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1553B -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1553B
CN111741553B CN201910213814.6A CN201910213814A CN111741553B CN 111741553 B CN111741553 B CN 111741553B CN 201910213814 A CN201910213814 A CN 201910213814A CN 111741553 B CN111741553 B CN 1117415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ing
processing device
target
lighting devic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38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1553A (zh
Inventor
谷利飞
彭雄辉
王聪睿
陈胜利
薛海涛
陈长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1381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415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41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1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1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15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控制系统和网络摄像机。其中,一种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以及照明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监控的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开启;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关闭;所述照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开启或者关闭。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照明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用户寻找照明装置的开关进行操作所带来的不便,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照明装置的开启和关闭,是较为常见的照明装置控制方式。示例性的,楼道中的灯可以采用声音控制系统,用户只要发出能够被声音控制系统识别的声音,就可以触发灯的开启,而不必寻找开关再开启。同时,上述照明控制系统对照明装置的关闭通常采用时延机制,也就是开启后,经过预定的持续时长,照明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关闭照明装置。
但是,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相应的,不同用户所需的照明时长可能并不相同。而上述照明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持续时长是固定值,因此,可能会导致当某些用户仍处于需要照明的位置时,已经达到预定的持续时长,用户所在位置的灯自动关闭,造成行动不便;而当某些用户已经离开需要照明的位置时,还未达到预定的持续时长,灯仍未关闭,造成电源浪费的问题。
因此,现有的照明控制系统无法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不能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以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能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控制系统,该照明控制系统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监控的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开启;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关闭;
所述照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开启或者关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摄像机,该网络摄像机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测距传感器、多个照明装置以及第一处理装置;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响应于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所述多个照明装置中的第一照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摄像机,应用于包括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该网络摄像机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测距传感器以及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监控区域与所述照明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摄像机,应用于包括测距传感器和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该网络摄像机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以及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监控的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监控区域与所述照明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图像采集装置对监控区域进行监控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进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并且,测距传感器能够在第一处理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多个照明装置中,任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能够在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进行照明。因此,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测距传感器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进而基于所得到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从而控制第一照明装置开启。由于本方案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可以控制多个照明装置中的第一照明装置开启,从而保证目标在监控区域中时,第一照明装置始终开启。并且,第一照明装置是基于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确定的,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是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中,相对而言更适用于所识别到的目标的照明区域,因此,与开启全部或者部分照明装置相比,在满足目标的照明需求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照明装置的开启数量,实现节能。因此,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照明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于连接图1中照明装置和第一处理装置的功率调整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3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图1中测距传感器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于对图1中第一处理器发送给测距传感器的第一信号进行升压的电路示意图;
图5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用于对图1中测距传感器发送给第一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进行降压的电路示意图;
图6提供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网络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提供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网络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提供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网络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照明控制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可以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101、第一处理装置102、测距传感器103以及多个照明装置104;其中,任意两个照明装置104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
图像采集装置101,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102;
第一处理装置102,用于对图像采集装置101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第一信号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104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
响应于第一信号,测距传感器103,用于在第一处理装置102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102;
响应于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多个照明装置104中的第一照明装置,用于在第一处理装置102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其中,图像采集装置101、第一处理装置102、测距传感器103以及多个照明装置104可以集成在同一个电子设备中,此时,该电子设备同时具有图像采集功能、测距功能、对监控区域的照明功能以及图像处理功能。举例而言,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网络摄像机、监控摄像头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为了保证多个照明装置中,任一照明装置之间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可以将多个照明装置按照不同照明区域对应的安装角度安装在电子设备上。当然,图像采集装置101、测距传感器103、多个照明装置104以及第一处理装置102中可以属于不同的电子设备,此时,包含该图像采集装置101的设备和包含第一处理装置102的设备可以建立有通信连接,测距传感器103和多个照明装置104可以各自安装在监控区域中,并分别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举例而言:包含图像采集装置101的设备可以为网络摄像机、监控摄像头,而包含第一处理装置102的设备为终端设备或服务器。另外,图像采集装置101、测距传感器103以及多个照明装置104可以属于同一电子设备,第一处理装置102属于另一电子设备,例如,包含图像采集装置101、测距传感器103以及多个照明装置104的电子设备可以为具有测距和照明功能的网络摄像机以及监控摄像头等等,而包含第一处理装置102的设备为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图像采集装置101、测距传感器103以及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属于同一电子设备,举例而言,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具有测距功能的网络摄像机和监控摄像头,并且多个照明装置104可以独立安装在该电子设备的监控区域。
在具体应用中,图像采集装置101对所监控区域的图像的采集时机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示例性的,图像采集装置101可以按照预设周期采集所监控的区域的图像,也可以持续采集所监控区域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按照预设周期采集时,预设周期的设置可以是根据所监控的区域中出现目标的历史经验所确定的;而持续采集可以及时采集存在与历史经验中出现规律不同的目标的图像,从而降低对目标的漏检率。
对于上述图像采集装置101发送的图像,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采用目标识别算法进行目标识别。其中,目标识别算法可以是多种的。示例性的,目标识别算法可以是深度神经网络、R-CNN(Region-CNN,目标区域卷积神经网络)以及Fast R-CNN(Fast Region-CNN,快速识别的目标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等等。任何可以进行目标检测的算法均可作为本申请的目标识别算法,用于进行目标识别,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对于照明装置104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在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开启全部照明装置所耗费的能源将远大于开启部分照明装置所耗费的电能。对此,可以利用测距传感器103实现对目标在所监控区域中所处位置的实时检测,进而由第一处理装置102按照目标所处的位置,准确地控制适用于目标的第一照明装置的开启,以保证开启的照明装置数量尽可能的少的同时,满足目标的照明需求,从而实现兼顾照明需求和节能需求的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测距传感器103可以是多种的。示例性的,测距传感器103可以是雷达、超声波传感器以及激光距离传感器等等。任何能够检测距离的传感器均可用于本申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其中,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目标进行测距,具体可以为:第一处理装置102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测距传感器103进入工作状态,对目标进行测距。其中,与控制照明装置开启的实现方式类似的,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开启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种的。示例性的,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向测距传感器103输出能够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开启的第一信号;或者,该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辅助第一处理装置102来控制测距传感器的第二处理装置,此时,该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发送携带有开启或者关闭测距传感器103的通知的第一信号给第二处理装置,第二处理装置按照所接收的携带有该通知的第一信号控制测距传感器103的开启或者关闭。
其中,第一处理装置102基于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处理装置104可以基于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该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基于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示例性的,可以计算第二位置信息与照明位置信息之间的距离,将与所识别到的目标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阈值的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或者,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从预先存储的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与子区域的对应关系中,查找所得到的距离信息对应的子区域,其中子区域为预先在监控区域中划分的区域;按照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将属于查找到的子区域的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任何基于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的策略均可用于本申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识别到的目标为多个时,针对每个目标,均可基于该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当然,不同目标对应的第一照明装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此外,第一处理装置102对照明装置104的开启或者关闭的控制方式可以是多种的。示例性的,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直接向照明装置104输出能够控制照明装置104开启或者关闭的电平信号;或者,该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辅助第一处理装置102来控制照明装置104的第三处理装置,此时,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发送开启或者关闭照明装置104的通知给第三处理装置,第三处理装置按照所接收的通知控制照明装置104的开启或者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图像采集装置对监控区域进行监控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进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并且,测距传感器能够在第一处理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多个照明装置中,任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能够在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对监控区域进行照明。因此,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测距传感器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进而基于所得到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从而控制第一照明装置开启。由于本方案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可以控制多个照明装置中的第一照明装置开启,从而保证目标在监控区域中时,第一照明装置始终开启。并且,第一照明装置是基于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确定的,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是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中,相对而言更适用于所识别到的目标的照明区域,因此,与开启全部或者部分照明装置相比,在满足目标的照明需求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照明装置的开启数量,实现节能。因此,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当然,在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第一处理装置可以控制已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关闭。并且,在开启第一照明装置时,除第一照明装置以外的其他照明装置是关闭的,由此,在所识别的目标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确定了新的第一照明装置时,可以保证已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不适用于位置发生改变的目标时被关闭,实现节约电能和提高照明系统的控制准确度的效果。
此外,关于一个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的确定方式以及关于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方式存在多种。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关于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的确定方式以及关于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可选的,上述测距传感器103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可以包括:测距传感器在预设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值;其中,预设坐标系为以图像采集装置为原点,建立的所监控区域所在空间的三维坐标系;
相应的,上述本申请图3实施例中基于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可以包括:
利用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距离信息以及第一坐标值,计算目标对应的第二坐标值;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为能够基于距离信息和第一坐标值获得第二坐标值的函数;
将第二坐标值,作为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
示例性的,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可以是:利用三维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所确定的用于获取第二坐标值的方程组。例如,距离信息S1对应第一坐标值(X1,Y1,Z1),距离信息S2对应第一坐标值(X2,Y2,Z2)以及距离信息S3,对应第一坐标值(X3,Y3,Z3),第二坐标值为(X4,Y4,Z4)。则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为:
Figure BDA0002001381600000081
当测距传感器的数量至少为3个时,距离信息S1为第一坐标值(X1,Y1,Z1)的测距传感器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的,距离信息S2为第一坐标值(X2,Y2,Z2)的测距传感器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的,距离信息S3为第一坐标值(X3,Y3,Z3)的测距传感器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的,第一处理装置接收到这三个距离信息后,可以基于携带距离信息的信号所携带的测距传感器的标识,从预先存储的第一坐标值与测距传感器的标识的对应关系中,查找到相应的第一坐标值;进而将查找到的坐标值和对应的距离信息输入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计算得到所识别的目标的第二坐标值(X4,Y4,Z4)的具体值。
或者,示例性的,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可以是:预设的距离和坐标的对应关系。第一处理装置接收到测距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息后,可以从预设的距离和坐标的对应关系,查找与所接受的距离信息对应的坐标,将该坐标作为第二坐标,进而将第二坐标值,作为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例如,预设的距离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包括:距离信息S1对应坐标值(X1,Y1,Z1),距离信息S2对应坐标值(X2,Y2,Z2)。当测距传感器的数量为1个时,第一处理装置接收到该测距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息S1,则从预设的距离和坐标的对应关系中查找与距离信息S1对应的坐标值(X1,Y1,Z1),将坐标值(X1,Y1,Z1)作为目标的第二坐标值,即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为坐标值(X1,Y1,Z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监控区域、目标可移动的区域以及测距传感器的位置均可以预先获取,因此,预设的距离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在三维坐标系中,所建立的目标可移动的区域中各个位置点与测距传感器的距离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为示例性说明,任何能够基于距离信息和第一坐标值获得第二坐标值的函数均可作为本申请中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不同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对应不同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上述第一处理器装置102基于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可以包括:
针对每个照明装置,计算该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与第二位置信息之间的位置差异值,判断该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是否满足该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如果满足,将该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
其中,不同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对应不同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具体可以根据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和布局情况具体设置。示例性的,照明装置为射灯时,具有的照明范围相对而言较小,此时,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可以为不大于预设差异阈值,将距离目标相对而言较近的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照明装置为探照灯时,具有的照明范围大,此时,预设的差异条件可以为差异值属于预设差异区间,将距离目标相对而言较远、且未超出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任何能够确定第一照明装置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均可用于本申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考虑到与目标距离不同时,对目标而言,对应不同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可能并不相同,如目标远离照明范围时光照效果差,目标属于照明范围内、且距离照明装置相对而言很近时,光照可能太强等等。因此,为了提高照明效果与目标需求的匹配程度,上述第一处理装置102还可以用于:
在确定出第一照明装置后,基于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按照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照明规则,确定第一照明装置的第一亮度信息;
按照第一亮度信息,控制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
其中,与上述确定第一照明装置类似的,预设照明规则也可以按照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布局以及用户类型等等进行多种设置。
示例性的,预设照明规则可以是从预设的位置差异值与亮度信息的对应关系中,查找第一照明装置的位置差异值对应的亮度信息,将查找到的亮度信息确定为第一亮度信息。预设的位置差异值与亮度信息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是属于预设的第一差异值区间的位置差异对应第一亮度信息,属于预设的第二差异值区间的位置差异对应第二亮度信息。其中,第一亮度信息大于第二亮度信息,亮度信息越大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越强;预设的第一差异值区间的下限值大于预设的第二差异值区间的上限值,位置差异值越大,第一照明装置距离目标越远,照明强度越强。例如,照明装置探照灯对应的照明范围,可以采用此规则。
或者,示例性的,预设照明规则中,预设的位置差异与亮度信息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是属于预设的第一差异值区间的位置差异对应第一亮度信息,属于预设的第二差异值区间的位置差异对应第二亮度信息。其中,第一亮度信息小于第二亮度信息,亮度信息越大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越强;预设的第一差异值区间的下限值大于预设的第二差异值区间的上限值,位置差异越小,第一照明装置距离目标越近,照明强度越强。例如,照明装置射灯对应的照明范围,可以采用此规则。
任何能够确定亮度信息的预设照明规则均可用于本申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上述第一处理装置102还可以用于:
在确定出第一照明装置后,将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标注在第一三维图中,得到三维信息图;其中,第一三维图为包含目标的图像所对应的三维图;
保存三维信息图。
在具体应用中,为了及时应对目标出现的规律、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以及目标的照明需求出现的变化,保证照明控制系统对照明装置的控制准确度和节能效果,可以在确定出第一照明装置后,将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位置信息、第二位置信息以及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标注在第一三维图中,得到三维信息图,并保存三维信息图,以便分析在三维信息图对应的控制策略下,例如预设位置差异条件以及预设照明规则等等控制策略下,照明装置的效果,及时调整为与变化后的目标出现的规律、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以及目标的照明需求匹配的控制策略,或者照明装置布局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与分析直接的位置信息、照明效果数据相比,三维信息图将用于分析的数据直观地标注在对应的场景三维图中,有利于维护人员参照数据对应的真实场景进行分析。
可选的,在具体应用中,不同类型的照明装置104可能具有不同的功率,对此,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类型的照明装置适用于照明控制系统,本申请实施例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为照明装置104供电的电源,以及功率调整电路;
照明装置104通过功率调整电路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
功率调整电路,用于将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照明装置的功率。
在具体应用中,为照明装置104供电的电源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照明装置104可能会因照明需求以及美观需求改变等因素被更换,例如为了美观将节能灯更换为彩灯等等,此时,为原有的照明装置供电的固定的电源的输出功率可能并不适用于更换后的照明装置,而如果更换电源可能不便操作或者会增加成本等等。对此,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类型的照明装置适用于照明控制系统,可以设置用于将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目标功率的功率调整电路,其中,目标功率为适用于照明装置的功率。
并且,功率调整电路用于将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照明装置的功率,这意味着功率调整电路是为照明装置供电的电路,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通过控制功率调整电路的通断来控制照明装置104的开启或者关闭。因此,照明装置104可以通过功率调整电路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上述功率调整电路进行说明。
可选的,上述功率调整电路,至少可以包括:
下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继电器;
下拉电阻的第一端点与为照明装置104供电的电源连接,且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下拉电阻的第二端点接地,以使得在未接收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信号时,使该电源输入的电平为低电平,功率调整电路不导通;
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第一端点连接,且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的第二端点与电源连接。
为了将为照明装置104供电的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照明装置的功率,并且使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通过控制功率调整电路的通断实现对照明装置104的控制,功率调整电路中至少需要包括下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继电器。其中,继电器至少存在两个端点。具体的,可以将继电器的第二端点与电源连接,从而通过继电器将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照明装置104的功率。并且,可以将第一三极管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第一端点连接,从而在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第一三极管截止时,使继电器停止工作,不向照明装置104供电;在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第一三极管导通时,使继电器工作,向照明装置104供电;由此,实现第一处理装置102对照明装置104的开启或者关闭的控制。
考虑到在具体应用中电源会长时间处于供电状态,因此,为了避免在未接收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用于控制照明装置开启或者关闭的信号时,功率调整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在第一三极管的输入端与第一处理装置之间设置下拉电阻,将下拉电阻的第一端点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且下拉电阻的第一端点与第一三极管的输入端连接,下拉电阻的第二端点接地。
此外,为了保证上述功率调整电路具有稳定的输出,以及防止电流反向和电流过高的安全性,功率调整电路还可以包括用于滤波的电容、防止电流反向的二极管以及限流的电阻。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该功率调整电路可以包括:
电阻R21、电阻R22、第一三极管Q21、二极管D21、继电器U21、电容C21、电容C22以及电容C33;
其中,R21是下拉电阻,在没有第一处理装置102发送的对于控制照明装置104的控制信号时,电阻R21使电源输入到功率调整电路的控制信号PWR1变为低电平,功率调整电路不导通;其中,电源的电压可以为图2所示的36V。R22是限流电阻,防止第一三极管Q21的基极电流过大。第一三极管Q21作为控制继电器U21的开关,当第一处理装置102输入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如图2中3.3V时,第一三级管Q21导通,继电器U21工作,通过输出端向照明装置104供电,使照明装置104开启;当第一处理装置102输入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三级管Q21截止,继电器U21停止工作,输出端无电流输出,照明装置104关闭。电容C21对第一三极管输出的信号进行滤波。二极管D21是防止电流反向的二级管,提高功率调整电路的安全性。电容C22以及电容C33对功率调整电路的输出进行滤波,使功率调整电路具有稳定地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2所示的功率调整电路的结构为一种示例性的结构。任何至少包括第一三极管、下拉电阻以及继电器,且用于将给照明装置供电的电源的功率调整为适用于照明装置的功率的电路,均可作为本申请的功率调整电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处理装置102还可以用于:
统计连续识别到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的时长;
检测到不存在目标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停止对监控区域目标进行测距。
在具体应用中,为了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减少测距传感器103的启动时延所导致的在计算得到的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时,目标移动至与第二位置存在差异的位置,进而造成对照明装置的控制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对开启的测距传感器103不进行关闭。但是,在测距传感器103开启后,可能一定时间内没有目标出现,造成测距传感器对能耗的浪费,对此,检测到不存在目标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表明目标未出现的时长相对而言较长,可以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停止对监控区域目标进行测距,例如,可以关闭测距传感器103,或者控制测距传感器103进入休眠模式。
此外,当判断出不存在目标的时长不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表明目标没有出现的时长相对而言较短,也可以控制测距传感器103进入休眠模式,与直接关闭测距传感器103相比,可以在存在目标时,快速响应第一处理装置102的控制,对目标进行测距。
可选的,在具体实现对测距传感器103的控制时,上述本申请图3实施例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向测距传感器103供电的电源,以及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其中,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用于传输第一处理装置102开启或者关闭测距传感器103的控制信号,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至少可以包括:
第一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二电阻以及MOS管(MOSFET,场效应管);
其中,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点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点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用于保证第二三极管在第一处理装置102的控制下截止或者导通;
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点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点与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电阻用于保证MOS管在第二三极管导通时导通,以及在第二三极管截止时截止,MOS管的源极与向测距传感器103供电的电源连接,MOS管的漏极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
为了实现对测距传感器开启或者关闭的控制,通过上述电路,第一处理装置102发送的控制测距传感器开启的信号,经过第一电阻使第二三极管导通,进而由第二三极管输出,经过第二电阻使MOS管导通,实现对测距传感器的供电,使测距传感器开启;第一处理装置102发送的控制测距传感器关闭的信号,经过第一电阻使第二三极管截止,进而由第二三极管输出,经过第二电阻使MOS管截止,实现停止对测距传感器的供电,使测距传感器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电流和电压过大,上述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还可以包括除了第一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二电阻以及MOS管以外的其他元器件。为了便于理解,图3示例性的给出了图1中测距传感器的控制电路的一种结构图,如图4所示,该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可以包括:
第一电阻R31、第二电阻R33、第二三极管Q31、MOS管Q32;电阻R32以及电阻R34;电容C31、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以及电容C35;
其中,PWR2信号是第一处理装置102发送的控制测距传感器开启的信号,向测距传感器103供电的电源的电压为5V;第一电阻R31用于控制第二三极管Q31的基极电流,保证第二三极管Q31在第一处理处理装置303的控制下截止或者导通,第二电阻R33用于控制MOS管Q32栅极的输入电流,从而保证MOS管Q32在第二三极管导通时导通,以及在第二三极管截止时截止;电阻R32用于控制第二三极管Q31的集电极的电压;电容C33、电容C34以及电容C35为输出电压的滤波电容,保证输出端向测距传感器103稳定输出5V电压;电容C31、电容C32以及电阻R34为预留电容和电阻,可以通过电阻R34改变MOS管Q32栅极的电压,切换MOS管Q32的导通或者截止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MOS管Q32的电流反向,提高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的安全性,还可以在MOS管Q32的漏极与源极之间连接防止电流反向的二极管。当然,如果MOS管Q32具体为型号“DMG4435SSS-13”的MOS管时,由于MOS管内部自带防止电流反向的二极管,因此,可以不再额外连接防止电流反向的二极管。
可选的,上述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测距传感器103的信号,可能会因第一处理装置102和测距传感器103之间的距离相对而言较远出现损耗,损耗极可能造成控制失败的问题。对此,上述图3实施例中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升压电路;第一处理装置102通过升压电路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
升压电路,用于增加第一信号的电压,以使得第一信号传输至测距传感器103时,信号的损耗满足预设损耗条件;其中,第一信号为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象进行测距的信号。
为了减少相对而言较远的传输距离造成的第一信号的损耗,可以设置升压电路,将第一处理装置102通过升压电路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从而通过升压电路对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象进行测距的第一信号进行升压,实现将第一信号的电压增加至传输到测距传感器103时,信号的损耗满足预设损耗条件。其中,预设的损耗条件可以是损耗后的信号的信号质量不小于能够被识别的预设信号质量,或者信号的损耗量小于预设损耗阈值。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不同的信号传输距离,可以设置不同的预设信号质量或者预设损耗阈值。
其中,升压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可以存在多种。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升压电路,至少可以包括:
光耦装置和上拉电阻;
光耦装置的输入端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光耦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上拉电阻连接,光耦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
其中,上拉电阻用于对第一信号进行升压;光耦装置用于对第一处理装置102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进行转化,通过光耦装置可以提高升压速率,并且,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的隔离,避免相互干扰,提高可靠性。
为了便于理解,图4给出了用于对图1中第一处理器发送给测距传感器的第一信号进行升压的电路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升压电路可以包括:
光耦装置OP41、上拉电阻R41、电阻R42以及电阻R43;
其中,第一处理装置102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IPC信号输入端经过上拉电阻R41,实现对第一信号的电压的增加,进而光耦装置OP41工作,使升压后的第一信号通过IPC信号输出端传输给测距传感器103,例如,第一处理装置102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为3.3V,经过升压,由IPC信号输出端输出的第一信号的电压为12V。
另外,与上述升压电路对应的,测距传感器103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102的携带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的电压,可能并不适用于第一处理装置102。对此,可以对测距传感器103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102的信号进行降压,使得降压后的信号适用于第一处理装置102。为此,上述本申请图3实施例中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降压电路;第一处理装置102通过降压电路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
降压电路,用于将携带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的电压,调整为能够被第一处理装置识别的电压。
其中,降压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存在多种。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降压电路,至少可以包括:
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以及上拉电阻;
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二极管的输出端通过上拉电阻,与第一处理装置10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电流过大,以及第二信号的纹波过大,上述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还可以包括除了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以及上拉电阻以外的其他元器件。为了便于理解,图5示例性的给出了用于对图1中测距传感器发送给第一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进行降压的电路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降压电路可以包括:
双向TVS管U51(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D51、上拉电阻R51、限流电阻R52以及滤波电容C51;
其中,测距传感器103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102的携带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相当于TX(Transmit,发送)信号,可以通过TX信号输入端进入该降压电路,并利用双向TVS管U51防止静电过大,保证电路的安全性;经过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D51传输至上拉电阻R51,防止电流反向,保证电路的安全性,进而利用上拉电阻R51将第二信号的电压调整为能够被第一处理装置识别的电压,如3.3V。并且,二极管D51具体可以为肖特基二极管,以使得二极管D51导通的压降相对而言较小;限流电阻R52可以防止通过TX信号输出端输入给第一处理装置102的瞬时电流过大,烧毁第一处理装置;滤波电容C51可以防止输入给第一处理装置102的信号纹波过大,提高稳定性。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处理装置102需要应对目标识别、测距传感器控制、目标位置确定、照明装置确定以及照明装置104控制所带来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压力。对此,为了提高第一处理装置102的照明控制效率,减少因目标识别不及时或者目标位置和照明装置位置的确定不及时,所导致的对照明装置的控制不准确的问题,可以选择能够应对大量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的第一处理装置。
为此,可选的,上述本申请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处理装置102,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三处理器:
第一处理器,用于对图像采集装置101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向第二处理器发送测距信号;当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照明装置的关闭信号;
第二处理器,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测距信号时,利用第一信号控制测距传感器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第一照明装置;向第三处理器发送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
第三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后,控制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为了提高第一处理装置102的照明控制效率,减少因数据处理和存储压力过大导致第一处理装置102性能下降时,对目标识别不及时或者目标位置和照明装置位置的确定不及时,造成对照明装置的控制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将第三处理装置设置为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三处理器的装置。通过由第一处理器负责目标识别、第二处理器负责目标位置确定以及第三处理器负责照明装置控制,提高第一处理装置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提高照明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三处理器的处理装置均可作为本申请的第一处理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测距传感器和照明装置的数量可能会超出第一处理装置可用端口的数量,对此,可以设置第二处理装置和第三处理装置,实现扩展端口的效果。并且,测距传感器和第二处理装置可以构成具有控制单元的测距模块,照明装置和第三处理装置可以构成具有控制单元的照明模块,便于模块的独立控制和功能扩展。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分别说明通过第二处理装置应对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端口不足问题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通过第三处理装置应对照明装置对应的端口不足问题的具体实现方式。
可选的,本申请图1实例中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
第二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102通过第二处理装置与测距传感器103连接;
相应的,上述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第一信号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对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可以包括:
当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第一处理装置102向第二处理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第一信号携带有对目标进行测距的第一通知;
第二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第一信号后,控制测距传感器103对目标进行测距。
其中,第二处理装置具体可以为MSP430单片机。第一处理装置102不再直接对测距传感器103进行控制,而是向第二处理装置发送第一通知,因此,对第一处理装置102而言,至少可以通过一个端口实现对测距传感器的控制,极大地节约了第一处理装置102的资源。并且,由于第二处理装置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因此,测距传感器103的具体控制策略也可以由第二处理装置实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第一处理装置102的压力。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
第三处理装置;第一处理装置102通过第三处理装置与照明装置104连接;
相应的,第一处理装置102控制第一照明装置开启,包括:第一处理装置102向第三处理装置发送开启照明装置的第二通知;第三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第二通知后,控制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此外,第一处理装置102还可以向第三处理装置发送关闭第一照明装置3的第三通知;第三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第三通知后,控制第一照明装置关闭。
其中,第三处理装置具体可以为STM8单片机。第一处理装置102不再直接对照明装置104进行控制,而是向第三处理装置发送第二通知或者第三通知,因此,对第一处理装置102而言,至少可以通过一个端口实现对照明装置104的控制,极大地节约了第一处理装置102的资源。并且,由于第三处理装置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因此,照明装置的具体控制策略也可以由第三处理装置实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第一处理装置102的压力。
另外,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对上述图1实施例以及相应的可选实施例进行整合,在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的同时,通过功率调整电路保证照明控制系统适用于尽可能多的类型的照明装置,并且,利用升压电路和降压电路实现测距传感器可在距离第一处理装置相对而言较远的位置安装的效果。并且,可以利用直流降压装置将向第一处理装置供电的电源的电压,转换为适用于第一处理装置的电压。
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网络摄像机,应用于包括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该照明控制系统中还包括照明装置。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网络摄像机,该网络摄像机可以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601、第一处理装置602、测距传感器603以及多个照明装置;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601,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602;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602,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601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603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603,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602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602;
响应于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所述多个照明装置604中的第一照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图像采集装置对区域进行监控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进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同时,照明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在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因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开启,在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由于本方案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可以控制照明装置开启,从而保证目标在区域中时,照明装置始终开启。并且,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从而避免无需照明时照明装置的开启所造成的电能浪费,实现节能。因此,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网络摄像机应用于包括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该网络摄像机可以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701、第一处理装置702以及测距传感器703;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701,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702;所述监控区域与所述照明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702,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703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703,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702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图像采集装置对区域进行监控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进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同时,照明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在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因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开启,在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由于本方案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可以控制照明装置开启,从而保证目标在区域中时,照明装置始终开启。并且,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从而避免无需照明时照明装置的开启所造成的电能浪费,实现节能。因此,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网络摄像机,应用于包括测距传感器和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该网络摄像机可以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801以及第一处理装置802;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801,用于采集所监控的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所述监控区域与所述照明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801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图像采集装置对区域进行监控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第一处理装置,进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同时,照明装置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在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因而第一处理装置可以在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开启,在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由于本方案中,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可以控制照明装置开启,从而保证目标在区域中时,照明装置始终开启。并且,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控制照明装置关闭,从而避免无需照明时照明装置的开启所造成的电能浪费,实现节能。因此,通过本方案,能够实现对照明装置的实时性智能控制,兼顾照明装置不被过早关闭和节约电能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包括:
基于所述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一个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
可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测距传感器在预设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值;其中,所述预设坐标系为以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为原点,建立的所述区域所在空间的三维坐标系;
所述基于所述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包括:
利用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所述距离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坐标值,计算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坐标值;所述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为能够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所述第一坐标值获得所述第二坐标值的函数;
将所述第二坐标值,作为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
可选的,不同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对应不同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
所述第一处理器装置802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包括:
针对每个照明装置,计算该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之间的位置差异值,判断该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是否满足该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如果满足,将该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还用于: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后,基于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按照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照明规则,确定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第一亮度信息;
按照所述第一亮度信息,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还用于: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后,将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标注在第一三维图中,得到三维信息图;其中,所述第一三维图为预先根据所述多个照明装置的安装位置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安装位置,创建的所述监控区域的三维图;
保存所述三维信息图。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还用于:
统计连续识别到所述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的时长;
检测到所述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停止对监控区域目标进行测距。
可选的,所述网络摄像机还包括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用于增加所述第一信号的电压,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传输至所述测距传感器时,信号的损耗满足预设损耗条件。
可选的,所述升压电路,至少包括:
光耦装置和上拉电阻;
所述光耦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网络摄像机还包括降压电路;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降压电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降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信号的电压,调整为能够被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识别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降压电路,至少包括:
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以及上拉电阻;
所述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
可选的,所述网络摄像机还包括:为所述照明装置供电的电源,以及功率调整电路;
所述照明装置通过所述功率调整电路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连接;
所功率调整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功率。
可选的,所述功率调整电路,至少包括:
下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继电器;
所述下拉电阻的第一端点与为所述电源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下拉电阻的第二端点接地,以使得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发送的信号时,使所述电源输入的电平为低电平,所述功率调整电路不导通;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点连接,且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端点与所述电源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三处理器: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801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测距信号;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向所述第三处理器发送照明装置的关闭信号;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测距信号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第一照明装置;向所述第三处理器发送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后,控制所述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可选的,所述网络摄像机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通过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携带有对所述目标进行测距的第一通知;
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后,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目标进行测距。
可选的,所述网络摄像机还包括:第三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通过所述第三处理装置与所述照明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802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包括: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向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发送开启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第二通知;
所述第三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后,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开启。
在网络摄像机的任一实施例中,关于各个装置及元件的相关描述以及步骤的相关描述内容,可以参见关于照明控制系统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网络摄像机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系统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多个照明装置以及第一处理装置;其中,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所述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开启或关闭测距传感器的控制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控制电路中包括MOS管;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包括:基于所述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一个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所述第一照明装置;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响应于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确定,所述多个照明装置中的第一照明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的控制下开启,对所述监控区域进行照明;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还用于:
统计连续识别到所述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的时长;
检测到所述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停止对监控区域目标进行测距;检测到所述时长不大于所述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进入休眠模式;
所述系统还包括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升压电路,用于增加所述第一信号的电压,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传输至所述测距传感器时,信号的损耗满足预设损耗条件;
所述升压电路,至少包括:
光耦装置和上拉电阻;
所述光耦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系统还包括降压电路;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降压电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降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信号的电压,调整为能够被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识别的电压;
所述降压电路,至少包括:
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以及上拉电阻;
所述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所述测距传感器在预设坐标系中的第一坐标值;其中,所述预设坐标系为以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为原点,建立的所述区域所在空间的三维坐标系;
所述基于所述距离信息以及预存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对应的第一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包括:
利用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所述距离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坐标值,计算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坐标值;所述预设的坐标转换函数为能够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所述第一坐标值获得所述第二坐标值的函数;
将所述第二坐标值,作为所述目标对应的第二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不同照明范围的照明装置对应不同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包括:
针对每个照明装置,计算该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之间的位置差异值,判断该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是否满足该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位置差异条件,如果满足,将该照明装置确定为第一照明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还用于: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后,基于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按照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对应的预设照明规则,确定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第一亮度信息;
按照所述第一亮度信息,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还用于: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后,将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照明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对应的位置差异值,标注在第一三维图中,得到三维信息图;其中,所述第一三维图为预先根据所述多个照明装置的安装位置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安装位置,创建的所述监控区域的三维图;
保存所述三维信息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为所述照明装置供电的电源,以及功率调整电路;
所述照明装置通过所述功率调整电路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
所功率调整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源的输出功率调整为适用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调整电路,至少包括:
下拉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继电器;
所述下拉电阻的第一端点与为所述电源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下拉电阻的第二端点接地,以使得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信号时,使所述电源输入的电平为低电平,所述功率调整电路不导通;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点连接,且与第一处理装置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端点与所述电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三处理器: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向所述第二处理器发送测距信号;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时,向所述第三处理器发送照明装置的关闭信号;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测距信号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第一照明装置;向所述第三处理器发送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标识信息后,控制所述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照明装置开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第二处理装置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所述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向所述第二处理装置发送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携带有对所述目标进行测距的第一通知;
所述第二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后,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目标进行测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处理装置通过所述第三处理装置与所述照明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包括: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向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发送开启所述第一照明装置的第二通知;
所述第三处理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后,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开启。
11.一种网络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多个照明装置的照明控制系统,任意两个所述照明装置的照明区域不完全重叠;所述网络摄像机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测距传感器以及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监控区域的图像,并将所采集的图像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所述监控区域与所述照明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处理装置,用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第一识别结果;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存在目标时,利用第一信号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所述目标进行测距,得到一个目标对应的距离信息;基于所述距离信息和预存的每个照明装置对应的照明位置信息,从多个照明装置中确定待开启的第一照明装置;控制所述第一照明装置开启;统计连续识别到所述识别结果为不存在目标的时长,在检测到所述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测距传感器停止对监控区域目标进行测距;
响应于所述第一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在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监控区域中的目标进行测距,得到距离信息;将携带所述距离信息的第二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处理装置;
所述系统还包括升压电路和降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用于增加所述第一信号的电压,以使得所述第一信号传输至所述测距传感器时,信号的损耗满足预设损耗条件,所述降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信号的电压,调整为能够被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识别的电压;
其中所述升压电路,至少包括:光耦装置和上拉电阻;所述光耦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所述光耦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
其中所述降压电路,至少包括:具有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作用的二极管,以及上拉电阻;所述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处理装置连接。
CN201910213814.6A 2019-03-20 2019-03-20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Active CN1117415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3814.6A CN111741553B (zh) 2019-03-20 2019-03-20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3814.6A CN111741553B (zh) 2019-03-20 2019-03-20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1553A CN111741553A (zh) 2020-10-02
CN111741553B true CN111741553B (zh) 2023-02-07

Family

ID=7264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3814.6A Active CN111741553B (zh) 2019-03-20 2019-03-20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4155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673A (zh) * 2014-09-17 2015-02-18 张灏 一种基于人体识别的按需照明节能控制系统
CN205304933U (zh) * 2015-11-16 2016-06-08 珠海爱司马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照明和pir感应功能的网络摄像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8015A (ja) * 2010-07-20 2012-02-09 Toshiba Corp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照明制御方法
US9049361B2 (en) * 2012-01-06 2015-06-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capable of having optical accessory attached forward of light emission section thereof, image pickup system, film holder, light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and ligh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CN202992916U (zh) * 2012-12-20 2013-06-12 南京吉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图像和视频识别功能的led灯
CN105467935A (zh) * 2014-09-03 2016-04-06 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主动式节能监控系统及方法
CN204350385U (zh) * 2015-01-08 2015-05-20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一种基于目标识别的智能路灯控制系统
CN106455269A (zh) * 2016-10-27 2017-02-22 安徽融数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传感检测技术的照明控制系统
CN109152185A (zh) * 2018-10-19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源感知路灯智能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673A (zh) * 2014-09-17 2015-02-18 张灏 一种基于人体识别的按需照明节能控制系统
CN205304933U (zh) * 2015-11-16 2016-06-08 珠海爱司马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照明和pir感应功能的网络摄像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1553A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73321B (zh) 一种使用智能开关控制系统的照明系统控制方法
CN111741553B (zh) 照明控制系统及网络摄像机
CN104981083A (zh) 一种基于plc的节能控制系统
CN205389287U (zh) 智能节能照明远程控制系统
CN115277811B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水务运维方法及系统
CN207947922U (zh)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US20110069871A1 (en) Indoor energy-saving system
CN211184340U (zh) Led电源电路及感应装置
CN110798942A (zh) 感应灯控制设备及其系统
CN109121247B (zh) 一种智慧路灯控制管理系统
CN210042329U (zh) 一种路灯单灯控制器
CN106102274A (zh) 一种路灯控制系统
CN113660390A (zh) 一种摄像机主控板、摄像设备及补光灯板适配方法
CN101959058A (zh) 激光夜视摄像监控系统
CN107231729B (zh) 一种智能调控照明设备亮度的方法及电路
CN111479358A (zh) 基于电磁波层析成像的智慧路灯节能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600892A (zh) 一种智能照明控制器自适应环境控制方案
CN203882179U (zh) 一种变压器温控器检测系统
CN109526126A (zh) 一种照明开关控制装置
CN211087468U (zh) 消防安全预警设备
CN220653579U (zh) 一种灯具控制器、系统以及定位系统
CN112153247B (zh) 摄像机
CN114126134B (zh) 一种基于poe具备多控制方式的工业光源
CN210840122U (zh) 物联网移动物体感应太阳能路灯系统
CN211878452U (zh) 一种moems光开关驱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