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2051B - 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2051B
CN111712051B CN202010666573.3A CN202010666573A CN111712051B CN 111712051 B CN111712051 B CN 111712051B CN 202010666573 A CN202010666573 A CN 202010666573A CN 111712051 B CN111712051 B CN 111712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housing
hole
blocking member
mobi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665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2051A (zh
Inventor
雷正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6657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12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12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2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2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2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1Tool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used during processing
    • H05K2203/0147Carriers and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移动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第三子壳体、以及第四子壳体。阻挡件,阻挡件与第一子壳体和第三子壳体活动连接,且阻挡件对应收容空间的开口设置。阻挡件可沿从第二子壳体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往复运动。通过使阻挡件与第一子壳体和第三子壳体活动连接,这样便可将阻挡件设计为可移动的,在装设待移动件时,可移动阻挡件使阻挡件与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边缘的部件错开设置。当移动过程中便可避免该部件与阻挡件相碰撞从而撞坏待移动件。本申请可提高设于移动装置内的待移动件的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移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印刷电路板组件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及多个设备,因此通常需要利用移动装置将印刷电路板组件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移动装置上固设有档杆来防止印刷电路板组件在移动过程中掉落。但是目前印刷电路板组件上的元器件有时会超出印刷电路板的边缘,因此在移动过程中,档杆可能会与该元器件发生碰撞,从而损坏印刷电路板组件。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第三子壳体、以及第四子壳体;
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一子壳体和所述第三子壳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阻挡件对应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设置;所述阻挡件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到所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往复运动。
本申请提供的移动装置,通过使阻挡件与所述第一子壳体和所述第三子壳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阻挡件对应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设置。本申请还可使所述阻挡件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到所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往复运动,这样便可将阻挡件设计为可移动的,从而在装设待移动件时,可移动阻挡件使阻挡件与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边缘的部件错开设置。当移动过程中便可避免该部件与阻挡件相碰撞从而撞坏待移动件。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移动装置可提高设于所述移动装置内的待移动件的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降低由于移动导致的不良品比例,减少报废、维修所产生的费用,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待移动件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待移动件装入移动装置时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移动装置-1,壳体-10,第一子壳体-11,第二子壳体-12,第三子壳体-13,第四子壳体-14,收容空间-15,通孔-16,第一子通孔-161,第二子通孔-162,第三子通孔-163,阻挡件-20,阻挡件本体-21,保护部-22,锁死部-23,第一移动部-24,第二移动部-25,待移动件-30,待移动件本体-31,部件-32,缓冲件-4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印刷电路板组件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结构件之一。目前在生产印刷电路板组件时,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及多个设备,因此当印刷电路板组件在一个设备内的工序完成后,需要将其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中。因为通常需要一次转移多个印刷电路板组件,所以通常会用到移动装置进行转移。例如将印刷电路板组件从一个设备中拿出放入到移动装置中,将移动装置移动至另一个设备处,随后再将印刷电路板组件从移动装置中取出并放入另一个设备中进行下一道工序。
但是目前随着印刷电路板组件的发展,印刷电路板上元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元器件会超出印刷电路板的边缘。移动装置中通常固设有档杆来防止印刷电路板组件在移动的过程中从移动装置中掉落。档杆在移动过程中若与印刷电路板相碰撞,则档杆对印刷电路板造成的损伤可忽略不计。但若超出印刷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与档杆正对应设置时,在移动装置移动时,由于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晃动,超出板边的元器件会撞到档杆,导致元器件被撞坏,造成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报废,增大报废率,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加。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请一并参考图1-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待移动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待移动件装入移动装置时的立体结构视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1,所述移动装置1包括壳体10与阻挡件20。所述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15的第一子壳体11、第二子壳体12、第三子壳体13、以及第四子壳体14。所述阻挡件20与所述第一子壳体11和所述第三子壳体13活动连接,且所述阻挡件20对应所述收容空间15的开口设置;所述阻挡件20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图4中D1所示的方向)往复运动。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装置1包括但不限于周转筐,周转筐用于装设多个待移动件30,当周转筐移动时待移动件30便可跟着一同进行移动。可选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待移动件30包括待移动件本体31以及设于所述待移动件本体31上的多个部件32,部分部件32在待移动件本体31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设于待移动件本体31内。进一步可选地,待移动件3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组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待移动件本体31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部件32可以为各种元器件。因此上述内容也可以理解为部分元器件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设于印刷电路板内。而该部分元器件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的其余部分则设于印刷电路板外。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15的第一子壳体11、第二子壳体12、第三子壳体13、以及第四子壳体14。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10为包括至少由四块子壳体10围设形成的壳体10,因此四块子壳体10中间便可形成收容空间15,多个待移动件30设于移动空间内。可选地,设于印刷电路板外的元器件设于收容空间15的开口处,防止该部分元器件与子壳体10相互发生碰撞。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装置1还可包括阻挡件20,而本申请提供的移动装置1与相关技术中的移动装置1的不同之处便在于:相关技术中阻挡件20为固设在子壳体10上的,而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装置1,通过使阻挡件20与所述第一子壳体11和所述第三子壳体13活动连接,且所述阻挡件20对应所述收容空间15的开口设置。至于具体的活动连接方式,本申请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由于四个子壳体10的设置已限制住了待移动件30的两个移动方向,本实施方式使阻挡件20对应所述收容空间15的开口设置可利用阻挡件20来限制待移动件30的第三个移动方向从而将待移动件30完全限位于收容空间15内,防止待移动件30在移动的过程中从收容空间15内掉落出来。
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阻挡件20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往复运动。其中往复运动指的是所述第二阻挡件20可沿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以及所述第四子壳体14到所述第二子壳体12的方向进行移动。将阻挡件20设计为可移动的,从而在装设待移动件30时,可移动阻挡件20使阻挡件20与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31(即图2中的印刷电路板)边缘的部件32(即图2中设于印刷电路板外的该部分元器件)错开设置。即避免该部件32与阻挡件20正对应设置。这样的话,在移动装置1移动的过程中该部件32便不会与阻挡件20相碰撞,阻挡件20而是会与待移动件本体31相碰撞。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装置1可提高设于所述移动装置1内的待移动件30的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降低由于移动导致的不良品比例,减少报废、维修所产生的费用,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可选地,阻挡件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并设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
请再次参考图3-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壳体11与所述第三子壳体13上开设有通孔16,所述阻挡件20贯穿所述通孔16,且所述通孔16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12与所述第四子壳体14。
上述实施方式介绍了所述阻挡件20与所述第一子壳体11和所述第三子壳体13活动连接。本实施方式具体介绍了一种活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即在所述第一子壳体11与所述第三子壳体13上开设有通孔16,该通孔16的孔径大于阻挡件20的尺寸。因此当阻挡件20贯穿通孔16后,阻挡件20便可在通孔16内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使阻挡件20为可移动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使通孔16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12与所述第四子壳体14,这样可使阻挡件20在移动的过程中,保证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的距离是保持一致的,不会因为阻挡件20的移动为改变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的距离,这样可提高移动装置1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16包括第一子通孔161、第二子通孔162、以及第三子通孔163,所述第二子通孔162弯折连接连通所述第一子通孔161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所述阻挡件20在所述第一子通孔161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内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往复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16的形状不仅为一条水平线段,而是为具有异形形状的结构。即所述通孔16包括第一子通孔161、第二子通孔162、以及第三子通孔163,所述第二子通孔162弯折连接连通所述第一子通孔161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其中第一子通孔161与第三子通孔163的延伸方向为从第二子壳体12到第四子壳体14,因此,所述阻挡件20在所述第一子通孔161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内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12到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往复运动。而第二子通孔162弯折连接第一子通孔161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也可以理解为,阻挡件20在第一子通孔161与第三子通孔163内可进行移动从而避开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31的部件32。阻挡件20在第二子通孔162内可进行移动从而改变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的距离。所以,本实施方式通过异形结构的通孔16在不影响阻挡件20错开移动部件32的基础上从而改变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阻挡件20适应更多尺寸的待移动件30。当待移动件30过小时,还可使阻挡件20减小与待移动件3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待移动件本体31与阻挡件20之间的冲击力,进一步保护待移动件30。
请一并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通孔16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所述第一子通孔16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子通孔163的延伸方向(图中D1所示的方向)。由于第一子通孔16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子壳体12与第四子壳体14。因此第三子通孔163的延伸方向也垂直于第二子壳体12与第四子壳体14。这样可进一步避免因为阻挡件20的移动从而改变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移动装置1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二子通孔16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子壳体12与第四子壳体14。
请一并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12与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上,所述通孔16的尺寸大于待移动件30的尺寸。
本实施方式还可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12与所述第四子壳体14的方向上,所述通孔16的尺寸大于待移动件30的尺寸。即通孔16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代移动件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当阻挡件20移动至通孔16的中部时,此时阻挡件20正对应待移动件30设置,便可利用阻挡件20来阻挡待移动件30。当阻挡件20移动至通孔16的边缘时,此时阻挡件20便不在对应待移动件30,即阻挡件20在待移动件30上的正投影位于待移动件30外。此时待移动件30便可从移动装置1上取出。本实施方式可利用所述通孔16的尺寸大于待移动件30的尺寸,从而来实现对待移动件30的限位功能与拿取功能。
请一并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20包括阻挡件本体21、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21至少一端的保护部22,所述保护部22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5外,且部分所述保护部22在所述第一子壳体11上的正投影设于所述通孔1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件20可以包括阻挡件本体21以及保护部22。其中阻挡件本体21主要用于阻挡待移动件30的移动。而保护部22则可设于阻挡件本体21的至少一端。本实施方式以保护部22设于阻挡件本体21的相对两端进行示意。保护部22设于收容空间15外,且部分所述保护部22在所述第一子壳体11上的正投影设于所述通孔16内,即保护部22的尺寸大于通孔16的尺寸,阻挡件本体21的尺寸小于通孔16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阻挡件本体21可在通孔16内进行移动,但保护部22则不会设于进入通孔16内,保护部22会抵接在第一子壳体11和/或第二子壳体12上,从而防止阻挡件本体21从通孔16内掉落,提高了移动装置1的稳定。
请一并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20包括阻挡件本体21、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21至少一端的锁死部23,且所述锁死部23用于使所述阻挡件本体21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
本实施方式中的阻挡件20可包括阻挡件本体21与锁死部23。其中阻挡件本体21主要用于阻挡待移动件30的移动。而锁死部23则可设于阻挡件本体21的至少一端。本实施方式以锁死部23设于阻挡件本体21的相对两端进行示意。至于锁死部23的位置本实施方式在此不进行限定,例如锁死部23可以设于收容空间15外,也可以设于收容空间15内。当阻挡件本体21移动至与部件32错开的位置上时,可利用锁死部23对阻挡件本体21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防止移动装置1在移动时阻挡件本体21又重新移动至正对应该部件32的位置,从而撞坏阻挡件20。至于锁死部23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一并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20包括阻挡件本体21、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21上的第一移动部24,所述移动装置1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壳体11开设所述通孔16的侧壁上的第二移动部25,所述第一移动部24设于所述通孔16内,所述第一移动部24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5相互配合以使所述阻挡件20移动。
从上述内容可知,阻挡件20即阻挡件本体21可在通孔16内进行移动,从而避开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31边缘的部件32。本实施方式详细介绍了阻挡件20在通孔16内移动的方法。在阻挡件本体21上设有第一移动部24,而在第一子壳体11开设所述通孔16的侧壁上的第二移动部25设有第二移动部25。通过第一移动部24与第二移动部25的配合从而实现阻挡件20的移动。可选地,可通过滑动的方式来实现阻挡件20的移动。例如第一移动部24可以为滑槽或滑轨,而第二移动部25可以为滑轨或滑槽。当第一移动部24为滑槽时,第二移动部25可以为滑轨。当第一移动不为滑轨时,第二移动部25可以为滑槽。可选地,还可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来实现阻挡件20的移动。例如第一移动部24为圆形齿轮。第二移动部25为一长条形齿轮。圆形齿轮在长条形齿轮上转动从而实现移动件的移动。另外,由于齿轮与齿轮之间在运动的过程中会相互啮合,因此可使阻挡件本体21垂直于第一子壳体11与第三子壳体13,进一步提高移动装置1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件20抵接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5内的待移动件30。
从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可使阻挡件20移动从而避开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31边缘的部件32。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阻挡件20抵接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5内的待移动件30,这样不仅可使阻挡件20避开凸出于待移动件本体31边缘的部件32,还可避免使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30之间具有距离,从而在移动过程中待移动件本体31与待移动件本体31之间相互碰撞,进一步提高了待移动件30的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装置1还包括设于所述阻挡件20一侧的缓冲件40,所述缓冲件40用于缓冲待移动件30与所述阻挡件20之间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在阻挡件20的一侧增设缓冲件40,即缓冲件40设于待移动件30与阻挡件20之间。这样即使阻挡件20与待移动件3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可以利用缓冲件40的缓冲作用来减小待移动件30与阻挡件20之间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待移动件30的安全性能与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并形成收容空间的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第三子壳体、以及第四子壳体;
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一子壳体和所述第三子壳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阻挡件对应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设置;所述阻挡件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到所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体与所述第三子壳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阻挡件贯穿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与所述第四子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子通孔、第二子通孔、以及第三子通孔,所述第二子通孔弯折连接连通所述第一子通孔与所述第三子通孔;所述阻挡件在所述第一子通孔与所述第三子通孔内可沿从所述第二子壳体到所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往复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子通孔的延伸方向。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子壳体与所述第四子壳体的方向上,所述通孔的尺寸大于待移动件的尺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阻挡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至少一端的保护部,所述保护部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外,且部分所述保护部在所述第一子壳体上的正投影设于所述通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阻挡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至少一端的锁死部,且所述锁死部用于使所述阻挡件本体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包括阻挡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阻挡件本体上的第一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壳体开设所述通孔的侧壁上的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互配合以使所述阻挡件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抵接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待移动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阻挡件一侧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用于缓冲待移动件与所述阻挡件之间的作用力。
CN202010666573.3A 2020-07-10 2020-07-10 移动装置 Active CN111712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6573.3A CN111712051B (zh) 2020-07-10 2020-07-10 移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6573.3A CN111712051B (zh) 2020-07-10 2020-07-10 移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2051A CN111712051A (zh) 2020-09-25
CN111712051B true CN111712051B (zh) 2021-07-20

Family

ID=72545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6573.3A Active CN111712051B (zh) 2020-07-10 2020-07-10 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1205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6292A (ja) * 1989-10-20 1991-06-11 Ibiden Co Ltd プリント基板の検出マーク捺印方法
CN201264781Y (zh) * 2008-09-10 2009-07-01 昆山市华新电路板公司 印制板防擦伤转运框
KR20130009035A (ko) * 2011-07-14 2013-01-23 주식회사 무진산업 진공 플라즈마 처리장치
CN206066390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南京北方慧华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周转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6292A (ja) * 1989-10-20 1991-06-11 Ibiden Co Ltd プリント基板の検出マーク捺印方法
CN201264781Y (zh) * 2008-09-10 2009-07-01 昆山市华新电路板公司 印制板防擦伤转运框
KR20130009035A (ko) * 2011-07-14 2013-01-23 주식회사 무진산업 진공 플라즈마 처리장치
CN206066390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南京北方慧华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周转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2051A (zh) 2020-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8341B2 (en) Pluggable mechanism, production board and subrack having the pluggable mechanism
CN101536265B (zh) 电连接器
CN111712051B (zh) 移动装置
US8635756B2 (en) Adjustable EMI baffling method for data storage systems
US8760881B2 (en) Plug-in unit
CN115643331A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02916296B (zh) 卡连接器
CN1652278A (zh) 带弹簧推动结构的电磁继电器
JP2006115144A (ja) スライド式電子機器
CN1947129A (zh) 低外形存储卡连接器
US20120036912A1 (en) Crust bending apparatus
CN112421279B (zh) 连接模块和电子装置
KR100677364B1 (ko) 슬라이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204905476U (zh) 卡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KR200209962Y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전자파 차폐용 쉴드캔
CN217116560U (zh) 一种防止数据丢失的多链数据汇聚终端
CN2775823Y (zh) 带弹簧推动结构的电磁继电器
CN205178064U (zh) 卡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906722Y (zh) 适配卡的固定结构
CN220984951U (zh) 接口保护机构及接口装置
CN211250087U (zh) 一种机械臂的摆杆式连接结构
CN2788342Y (zh) 电磁联动机构
CN117939799B (zh) 一种pcb板折弯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8975354U (zh) 具有限位结构的继电器
CN218676956U (zh) 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