及实现方法
CN106650894A (zh) * 2016-12-20 2017-05-10 珠海晶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防破解方法
CN106971223A (zh) * 2017-05-05 2017-07-21 谢亮 射频识别标签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58004U (zh) * 2017-12-25 2018-06-29 电子科技大学 Gb/t29768-2013国标超高频rfid标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3933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91533B2 (en) Non-transferabl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label or tag
US20080001725A1 (en) Read locking of an RFID tag
US20080001724A1 (en) Using read lock capability for secure RFID authentication
US7520424B2 (en) Identification storage medium arrangement, a read apparatus and an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20080204238A1 (en) Method to RFID en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080143519A1 (en) Tamper-indica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and methods of indicating tampering of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US7876222B2 (en) Customizable mechanically programmable RFID tags
US20080034183A1 (en) Protecting Critical Pointer Value Updates To Non-Volatile Memory Under Marginal Write Conditions
US20220358337A1 (en) Rfid ics with privacy modes
US7714727B2 (en) RFID antenna design that can selectively enable and disable the antenna
US11651180B1 (en) Item identification via RFID tag secret
EP2030456A2 (en) Rfid tag user memory indication
CN101957862A (zh) 电子标签读取查询设备及其防伪查询方法
US9112941B2 (en) Intelligent RFID tag identifier
US20080100452A1 (en) RFID tag with barcode symbology antenna configuration
CN111753933B (zh) 一种无源rfid标签的芯片防转移检测方法、计算机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985279A (zh) 证券纸和包含这种纸的物品
US20090096585A1 (en)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N108388819B (zh) 一种基于超高频rfid应答器的防碰撞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210324263U (zh) 一种射频标签防伪系统
KR20190106881A (ko) 상이한 식별정보를 보유한 qr코드를 동시에 구비한 근거리 무선통신방식 태그 제조방법
US11436467B2 (en) Foldable RFID tag having an adhesive region and an extension region
JP4418219B2 (ja) 非接触icタグ
CN110237524B (zh) 物体摆放图形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JP2008282103A (ja) 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