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6195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6195A
CN111726195A CN201910218033.6A CN201910218033A CN111726195A CN 111726195 A CN111726195 A CN 111726195A CN 201910218033 A CN201910218033 A CN 201910218033A CN 111726195 A CN111726195 A CN 111726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block
attribute information
transpor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80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6195B (zh
Inventor
王俊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180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61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6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6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6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6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可应用于车联网、无人驾驶、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场景中。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传输块,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数据单元为编码块或编码块集合。如此,可使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改变时,各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也相应改变,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使得相同编码块在不同的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或损坏程度也不同,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和译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通常以传输块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一个传输块包括多个编码块,每个编码块进行独立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和信道编码。
现有技术中,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初传和重传采用相同的处理流程,一个传输块中各个编码块映射到时域和频域上的顺序不变。当出现某些位置发生干扰或者错误概率比较高时,例如某些位置的符号被打孔或者某些位置的符号在承载业务数据的同时还进行自动增益控制,映射到这些位置的编码块总是会解码错误,从而造成重传效率降低,影响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重传效率,提高系统译码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该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数据单元为编码块或编码块集合;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该传输块。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根据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使传输块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改变时,各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也相应改变。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使得相同编码块在不同的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或损坏程度也不同,从而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及传输块的译码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时,可以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确定各个数据单元中的起始数据单元;并以起始数据单元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如此,可简单高效地将传输块属性信息与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关联,使得不同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可具有不同的数据单元级联顺序,从而提高该数据传输方法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当前用于传输该传输块的时域资源少于传输块需要映射的时域资源,发送设备依次循环级联所述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之后,还可以对传输块中当前无法传输的编码块进行打孔处理。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使相同的传输块在多次重复传输调度的时域资源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被打孔的数据在多个编码块之间进行平均,从而有效提高数据重传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时,可以包括: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一集合中,发送设备将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级联;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二集合中,发送设备将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级联。如此,可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所在的集合与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关联,使得不同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可具有不同的数据单元级联顺序,例如,可以按照数据单元的序号大小的不同排序,从而提高该数据传输方法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一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以相同,第二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以相同,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奇偶性不同,且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时,还可以采用与传输块属性信息对应的交织行数N,交织级联各个数据单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这样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之间可进行交织级联,将传输块属性信息与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交织行数关联,使得不同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可对应不同的交织行数,从而提高该数据传输方法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时,可以包括: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三集合中,发送设备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前,第一队列为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奇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第二队列为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偶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第一队列和述第二队列中的数据单元均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四集合中,发送设备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后;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五集合中,发送设备将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其中,第三集合、第四集合、第五集合中,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如此,可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所在的集合与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关联,使得不同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可具有不同的数据单元级联顺序,例如,可以按照数据单元的序号大小的奇偶性的不同排序,从而提高该数据传输方法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第三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以相同,第四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以相同,第三集合与第四集合的奇偶性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传输块之后,发送设备还可以根据更新后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中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重新级联,重新级联时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至少与该传输块的前一次数据传输中的级联顺序不同;然后发送设备再次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该传输块。从而达到重新传输块时,对数据单元的级联顺序不同,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及传输块的译码性能的目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资源映射为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或者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发送设备基于映射到的资源发送该传输块。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传输块不同的传输过程中,发送设备可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的不同,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优先映射到不同的域空间中,可以优先映射时域,也可以优先映射频域。如此,可使相同传输块的不同传输过程采用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承载传输块内相同编码块的时频资源位置也相应变化,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有效避免因某些位置发生干扰或译码错误的比率较高时映射到这些位置的编码块总是译码错误的问题,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和译码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时,可以包括: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六集合中,发送设备将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若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七集合中,发送设备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其中,第六集合与第七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上述第六集合和第七集合中的其中一个集合可以为奇数的集合,另一集合可以为偶数的集合。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的功能,或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设备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其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或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设计中相应的功能。收发模块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存储模块与处理模块耦合,其保存有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作为一种示例,处理模块可以为处理器,通信模块可以为收发器,存储模块可以为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传输块的传输和重传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编码块集合的传输和重传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过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固定多次重复传输的场景下对无法传输的编码块进行打孔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传输块发送过程中各个编码块的一种发送顺序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传输块发送过程中各个编码块的另一发送顺序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基于传输块的数据传输方式的传输块发送过程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基于编码块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的传输块发送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对应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的资源映射方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的资源映射方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5G系统,或者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或其它类似的通信系统。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蜂窝链路,也可以应用于设备间的链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链路。D2D链路或V2X链路,也可以称为边链路、辅链路或侧行链路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术语都是指相同类型的设备之间建立的链路,其含义相同。所谓相同类型的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到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也可以是基站到基站之间的链路,还可以是中继节点到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对于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有3GPP的版本(Rel)-12/13定义的D2D链路,也有3GPP为车联网定义的车到车、车到手机、或车到任何实体的V2X链路,包括Rel-14/15。还包括目前3GPP正在研究的Rel-16及后续版本的基于NR系统的V2X链路等。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网络设备110、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其中,网络设备110可通过上行链路(uplink)、下行链路(downlink)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终端设备120)进行通信,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侧链路(side link)进行直接通信,而不经过网络设备,比如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之间可以通过side link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经过网络设备110。
图1中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其中,接入网设备在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设备,例如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4G)系统中可以对应eNB,在5G系统中对应5G中的接入网设备,例如gNB。尽管在图1中仅示出一对终端设备120和终端设备130,但应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该通信系统还可包括其它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设备120、130)提供服务。图1中的终端设备是以车载终端设备或车为例,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发送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当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时,接收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当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时,接收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应理解,接收设备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例如在组播、多播等场景下,一个发送终端可以同时向多个接收终端发送数据。
以下,对上述通信系统中的部分组成部分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理解。
1)终端设备,又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示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2)网络设备,是网络中用于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基站,还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网络设备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还可以包括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再或者还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Cloud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再例如,一种V2X技术中的网络设备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RSU可以是支持V2X应用的固定基础设施实体,可以与支持V2X应用的其它实体交换消息。
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可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理解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是指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不限制包括的是哪几个。例如,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那么包括的可以是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同理,对于“至少一种”等描述的理解,也是类似的。“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为了有效地进行数据重传,本申请实施例包括基于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传输和重传、基于编码块集合(code block group,CBG)的传输和重传两种数据传输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发送设备具体采用哪种数据传输模式可由网络设备决定。
基于传输块的传输和重传是指,数据重传的单位是传输块,接收设备对传输块整体的接收情况进行反馈。发送设备将一个传输块分割成N个编码块,N为正整数,按照一定顺序将N个编码块级联后,发送给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接收传输块,对传输块中的N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若所有编码块均正确,向发送设备反馈肯定确认(ACKnowledgement,ACK),若存在任一编码块发生错误,向发送设备反馈否定确认(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发送设备若接收到NACK,可对该传输块进行重传,直到接收到ACK或者重传次数达到一定门限为止。
如图2a所示,发送设备可将待发送的传输块分成4个编码块,针对4个编码块中的每个编码块分别进行CRC添加和信道编码,然后针对整个传输块再进行一次CRC添加,进而将级联后的传输块发送给接收设备,4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接收设备可接收该传输块,对4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若4个编码块中存在编码块发生错误,例如可以是CB0,而其它编码块均正确。这时,接收设备可向发送设备发送NACK,表示传输块接收错误。进而,发送设备对该传输块进行重传,接收设备将这次接收到的数据和上次接收到的数据合并后,再次进行解调、译码及CRC校验。若4个编码块和传输块均校验正确,接收设备可向发送设备发送ACK,表示传输块接收正确。
基于编码块集合的传输和重传是指,数据重传的单位是编码块集合,接收设备对每个编码块集合的接收情况进行单独反馈。发送设备将一个传输块分割成多个编码块后,可将多个编码块再分成M个编码块集合(M为正整数,可由网络设备配置),按照一定顺序对各个编码块级联(包括编码块集合内编码块之间的级联,以及编码块集合之间的级联)后,发送给接收设备。接收设备对各个编码块集合内的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针对一个编码块集合,若该编码块集合内的所有编码块均正确,接收设备可反馈ACK给发送设备,表示该编码块集合接收正确,若该编码块集合内存在编码块发生错误,接收设备可反馈NACK给发送设备。如此,发送设备可接收M个编码块集合分别对应的反馈信息,即ACK/NACK,并根据一个编码块集合对应的ACK/NACK,单独确定是否重传该编码块集合。若一个编码块集合对应的是NACK,则需要重传该编码块集合,若对应的是ACK,则不需要重传该编码块集合。
如图2b所示,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分成4个编码块,其中CB0、CB1属于编码块集合CBG0,CB2、CB3属于编码块集合CBG1,针对4个编码块中的每个编码块分别进行CRC添加和信道编码,然后针对整个传输块再进行一次CRC添加,进而将级联后的传输块发送给接收设备。接收设备可接收该传输块,对4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若CBG0中存在编码块发生错误,例如可以是CB0,而CB1及CBG1中的编码块均正确,接收设备可针对CBG0向发送设备反馈NACK,针对CBG1向发送设备反馈ACK。因此,发送设备可接收CBG0和CBG1分别对应的反馈信息,并根据CBG0对应的NACK,CBG1对应的ACK,重传CBG0,不再重传CBG1。接收设备接收重传的CBG0,对CBG0中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若均正确,向发送设备反馈CBG0对应的ACK。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传输块的过程具体可如图3所示:发送设备对传输块进行CRC体的添加;根据系统配置的最大编码块长度,将传输块分割成多个编码块(code block,CB),例如n个;对每个编码块分别进行CRC添加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可以是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或者POLAR极化码,具体由网络设备配置;针对每个编码块进行速率匹配,将各个编码块经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级联;经数据加扰、数据调制等处理后,将得到调制后的数据符号再进行层映射、天线端口映射,最终映射到时频资源上发送给接收设备。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401至步骤S402:
步骤S401: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
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该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为编码块或编码块集合。当数据单元为编码块时,表示发送设备采用基于传输块的数据传输模式,发送设备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当数据单元为编码块集合时,表示发送设备采用基于编码块集合的数据传输模式,发送设备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集合进行级联。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以为: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确定各个数据单元中的起始数据单元,以该起始数据单元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是该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数据单元可以是编码块。相应地,发送设备中可设置有传输块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表1的形式:
表1
发送的次数 起始编码块 级联顺序
0次 CB0 CB0:CB1:CB2:CB3:CB4:CB5
1次 CB1 CB1:CB2:CB3:CB4:CB5:CB0
2次 CB2 CB2:CB3:CB4:CB5:CB0:CB1
3次 CB3 CB3:CB4:CB5:CB0:CB2:CB1
4次 CB4 CB4:CB5:CB0:CB2:CB1:CB3
5次 CB5 CB5:CB0:CB1:CB2:CB3:CB4
在表1中,该传输块包括六个传输块,分别为CB0至CB5。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为0次时,表示当前是该传输块的第1次传输,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0,则以CB0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0:CB1:CB2:CB3:CB4:CB5;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为1次时,表示当前是该传输块的第2次传输,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1,则以CB1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1:CB2:CB3:CB4:CB5:CB0;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为2次时,表示当前是该传输块的第3次数据传输,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2,则以CB2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2:CB3:CB4:CB5:CB0:CB1;依此类推,假设有L个待发送的编码块,根据配置的编码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级联过程中,L个CB进行级联的顺序表达式为:i=(i_start+i)%N。其中,0<i<L-1;i_start为起始编码块索引,i_start=min(L-1,i_start),即当配置的i_start大于(L-1)时,i_start的取值为L-1。
需要说明的是,当依次循环级联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时,各个编码块还可以按照编码块的序号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例如,在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0时,以CB0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0:CB5:CB4:CB3:CB2:CB1;在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2时,以CB2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2:CB1:CB0:CB5:CB4:CB3。假设有L个待发送的编码块,根据配置的编码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级联过程中,L个CB进行级联的顺序表达式为:当i<=i_start时,i=(i_start-i),当i>=i_start时,i=N-1-(i-i_start)。其中,0<i<N-1,i_start为起始编码块索引。
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如表1中所示,随着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逐渐增大,对应的起始编码块的序号也逐渐增大。但应理解,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具有更多可能的实现方式。如表2中所示,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可以符合其它规律,如随着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逐渐增大,对应的起始编码块的序号逐渐减小,或者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较小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的序号为奇数,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较大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的序号为偶数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也可以不存在显式的规律,但在多次重复发送该传输块的过程中,传输块中的各个编码块作为起始编码块的次数相同或接近。
表2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081
在固定多次重复传输的场景下,发送设备中还可设置有传输块的重复发送次数,发送设备重复发送传输块,直至达到重复发送次数为止。在重复发送次数大于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的数量的情况下,发送设备可将各个编码块周期性地循环作为起始编码块。例如,在表3中,假设传输块的重复发送次数被设置为6次,但当前待发送的传输块仅包括3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2。此时,CB0至CB2可以依次循环地作为起始编码块。可以理解,在重复发送次数小于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某一个或多个传输块没有被作为起始编码块,或者作为起始编码块的次数小于其他编码块。
表3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082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091
进一步地,在固定多次重复传输的场景下,各次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有可能少于等于传输块需要映射的时域资源,并导致传输块中顺序靠后的部分编码块无法进行资源映射。因此,发送设备若确定当前的第i次发送中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时域资源少于该传输块需要映射的时域资源时,可在确定起始编码块,以起始编码块开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之后,对第i次发送中无法传输的编码块进行打孔,即根据被分配的时域资源仅级联发送顺序靠前的若干个编码块。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使相同的传输块在多次重复传输调度的时域资源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被打孔的数据在多个编码块之间进行平均,从而有效提高数据重传效率。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传输块包括4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3,该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分别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传输块中包括的各编码块的级联顺序如下表4所示。在一个调度时隙内,该传输块重复发送4次。第1次发送Tx1的起始符号是0,占据4个数据符号;第2次发送Tx2的起始符号是4,占据3个数据符号;第3次发送Tx3的起始符号是7,占据3个数据符号;第4次发送Tx4的起始符号是10,占据3个数据符号。
表4
发送的次数 起始编码块 级联顺序
0次 CB0 CB0:CB1:CB2:CB3
1次 CB0 CB0:CB1:CB2:CB3
2次 CB1 CB1:CB2:CB3:CB0
3次 CB2 CB2:CB3:CB0:CB1
可以看出,在第1次发送中,各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4个编码块的数据能够全部映射到调度的资源上。第2次发送中各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但由于第2次发送仅分配了3个数据符号的时域资源(即时间长度是3个数据符号),CB3将无法进行资源映射。因此,发送设备可对CB3进行打孔,仅发送CB0、CB1、CB2。同理,在第3次发送中,发送设备可对CB0进行打孔,仅发送CB1、CB2、CB3。在第4次发送中,发送设备可对CB1进行打孔,仅发送CB2、CB3、CB0。
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如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配置,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高层信息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通过如下几个参数来配置该对应关系:
1)重复发送次数repK,表示传输块的最大重复发送次数,其取值可以为{1,2,3,4,5…}等正整数。
2)重复级联起始编码块CB_start,用于设定每次传输时的起始编码块序号。例如,f01表示总共有两次传输,第1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0,第2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1。f0123表示总共有四次传输,第1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0,第2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1,第3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2,第4次传输的起始编码块为CB3。
举例来说,若某一个传输块包括6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5。在该传输块的第一次传输中,各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CB4:CB5,经过编码、端口映射、资源映射等处理后,各编码块的发送顺序可如图6a所示。由于在传输过程中调度时隙的前几个符号存在被打孔的风险(如可能被用作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而被打孔,或者因未获得发送权限而被打孔),可能导致接收设备对CB0译码错误,其他CB均译码正确。
在该传输块的第二次传输中,当前的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发生了变化,因此,级联起始编码块可由CB0变为CB1,相应地,如图6b所示,各编码块的级联顺序变为CB1:CB2:CB3:CB4:CB5:CB0。基于同样的原理,在第二次传输中承载CB1的符号被打孔,译码性能变差,而CB0因调整了发送位置,译码性能变好。由于CB1在该传输块的第一次传输中已经译码正确,在第二次传输中,接收设备无需再对CB1进行译码,此时,整个传输块译码正确率可以得到提高。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是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编码块,相应地,发送设备中可设置有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表5的形式:
表5
冗余版本 起始编码块 级联顺序
0 CB0 CB0:CB1:CB2:CB3:CB4:CB5
1 CB1 CB1:CB2:CB3:CB4:CB5:CB0
2 CB2 CB2:CB3:CB4:CB5:CB0:CB1
3 CB3 CB3:CB4:CB5:CB0:CB1:CB2
在表5中,该传输块包括六个传输块,分别为CB0至CB5。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0,则以CB0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0:CB1:CB2:CB3:CB4:CB5;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1,则以CB1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1:CB2:CB3:CB4:CB5:CB0;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2,则以CB2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2:CB3:CB4:CB5:CB0:CB1;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3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3,则以CB3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3:CB4:CB5:CB0:CB1:CB2。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确定起始编码块后,循环级联传输块的其余编码块时,各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还可以具有更多的实现方式,具体可以参照上一具体示例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又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是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编码块,相应地,发送设备中可设置有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表6的形式:
表6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01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11
在表6中,rv表示冗余版本,该传输块包括六个传输块,分别为CB0至CB5。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2*rv。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以是CB0,则以CB0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0:CB1:CB2:CB3:CB4:CB5。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为CB2=1*2,则以CB2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2:CB3:CB4:CB5:CB0:CB1。
同理,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参照上一具体示例实施,即起始编码块的序号可以随着冗余版本的标识的变大而增大或减小,或者呈现某种奇偶规律,或者其它规律,甚至无规律,在此不再赘述。考虑到传输块的冗余版本可能是有限的,且目前仅包括标识为0、1、2、3的四种冗余版本,因此,当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的数量大于冗余版本的数量时,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编码块未被作为起始编码块。如表7所示列出了一些对应关系的示例:
表7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12
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如系统信息块SIB配置,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RRC高层信息配置,或者也可以是发送设备根据协议规定预配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通过参数RV2CB_start来配置该对应关系,该参数具体用来设定每个冗余版本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例如,RV2CB_start为RV0123-CB0321表示,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0;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3;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2;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3,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1。可以理解,参数RV2CB_start还可以具有RV0123-CB0000、RV0123-CB0123等多种可能的取值,它们的含义是类似的,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举例来说,该具体示例可应用在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反馈触发数据重传的场景中,在这一场景中,传输块的实际重复发送次数可能不是固定的。发送设备采用基于传输块的数据传输模式,若某一传输块包括6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5,且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被设定为RV0123-CB0321。
如图7a所示,在第一次传输中,发送设备在发送该传输块时采用的冗余版本为0,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0,因此,此次传输各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CB4:CB5。接收设备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调度信息获取这次传输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承载数据的时频资源位置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由于CB0的译码错误,其它编码块均译码正确,接收设备可发送反馈信息NACK至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在接收到接收设备发送的NACK后,可确定需要重传该传输块。在第二次传输中,发送设备在发送该传输块时可选择其它冗余版本,如冗余版本1,对应的起始编码块为CB3,因此,此次传输各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可为CB3:CB4:CB5:CB0:CB1:CB2。接收设备可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调度信息获取此次传输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承载数据的时频资源位置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由于在第二次传输中采用了不同的冗余版本,改变了各个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提高了某些位置处的译码性能,因此,接收设备可根据此次传输过程中接收到的CB0的数据与上次传输中接收到的CB0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译码正确时,向发送设备发送ACK,至此,数据传输过程结束。
在又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是该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编码块集合,相应地,发送设备中可设置有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编码块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如下表8的形式:
表8
冗余版本 起始编码块集合 级联顺序
0 CBG0 CBG0:CBG1:CBG2:CBG3
1 CBG1 CBG1:CBG2:CBG3:CBG0
2 CBG2 CBG2:CBG3:CBG0:CBG1
3 CBG3 CBG3:CBG0:CBG1:CBG2
在表8中,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被分为4个编码块集合,分别为CBG0至CBG3。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可为CBG0,则以CBG0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集合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G0:CBG1:CBG2:CBG3;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可为CBG1,则以CBG1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集合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G1:CBG2:CBG3:CBG0;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可为CBG2,则以CBG2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集合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G2:CBG3:CBG0:CBG1;在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3时,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可为CBG3,则以CBG3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该传输块中的其余编码块集合得到的级联顺序可为CBG3:CBG0:CBG1:CBG2。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确定起始编码块集合后,循环级联传输块的其余编码块集合时,各编码块集合之间的级联顺序还可以具有更多的实现方式,具体可以参照上一具体示例中的编码块之间的级联顺序,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编码块集合内部,编码块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编码块之间可以按照编码块的序号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级联,或者,也可以结合上一具体示例,根据当前传输块的冗余版本,确定出每个编码块集合内的起始编码块,进而按顺序循环级联其余编码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同理,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参照上一具体示例,即起始编码块集合的序号可以随着冗余版本的标识的变大而增大或减小,或者呈现某种奇偶规律,或者其他规律,甚至无规律,再此不再赘述。考虑到传输块的冗余版本可能是有限的,且目前仅包括标识为0、1、2、3的四种冗余版本,因此,当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集合的数量大于冗余版本的数量时,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编码块集合未被作为起始编码块。
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系统广播消息,如系统信息块SIB配置,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RRC高层信息配置,或者也可以是发送设备根据协议规定预配置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通过参数RV2CBG_start来配置该对应关系,该参数具体用来设定每个冗余版本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例如,RV2CBG_start为RV0123-CBG0321表示,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为CBG0;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为CBG3;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为CBG2;若数据传输时,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3,那么对应的起始编码集合为CBG1。可以理解,参数RV2CBG_start还可以具有RV0123-CBG0000、RV0123-CBG0123等多种可能的取值,它们的含义是类似的,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举例来说,该具体示例可应用在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反馈触发数据重传的场景中,在这一场景中,传输块的实际重复发送次数可能不是固定的。发送设备采用基于编码块集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根据接收设备接收情况的不同,在重传过程中,发送设备可以仅发送未被成功接收的编码块集合。若某一传输块包括12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11。这12个编码块被分成4个编码块集合,分别为CBG0至CBG3。各个编码块集合包含的编码块可如表9所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起始编码块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被设定为RV0123-CBG0321。
表9
编码块集合 编码块集合包含的编码块
CBG0 CB0、CB1、CB2
CBG1 CB3、CB4、CB5
CBG2 CB6、CB7、CB8
CBG3 CB9、CB10、CB11
如图7b所示,在第一次传输中,发送设备在发送该传输块时采用的冗余版本为0,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为CBG0,此次传输各个编码块集合的级联顺序为CBG0:CBG1:CBG2:CBG3。接收设备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调度信息获取这次传输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承载数据的时频资源位置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集合、每个编码块集合中包括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由于CBG0和CBG2中存在编码块译码错误(如CBG0中的CB0,CBG2中的CB6),其他编码块集合中的编码块均译码正确,因此,接收设备发送反馈信息{NACK、ACK、NACK、ACK}至发送设备,表示CBG0和CBG2译码错误、CBG1和CBG3译码正确。
发送设备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可确定示CBG0和CBG2需要重传。在第二次传输中,发送设备可选择其它冗余版本,如冗余版本1,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为CBG3,因此,此次传输各编码块集合之间的级联顺序应为(CBG3):CBG0:(CBG1):CBG2。考虑到编码块集合CBG1和CBG3已经译码正确不需要重传,CBG1和CBG3可仅参与排序过程,不真正参与级联,故用圆括号标识出,实际的级联顺序为CBG0:CBG2。
接收设备可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调度信息获取此次传输所采用的冗余版本,以及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承载数据的时频资源位置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解调、译码和CRC校验。由于在第二次传输中采用了不同的冗余版本,改变了各个编码块集合之间的级联顺序,提高了某些位置处的译码性能,因此,接收设备可针对未成功接收的编码块,根据此次传输过程中接收到的数据与上次传输中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并在译码正确时,发送反馈信息{ACK、ACK、ACK、ACK}至发送设备,至此,数据传输过程结束。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以为:发送设备判断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一集合中,还是位于第二集合中,其中,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交集为空集。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一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级联;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二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级联。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第二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也相同,但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奇偶性不同。例如,第一集合可以为自然数中所有偶数构成的集合,第二集合可以为自然数中所有奇数构成的集合。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传输块。若传输块包括10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9。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属于第一集合,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即所有编码块按序号的正序级联;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属于第二集合,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9:CB8:CB7:CB6:CB5:CB4:CB3:CB2:CB1:CB0,即所有编码块按序号的倒序级联。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集合也可以为奇数集合,第二集合也可以为偶数集合,但本具体示例是按照第一集合为偶数集合,第二集合为奇数集合为例进行说明的。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以为:发送设备采用与传输块属性信息对应的交织行数N,交织级联各个数据单元,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传输块。发送设备中可设置有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与交织行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0所示:
表10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41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51
若传输块包括16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15。根据表10中的设置,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发送设备可采用1行交织的方式,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级联顺序与正序级联各个编码块相同,即为CB0: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B11:CB12:CB13:CB14:CB15。
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发送设备可采用2行交织的方式,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参照表11所示,通过逐行写入各个编码块,逐列读出各个编码块,可得到传输块中各个编码的级联顺序为CB0:CB8:CB1:CB9:CB2:CB10:CB3:CB11:CB4:CB12:CB5:CB13:CB6:CB14:CB7:CB15。
表11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52
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时,发送设备可采用3行交织的方式,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参照表12可知,逐行写入各个编码块,逐列读出各个编码块,可得到传输块中各个编码的级联顺序为CB0:CB7:CB14:CB1:CB8:CB15:CB2:CB9:CB3:CB10:CB4:CB11:CB5:CB12:CB6:CB13。
表12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53
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3时,发送设备可采用4行交织的方式,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参照表13可知,逐行写入各个编码块,逐列读出各个编码块,可得到传输块中各个编码的级联顺序为CB0:CB4:CB8:CB12:CB1:CB5:CB9:CB13:CB2:CB6:CB10:CB14:CB3:CB7:CB11:CB15。
表13
Figure BDA0002002680780000154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以为:发送设备判断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三集合、第四集合、第五集合中的哪一个集合中,其中第三集合、第四集合、第五集合中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三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前;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四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后;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五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这里,第一队列是指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奇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第二队列是指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偶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且第一队列和第二队列中的数据单元均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相同,第四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可相同,但第三集合与第四集合的奇偶性可以不同。例如,第三集合可以为{1、3、5、7、9、11…}等奇数构成的集合,第四集合可以为{2、4、6、8、10、12…}等偶数构成的集合,第五集合可以为{0}构成的集合。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以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数据单元可以是传输块。若传输块包括10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9。那么第一队列是指CB1:CB3:CB5:CB7:CB9;第一队列是指CB0:CB2:CB4:CB6:CB8。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0时,属于第五集合,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0:C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即所有编码块不分奇偶,按顺序级联;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1时,属于第三集合,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1:CB3:CB5:CB7:CB9:CB0:CB2:CB4:CB6:CB8,即奇数编码块在前,偶数编码块在后;当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2时,属于第四集合,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的级联顺序为CB0:CB2:CB4:CB6:CB8:CB1:CB3:CB5:CB7:CB9,即偶数编码块在前,奇数编码块在后。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集合也可以为偶数集合,第四集合也可以为奇数集合,但本具体示例是按照第三集合为奇数集合,第四集合为偶数集合为例进行说明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步骤S401中提供的几种级联的实现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例如,传输块属性信息为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数据单元为编码块,发送设备可根据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在已被发送的次数为0时(即数据初传)时,基于已被发送次数对应的起始编码块或所属的集合,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在已被发送的次数不为0时(即数据重传),根据已被发送的次数对应的交织行数,对各个编码块进行交织级联。
再例如,传输块属性信息为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数据单元为编码块集合,发送设备可根据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基于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或所属的集合或对应的交织行数,对传输块的各个编码块集合进行级联。在此基础上,在每个编码块集合的内部,发送设备还可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为0时(即数据初传),基于已被发送的次数对应的起始编码块集合或所属的集合,对该编码块集合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在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为非0时(即数据重传),基于已被发送的次数对应的交织行数,对该编码块集合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级联。
步骤S402: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该传输块。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还可根据更新后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该传输块中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重新级联,再次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该传输块。其中,重新级联时传输块中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至少与传输块的前一次数据传输中的级联顺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发送设备对该传输块进行重新级联和发送,可以是在固定多次传输的场景下,因传输块当前被发送的次数小于重复发送次数而被触发的,也可以是在基于HARQ反馈的场景下,因接收到接收设备反馈的表示存在编码块未被成功接收的NACK而被触发的。
若传输块属性信息为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那么该传输块每被发送一次,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就会更新一次,即次数增一,进而发送设备可根据更新后的已被发送次数,重新确定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若传输块属性信息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那么传输块每被发送一次,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也可以相应更新,进而发送设备根据更新后的冗余版本,重新确定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应理解,在传输块属性信息更新后,根据更新后的传输块属性信息确定的各个数据单元的级联顺序也有可能与之前的级联顺序相同。因为发送设备在更新传输块的冗余版本时,可能不是按照冗余版本的标识按序选择,但不同的冗余版本,却有可能会具有相同的数据单元级联顺序,如两个冗余版本对应的起始编码块可以相同。在这一情形下,发送设备可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高层信息来具体设定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使之与前一次数据传输中数据单元的级联顺序不同。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根据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可使传输块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改变时,各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也相应改变。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使得相同编码块在不同的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或损坏程度也不同,从而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及整个传输块的译码性能。
请参阅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801至步骤S802:
步骤S801: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该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资源映射为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或者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为两种资源映射方式。其中,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是指,发送设备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所对应的数据符号先映射到时域资源上,后映射到频域资源上;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是指,发送设备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所对应的数据符号先映射到频域资源上,后映射到时域资源上。
假设传输块包括4个编码块,分别为CB0至CB3。发送设备具有两个天线端口,分别为端口0和端口1。若采用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的资源映射方式,经资源映射后,两个天线端口发送的数据符号可如图9所示。若采用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的资源映射方式,经资源映射后,两个天线端口发送的数据符号可如图10所示。其中,S00、S01、S02、S03为承载编码块CB0的数据符号,S10、S11、S12、S13为承载编码块CB1的数据符号,S20、S21、S22、S23为承载编码块CB2的数据符号,S30、S31、S32、S33为承载编码块CB3的数据符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六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若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七集合中,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第六集合与第七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六集合、第七集合中的其中一个集合可为至少包括1、3等一个或多个自然数中的奇数构成的集合,另一集合可为至少包括0、2等一个或多个自然数中的偶数构成的集合。例如,第六集合可为自然数中所有奇数构成的集合,第七集合可为自然数中所有偶数构成的集合。如此,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奇数时,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偶数时,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为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若当前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为偶数,如0次,表示当前传输为传输块的第1次数据传输,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若当前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为奇数,如1次,表示当前传输为传输块的第2次数据传输,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如此,相同传输块在相邻两次数据传输中可采用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使得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可交替地优先映射到时域或频域,避免同一编码块在多次数据传输中始终被映射到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有效提高数据重传效率。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若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偶数,如0,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若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为奇数,如1,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如此,在相同传输块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中,发送设备可采用奇偶性不同的冗余版本,从而达到将传输块的各个编码块交替地优先映射到时域或频域的目的,有效提高数据重传效率。
再例如,第六集合可为自然数中所有偶数构成的集合,第七集合可为自然数中所有奇数构成的集合。如此,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偶数时,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奇数时,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第六集合、第七集合中的其中一个集合为仅包括0的集合,另一集合为至少包括1、2、3等正整数的集合。例如,第六集合为包括{0}的集合,第七集合为包括{1、2、3}的集合。如此,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0时,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当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为非零时,如取值为1,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为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若当前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为0次,表示当前传输为该传输块的第1次传输,即数据初传,发送设备可采用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的资源映射方式;若当前传输块的已发送次数为一次或n次,表示当前传输为该传输块的第2次或第n+1次数据传输,即数据重传,发送设备可采用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的资源映射方式,从而使得相同传输块的数据初传和数据重传可采用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避免同一编码块在数据初传和数据重传中被映射到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而导致重传效率降低。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传输块属性信息可为传输块的冗余版本,若传输块的冗余版本的标识为0,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若传输块的冗余版本的标识为非0,发送设备可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如此,发送设备在相同传输块的数据初传和数据重传中,设置不同的冗余版本,从而使数据初传和数据重传采用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有效提高数据重传效率。
由此可知,在传输块不同的传输过程中,发送设备可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的不同,将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优先映射到不同的域空间中,可以优先映射时域,也可以优先映射频域。如此,可使相同传输块的不同传输过程采用不同的资源映射方式,承载传输块内相同编码块的时频资源位置也相应变化,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集的作用,有效避免因某些位置发生干扰或译码错误的比率较高时映射到这些位置的编码块总是译码错误的问题,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和译码性能。
步骤S802:发送设备基于映射到的资源发送该传输块。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作为发送设备,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发送设备的功能,该发送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请参阅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1110和处理模块1120。
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设备,执行图4中所示的方法实施例时,收发模块1110,用于执行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传输块的操作;处理模块1120用于执行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的操作。
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设备,执行图8中所示的方法实施例时,收发模块1110,用于执行基于映射到的资源发送传输块的操作;处理模块1120用于执行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的操作。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可以是如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的整机设备,也可以是设备中的组成部件或设备内部的芯片等,通信装置中涉及的处理模块1120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收发模块1110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100可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S401至S402中的发送设备、或对应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S801至S802中的发送设备,该通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图8中所示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具体为一种网络设备,例如基站。该网络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12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1202。所述RRU 12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2011和射频单元12012。所述RRU 12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所述BBU 1202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所述RRU 1201与BBU 12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所述BBU 12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所述BBU(处理单元)1002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关于网络设备的操作流程。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BBU 12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指示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5G网或其他网)。所述BBU 1202还包括存储器12021和处理器12022,所述存储器12021用于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12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例如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操作。所述存储器12021和处理器12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请参阅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具体为一种终端设备。便于理解和图示方便,在图13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3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如图13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1310和处理单元13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3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3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3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应理解,收发单元13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3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者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所述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所述数据单元为编码块或编码块集合;
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所述传输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数据单元中的起始数据单元;
所述发送设备以所述起始数据单元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所述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当前用于传输所述传输块的时域资源少于所述传输块需要映射的时域资源,所述发送设备依次循环级联所述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对所述传输块中当前无法传输的编码块进行打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包括: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一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级联;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二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级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二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的奇偶性不同,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采用与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对应的交织行数N,交织级联所述各个数据单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包括: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三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前,所述第一队列为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奇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所述第二队列为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偶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所述第一队列和所述第二队列中的数据单元均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四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第一队列级联在所述第二队列之后;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五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
其中,所述第三集合、所述第四集合、所述第五集合中,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四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三集合与所述第四集合的奇偶性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所述传输块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更新后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中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重新级联,重新级联时所述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至少与所述传输块的前一次数据传输中的级联顺序不同;
所述发送设备再次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所述传输块。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所述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所述资源映射为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或者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
所述发送设备基于映射到的资源发送所述传输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包括: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六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七集合中,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
其中,所述第六集合与所述第七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集合和所述第七集合中的其中一个集合为奇数的集合,另一集合为偶数的集合。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级联,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所述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所述数据单元为编码块或编码块集合;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所述传输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数据单元中的起始数据单元;
以所述起始数据单元为起始,依次循环级联所述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当前用于传输所述传输块的时域资源少于所述传输块需要映射的时域资源,所述处理模块依次循环级联所述传输块中的其余数据单元之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对所述传输块中当前无法传输的编码块进行打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一集合中,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级联;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二集合中,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级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二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的奇偶性不同,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与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对应的交织行数N,交织级联所述各个数据单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三集合中,将第一队列级联在第二队列之前,所述第一队列为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奇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所述第二队列为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中序号为偶数的数据单元构成的队列,所述第一队列和所述第二队列中的数据单元均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四集合中,将所述第一队列级联在所述第二队列之后;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五集合中,将所述各个数据单元按照序号大小依次级联;
其中,所述第三集合、所述第四集合、所述第五集合中,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四集合中所有取值的奇偶性相同,所述第三集合与所述第四集合的奇偶性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更新后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中包括的各个数据单元进行重新级联,重新级联时所述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级联顺序至少与所述传输块的前一次数据传输中的级联顺序不同;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再次发送数据单元级联后的所述传输块。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待发送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属性信息,对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进行资源映射,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包括所述传输块当前已被发送的次数或冗余版本,所述资源映射为先映射时域后映射频域,或者先映射频域后映射时域;
收发模块,用于基于映射到的资源发送所述传输块。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六集合中,将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时域上,后映射到频域上;
若所述传输块属性信息的取值位于第七集合中,将所述传输块包括的各个编码块先映射到频域上,后映射到时域上;
其中,所述第六集合与所述第七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集合和所述第七集合中的其中一个集合为奇数的集合,另一集合为偶数的集合。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18033.6A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726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8033.6A CN111726195B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8033.6A CN111726195B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6195A true CN111726195A (zh) 2020-09-29
CN111726195B CN111726195B (zh) 2021-12-31

Family

ID=7256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8033.6A Active CN111726195B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61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460A1 (zh) * 2021-07-15 2023-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41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演进架构的基站和终端及其数据发射和接收方法
CN101030842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的重排方法及其装置
CN101237241A (zh) * 2007-01-31 2008-08-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混合自动请求重传处理和信道译码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82192A (zh) * 2007-04-03 2008-10-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信道编码方法
CN102160315A (zh) * 2008-09-19 2011-08-17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循环冗余校验的块的迭代解码
US20110219208A1 (en) * 2010-01-08 2011-09-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petascale highly efficient parallel supercomputer
CN103378940A (zh) * 2012-04-17 2013-10-30 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td-scdma系统的上行信道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4283630A (zh) * 2013-07-03 2015-01-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EP2840852A1 (en) * 2012-05-11 2015-02-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6015592A1 (zh) * 2014-07-28 2016-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拨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US20160080029A1 (en) * 2011-11-08 2016-03-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streams in mimo system
WO2017185941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631815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120373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641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演进架构的基站和终端及其数据发射和接收方法
CN101030842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的重排方法及其装置
CN101237241A (zh) * 2007-01-31 2008-08-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混合自动请求重传处理和信道译码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82192A (zh) * 2007-04-03 2008-10-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信道编码方法
CN102160315A (zh) * 2008-09-19 2011-08-17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循环冗余校验的块的迭代解码
US20110219208A1 (en) * 2010-01-08 2011-09-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petascale highly efficient parallel supercomputer
US20160080029A1 (en) * 2011-11-08 2016-03-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streams in mimo system
CN103378940A (zh) * 2012-04-17 2013-10-30 马维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td-scdma系统的上行信道编码方法及装置
EP2840852A1 (en) * 2012-05-11 2015-02-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150063280A1 (en) * 2012-05-11 2015-03-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CN104283630A (zh) * 2013-07-03 2015-01-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6015592A1 (zh) * 2014-07-28 2016-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拨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WO2017185941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8631815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120373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WHITTLE: ""A Natural Channel coding for the Finite and infinite Times Axes"", 《THE COMPUTER JOURNAL 》 *
郭豪等: ""有序优化重传次数的网络编码算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460A1 (zh) * 2021-07-15 2023-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6195B (zh) 2021-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848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wing different services to coexist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32320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channel in communication or broadcasting system
CN109392152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212036B2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066320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KR102420721B1 (ko)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전송블록 크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EP3550911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7872298B (zh) 免授权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34729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271180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位图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2043166A (ja) 情報伝送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US2022002973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on-based data transmission for network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N109150378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US1175114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72619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391230A (zh) 上行控制信息复用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87401A (zh) 多时间单元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866949B (zh) 用于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347992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262647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5104271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harq-ack的方法和装置
EP4283901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3009249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tting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80122918A (ko)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434411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