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2413A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2413A
CN111752413A CN202010574375.4A CN202010574375A CN111752413A CN 111752413 A CN111752413 A CN 111752413A CN 202010574375 A CN202010574375 A CN 202010574375A CN 111752413 A CN111752413 A CN 111752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panel
unit
units
touch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43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2413B (zh
Inventor
张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743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设计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数据线;多个触控检测线;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每一触控显示单元对应耦接至多个数据线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每一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对应与多条数据线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连接;驱动单元,分别与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条数据线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的数据传输通道,可以减少驱动单元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触控技术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显示装置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在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中,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Touch and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TDDI)技术可以将触控驱动器和显示驱动器整合到一个芯片中,实现利用一个芯片统一控制触控操作和显示操作。
然而,传统的TDDI产品中,触控显示面板用于触控检测的触控检测线数目多,也即触控通道数较多,导致对应走线数量增加。走线数量的增加,增加了触控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屏占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可以减少驱动单元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提升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数据线;
多个触控检测线;
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每一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对应耦接至多个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每一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连接;以及
驱动单元,分别与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条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的数据传输通道。
上述触控显示面板,通过数据线与触控检测线共用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和驱动单元,可以减少驱动单元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包括电性连接的触控电极和触控晶体管;
多个触控检测线,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至少一触控栅极线,位于同一行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
驱动单元,分别与多个所述触控栅极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触控晶体管的通断;
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分别对应与驱动单元、触控检测线组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下导通所述触控电极的触控检测通路;其中,所述触控检测线组包括与同一列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连接的触控检测线。
上述触控显示面板中,位于同一行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其驱动单元可通过控制多个触控晶体管的通断,及通过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各触控检测线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以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检测,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非显示区域的面积,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应用于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和覆盖所述像素单元的触控单元;
所述方法包括:
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个数据线,以控制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发光;
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驱动导通至少一触控检测线,以检测每一触控单元的触控信息。
上述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实现互容式触控,提供更好的触控性能;同时,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可将触控电极的尺寸做到比自容原理(传统方案)的触控电极尺寸更小一些通过对触控显示面板的使得触控准确度及精度得到有效提升。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触控显示面板,通过数据线与触控检测线共用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和驱动单元,可以减少驱动单元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域的面积,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一;
图3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二;
图4为一实施例的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时序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三;
图7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四;
图8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单元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五;
图10为又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时序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之六;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触控检测线称为第二触控检测线,且类似地,可将第二触控检测线称为第一触控检测线。第一触控检测线和第二触控检测线两者都是触控检测线,但其不是同一触控检测线。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为自容性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设置在显示设备中,比如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等。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以显示装置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屏模组101、边框103与电池盖。其中,显示屏模组101包括盖板、触控显示面板。其中,盖板安装到触控显示面板上,以覆盖触控显示面板。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盖板可以是用诸如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的玻璃盖板。
边框103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或者镁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边框103设于显示屏模组101外周以用于支撑和保护显示屏模组101。显示屏模组101可以采用点胶等工艺固定连接于边框103。电池盖设于背向显示屏模组101的可显示区的一侧且与边框103连接。进一步,电池盖与触控显示面板之间可以形成安装空间,以用于安装显示装置100的电池、主板、摄像头模组等电子元器件。其中,主板可以集成显示装置10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电源管理模块、基带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平板等。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10。多个触控显示单元10沿行方向X和列方向Y呈矩阵排列,可以形成多个触控显示行和多个触控显示列。多个触控显示行和多个触控显示列相互交叉排列形成一个触控显示区域。
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边框布线区的多个数据线S、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及驱动单元30。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栅极驱动线GOA、多个触控检测线Th。其中,每一触控显示单元10对应耦接至多个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触控显示单元10包括至少一像素单元110和覆盖至少一像素单元110的触控单元120。也即,触控单元120也是按照矩阵的方式进行排列,可以形成多个触控行和触控列;像素单元110也是按照矩阵的方式进行排列,可以形成多个像素单元行和像素单元列。其中,像素单元110可包括多个具有不用颜色的子像素111。相应的,多个子像素111可以形成多个子像素行和多个子像素列。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显示行与触控行的行数相同,触控显示列与触控列的列数相同,而像素单元行小于或等于触控行的行数,像素单元列小于或等于触控列的列数。
示例性的,图2仅示出了每个触控单元120中对应的3个像素单元110,其每个像素单元110包括3个沿行方向X排列的子像素111,例如,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也即,每个触控单元120可对应覆盖3*3个子像素111。如图2所示的像素单元行P1大于触控行P2的行数,像素单元列T1等于于触控列T2的列数。
可选的,像素单元110还可包括沿行方向X排列的子像素111,例如,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像素单元110包括的子像素111的数量、颜色以及各个子像素1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进一步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适应于任意像素单元110。
触控行为M行,触控行包括第一触控行、第二触控行、……、第M触控行。触控列为N列,触控列包括第一触控列、第二触控列、……、第N触控列。示例性的,当多个子像素111包括2160*1080个子像素111,即可包括2160子像素行和1080子像素列。其可将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10划分为36*18个触控单元120,即可包括36触控行和18触控列,也即,每触控单元120可覆盖60子像素行和60子像素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单元120覆盖的像素单元11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可以根据触控检测精度的需求来设定。例如,触控精度需求越高,其覆盖的像素单元110的数量就越少,反之,触控精度需求越低,其覆盖的像素单元110的数量就越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子像素111分别电性连接数据线S1、S2或S3、栅极驱动线GOA。每个触控单元120电性连接触控检测线Th。
如图2所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包括多个第一端D1、D2、D3、D4和第二端Y。其中,多个第一端D1、D2、D3、D4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选择端,第二端Y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控制端。每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多个第一端D1、D2、D3、D4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数据线S1、S2、S3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Th连接。每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第二端Y均对应与驱动单元30连接。也即,驱动单元30还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分别对应与多个数据线S1、S2、S3、多个触控检测线Th连接。其中,每一个数据线S1、S2或S3对应一个数据驱动通道,每一个触控检测线Th对应一个触控检测通道。其中,数据驱动通道和触控检测通道可统称为数据传输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数量与触控显示列的数量相同。也即,同一列的触控显示单元10通过至少一触控检测线Th对应与一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单元30可以为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芯片,DDIC IC,驱动单元30可用于通过分时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以实现对触控显示单元10的触控操作和显示操作。具体地,驱动单元30可用于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导通多个所述数据线S1、S2、S3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的数据传输通道,以获取所述触控单元120的触控信息。也即,针对每一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驱动单元30均可以按照预设时序输出用于显示控制的多个显示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导通多个所述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还可以输出用于触控检测的检测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导通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其中,驱动单元30、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对应设置在该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检测线、数据线在布线区不存在电气连接,可以使得驱动单元30按照预设时序输出多个显示驱动信号和检测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导通多个所述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和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可以避免显示驱动信号、检测驱动信号的串扰。
相比于传统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数据线与触控检测线单独走线与驱动单元30连接,例如,每个触控电极均设置一条触控检测走线单独与驱动单元30连接,以实现触控检测,上述触控显示面板,通过数据线S与触控检测线Th共用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和驱动单元30,可以减少驱动单元30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Th,进而可以减少用于布设驱动单元(例如,TDDI IC)与面板之间连接线的扇形区域(Fanout)的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的目的(预估可以减小1mm左右),从而提升了屏占比;通常,该边框区域为下边框,从而便可以实现下边框的窄边框设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120呈阵列设置,其中,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触控单元120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示例性的,可以将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10划分为36*18个触控单元12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示例中,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10可包括36触控行和18触控列,每个触控单元120覆盖3个像素单元110,一个像素单元110包括顺序排列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也即,一个触控列可覆盖红色子像素列、绿色子像素列和蓝色子像素列。
其中,触控列的列数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数量为18。一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通过触控检测线Th对应与一个触控列的多个触控单元120连接。一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通过多个数据线S1、S2、S3对应与一个触控列对应的多个像素单元110连接。其中,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用于连接所述触控检测线Th的所述第一端的数量与同一列所述触控单元120耦接的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相关联。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用于连接数据线S1、S2、S3的所述第一端的数量与同一列触控单元120对应的像素单元110耦接的数据线S1、S2、S3的数量相关联。也即,触控列中耦合的触控检测线Th一一对应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一个第一端连接。触控列中对应的像素单元110中耦合的数据线S1、S2、S3一一对应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一个第一端连接。示例性的,同一触控列覆盖的红色子像素列中的每一红色子像素均耦接至第一数据线S1连接,绿色子像素列中的每一绿色子像素均耦接至第二数据线S2连接,蓝色子像素列中的每一蓝色子像素均耦接至第三数据线S3连接。也即,触控列中对应的像素单元110中耦合的三个数据线S1、S2、S3一一对应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三个第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列的所有所述触控单元120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也可以理解为触控列的所有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同一个触控检测线Th。示例性的,第一触控列的36个触控单元120均藕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第二触控列的36个触控单元120均藕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第十八触控列的36个触控单元120均藕接至第十八触控检测线Th。基于此示例,每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包括四个第一端,每个输出端子,其中一个第一端经一个触控检测线Th对应与触控列的每个触控单元120耦接,其中三个第一端分别对应经三个数据线S1、S2、S3与该触控列对应的红色子像素列、绿色子像素列和蓝色子像素列对应耦接。
基于上述触控显示面板,针对每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其驱动单元30会分时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输入用于显示控制的多个显示驱动信号,如图3所示,例如,DataR、DataG、DatB;以及用于触控检测的检测驱动信号,例如DataRx。其中,DataR可理解为红色显示驱动信号、DataG可理解为绿色显示驱动信号、DataG可理解为蓝色显示驱动信号。同时,驱动单元30还会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分时输入多个开关控制信号,例如,MUXR、MUXG、MUXB、MUXRx,以选择导通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各个第一端与驱动单元30之间的通路,进而导通各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和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路。
示例性的,当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接收到DataR和MUXR时,就会对应导通与红子像素列耦接的第一数据线S1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以向红子像素列中的各红色子像素的电容进行充电以点亮各红色子像素。其中,数据驱动通道可以理解为各子像素111与驱动单元30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当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接收到DataRx和MUXRx时,就会对应导通与触控列耦接的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以对各触控单元120进行电容值读取,进而确定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位置。
本实施例中,将触控列的每一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并通过驱动单元30对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分时输入显示驱动信号、检测驱动信号以依次导通数据驱动通道、触控检测通道以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和触摸检测。同时,通过将触控列的每一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其中,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第一端的数量可与晶体管的数量相等。如图4所示,示例性的,当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第一端的数量为四个时,其晶体管的数量为四个,可分别为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其中,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中各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与驱动单元30连接,各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第一端与数据线S1、S2、S3或触控检测线Th连接。
如图5所示,基于上述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驱动单元30可控制各栅极驱动线GOA的驱动信号Gate为高电平时,可按照预设时序分别向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对应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R、MUXG、MUXB、MUXRx以控制各个晶体管导通。其中,开关控制信号MUXR、MUXG、MUXB、MUXRx处于高电平的时刻不同相同。示例性的,驱动单元30可在第一时间段内向第一晶体管T1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R;驱动单元30可在第二时间段内向第二晶体管T2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G;驱动单元30可在第三时间段内向第三晶体管T3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B;驱动单元30可在第四时间段内向第四晶体管T1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Rx。其中,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第三时间段和第四时间段互不相同,且为相邻两时间段无缝衔接。
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还向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输入DataRx以使第一晶体管T1输出R1信号;在第二时间段内还向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输入DataR以使第二晶体管T2输出G1信号;在第三时间段内还向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输入DataG以使第三晶体管T3输出B1信号;在第四时间段内还向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输入DataB,以使第四晶体管T4输出Rx1信号以导通各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和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路。
晶体管可以为双极性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多个晶体管的类型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120呈阵列设置,位于同一列的奇数行的所述触控单元120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位于同一列的偶数行的所述触控单元120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也可以理解为触控列中奇数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触控列中偶数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也即触控列的第一行、第三行、…、第三十五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触控列的第二行、第四行、…、第三十六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相应的,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晶体管的数量也可以对应设置5个,其中三个晶体管的漏极用于分别对应与三个数据线S1、S2、S3连接,另外两个晶体管的漏极分别对应与第一触控检测线Th1、第二触控检测线Th2连接。驱动单元30对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驱动控制相比于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对应增加对第五晶体管开关控制信号和触控检测驱动信号,以分时控制导通各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和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列触控单元120中,对藕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的多个触控单元120和藕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的多个触控单元120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同一触控列的第一行、第二行、…、第十八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触控列的第十九行、第二十行、…、第三十六行的触控单元120均耦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
如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将触控列的每一触控单元120对应均耦接至两个触控检测线Th,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120呈阵列设置,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120耦接可对应藕接三个触控检测线Th,分别记为第一触控检测线Th1、第二触控检测线Th2和第三触控检测线Th。其中,同一列的每个触控单元120仅耦接任一触控检测线Th。其中,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小于同一列触控单元120的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120呈阵列设置,位于同一列的触控单元120耦接可对应藕接四个触控检测线Th,分别记为第一触控检测线Th1、第二触控检测线Th2、第三触控检测线Th和第四触控检测线Th。其中,同一列的每个触控单元120仅耦接任一触控检测线Th。其中,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小于同一列触控单元120的数量。
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将触控列的每一触控单元120对应均耦接至三个、四个或更多个触控检测线Th,其中,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小于同一列触控单元120的数量,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宽度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通常,该边框区域为下边框,从而便可以实现下边框的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同一触控显示面板,每一触控列藕接的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触控列中各触控单元120耦接的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来对应设置与触控检测线Th连接的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晶体管,以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的分时显示控制、触控检测。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触控单元120、多个触控检测线Th、至少一触控栅极线TG、驱动单元30和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其中,触控单元120包括电性连接的触控电极121和触控晶体管M。其中,如图8所示,触控电极121覆盖所述至少一像素单元110。触控晶体管M的输入端与所述触控电极121连接,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检测线Th连接,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控制端与所述触控栅极线TG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触控单元120呈阵列设置,因此,触控单元120包括的触控电极121也呈阵列设置,可以形成多个电极行和电极列。也即,触控电极121的阵列排布方式与触控电极121的排布方式相同。
触控晶体管M可对应设置在触控电极121可覆盖的区域,其触控晶体管M与触控电极121的相位位置关系不做进一步的限定。示例性的,多个触控单元120中的多个触控晶体管M可以呈阵列设置,也可以为呈任一形状设置。其中,触控晶体管M可以为薄膜晶体管、双极性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触控晶体管M的类型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触控栅极线TG的数量与触控电极121的触控行的行数相关联。其中,位于同一行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TG。示例性的,当触控电极121呈18*36的阵列排列时,其触控栅极线TG的数量为36,也即,一触控栅极线TG分别与一个电极行的18个触控电极121对应连接。
当触控栅极线TG的数量为多个时,其多个触控栅极线TG均可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上边框。可选的,多个触控栅极线TG也可以与栅极驱动线GOA相邻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多个触控栅极线TG的设置位置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多个触控检测线Th,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驱动单元30,分别与多个所述触控栅极线TG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通断。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分别与驱动单元30、触控检测线Th组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单元30的控制下导通所述触控电极121的检测通路,以获取所述触控电极121的触控信息。其中,所述触控检测线Th组包括与同一列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M连接的触控检测线Th。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栅极线TG、栅极驱动线GOA、数据线S1、S2、S3、触控检测线Th两两之间不存在电气连接。
基于如图7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位于同一行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TG,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Th,其驱动单元30可通过控制多个触控晶体管M的通断,及通过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导通各触控检测线Th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以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检测,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预估可以减小1mm左右),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数据线S1、S2、S3、多个触控检测线Th、至少一触控栅极线TG、至少一像素单元110、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电极121、多个触控晶体管M、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和驱动单元30。其中,触控电极121可覆盖至少一个像素单元110。示例性的,以将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电极121单元划分为36*18个触控电极121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示例中,呈阵列设置的触控电极121可包括36电极行和18电极列,每个触控电极121覆盖3个像素单元110,一个像素单元110包括顺序排列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一个触控电极121可覆盖3*3个子像素111。也即,一个电极列可覆盖红色子像素列、绿色子像素列和蓝色子像素列。
其中,电极行的行数与触控栅极线TG的数量相同,即,触控栅极线TG的数量为36,一个电极行对应与一个触控栅极线TG。位于同一行的触控电极121对应的触控晶体管M的控制端与触控栅极线TG连接。其中,电极列的列数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数量相同,即,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数量为18,一个电极列对应与一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用于连接数据线的所述第一端的数量与同一列触控电极121对应的像素单元110耦接的数据线的数量相等。示例性的,一个电极列可对应覆盖一红色子像素列、一绿色子像素列和一蓝子像素列。其中,红色子像素列中的各子像素111对应耦接至第一数据线S1、S2、S31,绿色子像素列中的各子像素111对应耦接至第二数据线S2,蓝色子像素列中的各子像素111对应耦接至第三数据线S3。
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用于连接触控检测线Th的第一端的数量与同一列触控电极121对应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耦接的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列的触控电极121对应至少两个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均对应耦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
具体地,同一列的触控电极121对应所有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均对应耦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也即,同一列的触控电极121对应的36个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经耦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也即,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用于连接触控检测线Th的第一端为一个,其与第一触控检测线Th1连接。
基于如图9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包括四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漏极作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的第一端。也即,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与第一触控检测线Th1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与第一数据线S1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漏极与第二数据线S2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漏极与第三数据线S3连接。其中,驱动单元30可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分时输入开关控制信号MUXRx、MUXR、MUXG、MUXB,以分时导通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在向多路选择单元分时输入开关控制信号的同时,对应向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的源极输入驱动信号DataRx、DataR、DataG、DataB。其中,驱动单元30向各晶体管输入开关控制信号的时序与输入驱动信号的时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单元30可按照预设时序依次分时向第二晶体管T2输入MUXR、DataR;向第三晶体管T3输入MUXG、DataG;向第四晶体管T4输入MUXB、Data B;向第一晶体管T1输入MUXRx、DataRx。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时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在本申请中,对预设时序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列的触控电极121对应所有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分别对应耦接至2个、3个、4个或更多个触控检测线Th。示例性的,电极列中奇数行的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均耦接至第一触控检测线Th1,电极列中偶数行的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均耦接至第二触控检测线Th2。其中,同一列的每个触控电极121对应的触控晶体管M的输出端仅耦接任一触控检测线Th。其中,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小于同一列触控电极121的数量。
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极列中对应的每一触控晶体管M对应均耦接至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触控检测线Th,其中,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小于同一列触控电极121的数量,可以减少触控检测线Th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以如图10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时序图对如图9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原理进行说明。其中,驱动单元30可通过触控栅极线TG1、TG2对应分时导通多个触控晶体管M,同时,驱动单元30还可通过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输入MUXRx、DataRx信号控制触控电极121的触控检测。相应的,驱动单元30可通过栅极线、通过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输入MUXR、MUXG、MUXB、DataR、DataG、DataB控制多个子像素111的显示。例如,驱动单元30可通过栅极驱动线GOA控制与子像素行中每个子像素111中的薄膜晶体管导通,在此期间,驱动单元30可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导通各数据线S1、S2、S3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以为子像素行的每个子像素111中的电容充电,进而点亮该自像素行的各个子像素111,然后驱动单元30可控制打开该子像素行对应的电极行对应的触控晶体管M,且同时向第一晶体管T1输入开关信号MUXRx,通过检测信号DataRx对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对应的触控电极121进行电容值读取,进而判断触控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单元30中还包括触控模数转换单元,其中,触控模数转换单元的数量为多个,一个触控模数转换单元对应与一个多路选择单元连接,用于将经触控检测线Th采集到的触控模块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同一列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121耦接至同一触控检测线Th的设置,每一电极列对应一个触控模数转换单元,大大减小了触控模数转换单元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减少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了减小触控显示面板下边框目的(预估可以减小1mm左右),从而使屏占比更大,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竞争力。
如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触控列在行方向X上覆盖的像素单元110的数量大于1时,其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其中,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的数量可以与触控列或电极列的列数相同。每个多路选择单元可对应多个第一端分别对应多个剩余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单元30连接;其中,所述剩余数据线为与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连接的数据线以外的数据线。
示例性的,当多个子像素111包括2160*1080个子像素111,即可包括2160子像素行和1080子像素列。其可将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电极121划分为36*18个,即可包括36电极行和18电极列,也即,每个触控电极121列可覆盖60子像素列。其中,第一多路选择开关可通过三个数据线S1、S2、S3分别对应与三个子像素列耦接,也即,剩余的60-3=57个子像素列需对应耦接至57个数据线。也即,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的第一端的数量为57个,可分别对应与57个数据线连接。其中,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中可对应相应数量的晶体管,以实现对每一电极列对应的各子像素111的显示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电极列对应的第二多路选择单元40可包括多个选择单元,每个选择单元可对应与一个像素单元110藕接的多个数据线连接。其中,可以从多个选择单元中选择任一选择单元来增加晶体管和该选择单元的第一端的数量,以作为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并将原来的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做相应的删减以作为选择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触控显示面板。通过数据线与触控检测线Th共用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和驱动单元30,可以减少驱动单元30的输出走线和减少触控检测线Th,进而可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中Fanout区布线间距,达到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目的(预估可以减小1mm左右),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以运行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上为例进行描述。如图1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包括步骤1202至步骤1206。
步骤1202,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个数据线,以控制每一像素单元发光。
步骤1204,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驱动至少一触控检测线,以检测每一触控单元的触控信息。
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可通过触控栅极线TG1、TG2对应分时导通多个触控晶体管M,同时,驱动单元30还可通过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输入MUXRx、DataRx信号控制触控电极121的触控检测。相应的,触控显示面板可通过栅极线、通过向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输入MUXR、MUXG、MUXB、DataR、DataG、DataB控制多个子像素111的显示。例如,触控显示面板可通过栅极驱动线GOA控制与子像素行中每个子像素111中的薄膜晶体管导通,在此期间,触控显示面板可控制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中的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以导通各数据线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以为子像素行的每个子像素111中的电容充电,进而点亮该自像素行的各个子像素111,然后触控显示面板可控制打开该子像素行对应的电极行对应的触控晶体管M,且同时向第一晶体管T1输入开关信号MUXRx,通过检测信号DataRx对第一多路选择单元20对应的触控电极121进行容值读取,进而判断触控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实现互容式触控,提供更好的触控性能;同时,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可将触控电极的尺寸做到比自容原理(传统方案)的触控电极尺寸更小一些通过对触控显示面板的使得触控准确度及精度得到有效提升。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2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2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数据线;
多个触控检测线;
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单元,每一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对应耦接至多个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每一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触控检测线连接;以及
驱动单元,分别与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条所述数据线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的数据传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包括:
至少一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多个耦接至对应的所述数据线的子像素;以及
触控单元,覆盖所述至少一像素单元,所述触控单元耦接至对应的所述触控检测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控显示单元中的多个触控单元呈阵列设置,其中,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触控单元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且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中用于连接所述触控检测线的所述第一端的数量与同一列所述触控单元耦接的所述触控检测线的数量相关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列的所有所述触控单元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列的奇数行的所述触控单元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位于同一列的偶数行的所述触控单元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的至少一触控栅极线;其中,
所述触控单元包括:
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覆盖所述至少一所述像素单元;
触控晶体管,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检测线连接,所述触控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触控栅极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呈阵列设置,且与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的多个所述触控晶体管耦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多路选择单元,所述第二多路选择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对应于多个剩余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二多路选择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其中,所述剩余数据线为除与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连接的数据线以外的数据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包括多个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数据线或所述触控检测线连接;其中,在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下,分时导通多个所述数据线所在的数据驱动通道和至少一所述触控检测线所在的触控检测通道。
10.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单元,所述触控单元包括电性连接的触控电极和触控晶体管;
多个触控检测线,位于同一列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至少一触控栅极线,位于同一行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栅极线;
驱动单元,分别与多个所述触控栅极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触控晶体管的通断;
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所述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分别对应与驱动单元、触控检测线组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下导通所述触控电极的触控检测通路;其中,所述触控检测线组包括与同一列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连接的触控检测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列的所有所述触控晶体管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至同一所述触控检测线。
12.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和覆盖所述像素单元的触控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分时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多个第一多路选择单元导通多个数据线,以控制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发光;
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驱动导通至少一触控检测线,以检测每一所述触控单元的触控信息。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或包括如权利要求10-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010574375.4A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52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4375.4A CN111752413B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74375.4A CN111752413B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13A true CN111752413A (zh) 2020-10-09
CN111752413B CN111752413B (zh) 2022-10-21

Family

ID=7267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4375.4A Active CN111752413B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241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9867A (zh) * 2021-11-30 2022-02-25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15606A (zh) * 2021-11-30 2022-03-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47892A1 (zh) * 2021-01-08 2022-07-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触控测试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4060363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4192A (zh) * 2016-11-09 2017-02-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CN107463295A (zh) * 2017-09-04 2017-12-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9300396A (zh) * 2018-10-23 2019-02-0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716665A (zh) * 2019-09-30 2020-0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51024A (zh) * 2019-12-20 2020-02-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4192A (zh) * 2016-11-09 2017-02-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CN107463295A (zh) * 2017-09-04 2017-12-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9300396A (zh) * 2018-10-23 2019-02-0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716665A (zh) * 2019-09-30 2020-0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51024A (zh) * 2019-12-20 2020-02-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7892A1 (zh) * 2021-01-08 2022-07-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触控测试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089867A (zh) * 2021-11-30 2022-02-25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15606A (zh) * 2021-11-30 2022-03-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15606B (zh) * 2021-11-30 2023-07-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363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13B (zh) 2022-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2413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122753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light-transmitting display area
US10559604B2 (en) Array substrate,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panel
CN108182921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CN10787049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US1134734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with multiplexer in bending area
US10509505B2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563362B (zh) 触控显示面板
US2021015875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oled display panel thereof
US11216110B2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o equalize resistance in touch control lead wires and avoid interference between signals thereon
US20160026291A1 (en)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908980B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8803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7031934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168719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873521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6028A (zh)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CN10963735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410887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16118747U (zh) 一种降低Data Demux走线负载的电路结构
CN1087663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15874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110371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CN106708320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0055041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