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8351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8351A
CN111698351A CN201910193934.4A CN201910193934A CN111698351A CN 111698351 A CN111698351 A CN 111698351A CN 201910193934 A CN201910193934 A CN 201910193934A CN 111698351 A CN111698351 A CN 111698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elf
layer
mobile terminal
polar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39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8351B (zh
Inventor
陈朝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939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83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8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8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8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8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04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机体、OLED屏幕组件、第一光线感应器和第二光线感应器;OLED屏幕组件设置于机体表面,OLED屏幕组件包括:自发光层以及位于自发光层上方的透光功能层;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第一光线感应器设置于自发光层下方,且与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第二光线感应器设置于自发光层下方,且不与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合理设置光线感应器和偏振片,降低或消除OLED屏幕的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升OLED屏幕的屏下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诸如手机之类的移动终端上通常配备有光线感应器,用于感应光线强弱。
在相关技术中,移动终端的屏下设置有光线感应器。光线感应器能够获取到移动终端的屏幕前方区域的环境光强,以使得移动终端根据环境光强适应性地调节屏幕亮度,给用户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
然而,当移动终端的屏幕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半导体)屏幕时,由于OLED屏幕具有自发光特性,OLED屏幕产生的光强会影响到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机体、OLED屏幕组件、第一光线感应器和第二光线感应器;
所述OLED屏幕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表面,所述OLED屏幕组件包括:自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自发光层上方的透光功能层;所述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
所述第一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不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环境光至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的入射光路上设置有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且所述第一偏振片和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透光功能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处理组件;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线感应器的第一测量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光强与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总和;
根据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的第二测量值,确定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
将所述总和减去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得到所述环境光的光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机体、OLED屏幕组件和光线感应器;
所述OLED屏幕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表面,所述OLED屏幕组件包括:自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自发光层上方的透光功能层;所述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
所述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至所述透光功能层的入射光路,与所述光线经所述透光功能层反射形成的反射光路,构成第一光路;
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偏振片。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两个偏振片,包括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
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入射光路上;
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反射光路上;
所述第一偏振片和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偏振片与所述自发光层中所述光学微孔以外的区域相对应,且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
所述第二偏振片与所述光学微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光线感应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一个偏振片;
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所述光线在所述透光功能层上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
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反射光路上。
可选地,所述偏振片与所述光学微孔相对应,且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或者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光线感应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光学微孔四周作吸光处理。
可选地,所述透光功能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可以包括:
通过合理设置光线感应器和偏振片,降低或消除OLED屏幕的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升OLED屏幕的屏下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2、图4至图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OLED屏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场矢量的端点轨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结合参考图1和图2,其示例性示出了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包括:机体10、OLED屏幕组件11、第一光线感应器12和第二光线感应器13。
机体10也可以称为机身,是移动终端的主体框架。机体10通常呈六面体形状,该六面体的部分棱或者角可以形成有弧形倒角。机体10的正面通常呈圆角矩形或直角矩形。
OLED屏幕组件11设置于机体10表面。可选地,OLED屏幕组件11设置于机体10的正面。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OLED屏幕组件11也可以设置于机体10的背面或侧面,本公开实施例对OLED屏幕组件11在机体10上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光线感应器12和第二光线感应器13这两个光线感应器,通过对这两个光线感应器的测量值进行计算,以消除OLED屏幕产生的光强对环境光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升环境光的测量精度。
如图2所示,OLED屏幕组件11包括:自发光层111以及位于自发光层111上方的透光功能层112,自发光层111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113。图2仅以自发光层111中形成有一个光学微孔113为例,本公开实施例对光学微孔113的个数并不作限定。
自发光层111是指OLED屏幕组件11中具有自发光特性的层级。自发光层111也称为有机发光层,其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自发光层111的发光原理如下:在外加电压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正极和负极注入到自发光层111中,电子与空穴在自发光层111中相遇、复合,释放出能量,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
透光功能层112是指OLED屏幕组件11中具有透光性能的层级,也即透光功能层112的透光率大于0。透光率是透过介质(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透光功能层112)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透光率也可以称为透过率。可选地,透光功能层112的透光率大于预设阈值,如透光功能层112的透光率大于30%。透光功能层112可以由透光材料制成,如玻璃、透光油墨或可透光塑料等。
可选地,透光功能层112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玻璃盖板具备保护移动终端内部结构的功能;触控面板具备接收用户的触摸操作(如点击、滑动、按压等操作)的功能。
光学微孔113是指具有透光功能的从上至下贯穿自发光层111的通孔。可选地,光学微孔113为微米级别或者更小单位级别的通孔,即,该光学微孔113为肉眼不可见的通孔。
可选地,如图3所示,OLED屏幕组件11还包括金属阴极层115、电子传输层116、空穴传输层117以及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阳极层118。其中,上述OLED屏幕组件11中的层次结构中,处于最上层的为ITO阳极层118,ITO阳极层118下为空穴传输层117,空穴传输层117下为自发光层111,自发光层111下为电子传输层116,电子传输层116下为金属阴极层115。上述金属阴极层115和ITO阳极层118与电源连接,当OLED屏幕组件11接通电源后,金属阴极层115产生电子,ITO阳极层118产生空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穿过电子传输层116,空穴穿过空穴传输层117,到达自发光层111,电子带有正电荷,空穴带有负电荷,电子和空穴相互吸引,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束缚在一起,形成了激子,激子激发发光分子,使得发光分子处于激发状态,放出光线能量,透过透明的空穴传输层117和ITO阳极层118形成OLED屏幕组件11的屏幕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光线感应器12设置于自发光层111下方,且与光学微孔113对应的位置处;第二光线感应器13设置于自发光层111下方,且不与光学微孔113对应的位置处。第一光线感应器12能够获取到其感应范围(如OLED屏幕的前方区域)内的环境光强以及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强。第二光线感应器13仅能够获取到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强。
光线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光线感应器将接收到的光线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该电流信号较为薄弱,故通过CA(Current Amplifier,电流放大器)对该电流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放大后的电流,放大后的电流信号中包括噪声,则对该电流信号进行滤波后,通过对地电阻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转换之后的电压信号通过模数转换模块进行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数转换器)信号采集,并通过总线接口和逻辑控制将ADC信号输入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AP通过总线控制配置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增加IC的积分时间、运放增益等参数,实现对光线信息的采集和转换。
在本实施例中,自发光层111下方未做吸光处理,例如,自发光层111下方未做涂黑处理。因此,自发光层111的光线能向下发射直接到达光线感应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环境光至第二光线感应器13的入射光路上设置有第一偏振片14和第二偏振片15,且第一偏振片14和第二偏振片15的偏振方向垂直。环境光经第一偏振片14和第二偏振片15滤除后无法到达第二光线感应器13。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偏振片14设置于自发光层111和透光功能层112之间,第二偏振片15设置于自发光层111和第二光线感应器13之间。
可选地,移动终端还包括:处理组件。处理组件,用于根据第一光线感应器12的第一测量值,确定环境光的光强与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线的光强总和;根据第二光线感应器13的第二测量值,确定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线的光强;将总和减去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线的光强,得到环境光的光强。
当偏振片的位置如图2所示时,第一测量值即为环境光的光强与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线的光强总和,第二测量值即为自发光层111发出的光线的光强的一半,因此环境光的光强等于第一测量值减去两倍的第二测量值。例如,假设第一测量值为10,第二测量值为3,则环境光的光强为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振片14和第二偏振片15可以是OLED屏幕自带的偏振片,也可以是额外设置的偏振片。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自发光层下方设置两个光线感应器,在机体内部设置两个偏振片,环境光经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滤除后无法到达第二光线感应器,第一光线感应器能够获取到环境光强以及自发光层发出的光强,第二光线感应器仅能够获取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强。通过对两个光线感应器的测量值进行相应地计算能够得到环境光强的大小,有效降低了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的影响,从而提升了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结合参考图1和图4,其示例性示出了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包括:机体10、OLED屏幕组件11和光线感应器22。
机体10也可以称为机身,是移动终端的主体框架。机体10通常呈六面体形状,该六面体的部分棱或者角可以形成有弧形倒角。机体10的正面通常呈圆角矩形或直角矩形。
OLED屏幕组件11设置于机体10表面。可选地,OLED屏幕组件11设置于机体10的正面。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OLED屏幕组件11也可以设置于机体10的背面或侧面,本公开实施例对OLED屏幕组件11在机体10上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
光线感应器22能够获取到其感应范围(如OLED屏幕的前方区域)内的环境光强。可选地,移动终端根据环境光强适应性地调节屏幕亮度,给用户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
如图4所示,OLED屏幕组件11包括:自发光层211以及位于自发光层211上方的透光功能层212,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213。
自发光层211是指OLED屏幕组件21中具有自发光特性的层级。自发光层211也称为有机发光层,其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自发光层211的发光原理如下:在外加电压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从正极和负极注入到自发光层211中,电子与空穴在自发光层211中相遇、复合,释放出能量,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
透光功能层212是指OLED屏幕组件21中具有透光性能的层级,也即透光功能层212的透光率大于0。透光率是透过介质(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透光功能层212)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透光率也可以称为透过率。可选地,透光功能层212的透光率大于预设阈值,如透光功能层212的透光率大于30%。透光功能层212可以由透光材料制成,如玻璃、透光油墨或可透光塑料等。
可选地,透光功能层212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玻璃盖板具备保护移动终端内部结构的功能;触控面板具备接收用户的触摸操作(如点击、滑动、按压等操作)的功能。
光学微孔213是指具有透光功能的从上至下贯穿自发光层211的通孔。可选地,光学微孔213为微米级别或者更小单位级别的通孔。即,光学微孔213为肉眼不可见的开孔。可选地,光学微孔213四周作吸光处理。例如,光学微孔213四周作涂黑处理。吸光处理能够阻挡光线透过,从而降低自发光层211产生的光线对光线感应器22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光线感应器22设置于自发光层211下方,且与光学微孔213对应的位置处。
光线感应器22位于与光学微孔213对应的位置处,由于光学微孔213具有透光性能,因此保证环境光能透过光学微孔213到达光线感应器22。
在本实施例中,自发光层211下方做吸光处理,例如,自发光层211下方做涂黑处理。这样,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不会直接向下发射被光线感应器22接收。由于自发光层211位于透光功能层212的下方,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到达透光功能层212之后,会产生反射光线。这部分反射光线有可能被光线感应器22接收,从而导致光线感应器22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受到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至透光功能层212的入射光路,与该光线经透光功能层212反射形成的反射光路,构成第一光路。第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偏振片23。
偏振片23是一种光学滤波器,只能让朝着某特定方向(偏振方向)偏振的光波通过,即偏振片23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当光波通过偏振片23时,其中正交偏振分量之一被偏振片23强烈吸收,而对另一分量则吸收较弱,因此偏振片23可以将入射光、复合光或单色光转换为线偏振光。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偏振片23,偏振片23能够吸收入射光路和/或反射光路上的振动方向与偏振片23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光强,从而减少光线感应器22接收的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强,降低OLED屏幕产生的光强对光线感应器22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升光线感应器22的测量精度。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两个偏振片,包括第一偏振片231和第二偏振片232。第一偏振片231设置于入射光路上,第二偏振片232设置于反射光路上,第一偏振片231和第二偏振片232的偏振方向垂直。
可选地,第一偏振片231与自发光层211中光学微孔213以外的区域相对应,且第一偏振片231设置于自发光层211和透光功能层212之间;第二偏振片232与光学微孔213相对应,且如图5所示,第二偏振片232设置于自发光层211和透光功能层212之间,或者如图6所示,第二偏振片232设置于自发光层211和光线感应器22之间。其中,第一偏振片231与自发光层211中光学微孔213以外的区域相对应,是指第一偏振片231与自发光层211中光学微孔213以外的区域在垂直于自发光层211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二偏振片232与光学微孔213相对应,是指第二偏振片232与光学微孔213在垂直于自发光层211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入射光线经过第一偏振片231后,到达透光功能层212的入射光线只剩下振动方向与第一偏振片231的偏振方向一致的光线,这部分光线经透光功能层212反射形成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的振动方向与第二偏振片232的偏振方向垂直,所以反射光线不能透过第二偏振片232,全部被第二偏振片232吸收,光线感应器22将不会接收到来自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一个偏振片23。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在透光功能层212上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图7中以字母θ表示);偏振片23设置于反射光路上。
可选地,偏振片23与光学微孔213相对应,且如图7所示,偏振片23设置于自发光层211和透光功能层212之间,或者如图8所示,偏振片23设置于自发光层211和光线感应器22之间。其中,偏振片23与光学微孔213相对应,是指偏振片23与光学微孔213在垂直于自发光层211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属于自然光,当入射光线对应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时,反射光线为线偏振光,当线偏振光经过一个偏振片23时,线偏振光全部被该偏振片23吸收,光线感应器22将不会接收到来自自发光层211发出的光线。
在实施例中,当环境光发出的光线至光线感应器22的入射光路上设置有一个偏振片23时,环境光的光强是光线感应器22的测量值的2倍;当环境光发出的光线至光线感应器22的入射光路上没有设置偏振片23时,环境光的光强就是光线感应器22的测量值。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偏振片23可以是OLED屏幕自带的偏振片23,也可以是额外设置的偏振片23。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光路上设置至少一个偏振片,偏振片能够吸收入射光路和/或反射光路上的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垂直的光强,从而减少光线感应器接收的自发光层发出的光强,有效降低了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光线感应器的影响,从而提升了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另外,在入射光路上设置第一偏振片,在反射光路上设置第二偏振片,且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入射光线经过第一偏振片后,到达透光功能层的入射光线只剩下振动方向与第一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一致的光线,这部分光线经透光功能层反射形成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的振动方向与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所以反射光线不能透过第二偏振片,全部被第二偏振片吸收,光线感应器将不会接收到来自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完全消除了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光线感应器的影响,从而提升了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另外,当反射光路上设置有一个偏振片,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在透光功能层上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时,由于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属于自然光,当入射光线对应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时,反射光线为线偏振光,当线偏振光经过一个偏振片时,线偏振光全部被该偏振片吸收,光线感应器将不会接收到来自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完全消除了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光线感应器的影响,从而提升了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强的测量精度。
下面,对光的偏振进行介绍说明。
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光也是一种横波,即光的电场和磁场方向垂直与光传输的方向,那么设沿z轴方向上传播的电磁波可由Ex和Ey组成,设: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2
代表光波,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3
代表x轴的单位矢量,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4
代表y轴的单位矢量,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5
代表x轴上的振动分量,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6
代表y轴上的振动分量,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7
代表x轴上振动分量的相位,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8
代表y轴上的振动分量的相位,E0x代表x分量的振幅,E0y代表y分量的振幅,β代表电磁波的移动速度,ω代表角频率,E0x代表x轴上振动分量的最大振幅,E0y代表y轴上振动分量的最大振幅。
将式(1)乘以取实部,并展开电磁波在x轴和y轴上的振动瞬时分量,得到下式: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9
将式(2)取z=0处函数表达式分析电磁波的振动,得到式(3):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10
Ex(t)和Ey(t)的相位不一定相同,尤其是对于外界自然光电磁波相位是不等的,实际的光波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11
是随时间(t)和空间(x,y,z)变化的,即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12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013
表征的是光波电场强度矢量取向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轨迹可以用电场强度矢量的端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描述,沿光波的传播方向看去,即沿z轴传播方向看去,其端点在一条直线上振动的光波是线偏振光,如果其轨迹是圆则称之为圆偏振,可以根据在x轴和y轴上分量的相位差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11
来区分是线偏振还是圆偏振。
消去式(3)中wt变量,得到: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12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13
n=0,1,2,3……时,光波偏振为线偏振,电场矢量E的端点轨迹在一条直线上;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14
n=2k+1,k=1,2,3,4,5……时,光波偏振为圆偏振,此时式(4)变为:
Figure BDA0001995216330000115
当E0x=E0y时,光波偏振为圆偏振,从z轴的方向看去,电场矢量E的端点轨迹为一个圆周;
当E0x≠E0y时,光波偏振为椭圆偏振,从z轴的方向看去,电场矢量E的端点轨迹为一个椭圆。如图9所示,其示出了一种电场矢量的端点轨迹的示意图。图9中加粗的线条就表示电场矢量的端点轨迹。图9中的左侧图像代表线偏振,中间图像代表椭圆偏振,右侧图像代表圆偏振。
基于以上推导和理论分析,在第一光路上设置至少一个偏振片,能有效地降低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对光线感应器的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机体、OLED屏幕组件、第一光线感应器和第二光线感应器;
所述OLED屏幕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表面,所述OLED屏幕组件包括:自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自发光层上方的透光功能层;所述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
所述第一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不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环境光至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的入射光路上设置有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且所述第一偏振片和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功能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处理组件,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感应器的第一测量值,确定所述环境光的光强与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总和;
根据所述第二光线感应器的第二测量值,确定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
将所述总和减去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的光强,得到所述环境光的光强。
5.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机体、OLED屏幕组件和光线感应器;
所述OLED屏幕组件设置于所述机体表面,所述OLED屏幕组件包括:自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自发光层上方的透光功能层;所述自发光层中形成有至少一个光学微孔;
所述光线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下方,且与所述光学微孔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光线至所述透光功能层的入射光路,与所述光线经所述透光功能层反射形成的反射光路,构成第一光路;
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偏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两个偏振片,包括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
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入射光路上;
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反射光路上;
所述第一偏振片和所述第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偏振片与所述自发光层中所述光学微孔以外的区域相对应,且所述第一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
所述第二偏振片与所述光学微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光线感应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路上设置有一个偏振片;
所述自发光层发出的所述光线在所述透光功能层上的入射角为布鲁斯特角;
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反射光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与所述光学微孔相对应,且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透光功能层之间,或者所述偏振片设置于所述自发光层和所述光线感应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孔四周作吸光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功能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玻璃盖板、触控面板。
CN201910193934.4A 2019-03-14 2019-03-14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1698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3934.4A CN111698351B (zh) 2019-03-14 2019-03-14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3934.4A CN111698351B (zh) 2019-03-14 2019-03-14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8351A true CN111698351A (zh) 2020-09-22
CN111698351B CN111698351B (zh) 2021-12-28

Family

ID=72474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3934.4A Active CN111698351B (zh) 2019-03-14 2019-03-14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83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4034A (zh) * 2021-06-22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6712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Dong Zheng Distributed Light Sensors for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CN103823212A (zh) * 2014-02-21 2014-05-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接近光传感器以及终端设备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CN106584996A (zh) * 2016-12-06 2017-04-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盖板以及移动终端
CN107886926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979663A (zh) * 2017-11-22 2018-05-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600430A (zh) * 2018-03-30 2018-09-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69353A (zh) * 2018-03-14 2018-11-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亮度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设备
CN108881538A (zh) * 2018-06-22 2018-11-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036163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环境光检测方法
CN208271496U (zh) * 2018-06-22 2018-12-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6712A1 (en) * 2011-09-22 2013-03-28 Dong Zheng Distributed Light Sensors for Ambient Light Detection
CN204155595U (zh) * 2013-11-07 2015-02-11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和检测落在电子设备上的环境光的装置
US20150122978A1 (en) * 2013-11-07 2015-05-07 Apple Inc. Ambient light sensor with internal light cancellation
CN103823212A (zh) * 2014-02-21 2014-05-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接近光传感器以及终端设备
CN106584996A (zh) * 2016-12-06 2017-04-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盖板以及移动终端
CN107909922A (zh) * 2017-11-16 2018-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886926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7979663A (zh) * 2017-11-22 2018-05-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感器组件、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769353A (zh) * 2018-03-14 2018-11-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亮度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设备
CN108600430A (zh) * 2018-03-30 2018-09-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81538A (zh) * 2018-06-22 2018-11-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8271496U (zh) * 2018-06-22 2018-12-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036163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环境光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4034A (zh) * 2021-06-22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2268004A1 (zh) * 2021-06-22 2022-12-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8351B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9034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5384586U (zh) 智能手机
US9804703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which detects a magnitude of a touch pressure
US10725575B2 (en) Temperature-compensated electrode sheet capable of detecting pressure and touch input device
CN10695975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US11561636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for detecting pressure with display noise compensation
JP2011048810A (ja) 光学式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KR20160033986A (ko) 터치 입력 장치
US20190204959A1 (en) Touch input device
CN111698351B (zh) 移动终端
KR102194096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1933665B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131552A (zh) 电子设备
US9965668B2 (en) Fingerprint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CN114428413B (zh) 显示面板、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KR20180052580A (ko) 전극시트 및 터치 입력 장치
JP2000150922A (ja) 光センサ装置
CN106648165A (zh) 一种检测显示器的装置
KR20170013146A (ko) 스마트폰
JP2011039914A (ja) 光学式位置検出装置、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式位置検出方法
JP2011043935A (ja) 光学式位置検出装置、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式位置検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