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2409B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2409B
CN111752409B CN202010512419.0A CN202010512419A CN111752409B CN 111752409 B CN111752409 B CN 111752409B CN 202010512419 A CN202010512419 A CN 202010512419A CN 111752409 B CN111752409 B CN 1117524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t circuit
frequency
electronic device
inductor
variation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24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2409A (zh
Inventor
景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24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2Filtering of noise external to the device and not generated by digitiser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G06F3/165Management of the audio stream, e.g. setting of volume, audio stream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处理器;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的一侧和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一个设有金属层,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的一侧和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安装面,按键模块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设在安装面上,柔性电路板上设有电感线圈,电感线圈与金属层相对,且电感线圈与金属层间隔开;电容,电容设在柔性电路板上,电容与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闭合的谐振电路;频率检测器,频率检测器与处理器连接,且频率检测器与谐振电路连接,频率检测器用于检测谐振电路的频率以判断金属层的形变量。根据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可以降低加工的难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提升电子设备的结构的整洁性,在电子设备上设置看不见的虚拟按键,例如,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压力感应按键,但是虚拟按键需要安装在平整的表面上,由此增加了对虚拟按键的安装面的平整度的要求,使得电子设备的加工难度增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加工难度低的优点。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利用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控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中框;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中框连接,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中框连接;按键模块,所述按键模块设在所述显示屏组件和所述中框之间,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和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一个上设有金属层,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和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安装面,所述按键模块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金属层相对,且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金属层间隔开;电容,所述电容设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所述电容与所述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闭合的谐振电路;频率检测器,所述频率检测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且所述频率检测器与所述谐振电路连接,所述频率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谐振电路的频率以判断所述金属层的形变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在柔性电路板上设置电感线圈和电容,电容可以与电感线圈组成闭合的谐振电路,电容可以储存一定的电能,电感线圈具有干扰电流不断流动的特性,当电容放电时,电感线圈可以将电能储存成磁能,随着电容的放电,电容的电能会出现损耗,当电容即将停止放电时,电感线圈可以将磁能转化成电能,从而为电容充电。在上述电容与电感线圈的充放电过程中,与电感线圈相对的金属层在电感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涡流,而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层和电感线圈之间的间距相关,当用户按压显示屏组件时,金属层与电感线圈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使得金属层上的涡流大小也会随之变化,同时变化的涡流又会影响电感线圈的等效电感,等效电感的改变又会造成谐振电路的频率改变,当频率检测器检测到谐振电路的频率出现变化时,说明用户按压了显示屏组件,由此可以获取用户的触控信号。其中,柔性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上的电感线圈可以被弯曲,而且电容的尺寸相对较小不存在对安装面的选择问题,按键模块既可以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也可以安装在非平整的安装面上,由此不再需要将按键模块限制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从而提升了按键模块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安装面的加工平整度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加工制造的难度,缩短电子设备的生产周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为上述电子设备,所述电感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包括: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所述谐振电路为多个,多个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所述电容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当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说明用户触控了与第一电感线圈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此时可以利用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说明用户触控了与第二电感线圈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此时可以利用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对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和减小音量的分别控制。此外,电子设备的按键模块上的柔性电路板以及柔性电路板上的电感线圈均可以被弯曲,而且电容的尺寸相对较小不存在对安装面的选择问题,按键模块既可以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也可以安装在非平整的安装面上,由此不再需要将按键模块限制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从而提升了按键模块的适用范围。同时,还降低对安装面的加工平整度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加工制造的难度,缩短电子设备的生产周期。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按键模块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按键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按键模块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
按键模块100,
柔性电路板1,
电感线圈2,第一电感线圈2a,第二电感线圈2b,
第三电感线圈2c,第四电感线圈2d,第五电感线圈2e,第六电感线圈2m,
电容3,第一电容3a,第二电容3b,第三电容3c,
第四电容3d,第五电容3e,第六电容3m,
频率检测器4,谐振电路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为游戏装置、音乐播放装置、存储装置、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或者应用于汽车的设备等。此外,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电子设备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装置”以及/或“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装置;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设备。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组件、中框、按键模块100和处理器,显示屏组件和处理器均与中框连接,按键模块100设在显示屏组件和中框之间,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和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中的一个设有金属层,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和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安装面,按键模块100包括:柔性电路板1、电容3和频率检测器4。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利用按键模块100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音量键和电源键中的至少一个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在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置金属层,在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置安装面;也可以在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置金属层,在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置安装面。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有金属层,金属层为铜箔。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中框为金属中框,金属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具有金属层。当然,中框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例如中框为玻璃、陶瓷或复合板材材质等,此时可以在中框的朝向按键模块100的一侧设置金属层。
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1设在安装面上,柔性电路板1上设有电感线圈2,电感线圈2与金属层相对。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感线圈2上存在交变电流时可以产生交变磁场,由于电感线圈2与金属层相对,在电感线圈2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下,金属层上可以产生涡流。
如图1和图4所示,电感线圈2与金属层间隔开,电容3设在柔性电路板1上,电容3与电感线圈2串联连接以形成闭合的谐振电路5。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柔性电路板1上设置电感线圈2和电容3,电容3可以与电感线圈2组成闭合的谐振电路5,电容3可以储存一定的电能,电感线圈2具有干扰电流不断流动的特性,当电容3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电能储存成磁能,随着电容3的放电,电容3的电能会出现损耗,当电容3即将停止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磁能转化成电能,从而为电容3充电。在上述电容3与电感线圈2的充放电过程中,与电感线圈2相对的金属层在电感线圈2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涡流,而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层和电感线圈2之间的间距相关,当用户按压显示屏组件时,金属层与电感线圈2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使得金属层上的涡流大小也会随之变化,同时变化的涡流又会影响电感线圈2的等效电感,等效电感的改变又会造成谐振电路5的频率改变。
其中,谐振电路5的频率其中,L为电感线圈2的等效电感,C为电容3的容量之值。
需要说明的是,电容3可以在出厂时便储存一定的电能,也可以在按键模块100与电子设备安装完成时,向电容3施加一个直流电进行充电。
具体地,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如4-a所示,在按键模块100与电子设备安装完成时,向电容3施加一个直流电进行充电,此时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而且充电过程中电容3的电压逐渐增大;如4-b所示,直流电断开后,电容3开始放电,此时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随着电容3内的电能的消耗,当电容3即将停止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磁能转化成电能,从而为电容3充电,在电感线圈2的反向电动势的作用下,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附图4中的V指的是电压,T指的是时间。
如图1和图4所示,频率检测器4与处理器连接,且频率检测器4与谐振电路5连接,频率检测器4用于检测谐振电路5的频率以判断金属层的形变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谐振电路5的频率出现变化时,说明用户按压了显示屏组件导致金属层产生形变,由此可以获取用户的触控信号。可以理解的是,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频率信号可以传递给处理器,当处理器接收到的频率信号发生变化时,处理器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中的一个示例中,处理器与频率检测器4电连接,频率检测器4可以将检测到的频率变化的信号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在获取上述信号后,可以控制电子设备实现音量或显示屏组件打开关闭的改变。
其中,柔性电路板1以及柔性电路板1上的电感线圈2可以被弯曲,而且电容3的尺寸相对较小不存在安装面的选择问题,按键模块100既可以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也可以安装在非平整的安装面,由此不再需要将按键模块100限制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从而提升了按键模块100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安装面的加工平整度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加工制造的难度,缩短电子设备的生产周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按键模块100,通过在柔性电路板1上设置电感线圈2和电容3,电容3可以与电感线圈2组成闭合的谐振电路5,电容3可以储存一定的电能,电感线圈2具有干扰电流不断流动的特性,当电容3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电能储存成磁能,随着电容3的放电,电容3的电能会出现损耗,当电容3即将停止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磁能转化成电能,从而为电容3充电。在上述电容3与电感线圈2的充放电过程中,与电感线圈2相对的金属层在电感线圈2产生的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涡流,而涡流的大小与金属层和电感线圈2之间的间距相关,当用户按压显示屏组件时,金属层与电感线圈2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使得金属层上的涡流大小也会随之变化,同时变化的涡流又会影响电感线圈2的等效电感,等效电感的改变又会造成谐振电路5的频率改变,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谐振电路5的频率出现变化时,说明用户按压了显示屏组件,由此可以获取用户的触控信号。其中,柔性电路板1以及柔性电路板1上的电感线圈2可以被弯曲,而且电容3的尺寸相对较小不存在安装面的选择问题,按键模块100既可以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也可以安装在非平整的安装面,由此不再需要将按键模块100限制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从而提升了按键模块100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安装面的加工平整度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加工制造的难度,缩短电子设备的生产周期。
如图1和4所示,当谐振电路5内的电流消失时,电子设备的电池适于给电容3充电。如4-c所示,在按键模块100与电子设备安装完成时,向电容3施加一个直流电进行充电,此时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而且充电过程中电容3的电压逐渐增大;当直流电断开后,电容3开始放电,此时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随着电容3内的电能的消耗,当电容3即将停止放电时,电感线圈2可以将磁能转化成电能,从而为电容3充电,在电感线圈2的反向电动势的作用下,谐振电路5上的电流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如此循环的充放电过程中,谐振电路5内的电流会逐渐消失。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谐振电路5内的电流消失时,电子设备的电池适于给电容3充电,由此可以保证谐振电路5中始终存在电流,从而可以保证按键模块100可以正常工作。
如图2和图3所示,电感线圈2为多个,多个电感线圈2在柔性电路板1的第一方向间隔开,电容3为多个,多个电容3与多个电感线圈2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谐振电路5。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电感线圈2与金属层的不同位置对应,当用户按压金属层的不同位置时,利用多个谐振电路5检测用户的按压位置,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控制。
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电感线圈2设有三个,三个电感线圈2包括用于控制音量增加的电感线圈2、用于控制音量减小的电感线圈2和用于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或关闭的电感线圈2,三个电感线圈2在柔性电路板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电容3为三个,三个电容3与三个电感线圈2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谐振电路5,当用户按压到与用于控制音量增加的电感线圈2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时,控制电子设备增加音量;当用户按压到与控制音量减小的电感线圈2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时,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当用户按压到与用于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或关闭的电感线圈2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时,控制电子设备打开或关闭显示屏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电感线圈2为多个,多个电感线圈2在柔性电路板1的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电感线圈2包括:第一电感线圈2a和第二电感线圈2b,谐振电路5为多个,多个谐振电路5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电容3为多个,多个电容3包括:第一电容3a和第二电容3b,第一电容3a与第一电感线圈2a串联以形成第一谐振电路,第二电容3b,第二电容3b与第二电感线圈2b串联连接以形成第二谐振电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感线圈2a和第二电感线圈2b可以与金属层的不同位置相对,当用户按压金属层的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或按压金属层的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时,频率检测器4可以检测到第一谐振电路或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出现变化。
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时,金属层会产生形变,此时在按压力的影响下,金属层的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由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受力小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受力,造成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形变量大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形变量,此时,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也会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由此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
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时,金属层会产生形变,此时在按压力的影响下,金属层的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由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受力小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受力,造成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形变量大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形变量,此时,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也会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由此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如图2所示,多个电感线圈2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2c,多个谐振电路5还包括:第三谐振电路,多个电容3还包括第三电容3c,第三电容3c与第三电感线圈2c串联连接以形成第三谐振电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
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检测显示屏组件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若显示屏组件处于打开状态,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关闭,若显示屏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三电感线圈2c相对的位置金属层,此时可以检测显示屏组是否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或关闭,由此按键模块100具有打开或关闭显示屏组件的功能。
如图3所示,第一电感线圈2a的背离第二电感线圈2b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四电感线圈2d,第一电感线圈2a和第二电感线圈2b之间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五电感线圈2e,第二电感线圈2b的背离第一电感线圈2a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六电感线圈2m,多个谐振电路5还包括: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均为多个,多个电容3还包括:多个第四电容3d、多个第五电容3e和多个第六电容3m,多个第四电容3d与多个第四电感线圈2d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四谐振电路,多个第五电容3e与多个第五电感线圈2e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五谐振电路,多个第六电容3m与多个第六电感线圈2m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六谐振电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金属层时,可以实现增大电子设备的音量;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金属层时,可以实现减小电子设备的音量。而当用户按压的既不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金属层,也不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金属层时,例如按压的是与第四电感线圈2d相对的金属层、与第五电感线圈2e相对的金属层或与第六电感线圈2m相对的金属层,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要小于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或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此时电子设备的音量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若用户出现误触,而按压到与第四电感线圈2d相对的金属层、与第五电感线圈2e相对的金属层或与第六电感线圈2m相对的金属层时,电子设备的音量不会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防误触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显示屏组件包括:主体部和外延部,外延部为两个,两个外延部与主体部的相对的两端连接,在外延部的固定端至外延部的自由端的方向上,外延部朝向靠近中框的方向延伸,按键模块100与外延部相对设置。由此,显示屏组件形成为瀑布屏,瀑布屏可以对中框形成由前至后的包裹,从而可以增大显示屏组件的可显示的面积,进而增大显示屏组件的屏占比。
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在由外至内的方向上,显示屏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玻璃盖板、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和铜箔(即金属层)。显示屏组件与中框在连接时,显示屏组件中框之间还设有密封点胶层,且点胶层位于按键模块100和铜箔之间,由此利用点胶层可以将按键模块100与铜箔间隔开。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显示屏组件为触摸屏,当触摸屏感应到是人手按压显示屏组件时,启动频率检测器4,并检测谐振电路5的频率变化;当触摸屏感应到是非人手按压显示屏组件时,关闭频率检测器4的检测功能。由此可以实现外物的防误触。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背离中框的表面为平面,中框包括:后盖和环形框,环形框与后盖连接,环形框与后盖限定出容纳腔,显示屏组件设在容纳腔内,按键模块100与环形框相对设置。由此,利用中框实现对显示屏组件由后之前的包裹,使得显示屏组件保护出来的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结构强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为上述电子设备,电感线圈2为多个,多个电感线圈2在柔性电路板1的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电感线圈2包括:第一电感线圈2a和第二电感线圈2b,谐振电路5为多个,多个谐振电路5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电容3为多个,多个电容3包括:第一电容3a,第一电容3a与第一电感线圈2a串联连接以形成第一谐振电路;第二电容3b,第二电容3b与第二电感线圈2b串联连接以形成第二谐振电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时,金属层会产生形变,此时在按压力的影响下,金属层的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由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受力小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受力,造成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形变量大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形变量,此时,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也会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由此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此外,,柔性电路板1以及柔性电路板1上的电感线圈2可以被弯曲,而且电容3的尺寸相对较小不存在安装面的选择问题,按键模块100既可以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也可以安装在非平整的安装面,由此不再需要将按键模块100限制安装在平整的安装面上,从而提升了按键模块100的适用范围。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安装面的加工平整度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电子设备加工制造的难度,缩短电子设备的生产周期。
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时,金属层会产生形变,此时在按压力的影响下,金属层的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由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受力小于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受力,造成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的金属层的形变量大于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的形变量,此时,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也会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由此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说明用户触控了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此时可以利用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说明用户触控了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位置的金属层,此时可以利用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对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和减小音量的分别控制。
如图3所示,第一电感线圈2a的背离第二电感线圈2b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四电感线圈2d,第一电感线圈2a和第二电感线圈2b之间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五电感线圈2e,第二电感线圈2b的背离第一电感线圈2a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六电感线圈2m,多个谐振电路5还包括: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均为多个,多个电容3还包括:多个第四电容3d、多个第五电容3e和多个第六电容3m,多个第四电容3d与多个第四电感线圈2d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四谐振电路,多个第五电容3e与多个第五电感线圈2e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五谐振电路,多个第六电容3m与多个第六电感线圈2m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第六谐振电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金属层时,可以实现增大电子设备的音量;当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金属层时,可以实现减小电子设备的音量。而当用户按压的既不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金属层,也不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金属层时,例如按压的是与第四电感线圈2d相对的金属层、与第五电感线圈2e相对的金属层或与第六电感线圈2m相对的金属层,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要小于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或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此时电子设备的音量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若用户出现误触,而按压到与第四电感线圈2d相对的金属层、与第五电感线圈2e相对的金属层或与第六电感线圈2m相对的金属层时,电子设备的音量不会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防误触效果。
如图2所示,多个电感线圈2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2c,多个谐振电路5还包括:第三谐振电路,多个电容3还包括第三电容3c,第三电容3c与第三电感线圈2c串联连接以形成第三谐振电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一电感线圈2a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增大音量。
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二电感线圈2b相对的位置金属层,从而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检测显示屏组件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若显示屏组件处于打开状态,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关闭,若显示屏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可以理解的是,当频率检测器4检测到的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可以判断用户按压的是与第三电感线圈2c相对的位置金属层,此时可以检测显示屏组是否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发送给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显示屏组件打开或关闭,由此按键模块100具有打开或关闭显示屏组件的功能。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中框;
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中框连接;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中框连接;
按键模块,所述按键模块设在所述显示屏组件和所述中框之间,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和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一个上设有金属层,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和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按键模块的一侧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安装面,所述按键模块包括:
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金属层相对,且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金属层间隔开;
电容,所述电容设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所述电容与所述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闭合的谐振电路;
频率检测器,所述频率检测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且所述频率检测器与所述谐振电路连接,所述频率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谐振电路的频率以判断所述金属层的形变量;
所述电感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方向间隔开,所述电容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与多个所述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谐振电路;
多个所述电感线圈与所述金属层的不同位置对应,当用户按压所述金属层的不同位置时,利用多个所述谐振电路检测用户的按压位置,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谐振电路内的电流消失时,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适于给所述电容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包括: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所述谐振电路为多个,多个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所述电容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包括: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串联以形成所述第一谐振电路;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多个所述谐振电路还包括:第三谐振电路,多个所述电容还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三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检测所述显示屏组件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若所述显示屏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屏组件关闭,若所述显示屏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屏组件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背离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四电感线圈,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之间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五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背离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六电感线圈,多个所述谐振电路还包括: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所述第四谐振电路、所述第五谐振电路和所述第六谐振电路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还包括:
多个第四电容,多个所述第四电容与多个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四谐振电路;
多个第五电容,多个所述第五电容与多个所述第五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五谐振电路;
多个第六电容,多个所述第六电容与多个所述第六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六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
主体部;
外延部,所述外延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外延部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的两端连接,在所述外延部的固定端至所述外延部的自由端的方向上,所述外延部朝向靠近所述中框的方向延伸,所述按键模块与所述外延部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组件的背离所述中框的表面为平面,所述中框包括:
后盖;
环形框,所述环形框与所述后盖连接,所述环形框与所述后盖限定出容纳腔,所述显示屏组件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按键模块与所述环形框相对设置。
8.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感线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方向间隔开,多个所述电感线圈包括: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所述谐振电路为多个,多个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所述电容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包括: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谐振电路;
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背离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四电感线圈,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之间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五电感线圈,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背离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六电感线圈,多个所述谐振电路还包括:第四谐振电路、第五谐振电路和第六谐振电路,所述第四谐振电路、所述第五谐振电路和所述第六谐振电路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容还包括:
多个第四电容,多个所述第四电容与多个所述第四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四谐振电路;
多个第五电容,多个所述第五电容与多个所述第五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五谐振电路;
多个第六电容,多个所述第六电容与多个所述第六电感线圈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第六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四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所述第五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六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感线圈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多个所述谐振电路还包括:第三谐振电路,多个所述电容还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三谐振电路,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增大音量;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减小音量;
当所述频率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第三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大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以及所述第二谐振电路的频率变化范围时,检测所述显示屏组件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若所述显示屏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屏组件关闭,若所述显示屏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显示屏组件打开。
CN202010512419.0A 2020-06-08 2020-06-08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7524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419.0A CN111752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419.0A CN111752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09A CN111752409A (zh) 2020-10-09
CN111752409B true CN111752409B (zh) 2023-12-05

Family

ID=7267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2419.0A Active CN111752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240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2699A (zh) * 2019-06-28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6805A (zh) * 2019-06-28 2019-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08859A (zh) * 2019-06-28 2019-10-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93172B1 (ko) * 2016-10-05 2023-10-2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루프 안테나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2699A (zh) * 2019-06-28 2019-09-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6805A (zh) * 2019-06-28 2019-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08859A (zh) * 2019-06-28 2019-10-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09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24414B1 (ko) 송전 장치, 수전 장치, 및 이들을 사용한 전력 공급 방법
US11550410B2 (en)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osition detection sensor
KR101822065B1 (ko) 수전 기기 및 무선 급전 시스템
CN102741954B (zh) 非接触充电装置用的磁气回路、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及非接触充电装置
JP5798455B2 (ja) 給電装置
US1028328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energy harvesting and/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4285358A (zh) 非接触充电装置用天线板以及使用了该天线板的充电装置
US20100001683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298753A1 (en) Rechargeable cellular telephone
JPH07507913A (ja) 改良された携帯用電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rfタグ
US20150061400A1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KR20120100761A (ko) 수전 장치 및 무선 급전 시스템
CN104810929A (zh) 无线电力接收器、终端以及无线电力发送器
US10186875B2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811206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etachable audio module
CN105024459A (zh)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及包括该无线电力接收装置的电子装置
CN21072336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1752409B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KR101670128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104584447B (zh) 针对电容性无线供电系统的电击穿保护
KR101649258B1 (ko) 무선통신용 플렉시블 회로기판
US11018527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3033746B1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9761371B2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KR100578520B1 (ko) 자가 충전 기능을 갖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