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0445A -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0445A
CN111710445A CN202010524064.7A CN202010524064A CN111710445A CN 111710445 A CN111710445 A CN 111710445A CN 202010524064 A CN202010524064 A CN 202010524064A CN 111710445 A CN111710445 A CN 111710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vessel
main loop
shell
heat exchanger
lay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40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展
杨波
曹克美
王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240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104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10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044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3/00Pressure vessels; Containment vessels; Containment in general
    • G21C13/02Details
    • G21C13/024Supporting constructions for pressure vessels or containment vessel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tru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on For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安全壳。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消除大破口发生的可能性;在压力容器顶部设置第二层压力壳体,将稳压器、主回路管线等布置在双层壳体间,通过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有效缓解因小破口对反应堆安全性的挑战,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性,并简化系统设计,同时,减小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带来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通过换料水池与利用主回路换热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之间的自然循环带出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下的堆芯释热(两个系列);通过壳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安全壳进行冷却降温、降压,提供无限时冷却。

Description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厂系统和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背景技术
现阶段,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使得自动化机械设备得以更高程度的普及应用,小型反应堆研发已受到国内外的重点关注,而小型反应堆可以单独或作为一个较大联合体的模块建造,容量可随需求的增长而增加。小型反应堆的应用,安全性和经济性将受到重点的关注,尤其保证反应堆在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的安全性。
为提高反应堆安全性,应对核电厂设计基准事故,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反应堆堆型设计的成败。如何采用最优化的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缓解设计基准事故,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系统设计,提升经济性,历来是反应堆堆型研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此形势下,一体化设计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发明基于一体化小型堆的设计思想,提出一种先进的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对核电厂压力容器内反应堆设计基准失水事故与非失水事故进行积极应对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安全壳,所述安全壳内分别固定设有压力容器与换料水池,且压力容器包括有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之间连接有主回路管线,且位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之间的主回路管线上连接有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且位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外的主回路管线上连接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之间设有稳压器,且稳压器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之间连接有稳压器波动管,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内设有两个或偶数个主回路换热器与一个反应堆堆芯,且换料水池内设有两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各自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与同一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之间分别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上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隔离阀。
优选地,所有所述主回路管线都贯穿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的一端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顶部相连接,且所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位于安全壳内,所述主回路管线从压力容器的双层壳体间引出,且双层壳体间的所有主回路管线设有隔离阀,引出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后的主回路管线上亦设有隔离阀。
优选地,所述压力容器采用双层壳体结构,且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位于压力容器顶部,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位于压力容器底部。
优选地,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两端分别与同一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一端相连接,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两端分别与同一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另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另一端相连接。
优选地,两个或偶数个所述主回路换热器、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首尾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结构,共两个系列。
优选地,两个或偶数个所述主回路换热器分别通过各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反应堆堆芯位于主回路换热器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消除大破口发生的可能性,以提升核反应堆堆芯的安全。
2、本发明通过在压力容器顶部设置第二层压力壳体,将稳压器、主回路管线等布置在双层壳体间,通过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有效缓解因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对反应堆安全性的挑战,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性,并简化系统设计;同时,减小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带来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
3、本发明通过设计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利用自然循环带出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下的堆芯释热。
4、本发明通过提出安全壳采用空冷设计方案,在主回路换热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之间连接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以形成循环回路,在换料水池的水蒸发导致安全壳压力升高后,将通过壳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安全壳进行冷却降温、降压,实现无限时冷却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减轻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对反应堆的影响,降低大破口发生的概率;通过双层壳体的设计、主回路管线系统合理布置的应用,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并降低传统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技术造成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利用主回路换热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之间的循环回路,利用自然循环带出设计基准失水与非失水事故下的堆芯释热;通过壳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安全壳进行冷却降温、降压,提供无限时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全壳、2主回路管线、3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4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5稳压器、6稳压器波动管、7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8主回路换热器、9反应堆堆芯、10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1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隔离阀、12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3换料水池、14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5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安全壳1,安全壳1内分别固定设有压力容器与换料水池13,且压力容器包括有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连接有主回路管线2,且位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的主回路管线2上连接有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3,且位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外的主回路管线2上连接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值得说明的是:其一,采用该种设计方案可实现主回路管线2部分管线位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有效隔离破口,减少甚至取消设计基准失水事故下的主回路补水;其二,可有效利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最大限度地通过非能动余排系统对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或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内流体实现降温降压,有效缓解设计基准失水事故后果,预计可取消典型堆型中采用低压注射或蓄压注射冷却所增加的设备。
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设有稳压器5,且稳压器5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之间连接有稳压器波动管6,进一步说明:当稳压器波动管6发生破裂,喷放的冷却剂仍被包容在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内,仍可有效冷却反应堆堆芯9;当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间的主回路管线2发生破裂,则在监测到破口事故发生后,快速关闭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则冷却剂仍被包容在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内,通过顶部的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形成新的压力边界,仍可有效冷却反应堆堆芯9;当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外主回路管线2发生破裂,则在监测到破口事故发生后,快速关闭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3,则冷却剂被包容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内,仍可有效冷却反应堆堆芯9。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内设有两个或偶数个主回路换热器8与一个反应堆堆芯9,且换料水池13内设有两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
两个或偶数个主回路换热器8分别与各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之间分别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上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隔离阀11。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即在主回路换热器一端连接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入口管线14,流体被冷却后经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后再次流入各自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形成自然循环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放置在布置于安全壳内的换料水池13内,在换料水池13的水蒸发导致安全壳1压力升高后,将通过安全壳1外空气自然对流的方式,对安全壳1进行冷却降温、降压,实现无限时冷却作用。
所有主回路管线2都贯穿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的一端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相连接,且所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位于安全壳1内,主回路管线2从压力容器的双层壳体间引出,且双层壳体间的所有主回路管线2设有隔离阀,引出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后的主回路管线2上亦设有隔离阀,压力容器采用双层壳体结构,且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位于压力容器顶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位于压力容器底部。
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两端分别与同一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一端相连接,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两端分别与同一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另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另一端相连接。
两个或偶数个主回路换热器8、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首尾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结构,共两个系列。
两个或偶数个所述主回路换热器8均通过各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4进口管线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相连接。
反应堆堆芯9位于主回路换热器8下方。
进一步说明:在发生设计基准失水或非失水事故后,反应堆堆芯9的释热均通过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传输至换料水池13,换料水池13内的水容量可保证将反应堆堆芯9带至安全稳定状态,在换料水池13的水受热蒸发后,将通过安全壳1外空气自然对流对安全壳1进行持续冷却。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
当位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的主回路管线2发生破裂时,在监测到破口发生后,通过人工或相关控制器快速关闭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此时反应堆堆芯9的冷却剂仍被包容在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内,通过顶部的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形成新的压力边界,仍可有效冷却反应堆堆芯9;事故后,反应堆堆芯9释热将通过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带至换料水池13内;水池容量可保证将反应堆堆芯9带至安全稳定状态,在换料水池13的水受热蒸发后,将通过安全壳1外空气自然对流对安全壳1进行冷却。
当位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外的主回路管线2发生破裂时,在监测到破口发生后,相应快速关闭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3,则反应堆堆芯9的冷却剂被包容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内,仍可有效冷却反应堆堆芯9;事故后反应堆堆芯9释热将通过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带至换料水池13中;换料水池13水容量可保证将反应堆堆芯9带至安全稳定状态,在换料水池13的水受热蒸发后,将通过安全壳1外空气自然对流对安全壳1进行冷却。
当稳压器波动管6发生破裂时,喷放的冷却剂仍被包容在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内,对反应堆堆芯9仍起缓解作用;该工况下,反应堆堆芯9压力边界并未遭到破坏(属于设计基准非失水事故)。该事故进程与发生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间的主回路管线2破口事故类似,事故缓解方式亦相同。
对于其他设计基准非失水事故(任意一层反应堆压力边界均不出现破损,如丧失正常给水故事)的缓解方式与失水事故类似:事故后反应堆堆芯9释热将通过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带至换料水池13,实现主回路的降温降压;换料水池13容量可保证将反应堆堆芯9带至安全稳定状态,在换料水池13的水受热蒸发后,将通过安全壳1外空气自然对流对安全壳1进行冷却,实现无限时冷却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安全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壳(1)内分别固定设有压力容器与换料水池(13),且压力容器包括有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连接有主回路管线(2),且位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的主回路管线(2)上连接有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阀(3),且位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外的主回路管线(2)上连接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与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之间设有稳压器(5),且稳压器(5)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之间连接有稳压器波动管(6),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内设有两个或偶数个主回路换热器(8)与一个反应堆堆芯(9),且换料水池(13)内设有两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各自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与同一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之间分别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上连接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隔离阀(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主回路管线(2)都贯穿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的一端与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顶部相连接,且所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阀(15)位于安全壳(1)内,所述主回路管线(2)从压力容器的双层壳体间引出,且双层壳体间的所有主回路管线(2)设有隔离阀,引出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后的主回路管线(2)上亦设有隔离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采用双层壳体结构,且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4)位于压力容器顶部,所述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7)位于压力容器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两端分别与同一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一端相连接,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两端分别与同一个系列的主回路换热器(8)另一端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另一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两个或偶数个所述主回路换热器(8)、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12)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首尾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结构,共两个系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两个或偶数个所述主回路换热器(8)两端上分别连接有各自系列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进口管线(14)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管线(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堆芯(9)位于主回路换热器(8)下方。
CN202010524064.7A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Withdrawn CN111710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4064.7A CN11171044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4064.7A CN11171044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0445A true CN111710445A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40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4064.7A Withdrawn CN111710445A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104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245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2922A (zh) * 2005-06-30 2007-01-10 株式会社东芝 反应堆安全壳和沸水反应堆发电站
CN105719706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小型反应堆的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CN207909507U (zh) * 2017-10-31 2018-09-25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0911020A (zh) * 2019-12-04 2020-03-24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的先进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CN214012518U (zh) * 2020-06-10 2021-08-20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的一体化非能动反应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2922A (zh) * 2005-06-30 2007-01-10 株式会社东芝 反应堆安全壳和沸水反应堆发电站
CN105719706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小型反应堆的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CN207909507U (zh) * 2017-10-31 2018-09-25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0911020A (zh) * 2019-12-04 2020-03-24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的先进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CN214012518U (zh) * 2020-06-10 2021-08-20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的一体化非能动反应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245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09622A1 (zh) 一体化非能动反应堆系统
CN203931515U (zh) 基于177堆芯的能动加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及其核电站
US20180350472A1 (en) Passive safe cooling system
CN103985422A (zh) 基于177堆芯的能动加非能动核蒸汽供应系统及其核电站
CN107403650B (zh) 海上浮动核电站的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4733060A (zh) 一种船用核动力装置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2071451B (zh) 一种压水堆多功能双层混凝土安全壳系统
WO2014029306A1 (zh) 一种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WO2022135245A1 (zh) 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
CN108461163A (zh)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和使用该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的沸水反应堆装置
US20230197300A1 (en) Passive waste heat removal system on secondary sid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reactor
CN109545401A (zh)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3808764B (zh) 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和系统
CN109065192B (zh) 一种反应堆厂房布置方法
CN113113163A (zh) 一种设有安全壳喷淋系统的小型反应堆
KR20130000572A (ko) 안전보호용기를 구비한 피동형 비상노심냉각설비 및 이를 이용한 열 전달량 증가 방법
CN210271804U (zh) 一种注水式铅铋快堆应急余热排出系统
JP2017067725A (ja) 非常用炉心冷却系の代替循環冷却方法および原子力発電所
CN111710445A (zh)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安全设施配置方案
CN214012518U (zh) 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的一体化非能动反应堆
CN112071454B (zh) 一种具有集成释热阱的非能动联合排热系统
KR101502393B1 (ko) 피동안전계통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전
CN203338775U (zh)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防满溢结构
CN107799190A (zh) 一种船用压水反应堆及其一次侧非动能余热排出系统
KR101441488B1 (ko) 피동안전설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