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9764A -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9764A
CN111669764A CN202010477675.0A CN202010477675A CN111669764A CN 111669764 A CN111669764 A CN 111669764A CN 202010477675 A CN202010477675 A CN 202010477675A CN 111669764 A CN111669764 A CN 111669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obile base
station
network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7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9764B (zh
Inventor
王浩
马星
魏冀明
杨晓羚
陈海洋
潘俊钳
吴晓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47767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97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9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9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9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9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采用了GIS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了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综合考虑电磁通信特性及城市规划情况进行移动基站选址布局,从选址方法出发,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基站站址在布局后落地难的问题;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实现新增移动基站选址范围的划定及新增移动基站自动布局,极大地节省了移动基站选址布局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建站选址工作的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基站选址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基站(以下简称“基站”)是一种无线电收发信电台,是移动通信网络搭建的基础硬件设施,而基站站址的选址布局与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度与强度息息相关。
宏基站是由铁塔、基站、机房构成,是建立移动通信网络广域覆盖,形成骨架网络的重要载体;微基站是挂载在公安监控杆、广告牌上的基站,主要作用是覆盖盲区和吸收热点流量。因此,微基站的建设可在已有设施上加设,宏基站的建设则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或用地。基站建设是一种市场行为,其规划选址一般由各大运营商分头进行。各大运营商结合各自移动网络覆盖现状,在满足无线通信覆盖的基础上,结合MR数据、投诉数据等增设基站。而这套传统的基站站址选址布局方法,因缺乏与城市规划布局相结合,在基站投产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难以获得相关土地开发商配合建设、基站布局滞后于城市与人口发展、影响城市环境与景观、制约土地利用及开发等问题。
目前,现有市场化的基站选址都是在明确建设规模的前提下,如专利申请(公开号:107172628A)公开的无线基站选址方法,结合无线通信覆盖模型及建设区内移动通信需求分布进行预选布局,再通过实地调研及存量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范围内确定基站建设布局方案,该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当选址方案中任一基站无法落地,须通过计算模型重新核算规划区内基站覆盖情况并调整布局,这样往往加重了设计人员的负担,造成了工作投入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的基站选址方法存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重设计人员负担的技术缺陷,提供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库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S2: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和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S3: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S4: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S5: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S6: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其中,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
其中,所述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模型,将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作为输入,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属性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输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为新型移动基站的选址提供基础数据。
上述方案中,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是根据数据应用需求及特点,遵循相应的数据规范,在此数据逻辑上存储、管理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所需数据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上述方案中,GIS空间数据库技术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模型,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属性表信息等内容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支持多种DBMS结构和多用户访问的技术。
其中,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具体为:受移动基站工作功率限制和电磁波球面传播的特征影响,采用正六边型网络对移动基站的传播范围进行计算与衡量;
在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提供了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规划管理单元,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将空间划分为超密集区、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与边缘区五类区域,实现对空间的密度分区。
上述方案中,蜂窝模型,即蜂窝网络模型是由多个正六边形连接形成网络模型,六边形可实现以最少区数覆盖相同地理区域的几何特性,因此其可实现基站的全面覆盖。
其中,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根据不同的服务商类型、技术体制、工作频段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具体如下所示:
服务商类型:中国移动,其技术体制为TD-LTE,包括F频段和D频段两个工作频段;其中:
在F频段,即1.9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50~30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4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00~5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500~8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2000米;
在D频段,即2.6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00~2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50~3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7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700~2000米;
服务商类型:中国电信,其技术体制为LTEFDD,包括800M频段、1.8GHz频段和2.1GHz频段三个工作频段;其中:
在800M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7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13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000~3000米;
在1.8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3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9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900~2000米;
在2.1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70~32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20~4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00~5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550~8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2000米;
服务商类型:中国联通,其技术体制为LTEFDD,工作频段为1.8GHz频段其中:
在1.8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3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9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900~2000米;
至此,得到4G网络典型站间距。
其中,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的传播模型传播模型为电磁波传播模型。
其中,所述步骤S4具体为:根据实际的基站建设需求及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的数据要求,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筛选可用于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上述方案中,在建设移动基站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移动基站建设基本需求、我国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移动基站建设需规避设施的分布情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用地性质的规定,筛选出可用于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其中,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具体为:
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对站址密度进行预测,其预测范围具体为:
超密集区的站间距为200~25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03~0.05km2和站址密度为13.3~16站/km2
高密集区的站间距为250~35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05~0.11km2和站址密度为8~10.2站/km2
密集区的站间距为350~5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11~0.22km2和站址密度为4.1~5.4站/km2
低密集区的站间距为500~8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22~0.55km2和站址密度为2.2~2.8站/km2
边缘区的站间距为800~20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55~3.47km2和站址密度为0.8~1.1站/km2
接着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及站址密度的取值范围,结合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现有的移动基站布局情况及未来需求发展预测,完成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的确认。
其中,在所述步骤S5中,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应用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所述的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具体为:
通过随机数生成器和种子创建随机数数据流,在指定范围内生成固定数量的随机点;在指定范围内生成随机点时,在x轴和y轴上分别标识该范围的随机值,这些值将成为点的x坐标和y坐标;若要在x轴上随机选择点,则将选择随机数数据流中下一个未使用的值并将其变换为均匀分布,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x范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对y轴执行相同的操作;所得到的这两个随机值将标识第一个随机点;
重复所述过程,直至达到指定的点数,完成初步的布局。
其中,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布局选址原则具体为:
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原则:新建基站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进行模拟布局满足网络全覆盖;已建成区域内已建设的移动基站,考虑现状用户要求和存在问题补充完善通信网络;
共建共享原则:新建基站按照共建共享进行处理;已建成区域,优先将新增移动基站布局于存量站址上,在存量无法满足的要求下,整合各个服务商需求,将多个基站整合成一个基站建设;
规划引导、公共开放原则:新建基站用地优先考虑设置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广场、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地,其次考虑居住、工业、物流仓储用地;
环境安全原则:新建基站需要与机场、铁道、道路、供电设施、油库等重要基础设施或危险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也需要满足防洪要求,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防止对居住生活环境进行影响。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GIS空间数据库、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密度分区模块、链路预算模块、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布点模块、选址优化模块和现有特征模型;其中: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
所述GIS空间数据库用于存储GIS空间数据;
所述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和GIS空间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现有特征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链路预算模块用于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
所述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链路预算结合现有特征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所述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用于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所述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用于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
所述布点模块用于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所述选址优化模块用于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其中,所述现有特征模型包括蜂窝模型、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和传播模型;其中: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蜂窝模型和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得到的电磁波传播特征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传播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应用到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中,以实现对移动基站的选址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采用了GIS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了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综合考虑电磁通信特性及城市规划情况进行移动基站选址布局,从选址方法出发,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基站站址在布局后落地难的问题;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实现新增移动基站选址范围的划定及新增移动基站自动布局,极大地节省了移动基站选址布局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建站选址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图2为密度分区示意图;
图3为移动基站布局示意图;
图4为布局选址原则对选址进行优化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库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S2: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和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S3: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S4: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S5: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S6: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发明采用了GIS空间数据库技术,搭建了涵盖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交通规划、历史文化规划等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家移动通信公司移动通信服务特征等与本选址方法相关必要数据的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同时,本发明综合考虑电磁通信特性及城市规划情况进行移动基站选址布局,从选址方法出发,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基站站址在布局后落地难、滞后于城市与人口发展、影响城市环境与景观、制约土地利用及开发等问题。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采用了GIS空间分析方法及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实现新增移动基站选址范围的划定及新增移动基站自动布局。与传统的实地调研及存量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相比,极大地节省了移动基站选址布局的人力物力投入。
实施例2
更具体的,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
更具体的,所述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模型,将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作为输入,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属性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输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为新型移动基站的选址提供基础数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是根据数据应用需求及特点,遵循相应的数据规范,在此数据逻辑上存储、管理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所需数据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GIS空间数据库技术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模型,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属性表信息等内容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支持多种DBMS结构和多用户访问的技术。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具体为:受移动基站工作功率限制和电磁波球面传播的特征影响,采用正六边型网络对移动基站的传播范围进行计算与衡量;
在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提供了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规划管理单元,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将空间划分为超密集区、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与边缘区五类区域,实现对空间的密度分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蜂窝模型,即蜂窝网络模型是由多个正六边形连接形成网络模型,六边形可实现以最少区数覆盖相同地理区域的几何特性,因此其可实现基站的全面覆盖。
其中,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根据不同的服务商类型、技术体制、工作频段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具体如下表所示,单位为米:
Figure BDA0002516354780000091
至此,得到4G网络典型站间距。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进行链路预算过程中,可能同时考虑地形、建筑物、设备发射功率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相适应的电磁波辐射模型,通过对不同地形、建筑物及设备发射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模型仿真,对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使得预算结果更贴合于实际的需求,提高预算的精确度。
更具体的,所述步骤S4具体为:根据实际的基站建设需求及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的数据要求,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筛选可用于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建设移动基站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移动基站建设基本需求、我国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移动基站建设需规避设施的分布情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用地性质的规定,筛选出可用于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更具体的,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具体为:
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对站址密度进行预测,其预测范围具体为:
Figure BDA0002516354780000101
接着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及站址密度的取值范围,结合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现有的移动基站布局情况及未来需求发展预测,完成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的确认。
更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所述步骤S5中,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应用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所述的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具体为:
通过随机数生成器和种子创建随机数数据流,在指定范围内生成固定数量的随机点;在指定范围内生成随机点时,在x轴和y轴上分别标识该范围的随机值,这些值将成为点的x坐标和y坐标;若要在x轴上随机选择点,则将选择随机数数据流中下一个未使用的值并将其变换为均匀分布,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x范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对y轴执行相同的操作;所得到的这两个随机值将标识第一个随机点;
重复所述过程,直至达到指定的点数,完成初步的布局。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布局选址原则具体为:
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原则:新建基站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进行模拟布局满足网络全覆盖;已建成区域内已建设的移动基站,考虑现状用户要求和存在问题补充完善通信网络;
共建共享原则:新建基站按照共建共享进行处理;已建成区域,优先将新增移动基站布局于存量站址上,在存量无法满足的要求下,整合各个服务商需求,将多个基站整合成一个基站建设;
规划引导、公共开放原则:新建基站用地优先考虑设置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广场、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地,其次考虑居住、工业、物流仓储用地;
环境安全原则:新建基站需要与机场、铁道、道路、供电设施、油库等重要基础设施或危险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也需要满足防洪要求,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防止对居住生活环境进行影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发明为解决基站难以落地、共享率低、影响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脱节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实现了基站建设统筹兼顾、多规合一、共建共享,为通信基础设施的规范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同时,采用GIS技术及数据库技术,搭建已有移动基站现状信息数据库,结合城市规划信息数据库,明确基站建设地块用地属性,确认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可建设基站地块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减轻基站落地建设难度并且明确移动通信信号需求分布,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最后,基于本发明方案中提供的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实现基站站址规划密度分区与基站站址自动布点功能,在无线电特征场景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体系、土地使用规划等,以控规管理单元为单位,实现基站密度分区、基站站间距及规模确定,并完成增设站址自动布点,极大地提升了基站布局选址工作效率,减轻了资源成本负担。
实施例3
更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GIS空间数据库、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密度分区模块、链路预算模块、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布点模块、选址优化模块和现有特征模型;其中: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
所述GIS空间数据库用于存储GIS空间数据;
所述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和GIS空间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现有特征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链路预算模块用于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
所述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链路预算结合现有特征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所述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用于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所述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用于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
所述布点模块用于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所述选址优化模块用于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其中,所述现有特征模型包括蜂窝模型、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和传播模型;其中: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蜂窝模型和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得到的电磁波传播特征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传播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应用到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中,以实现对移动基站的选址操作。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库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S2: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和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S3: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S4: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S5: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S6: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
所述GIS空间数据库数据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模型,将城市总体规划数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城市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作为输入,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属性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输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为新型移动基站的选址提供基础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具体为:受移动基站工作功率限制和电磁波球面传播的特征影响,采用正六边型网络对移动基站的传播范围进行计算与衡量;
在所述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提供了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规划管理单元,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数据、专项规划数据、自然保护要素数据、地形数据、建筑物空间特征数据及各移动通信服务特征数据,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将空间划分为超密集区、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与边缘区五类区域,实现对空间的密度分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根据不同的服务商类型、技术体制、工作频段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具体如下所示:
服务商类型:中国移动,其技术体制为TD-LTE,包括F频段和D频段两个工作频段;其中:
在F频段,即1.9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50~30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4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00~5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500~8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2000米;
在D频段,即2.6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00~2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50~3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7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700~2000米;
服务商类型:中国电信,其技术体制为LTEFDD,包括800M频段、1.8GHz频段和2.1GHz频段三个工作频段;其中:
在800M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7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13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000~3000米;
在1.8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3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9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900~2000米;
在2.1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270~32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20~40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00~55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550~8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800~2000米;
服务商类型:中国联通,其技术体制为LTEFDD,工作频段为1.8GHz频段其中:
在1.8GHz频段,计算得到超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00~350米;高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350~450米;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450~600米;低密集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600~900米;边缘区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为900~2000米;
至此,得到4G网络典型站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所述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具体为:
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对站址密度进行预测,其预测范围具体为:
超密集区的站间距为200~25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03~0.05km2和站址密度为13.3~16站/km2
高密集区的站间距为250~35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05~0.11km2和站址密度为8~10.2站/km2
密集区的站间距为350~5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11~0.22km2和站址密度为4.1~5.4站/km2
低密集区的站间距为500~8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22~0.55km2和站址密度为2.2~2.8站/km2
边缘区的站间距为800~2000米,单站覆盖面积为0.55~3.47km2和站址密度为0.8~1.1站/km2
接着根据4G网络典型站间距及站址密度的取值范围,结合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现有的移动基站布局情况及未来需求发展预测,完成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的确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应用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所述的GIS创建随机点空间算法具体为:
通过随机数生成器和种子创建随机数数据流,在指定范围内生成固定数量的随机点;在指定范围内生成随机点时,在x轴和y轴上分别标识该范围的随机值,这些值将成为点的x坐标和y坐标;若要在x轴上随机选择点,则将选择随机数数据流中下一个未使用的值并将其变换为均匀分布,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x范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对y轴执行相同的操作;所得到的这两个随机值将标识第一个随机点;
重复所述过程,直至达到指定的点数,完成初步的布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布局选址原则具体为:
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原则:新建基站基于蜂窝模型及电磁波传播特征进行模拟布局满足网络全覆盖;已建成区域内已建设的移动基站,考虑现状用户要求和存在问题补充完善通信网络;
共建共享原则:新建基站按照共建共享进行处理;已建成区域,优先将新增移动基站布局于存量站址上,在存量无法满足的要求下,整合各个服务商需求,将多个基站整合成一个基站建设;
规划引导、公共开放原则:新建基站用地优先考虑设置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广场、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等地,其次考虑居住、工业、物流仓储用地;
环境安全原则:新建基站需要与机场、铁道、道路、供电设施、油库等重要基础设施或危险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也需要满足防洪要求,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防止对居住生活环境进行影响。
8.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模块、GIS空间数据库、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密度分区模块、链路预算模块、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布点模块、选址优化模块和现有特征模型;其中: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基站选址基础数据;
所述GIS空间数据库用于存储GIS空间数据;
所述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基站选址基础数据和GIS空间数据,构建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现有特征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链路预算模块用于对不同的密度分区进行链路预算;
所述典型站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链路预算结合现有特征模型计算不同密度分区下的4G网络典型站间距;
所述可建设移动基站范围界定模块用于在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中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框定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
所述基站需求建设规模确认模块用于确认基站需求建设规模;
所述布点模块用于在可建设移动基站的范围内以需求建设规模为总量,根据密度分区及网络站间距对新增移动基站站址进行布点,形成初步布局方案;
所述选址优化模块用于基于布局选址原则对初步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完成移动基站的选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有特征模型包括蜂窝模型、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和传播模型;其中: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蜂窝模型和电磁波传播特征提取模块得到的电磁波传播特征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所述密度分区模块用于根据传播模型与移动基站选址工作数据库,按照需要布局的移动基站密度,对空间进行密度分区。
10.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将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应用到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系统中,以实现对移动基站的选址操作。
CN202010477675.0A 2020-05-29 2020-05-29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116697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7675.0A CN111669764B (zh) 2020-05-29 2020-05-29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7675.0A CN111669764B (zh) 2020-05-29 2020-05-29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9764A true CN111669764A (zh) 2020-09-15
CN111669764B CN111669764B (zh) 2021-02-26

Family

ID=7238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7675.0A Active CN111669764B (zh) 2020-05-29 2020-05-29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976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50005A (zh) * 2021-02-07 2021-06-11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共享铁塔选址方法、系统、选址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13315A (zh) * 2021-06-11 2021-08-27 北京市富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gis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4298433A (zh) * 2021-12-31 2022-04-08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内5g基站选址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390582A (zh) * 2020-10-21 2022-04-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站站址预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4644A (zh) * 2013-07-31 2013-10-16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站选址方法和系统
CN107172628A (zh) * 2017-06-01 2017-09-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无线基站选址方法
CN107872808A (zh) * 2017-09-26 2018-04-03 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wlan站址预测分析方法及装置
US20200024930A1 (en) * 2017-04-18 2020-01-23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Optimizing Sensor Network Node Location in Geological CO2 Storage Area
CN110972152A (zh) * 2019-12-18 2020-04-07 武汉大学 一种考虑信号阻隔效应的城市空间5g基站选址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4644A (zh) * 2013-07-31 2013-10-16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站选址方法和系统
US20200024930A1 (en) * 2017-04-18 2020-01-23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Optimizing Sensor Network Node Location in Geological CO2 Storage Area
CN107172628A (zh) * 2017-06-01 2017-09-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无线基站选址方法
CN107872808A (zh) * 2017-09-26 2018-04-03 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wlan站址预测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0972152A (zh) * 2019-12-18 2020-04-07 武汉大学 一种考虑信号阻隔效应的城市空间5g基站选址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DREWS, JEFFREY G.等: "Modeling and Analyzing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
李朝衍: "基于GIS技术无线通信基站选址与网络优化", 《通讯世界》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0582A (zh) * 2020-10-21 2022-04-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站站址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390582B (zh) * 2020-10-21 2023-07-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站站址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2950005A (zh) * 2021-02-07 2021-06-11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共享铁塔选址方法、系统、选址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50005B (zh) * 2021-02-07 2022-08-16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共享铁塔选址方法、系统、选址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13315A (zh) * 2021-06-11 2021-08-27 北京市富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gis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3313315B (zh) * 2021-06-11 2024-05-28 北京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于gis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4298433A (zh) * 2021-12-31 2022-04-08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内5g基站选址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9764B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9764B (zh) 基于gis技术的新型移动基站选址方法、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CN101047937B (zh) 基于遗传算法的移动通信频率规划方法
CN110298553A (zh) 一种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系统和设备
US20130060553A1 (en)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co-simulation tool
CN107872808B (zh) 一种wlan站址预测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2395136B (zh) 一种基于邻区场强信息的话务量分布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04284352B (zh) 移动位置区重叠覆盖优化方法和装置
CN107241743B (zh) 电网专网布局建设方法
CN105282757A (zh) 一种网络结构最优的多运营商无线网协同规划系统及规划方法
CN103646091A (zh) 一种电网图形数据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3619027A (zh) 一种异构网络融合场景下的联合式基站选址优化方法
Dong et 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underground parking spac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egacities based on multisource open data
CN112469046A (zh) 一种5g基站选址布局方法
Borenius et al. Smart grid evolu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Scenarios on the Finnish power grid
CN104331847A (zh) 一种利用Delaunay三角剖分的供电分区方法
CN110288125B (zh)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通勤模型建立方法及应用
CN108259097A (zh) 基于mr数据的修正无线传播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Jian et al. CA-based urban land use predic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n orange county, Florida, US
Lin et al. Passenger flow scale predi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s based 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CN114184881A (zh) 一种基于拓扑模型追踪分析故障事件定位方法
CN109963289A (zh) 一种室内分布基站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7333278A (zh) 一种公众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可视化实现方法
CN108416531A (zh) 一种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效果的自动评价方法
CN101834470A (zh) 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配电房设备远程控制系统
CN102883329A (zh) 小区频点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290 No. 483,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290 No. 483,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0290 No. 483,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0290 No. 483,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